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温故知新 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一)

合集下载

孔子教育思想分析-综合版

孔子教育思想分析-综合版

孔子教育思想综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顺应当时“学术下移”的潮流,于春秋末年首创私学,“上说下教”孔子从三十岁起就从事教育工作,前后有四十余年, 培养了三千位弟子和七十二位贤人, 并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一、教学主张:教师方面他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极其宝贵的主张:教学方面:主张作为教师,要做到“温故知新”,“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和“循循善诱”,采用“启发教学”、“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和“以身作则”等方法教育学生;其教学方法与原则:启发诱导。

这条原则在孔子的教学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他说: “不愤不启, 不徘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问题。

因材施教。

这是孔子教学理论中的另一项重要原则。

虚心笃实。

孔子认为, 学生要获得知识, 首先得有虚心笃实的态度。

他的学生仲由好胜心强,极不虚心, 他便严加训斥; 另一个学生颜渊常“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 有若无, 实若虚”则经常受到表扬。

孔子认为, 在学习上是否虚心最重要的是看有无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说: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学习固然重要, 思考也是不可缺少的, 他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辨证关系: “学而不思则阁, 思而不学则殆。

”学问结合。

孔子认为, 学生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多闻、多问, 甚至“不耻下问”。

学行结合。

孔子认为学不能离开行, 学行要统一。

他所说的“行”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 二是对所学知识的力行过程。

因此他主张不应该把所学的东西停留在口头上, 而应该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 说到做到。

二、教学主张:学生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方面, 要“博学”、“好学” , 从“多闻”、“多见”、“多识”中以求得广博的知识; 主张要“学”与“思”相结合, 又主张“学”“行”结合提出身体力行的原则。

在认知真理方面, 则主张采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求知态度。

孔子教学理念

孔子教学理念

孔子教学理念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
家之一,他提出了一系列深远的教学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强调“教学相长”。

他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学习,教
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素养,以便更好地教导学生。

他还强调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其次,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应该首先修身养性,以培养出品德高尚
的人才。

此外,孔子强调学生应该注重实践。

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他主张学生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孔子提倡个性化的教学。

他认为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他主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

孔子的教学理念强调了教育的综合性和全面性,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5篇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5篇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5篇第一篇: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摘要: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类相依相存、相互规定和相互建构的活动复合构成的。

《学记》提出:“亲其师,信其道”。

《师说》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也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些都充分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古代有名的教育家中,当属孔子为最。

孔夫子门下弟子三千,学生无不对他尊重敬仰,而夫子亦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孔子和其弟子堪称良好师生关系的典范。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对学生接受教育的意愿起着制约作用,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的效果,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

《学记》提出:“亲其师,信其道”。

《师说》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也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些都充分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在孔子的思想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主平等。

从古至今,教学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平等现象。

学生惧于教师威严的身份唯唯诺诺,而教师也习惯了学生的服从更加妄自尊大。

师生之间只有命令与服从,没有了心与心的交流。

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教学效果,更有可能引发难以挽回的悲剧。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教师与学生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

师生之间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教师和学生如果能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彼此真诚相待,互相尊重,无拘无束,教学相长,平等对话,互敬互学,在这样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才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

在孔子和他的弟子身上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平等。

《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在和他的学生谈到颜回时,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育,强调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和‎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身体力行的‎倡导乐学和‎终身教育,期望通过教‎育培养士和‎君子推行德‎政礼治,构建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不仅在当时‎对推动社会‎发展、维系国家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当今‎的新课改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教育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诸‎多譬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颇有见地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教育的垄断‎局面,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优‎秀人才的培‎养,维系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性相近,习相远”,“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也”,孔子指出人‎的天性禀赋‎相近,是教育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人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通晓知识,是后天的教‎育才使人博‎学多才,强调了教育‎在人格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后半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大开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拥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人才,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不‎一定全是上‎层社会的贵‎族,下层民众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对‎象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既提倡教育‎的平等性。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生只需拿‎一点薄礼即‎可在私塾读‎书,孔子会一视‎同仁的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孔子的“有教无类”这一思想将‎固有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改为学‎在民间,是中国教育‎史上平民教‎育的始端,实质上是对‎人性价值的‎肯定,一定程度上‎具有平等的‎思想价值。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有明确的办学方针,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

通过50年的教育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孔子独特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活动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看到了人才对社会的作用。

他强调选用善良的人,去教育还没有某种能力的人,以改善社会风气:“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孔子认为贤才是通过教育和学习培养起来的,学习达不到某种程度就不能担任某种职务。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问身心发展上的巨大差别,主要是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同所造成的。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肯定后天“习”的作用大于先天“性”的作用,并且“习”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是正确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孔子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他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认识学习的重要,要认真学懂道理,才能解除固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爱好仁德、聪明、信实、直率、勇敢、刚强六种美德,但不爱好学习、不明白道理,就会有愚笨受骗、放荡不羁、伤身害义、说话尖刻、犯上作乱、轻率狂亡等毛病。

教育的对象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面向何种人的问题。

对此,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孔子私学的招生对象,不受族类、地区、贵贱和年龄的限制。

“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论语·述而>)他的学生有贵族的南宫敬权,有鄙人出身的子贡,有作过“大盗”的颜涿聚,而更多的是出身平民的如子张、子夏、曾参等。

评论孔子的教育理念1500

评论孔子的教育理念1500

评论孔子的教育理念1500 评论孔子的教育理念1500「篇一」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遍及世界,今天他是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

他将自己的毕生经历贡献给教育事业,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

孔子出身贫寒,没有资格进贵族学校接受教育,它完全依靠刻苦自学而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

虽然生活贫苦,但15岁就“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不耻下问。

为了求学足迹遍布鲁、卫、周等国。

它不仅向师襄、郯子、苌弘、老子等人学习,还向社会底层的人物学习。

因此乡人赞他“博学”。

孔子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想,但没有被统治者重用,于是,他就开始招收徒弟讲学,55岁时率弟子周游列国,一面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面讲学,68岁回国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孔子在教育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先是创办私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先后从事教育工作达40余年。

他一生以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教育工作,这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

孔子收集整理了《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方面做了系统的论述,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事迹,他的弟子们都有记录,被编成《论语》,成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

(二)教育对象比较广泛提倡“有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孔子的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习法

孔子的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习法

孔子的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习法温故知新——孔子的学习法孔子作为中国教育史上首屈一指的伟大教育家,他不仅因为自己谦虚好学而学识渊博,而且他还自有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他曾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大意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成功的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不仅如此,他还要求求学者,相互学习借鉴他人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就有后来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经典学习法则。

这句话要求我们,不能因为学会一点知识就沾沾自喜,不要以为万事大吉了,还需学习者在温习旧知的基础上,获得全新的感悟体会,获得不同以往的见解。

这样的人不仅可以做老师,而且他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值得他人学习效仿。

因为“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教和学,二者本来就互相影响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所以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在教师的及时引导点拨下,学生积极参与“温故”活动,经过认真思考,把所学的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就能够从中自动悟出新知,获得“知新”了。

为什么“温故”就可以“知新”呢?因为在“新”知与“故”知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直接的、必须的逻辑联系,两者组成了连续的、不间断的知识序列。

因此,“温故”的结果可以导致自动地“知新”。

反之,“新”与“故”之间的跨度过大,新知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之间没有相关、相互的衔接,那么,“温故而知新”便会像水中捞月月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

可见,温故而知新是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也是一种认知途径和学习策略。

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单单从新旧知识的相互关系来看,是完全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现代教学规律。

这点,我们可以从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中,获得权位的佐证。

朱熹说:“故者,旧所闻。

新者,今所得。

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

”朱熹的注释可以被我们这样理解:“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习”是关键,“时习”沟通两者的联系,甚至促成二者的相互转换,相互提升。

子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启示

子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启示

子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启示稿子一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孔子说的“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

你们想啊,这“温故知新”多重要呀!就像咱们小时候学走路,一开始摇摇晃晃的,走几步还得摔个跟头。

可要是经常练习,回头想想怎么才能走得稳,那慢慢不就熟练啦?学习也是这样嘛!学过的知识,时不时拿出来再瞅瞅,说不定就能发现新的东西。

比如说数学里的那些公式,以前可能就知道死记硬背,后来再复习,突然就明白了为啥是这样推导出来的,是不是很神奇?还有语文里学过的古诗,以前只觉得读起来顺口,等长大了再读,能体会到诗人更深的情感呢。

能做到温故知新,就可以当老师啦。

这可不是说真的让咱们去学校教书,而是说我们自己能把知识掌握得透透的,还能给别人讲明白。

跟小伙伴一起学习的时候,你把自己复习得到的新理解分享给他们,这多棒呀!所以呀,别总觉得学过的东西就没用啦,多回头看看,说不定能打开新的世界大门哟!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来聊聊孔子爷爷说的“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哎呀,你们想想,每次考试前的复习,是不是就是在“温故”呀?可别小瞧这个过程,说不定在复习的时候,以前不懂的一下子就懂了,这就是“知新”啦!就像我喜欢的画画,刚开始学画苹果的时候,怎么都画不好。

后来我经常拿出以前的画看一看,琢磨琢磨哪里不对,慢慢地我就知道怎么能画出更漂亮的苹果啦。

这就是在温故中找到了新的技巧。

而且哦,能温故知新的人可厉害啦!比如说,给弟弟妹妹讲题的时候,如果能通过复习以前学的,把难题讲清楚,让他们恍然大悟,那感觉是不是超有成就感?这不就有点像老师了嘛。

所以,小伙伴们,让我们多多温故知新,变得越来越聪明,说不定哪天我们也能成为别人的小老师呢!。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本文试图从《论语》中,所映衬出来的孔子诸多的教育思想入手,对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自古官学少大师”的原因等予以分析,并进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与反思,以期可以指出孔子教育思想本身对当今教育实践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论语》孔子中庸之道自古官学少大师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序言《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集中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在此,我们避之其它不谈,单述孔子的教育原则及教育思想。

虽然,《论语》不能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全部的反映,但也基本上可以对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核心予以简单的概括了。

在对《论语》中,孔子的相关思想予以概括与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本身进行梳理和概述。

一、《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

当时,在经济上,土地私有已得到确认,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制生产关系变革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政治上,王权衰微,社会动荡不安,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受严重破坏;在思想意识上,一些传统观念已经动摇,另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都有发展。

时代变化给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深刻的影响。

并且,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沾染之下,孔子的教育思想呈现出既要求革新又要求复古的两重性的特点。

二、《论语》及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一方面,以它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其中不乏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的言论;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人物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

而作为《论语》描述的中心的孔子,书中自然有着大量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及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如《文心雕龙征圣》中的“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的启发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的启发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的启发
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更好地学习新知识,首先要了解过去的知识和历史,建立有扎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

当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知识体系越来越完整,这样就能更好地应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意味着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我们可以让自己更加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反复训练,以加深印象和提高技能水平。

孔子强调“中庸之道”,这就是避免极端思维,不要追求过多的任何一方面,而是要遵循一个中间的道路。

这一理念提醒我不要走极端化的思路,而是要保持平衡、稳健的态度。

孔子提倡“仁爱”,他认为对他人的爱和尊重,对道德的追求,能使人们更友好、更团结、更有爱心。

这一思想启示我做人讲究仁爱,不但要关心自己的幸福和利益,也要关心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秩序。

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包括“博爱”,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尊重和理解所有人,不论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信仰。

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的价值和观念,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和谐。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们可以学习的珍贵财富。

从他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教育和人类事业的高度热爱和责任感,这启示我要在学习中保持虚心、努力、坚强的态度,不断地实现自己、改善自身,积极投身于建设和谐的社会和美好的未来。

《论语》2: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2: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2: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在《论语》2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已经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其内容深刻而易于理解,在此我们一起详细地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

只有先学习了知识,然后才能进行思考和分析,否则学习的知识就会变得毫无用处。

同时,仅凭思考而不学习,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失败或危险。

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尊重传统。

他认为,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才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只有通过温故知新,才能达到深入理解的境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或领导者。

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教育思想的第三个方面是关于热情的。

他认为,对于任何事物,只有充满热情,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理解和成就。

因此,学生应该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和热爱的事物,并为之努力。

四.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品德良好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和领导者。

因此,在学习和教育中,必须强调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五.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教育思想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坚持不懈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成长,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根据他的说法,只要朝着目标前进,即使失去生命,也是值得的。

这一观点促使人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为了达到目标而持之以恒。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了学习与思考、传统与创新、热情与兴趣、道德与品德、目标和追求这五个要素,这些思想贯穿于《论语》之中,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它呈现了一个没有终点的学习过程,告诉我们学习和追求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这种教育思想的理解和遵循,我们才能在生命中实现真正的成功和价值。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5页word资料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5页word资料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论语》带给人的启示是多层面的,单从教育教学这一方面的贡献与成就来看,它都足以成为经典。

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他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来仍十分科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启发性。

本文将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教学方针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主张给予不同的人以同等的受教育权。

孔子门徒众多,但在他看来,他们只有心性资质上的不同,无论是贵族还是寒士,只要成心求进步,孔子都会尽量予其受教育的机会。

而曾接受过孔子教诲指点的人也不仅仅只是他的门徒。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九章》写到孔子曾接见一个互乡人的事情,据说当时互乡那个地方的人很怪,人们觉得很难同他们讲道理,但孔子却接见了一个互乡人,学生们对此表示不理解,孔子说道:“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为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不保其往”的宽容,显示出了孔子作为师者的胸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由爱出发,孔子对待学生总是尽心尽责。

在教学态度上,孔子主张“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论语?子罕篇?第十一章》记录了颜渊的一段话,颜渊深怀感激之情地说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用自己的真诚和耐心赢得了弟子们的尊重与敬爱,而他的真诚和耐心也促使其弟子们不断自我鞭策,成为驱使弟子们在求学路途中不断奋进的力量。

孔子自己也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对于他来说,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他的德行的一部分。

宋代朱熹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十分熟悉,能够准确的评价他们,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他的弟子中,有的人德行突出,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有的人擅长言辞,如宰我、子贡;有的人擅长政事,如冉有、季路;有的人通晓文献,如子游、子夏;有的人憨直,如高柴;有的人迟钝,如曾参;有的人偏执,如颛孙师;有的人鲁莽,如仲由……孔子善于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式去教导他们,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扬长避短。

孔子总结的八大的教育思想

孔子总结的八大的教育思想

孔子总结的八大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和总结,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

以下是孔子提出的八大教育思想:一、“教学相长”:孔子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互相学习和进步,只有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同时,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共同成长进步。

二、“因材施教”: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天赋,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循序渐进”:孔子主张教育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使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实践教育”:孔子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应该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德育为先”:孔子提出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六、“师道尊严”:孔子强调教师的尊严和职业道德,他认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敬业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礼貌待人、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传身教。

七、“明理教人”: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知晓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的人格完善。

八、“教学相长”:孔子强调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信心,并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总之,孔子提出的这八大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些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和原则,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德育和智育的结合,体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着‎名教育家,‎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立‎儒家学派,‎整理、编写‎“六经”,‎强调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言行一‎致、改过迁‎善的教育。

‎孔子教人首‎重做人、做‎事的教育,‎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是孔子一‎生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着‎名教育家、‎思想家。

虽‎然历代统治‎者把孔子作‎为圣人,给‎他装上各种‎神圣光环,‎顶礼膜拜,‎但真实的孔‎子并不走运‎。

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确实如‎此,孔子一‎生经历人生‎三大不幸:‎早‎年丧父。

在‎孔子三岁的‎时侯,父亲‎病故。

年轻‎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儿子‎,背景离乡‎,从陬邑昌‎平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里的阙里‎居住。

母子‎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

正值‎孔子中年时‎,他的妻子‎亓官氏去世‎。

到孔子晚‎年七十岁的‎时侯,他的‎独生儿子孔‎鲤不幸早逝‎。

虽然孔子‎也曾一度官‎运亨通,官‎至中都宰,‎兼摄相事。

‎但大多数时‎间,以教书‎为业。

尽管‎孔子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从政,但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上。

‎作为在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学派、立‎定教育宗旨‎、编写“六‎经”为教学‎内容、培养‎大批弟子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吸‎引着后人不‎断研究。

本‎文着重研究‎他所倡导的‎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就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例解孔子教学相长思想所想到的

例解孔子教学相长思想所想到的

例解孔子教学相长思想所想到的孔子教学相长的思想是一条很有价值、且实用性很强的规律,它是我们老祖先智慧的结晶。

孔子教学相长的思想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思是教与学互相增长,指教师通过教授、学习使学生得到进步,本身的水准也可借此提高;表示教与学相互促进。

博学如孔子,也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他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受到学生的启发,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学识。

这就是教学,古人早就知道了。

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看,教学相长的含义应该是,教师的教不仅能使受教者学生获益良多,提高很多,而且还能使教师本人不断获得启发,不断提高自己的见解修养。

子夏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才思敏捷,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做过鲁国莒父宰。

子夏才气过人,孔子去世后,子夏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

子夏在跟随孔子学习时,曾问孔子“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这是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才画图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子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回答说:“卜商啊,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

现在我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聪明的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为先,礼在后”的道理,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启发了孔子,所以孔子很高兴,认为可以和子夏一块探讨《诗经》了。

从教师本身的角度看,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让自己也很困惑的问题。

面对这种问题,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绝对不会轻易放弃,他会寻找资料,阅读书籍,不断思考,不断研究,最终使这些困惑得到解决。

困惑解决了,教师自身的素养自然而然地也就提高了。

“师”本身的角度看,教学相长还有许多含义。

对此,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张载在《经学理窟·义理》一节中论述得很详细。

【推荐下载】试论孔子温故知新 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推荐下载】试论孔子温故知新 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键入文字]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广大朋友们,关于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是由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虽然历代统治者把孔子作为圣人,给他装上各种神圣光环,顶礼膜拜,但真实的孔子并不走运。

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确实如此,孔子一生经历人生三大不幸:早年丧父。

在孔子三岁的时侯,父亲病故。

年轻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儿子,背景离乡,从陬邑昌平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里的阙里居住。

母子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

正值孔子中年时,他的妻子亓官氏去世。

到孔子晚年七十岁的时侯,他的独生儿子孔鲤不幸早逝。

虽然孔子也曾一度官运亨通,官至中都宰,兼摄相事。

但大多数时间,以教书为业。

尽管孔子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从政,但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上。

作为在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学派、立定教育宗旨、编写六经为教学内容、培养大批弟子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吸引着后人不断研究。

本文着重研究他所倡导的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就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
1。

文言文阅读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文言文阅读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文言文阅读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文言文阅读: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了解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其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于古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于现代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阐述,以明晰论语在教育领域的价值。

一、教育的目标与方法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教育原则,这一原则强调了对古人智慧的传承与学习。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的典籍和经典,可以使人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见识和智慧。

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方法,注重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同时又要求人们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

这一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人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孔子还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学习态度。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无趣的负担。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并乐于学习时,才能够真正取得进步。

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教育的目的与内容论语中提到了"仁"、"义"、"礼"等多个核心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也被视为古代中国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人。

仁者爱人,义者正人,礼者敬人。

孔子认为,只有在人际关系中保持亲切、友善、谦逊、正直的态度,才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同时,孔子还注重了个体的修身养性。

他提倡人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从自己做起,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认为,只有个人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和品质,才能够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成为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课题。

三、教育的方式与环境孔子提出了"父母唯其疾之忧"的养育原则,他认为父母应该为子女的教育负起主要责任。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孔子提倡“学而知之”,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子入太庙,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意思是: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个毛病。

多多地听,选择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

孔子认为知识教育靠多闻多见去获得。

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论语》第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日,"故者,旧所闻。

新者,今所得。

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

"朱熹的注释很有道理,包括这样的意思:"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司"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间的联系性,并含有转化的意思。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

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

3、学思并重,以学为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教育思想一览

孔子教育思想一览

孔子教育思想一览《学记》明确提出“教学相长”,它源于孔子。

孔子对教与学、师与生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辨证的。

他认为只有很好地当学生,才能更好地当先生。

他不但提倡学生要向老师学习,而且提倡老师要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

他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相长是一条教育规律,它反映了教学双主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因果必然联系。

《学记》有这么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思是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相长”对于教师的要求,应该是明确教也要学习,教也是一种学习,这是至理名言,只有勤奋刻苦学习,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才能对教学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对学生来说,应是刻苦学习,从“知不足”而激励“自反”,能从教师的“教”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学习迁移,培养自学能力。

二、启发式原则孔于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他认为教学应该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比古希腊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提出引导学生自己学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主张要早几十年。

孔子认为,不论是培养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掌握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以现在的话说叫做有学习需要才能有学习动机;必须使学生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深入思考,获得切实的体验和感受,才是有效和可靠的。

为了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孔于反对注入式的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

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是这样表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学生,先让他苦心思索,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再去启发他;当学生经过思考,有所体会,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开导他。

比如对一个方的东西,教师已指出一个角的样子,如果学生不能由此类推其余三个角的样子,教师就不必再告诉他了,因为他不肯动脑筋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一)
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教育家,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立儒家学派,整理、编写“六经”,强调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言行一致、改过迁善的教育。

孔子教人首重做人、做事的教育,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是孔子一生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虽然历代统治者把孔子作为圣人,给他装上各种神圣光环,顶礼膜拜,但真实的孔子并不走运。

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确实如此,孔子一生经历人生三大不幸:早年丧父。

在孔子三岁的时侯,父亲病故。

年轻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儿子,背景离乡,从陬邑昌平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里的阙里居住。

母子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

正值孔子中年时,他的妻子亓官氏去世。

到孔子晚年七十岁的时侯,他的独生儿子孔鲤不幸早逝。

虽然孔子也曾一度官运亨通,官至中都宰,兼摄相事。

但大多数时间,以教书为业。

尽管孔子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从政,但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上。

作为在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学派、立定教育宗旨、编写“六经”为教学内容、培养大批弟子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吸引着后人不断研究。

本文着重研究他所倡导的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就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研究孔子温故知新和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借鉴孔子的经验,古为今用,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p.17)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孔子认为温故知新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精神。

温故知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

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政治历史知识、文化知识。

新是指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

他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社会实际。

温故知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

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生活中创造、创新。

何谓创新?根据辞海释义,“创,始造之也”。

根据此意推断,有独到的见解叫创见。

首创未所有的事物叫创造。

文学艺术作品的问世叫创作。

新是指初次出现的,往往相对旧而言的。

孔子一生虽自称述而不作,而事实上是有述有作,是当时知识的集大成者。

他编写、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流传后世的宝贵文献就是他温故知新的结晶。

从已知到未知孔子非常善于用已有的文献资料来推断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过去的朝代推测将来的社会。

有一次,子张问孔子:“十世可知也?”孔子胸有成竹地答道:“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1](p.21)孔子认为: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人继承周朝而当政,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推想而知的。

孔子反对“不知而作之者”。

1](p.73)他说世上大概有一种人,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却凭空想象、主观臆测。

不学不思,如何能知呢?孔子自认为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我无是也”。

他在传授弟子“六经”的时候,在讲到历代礼的发展沿革时就说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1](p.26)他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但他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

殷代的礼,我也能说得出来,但他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

这是他们的历史文献不够的缘故,若有足够的文献,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

孔子强调以事实为依据是他一贯主张,以致于他的学生子贡一再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p.46)这是因为道德文章是可视可闻的,而人性与天道是不可捉摸的。

有一次,他的学生季路向他请教有关鬼神之事。

孔子很不高兴地对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1](p.11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不能完全处理好,怎么去讨论处理人与鬼的事;人生活着的的道理都未能弄明白,怎么能懂得死?
举一反三孔子善于用启发式教育,他的得意门生颜回曾形容老师的教学艺术高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独创了著名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p.68)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学生求知欲最强的时机,即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予以启发诱导。

另一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说出新意来。

在孔子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学生大多都有自己一些独出心裁的见解,或能做到“问一以知十”、“问一以知二”1](p.45)孔子在教学及日常生活中,总是善于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那怕是与已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有所启发,总是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杨。

他与学生子贡讨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问题时,对子贡能联想到诗经中诗句的理解,给予充分肯定,表杨他“告诸往而知来者。

”1](p.9)他的学生陈亢曾经问他的同学,也就是孔子的独生子伯鱼一句话“子亦有异闻乎?”从伯鱼的回话中。

陈亢居然能有大收获:“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p.178)可以说,这都是孔子平时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结果。

叩其两端孔子强调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叩两端就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从考察事实的不同方面入手,辨别是非,进而解决问题。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1](p.89)有一次,有人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并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但他从这个问题的首尾两端、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和解决办法。

孔子还常用这种方法去训练学生,启发他们进行求异思维和创新思考。

有一次,他和子贡讨论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的问题时,孔子就借机教给子贡这种辨证思维的方法。

子贡问:“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说:“未可也。

”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说:“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p.142)由此得出好人的标准应是:全部的好人都喜欢他,全部的坏人都痛恨他。

反之,则是坏人。

这种思维方法,注意了事物的对立面,在分析矛盾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判断。

孔子强调学与思并重,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结果。

在学习过程中,必先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作依据,然后凭借这些材料作有效的思考。

怎么样去思呢?孔子提出了“九思”,强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全面性、完整性的训练。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177)从看、听、说等九方面入手,强调观察时要看清楚,听话时一定要听明白,发表言论一定言之有据,并对自己的话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