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清热药的合理应用
常用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五):清热常用方剂
方解 : 本方是用治火热毒盛, 充
斥三焦的常用方。 中用黄连 泻心 方
火为君 , 泻中焦 之火 ; 兼 黄芩清 肺
同, 其属性则一 , 故此三者统 属里热 证 。 素 问 ・ 真要 大 论 “ 者 寒 ( 《 至 热
之 ”“ 、温者清 之” 的治疗原则 , 由 对
温、 、 热 火所致 的里 热证皆可适用。
重用石膏配知母、 甘草 , 是取法白虎
汤, 意在清热保津 ; 黄连 、 黄芩 、 栀子
共用 , 是仿黄连解毒方义 , 意在通泻 三焦火热 。 犀角、 生地、 赤芍、 丹皮相 配, 即犀角地黄汤的成方 , 是为清热
ZOGYOT ND | HN I I A A
解毒 , 凉血散瘀而设 , 配清气法以治 气血两燔 之证 。 配连 翘 、 再 元参 “ 解 散浮游之火 ”桔梗、 ; 竹叶取其“ 载药
中药天地 fH G A NN I O O A ZN Y D
常用 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 ( 五)
清热常用方剂
吴志 香 唐朝 泽
( 宁 中医药大学附属 医院内分泌科 , 阳 10 3 ) 辽 沈 0 2 1
凡以清热 药为主组成 , 具有清 热、 泻火 、 凉血 、 解毒 、 滋阴透热等作 用的方剂 , 统称清热剂 , 属于“ 八法” 中的“ 清法 ” 。 温、 、 热 火三者 , 一般有温盛为
为清热解毒 , 凉血泻火 。 主治温疫热
功用为清热生津 。 主治 阳明气分热
盛。
特点是凉血 与活血散瘀并 用 , 如 正
叶天士所说 :入血就 恐耗血动 血 , “
直须凉血散血 ” 。
方解 : 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 之证 。 方中用石膏为君 , 取其辛甘大 寒, 以制阳明( 气分) 内盛之热 。 以知 母苦寒 质润为 臣, 以助石 膏清肺 一 胃之热 ; 以借苦寒润燥以滋 阴。 一 用 甘草 、 粳米 , 既能益 胃护津 , 又可止
9清热药
【教学内容】
清热燥湿药
掌握:黄芩、黄连、黄柏 熟悉:龙胆、苦参 了解:秦皮、白鲜皮
黄芩
《本经》
实热证 2.肺热咳嗽
实热证之要药。 重在滋肺、胃、肾之阴;治肺热 噪咳、阴虚消渴、阴虚火旺。 兼有滑肠之功,用于肠燥便秘。
芦根《神农本草经》
【来源】禾本科植 物芦苇的新鲜或干 燥根茎。 【处方名】芦根 鲜芦根 干芦根 苇根 苇茎
芦根
芦根
【药性】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神农本草经》
【药性】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应用】
1.温热病气分热证。 2.内热消渴。本品长于生津止渴。 3.肺热咳嗽、肺燥咳嗽。 4.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反乌头,不宜于乌头类药材 同用。近年研究,天花粉注射可中期引产。 有较强致敏性。
用。多代茶饮,做保健品。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用于润肠 通便,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现代药理研究
‚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决明子富含大黄 酚、大黄素、决明素等成分,有降压、 抗菌和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
决明子还可做枕头
宋· 文学家黄庭坚作诗‚枕囊代曲肱,甘寝听芬苾, 老眼愿力余,读书真成癖‛,指的就是决明子枕。 做枕头的方法:用生决明子3~4千克,用布袋装好 做成枕头。决明子,略带青草香味,枕着睡觉就像 睡在荫荫的绿草之间,让你欣然入梦。决明子的硬 度恰好可对头部和颈部穴位按摩,所以对头痛、头 晕、失眠、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还有辅助治疗作 用。
清热解毒常用药
降脂活血食茄子
在蔬菜之中,紫色者比较稀少,紫茄子是少数中之一,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茄子起源于东南亚的热带地 区,古印度人最早将野生茄子进行人工栽种驯化,使之成为蔬菜,因而,印度是茄子主要原产地。 中国人引种茄子,从文献记载看至少已有一千多年。在4世纪初,西晋时代嵇含《南方草本状》里已载 及茄子。而在《资治通鉴》卷94里,还写到晋代冠有“茄子”菜名的地名,文内记述,东晋“咸和”三年(公元 328年)镇守广陵(属今扬州)的郗鉴率军南渡长江,与陶侃等率领的部队在长江南岸石头城(南京)附近 的“茄子浦”会师。该地名之产生,推测可能与栽种茄子有关联。表明该时期茄子在中国已不少见,还可从一 些诗句中找到佐证。南北朝时期,梁朝文学家沈约(441~513)《行园诗》里写道:“寒瓜方卧垄,秋菰亦满 坡。紫茄纷烂漫,绿芋郁参差……” 茄子古名紫膨亨、伽,别名落苏、酪酥、昆仑瓜等。依茄子不同品种和形状,还有圆茄、线茄、长柱茄 等名称。 茄子除了作蔬菜食用,中医学认为它能清热、活血。新鲜茄子切片敷脓肿能止痛排脓,宋代《圣济总录》 “茄子角方”是此种治法之一。 根据现代科学知识,茄子是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P十分突出的佼佼者,特别是紫色表皮连接肉质部位的 含量尤多。维生素P又称芦丁(或称路丁),它对维持毛细血管弹性、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增强维生素C活 性、抗炎、抗过敏、降血脂、解痉以及保护创面等,都有重要作用。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P,食用茄子 即能提供给人体丰富的维生素P。 茄子含大量钾,有助于维持人体酸碱平衡和细胞内渗透压。紫色茄子的烟碱酸含量较多,它能提高人体 细胞间粘着力,增强微血管弹性、降低其脆性。茄子不含胆固醇,且能降低人体胆固醇。茄子所含龙葵碱, 能抑制胃和直肠癌细胞增殖。近年,茄子也被用于皮肤美容。据介绍,将新鲜茄子切片搽面部褐斑,一日2 次,持续一段时日后,褐色斑会逐渐变淡。 茄子很吸油,烹饪茄子的方式最好是把茄子放入开水中焯熟,捞出后加进佐料与少量芝麻油或橄榄油捣 成菜泥进食;也可把茄子切细条蒸熟,然后用上述佐料与油拌食。食茄子后很易有饱感,故能减少进食其他 食物的分量。 茄子性凉,体弱胃寒的人不宜多吃。老茄子,特别是秋后的老茄子有较多茄碱,对人体有害,不宜多吃。 接受麻醉剂施行手术者,手术前一周内不要食茄子,因它含有阻碍人体的酵素分解麻醉剂的物质,该物质会 拖迟接受麻醉者的苏醒时间。
简述清热药的分类及使用注意
简述清热药的分类及使用注意【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清热药的定义与分类1.清热泻火药2.清热燥湿药3.清热凉血药4.清热解毒药5.清虚热药二、清热药的使用注意1.根据病情选择药物2.在医生指导下使用3.注意药物的副作用4.饮食调理与增强身体抗病能力正文(篇1)清热药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药物,它具有药性寒凉,以清泻里热为主要作用的特点。
清热药主要适用于治疗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
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清热药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清热泻火药:这类药物主要功能是清气分热,常用于治疗高热烦渴等气分实热证。
2.清热燥湿药:这类药物主要功能是清热燥湿,常用于治疗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
3.清热凉血药:这类药物主要功能是清解营分、血分热邪,常用于治疗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
4.清热解毒药:这类药物主要功能是清解热毒,常用于治疗痈肿疮疡等热毒炽盛的病症。
5.清虚热药:这类药物主要功能是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
在使用清热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和病症,选择合适的清热药。
例如,气分实热证患者可选用清热泻火药,湿热病证患者可选用清热燥湿药等。
2.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清热药,不要自己盲目用药。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量。
3.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清热药大多药性寒凉,长期服用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腹泻等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清热药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并遵医嘱合理用药。
4.饮食调理与增强身体抗病能力:在使用清热药治疗的同时,患者应加强饮食调理,多吃新鲜蔬果,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增强身体抗病能力。
目录(篇2)一、清热药的定义与分类1.清热泻火药2.清热燥湿药3.清热凉血药4.清热解毒药5.清虚热药二、清热药的使用注意1.药物性质与适用病症2.选择合适的清热药3.服药期间的饮食与生活方式正文(篇2)清热药是一种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常见的药物类型,主要用于治疗里热证。
中药学清热药总结
中药学清热药总结
清热药是中药学中的一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降火降温,用于治疗热病、感染性疾病等症状。
以下是对中药学清热药的总结:
1. 特点:清热药物具有清热解毒、降火降温的特点,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降低体温,缓解炎症反应,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2. 分类:根据功效和药性,清热药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凉血药等几类。
- 清热解毒药:如连翘、蒲公英、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痈疽等热毒病症。
- 清热泻火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泻火清热、解毒消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高热、口腔溃疡、痈疽等症状。
- 清热凉血药:如生地、芦荟、玄参等,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毒血症、口腔溃疡等症状。
3. 性味与功效:清热药物的性味多为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等功效。
它们可以清除体内的热邪、毒素,降低体温,改善炎症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4. 应用范围:清热药物广泛应用于热病、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口腔溃疡等症状的治疗中。
在中医药中,清热药常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清热药物时,应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遵医嘱服用,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连续使用。
同时,清热药物也有一定的禁忌与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兽医学-第9章-清热药
配伍原则
根据病情需要
根据具体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清热药与其他药物进行配伍,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寒凉药适度配伍
清热药多为寒凉性质,应适度配伍温性药物以调和药性,避免过度 寒凉损伤正气。
补虚药配伍
针对虚证患者,应将清热药与补虚药配伍使用,以补虚泻实,调整 机体阴阳平衡。
配伍禁忌
避免与温燥药配伍
清热药与温燥药的药性相反,配伍使用会降低药效或 产生不良反应。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加强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
深入研究清热药的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02
探索清热药的联合应用
研究清热药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用
量和副作用。
03
开展清热药的毒理学和安全性评价对清热药的毒源自学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THANKS
感谢观看
黄芩
总结词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烦躁、湿热黄疸等症状。
详细描述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的功效。在临床 上,黄芩常用于治疗热病烦躁、湿热黄疸等症状,如高热不退、咳嗽痰多等。此 外,黄芩还可用于治疗湿热泄泻、痢疾等症状。
黄柏
总结词
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 、泄泻等症状。
湿热泄泻
对于湿热泄泻,清热药可配合利湿药一起使用,以清热利湿,止泻。
湿热痢疾
对于湿热痢疾,清热药可配合止痢药一起使用,以清热利湿,止痢。
肝胆湿热
肝胆湿热
清热药能够清肝胆湿热,对于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胁痛等症状有 较好的治疗作用。
肝胆实热
对于肝胆实热,清热药可配合疏肝利胆药一起使用,以清肝利胆, 缓解症状。
中药学课件清热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配伍其他药物,增强 疗效
清热药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如清 热解毒药常与活血化瘀药、利湿排脓 药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03
注意配伍禁忌,避免 不良反应
清热药应避免与寒凉药物、滋补药物 等配伍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配伍禁忌
避免与寒凉药物配伍
清热药本身具有寒凉性质,若与寒凉药物配伍使用,易导致脾胃 虚寒,出现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
孕妇服用清热药易导致子宫收缩,出现流产或早产 等不良后果。
小儿用量宜轻
小儿脏腑娇嫩,对清热药的耐受性较差,因此用量 宜轻。
05
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煎煮方法
煎药器具
使用砂锅、瓦煲等非金属器皿,避免 使用铁、铜等金属器皿,以免发生化
学反应影响药效。
火候和时间
先武火煮沸,再文火慢炖,一般煮 15-20分钟,根据不同药物和病情可
丝瓜鸡蛋汤
总结词
清热解毒、养血润燥
详细描述
丝瓜鸡蛋汤是一种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汤品,它以丝 瓜和鸡蛋为主要原料,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养血润燥 的功效。丝瓜中的多种营养成分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免 疫力,对于夏季常见的感冒、咳嗽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 作用。
苦瓜排骨汤
总结词
清热解暑、滋阴润燥
详细描述
苦瓜排骨汤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清香的汤品,它以 苦瓜和猪排骨为主要原料,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滋 阴润燥的功效。苦瓜中的多种营养成分可以有效地调 节人体内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对于夏季常见的口干舌 燥、皮肤干燥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同时,猪排 骨中的蛋白质和钙质也可以对人体健康起到很好的补 充作用。
清热解暑药
藿香
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暑湿感冒、恶 心呕吐等。
常见清热降火药的临床功效与临床应用
常见清热降火药的临床功效与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6-08-08T16:47:21.0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7期作者:高波[导读] 清热降火药是指以寒凉清热的药物,解降火热之症。
高波(黑龙江省富裕县中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299)【摘要】目的:探讨常见清热降火药的临床功效与临床应用。
方法:对黄芩、黄连、黄柏的临床药理及临床应用。
结果:清热降火药是指以寒凉清热的药物,解降火热之症。
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热痢、痈肿疮疡以及阴伤内热、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阴虚潮热等。
结论:常见清热降火药的临床功效与临床应用凡药性寒凉,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主要有黄芩、黄连和黄柏是清热降火药当中的重点。
【关键词】清热降火;黄芩;黄连;黄柏;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92-02 清热降火药是指以寒凉清热的药物,解降火热之症。
《神农本草经》说:“疗热以寒药。
”就是指治疗火热病证的寒凉药。
《黄帝内经》指出:“热者寒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这就是火热病证应用清热、降火、解毒、凉血、燥湿、清虚热的具体方法。
1.黄芩(《神农本草经》)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古文“芩”作“菳”,谓其色黄,故名。
性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清热安胎。
1.1 功效本品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既能苦燥胃肠及肝胆湿热,又能清泄肺胃之火热病邪。
常用于热病烦热不退,或肺热咳嗽,或湿热泄痢,以及黄疸、目赤、胎热不安等症。
尤其对上焦湿热及肺火疗效尤为显著[1]。
本品入血分能凉血止血,炒炭用凉血止血作用更佳,可用于热盛迫血妄行的吐、衄、便血及崩漏出血。
1.2 现代药理黄芩主要含有黄芩素、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苓甙、黄芩新素。
此外尚含有β-谷甾醇、苯甲酸、黄芩酶等。
简述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清热药是中药药物中的一类,主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热泻火等药理作用。
在临床上,清热药常用于治疗发热、口舌生疮、便秘、皮肤病等症状。
这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多为植物提取物或矿物物质,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对人体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
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1. 清热解毒:清热药物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具有明显的消炎作用。
对于病毒或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皮肤疮疡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 凉血止血:清热药物中的一些成分对于出血症状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对于急性出血性疾病具有辅助治疗效果。
3. 清热泻火:清热药物中的一些成分能够降低体内的燥热症状,对于口舌生疮、便秘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根据上述药理作用,清热药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具体来说,它们主要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的治疗:1. 发热:发热是很多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感冒、肺炎、中暑等。
清热药能够有效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
2. 口舌生疮:口腔溃疡、舌炎等症状常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清热药能够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3. 便秘:便秘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清热药通过消除体内的燥热,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问题。
4. 皮肤病:像湿疹、痤疮等皮肤疾病常常伴有瘙痒、红肿等症状,清热药能够舒缓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清热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特别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清热药,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者药物相互作用。
清热药是中药药物中的重要类别,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范围。
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清热药,能够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清热药的研究和开发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其药效和安全性,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治疗。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清热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众多疾病。
清热药物多出自中药材,具有天然、温和、安全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伤害。
老中医常用的50种清热解毒中药详解,很实用也很全面,值得收藏!
老中医常用的50种清热解毒中药详解,很实用也很全面,值得收藏!1、射干【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3~9克,水煎服。
用治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
具抗菌、抗病毒、消炎作用,对治疗病毒性咽喉炎有很大意义,特别用于治疗喉头痉挛水肿效果较好。
此外,与其他中药配伍对感冒、气管炎、慢性胃炎疗效颇佳。
2、重楼【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3~9克,煎汤服;研末,每次1~3g;外用:适量,磨汁涂布、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用治疔疮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
3、荠苨【功效与作用】润燥化痰、清热解毒。
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用量5~10克。
外用:适量,捣烂敷。
主治肺燥咳嗽,咽喉肿痛。
消渴,疔痛疮毒,药物中毒。
4、南板蓝根【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属清热药下属中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9~15克,煎服。
用治温病发斑、丹毒、流感、流脑,临床主要用治病毒性及细菌性疾病,如乙型肝炎、水痘、扁桃体炎、咽炎等。
5、贯众【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杀虫、止血。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5~15克,水煎服。
有人用30克水煎煮后,临睡前洗肛门,可治蛲虫病。
此外,还可治疗虫积腹痛、赤痢便血、子宫出血和湿热肿痛、腮腺炎。
民间常将贯众洗净泡于水缸中,饮其水,以预防流行性感冒及乙型脑炎等。
6、金荞麦【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排脓祛瘀。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15~45克。
用治热毒壅结所致之肺痈、咽喉肿痛,以及肺热喘咳、瘰疬、痈疮疖肿、毒蛇咬伤;脾不健运所致之食少腹胀、疳积消瘦者等。
7、金果榄【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咽、目痛。
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3~9克,煎服;外用适量,研末吹喉或醋磨涂敷患处。
用治咽喉肿痛、痈疽疔毒、泄泻、痢疾、脘腹热痛。
清热类中药的合理应用警戒
严格掌握适应症,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过敏体质
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若必须应用,则用药期间要加 强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停药。 对某些特殊病例可主动合用抗过敏药物,以有效地降低 过敏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里热
1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概念:以清泄里热,主治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分类:根据里热证的不同,将清热药分为五类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凉血药 清热解毒药 清虚热药
实热证
虚热证
1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1 清热泻火药
主治气分实热证之壮热、大汗出、烦渴、 谵语、发狂、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 洪大等,以及肺热、胃火、心火等引起 的多种实热证。 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等
1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里热证
清热药
提
1 2
纲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清热类中药的防治误区
3
4
清热药的警戒与合理用药原则
清热类中药合理用药示例
2
清热类中药防治误区
一、凭西医诊断而用清热药 如西医诊断为胆囊炎,就用清胆热药; 西医诊断为肺炎,就用清肺热药。 把西医炎症和中医热证等同起来
不讲中医之特色,不讲辨证论治
些清热药罗列堆积在一起使用。
2
清热类中药的防治误区
皮肤癌
四、长期使用泻火药
砷中毒与 长期用药有关
皮肤损害:皮肤色素沉着、皮
肤角化过度、疣状增生、皮肤癌 血液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花肚皮—皮肤色素 沉着与脱失 手/趾掌角化
皮肤角化
色素沉着
提
1 2
纲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清热类中药的防治误区
清热药PPT课件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 证,如泄泻、痢疾、黄疸等。这类药 物能够清热燥湿,缓解病情。常见的 清热燥湿药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总结词:清热燥湿药具有清热燥湿的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证。 常见的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Part
04
清热药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
药效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对发热、炎症 、病毒等的作用机制,揭 示其清热抗炎、抗病毒的 药理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毒理学研究
评估清热药的毒性作用,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临床应用与效果
感冒发热
分类
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特点,清 热药可以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 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 药等。
清热药的作用机制
清热泻火
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降 低体温,缓解热证的症状 ,如头痛、口干、口苦等 。
凉血解毒
通过凉血解毒的作用,减 轻体内的热毒,缓解热毒 引起的症状,如疮痈肿毒 、丹毒等。
燥湿止痢
通过燥湿止痢的作用,治 疗湿热引起的痢疾、泄泻 等症状。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口腔疾病,清热 药在口腔溃疡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口腔溃疡多因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所 致,患者常见口腔疼痛、口干等症状 。清热药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 作用,能有效缓解口腔溃疡引起的疼 痛,促进溃疡愈合。
病例三:急性胃肠炎的治疗
总结词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清热药在此类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
常用清热药的合理应用
常用清热药的合理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华强炎症↘清热药(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白细胞高↗“热”的病理改变:性质致病特点病症特点↓↓↓上炎一派阳热征象易扰心神发热、面赤、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心烦、神昏。
燔灼易伤津液,易于耗气口渴、尿少、便结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急迫易于生风易于动血发病急、传变快抽搐、目睛上吊脉数、出血腐物易致肿疡局部红肿热痛、化脓溃烂一、清热药的使用原则二、清热药的合理应用三、临床常用清热中成药★清热药的使用原则:辨药性用药、辨证候用药、辨体质用药、辨时序用药、辨炮制用药(一)辨药性用药热者寒之:石膏大寒, 常用以清退高热, 味辛横散, 质重下降, 色白入肺经, 可宣降肺气, 故又常用治肺热喘咳。
枯黄芩(片黄芩)轻飘, 善清肺经热, 子黄芩(条黄芩)质实下行, 善清大肠热。
鱼腥草鲜品味腥, 可达于气血腐败之腥秽处, 治疗肺痈。
龙胆草大苦大寒,《本草求真》谓:“苟非气壮实热者, 率尔轻投, 其败也必矣”。
金银花性极中和, 故无禁忌。
《本草从新》:“土茯苓又名冷饭团, 甘、淡、平, 古代灾荒年间以之代粮, 故可大量服用。
”《本草纲目》载:“近有好淫之人, 多病杨梅毒疮, 药用轻粉, 愈而复发, 久则肢体拘挛, 变为痈漏,延绵岁月, 竟致废笃。
惟锉土萆薢(土茯苓)三两,或加皂荚、牵牛各一钱, 水六碗, 煎三碗, 不数剂, 多瘥, 等等。
(二)辨证候用药1. 辨热证部位用药热在血分当用清热凉血药如生地、玄参等, 若用入走气分的芦根、天花粉等清热药, 药不达病所, 难以取效。
热在肺经, 表现为咽喉肿痛等, 当用主归肺经的清热药山豆根、射干等, 若用主归大肠经的秦皮、白头翁等, 恐难奏效。
2. 辨热证虚实用药如阴虚内热证,需用清虚热药如青蒿、地骨皮等, 如用苦寒之清热燥湿之品黄连、黄柏, 苦燥伤阴, 不利于治疗。
辨证要点:清热药乃寒凉之品, 应用必须有身热、脉数、舌红、口渴、烦躁、便干、尿赤等热象为凭, 不可无证候凭据而滥用。
掌握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掌握黄芩`黄连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2、抗毒素
• 作用特点: • ⑴抗细菌内毒素,提高机体耐受力。 • ⑵破坏内毒素结构。
3、抗炎
作用特点:抗急性炎症反应作用显著; • 小鼠耳肿胀实验, • 大鼠足肿胀实验, • 佐剂性关节炎。
★炎症是里热症的重要病理表现。
炎症
• 炎症早期:血管反应(渗出与水肿); • 炎症中期:炎性细胞和炎症物质; • 炎症后期:组织增生和形成屏障。 • ★里热症主要病理是早中期炎症。
抗心律失常作用机理: ①降低心肌自律性; ②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③消除折返冲动; (阻钠内流作用); (钙通道阻滞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
(2)降压 有效成分:小檗碱 作用特点:降压作用明显,伴有心率下 降,而左心室收缩力增强。血压降低以 舒张压最显著。 作用机理:↓
小檗碱的降压
第六章 清热药
• 掌握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 掌握黄芩、黄连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 熟悉知母、青蒿、苦参和金银花的药理 作用 • 了解大清叶与板蓝根、牡丹皮、鱼腥草 和牛黄的药理作用
自学思考题
• 1、牡丹皮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有 哪些? • 2、牡丹皮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有 哪些? • 3、金银花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 4 、大清叶与板蓝根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黄连药理作用]
(3)抗炎 有效成分:小檗碱 作用特点: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作用机理:抑制炎症过程的多个环节: 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 抗自由基作用; 降低PGE2、PLA2含量与活性。
• 解热作用: • 解热作用明显; • 抑制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或释放。
[黄连药理作用]
(4)降低血糖 有效成分:黄连及小檗碱等。 作用特点: • 降低正常小鼠血糖; • 降低实验性高血糖小鼠血糖; • 改善糖耐量; • 改善肾小球病理变化(并发症)
中医清热药的功用、分类及适应症
此类药物寒凉泻热、苦寒清解、作用偏里,能使深入气血、内蕴脏腑的实火热毒以及湿热之邪得以清解消散,有泻火、凉血、解毒、燥湿及退虚热等功效,以治疗里热证为目的。
部分清热药还兼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化痰散结、利胆退黄、生津止渴、滋阴润根据药性及适应证的不同,一般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和清虚热药5类。
①清热泻火药。
以清泻气分实热及肺、胃、肝经实火为主要作用。
主要用于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力的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喘咳、胃火牙痛、肝火目赤等证。
常用药有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竹叶、寒水石、夏枯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熊胆、千里光、炉甘石等。
②清热燥湿药。
寒能清热,苦以燥湿,故有清热燥湿及泻火解毒的作用。
主要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泻痢、带下、淋痛、热痹,以及实火热毒引起的目赤、咽肿、疮痈、疔毒等证。
常用药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秦皮等。
③清热凉血药。
多为咸寒之品,咸以入血、寒能清热,故有清解血分热毒的作用。
主要用于热入心包、内陷营血的血分实热证。
见高热不退、斑疹吐衄、神昏谵语、舌绛而干。
常用药有水牛角、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等。
④清热解毒药。
多为苦寒清解之品,于清热泻火之中兼有解毒散结的作用。
主要用于实火热毒所致的痈肿疔毒、喉痹痄腮、目赤咽痛、斑疹丹毒、热毒血痢、肺痈肠痈,以及蛇虫咬伤、癌肿等证。
常用药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大青叶、板蓝根、青黛、鱼腥草、红藤、败酱草、马齿苋、鸦胆子、白头翁、四季青、射干、马勃、山豆根、土茯苓、白蔹、漏芦、垂盆草、穿心莲、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姑、金荞麦、拳参、绿豆、 草、熊胆等。
⑤清虚热药。
多为甘寒之品,主入肝肾二经,故有清退虚热的作用。
主要用治肝肾阴亏、虚热内扰所致的午后发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遗精盗汗、舌红少苔,以及热病后期邪热未尽、伤阴劫液、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证。
常用药有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等。
清热药的认知及应用(中药学基础课件)
金银花Jinyinhua
【功效应用】
功效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
1.外感风热或温病发热。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有轻宣疏散之效。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与荆芥、连翘 等配伍,如银翘散;治疗热入气分的壮热、烦渴、脉洪大,与石膏、知母等配伍;治疗热入营血的神烦少寐、斑 疹隐现,与生地、黄连等配伍,如清营汤。
【基本知识】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用法用量】9~15g,煎服。
图3 板蓝根中药材
板蓝根Banlangen
【功效应用】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应用
1.温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 本品既清热解毒,又利咽散结。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咽痛 ,可单味使用,或与金银花、薄荷等疏散风热药配伍;若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常配玄参、马勃、牛蒡子等药。
贰
具体药物: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天花粉、芦根、竹叶、 淡竹叶、决明子等。
石膏 栀子
第二类 清热解毒药
壹
具有清解热毒的作用,治疗各种热毒证的药物,为清热解毒药。 该类药主治痈肿疮毒、丹毒、瘟毒发斑、痄腮、咽喉肿痛、热毒
下利、蛇虫咬伤、癌肿、水火烫伤以及其他急性热病。
贰
具体药物: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土茯苓、 射干、白头翁等。
石膏
药性大寒,脾胃虚寒慎用。 剂量为15~60g,宜打碎先煎。煅石膏外
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安全用药】
知母
剂量为6-12g。 清热泻火宜生用;清下焦虚热宜盐炒用。
【安全用药】
天花粉
剂量10-15g 孕妇慎用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
子同用
【安全用药】
鱼腥草
中医护理之清热药
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 板蓝根等
定义:具有清热 泻火作用的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火 热内盛所致的口 渴、心烦等症状。
分类:根据药物 成分和功效的不 同,清热泻火药 可分为苦寒清热 药和甘寒清热药
两类。
功效特点:清热 泻火药具有清热 除烦、生津止渴、 泻火解毒等功效, 对于火热内盛所 致的各种症状有 较好的治疗效果。
清热药主要作用是清除体内的热毒邪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清热药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对于多种疾病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清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材,常见的清热药包括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等。
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热性疾病,如感冒、咳嗽、咽痛等。 清热凉血:用于治疗血热证,如吐血、衄血、便血等。 清热燥湿:用于治疗湿热证,如黄疸、泄泻、痢疾等。 清热解暑:用于治疗暑热证,如中暑、发热、口渴等。
感冒:使用清 热药,如板蓝 根、金银花等, 缓解发热、喉
咙痛等症状
肺炎:清热药结 合抗生素治疗, 如穿心莲、蒲公 英等,减轻咳嗽、
气喘等症状
肝炎:使用具有 清热解毒的中药, 如茵陈、栀子等, 改善肝功能,缓
解黄疸等症状
尿路感染:清热 利尿药,如车前 草、金钱草等, 减轻尿频、尿急
等症状
了解清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避免 盲目使用。
使用注意事项:清热凉血药多属寒凉性质,易伤脾胃,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孕妇及脾 胃虚弱对病因: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清热药进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寒热相宜:在配伍时,应注意寒性药与热性药的搭配,避免造成不良反应。 药性相伍:清热药的药性与其他中药的药性应相辅相成,以提高药效。 剂量适当:在配伍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当的剂量,以确保安全有效。
清热药的临床应用
清热药的临床应用
清热药在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治疗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根据清热药的功效及其主治证的差异,可将其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以及清虚热药。
常见的清热药有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连翘等,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和解热作用,部分药物有增强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功能、抗肿瘤、抗变态反应及镇静、降血压等作用。
请注意,服用清热药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遵照医嘱适量服用。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选题、(由一个题干和两个以上的备选答案组成,其中只有一个为正确答案。选出正确答案。)
1、
上焦风热,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宜选用的中成药是
A.黄连上清丸
B.龙胆泻肝丸
C.银黄颗粒
D.藿香正气丸
1、
清热药常分为以下几类
A.清热解毒药
B.清热泻火药
C.清热凉血药
D.清热燥湿药
E.清虚热药
E.葛根芩连丸
2、
用于温病发热,热毒发斑,喉痹,痄腮 ,火眼,丹毒,痈肿的中成药是
A.葛根芩连丸
B.龙胆泻肝丸
C.银黄颗粒
D.藿香正气丸
E.板蓝根颗粒
多选题、(由一个题干和两个以上的备选答案组成,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选出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