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共工怒触不周山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2、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

二、走进作者:《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2.借助《学习与评价》等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3.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五、合作探究: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学生更正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帮助更正读音并读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提出看法。

2.学生把原文抄在黑板上,请同学逐句翻译。

其他同学评价翻译质量。

3.理解原文大意,并把此故事讲给大家听。

4探究,加深理解a.从“怒”看其表现——“触”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地维绝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五、再读感悟,合作探究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a.自由读b.指名读c.男女竞赛读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六、精读品析:背诵课文。

七、拓展延伸: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千古涛声导学1 《长江》【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相关词语.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散文诗,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领悟作者借赞美长江的黎明表达对新中国新时代的热爱之情.(重难点)3.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散文诗象征手法、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学法指导】1.边朗读边用双色笔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句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段。

2.认真研读、思考导学目标,充分预习,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发挥团队合作探究优势,积极思考,力争全面、准确地回答合作探究的问题。

3.反复诵读文中精彩的语段,领会其表达的精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知识链接】1.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多用象征手法描写客观生活引发的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

2.本文写于1961年。

当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写下了此文。

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郭风,原名郭嘉桂,当代作家。

《长江》是他的一首(体裁),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充满诗情画意。

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

著有散文集《》《》《》等。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字注音。

Shān ()板堆zhàn()g uī()丽粼粼()湖泊()驳()船3. 作者描述了长江时段的美景,抒发了之情,这种写法叫。

【我的困惑】【合作探究】认真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我想那是祖国人民无比的幸福生活……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光辉……”根据课文内容概要回答“那”指什么?(将相关的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思考回答 1.课文为什么不写长江的中午或者晚上,而要写长江的黎明?这里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2.课文反复说“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为什么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3.文中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有无啰嗦之感?删去效果如何?【拓展延伸】搜集有关长江的图片、诗歌、故事等资料。

初一下册语文导学案

初一下册语文导学案

初一下册语文导学案一、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小说以幽默、悲剧个故事情节描写了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战争和人情世故。

其中著名的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

可以说,《三国演义》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言文阅读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阅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词义的推测、句子的分析,这对于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非常有帮助。

三、现代散文现代散文是近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抒发真情实感、描写生活为主要特点。

现代散文可以是散文随笔、散文诗、散文小品等形式。

著名的散文家有鲁迅、巴金、沈从文等。

通过阅读现代散文,我们可以了解当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增加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古诗词欣赏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音韵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愉悦和启迪。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学习古代的诗词,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意图,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欣赏古诗词,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五、作文写作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写作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文的类型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特点和要求。

在写作文时,要注意逻辑性、条理性和表达清晰,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六、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考查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文段或文章,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事实细节、作者意图等。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和准确性。

七、诗歌鉴赏诗歌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以抒情、抒发思想为主要特点。

通过鉴赏诗歌,可以领略诗人的才华和意境,感受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要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的表达,这对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非常重要。

以上是初一下册语文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认真阅读相关文本,积极思考,勤加练习,提高语文水平和文学修养。

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2021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导学案中的学法指导主要包括学问识记和技能训练的方法指导、问题的处理策略指导。

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2021七班级下语文导学案,仅供参考。

2021七班级下语文导学案(一)《华南虎》【学习目标】1.把握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3.理解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4.理解"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5.理解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反复朗读诗歌,理解"华南虎'的象征意义,感悟诗的语句。

【学问链接】简介: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

40年月开头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

1955年由于受胡风大事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

"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

70年月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闻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

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呵斥___ 抽搐___ 叽喳___ 钢锯___沟壑___ 恍惚___ 咆哮___ 害怕___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角( )___爪( )___栅( )___血( )___( )___ ( )___ ( )___ ( )___三、合作探究答1.诗人笔下的这只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共性?2.在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精读精练: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练习我最终明白我惭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jī的灵魂拂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观察了火焰似的bān wn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裂的滴血的趾爪1.给加点的字注音。

咆哮( )( ) 掠( ) 趾( )2.依照拼音写出汉字。

不jī( ) bān( )wn( )3.解释画横线的词语。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一、导言(100字)作为中学生的你,即将迈入七年级下学期的语文学习阶段。

本期语文导学案将为你提供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帮助你系统地学习本学期的语文内容,提升你的中文写作能力,培养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助你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阅读与写作(200字)本学期的阅读与写作将分为三个单元: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修辞与鉴赏。

你将通过阅读各类文学作品,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品味,同时,你也将学习写作技巧,培养文思泉涌的能力。

三、古代文学(200字)本单元将介绍古代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你将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学习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内涵,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了解古代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联系。

四、现代文学(200字)本单元将介绍现代文学名著,如《茶馆》、《家》等。

你将了解到当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与现实主义特点,学习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语言运用,提升对当代社会与人性的洞察力,启发你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五、修辞与鉴赏(200字)本单元将着重讲述修辞手法的使用与欣赏,如比喻、夸张等。

你将学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自己的写作表达,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同时,你也将学习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式,领略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六、学习建议(100字)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

建议你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文学鉴赏与写作实践。

同时,你还可以积极参加语文社团、写作比赛等活动,锻炼自己的写作技能和表达能力。

七、总结(100字)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为你提供了一份全面的学习计划,帮助你系统学习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修辞与鉴赏。

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你将提高中文写作能力,增强对文化文字的理解,培养文学情趣与审美能力。

相信经过本学期的努力,你将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祝你学有所成!。

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一课现代汉语的基本特点一、简明扼要、清晰易懂的特点现代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简明扼要,清晰易懂的特点。

语言的表达力强,可以准确、清晰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二、词语灵活多样、表达方式丰富的特点现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能够通过不同的词语搭配和句式结构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三、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转变现代汉语是在文言文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有很多古代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但同时也融合了一些白话文的特点,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流方式。

四、标准化和规范化现代汉语有统一的语法规则和拼音标准,让人们在写作和交流时更加方便、规范。

第二课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一、词语的分类1. 实词:表示事物、人物和动作等具体概念,如“鸟、飞、树”等。

2. 虚词:没有独立意义,用来连接语序、构成句子、标明语法关系的词语,如“的、和、了”等。

二、词语的理解1. 词语的构词法:包括词语的字音、字形、字义和构词成分等方面。

2. 词语的语法关系: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和语法关系,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

三、词语的运用1. 发音准确:注意词语的声调和读音,准确地表达词义。

2. 用词得当:根据不同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避免歧义和误解。

第三课句子成分分析一、主谓结构主要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位于句子的最前面,谓语位于主语之后,表示主语的动作或状态。

二、主谓宾结构除了主语和谓语外,还有宾语,宾语一般位于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对象。

三、主谓宾宾结构在主谓宾结构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宾语,表示主语对宾语进行了某种动作。

四、主谓表结构主谓表结构中的表语补充说明主语的属性、特征或状态,位于谓语之后,与主谓之间用连系动词连接。

五、主谓宾宾宾结构主谓宾宾宾结构包括两个宾语,一个直接宾语和一个间接宾语,直接宾语一般在间接宾语之前,表示直接接受动作的对象。

六、其他句子成分除了主谓宾结构外,句子中还包括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通过这些成分的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类型的句子,表达丰富多样的意思。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导学案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导学案

【学习目的】
1、读顺课文,按要求积累词语
2、了解说明文抓住事物特点,条理清晰,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自读说明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
体会说明文抓住事物特点,条理清晰,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特点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自读法
一、一读课文,积累常识及字词,告诫自己:我能行
(学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
1、常识填空
(1)《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鼠晏》作者,华人作家。

(2)2000年悉尼奥运的吉祥物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认读、书写3-5遍
针鼠晏()褐色()掘洞()分泌()黏液()洞穴()蛰伏()粗糙()吮吸()
3、解释并用带点字造句
招摇过市
蛰伏
吮吸
二、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4、针鼠晏是一种珍奇的动物,通过读课文,你知道针鼠晏为什么那么珍奇吗?
5、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围绕针晏鼠这种动物介绍了哪些内容?试结合各部分内容拟一个小标题。

三、了解针鼠晏的特点
6、默读课文,针鼠晏是珍奇的稀有动物,你能找出相关语句说出它有哪些特点吗?
四、探究本文的说明方法
7、作者在介绍针鼠晏的特点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行分析。

五、拓展运用
8、针鼠晏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

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做过大型运动会的吉祥物?并试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喜欢的这一吉祥物,最好附上图片。

六、学习反思
七、课堂检测。

七下语文导学案 全本

七下语文导学案   全本
(3)理清文章写作线索。
4、设疑自探(自探提纲)
(1)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2)文章写了一些事情,其中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的事?
(3)回忆的事和写眼前事是各用了什么记叙手法?作用是什么?
(4)你认为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5、解疑合探
(1)组内合探
(2)全班合探
(3)师生合探
6、质疑再探
7、拓展运用
二、导引预习:
1.抄写本文出现的重点字词,同时将重点字注音
2.将书下重点实词注释摘抄下来,加强积累。
3.收集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工整的写在下边。
4.预习思考
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5.预习自探(请同学们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概括地写在下边)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2、检测预习,组内改练
(1)组内合探
(2)全班合探
(3)师生合探
6、质疑再探
7、拓展运用
(1)“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蛇”故事和“冬天捕鸟”在文中的作用。
4、设疑自探(自探提纲)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2)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找出准确地运用的动词)?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捕鸟?
(3)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4)第8段写出的人物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5、解疑合探
(1)组内合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

预习—导入—整体感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展示—点评—总结—拓展训练—评价小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目录目录 ....................................................................................................................................................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 ..... ............... 鲁迅二、爸爸的花儿落了(二课时)............................................................................................. ..................... 林海音三丑小鸭(二课时)........................................................................................................... . ....................... 安徒生四诗两首二课时.................................................................................................................... . . .普希金、弗罗斯特五伤仲永(二课时)....................................................................................................................... . . ........王安石六黄河颂(两课时)............................................................................................................... . ...................光未然七最后一课(两课时)................................. . . ........................................................................................... 都德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 . . ............................................................................................... 李大钊九土地的誓言(一课时) .................................. . ......................................................................................端木蕻良十木兰诗(二课时)................................... . . ........................................................................................《汉乐府》十一邓稼先(二课时).............................. . . ..............................................................................................杨振宁一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二课时).... . . . .............................................................................................臧克家一三音乐巨人贝多芬(二课时)........... . . .................................................................................................何为一四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 . . .................................................................................................莫泊桑一五孙权劝学(一课时) ......................... . . ........................................................................................《资治通鉴》一六社戏(二课时).............................. . . ..................................................................................................鲁迅一七安塞腰鼓(二课时).................... . . . .................................................................................................刘成章十八竹影............................................. . .......................................................................................................丰子恺一九观舞记........................................ . . .......................................................................................................冰心二十口技..................................... . . . ............................................................................................................林嗣环二一伟大的悲剧(二课时).... . . . ..............................................................................................................茨威格二二在沙漠中心(二课时)......... . . .........................................................................................圣埃克絮佩里二三登上地球之巅(二课时).... . . . ........................................................................................................郭超人二四真正的英雄(一课时)...... . . . ...........................................................................................................里根二五短文两篇(二课时)......... . . . . . ...................................................................................《山海经》《淮南子》二六猫(一课时)........... . . ............................................................................................................... 郑振铎二七斑羚飞度........................... . . . ............................................................................................................沈石溪二八《华南虎》..................... . . ..................................................................................................................牛汉二九马(二课时)............... . . . . .................................................................................................................布封三十狼(二课时)............. . . . . ...................................................................................................................蒲松龄预习—导入—整体感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展示—点评—总结—拓展训练—评价小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2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023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49页】

2023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49页】

2023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全册,49页】
1. 导言
本文档是《2023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导学案,共包含49页内容。

本册旨在帮助学生研究和掌握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知识点。

2. 内容概述
本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a. 课文阅读
本册共包含多篇课文,通过阅读这些课文,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b. 课后练
每篇课文后面都有相应的课后练,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c. 拓展阅读
本册还包含一些拓展阅读材料,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学生能够
进一步拓展自己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3. 使用方法
学生可以按照以下步骤使用本册导学案:
1. 按顺序阅读每篇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内容。

2. 完成每篇课文后的课后练,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有时间的话,可以阅读拓展阅读材料,进一步扩展自己的阅
读范围。

4. 注意事项
为了更好地使用本册导学案,学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要认真阅读每篇课文,理解其中的内容和要点。

- 在完成课后练时,注意审题,仔细答题。

- 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希望本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七年级语文下册
的内容。

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老师请教。

祝学习愉快!。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方案电子版2022(138页和13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方案电子版2022(138页和13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方案电子版2022(138页和139
页)
课题:23
课型:新授
备写人:镇二中语文组李XX
审核:
时间:
教学设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贯穿全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先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启发学生去研习课文。

先设疑(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与文章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让学生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鉴赏文章,接着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理解记忆并背诵重点,最后是对文章内容的拓展。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
学法指导: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2课时
学教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指导
(一)新课导入
大家对于成语“班门弄斧”都很熟悉吧,谁能解释一下?(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班,鲁班,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个顽固、狡诈、阴险的人,通过学习《公输》一文,我们会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二)自学内容
二、启智探究
(一)生生合探
(二)师生共探
(三)解疑突破
三、反馈矫正
(一)口头检测
(二)书面检测
(三)点津达标
四、拓展运用
1、总结
2、作业
3、延伸
第二课时
一、自学指导
(一)新课导入(二)自学内容二、启智探究(一)生生合探(二)师生共探(三)解疑突破三、反馈矫正(一)口头检测(二)书面检测(三)点津达标
四、拓展运用
1、总结
2、作业
3、延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尊敬的同学:欢迎来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学习导学案。

本册教材旨在帮助同学们掌握并提高语文知识与技能,通过全面的学习来促进你的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全册的学习导学案,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

第一单元:篇章阅读之叙事篇章(总重14学时)本单元旨在培养同学们对叙事篇章的理解与阅读能力,同时提高写作叙述能力。

通过学习叙事文,同学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第二单元:篇章阅读之议论篇章(总重18学时)本单元旨在培养同学们对议论篇章的理解与阅读能力,并帮助同学们提高写作议论能力。

通过学习议论文,同学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观点与论证关系,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并能进行准确的表达和写作。

第三单元:词语知识(总重12学时)本单元将对同学们的词汇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拓展,通过词语的学习,帮助同学们提高认读、理解和运用词汇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单元:句子结构(总重10学时)本单元将对同学们的句子结构进行深入的学习与分析,通过从句、状语从句等语法知识的学习,帮助同学们理解句子的结构与语法规则,提高句子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

第五单元:阅读理解(总重14学时)本单元将针对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训练与提升,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与文学作品,帮助同学们培养独立阅读与理解的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与准确性。

第六单元:写作训练(总重12学时)本单元将重点培养同学们的写作能力,通过对各类写作题目的训练,帮助同学们提高写作的思路和逻辑,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表达能力。

第七单元:修辞格与修辞方法(总重10学时)本单元将对同学们的修辞格与修辞方法进行学习和理解,通过修辞的分析和运用,帮助同学们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生动性。

第八单元:阅读诗歌(总重6学时)本单元将针对同学们的诗歌阅读能力进行培养,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帮助同学们领悟诗歌的美感和韵律,提高对诗歌形式的理解。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木兰诗》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木兰诗》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木兰诗》导学案导学案:《木兰诗》【导学目标】1. 了解《木兰诗》的背景故事和作者。

2.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学习感悟诗歌中的传统美德和人生哲理,培养正确价值观念。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学习重难点】1. 学习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 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主题,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品味能力。

3. 学习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分析诗歌的表意。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习过程】1. 预习导引教师出示《木兰诗》的课文原文,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诗歌的内容。

学生可以提前了解有关《木兰诗》的背景故事和作者,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提前阅读相关资料。

【课堂活动一】2. 导入热身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 你们了解《木兰诗》的背景故事吗?2) 你们知道《木兰诗》的作者是谁吗?3)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4) 你们能在诗中找到哪些令人感动的地方?3.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木兰诗》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句子,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1) 学生阅读课文,尝试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人物形象。

2) 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桃花”、“苑”、“木兰”等词语的意义。

3) 学生分析诗词的语言风格,讨论诗歌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方法。

4) 学生深入探讨和感悟诗中传递的哲理和价值。

【课堂活动二】4. 学习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就以下问题展开活动:1) 你认为《木兰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2) 你理解木兰的坚持和勇敢,在现实生活中你有何感悟?3) 你认为《木兰诗》中最感人的地方是什么?4) 在你们说出《木兰诗》的几句诗中,选出一句最喜欢的,为什么?5. 课文分析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1) 木兰为什么要代替父亲参军?2) 诗中描述的“千里姻缘一线牵”,你对这句诗句有何理解?3) 为什么在诗中提到“黄鹤楼”和“芙蓉帐”?4) 诗中描述的木兰的外貌特征有哪些?包括哪些描写手法?【课堂活动三】6. 学习写作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或作一幅画,表达对木兰的敬佩和对传统美德的思考。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导学案导学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邓稼先的成长经历和科研成就。

2. 能理解《邓稼先》这篇课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3. 能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和感情色彩。

4. 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文章,解答问题。

【导学过程】导学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等。

举个例子,你们熟悉的,给大家谈一谈。

2. 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之一。

请你们了解一下邓稼先的成就和他的一生。

导学二:阅读课文1. 请同学们读第一部分课文,谈谈邓稼先的成长经历和他的科研成就。

2. 小组赛:分组讨论,完成第一部分的问题。

(1)邓稼先从小立志做什么?(2)邓稼先读了哪些书?还看了哪些科技杂志、报纸?(3)邓稼先是怎么发明栓扣气球的?导学三:学习重点词汇和短语1. 同学们,请你们读第二部分课文,找出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说出他们的意思。

导学四:分析文章结构和描写方法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回答以下问题:1. 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哪些情景和人物?2.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描写方法?3. 通过这样的描写,你能了解邓稼先的什么品质?导学五:品析人物形象和感情色彩1. 请同学们分析文章中的邓稼先和其他人物,以及作者的写法,谈谈你们的感想。

2. 请你比较邓稼先和同学们认识的其他科学家,说说你们的想法。

【导学小结】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思考题:1. 我们了解了邓稼先的成长经历和他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

你还有什么疑问和想法?2. 你认为邓稼先在成长过程中的品质有哪些?他是如何发明栓扣气球的?【当堂检测】1. 邓稼先从小立志做什么?2. 邓稼先读了哪些书?还看了哪些科技杂志、报纸?3. 邓稼先是怎么发明栓扣气球的?4. 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哪些情景和人物?5. 通过对课文中人物形象和感情色彩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课后作业】1. 请你写一篇关于《邓稼先》的读后感,以及对他的敬佩之情。

七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导学案全套

七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导学案全套

一单元1 邓稼先【导学目标】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点】1.了解本文平淡朴实、感情真挚、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2.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

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英雄,国家的骄傲。

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随着杨振宁先生去认识一位为祖国的强大做出巨大贡献、长期以来鲜为人知、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邓稼先。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邓稼.先(jià)元勋.(xūn)铤(tǐnɡ)鲜.为人知(xiǎn) 鞠.躬尽瘁.(jū cuì ) 癌.症(ái)筹.划(chóu) 妇孺.皆知(rú) 彷徨..(pánɡhuánɡ)(2)词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全册导学案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3个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已学过他的作品《风筝》,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1.简介作者和作品。

二、题解:《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

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三、检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菜畦.桑椹.,轻捷,油蛉.,斑蝥.,缠.络攒.,竹筛.秕.谷系.,传授.,书塾.,渊.博蟋蟀.宿儒.蝉蜕.四、整体把握1.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2.结合课后练习一(3)谈谈作者的感情。

(这节课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感情)五.布置作业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3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授课时数:2 日期:2012.2.23 主备人:刘新慧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2、积累理解,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等词的读音、字形及字义,并学会运用。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4、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过程与方法5、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 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三、学法指导1、课文中有一些精彩的段落,如对百草园生活的描写、过渡段的安排等,同学们要选取相应的语句来重点掌握。

2、引导学生说说‚乐园‛的乐趣,概括在书屋读书的几个生活片断。

将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生活进行比较,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四、知识梳理:1、字词:攒人迹罕至秕谷菜畦蟋蟀臃肿人声鼎沸人迹罕至2、文学常识: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重要作品《阿Q正传》《呐喊》《朝花夕拾》。

本文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3、文章的思路:作者从百草原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人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4.作者的情感:通过对百草原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臻,欢乐的心理。

4、过渡段及作用:也许…也许…也许…,承上启下作用。

5、景物描写:①抓住事物的特点②四季景色皆备。

③写景井然有序。

④修辞运用:不必说…不必说…单是…就…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

6、重要词语含义及作用:①捕鸟过程的描写:突出动词的运用,②第一段中似乎和确凿的含义。

③第二段表现事物特点的词语。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导学案通过呈现给学生一系列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解决,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盲目,而是成了一种有目标、有方向的活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仅供参考。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一)短文两篇(二课时)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2.熟读《两小儿辩日》;3.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2.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知识链接】《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

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盘盂( ) 孰( )为汝( )多知( )乎沧凉( ) 决( )2.解释下列加点字:孔子东游( ) 辩斗( )问其故( ) 去人近( )探汤( ) 多知( )不能决( )3.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①一儿以日初出远( )此独以跛之故( )②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孰为汝多知乎( )4.翻译下列句子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孰为汝多知乎?二、合作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4.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⑵孔子不能决也。

5.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三、拓展提升。

庄子欲刺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答案]《山中避雨》导学案课标建议:一、本文是叙事性记叙文,要弄清它们的“六要素”,进而抓住文章内容要点,弄清文章中心意思,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介绍课文的作者及其主要代表作。

三、掌握课文注解中及课后“字词积累”中词语的音形义。

自学目标:1.积累词语;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教学重点)2、学会把握住关键词、句、段,把握住文中故事情节、抒性两条线索,介绍文章内容及结构,重新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验音乐非常大的感染力。

(教学重点)3、理解文中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独立自主先学】(利用课本、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或你掌控的科学知识顺利完成)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仓皇()寂寥()趋之例如归属于()冗长()弄堂()工尺()和演唱()陶冶()萍水相逢()喧闹()怨天尤人()乐以教和()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借助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完成)寂寥、怨天尤人、喧闹、冗长、望洋兴叹、陶冶、萍水相逢3、《山中避雨》选自《》。

丰子恺,现代、、、、。

4、本文记叙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5、熟读课文,能够归纳本文主题的语句:完整地阅读课文,细读每一自然段,概括段意,把握文中叙事,抒情两条线,初步领会主题;然后根据文章主题解读文章关键句段,抓住文中写作者拉琴,众人齐唱这部分内容,更深刻地领会主题“乐以教和”。

最后链接生活,切身体会感受主题。

【问题探究】1、快速默读课文,请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2、用“念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的句式说道说道你的体会。

预习所要达成的效果决定着课堂听课效果。

课前朗读课文至少2遍,写上段序。

在整体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先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再加以概括,以旁批的形式写在课段落边上,最后读完后,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自己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质疑、讨论。

这是个开放性的较灵活的题。

3、引经据典课文,说道说道在山中躲雨的过程中,“我”和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三家村”的气氛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分别就是什么。

找线索,找人物心情的词语,理清文章思路,这样就容易了。

在讨论交流中完备自己的理解。

4、“茶越跳越浓,雨越落下越大”这句貌似不经意的描述起著了什么促进作用?这种题型是对具体句子的理解,一般是前三句子,后三句联系起来理解它的具体所指。

比较容易。

5、作者说道:“有生以来,没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联系上下文,说道说道你对这句话的认知。

6、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本文一种关键文学创作手法——对照。

认知文章的主旨,先交流再给与参考答案。

7、语言品鉴:(1)“我和着她扎,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高唱出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句中的“温暖”和“惹出”字改得不好,不好在哪里?考查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的运用。

引导学生辨析词语的意义和习惯搭配,或者逻辑性。

还有是语言表达的分寸感。

这是个难点。

可以先在小组里讨论,教师再点拔。

(2)“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盛行,剃头店里存有之,裁缝店里存有之,江北船上存有之,三家村里存有之。

”(从句式角度品鉴)学习修辞手法及作用。

8、本文的故事情节线索就是什么?情感线索就是什么?这一题在第3题的讨论基础上进一步概括。

【课外链接】1、音乐可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陶冶人的性情。

相同的音乐可以给人相同的感觉,或嘹亮,或悲痛,或清丽,或热切,你晓得存有哪些知名的音乐曲目,恳请列举一两例,并说说道给你的感觉。

(多样学生自学的视野。

)2、课外阅读并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丰子恺作品。

【交流展现】口头说道文,你是不是和作者相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恳请你打声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体会写下出。

建议:扣题说道文,注重所见之景与触景而后生的情。

可以小组进行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说得好。

【我的学习收获】(内容、写作)【检测延展】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5分)寂寥()冗长()和着歌()cáo杂()陶yǐ()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⑴她们趴在这大茶店里避雨,只是(责怪天,责备人,形容碰到不如意的事一概埋怨客观条件),迷茫万状。

()⑵我对他的拉奏(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始终学他不来。

()⑶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花雨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碰面)的人呢?()⑷其艺术(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

()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第1题是检测学生对字词的累积情况。

第2题主要就是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熟识情况。

课堂略过后再校订。

3.课文以为顺序记叙了“山中避雨”的全过程,课文中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了比较,作者这样写想要说明什么?(3分)考查记叙文的顺序和对照读法的掌控。

起至加强促进作用。

课后反思:教学中我尽量鼓励学生充份地与文本对话,读书的时间比较充份,念的形式比较多样,存有尽情韵头、存有小声民主自由念、存有快速下载、也存有全班手舞足蹈朗诵,在教学重点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的温暖”时,我鼓励学生引经据典品味:“苦雨荒山闹得十分的温暖”就是怎么惹出的?歌声如何能够并使荒山温暖?这样,我助推学生不断地用心回去体悟、用情回去体验、用想象回去补足,不仅记住了文字表面的意思,也记住了文字背后的意思,不仅读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也念出自己的独有体验,不仅念出了画面,也念出了美的意境。

另外教学中Necessity切开压成了教,力求在整体把握住散文意境基础上展开教学,使学生充份地与文本对话。

在自学人情美的这部分,我也就是鼓励学生先回去体会写下了哪几个画面,接下来再回去自学。

参考答案:【问题探究】1、故事梗概。

前天,我(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突遇下雪,只好在三家村避雨(出现),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而我却觉雨中山景更有意思,并兴趣盎然地拉起至了胡琴,这琴声不仅病毒感染了两个女孩,而且惹来了村里许多人,尤其就是引来那些青年们都一起唱出了歌,一时,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加深了(发展高潮),所以,当我们返回山村时,竟那么依依不舍了(结果)。

3、作者开始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感受到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

再往下因给山村青年拉琴,大家齐声歌唱,而尝到了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最后对山村青年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感情,又因为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古语而产生了一种喜悦之情。

至于两个女孩,开始因遇雨而“杞人忧天,苦闷万状”,继而因作者借琴而开始转忧为喜,最后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

“三家村”气氛出现的变化:先前就是雨越落下越大,气氛寂寥而深邃,“顾客稀疏”;后来作者拉琴两个女孩和演唱,“引来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连“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高唱出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最后“我离开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来我上车”,充满著依依惜别之情。

变化的原因是“乐以教和”,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4、考量句子的促进作用,应当融合上下文。

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量。

一方面表明时间的推移,天气的变化;另一方面带出两个女孩因长时间躲雨而伤感迷茫的情绪,为下文的情节并作铺垫5、这句话是作者触景生情,发自内心的感叹。

作为艺术家,这次拉琴的环境与往日不同,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有一种天然之美。

人物除两个小女孩,都是素不相识的山村青年,是琴声和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有一种和谐之美。

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

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

以上种种趣味之中,最主要的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

6、运用比较的读法就是为了突出主题。

例如: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相同体会并作比较,注重了“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相同的心境并作比较,注重了女孩后来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声歌唱的欢乐心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相同特点并作比较,注重了胡琴的优势,旨在表明音乐应当迈向大众化。

这几组比较,印证了“乐以教和”,并使这一古语具备了更为深广的意义。

7、(1)这里首先强调了雨是“苦雨”,山是“荒山”,更显出了“温暖”的可喜可贵。

再深一步体会,这“温暖”二字,似在写环境的温暖,其实是写作者自己内心感受到的温暖,表达了他的一种欣喜之情。

至于中间的一个“闹”字,则显示了一种毫无拘束的气氛,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如用“变”“唱”等来写,就远不如闹来得生动。

(2)这里带出了具体内容地点,而且以修辞手法的句式,并使我们的视线跟著它一个一个地不断迁移:剃头店里——裁缝店里——江北船上——三家村里,使我们具体内容地感受到了胡琴的确就是时时可知。

另外,连说道四个“存有之”,又起至了特别强调促进作用,语气变得更加确实。

8、1.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应——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2.感情线索:作者:厌烦——反觉趣味——借琴宽慰——拉琴得趣(得趣)——欣然花雨。

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3.总结线索特点:两线循序,环环相扣,步步大力推进,条理分明,结构细致。

【检测延伸】参考答案1.略2.怨天尤人;望洋兴叹;萍水相逢;陶冶3.时间;注重了胡琴的优势,旨在表明音乐应当迈向大众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