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悲哀的豁达——品读苏轼
苏轼豁达情怀作文素材
苏轼豁达情怀作文素材
哎,说起苏轼啊,真是个豁达的人。
他的诗词里,那山水可不
是随便画的,都是他心里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
他说人生啊,就像
那飞鸿在雪地上踩一脚,转眼就没了痕迹,多真实啊!
就说他被贬到黄州那段日子吧,一般人早就愁死了,可他却能
从中找到乐趣。
那《赤壁赋》就是他那时候写的,他说自己就像那
蜉蝣一样,在天地间漂泊,跟沧海里的一粒米似的。
这种自我认知,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再说说他的友情吧,那真是让人羡慕。
他和朋友们的书信往来,写得那个真挚啊,看了都让人感动。
那种对朋友的珍视和深邃的思考,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苏轼这个人,真是个豁达洒脱的文人,
他的诗词和人生,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 豁达篇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豁达篇
苏轼被誉为文学界的巨匠,他的诗词歌赋、散文随笔皆有不俗的成就,但他的人生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为一个豁达的人,他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始终能够保持平静、积极和乐观的心态,这种心态在他的诗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苏轼的豁达源于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他认为人生犹如一场旅程,路途中难免会遇到风雨和坎坷,但只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便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他曾经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凝聚了他对人生最深刻的体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性的鼓励。
苏轼的豁达也源于他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估。
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才华和缺陷,不以外在的成功或失败来评价自己的价值。
他在《东坡快车》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无疑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加广阔和深刻。
苏轼的豁达还表现在对人生的态度和目标上。
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追求真理和实现自我价值,而这种追求并不取决于外在的荣誉和地位,而是源于内心的力量和信念。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丈夫何为者?当以国士为谋,当以天下为己任。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高度认识和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总之,苏轼的人生态度豁达、积极、乐观,对我们当代人也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平
和的心态、正面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逆境中的放达与超逸——品味苏轼诗词中的文化性格
阅读写作课程教育研究176 学法教法研究什么,不虚假、不矫饰。
只有真的,才是美的,才独具魅力,才能打动人心。
实践证明,取材于亲身经历的生活,强调说真话、表真情,使得虚假、矫饰甚至抄袭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以前作文中出现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再难见到了。
更为可喜的是,透过作文我们仿佛看到了学生们那一颗颗鲜活、率真的心。
如一位学生在《记一次劳动》中写到:“老师向我们这边走来了,我一定要好好干,让老师亲眼看见。
于是我使劲地擦那块布满灰尘的玻璃,还时不时用眼睛看老师一眼,心里想:‘老师你怎么不看我呀?’不一会儿老师就走出了教室。
哎,真泄气,不干了,于是就跳下了窗台。
”多么真实的表现,多么真实的心理,多么真实的行为动作啊!如果不是强调一个“真”字,甚至让“假、大、空”一套作祟,我们无论如何是看不到“老师怎么不看我一眼”之类的字眼。
又如学生在写《老师眼中的我》一文时写到:“老师,你在我的眼中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伟大,而我为什么在你的眼中却很渺小呢?我多么希望在您这个天平上找到平衡感啊!”如果不强调一个“真”字,学生会写出如此话语吗?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让作文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这不仅顺应了写作的客观规律,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更有利于培养造就一代真诚磊落之人。
只有真实的文章,才能打动人,才能让人看了之后充满真情实感。
要想让学生写出真实的文章并不难,可以让学生在平时坚持记日记,写出自己每一天的真实感受。
这样,学生不断地写,不断地记,就能使写出的文章贴切实际、饱含深情。
五、创“创”即指创新。
这是作文最重要的生命线。
一篇文章能被多少人欣赏吗,能流传多久,主要取决于这一点。
也就是说学生写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别出心裁、独具一格,这样的文章才是高水平的文章,才能受到世人的喜爱和赞赏。
不过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是非常困难的,必须建立在以上四个环节基础之上。
另外,创新还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不能胡写乱创,否则,文章会乱成一团、空洞无物。
品 读 苏 轼
品读苏轼怀古伤今的苏轼,自叹“人生如梦”。
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消愁了。
六十又六年的如梦人生在历史银河划过,一个奇迹,一个在直接文坛上闪烁了900多年仍不被遗忘,长存于世界顶峰,永不泯灭的明珠。
从小“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的苏轼,在官海的颠簸中,几经沉浮,耗尽青春。
回首一生,却发现,自己在宦海道路上,只有空白。
官场上,他是一个智者,却不是一个胜者;他虽不是一个胜者,却无论在什么方面,都是一个智者。
贬谪的道路,苏轼不知来来回回走了多少次,却从未有过一次后悔。
他的豁达乐观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不管有多么不幸,即使一贫如洗,身无分文,他也懂得如何让自己满足,知足长乐。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们:“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间的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失,正如雪莱、拜伦相似。
杜甫则酷似弥尔顿,那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似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
苏东坡则始终有青春活力。
”多少年的宦海沉浮,人生中几起几落,东坡始终没有丢掉乐观豁达,四海为家,贫而不改其乐;诗酒自娱,欣则赏月观花。
风雅之士,可以为一朵牡丹开花,邀来高朋满座,赏“国艳带酒天香染袂”,曰“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调酒尊前,秋向晚,一支何事,何我依然”“只想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我泪盈胸膛。
这样的人,舍苏其谁?又有谁可以有如此胸襟有气度的仰天长啸?“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东坡是寂寞的。
遥想当初黄州赤壁,一个天涯倦客漂泊他乡,带着文坛与政界泼给他满身的脏水,离开亲人,肚子在他乡,书写着一个是人的悲歌。
“谁间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
”在贬谪黄州之前,苏东坡曾被那群恶狼在狱中折磨的惨不忍睹,而我们的诗人用吟诗的嗓子抵抗这,刽子手们狞笑着。
这里本是一个这需要哀号的地方,你那些诗人在这里就显这十分可笑,难道这样就不该打吗?打,打,打!打的你浓妆淡抹,打的你乘风归去,打的你密州出猎!但,正是这一番洗礼,使得苏轼成为一个浴火重生,凤凰涅磐从而凤舞九天的人。
豁达开朗的苏轼作文三篇
豁达开朗的苏轼作文三篇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豁达开朗的苏轼作文,供大家参考选择。
豁达开朗的苏轼作文(一)在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最敬佩的人就是你苏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而我读到却是不一样的你。
苏轼,你是多情的,要不你就不会“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你是思念你的弟弟的,而你又不能回去看弟弟和父亲。
你这就和王维一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心里想着父亲和弟弟而又不能看他们,你现在的处境,还能思念着父亲和弟弟。
难道,这不能说明你是多情的吗?苏轼,你是孤独的,要不你就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你是需要有人陪伴的,你被贬官时,身在异乡,在八月十五的时候也要独自一人在自己喝酒,喝得大醉。
没有人陪伴你,你只能自己和自己喝酒。
苏轼,你是无奈的,要不你就不会“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你是清白正直的,你不想在这个污浊的人间,而是想到洁白的月亮上去,可是你又怕自己承受不了,月宫上的孤独和寒冷。
无可奈何只好在人间。
苏轼,你是开朗的,要不你就不会不应有,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你是开朗的,你知道“此事古难全”,所以,你在异乡思念着父亲和弟弟。
自己却开朗的心态来面临着孤独寂寞。
最后,你“转朱阁,低崎户”,而自己又“照无眠”在诗的尾端写上了一句能表达你开拓的胸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你的的确确是才华横溢,但是,我读到是不一样的你。
苏轼,我读懂了你。
豁达开朗的苏轼作文(二)暗想,在疏星度河之夜,人未寝,水殿风来,暗香已满,试问人,夜如何?目光穿透荧荧的窗纸,看槛外月波淡淡,玉绳低转,屈指算西风,又叹流年偷换。
透过千年的红尘,眺望苏轼远去的背影,寻找已经走远的灵魂……竹杖芒鞋于一身,吟笑徐行且一路,他渴望的是披一袭蓑衣,让心灵沐浴着自由的春光,任凭那湖海烟雨、任凭那山高水阔都泰然度此平生,苏轼的灵魂轮廓是潇洒的,在潇洒中却丝毫不少侠气如虹,在他看来,倒行归隐山水中才是最为逍遥的事。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之豁达篇(精选范文)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之豁达篇(精选范文)摘要:苏轼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为后世之人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世人喜爱敬仰。
他品性中的豁达,使他的文学作品、书法绘画乃至日常生活都提升了一个境界;而他的诗作、书画以及美食,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关键词:人格魅力;豁达;文学艺术;好食之乐;境界提升苏轼,这位宋朝文坛继欧阳修之后的第二位领袖,在诗、词、文三个方面都有非凡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苏轼的人生成就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他是一位爱好广泛而又博学多才之人,可以说是“全方位发展人才”的楷模。
他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还精通书法绘画;尤为难得的是,生在男尊女卑的君权社会的他,竟然还能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更甚者,他对医药、水利等技艺也有贡献。
这位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能够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如此之多的中华儿女所熟知和喜爱,究其根源,是凭了他那独有的人格魅力——他的豁达坦然、他的执着勤奋、他的独特创新、他的率真性情让世人赞叹,就连林语堂语及苏子亦是对其投以“亲切而敬佩的微笑”。
①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成就了这样一位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皆优的文学艺术奇才——苏轼。
谈起苏轼其人,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较于东床快婿天然无琢的放达,更觉得苏轼那历经人生风雨之后的豁达尤显得弥足珍贵。
笔者以为,唯有承受了人生苦难从而酵酿出的玉液琼浆,才可垂千古而经得起后世之人的酌品斟鉴,那历经波折之后的豁然旷达更能彰显出人性之伟大。
亦如一帆风顺之人成功便不及命途多舛者有得而给世人留下的财富更多,那份面对人生苦难的豁达尤为珍贵。
苏轼的豁达,遍洒于他人生的各个角落:文学中随处可见豁达之境;书法绘画艺术中的豁达,亦是从笔端尽情绽放;而他那豁达的人生态度也使得他可以交得挚友,觅得美食。
一、诗词文赋尽豁达在他的诗文辞赋中信手便可拈来豁达之句。
他对琐碎凡事和自然景物的敏感让他从中挖掘和体悟出简便的人生哲学,即使对于出行遇雨如此败兴之事,于他却“何妨吟啸且徐行”,而且好不快哉地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这样旷达超脱的胸襟,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他的诗词文赋,以其豪放、豁达、洒脱而著称,被誉为“旷达词”。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苏轼旷达词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
他的词作多以山水自然、人生百态为题材,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
这首词以其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展现了苏轼的旷达词风格。
词中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幻和人生百态的沧桑,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首词在情感上跌宕起伏,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无奈,展现了他豪放洒脱、情感真挚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旷达词还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而著称。
苏轼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词作多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现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多以山水自然、人生百态为题材,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些词作中,他对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现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苏轼的旷达词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
他的词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他的词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通用12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1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散文文章读来简短、幽雅,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一颗追求清静、脱俗之心。
讲述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他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因无人相伴而独自去寻友人张怀民,在承天寺共赏秋月、观景色的故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一轮明月挂在空中,给万物笼上了水墨画般的意境,苏轼静静地欣赏这宁静美景。
此时,他当念及往事时,发现身边竟没有一个知己可以陪伴自己一起欣赏月色。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起身,踏上去寻找张怀民的路程。
月色映照进自己的房间,便起身外寻美景。
这一动作折射出苏轼心境有如明朗月色,追求自我超脱之旅。
苏轼敢于独立行动,趋避尘世浮华的情怀,进而提到无友相伴,看遍人间冷暖,仍会去寻找宁静与欢乐。
《夜游承天寺》仿佛让我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古人的世界。
在月光下,静谧的寺庙洋溢着淡淡的香气,让人感到宁静心灵。
漫步在回廊间,随着苏轼和张怀民步入承天寺,此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诗句月光宛如积水倒映着绿色竹柏的影子,构成了一幅唯美的图画。
苏轼不禁感叹这种美景为何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欣赏到,这里的空明和交横,则是暗示着清幽雅致、不染世俗的氛围,令人感到清新宜人。
夜晚的清幽和静,寻月庭赏竹柏,令苏轼更加感受到竹柏的结实与坚韧,内心也更加坚定和平静。
月色、竹柏、水面上映射出的倒影交错,仿佛聆听诗人用音律之美来讴歌竹、柏之神韵,并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情感,表现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仰之情,也让我感到时光似水,唯独这风景却仿佛站在时间的顶峰,它美得让人永生难忘。
月亮是个老朋友,它在夜里带给我们温暖和安慰。
我们是否也能像苏轼一样,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之处,感受到美好的力量呢?两个朋友一起行走在寺庭中,月色照地,水中藻荇点缀,竹柏交映,静谧美好。
有关苏东坡传的读后感(优秀12篇)
有关苏东坡传的读后感(优秀12篇)有关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篇1对于苏轼,大部分人都在评论他文学修为方面的贡献,说的都很精彩,自我感觉不如他们的感悟深、说得好。
我就在其他方面谈谈个人看法吧。
我以前对苏轼了解仅限于诗词,读完《苏东坡传》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天性和后天培养同样重要。
苏轼天资聪慧,有一个非常好的家庭环境,父亲是大学问家,无论做人、做事都堪称表率,母亲深明大义,处处以身作则,给予了苏轼兄弟另一方面的教诲。
这种生活环境也为他们所拥有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和以天下为已任的家国情怀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我感觉少了一些逆境磨炼,性格中也就少了刚强,我想这可能也为苏轼兄弟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不占上风的原因。
苏轼一生都在纠结“出世”与“入世”,他一直都想归隐,但迟迟下不了决心。
他也想实现自己的宏大政治报复,但缺乏政治斗争的激情和必要的手段,从他面对“王安石变法”的作为到对各种政治势力角逐的态度,他都是持一种厌倦的观点,自古优秀的政治家必须集救国志与强国法于一身,而苏轼明显缺乏后者,虽然他曾经身居高位(当过帝师),影响巨大,但始终没有跳出文人性情。
他的志向因此不得以实现,而他本人也没有能力去创造或者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个人命运始终是与国家命运一致的。
如果苏轼兄弟没有从小立下为国为民的志向,估计他以后的成就不会这么大,诗词中的意境不会这会高,也不会得到人民真心的爱戴。
所以说为民情怀伴随苏轼的一生,哪怕在他人生最困难的黄州、岭南及至海南流放时,支撑他以积极态度生活的还是为国效力,为民造福。
做人要有悲天悯人的心肠。
从苏轼的成长轨迹及做人做事风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妻子真心,对兄弟和睦,对朋友以诚信,教子女以大道,所以他每走一个地方,都能影响、团结、带动一大批人。
“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王朝,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他两任抗州,为当地两修“六井”,斗瘟疫、扩西湖,修苏堤,筑河坝,任密州时带领百姓抗蝗灾大生产,任徐州同百姓抗洪流保家园,就连在岭南、海南地区在个人温饱情况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还在想着在政策面上为周围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如果他个人不具备这些素养,他不会被这么多人所敬仰,他在困境中,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来帮助他,他的诗词也不会流传千古。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15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说起苏东坡,人们会很自然的想起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统称为“苏辛”。
然而,这位大文豪,着实是一位很奇怪的人。
既然是豪放派的领军人物,自然十分“豪放”。
但苏东坡不是这样的,他的词,特别是他在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全都清新脱俗。
如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那么的感人,而且还有一些凄迷之感,实在是无法让人与豪放联想,相反,颇有一些婉约派的感觉。
苏东坡也会对一些生活小事很为迷恋。
比如他在黄州时就创造了东坡肉,并把其来历和做法记入《食猪肉诗》中。
他发明的东坡肉也是我的最爱,实在是好吃,肥而不腻。
东坡先生是一个一心为民却不得志的官员。
只要是他就任的地方,总能为当地做一些实事,备受当地人民爱戴;只要他在中央任职,总会卷入政治漩涡,然后被人又踩又坑,几番下来,几乎不是贬官就是流放。
苏东坡,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并不是圣贤,因为做圣贤太累,而他天性活泼,是不可能天天严肃的。
苏东波,千百年过去了,仍然被人们景仰,并将继续被后世景仰。
《苏东坡传》读后感2读了《苏东坡传》后,我觉的他是一个乐天派,什么事都能开心面对。
他还是百姓的朋友,一个诗人、一个酒仙、一个小丑、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虽然曾经度过一段风雨人生,但是他却很开心的度过,这一生没有一点怨言。
不管在哪,他都很开心。
不管他走到哪,哪里的百姓都很开心,他都能和百姓成为朋友。
到哪都开心。
他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爱说实话,不管皇帝怎么罚他,不管责任在不在于他,他都没有半点儿理由为自己辩解。
当时的皇帝很无能,国家都治理不好。
而苏东坡却令人刮目相看。
他令我敬佩,他的所做所为我们都看在眼里。
他有一颗博大的`心。
有一个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度步,他问侍儿们一个问题:“我肚子里藏了些什么?”侍儿们纷纷说:满腹文章,都是识见。
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称是。
苏东坡的被贬三次豁达作文
苏东坡的被贬三次豁达作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嘿,你们知道吗?我最近可迷苏东坡啦!有一天,我正坐在桌前,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着关于苏东坡的书。
我看到他一生被贬了三次,可他却还是那么豁达,哎呀呀,这可真了不起呀!
我就开始想呀,如果我是苏东坡,遇到这些事儿会怎么样呢?我可能会哭鼻子,会觉得好倒霉呀。
但是苏东坡呢,他就像个超级英雄一样,根本不在乎这些。
第一次被贬,他去了黄州。
在那里呀,他虽然生活有点艰苦,可是他却能找到乐趣。
他和朋友们一起去赤壁游玩,还写下了那么厉害的文章。
他会笑着说:“哈哈,这有啥呀,我还能过得很开心呢!”然后和朋友们一起喝酒、作诗,多潇洒呀!
第二次被贬到惠州,那地方可挺远呢。
但是苏东坡还是不气馁呀,他说:“哎呀,这里也不错呀,有好多好吃的水果呢!”他还能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就好像他心里有个太阳,一直照耀着他。
第三次被贬到儋州,那可是个很偏远的地方呀。
可苏东坡还是乐呵呵的,他和当地的人们相处得很好呢。
他会教他们读书写字,还会和他们一起聊天。
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那里的人们。
我不禁想,苏东坡为什么能这么豁达呢?难道他就没有伤心难过的时候吗?我想呀想呀,终于明白了,是因为他有一颗强大的心呀!他能看到生活中的美好,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呀,有时候会觉得很不开心。
但是想想苏东坡,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他一样,豁达一点,乐观一点呢?不要总是抱怨,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苏东坡,你可真是我的偶像呀!我也要像你一样,做一个豁达的人!。
胸有苏轼词 人生无难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中, 尤其是“ 穿、 拍、 卷” 这 三个 动 词 , 用 得 十 遇 , 故有“ 多情应 笑我” 之句 , 语似轻 淡 , 意
后人 遵奉为能与楚词 、 汉 赋、 唐诗 、 元 曲相 分 形 象 生 动 。 “ 穿” 写 出 了 山 崖高 耸 入 云 的 却 沉 郁 。 . 媲美 的文学瑰 宝。 苏 轼 是 宋 代 重 要 的 词 作 气 势 ; “ 拍” 描绘 了巨浪搏 击江岸 的气势 ; 然 而 苏 轼 毕 竟 是 苏轼 , 他 不 仅 是 一 介 家, 他 开 创 的 豪 放派 词 风 , 在 文 学 史 上 占有 “ 卷” 写 出了 浪 涛 之 高 , 气势之磅礴。 书生, 更 是 参 破 世 间 宠 辱 的智 者 。 他 在 察 觉 极高 的地位 。 到 自己 的 悲 哀 后 , 不是 像 南 唐 李 煜 那 样 的 北 宋 元 丰 四 年( 1 0 8 1 年) , 苏 轼 因 作 诗讽 2 人 物 分析 沉溺苦海 , 独 自悲伤 , 而 是 把 周 瑜 和 自己都 刺 王安石新 法而被捕下狱 。 出 狱 后 被 贬为 下 片 由“ 遥想 ” 领起 五句 , 集 中 笔 力 塑 放 在 整 个 江 山 历 史 之 中进 行 对 照 。 在 苏 轼 黄 州 团练 副 使 , 实 际上 是 被 监 督 和 看 管 。 元 造 了青 年将 领 周 瑜 的 形 象 。 作 者 在 历 史 事 看 来 , 当年 潇 洒 从 容 、 声 名盖 世 的 周瑜 现 今
1 景物 分析
特色。 这首 词 实 际上 是一 幅 明丽 的 山水 画 ,
பைடு நூலகம்
乔初嫁 了” 这一 细 节 , 以美人衬英雄 , 更 见 引 出结 句 “ 人 间 如梦 , 一 尊还 酹 江 月” 。 正 如 为 读 者 描 绘 了一 幅 气 势 磅 礴 、 波 澜 壮 阔 的 出周 瑜 的 英俊 潇 洒 、 年轻有为 , 足 以让 人 羡 他在 Ⅸ 西江月》 词 中所 说 的 那 样 : “ 世 事 一 场 山河美 景图 。 词 开 篇 便 以 滚 滚 东 流 的 长 江 慕 ; 同 时 也 使 人 联 想 到 赢 得 这 次 抗 曹 战 争 大梦 , 人生 几 度 秋 凉 。 ” 消极 悲 观 不 是 人 生 为背景 , 把 读 者 一 下 子 就 带 进 了一 个 奔 腾 的胜 利 , 乃 是使 东 吴 据 有 江 东 、 发 展胜 利形 的真 谛 , 旷 达 超 脱 才 是 生命 的 壮 歌 。 既 然 人 雷鸣、 惊 心 动魄 的境 界 , 为 后 文杰 出人 物 的 势 的 保 证 , 否 则 难 免 出现 杜 牧 《 赤 壁 》中 写 间 世事 恍 如 一 梦 , 何 不 将 樽 酒 洒 在 江 心 明
豁达超然的苏轼
超然的苏轼——从《超然亭记》解读苏轼的人生态度张丽201511080939 文学院摘要: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积极入世,虽然命途坎坷,但是他那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令世人钦佩。
他在新旧两党之争中,屡遭贬谪,借亭台等记抒发感情、表达议论,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追求自然,寻求解脱、超然达观成为重要的主题。
关键词:超然、达观、积极入世、命途坎坷一、苏轼的坎坷人生: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
眉州眉山人。
苏轼出生一个极富文化氛围的家庭,父亲苏洵是宋代著名的大散文家,母亲程氏也是有文化的女子,苏轼自幼承受家教,深受其父母的影响,勤奋好学。
良好的家境环境使他很早就开始接触儒学,儒家正统思想“学而优则仕”深深的影响着他。
但是他的做官入世的道路坎坷曲折。
嘉佑元年(1056),二十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
第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然而,步入仕途后因为他强调执行政治改革与新旧两党都不合拍,卷入新旧两党之争,一生受尽倾轧。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看到新法中的弊端就写诗讽刺。
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投入监狱,后被贬黄州。
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先后在密州、徐州等地任官,晚年更屡遭贬职,59岁被贬惠州,62岁被贬儋州。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为,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在这种坎坷的人生经历之下,他清楚的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与险恶,要想自己摆脱这种处境就要使自己在现实逆境中拥有一种精神的安慰,自备的思想是他最终的“武器”,如他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使自己解脱,以此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对待一切变故,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使心境得到平静,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超然亭记》文章赏析:世先有铜雀台,而后有铜雀之传世;人则先有超然之意,而后方有超然台之扬名。
从苏轼诗词论其乐观豁达的人生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深受后人喜爱。
苏轼的诗词以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著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苏轼的乐观豁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在苏轼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他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谙世务终难明”等诗句表现了对自己命运的坦然接受,同时也象征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即使面对挫折和困难,苏轼也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会被挫折打倒,而是选择接受和享受生活。
二、对人生的热爱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生的热爱。
他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等诗句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苏轼将生活比喻为一江春水向东流,将自己比喻为飞鸿踏雪泥,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欣赏。
三、对人与世界的包容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人与世界的包容。
他用“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诗句表现了对世界的包容和对人性的理解。
苏轼能够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世界,这种包容和理解也体现了他的乐观豁达。
苏轼的乐观豁达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他虽经历过困顿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开朗豁达的心态,积极向上地面对各种困难。
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世界的包容理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苏轼的诗词作品以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而闻名于世。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包容,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他的乐观豁达精神不仅在他的诗词中流露无疑,在他的一生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苏轼的乐观豁达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启示,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够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享受生活。
苏轼乐观豁达的素材300字作文
苏轼乐观豁达的素材300字作文苏轼啊,这哥们儿可真是乐观豁达到没边儿了!
就说他那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简直就是
在说,“哎,这人生啊,就像江水一样,啥事儿都能过去,那些历
史上的大人物,也都成了过眼云烟,咱还纠结个啥?”。
还有那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这是在说,“人活这一辈子,到底像啥呢?大概就像那大雁踩在雪地上吧,轻
轻松松,不留痕迹。
所以啊,别太在意那些小事儿,活得自在点儿!”。
再来看看这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这哥们
儿可是个懂得享受的主儿。
他说,“来来来,咱们赶紧试试这新茶,再喝点小酒,趁着年轻好好享受一下生活,别等老了再后悔!”。
总之啊,苏轼这哥们儿就是乐观豁达的代表,他那种“人生得
意须尽欢”的态度,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豁达苏轼悲底色
2013-08百花园地高中必修五册,接触到苏轼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但却都是经典,一是《赤壁赋》,一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是《定风波》,我们深深为他的才气所折服,更为他在磨难中的豁达所折服。
但细细品来,豁达的苏轼,其底色却是悲。
一、悲是苏轼的真正底色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看似豁达,实际上却是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哀中的无奈之举;《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不仅豁达,而且有超脱之感,可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却也是在对外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的一种听之任之;《赤壁赋》中“客喜而笑……不知东方之既白”看似问题解决了,却在《后赤壁赋》中要随鹤而去。
所以,悲是苏轼从未曾真正离他而去的伴侣。
二、悲色小探这么一位优秀的人才,为什么悲却成为他的底色呢?1.人生坎坷苏轼的一生颇为坎坷,首先从生平上来看,他就是在不断被贬中做官。
刚开始不能容于新党,从而被贬。
新党下台后,又不能容于旧党,仍然被贬。
而旧党下台后,新党对他的打击更重,要把他放逐到海南。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后徽宗即位,却又死在回来的途中。
其次,从思想上来看,当时执政的都不能和苏轼相合。
因在新法的实施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便被迫离京,看到新法对老百姓的损害而上书,便不容于朝庭。
后新法失败,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但他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虽然心因磨炼而变得坚强,但悲的伤痕却清晰留下了。
2.英雄情结虽然苏轼不被新党、旧党所容,但苏轼的理想却一直不灭。
被贬黄州,却借“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来抒发他的执著。
建功立业是他永远的追求,他的痛苦也正是在他理想的破灭上产生的,《定风波》如此,《赤壁赋》也如此。
若没有他对英雄的执著追求,也便没有他的种种痛苦,在他那看似的豁达中,更透露的是无奈中的自我安慰,可安慰过后,这梦想在心中仍然滋生着。
4首苏轼豁达诗词,读完豁然开朗,真正能够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4首苏轼豁达诗词,读完豁然开朗,真正能够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很多人喜欢苏轼,因为无论是谁,都能在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当然,我们终究成不了他。
苏轼的前半生算是顺风顺水,青年及第,功名在身,皇帝赏识,旷世才情名满京城。
本应是宰辅之才的他,在相继失去双亲和相爱的妻子重新回到朝廷后,反对新法,得罪小人,结果深陷牢狱。
饱受折磨,出狱后飘零半生,不是在流放之地,就是在流放的路上。
苏轼这一生,也算大起大落,但落的过程总比起多太多了,失意和挫折是若是能下酒,苏轼必然烂醉如泥。
然而,苏轼却把失意化作“诗酒趁年华”的过程,把挫折更是化作“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旷达,他人生所有的苦乐得失,在他那豁达大度的心胸面前不值一提。
苏轼这份豁达和修养,这就是我们要向他学习的地方。
今天长风就给大家分享苏轼的7首豁达诗词,每一首都非常经典,虽然读过很多次,但每一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悟。
《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轼在密州时,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
一年暮春,苏轼登上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离家在外,每个人有想故乡的时候,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
世上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我们常想一二,不念八九,那就开心很多。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与其想着过去,倒不如珍惜当下,过好眼前,则幸福可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万事如意,心想事成那是说在嘴里,写在纸上的祝福,人生在世哪能事事如意,很多时候意外和明天都不知哪个先到来。
苏轼只因几句牢骚话,便让人抓住机会陷害他,从文坛领袖到阶下之囚,也就瞬息之间。
“乌台诗案”给了苏轼打击,但同样也赋予了他力量,人生沉浮,一定要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即使风雨在前,也要泰然自若,不可乱了分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脱悲哀的豁达
高一(二)张隽涵
曾回味李清照那优柔寡断的词,曾仰慕李白那潇洒自如的诗,曾联想白居易那活泼洒脱的意……他,使人总是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似薄薄的雾,似若隐若现的窗。
而当我回过头回读他的诗,他的心,那个豁达的心,让我看透了他。
苏轼的骨子里始终有一份骄傲和执著,他挺立着,如树一般。
任时光斗转星移的更迭,任岁月沧海桑田的变迁,他都不动摇。
经风沐浴,披霜挂雪,却始终以一种和谐的韵律生长着,自信且从容。
我喜欢苏轼,喜欢他的风流才华,妙笔生花,骄傲执著,但我不得不说,我更欣赏他那份气定神闲的淡泊与豁达。
于风波迭起的江湖中漂泊,数十载宦海生涯进进退退、沉沉浮浮之后,他也会在人生的低谷时感叹“固一世一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似乎人只有在现实相碰撞之后,才会直面残酷的现实,才会用理智去看自己,才发现自己原来这么渺小,才会感叹人生短暂。
然而,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是他看到了人生的悲哀,而是他超脱了悲哀,找到了能够安慰自己心灵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
他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优雅地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即便是在他人生最不称意的时候,他依然毫不介意。
携带着半生的荣辱悲欢,他潇潇洒洒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轻轻巧巧做了让后人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大文章。
我想苏轼回首一生,当会发现,自己在宦海的道路上,只有空白。
这是一种悲哀吗?呵,谁说不是呢?然而,他没有在“悲哀”上下功夫,只是在看透人生后,以一种超脱悲哀的潇洒豁达,面对余生。
我只能说,在官场上,他是一个智者,却不是一个胜者。
他虽不是一个胜者,却无法在任何方面,都堪称智者。
人生几起几落,他始终没有丢掉内心唯一的豁达,四海为家,贫而不改其乐,诗酒自娱,欣则赏月观花。
风雅之士,可以为一朵牡丹开花,邀来高朋满座,赏“国艳带酒天香染袂”,
曰“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调酒尊前,秋向晚,一支何事,何我依然”,“只想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有谁可以有如此胸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贬谪的道路,苏轼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次,却从未有过一次后悔。
他的豁达乐观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不管有多么不幸,“悲哀”始终不是用来“悲哀”的。
即使一贫如洗,身无分文,他也依然懂得如何让自己满足,知足常乐。
这样一来,被贬又如何?即使被贬黄州,”幽人独往来“,仍不改”捡尽寒枝不肯栖“的傲;被贬岭南,我自“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非有豁达胸襟,焉能如此?
历史上像苏轼一般的人,也有很多我们熟知的。
“五柳先生”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他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
从此隐居不仕,直至病故。
归田这二十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
远离官场的喧嚣,豁达地面对人生。
而在他神智尚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词》三首。
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中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另一位则是中国历届领导人中几位著名的一位—邓小平。
他从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失去一切领导职务。
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三年之间下放到拖拉机厂劳动。
然而,他在被打倒时,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淡泊从容、宠辱不惊。
邓小平以豁达的心胸和大智安享九十三岁高龄。
“我一向很乐观,天塌下来,我也不怕,因为有高个子顶着”。
在原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请教他“长寿秘诀”时,他给予了如此答复。
邓小平在中国政坛的三起三落,历经磨难,但他却从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被人誉为“打不倒的小个子”。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豁达的人生成就了这样一位伟人。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逆境”,每个人都会有“悲哀”。
然而,就像我上面所说,“悲哀”并不是用来“悲哀”的,它是看透人生的另一种方式。
而豁达,不过是你看透人生的结局,就像苏轼一般,拥有超脱悲哀的豁达。
“我定当让自己站在如苏轼般的志士,守望着属于自己的那片碧海蓝天,人又花开花落,我自宠辱不惊,铅华洗尽,惟有潇洒和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