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中语文 2.1.1《劝学》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2.1劝学同步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2.1劝学同步教案 苏教版必修1

《劝学》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3、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讨论、讲授、多媒体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二)作家简介、解题1、作家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课文诵读(10—15分钟)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组织学生齐读。

(四)检查学生课前预习1、字形字音木直中(zhòng)绳参(cān)省(xǐng)锲(qiè)而不舍輮(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虽有槁暴(pù) 须臾(y ú)驽(nú)马善假(jiǎ)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跂(qì)而望骐骥(j ì)爪(zhǎo)牙2、解释下列实词⑴劝学劝:勉励,鼓励⑵学不可以已已:停止⑶輮使之然也然:这样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广泛地参:检查省:反省,省察⑸木直中绳中:合于⑹吾尝终日而思矣尝:曾经⑺金就砺则利就:靠近⑻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跟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洪亮彰:清楚⑽假舟楫者假:凭借,利用⑾而绝江河绝:横渡⑿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兴起⒀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功:成功,功绩⒁筋骨之强强:强壮⒂用心躁也躁:浮躁,不专一3、重点虚词(一)“而”选出与解释项相对应的课文语句⑴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⑴⑵⑶⑷⑸⑹⑵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2.1 劝学 学案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2.1 劝学 学案2

劝学(节选)【理论支持】《劝学》是高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也是荀子的传世名作,体现了古代圣贤对于学习的理解,强调了学习对于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文章可研讨探究的方面很多,如其中有很多必考必须掌握的文言知识点,荀子散文常用的论证手法、《荀子》对于“学”的价值评述等等。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规定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在阅读中“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文言文阅读方法的点拨,在学生的圈点勾画、自主诵读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阅读中领悟先哲的教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这篇课文时,可设计3~5个题目,对文言文文本进行一种基于基础掌握和技能掌握的深层阅读,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点拨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

可以坦诚地表达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

【教学目标】1.掌握“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焉”等文言虚词,及常见文言文考点,掌握用符号做文言文书间笔记的一般方法。

2.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手法,能够正确分析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手法。

3.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目标1、2为本课教学重点。

作为在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借本篇的阅读教学,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

《劝学》(苏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劝学》(苏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劝学》<苏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荀子》与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与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教学时数2课时预习要求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与《荀子》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掌握字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镂〔〕螯〔〕蛇鳝〔〕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把握文章脉络。

2、落实可以、中、暴、受绳、金、日、知、跂、疾、彰、假、绝、性等语言点,重点落实第一、二段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体会一、二段中的比喻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检查预习效果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题——劝学2、找出最能表达本文中心的句子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落实第一、二段中的重点字词与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第一段中论述到的事物与其关系,其所含喻义是什么?蓝←———胜于——青〔取之于蓝〕3、找出第二段中五组对应关系,用文中的语句概括其共同特点,其中喻义是什么?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四、拓展延伸〔语言训练〕用一句或几句比喻来说明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例如:1、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2、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则大,因而浅尝辄止、夜郎自大。

高中语文 2.1.1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2.1.1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1

劝学【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劝,劝勉,鼓励。

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段: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

这篇文章是这样吗?(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

(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

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 苏教版 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 苏教版 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一、教学目的1.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 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三、教学时数四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正音:煣róu(使……弯曲) 支qì(抬起脚跟站着) 砺lì(磨刀石) 跬guǐ(半步)镂lòu(雕刻) 螯áo(蟹钳)作者简介: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

曾游学于齐,在稷崐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

人们尊称他为荀卿,崐通称荀子。

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

晚年到楚国,为某某令,后失官居崐家著书,死后葬于某某。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崐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崐分是他门人的著作。

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崐无关。

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崐自然主宰人。

在政治上,他主X“法后王”,“以近知远”;反对“法先王”。

提倡重法、崐隆礼、尚贤使能。

这些主X是可取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

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崐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崐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崐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2.1劝学52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2.1劝学521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

(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3)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知明而行无过君子生非异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4)文言实词1、君子:2、已:。

3、中绳:4、輮:5、规:6、虽有槁暴:7、挺:8、金:9、就砺:10、参省乎己11、须臾:12、跂:13、而见者远14、疾:15、假:16、舆:17、致:18、水:19、绝:20、兴:21、跬:22、骐骥:23、用心一也: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重点);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难点)。

二、学习过程合作探究(1)文言虚词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苛政猛于虎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而:1、吾尝终日而思矣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特殊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輮以为轮(3)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精讲点拨1、归纳课文的内容要点,列出结构框架第一段:中心论点第二段:学习的意义:(四喻)第三段:学习的作用:(五喻)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一喻)2、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比喻论证排比句论证正反对比论证3、思考交流《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4\运用比喻对比的方式写一个片段,关于学习的议论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前导学案2.1.1劝学2508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前导学案2.1.1劝学2508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学科:语文编写人:崔敬敬审稿人:赵德生《劝学》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

(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3)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知明而行无过君子生非异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4)文言实词1、君子:2、已:。

3、中绳:4、輮:5、规:6、虽有槁暴:7、挺:8、金:9、就砺:10、参省乎己11、须臾:12、跂:13、而见者远14、疾:15、假:16、舆:17、致:18、水:19、绝:20、兴:21、跬:22、骐骥:23、用心一也: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重点);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难点)。

二、学习过程合作探究(1)文言虚词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苛政猛于虎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而:1、吾尝终日而思矣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特殊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輮以为轮(3)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精讲点拨1、归纳课文的内容要点,列出结构框架第一段:中心论点第二段:学习的意义:(四喻)第三段:学习的作用:(五喻)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一喻)2、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比喻论证排比句论证正反对比论证3、思考交流《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4\运用比喻对比的方式写一个片段,关于学习的议论文。

[《劝学》教案20(苏教版必修一)]苏教版化学必修一教案

[《劝学》教案20(苏教版必修一)]苏教版化学必修一教案

[《劝学》教案20(苏教版必修一)]苏教版化学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2.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1.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体理解比喻和对比手法在语境中的作用。

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绝”“劝”“日”“知”的意义及用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阅读题注,明确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荀况,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门人共同编著。

2.补充介绍(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附近,是战国齐都临淄西边南首门,一称稷门。

因地近稷山,设馆其下,故名稷下。

为战国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荀子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2)兰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开始了他一生中短暂的仕途生涯。

兰陵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原为鲁地,鲁灭亡后归于楚。

荀子在兰陵一边做官,一边著述,同时收徒讲学,进入学术创造的一个高潮。

(3)孙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荀子为孙卿。

三、解题四、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2.给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结合练习,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五、研读第一段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

(奔腾不已,不能自已)“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劝学》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劝学》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课堂纪律需要加强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小动作、交头接耳等现象 ,需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
改进措施
01
02
03
04
加强学生参与度
通过设计更多互动环节,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
学习效果。
优化时间安排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整 合,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教学
进度和效果。
加强辅导和练习
针对部分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的 问题,加强辅导和练习,帮助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01
02
03
04
教学目标明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重点讲解了《劝学》中的重要 知识点,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
课堂互动良好
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 课堂互动效果良好,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教学方法得当
采用讲解、示范、案例分析等 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 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资源丰富
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丰富 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引 导和激励。
部分学生理解能力有限
部分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理解能力有限,需要加 强辅导和练习。
时间安排稍显紧张
由于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安排稍显紧张,部分环 节可以进行优化。
了解荀子思想及其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 的兴趣和热爱。
过程与方法
02
01
03
通过诵读、翻译、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 段,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一语文劝学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高一语文劝学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教学目标: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3.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

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着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2、课文题目《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它在文中有“劝勉”的意思。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走进文本第一课时:(一)、生字注音輮(róu)槁(gǎo)砺(lì)臾(yú)跂(qì)蛟(jiāo)跬(kuǐ)骐(qí)骥(jì)驽(nú)锲(qiè)镂(lòu)螯(áo)蟮(shàn)(二)、讲解第一段(先请一学生朗读第一段)君子曰:[君子:对统治阶级中“有道德”的人的尊称。

语文必修1苏教版2.1《劝学》教案

语文必修1苏教版2.1《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一、教材分析《劝学》是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的第一课,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言文。

在端正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3、掌握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教学难点:第1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法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复习初中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2、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

“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

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

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

苏教版必修一第2专题《劝学》导学案(答案不全).doc

苏教版必修一第2专题《劝学》导学案(答案不全).doc

一、自主导学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木直中绳,隸以为轮。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有活用的情况请指出。

(1) 学不可以已( ) (2)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木直中绳,躱以为轮,其曲中规(( )(4)棘使之然也( )((5) 金就砺则利( )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 木直中绳,棘以为轮。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翻译下列重点句子,如是特殊句式请指出。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棘使之然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木直中( )绳 其曲()中()规躱()以为轮( )暴(就砺( )参()省( )知( )明须臾( ) 践()而望矣假舟楫( )者 生()非异也 珪( )步骐骥( )()马十驾 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蛇鳍()爪()牙1、给下列字注音。

虽有()槁二、合作探究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 “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 “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 什么问题?三、小结请记下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在自学中遇到的间题。

四、检测反馈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中绳(zhong) 槁暴(pti) 磨砺⑴) 躱以为轮(rou )B.须臾(yd ) 跋(qD 望 靛(didn )青参省乎己(shlng )C.珪步(gul) 蓼蓝(liao) 骐骥(ji ) 生非异也(xi ng )D.弩马(nd)蛟龙(jiao)镂刻(16u)锲而不舍(qi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虽有槁暴 (晒) ②棘以为轮 (使••… •弯曲)③吾尝踐而望矣 (抬起脚尖) ④而致千里 (送到)⑤君子生非异也 (资质,秉赋) ⑥非利足也 (走路) ⑦筋骨之强 (强壮)⑧而绝江河 (横断) ⑨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显著)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 .①⑤⑦⑧⑨⑩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1)吾尝终H 而思矣( )(3)吾尝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中语文 劝学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学案

高中语文 劝学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学案

某某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劝学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材助读】“劝学”为题?2.对于学习,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预习反馈:1、强记字音:中()輮()舆()有()槁暴()砺()参省()臾()跂()楫()生()蛟()跬()骐骥()驽()锲()镂()跪()蟮()螯()2、荀子其人: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他既是一位思想家,具有一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是一位文学家,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最后,他又是一位教育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课堂探究】学生活动1:研习第一节,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证明了什么观点?自主探究: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并概括小组合作:第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展示交流:由学生上黑板进行解读,展示学生能力。

归纳总结:中心句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使用比喻论证说明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和提高自己。

学生活动2:研习第二节,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证明了什么观点?自主探究: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小组合作:你觉得人的成长是由后天还是先天决定的?展示交流:学生展示自己合作探究成果。

归纳总结:作者用比喻论证证明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人的成长更多的是由后天决定的。

学生活动3:研习第三节,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证明了什么观点?自主探究:找出第三段中心句。

小组合作: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才能有成效?展示交流:学生展示自己合作探究成果。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1.1劝学54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1.1劝学543

《劝学》教学设计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沈在连【教学目标】1、认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2、掌握文言词语“绝”、“强”、“假”、“望”、“闻”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体会荀子文章的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绝”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如何结合时代的需要,使学生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四读法。

(自己总结的。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师导入新课,简介荀子1、荀子的思想:⑴“天人相分”,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⑵“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⑶性恶论。

人性本恶,所以需要学习和教化。

⑷“礼”是治国之本。

2、作品风格:是学者之文,朴素、深厚、缜密,多用排比和比喻。

二、通读全文,概括大意(一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

注意如下字的读音:中(zhòng)智(zhì)躁(zào)有(yòu)(其它参见教材注释。

)2、学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大意:明确:学不可以已。

(意思对即可。

)3、学生分小组笔译课文最后一段,注意语言准确;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检查,组织全班同学交流笔译的情况,重点指导如下句子的翻译:⑴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⑵筋骨之强:强健的筋骨。

(倒装句式。

)⑶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

(名词作状语。

)三、完成课后练习,重点学习文言词语1、学生做练习二,掌握“绝”、“强”、“假”、“望”、“闻”的用法。

2、教师检查完成情况;3、学生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增加义项和例句。

注意:“绝”的义项比较多。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师指名学生背诵“绝”、“强”、“假”、“望”、“闻”等词语的义项和课文中的例句。

二、细读课文,理清思路(二读。

)1、学生自读全文,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2、教师检查,全班交流。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劝学》教案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劝学》教案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 年高中语文《劝学》教案苏教版必修 1课题实用课时 说明劝学计划 2 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教学目标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2、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 【知识链接】 1.荀子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 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 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 的本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 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 “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 “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 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 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 1、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阅读文言文,要时常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文中 重要的多义词进行查索。

一要读准字音、句读,读通文章;二要明确常用词义、用法,准确翻译文句。

例如:“学不可以已”中的“已”常见义项有停止;从前;已经;完毕;同“矣”等义项,要对应字典上 相应的课内例句翻译掌握。

2.熟读、勤记、多写:对文言现象的学习要读、写、记并用。

(1)通假字:明确其含义及字义的变化,尤其要熟知原文中的字形。

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 的“知”通“智”;“君子生非异也”中的“生”通“性”。

这些通假字在背、默中要尤其注意。

(2)词类活用:明确词义,掌握常见用法。

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意为“游水”, 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苏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第二板块劝学《荀子》【教材分析】《劝学》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取教养的途径”的开篇之作,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和精彩斐然的论证艺术,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

学习这篇课文,对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增强高一新生适应我校导学案课堂教学文言文学习模式至关重要,必须认真对待。

【学情分析】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2、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

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书上注释1)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通假字。

2、理解文意,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二、【资料链接】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自主学习】
1、第一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有几层意思?
2、找出第二段最能证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作者是从哪几种生活现象进行设喻来说明君子
“善假于物”的?
3、课文的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论点的?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论证的?
四、【合作探究】
1、《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2、本文是说理主要是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的,那么,文章在设喻方面有什么特点?
五、【巩固练习】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中绳(zhòng)槁暴(pù)须臾(y ú)闻者彰(zhāng)
B. 靛青(dìng)舟楫(jí)蛟龙(jiāo)跂而望(qì)
C. 跬步(kuī)蚯蚓(yǐn)蛇鳝(shàn)驽马(nù)
D. 可镂(loù)骐骥(jì)爪牙(zhǎo)锲而不舍(qiè)
2、. 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六、【拓展阅读与识记】
文段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①,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文段二: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涅:黑泥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两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文段一:环境对人的影响文段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七、作业
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向老师谈谈自己学习方面的心里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