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稿2)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春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春牛

黄上贵李宗汉李奕斌

春牛源考:远古时就有“跳马”的祭春习俗,寓意万物新生,祈愿健康繁盛。这习俗主要有审老爷、笞老爷、烧老爷等仪程。其中的“老爷”,在客家群居地,因为敬牛图腾而由“牛”替代。这祭春仪式,也因此俗称“鞭土牛”。

“鞭土牛”,是在立春前一日,于县衙大门内设芒神和土牛,立春时刻一到,所有职官齐拜芒神。随后,各执春枝鞭“牛”三巡,边打边颂“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大人连升,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万民迎春”。鞭毕,由众衙役将其打碎,寓“辞旧迎新”之意。这土牛,后来因司春祭春,又称“春牛”。

传至汉代,在仪式中增加了两个“土像人”(戴假面具的人),一男一女,分立土牛(春牛)两旁,手执耙锄,会拟田间耕作,由此而开为祭添演之风。

清朝顺治年间,作为地方官府祭春形式的“鞭土牛”上升为国家正式祭祀仪式,为祭而演的仪式流程更为繁缛。清顺治十一年(1654),皇帝颁旨,钦定每年仲春亥日行耕作礼。当日,由户部、礼部尚书和顺天府尹预先备好耒耜和种子,皇帝祭过天地,立于耕地之南,由随耕的户部尚书执耒耜、府尹执鞭,侍应皇帝扶耒三推开礼,其后由随耕的府丞捧青箱、户部尚书播种、耆老跟随动作。开礼后,皇帝君临耕台南面而坐,亲监王以下官员按

官品次序一一行耕作礼。继续由尚书执耒、府尹执鞭,三王五推,九卿九推,府尹官属执青箱播种,耆老跟随动作,三十农夫执农具随行。

上堡舞春牛:伴随客家南迁,“鞭土牛”开始扎根上堡,数百年来,代代传承。上堡客家人在亦祭亦演中,结合梯田耕作生活与文化,突出了渔、樵、耕、读闹春的演绎与说唱,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加入了“管家”、“算手”等角色的掺和,是典型的社会生活写照;有时还间以《八仙过海》、《鹊桥相会》、《刘海砍樵》等民间故事桥段,与生动的民间文艺融合。使最初的“鞭土牛”祭春仪式,在岁月荏苒中,经过长期的创新积淀,逐渐演变成了把生活浓缩为艺术、升华为文化的魅力“舞春牛”。

“舞春牛”的核心道具是“春牛”。牛头用竹篾扎就骨架,经糊纸、绘形而成。两角高翘,是个健壮的公牛形象;牛身由二人合扮,二人围裹被罩,只露出四脚;其中一人舞牛头,另一人扮牛身,臀后系一棕丝裹缠的活动短弯木,以作牛尾。主要的道具中还有五盏灯牌,其中一盏为方形主灯,一面绘牛像,一面嵌“春”字,两侧书应时吉联;另有四盏春灯,灯面以浮雕的龙凤等吉祥图案为饰。所有灯牌都内臵烛台,夜间演出时,既有烛照之明,更添无限意蕴。“舞春牛”还有一支专属的乐队,以锣鼓、铜钹、唢呐和二胡等乐器为主,依情节编排,或单器主奏、或众器和鸣,或高亢清丽、或低回婉转,音乐的氛围与舞蹈的节奏,始终相得

益彰。

按传统习俗,“舞春牛”须逢农历的牛年,或逢闰春的年分,才隆重举行。现在,随着其祭祈功能的淡化,文化蕴含的加重,每年春节期间的圩日,春牛都与龙灯、狮子、武术一起,在圩镇集市、屋场庭院热闹贺春,直到元宵节。

春牛上门贺岁,一般会先期送达“春牛庆贺”的拜帖,预商日期时辰等事项,诸事商妥,东主遂将拜帖正墙张贴,预备茶酒果品恭候。春牛每到一处,先入厅堂行参神礼。合着鼓点拜天地、敬东主,后到厨房、猪栏、鸡栏、牛圈等处巡拜,一路叨念“凶神恶煞、猪邪牛瘟远走它方”,避邪趋吉。参神毕,即在宽敞地儿演将开来。届时,灯牌立正中,春灯分立四角,牧童赶着春牛,引领众角色绕场兜圈,且歌且舞,套数和动作主要有出栏、上路、吃草、饮水、背轭、耕田、擦痒、卧地、听歌等等。

歌舞的旨趣,精在编排、要在演绎。“舞春牛”最为奇趣的,首推“春牛”。“二人一牛”的默契,牛即是人、人即是牛;维妙维肖的奥妙,在技术,更在通灵——人与人的通灵,人与牛的通灵。除此以外,其他各角也各具特点,巧妙司职。“教书先生”长衫及地,文质彬彬,诫童和事之间,所尽之职,有若执行导演;“老渔翁”健朗豁达,鱼杆在手,时甩时收、时疾时徐,把这钓杆挥得潇洒自如,堪当乐队指挥;两个“牧童”天真活泼,满场戏耍,左腾右挪之中,把春牛走向导引的任务完成得生动有趣且不露声色;“耕夫”簔笠加身,淳厚持重,口呼掌抚的明言暗示,

把规范牛形的工作做得细致入微;“农夫”衣短裤高,风趣开朗,四处逗弄调笑,把农村的喜乐诙谐挥洒得淋漓尽致;“村姑”勤谨纯朴,担着饭食牛草,得体应付各色科诨,把生活的和美与智慧展示得落落大方;“媒婆”徐娘半老,蒲扇招摇,风情逗趣的话题,把起兴的要诀把握得炉火纯青;“樵夫”束腰短襟,腰挎刀斧,肩挑柴担,负重游走的催促,把转换场次的提示拿捏得恰到好处;而财主的“管家”和“算手”,手拿账本、算盘,看似耀武扬威,实为谑趣的作料,真善美的衬托。

既为歌舞,唱词是“舞春牛”不可或缺的部分。各个场段,插科打诨、逗乐打趣之中,均有角色适时提议唱调散心,众人附和:“好呀!”。弦管即起过门,奏“春牛调”或“十二月花”,众随旋律而歌。其形式有独唱、合唱、轮唱和对唱等。春牛歌的内容包括起鼓、出行、路遇、相会、拜门、采青、谢礼、上红、敬师、拜别等,唱遍农家大小事,唱响民生欢欣曲。

依民间习惯,歌舞期间,东主须燃鞭炮助兴,乐舞不停,鞭炮不歇;反之亦然,只要鞭炮不停,舞蹈也欲止不能。常常是直舞得“春牛”气喘吁吁、欲趴不得;鸣炮之人手酸不已、狠甩胳膊手腕稍松筋骨,这狂欢的“较劲”场面,往往逗得人们笑弯了腰,忘记了时辰。待人人尽兴,终于歇了鞭炮,时辰已近鸡鸣,也是常有的事。这时,东家会为春牛“上红”(披红绸)、封“红包”,并用茶果酒菜款待。众人酒足饭饱,还须行回神礼,屋里屋外再次巡走周全,才在鞭炮声中拜别。

传统的民间舞春牛,一庆国泰民安,二祈风调雨顺,三求升官发财,四保四季平安,五期五谷丰登,六盼六畜兴旺。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表演形式与唱词内容不断丰富,融入了许多反映新生活新思想的元素,在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中,不断增添鲜活的时代亮色,韵味悠长,特色浓郁,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上堡“舞春牛”现已被列为省级、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