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诗《清明上河图》:舞韵演绎北宋汴京风情
艺术学概论《作品赏析》
(一)绘画艺术1.《清明上河图》我国北宋绘画作品, 作者张择端, 北宋宫廷画家。
该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 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
作品采用长卷形式, 运用了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技法, 分三段展现了汴京郊野、汴河码头和热闹的街市。
画中人物500多个, 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
构图疏密有致, 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 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该作品是研究北宋人文、地理、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2.《洛神赋图》我国东晋绘画作品, 作者顾恺之。
作品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 描绘了作者对洛水之神宓妃的爱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接近的惆怅。
全图采用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方法, 展示了从曹植见到洛神, 直到洛神离去, 曹植返回的整个过程, 反映了人物或欢乐或哀怨的情调, 设色艳丽明快, 线条准确流畅, 充满动感。
《洛神赋图》标志着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水平。
3.《游春图》我国隋代绘画作品, 该画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 作者展子虔是一名贵族士大夫出身的专业画师, 被称为“唐画之祖”。
《游春图》以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 构图境界阔大。
它超越了以前“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山水草创阶段, 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时期。
此图的用笔和设色相当工细, 采用的是勾线立骨、青绿填色的技法, 色彩清丽典雅, 富有装饰感。
4.《步辇图》我国唐代人物画作品, 作者阎立本, 唐初著名的人物画家, 出生于书画世家。
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职贡图》等作品传世。
该画作以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 描绘唐太宗乘步辇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画中对每个人物进行了细致人微的描写, 变化丰富, 技法精湛。
是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5.《父亲》我国油画作品, 1980年创作, 作者罗中立, 1948年生于重庆,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论国画作品中亦真亦幻的灵魂之舞
论国画作品中亦真亦幻的灵魂之舞中国国画作品中有许多充满灵性的形象和场景,其中最能代表亦真亦幻的灵魂之舞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的一幅巨幅长卷,长约5.28米,高约0.25米。
该作品描绘了北宋京城东京的繁华景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百态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幅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亦真亦幻的灵魂之舞的最佳代表。
画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宫廷贵族、市井小民、农民、工匠等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
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根据不同的身份和角色,绘制了不同的表情和动作,展示了他们不同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在这个巨大的舞台上,人物形象犹如一群灵魂,以各种各样的姿势和动作,在画面中跳跃、翩翩起舞。
他们或站立、或坐着、或走着,或手持物品、或打着招呼、或互相交谈,构成了一个十分繁忙且生动的场景。
这些人物形象充满活力,宛如在舞蹈,彷佛在诉说他们内心的故事。
除了人物形象,背景景物也是亦真亦幻的灵魂之舞的重要元素。
背景中的建筑物、街道、河流等景物如实地描绘了当时的场景,但又在细节上进行了精心加工,使得整幅画呈现出一种既真实又诗意的效果。
画面中的树木、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也都被精细地勾勒出来,给人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
画面中的细节描绘也是亦真亦幻的灵魂之舞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服饰、发型、表情等都被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背景中的建筑物、街道、河流等也都有着精细的细节描绘,使得整个画面更具有立体感和纹理感。
中国国画作品中的亦真亦幻的灵魂之舞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背景景物和细节描绘上。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精心拼凑,这些灵魂之舞在画布上跳跃起舞,成为一幅充满生命力和魅力的艺术品。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国画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人与自然的融合。
《清明上河图》:一幅人民生活的历史画卷
《清明上河图》:一幅人民生活的历史画卷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
首先,该画作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场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画面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同时,画面中的人物、动物、景物等形象都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充分展示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艺术修养。
其次,该画作的主题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主题之一——人民生活。
不同于以往的山水画或花鸟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人民生活为主题,通过描绘市井小民、商贩、工匠等各色人等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北宋都城的繁荣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这种以人民生活为主题的绘画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该画作还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画面中的建筑、交通工具、服饰等细节,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经济发展状况。
同时,画面中的文化元素和民俗风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主题——人民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文艺类)
文艺类1.我国古代名曲《十面埋伏》描写的是楚汉之战。
2.《霓裳羽衣舞》是我国唐代著名舞蹈作品。
3.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是以五段连续的画面来构成一副长卷,主人公在不同的画面中多次出现,形成一副运动的图景。
4.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针对王维的作品而言。
5.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是以散点透视法把汴河两岸数十里的繁荣景象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展现北宋首都汴京的热闹景象。
6.我国古代绘画中盛传“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主要是指吴道子、曹仲达绘画中所表现的线条美。
7.清代号称“诗书画三绝”的著名艺术家是郑板桥。
8.《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宋朝的绘画作品。
9.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草圣”的书法家是张旭。
10.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制品,采用蓝色的原料,用紫铜打成胎型,填上釉料,入炉反复烧结再磨光而成。
这指的是景泰蓝11.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小篆。
1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普遍采用红色。
13.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顾绣。
14.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燕乐。
15.现存最早的宋词歌谱是《白石道人歌曲》。
16.宣纸、湖笔、徽墨属于文房四宝。
17.徽剧是传统戏剧京剧的前身。
18.古代音律分为分为五音,其前后顺序是宫、商、角、徵、羽。
19.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虚实相济典型表现。
20.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线的作用。
21.京韵大鼓属于弹词类说唱音乐。
22.我国戏曲音乐唱腔中的梆子腔产生于我国河南省。
23.《雨打芭蕉》是一首广东音乐代表曲目。
24.中国古代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梨园子弟"的称号出自唐代。
25.《三岔口》最能表现中国戏曲的是虚拟性。
26.在京剧乐队中,起指挥作用的是鼓板。
成语“余音绕梁”最初是指歌声的余音绕梁27.京剧中的“大花脸”属于生旦净末丑中的“净”28.拙政园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
论歌舞剧《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征
论歌舞剧《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征作者:刘心韵来源:《神州》2011年第24期作者简介:刘心韵(1973-),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开封宋词乐舞研究会常务理事,开封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
【摘要】歌舞剧《清明上河图》是近年来河南省“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的优秀剧目之一,它多次在国内外舞台演出,获得一致好评,一部好的艺术作品需要经过千锤百炼,特别是一部伟大的艺术精品,本文从该剧的结构、舞美、音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该剧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歌舞剧;清明上河图;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08-0049-011 歌舞剧《清明上河图》的结构特征《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画史中的旷世力作,该画为汴梁清明时节上河的写实作品,画韵高简,铺张有序,气势恢宏,生机盎然,人物各具其态,事物不失准绳,市井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宛若身临其境,堪称绝世神品。
歌舞剧《清明上河图》的剧情描写了画作作者张择端,深入市井,与三教九流的人物亲密接触。
他性情豪放,才华横溢,潇洒飘逸,对官场的钻营不屑一顾,对他人的妒忌不以为然,对来自暗处的冷箭毫不设防,而把所有的生活热情都还给了生活本身。
当别人挖空心思对他的才华大加贬低时,他却跑到茶楼酒肆开怀畅饮。
正因为如此,张择端才创作出巨幅人文长卷《清明上河图》。
歌舞剧《清明上河图》分三幕,第一幕:清明郊野,第二幕:市井风情,第三幕:虹桥飞度。
该剧从结构的布局上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具有很高的艺术探索精神,作品试图用歌、舞、剧的三种手法来表现宋都汴梁的市井人情,用大写意的手法想把静态画作动态化,将歌、舞、剧三方面因素统一起来,而且还要把戏剧式的叙述,纵向的、线形的统一起来,这是非常困难的。
但就本剧而言,做到了这一点。
虽然这种叙事方式本身就有缺陷,但这种大胆的探索尝试获得了一定成功,尤其是在剧中给予人物的动作、戏份不是很多,加大了演员对人物的把握难度。
《清明上河图》观有感
观歌舞剧“清明上河图有感”赵兰写于2006年提起歌舞剧《清明上河图》中的舞蹈动作元素,说来话长......。
《清明上河图》发生地在北宋王朝的京都——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作为当时世界最大、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昔日开封一定是个风景如画、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但是在今天,若想用舞蹈的形式体现当年宋都的人文景象却十分困难,比在任何一个地域做任何一个朝代的作品难度都要大。
因为,在现今被普遍认可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科书中,找不到宋代传统舞蹈的样式,也没有中原地区民间舞的代表性作品。
什么原因呢?其实舞蹈作为文化,是各民族和各地区人文进步历史的活化石。
尤其是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民族民间舞蹈,它的动作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怎样颠沛,几乎都能保持着原有的根基流传于民间。
这一是要归功于长期游走乡间、世代相传的民间舞蹈艺人和传承人。
而要归功于上个世纪50年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中华民族的舞蹈史很特别,中国舞蹈经历过汉唐鼎盛时期之后,在历史的记忆中出现了长时间的空白。
从隋唐五代起,特别是宋代以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舞蹈史出现了一个断层期,长达好几百年,间隔好几个朝代,这是我们民族舞蹈艺术的历史性悲哀。
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来自于皇室、宫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官方”。
在古代,宫廷艺术即代表着国家艺术。
那时的宫廷有严格的“宫廷乐舞”机构和制度,(也就是我们当今社会的“国家歌舞团”),由国家奉养的队伍,专门从事歌舞表演。
不同的是她们不表演给老百姓看,而只为皇室服务,包括“外事活动”等,也可以说是一个为国家服务的机关。
到了公元907年唐代灭亡的动荡历史时期,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格局,这个时期大约有50多年。
开始时,五代十国还勉强延续着宫廷乐舞的制度和机构(也就是国家歌舞团制度和机构),但虽然承袭唐制,却又远不如唐代兴盛。
逐步,随着宋代的建立,宋家皇帝宋徽宗酷爱书画,加上那时经济状况远不如发达的唐代,那么随着皇帝的喜好,先后就解散了宫廷乐舞机构(即解散国家歌舞团),将歌舞艺人们发放生活费遣散到民间去了。
清明上河园
清明上河园就是这样的饱含大宋风情的主 题公园,他不但是造福当地百姓的旅游企业, 更是人们学习北宋历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缅怀先贤的绝好载体,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 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只有民 族的,才是世界的,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还要回到先人为我们留下的那些经典中去,发 掘中华文化经典著作中蕴藏的哲理,化作民族 振兴的力量。
8 《大宋•东京梦华》是否应该免费对游客开 放
• 整个实景演出运用大量的科技元素,制造出梦幻般的意境 ,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千年前的繁华的大宋帝国。八阙经典 宋词和一幅《清明上河图》串联的画面,将精心选择的北 宋印象包含进去,以唤起一个民族对兴衰的思考和渴望崛 起的激情.这个大型晚会的确是清明上河园的又一大主打 特色,但是昂贵的价格使游客望而却步。御座:999元, 贵宾座:399元,A票:249元,B票:169元。如此昂贵的 价格使得晚会现场人烟稀少。 • 这样能让游客深刻体验大宋民俗风情,将游客思绪拉回到 千年前繁华的大宋帝国,能唤起一个民族对兴衰的思考和 渴望崛起的激情的晚会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免费对 大众开放,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千年前大宋帝国的繁华和 民俗风情。
4.文化产业优势:
为提升旅游市场文化品质,国家旅游局将2011年确 定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2011年,开封“宋 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已通过国家文化部审核,正式晋 升为国家级示范园区。据悉,这是中部六省唯一的一 家国家级示范园区。其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园的宋代民 俗。
5.地理交通优势:
①开封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城市,开封 自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②清明上河园的一份统计资料 显示,郑州的旅客源占清明上河园客源的40%,而从郑州 和从郑州方向周转过来的游客占65%以上,500公里以内 的旅客占总旅客量的80%。③开封将名副其实的成为郑州 的后花园,而郑州的交通四通八达,人们很容易到郑州, 到郑州的广大客流都可以成为清明上河园的潜在客源。
美术鉴赏——《清明上河图》
美术鉴赏——《清明上河图》宋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给人以比较软弱之感,但它的经济文化却是一片繁荣。
经济的繁荣促动了文化相比于前朝有了更大的发展,而这个时期的画坛出现了一代佳作,那就是《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典型的风俗画,因而饱含风俗画反映城乡生活、思想、感情与审美时尚的特点,把视野从描绘贵族仙佛的领域扩大到城乡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并在深入观察了解对象的基础上实行生动具体的刻画,把宋代风俗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明上河图》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以严谨精细的笔法,体现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河沿岸的风光。
画卷分为三段:首段为市郊风景,田野、树木、村落等点出了清明的特定时节,中断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手工业和商贸活动,后段位市区街景,接到纵横交错,人流汹涌,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能够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
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
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
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
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清明上河图》之文学艺术特色
《清明上河图》之文学艺术特色作者:梁全胜来源:《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2011年第35期源于五千年的悠悠古韵,静静徜徉于中原大地,一如滔滔黄河之水从远古缓缓而来,渐向华夏大地蔓延开去。
沉重古老的文明之花悄然绽放神州大地,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也不过千舟一叶;书廊画壁,瑰丽园林只不过万花一枝。
看神州大地物华天宝争奇斗艳,华夏子女人才辈出指点江山。
悠悠古国,巍巍河南!华丽的诗文抖落盛唐,演绎出杜甫的悲喜人生,而绵绵的画意更是碎了宋代,仅《清明上河图》便尽显盛世繁华。
轻启画卷,墨香盈盈,似乎再也没有什么能堪比它的重量,这幅沉重的画卷啊!仅以长卷的形式,散点透视的构图之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之中,八百一十五人物各具形态,士农工商面面俱全,固然衣着不同,神情各异,然却疏密有致,其构图之巧妙,行笔之流畅,韵律之自然,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惊艳,惊艳于旖旎的郊野风光。
疏林薄雾,浓浓淡淡,轻掩茅舍,缭之以烟桥画桥,纵是春寒料峭信方好,何处小桥流水人家妙。
流水淙淙覆几叶扁舟其上,来往人群不绝如缕,是清明的歌挪动了行人踏青扫墓的脚步,那或坐轿,或骑马,或挑担的人啊,不是欲断魂的颓靡,却另有一番安详之态。
也或许只有如此盛世繁华才促着张择端“异日图将好景”,也或许只有如此美景方才惊了宋词一地,上演出一幕幕美仑美奂的“鹊桥仙”!我们惊诧,惊诧于汴河码头的繁华。
汴河周遭,粮船云集,人烟密集,有云树绕堤沙,行船如烟霞。
恰惊鸿一瞥,有桥卧于江渚之上,若长龙卧波又恰似飞虹在天,故曰“虹桥”。
虹桥左右,有船只往来,首尾相连,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或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或靠岸停泊,紧张运货。
桥下,有一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的竹竿撑水,有的长竿钩梁,有的麻绳挽船,整齐划一的号子“嘿呦,嘿呦”,犹如惊雷划破长空。
而那船夫的吆喝似乎自悠悠水岸飘入悸动的思绪,彼时有如长襟在身,化而古人,伫立观赏。
深沉的号子从胸膛中蹦出,震碎那清凉的汴河水,震动清冷的汴州天,震惊古今。
大型歌舞剧《清明上河图》
该剧生动逼真的布景设计、精巧完美的舞蹈编排、美妙悦 耳的音乐以及演员们曼妙感人的舞蹈律动,给观众以强烈 的艺术震撼和美的享受。整场演出气势恢弘,三幕场景连 续起来,就是一卷浓缩了的《清明上河图》。观众在欣赏 喜剧的同时,也欣赏了一幅上河长卷,如身临其境,看到 了东京汴梁的繁华胜景,感受到了宋都汴梁特有的历史气 息。
该剧除了营造东京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城市景观和市井氛围的序幕外,主 题分为三幕:隋堤烟柳、市井风情、虹桥飞渡。特定的环 境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郊野、市街和虹桥三部分。 居中娓娓轻扬的柳絮曲伴着舞台上的不断变化的五彩灯光, 隋堤烟柳、市井风情、虹桥飞度三幕篇章徐徐拉开,从郊 野到市街,再到虹桥,一幕幕东京汴梁的市井风情从“画” 中走出来,展现在人们面前:隋堤烟柳之中,踏青游春的 达官贵人、欢呼雀跃的平民百姓;东京街头,汴河两岸, 游僧乞丐、船工纤夫尽显本色。
歌舞剧《清明上河图》
(青春版)
大型原创歌舞剧《清明上河图》是开封市2004年根据北宋 著名画家张择端的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改编而成的一 部文艺精品剧目,其升级版即郑州歌舞剧院与开封歌舞剧 院在其基础上共同打造的青春版。在剧情上讲述了张择端 创作《清明上河图》的过程。通过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 图》的过程,刻画了张择端才华横溢、潇洒飘逸的豪放性 格以及他不受诱惑、甘于寂寞的艺术操守,展示了画家热 爱市井生活,对普通百姓充满人性关怀的美好情景。
大型原创歌舞剧《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研究
大型原创歌舞剧《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研究
作为一部集歌舞、戏剧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大型原创歌舞剧,《清明上河图》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特色。
1. 剧情丰富生动
《清明上河图》以北宋历史名画《清明上河图》作为背景,以它所描绘的市井繁华、人情冷暖为主线,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剧情生动丰富,涵盖了官场、商贾、庶民、流民、盗贼等多个层面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
2. 科技创新呈现
《清明上河图》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舞台技术,如
LED 显示、激光、投影等现代化的舞台设备。
其中,精致绝
伦的幻影机关和人物体感投影等科技手段的运用,为观众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增强了整场演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3. 精彩音乐表现
歌舞剧《清明上河图》不仅舞美精彩,音乐表现也是亮点之一。
剧中的歌曲采用唐诗、宋词、民歌等多种形式,曲调流畅悠扬,充满民族情感和浓郁的历史氛围。
音乐与舞蹈、背景等元素相得益彰,营造出一个艺术和历史交融的氛围,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
4. 精细制作方面的艺术特色
在制作方面,歌舞剧《清明上河图》致力于打造完美的舞台效果,其中包括服装道具的选材和设计、台词、音效等方面的精细制作。
演员们的舞蹈和表演技巧也十分精湛,舞蹈、武打、表演以及唱功都得到了细致的培训和磨练。
这些方面的准备和制作,为《清明上河图》塑造了艺术上的细节和精细感。
总体上,《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剧情生动、科技创新呈现、精彩音乐表现和精细制作等方面,这些元素在演出中相得益彰,共同呈现出一场精彩的歌舞盛宴。
宋韵文化的舞蹈剧目
宋韵文化的舞蹈剧目宋韵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舞蹈剧目丰富多样,展现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下面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宋韵文化舞蹈剧目。
首先是《梁祝》,这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舞剧,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该舞蹈剧目以其婉约、纯净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演员们通过舞蹈动作、面部表情和音乐的配合,将梁祝之间的深情厚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作品既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又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其次是《清明上河图》舞蹈剧,这是根据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同名绘画作品创作的。
该作品以其绘画再现般的舞蹈手法,将北宋都城东京汴京的繁荣景象展现得栩栩如生。
舞蹈剧通过舞蹈动作的排列组合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音乐的配合,呈现了一幅以宫廷、百姓、市井为主要内容的全息式画卷。
观众在观赏这个舞蹈剧目的时候,不仅能欣赏到绘画艺术的魅力,还能感受到宋代社会的繁华和人民的生活。
再次是《东方古今人物》,这是一部表现古今人物形象的舞蹈剧。
该作品以明代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为主要创作素材,通过舞蹈的表现手法,再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形象。
演员们通过舞蹈的动作和表情,生动地刻画了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观众在观赏这个舞蹈剧目的时候,不仅能欣赏到舞蹈的艺术,还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此外,还有一些舞蹈剧目以宋代历史为题材。
比如《赵州桥》,该舞蹈剧以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诗词《赵州桥》为基础,通过舞蹈的形式再现了赵州桥建设的历史过程和当时人民的生活场景。
观众在观赏这个舞蹈剧目的时候,不仅能欣赏到舞蹈的美妙,还能了解到宋代工程建设和社会生活的一些情况。
以上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宋韵文化舞蹈剧目。
通过这些舞蹈剧目的演绎,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舞蹈剧目展示了宋韵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观众在观赏中受到艺术的感染,思考和思索人生的意义。
宋韵文化的舞蹈剧目
宋韵文化的舞蹈剧目
宋韵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所形成
的独特文化特征和艺术风格。
在宋朝,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推广。
宋朝的舞蹈剧目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而闻名于世。
宋朝的舞蹈剧目具有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形式。
其中,历史题材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宋朝的历史舞蹈剧目以其精确的历史背景和情节设定,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例如,有关“岳飞抗金”的舞蹈剧目以岳飞为主角,描绘了他与金国的战斗和最终的悲壮牺牲,凸显了抗金精神和民族气节。
此外,宋朝的舞蹈剧目还涵盖了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神话传说等多个方面。
宫廷舞蹈通常是以皇帝和后妃为主题,舞蹈动作婉约优雅,充满了宫廷文化的繁荣和富丽。
民间舞蹈则以百姓的生活为创作背景,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神话传说的舞蹈剧目则以神仙、妖怪等神话人物为主角,展示了神话故事的神秘与幻想。
在表现形式上,宋韵文化的舞蹈剧目以舞姿优美、动作独特、音乐和谐为特点。
舞蹈动作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舞者的技巧,通常包括扭转、旋转、折叠等特殊的舞蹈动作。
舞蹈音乐采用了丰富多样的乐器和曲调,颇具韵律感和节奏感。
总之,宋韵文化的舞蹈剧目丰富多样,包括历史题材、宫廷舞蹈、民间舞蹈和神话传说等。
这些舞蹈剧目以其独特的题材、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音乐而闻名于世,丰富了宋朝的艺术文化,也为后世的舞蹈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千里画卷,《只此青绿》
千里画卷,《只此青绿》——例谈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的宋代美学文化摘要:在2022春节联欢晚会上看到一段精彩的舞蹈,叫《只此青绿》“舞蹈诗剧”,可以说是央视春晚中最美的一道风景了。
我个人觉得是继林怀民的《行草》之后,另一部具有美学高度的舞台作品。
它叫作“舞蹈诗剧"而不是“舞剧”,“舞剧"跟“舞蹈诗剧”是不一样的。
舞剧就是用舞蹈来讲故事,舞蹈诗句就是用舞蹈来作诗了。
“舞蹈诗剧"是以舞蹈为语汇,以肢体的诗性表达营造无声胜有声"境界的一种综合舞台呈现。
那么如果是舞剧的话,它可能讲的是这部舞剧背后选材的故事,也就是它背后的一部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
讲述了作者王希孟如何在十八岁就历经艰难把它画出来的过程。
要讲故事,作为舞蹈诗剧,它的主角甚至不是人了,而是一种颜色,是《千里江山图》里面最打动我们的一种“青绿色”,它作为主角来作诗,因此,就把舞蹈、诗歌、绘画、音乐融为一体了。
关键词:宋代美学舞蹈诗剧青绿山水一、宋代美学的精神——不刻意首先,宋代美学不刻意。
没有一开始就讲《千里江山图》,泱泱大国等这些宋代美学大词,而是从“青绿“色作为切入口,去表现古代舞蹈和宋代美学的细腻和广博。
其实,这种不刻意或者说含蓄,就是宋代美学的一种精神。
(一)宋代美学的生活化我们现在讲到宋代美学,“宋代"其实已经成了美学上的一个标志,也就是宋代已经成为一个美学上的符号了。
宋代是美学高度发达的一个时期,但是我们现在讲到宋代的美学,就会讲到一把扶手椅的造型,会讲到一只喝茶杯盏的瓷器光泽.....也就是说它是非常生活化的,把婉约词和山水画自然的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闲适的、淡雅的,是飘逸的、宁静的。
我们在这个舞蹈的造型里可以看到所有的舞者,她们并不是金戈铁马非常精神的,而是有点含胸查背的,整个肩都查拉下来的非常闲适的一种状态,正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我们在宋代的绘画中看到的人物,其实就是这个造型的。
古典舞观后感2000字
古典舞观后感2000字作为一名观众,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场古典舞表演,这场演出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表现力,同时也让我对古典舞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这场古典舞表演的主题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历史上一幅著名的图画作品,图中呈现了南宋时期汴京城内繁忙的市井生活。
此次表演是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了图画中的场景。
舞蹈中的每个动作都很优美、流畅,整个表演充满了古典美的气息,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表演中,我被几个场景特别吸引。
其中一幕是代表女性的舞者们在逛街,她们的动作轻盈、柔美,与整个画面的气氛相得益彰,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过去。
另外一个场景是骑兵们护送着一列货车过桥,整个过程渲染得非常逼真,仿佛身临其境,让人们感觉到像是自己在舞台上,一起参与到这个场景中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节的处理,如人物婉转的转身、细致的坐姿和动作,这些都让表演更精彩纷呈。
这场古典舞表演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古典舞的特点和魅力,它通过舞蹈、音乐、美术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古典舞的特点就是曲线与角度的相互作用,将人体的优美曲线和肢体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优美、高贵和华丽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反映出古代的贵族气息。
此次表演中的配乐也非常出色。
拉着二胡的艺人,演奏出宛如江南美景的音乐,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的语境之中。
而随着舞者的动作,音乐也随之起伏变化,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舞蹈中还有丝丝缕缕的人声、车马声和市井嘈杂的声响,在搭配音乐之后,整个表演让我们有一种感觉,就像是置身于实际场景之中,沐浴在流动的旋律之中。
同时,这次表演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
比如,舞者们在舞蹈中的每个动作都非常流畅、柔和,这些动作流畅的来源不是简单地形式学习,而是经过数月、数年的刻意练习,做到了动作的流程化和统一性。
这也启示我们,在实际学习、工作中,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与修炼,才能够深入理解其内涵和精髓,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为我们以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明上河图》的创作理念可称得上藏民俗于雅致,寓古风于创新。
《清明上河图》的创作理念可称得上藏民俗于雅致,寓古风于创新。
淙淙流⽔声中,⼀幅冰融春闹、市井繁华的“⽴体画卷”轻轻展开,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艾森豪威尔厅内仿佛“穿越”到近千年前汴河之畔。
这是中国⾹港和⼴东两地舞者携⼿将⼤型舞蹈诗《清明上河图》⾸度“舞”到海外。
由⾹港舞蹈团和⼴东省歌舞剧院联袂演出的《清明上河图》11⽇和12⽇在华盛顿上演,是这部⾹港舞蹈团的代表作品⾸度⾛向海外,也是中国对外⽂化集团“中华风韵”海外巡演项⽬第三度将⼤型民族舞剧带到美国⾸都华盛顿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
《清明上河图》舞剧所呈现的“诗情画意”和鲜活民俗,令现场不少美国观众看得兴致勃勃。
舞剧总导演、⾹港舞蹈团艺术总监梁国城告诉记者,《清明上河图》的创作理念可称得上藏民俗于雅致,寓古风于创新。
为突出“雅”字,从编舞⼿法到舞美和服装设计,⼒求符合古韵⼜不失现代⼝味的美感。
⽐如,《⼨⼦鞋》⼀章,⼀队⼥⼦⾝着鹅黄裙衫,以脚掌踩住⽆后跟的⾼跟鞋,双臂轻挥改良的⽔袖,旖旎乐曲中以婀娜舞姿模拟迎风摆柳的姿态。
⼜如《渔灯》⼀章,粉裙⼥⼦头顶橘红灯笼,鱼贯⽽⼊,交错穿插,别具唯美意境。
为突出“活”字,主创⼈员曾三度前往河南挖掘和汲取民间舞蹈及民俗⽂化的养分,舞剧16章中不乏趣味盎然的舞段,从⽥间⽃鸡、百戏杂耍到喜庆嫁娶,展现了不同民俗;编舞上则汲取了⾼跷、“跑驴”、“⾛鞭趟马”等民间舞蹈、曲艺或戏剧的表现⼿法。
以名家笔下的古都为创作蓝本,外国朋友能看懂吗?梁国城认为,美的艺术语⾔本⾝就跨越国界。
这部舞剧早在⾹港演出时不少外籍观众就反响不错,此次先后在加拿⼤和美国演出,⼤部分观众都是购买散票的外国朋友,谢幕时曾出现满场起⽴⿎掌。
梁国城说,传统⽂化如何传承、传播,如何在中西⽂化的碰撞中去讲⾃⼰的故事,如何能让世界⽬光欣然接受本⼟风格,这些是他和内地同⾏都在思索和实验的问题。
《清明上河图》主创⼈员努⼒以更强的空间感、更丰富的想象⼒、更符合时代美感的编排⽅法来赢取观众对传统⽂化的亲近感,此次海外观众的反馈也令他们对今后继续这⼀艺术探索更具信⼼。
清明上河园的表演项目
清明上河园的表演项目
清明上河园是中国传统的大型园林,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在清明上河园中,有多种表演项目,其中最著名的是清明上河图大型实景表演。
此表演通过舞蹈、歌唱、乐器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宋代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和生活场景,其中包括了市井繁华的街道、行人车马的熙攘、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皇家贵族的盛大宴会等。
此外,清明上河园还定期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文化交流活动和艺术表演,如春节民俗文艺表演、乐器演奏大赛、书画展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看。
宋代舞蹈作品
宋代舞蹈作品《清平乐》是一首宋代著名的舞蹈作品,它是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为基础,由宋代舞蹈家创作而成。
这首舞蹈作品以其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音乐,成为了宋代宫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平乐》的舞蹈形式以宫廷舞为主,舞蹈动作优美流畅,舞姿婉转动人。
整个舞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长恨歌”、“凤凰台”和“春宫曲”。
其中,“长恨歌”是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基础,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凤凰台”则是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为基础,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王昭君和匈奴单于之间的爱情故事;“春宫曲”则是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基础,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唐明皇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
《清平乐》的音乐也是其独特之处,它采用了传统的宫廷音乐,以古琴、笛子、二胡等乐器为主要伴奏,音乐旋律优美动听,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使整个舞蹈作品更加完美。
在宋代,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推广。
《清平乐》作为一首代表作品,不仅在宫廷中广为流传,也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见证,它记录了宋代宫廷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清平乐》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和赞誉。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清平乐》作为一首代表作品,以其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音乐,成为了宋代宫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见证,成为了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韵演绎北宋汴京风情策划人邓军解密舞蹈诗《清明上河图》创作文/毕中林舞台大幕徐徐拉开。
夜色中,汴河女神飘忽的身影,舞动在云海之中。
画家张择端行吟于静静的河畔,唤醒了汴水晨曦。
别具浪漫意境的画面揭开了大型舞蹈诗《清明上河图》的序幕。
在随后的一个半小时的表演中,台下的观众可以依次欣赏到春色醉人的“隋堤烟柳”,抒性幽美的“平伞相欢”,技艺纷呈的“社火百戏”,生动活泼的“平桥观鱼”、妙趣横生的“中原花轿”,欢歌劲舞的“盛世虹桥”……中国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场景与意蕴,在这台舞蹈诗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完美演绎。
该作全篇18个章节有的抒情、有的叙事;有的肃穆、有的空灵,如众星供月一般,用诗一样的舞蹈语汇表达出一个明确的主题,歌颂了宋朝京城汴梁的盛世美景。
艺术评论界对这台舞蹈诗有着“方寸戏台解读名画意蕴,飞扬舞韵追溯北宋风情”的评价。
用舞台艺术演绎民俗自2007年7月在香港创编首演至今,大型舞蹈诗《清明上河图》将迎来诞生7周年。
7年来,因其创作题材的厚重度、艺术水准的高端性,每年除了商演之外,在全国或地方举办的重大节庆活动中,总以压轴般角色被推向演出舞台,并多次承担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命,让全球观众感受中国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演绎、传承与弘扬。
北宋时期,中国汴京有一百五十万人,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城市。
宫廷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当时汴河两岸的民生百态和京城的盛世繁华。
在全画纵25.5厘米,横525厘米的长卷中,各色人物有赶脚的、挑担的、推车抬轿的、撑船拉纤的、士农工商、男女老少约550多个;画中的景物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道路纵横、店铺林立、车龙马水、舳舻穿梭。
对于舞蹈诗《清明上河图》的编创,策划编创者敢于将如此宏大的场景,以舞台艺术进行演绎,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想。
如何用舞蹈的语汇表现历史上的民间文化与民俗,成为舞蹈诗艺术上成功与否的关键。
根据宋代文献记录,当时的节日民间娱乐中的许多项目,如“高跷”、“旱船”、“花鼓”、“扑蝴蝶”、“跳钟馗”、“狮子舞”等,其名称及表演形式大都与至今民间传承的相同。
对于画中许多场景,《清明上河图》舞蹈诗编导们巧妙地用这些历史悠久的民间舞来表现,将北宋京都的繁华景象、民间节日的热闹情景及各种表演技艺展现在观众面前。
最精彩的便是通过优美的舞蹈语汇来表现张择端笔下的市井百态,如女伎的“纨扇舞”、头顶红灯笼的女子“灯舞”、独人抬的“中原花轿舞”、“祈福舞”等。
《清明上河图》舞蹈诗共有18个“篇章”,每一个篇章就像一幅风俗画,展现着北宋时代汴京的风土人情。
该作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活现长卷为主题,广纳丰富的中原舞蹈文化作为表演的素材,如舞段《柳絮》,女子脚踏《寸子鞋》,以小脚姿态跳舞,舞者动律仿如迎风摆柳;《春郊》以民间舞蹈《跑驴》再现画卷中进城送炭的毛驴商队等,呈现京城中百戏杂耍纷陈的热闹场面。
千姿百态的中原舞蹈,复添上现代艺术质感,使传统民间舞蹈更显活力,让人发思古之幽情,随着舞者的步伐走进令人目眩神迷的繁华盛世。
在这部作品中,编创者不仅仅重视普通场景的“铺陈”与“展示”,而是时时刻刻注意和强化“情感”在作品中的表达,这种情感的贯穿让这部作品拥有了自己的“魂”。
创作缘起这部诞生于2007年的作品,可以说是粤港艺术合作的重要成果。
2007年,在著名作曲家史志有创作的《清明上河图》音乐的基础上,由广东南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香港舞蹈团联合制作,将这幅国宝级名画作以舞蹈诗的崭新表演艺术形式展现于舞台之上。
7年以来,该作品多次参加国内重大节庆活动进行演出。
2013年1月作为粤港文化合作“走出去”项目,赴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市的索尼表演中心进行商业巡演,而在美国的两场演出,280美元/张的门票提前一年售罄,赢得了票房口碑双赢的成功,同时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主流社会的传播。
几年过去,舞蹈诗《清明上河图》的总策划人邓军,在谈起这部作品缘起、策划与编创时,依旧是感慨不已。
邓军是广东南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自1987年创办公司至今,邓军在演艺事业上是位“忠贞汉子”,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坚持演出经纪路线。
对于舞蹈诗《清明上河图》的创作策划初衷,4月4日上午,他在他公司的会客室里向《文化产业前沿》杂志记者坦露了心声。
以舞蹈诗来演绎中国名画,这本身就是一个诗意般的灵感。
这个最初的灵感火花来自邓军。
不过,他却说首先要感谢一位“伯乐”,正是有此人的举荐和指引,才能让后来引起轰动作品跨出了第一步。
邓军说,这位伯乐是时任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现任广东省文化产业促进会会长王业群。
2006年的一天,王业群交给邓军一张交响乐《清明上河图》的样碟,问他是否可以策划组织一场音乐会,作为重要节目参加当年“中国国际音乐博览交易会”去演出。
这个音乐作品是由著名作曲家史志有历时五年创作完成。
邓军拿到这张全长只有5分钟各章节选段的样碟反复琢磨,因其强烈的画面感,让他萌发出以舞蹈艺术来表现绘画的灵感。
于是,邓军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作品版权拥有者史志有。
经过几番沟通,邓军想根据音乐作品编成舞蹈诗的创意和诚意打动了他,并以“不菲”的价格购买了交响乐《清明上河图》用于舞蹈的全球范围内永久音乐版权。
史志有还表示愿意配合舞蹈的需要对作品进行适当修改。
邓军在寻求香港舞蹈团合作创编舞蹈诗《清明上河图》过程中,感受到了此项工程由灵感变成现实的艰难。
邓军一开始找到老朋友——时任香港舞蹈团助理艺术总监梁国城。
二人经过思想碰撞后,认为很有价值且具有可操作性。
但香港舞蹈团董事局认为题材太大,没有3年的时间是很难完成,并将音乐碟寄给了北京编舞艺术家孙颖进行初次论证,初次论证给予了否定。
邓军没有放弃,并找到时任广东省政府港澳办副主任林迪夫,希望从迎接香港回归10周年的初衷出发,推动该作品能在香港舞蹈团进行创作立项。
在邓军和梁国城的多方努力下,2007年2月,大型原创舞蹈诗《清明上河图》得到香港舞蹈团董事局主席梁永祥的大力支持,确定由香港舞蹈团编创,并作为重礼于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活动中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首演。
策划编创团队迅速组成。
梁国城担任总导演及编舞,邓军为总策划及音乐统筹。
原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广东南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杨子达作民俗舞构思及编舞;作曲史志有对亚洲爱乐乐团演奏的《清明上河图》组曲进行相应修改;香港舞蹈团首席舞蹈员刘迎宏、苏淑分饰贯穿全剧的画家及汴河之女。
实际上,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主创人员曾多次到北京、河南开封采风,去体会开封清明上河园中的实景、实情,观看当地民间艺人在该园演出的《高跷》等舞蹈技艺,同时深入民间拜访民间老艺人。
与此同时,他们还研读宋代史籍,包括宋人说宋事的笔记杂录,并访问听取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古画的专家杨新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舞蹈史学家王克芬的意见。
经过对宋代历史及舞蹈的考证及筹划,主创人员决定不以情节故事架构,而以诗歌形式,透过写意的创作手法,把刻画汴河两岸北宋人生百态的剎那定镜,化成由18个篇章组成的舞蹈诗。
编导们踏踏实实研究历史,严肃认真地进行舞蹈创作的精神是《清明上河图》演出成功的基本保证。
反响与启发2007年7月为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由100多人参加演出的舞蹈诗《清明上河图》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连演五场,引起巨大轰动。
首轮演出中,为引吸香港年轻观众,舞蹈团邀请了香港歌星泳儿担任歌唱部分的角色。
更令香港市民一饱眼福的是,在演出期间,北京故宫博物院将珍藏版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带到了与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相邻的香港艺术馆同步展览,两大艺术作品相映生辉,一时传为佳话。
据悉,五场售票在演出前就已售完。
在香港演出完后,该作赶赴内地4个大城市巡演,包括北京、上海、南京和杭州,所到之处无不反响热烈,在南京仅一星期的票房就达到了10万元。
2007年11月30日《清明上河图》舞蹈诗在第五届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上粉墨登场,这是唯一一台香港地区的舞蹈作品,也是唯一一台使用我国古典舞蹈语汇进行创造的舞蹈作品。
2008年7月,应北京奥组委邀请代表香港参加“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艺术节”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2009年7月,该剧再次受“上海世界博览会组委会”邀请,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两场。
舞蹈诗《清明上河图》在北京中国剧院的演出受到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创作团队的关注。
陈继纲等奥运会开闭幕式创作人员20多人看完演出之后认为,该作给他们在开幕式文艺创作上带来了灵感启发,但当时并没有说出启发的具体内容。
也正是因为舞蹈诗《清明上河图》在北京的演出,奥组委创作团队邀请香港舞蹈团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暖场演出。
于是在暖场演出中便有了代表香港地方文化的《马运之都》表演。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结束之后,奥组委创作团队与香港舞蹈团再次谈起舞蹈诗《清明上河图》时,说出了最初观赏该作品时激发的灵感:用千年的画卷演绎中国文化!正是这一创意,让全世界人民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启幕时,领略到了那绝美中国画卷徐徐展开时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借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传播影响力,香港舞蹈团及其作品舞蹈诗《清明上河图》的巡演无不受到热烈欢迎。
在媒体的热议中,有专业人员评论说,这是一个动静结合,用名画开启新时代的舞台奇迹。
当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评论文章称,该作品“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一幅旷世名著,让世界上各行各业的人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加深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及信心,这种艺术形式间的融通能打破艺术与市场的屏障。
”令观众难忘的是,舞蹈诗以写意创作的手法,以形取神,通过刻画汴河两岸北宋人生百态,使观众重温千载繁华古都,并以当代艺术创作,向悠久深厚的中国文化致敬。
对于编舞的创作精神,总导演及编舞梁国城说,“写实的画卷,不一定要借助写实的舞美、道具去体现,用诗意的舞蹈、写意化的手法,才能更好地带领观众进入艺术的殿堂,去畅想,去回味。
”舞蹈诗《清明上河图》问世近7年。
7年来,该作参加国内外演出已超过50场。
同时荣获“2008香港舞蹈年”奖、“第九届广东艺术节”特别奖、“编导一等奖”、“个人表演二等奖”等奖项。
它让香港市民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也为中国文化走进了西方主流社会付出了努力。
这部作品像是邓军的“孩子”,他希望它能走得更远。
作为长期闯荡在演艺事业上的策划人,邓军对于舞蹈诗《清明上河图》的诞生与传播,有一番感慨:“成功的作品必须有一个经得起考验的题材,有一个踏实的创作团队,有一个宽阔的视野,不要只有短期的为了达到某个(盈利)目的的动机。
”当问起能给到演艺事业策划人何种启发时,邓军说:“我觉得一个策划人要有敏锐的思想,独到的眼光,很有胆量的心,很理智的方式,要喜欢你要做的事,花很多的精力去整合各方面有能力的人。
”评论声音:“是一部以《清明上河图》为原型创作的舞蹈,它不仅用舞蹈说历史、说民俗,同时在舞蹈中加入了一些现代的创作手段,是一部大气恢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