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八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
【原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

它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
⑤、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
二、选择题:
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A、这首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B、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D、“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南村群童欺侮的愤懑心情,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诗人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这首诗,诗人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希望博得人们对他的同情。

D、“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

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5、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前两句中,一个“怒”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风气势之猛。

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两句是激愤之词,诗人因贫困面对大风刮走的茅草心急如焚,“群童”因贫困而冒风抱走不值钱的茅草。

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的种种痛苦,让人想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

D.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博大宽广的胸襟。

【参考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二、选择题:
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D )
A、这首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B、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D、“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南村群童欺侮的愤懑心情,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分析:D、表现了诗人的穷困潦倒,为下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铺垫。

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C )
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
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诗人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这首诗,诗人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希望博得人们对他的同情。

D、“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C、这首诗,诗人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

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分析:C“娇儿恶卧踏里裂”意思是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分析: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5、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诗的前两句中,一个“怒”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风气势之猛。

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两句是激愤之词,诗人因贫困面对大风刮走的茅草心急如焚,“群童”因贫困而冒风抱走不值钱的茅草。

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的种种痛苦,让人想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

D.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博大宽广的胸襟。

【解析】A错误。

“怒”是拟人修辞而不是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