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第四讲 写景状物阅读(含答案 )
六年级下语文试题-2019小升初专题总复习 专题练习20 阅读四 写景状物说明类 全国通用含答案
专题练习20阅读(四) 写景、状物、说明类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水之经典肖复兴①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宏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
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②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
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吟,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
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③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
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④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
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澄透明、纤尘不染,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让人懂得并真真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透澈的净,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⑤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锦,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幽深、清冽。
因为它的洗涤,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比本身还要清纯与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塑了自己一番。
尘世沾惹的世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⑥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
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⑦日本黑田孝高在《水五则》中的第一则说:“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
小学语文五年级阅读讲义四状物类文章阅读含答案含解析
五年级阅读训练专题四 状物类文章阅读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这里说的“状物文”指的是侧重于状物的文章,一般分为“状静物文”“状动物文”“状植物文”。
在答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突破点: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通过阅读,要明白作者所“状”之物是什么,作者选择这样的一种所“状”之物有什么用意,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一般说来,状物类记叙文的所“状”之物一般会在文章标题中交代清楚,而作者通过所“状”之物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会在文章的结尾彰显出来。
最终所达到的目的,经常是作者要赞扬或是要批判所“状”之物,赞扬它的什么精神或批判它的什么行径等等。
二、注意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状物类记叙文表达文章中心通常要选用一定的手法,如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有时还要运用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手法。
如文章中所“状”之物是一种树木,我们可以用大量的笔墨描写这种树木,介绍它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到文章最后,再以象征手法揭示这种树木的象征意义。
象征手法的运用可以使状物记叙文的主题鲜明地突显出来。
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抓住所状之物与所要表述的思想感情之间的“交叉点”,即确定它们之间有相似、相通或相关的内容。
三、要注意把握文章的线索。
状物类记叙文一般都有比较明晰的线索。
线索是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主线,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
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
状物类文章经常以“事物”或“作者对事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在状物类记叙文中,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所状之物的感情变化作为线索,可以先写讨厌这种事物,然后通过接触认识这种事物,进而赞美这种事物,以及它所具有的品质和精神。
四、要注意把握文章的顺序。
阅读状物类记叙文,要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看看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是按作者的行踪来写,还是按空间的转换来写。
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状物类文章的阅读基础题(有答案)
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状物类文章的阅读基础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理解。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wáng huáng)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lín líng)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péng féng)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fú fó)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画“√”。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景观( ) 仿照( ) 仿佛( ) 饱览( )(3)课文是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其中第_________个方面写得最详细。
(4)圆明园在园林建筑上有三个主要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什么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联系上下文,说说从加横线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学语文四年级阅读讲义四状物类文章阅读含答案含解析
四年级阅读训练专题四 状物类文章阅读状物文章,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一般分为状静物文、状动物文和状植物文。
如介绍长城的位置和构造特点的文章,属状静物文;介绍燕子的外形特点、飞行特点和停歇特点的文章,属状动物文;描写杨梅的形状、颜色和味道的文章,属状植物文。
在答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突破点:一、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
“状物”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
状物文的描写顺序,或者是按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或者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或者是按总一分-总的顺序写。
就全篇而言,写静物一般按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味道的顺序。
二、抓住重点语段和精彩片段描写。
在状物类文章中,常有一些重点语段和片段描写。
在这些地方常有一些好词和重要语句,我们要认真体会其中的含义和妙处。
在题目中常出现针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词语、选择恰当的词语、画出重点词语或重点句子等题型,当我们真正读懂了这些重点部分的时候,做起题来自然就容易一些。
三、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
状物的文章,总是通过对个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达到写作的目的。
这就是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或托物言志。
我们阅读时,就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寓什么理,寄什么情。
如《竹》一文中,先叙述竹的用途,再叙述竹的生长,最终为了表达竹的精神。
四、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层次。
在文章结构方面,这类文章通常采用按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来安排材料的方法,还经常采用“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安排内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竹子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杆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
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人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复习 专题四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版)
专题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知识梳理】【概括文章常见问题】(1)缩不短。
概括文章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2)该不该删。
在概括文章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3)抓不住重点。
文章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
【概括文章的方法】如何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有这几种方法:【段意合并法】——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
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例1:《腊八粥》第一部分(1):人人喜爱腊八粥。
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以及怎样煮腊八粥。
第二部分(2-19):八儿等吃腊八粥。
写住方家大院的八儿等待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
全文内容:例2:《只有一个地球》第一部分: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十分渺小的;第二部分: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第三部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又遭到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的毁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第四部分: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第五部分: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主要内容:【要素串联法】——凡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只要弄清楚这几个要素(时间、地点可能不出现),并加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把握了。
例3:《西门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概括: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时候,西门豹在邺这个地方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
这里,时间是战国时候;地点是邺这个地方;人物是西门豹;事件是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题目扩充法】——仅适用于题目已经高度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
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独家原创)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写景状物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一、阅读《秋》,完成1-5题。
厌倦了夏日的烦闷燥热,便渴望着有份清新来解脱羁绊的心灵。
清晨,推门向户外放眼:那林中的小路早已覆上一条长长的白地毯。
那么晶莹,那么纯洁,使人不忍落......原来是晨霜。
哦,秋天!秋的天使正穿着薄如蝉翼的秋雾凉衫缓缓走来。
最先看见秋的,是秋风。
秋风带着些许凉意,吹去了夏的闷热,拂走了夏的躁动。
秋风是( )色的,秋风掠过,苹果红了,霜林醉了;秋风是( )色的,秋风起处,谷穗儿熟了,树叶儿黄了;秋风是( )色的,秋风扫过,山的线条明了,水的轮廓现了。
最先拥抱秋的,是秋叶。
秋叶无风自落。
嗅到秋的气息,树叶迫不及待地释放出积蓄了一生的热情;风乍起,秋叶像一群黄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它经历了春的萌发,夏的茁壮,此刻落下来,与泥土融为一体,让人不由得想起龚自珍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最易让人触动情思的,是秋雨。
绵绵的秋雨像一位心事重重的姑娘在倾吐自己的心事。
只是,姑娘的心哟,怎好赤裸裸?于是,梧桐树上、芭蕉叶上、残荷尖上,一叶叶,一声声,秋雨默默地抛洒情思万缕。
这万千情思,落在地上,滴在心上,心中便结起千千结,真个无边丝雨细如愁。
最深地陶醉于秋的,是我。
虽没有竹杖芒鞋,却同样一蓑烟雨的我独立寒秋:听秋风,看秋叶,赏秋雨。
一任淡淡轻愁却上心头。
只是呀,这轻愁却也太轻了,轻到竟有一丝笑意,不经意绽放在我吟香的嘴角。
一声轻叹!回眸,好舒服呀,顿时就醉了。
云淡了,天晴了。
蓝天,白云,黄色的树林,惬意的我,好一幅秋景图!天凉好个秋!1.下列填入文章括号内的一组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红无绿B.绿金红C.红金无D.绿金无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最先看见秋的,是;最先拥抱秋的,是;最易让人触动情思的,是;最深地陶醉于秋的,是。
(2)作者在描绘秋风时,通过写秋风的和,写出了秋风的美感。
3.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4.“姑娘的心的,怎好赤裸裸?将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小升初语文阅读【写景状物篇】
03写景状物篇小升初语文阅读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状物,就是使用文字把事物细致、准确地描写出来,使这些事物现象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燕子》、《金色的草地》、《秋天的雨》、《春》都是写景状物的文章。
写景状物篇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常考2:抓住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借景(物)抒发的感情。
2.状物类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常考1:描写事物的方法、角度(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多种感官的运用)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①游记。
②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
③描写人们生活所处周围的景物。
方法点拨答题技巧阅读导练三角梅①那天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
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图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
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天天都给它们浇水,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派要死不活的样子。
我和老伴对它几平不抱什么希望了,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
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于是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的面前叹喟,皱眉,甚至责骂。
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
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暑这样的观点。
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小升初语文试题--状物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人教统编版
小升初语文状物阅读专项训练(一)白荷春末夏初,沉睡了一个冬天的白荷禁不住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引诱,慢慢地从睡梦中苏醒了。
静悄悄的,泥水中开始冒出一支支嫩绿色的小荷角,默默地立在池中,也有的平躺在水面上。
偶尔有一两只蜻蜓立在荷尖上,使小荷角增添了几分生气。
正所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在微风的爱抚下,小荷逐渐长大了,嫩绿的叶角慢慢地舒展成一个圆形的大盘子。
再过几天,你看到的不再是什么“大盘子”,再不是原先嫩绿的小荷角,呈现在你眼前的已是一把把碧绿晶莹的“小雨伞”。
不是我夸大其词,长大以后的荷叶真像一把小雨伞,细长带刺的“伞柄”顶住又大又圆的“大伞帽”,笔直地挺立在荷池中。
你可别小看这些碧绿的“小雨伞”,它的用处可大呢!不管谁发烧感冒,只要摘下它煮水喝,保证“叶到病除”。
夏季喝了可以避免中暑,还能够提神醒脑呢!盛夏,在这些“小雨伞”旁边,长出了一支支浅绿色的小花蕾。
小花蕾渐渐长大了,洁白似玉的花瓣轻轻地绽开。
啊,花瓣白中带点儿浅绿,一片片有规律地围成一圈,中间是一个淡黄色的小莲蓬,朴素而淡雅,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穿白色衣裙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这样美丽的花朵,如果不亲眼看到,谁会相信是从又黑又脏的泥水中长出来的?荷花也可以泡水喝,你将荷花瓣剪下来洗净,放在杯子中,再冲水,加点儿白糖,然后盖上杯盖泡几分钟。
当你揭开杯盖,一阵清香便扑鼻而入,那清凉甘甜的味道使你久久难忘。
随着夏天的消逝,秋天的来临,荷花逐渐枯萎了。
然而它为人类贡献出了最后两件“宝贝”——莲籽和莲藕。
莲籽既可吃,也可入药。
莲藕嫩脆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1.给下列有下划线的字注音。
禁不住()翩翩起舞()2.从文中找出点明时间的词语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讲义专题四状物类文章阅读含答案含解析
自己对所状之物的感情变化作为线索,可以先写讨厌这种事物,然后通过接触认识这种事 物,进而赞美这种事物,以及它所具有的品质和精神 。
四、要注意把握文章的顺序。阅读状物类记叙文,要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看看文章是 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是按作者的行踪来写,还是按空间的转换来写。有的文章重点叙 述作者的活动,有的细致刻画景物,有的侧重抒发作者的情感。阅读时,还要重点体会 “触景生情”“意在言外”的写作方法,注意哪些地方是详写,哪些地方是略写,何处抒 情,何处议论,这一切都是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而做出的精心安排。
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细草变密变厚、林带变成黛长墙 夏天来临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的理解与运用。解答这类题时,先理清比喻句的本体、喻体,
再理解出相似点,就能得出结论。本题第一空要求填出本体。本体就是比喻句中的被比喻
对象。在这个句子中,喻体是“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这是一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 秋波淡淡,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
2
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 1.结合短文解释词语。 (1)主宰: (2)承前启后:
【答案】(1)这里指金色占据了主导地位。(2)这里指夏季承接前面春的希望,引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 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 打。他们早起餐睡亦够 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想风了;看看窗外 ,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 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 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肩上 挑着夏秋两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语文复习专题练习20:阅读(四)写景、状物、说明类
⑧我爱秋天——它给我勇气,给我力量!
⑨我爱秋天——它给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辛苦忙碌了一年的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⑩我爱秋天!
6.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飒(____)zhàn(____)开硕(____)果 一chù(____)即发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一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②月光引领着我走向一片田野。只见稻田荡漾起涟漪,把月光荡漾得如碎银子。一( )已经抽穗的稻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等待着菜农收割时的笑声。稻香飘来,在农人的鼻子里醉了一回。青蛙禁不住忍了一天的寂寞,纵情演奏着此起彼伏的乐章。
③高高低低的庄稼,在月夜更具灵性,飞快地生长。一( )韭菜绿得发亮,舒展着美丽的叶子,在风里婀娜着身姿起舞。茄子、辣椒等蔬菜,沉浸在月光中,蓬蓬勃勃的,被风吹得浪漫,随心所欲地开着各色花朵,守望着各自的位置。一片苦瓜藤,密密麻麻地爬上了院墙,一条条苦瓜被一阵阵夜风拨动,好像许多顽皮的孩子,在月光下快乐地荡秋千。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村庄是美丽的、质朴的,留存着作者美好、快乐、纯真的童年。作者身处物欲横流的现实中,但“脚下也要干净如月光”,说明作者要清清白白、正正直直走脚下的路——这是村庄“教会”作者的。
6.sà绽shuò触
7.B
8.比喻、拟人
9.红枫树像一团团火焰在燃烧,使“我”心中暖意融融;菊花不畏寒霜,给了“我”信心和勇气。这些具有个性的植物,给“我”斗志,鼓起了“我”的勇气。
10.金风送爽、秋风瑟瑟、秋风习习。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字音的掌握。“讽”的声母为“s”;“zhan”的偏旁是“纟”;“硕”的韵母是“u o”;“一触即发”,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
小升初专项训练:小学语文写景类、状物类文章的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二、主要题型解题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方法1 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方法2 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方法3 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七)选择正确的读音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独家原创)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写景状物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一、阅读《秋》,完成1-5题。
厌倦了夏日的烦闷燥热,便渴望着有份清新来解脱羁绊的心灵。
清晨,推门向户外放眼:那林中的小路早已覆上一条长长的白地毯。
那么晶莹,那么纯洁,使人不忍落......原来是晨霜。
哦,秋天!秋的天使正穿着薄如蝉翼的秋雾凉衫缓缓走来。
最先看见秋的,是秋风。
秋风带着些许凉意,吹去了夏的闷热,拂走了夏的躁动。
秋风是( )色的,秋风掠过,苹果红了,霜林醉了;秋风是( )色的,秋风起处,谷穗儿熟了,树叶儿黄了;秋风是( )色的,秋风扫过,山的线条明了,水的轮廓现了。
最先拥抱秋的,是秋叶。
秋叶无风自落。
嗅到秋的气息,树叶迫不及待地释放出积蓄了一生的热情;风乍起,秋叶像一群黄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它经历了春的萌发,夏的茁壮,此刻落下来,与泥土融为一体,让人不由得想起龚自珍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最易让人触动情思的,是秋雨。
绵绵的秋雨像一位心事重重的姑娘在倾吐自己的心事。
只是,姑娘的心哟,怎好赤裸裸?于是,梧桐树上、芭蕉叶上、残荷尖上,一叶叶,一声声,秋雨默默地抛洒情思万缕。
这万千情思,落在地上,滴在心上,心中便结起千千结,真个无边丝雨细如愁。
最深地陶醉于秋的,是我。
虽没有竹杖芒鞋,却同样一蓑烟雨的我独立寒秋:听秋风,看秋叶,赏秋雨。
一任淡淡轻愁却上心头。
只是呀,这轻愁却也太轻了,轻到竟有一丝笑意,不经意绽放在我吟香的嘴角。
一声轻叹!回眸,好舒服呀,顿时就醉了。
云淡了,天晴了。
蓝天,白云,黄色的树林,惬意的我,好一幅秋景图!天凉好个秋!1.下列填入文章括号内的一组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红无绿B.绿金红C.红金无D.绿金无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最先看见秋的,是;最先拥抱秋的,是;最易让人触动情思的,是;最深地陶醉于秋的,是。
(2)作者在描绘秋风时,通过写秋风的和,写出了秋风的美感。
3.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4.“姑娘的心的,怎好赤裸裸?将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小升初专题复习十一:写作 第四讲 状物(含答案)全国通用
专题十一写作第四讲状物【知识点拨】考点名称:状物类习作考点解析:写作是考试中的重难点,占30分,状物类作文是升学考试中的常见类型。
考查形式:写作相关知识:静态物、动态物,观察日记等【考点突破】例:题目:最美___________要求:①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美,所选内容为物。
②把题目补充完整,事例具体,文从字顺,表达真情实感。
③400字左右,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范文:最美落叶迎着一缕缕瑟瑟的秋风,秋天已经来临了。
风仿佛在哼唱歌曲,为秋姑娘的到来而献歌。
我独自走在小林中,无意中发现了落叶的美。
我随手捡起一片落叶。
它之前平静地躺在那,饱经着寒风的洗礼。
我平静地看着它。
只见它是金黄色,旁边交杂着一些黑纹。
它是一片扇形的叶子。
我默默地看着它那错落有致的纹理,一条一条地相互交叉着。
我凑近一看,一块块小小的方块出现在我的眼前,好像是它的脉搏,它的身体里仿佛还流着一股股斗志昂扬的血液,这不禁令我大吃一惊。
我用鼻子嗅了嗅,一阵淡淡的清香直冲我的鼻子,仿佛是它为自己保留了最后一份余香。
我又用手轻轻地抚摸了一下它,它的表面有些粗糙,让人感到有些“刺痛”。
忽然,身旁起了风,落叶随风扬起,我抬起头,注视着它们。
它们在空中仿佛就像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蝴蝶,在尽情地歌唱、跳舞。
有时它们互相追逐,一个跟着一个;有时又分别独自旋转,在风的中央展现自己独特的美丽;还有时几片几片挨在一起,仿佛在举行盛大的晚宴。
我看着它们,心里开始感叹-落叶的一生是多么短暂,也许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出去旅行是它们最好的归宿;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为大树妈妈做贡献是它们最好的归宿;也许独自躲在某个地方,渐渐老去也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落叶虽然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它们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大自然。
它们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它们的精神却是永久相传的。
我喜爱它们的美丽,更追求它们的精神。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状物作文的掌握能力。
本次考题以半命题的形式出现,可写的内容很多,但要注意,不管写什么,都要突出一个“美”。
小学语文-有答案-浙江省宁波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语文复习专题练习阅读(四)写景、状物、说明类
小学语文-有答案-浙江省宁波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语文复习专题练习20:阅读(四)写景、状物、说明类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泊在月光上的村庄周锋荣①月光如水一样涨起,村庄像一只大船,在清澈中晃动。
②月光引领着我走向一片田野。
只见稻田荡漾起涟漪,把月光荡漾得如碎银子。
一()已经抽穗的稻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等待着菜农收割时的笑声。
稻香飘来,在农人的鼻子里醉了一回。
青蛙禁不住忍了一天的寂寞,纵情演奏着此起彼伏的乐章。
③高高低低的庄稼,在月夜更具灵性,飞快地生长。
一()韭菜绿得发亮,舒展着美丽的叶子,在风里婀娜着身姿起舞。
茄子、辣椒等蔬菜,沉浸在月光中,蓬蓬勃勃的,被风吹得浪漫,随心所欲地开着各色花朵,守望着各自的位置。
一片苦瓜藤,密密麻麻地爬上了院墙,一条条苦瓜被一阵阵夜风拨动,好像许多顽皮的孩子,在月光下快乐地荡秋千。
④浩浩的白光,笼罩着一()茂盛的瓜园,一()敞开的瓜棚。
绿色的瓜秧欢快地铺满了地,黄色的花朵嬉笑着开满了地,圆滚滚的大西瓜展览着圆滚滚的喜悦与甜蜜。
瓜棚下,看瓜人躺在天地之间,用宽厚的鼾声,淹没了蛐蛐、蝈蝈的鸣奏。
⑤月亮越升越高,柔和中撒下一层遐想。
小时候的月明之夜,我和小伙伴拿着竹竿和网袋,成群结队地出发,先是在空地上表演自编的舞蹈,然后到小河畔追赶草丛里的青蛙,在水渠边捉拿槐树上的夏蝉。
忙活了几小时,最大的收获是第二天的饭桌上,出现一碗青椒炒蛙肉的好菜。
偶尔也看到过几条水蛇,惊得四处乱跑,使我们常常忘记了生活的辛酸。
⑥月光轻摇着村庄,把村庄送进梦乡。
村庄的月夜里,一切都是从容的。
泊在月光上的村庄,教会了我无论物欲如何横流,脚下也要干净如月光。
(有删改)(1)选择恰当的量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畦畦片片棵棵个个(2)根据第②段的内容填空。
月光下的田野非常美(1)看到了:________(2)闻到了:________(3)听到了:________(3)“绿色的瓜秧欢⋅快⋅地铺满了地,黄色的花朵嬉⋅笑⋅着开满了地。
阅读专项练习写景状物阅读及答案(部编版)
阅读专项练习写景状物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写景状物阅读⼀、现代⽂阅读松坊溪的冬天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上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像柳絮⼀般的雪,像路滑⼀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的种⼦⼀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溪中的⼤溪⽯和⼩溪⽯上都fùgài()着⽩雪了。
好像有⼀群⽩⾊的⼩妞,在溪中饮⽔;好像有两只⽩⾊的狮睡在雪地⾥;好像有⼏只⽩⾊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上溪岸。
雪⽌了。
早晨,村⼦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得⼤棚上,都披着⽩雪。
⼭上的松树和⽵林,都披着雪;那⾼⾼的枫树和野柿树的树⼲、树枝上,都披着⽩雪。
远⼭披着⽩雪。
⽯桥披着⽩雪。
溪⽯披着⽩雪。
好⼀个⽩雪世界!从⽯桥上⾛过来时,我停住了。
我听见桥下的溪⽔cóngcóng()地流着。
我看见桥下溪中得⽩雪世界,有⼀群彩⾊的溪鱼,穿过桥洞,正在游来游去。
忽地,我看见那成群游⾏的彩⾊溪鱼,⼜⼀下⼦都散开了,向溪⽯dòngxì间游去,都看不见了。
忽地,彩⾊的溪鱼⼜都游出来了,⼜集合起来。
我看见⼀群有⼀群彩⾊的溪鱼,穿过⼀个映照在⽔中间的、明亮的⽩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
1.根据汉语拼⾳提⽰,在⽂中括号⾥填⼊正确的词语。
2.“雪降落在松坊村上。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
”是不是排⽐句?是()不是()3.在⽂中找出两个⽐喻句,有“ ”标出。
并说明把什么⽐成了什么?1.2我爱乡村的傍晚六⽉⾥的⼀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上午,⼀场⼤⾬把⼭村的⼭川原野冲洗得⼲净清爽。
傍晚,我独⾃沿着湿润松软的⽥间⼩路,来到⼩时候常跟姐姐⼀起去放⽜的⼩⼭冈,美美地呼吸着乡村⽥野⾥清新的空⽓,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眺望远处,啊!乡村的傍晚多么像⼀幅美丽的油画:柔和的⼣阳。
绚烂的晚霞,静默的群⼭,倚⼭⽽建的⼀座座村落的家家户户房顶上升起袅袅炊烟……外婆说过,⼀层⼭⽔⼀层⼈。
我望着群⼭遐想:⼤⼭背后是⼀层怎样的⼭⽔?怎样的⼈?哲理看不到城市的车⽔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喧闹嘈杂,但却充满神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1895——1976年),一生著作甚丰。
林语堂不但文章好,而且言谈风趣。
有一次,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他演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
这种演讲吃力不讨好,因为不说些夸赞祖先的话,同宗会失望,若是太过吹嘘,又有失学人风范。
当时,他不慌不忙地上台说:“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是有商朝的比干远相,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另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飞机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说人才辈出。
”林语堂这一段简短的精彩演讲,令台下的宗亲雀跃万分,禁不住鼓掌叫好。
然而,我们细细体会他的话,就会发现他所谈的都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或是与林氏毫无关系的美国人,并没有对本姓祖先进行吹嘘,诚然幽默可喜,不愧为是中国的“幽默大师”。
林语堂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蜚声海外。
他的《吾国吾民》译成西班牙文后,他在南美的知名度也提得很高。
当进,巴西有一位贵妇人,内心钦慕林语堂,恰好有人赠给名马一匹,于是给这匹马取名为林语堂。
后来,这匹马参加马赛,巴西各报,都以大幅标题登出“林语堂参加竞赛”。
比赛结束,这匹马没有得名次,当日晚报的标题就成了“林语堂名落孙山”,而夺标的马倒没有消息。
消息传到美国,有人将此事告诉林语堂,林语堂微微一笑,说:“并不幽默。
”小复习:写景状物类阅读第四讲 写景状物阅读写景类:介绍类、描述类的文章。
比如描写自然景象,如:刮风、下雨;名胜古迹,这类文章,统称为写景类文章。
写景类文章一般分为:游记,生活中见到的自然现象,生活周围的景状物类: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状物类文章一般分为:状静物、状动物、状植物。
一. 写景记叙文,是以描写大自然的各种风物景致、社会环境中的人文建筑、设施等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
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是:1.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从景物的哪些方面来写其特点的。
2.分析描写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等顺序)。
3.理解作者在文章里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者是怎样把对景物的感情融合到景物中去的,用了哪些生动的语言。
4.仔细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练习一南海明珠——海南岛在我国南海的万里碧波上,有一颗(cuǐ càn)的明珠,它就是富饶美丽的海南岛。
海南岛是祖国的第二大岛。
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岛上有许许多多的橡胶园、椰子园和热带植物园。
腰果、咖啡、胡椒、芒果、荔枝、龙眼、菠萝蜜等,在不同季节里挂满枝头;海参、海龟、鲍鱼、大龙虾等名贵海产品(bú jì qí shù);铁矿、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蕴藏量也非常丰富。
海南岛一年四季气候宜人,风景优美。
高高的五指山挺立在海岛的中部,山上热带林木郁郁葱葱,四季常青。
有山间小溪汇成的万泉河滔滔奔流,浇灌着两岸的农田。
地处最南端的天涯海角,海天一色,美丽壮观。
游泳胜地牙龙湾海滩,有七千多米长,一望无际的海滩沙白如银,各种颜色的贝壳碎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tiào wàng )大海,风儿和海浪好像在海面上嬉戏追逐,溅起千万朵白莲般的浪花,海潮哗哗,渔帆点点,景色十分迷人。
海南岛的椰林风光最逗人喜爱。
你看海滩上那一片片的椰子林,如同一道道绿色的(píng zhàng),那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椰子树,树形奇特,树干没有分枝,树梢上的绿叶像一把撑开的大伞,伞下果实累累。
海风吹来,绿叶摇摆,仿佛在向人们招手。
每当清晨或傍晚,你坐在沙滩的礁石上,面对着大海,听着海浪拍打的声音,望着海上红日东升或落日西沉的奇景,你一定会高歌一曲,赞美这秀丽的海南风光。
1.根据文中拼音,在横线上写出词语。
2.胜"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胜利;②打败;③超过;④优美的;⑤承受。
在"旅游胜地"中应取第()种解释。
请根据它的意思再分别用“胜”组五个词。
、、、、。
3.填空。
(1)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海南岛的______,是从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写的。
(2)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海南岛的______,突出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名胜。
4.用"﹏﹏"划出文中描写椰子树的语句。
5.用"‖"把文章分成三段,这样分是因为______________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
(1)文章第一自然段用了打比方的手法。
()(2)"海南岛的椰林风光最逗人喜爱"是拟人的说法。
()(3)"闪闪发光"和"海南风光"中的"光"意思不同。
()(4)"东升"和"西沉"是对反义词。
()【参考答案】:1.璀璨不计其数眺望屏障2.4例:胜利、优胜、胜似、胜状、胜任 6.T\F\T\F二.阅读状物类文章:1.抓住事物的特点。
并能抓住物的内、外在特点展开想象。
要了解所状物的样子、颜色、味道、特点。
如阅读描写植物的文章,要了解植物的茎和叶子是什麽样的。
开了花,花的颜色、样子,重点了解形、色、味有什麽特点,了解作者是按什麽顺序“状物”的,借鉴写作方法。
要了解所状物的形状构造、用途。
描写工艺品、玩具、文具等属于状物的记叙文,读后你要对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构造、用途等有较详细的了解。
2.弄清楚描写顺序。
3.理解写作意图并学习体会修辞手法的多重运用。
作者为了把事物的特点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往往多种修辞手法并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复等交织在一起。
练习二:春笋我爱竹山,我爱竹林,我更爱竹山的春色,竹林的后代——春笋。
春日,春雨潇潇,绿幽幽的竹山,翠生生的竹林,像一幅烟雾迷蒙的水墨画。
雨雾纷纷洒在竹叶上,“沙沙沙沙”,像少女轻抚琴弦,像春蚕吞食桑叶。
“滴嗒——滴嗒——”小水珠掉落在地上,渗进土里。
地里的笋芽儿如同婴儿吸吮母亲的乳汁,积聚力量。
嗬,一夜之间,又有无数春笋拔地而起啦!瞧,漫坡遍地,密密麻麻,一个个像尖锥似的,披着淡绿的嫩衣,在春风中微笑,在春雨里淋浴。
啊,春笋长得多么顽强呀!春雷一动就破土而出。
冲破地皮蹦出来,顶着沙砾冒出来,窜出石缝钻出来……啊,春笋长得多么欢畅呀!迎着阳光,吸着雨露一个劲地拔节。
“叭叭叭”,一节、一节、又一节,你追我赶,竞争着向上,向上!山泉丁咚为它们伴奏,鸟雀欢鸣为它们唱歌,山花舒瓣对它们欢笑,松柏婆娑给它们鼓掌……长,长吧!高高的蓝天多么广阔,看谁快快长成材,比谁早日做贡献。
1.填空①作者把竹山和竹林的美比作②作者用和比喻春雨的沙沙声。
③文中描写春笋破土而出的动作词是、、、、。
2.这篇短文主要写了,选择正确的答案写在横线上。
A.“我”爱竹山、竹林的美景。
B.春天,无数春笋破土而出。
C.春天竹山、竹林的美景和春笋顽强欢快生长的情景。
3.认真读最后一自然段,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依照文中的排比形式再想象着写下去:4.细读文末最后一句,你知道小竹子的理想吗?试着写你的理解:5.“我”爱春笋的什么?你呢?能简单写一写吗?6.“竹子”也被文人称为“三君子”之一,诗人、作家是怎样咏颂它的品性呢?试写一两句(可以是诗、词,也可以是短句)。
【参考答案】 1. 像一幅烟雾迷蒙的水墨画;少女轻抚琴弦,春蚕吞食桑叶;冲、顶、冒、窜、钻2.C3.山林中其它的植物和动物村井村中有一口井,在一棵高大的苦栎树下,圆圆的井身是磨石条拼砌的【 长、印、盖】着青苔,古色古香。
从我记事起,村里人就喝着她的乳汁。
清晨,来打水的人络绎不绝....。
大桶、小盆、陶罐、扁担在黎明的光影里合奏成一支古老的、湿漉漉的曲子。
井沿总是湿漉漉的,从井沿向各家的小路也是湿漉漉的。
幽默三则一.苏联通话作家奥雷契夫长得很黑。
有一次,他再公园里散步,一个无赖嘲笑地说:“看,来了一朵乌云。
”“所以癞蛤蟆叫起来了!”奥雷契夫应声答道。
二.瞎子和小野兽一个瞎子精于用手触摸各种动物,什么动物只要他一摸,便能分辨出来。
有个人带来一条小狼,请他摸一摸,说出是什么东西。
他摸了摸这个小野兽后说:“这是一条狐狸,还是一条狼,我不大清楚。
不过有一点我却十分明白,让这种动物进羊栏总是不安全的。
”三.想当然语文课上,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成语:“罗马不是一个白天就能建成的。
”历史课上,老师向学生提问:“罗马大帝国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夜里。
”课堂里响起了一片毫不含糊的回答声。
轻松一刻夕阳西下,村里的媳妇小姑们,()了竹篮,()了铝盆,()了铁桶,()了衣槌三三两两地缀着井沿。
不一会儿,的取水声、的搓衣声、的捣衣声,一圈圈地漾了开去。
月亮升起来,[旋即、随即、当即]又垂落在井底。
井朦胧,树朦胧,月朦胧,鸟朦胧。
村里地姑娘仍不愿回家,嬉闹声,泼水声,追赶声,银铃般的笑声井全都听见了,井便非常的快乐。
村中有诗云:“井潭落月影,村女失衣声。
”无论多大的暴雨,井总是清澈见底,水草依附,如少女的明眸。
无论多么干旱的季节,井总是汪汪的,盈盈的,如十五的月亮。
一线清流,不紧不慢地从井中溢去,绕到乡村旁的田间……一晃便十多年了,那盈盈的、快乐的村井总在我乡梦的清波里徘徊。
前些日子,回家过暑假。
夜晚,吃了几片西瓜仍不解渴,我便提议:“去打井水吧。
”父亲低头不语。
母亲说:“只怕不好打了,你要去,当心蛇。
”妻子提出要同我去看看井。
月牙儿淡淡的,夜虫清唱。
荒草萋萋,苔痕满地。
那高大的苦栎树也被砍了,干枯的根系像垂暮老人的手掌,紧紧地抓住井沿的泥土。
我问母亲:“这井怎么了?这么浅了。
”母亲说:“这井废了,你不见村里人如今家家都用上自来水了。
”我仍然迷惑不解....。
正在上理工大学的妹妹用物理的知识解释说,井没人打,那渗水层便日渐枯萎、堵塞。
照理论计算,不出十年便要成为一口枯井。
我一惊,仿佛看到了一只盲人的眼睛,空洞、干枯、死寂,就如那没有生命的井。
妻子若有所思地说:“井不用则浅,用则盈。
人也如井呀。
”1.在文中()处填上恰当的动词,(不能重复)。
2.在[ ]处选择合适的词语,打勾。
3.在上填上合适的象声词。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络绎不绝:迷惑不解:5.文中具体描写村井是盈盈的,快乐的是第()至第()自然段,在这几个语段中作者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
6.当“我”看到自己在童年时留下美好印象的井完全变了,会想些什么?7.妻子若有所思地说:“井不用则浅,用则盈。
人也如井呀。
”这句话的意思是:【参考答案】1.盖2.挎、端、提、拖3. 嗵嗵哗哗啪啪4.络绎不绝:人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文中指去村井打水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