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悲哀的豁达——品读苏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脱悲哀的豁达
高一(二)张隽涵
曾回味李清照那优柔寡断的词,曾仰慕李白那潇洒自如的诗,曾联想白居易那活泼洒脱的意……他,使人总是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似薄薄的雾,似若隐若现的窗。而当我回过头回读他的诗,他的心,那个豁达的心,让我看透了他。
苏轼的骨子里始终有一份骄傲和执著,他挺立着,如树一般。任时光斗转星移的更迭,任岁月沧海桑田的变迁,他都不动摇。经风沐浴,披霜挂雪,却始终以一种和谐的韵律生长着,自信且从容。
我喜欢苏轼,喜欢他的风流才华,妙笔生花,骄傲执著,但我不得不说,我更欣赏他那份气定神闲的淡泊与豁达。于风波迭起的江湖中漂泊,数十载宦海生涯进进退退、沉沉浮浮之后,他也会在人生的低谷时感叹“固一世一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似乎人只有在现实相碰撞之后,才会直面残酷的现实,才会用理智去看自己,才发现自己原来这么渺小,才会感叹人生短暂。
然而,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是他看到了人生的悲哀,而是他超脱了悲哀,找到了能够安慰自己心灵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他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优雅地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即便是在他人生最不称意的时候,他依然毫不介意。携带着半生的荣辱悲欢,他潇潇洒洒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轻轻巧巧做了让后人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大文章。
我想苏轼回首一生,当会发现,自己在宦海的道路上,只有空白。这是一种悲哀吗?呵,谁说不是呢?然而,他没有在“悲哀”上下功夫,只是在看透人生后,以一种超脱悲哀的潇洒豁达,面对余生。我只能说,在官场上,他是一个智者,却不是一个胜者。他虽不是一个胜者,却无法在任何方面,都堪称智者。
人生几起几落,他始终没有丢掉内心唯一的豁达,四海为家,贫而不改其乐,诗酒自娱,欣则赏月观花。风雅之士,可以为一朵牡丹开花,邀来高朋满座,赏“国艳带酒天香染袂”,
曰“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调酒尊前,秋向晚,一支何事,何我依然”,“只想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有谁可以有如此胸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贬谪的道路,苏轼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次,却从未有过一次后悔。他的豁达乐观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不管有多么不幸,“悲哀”始终不是用来“悲哀”的。即使一贫如洗,身无分文,他也依然懂得如何让自己满足,知足常乐。这样一来,被贬又如何?即使被贬黄州,”幽人独往来“,仍不改”捡尽寒枝不肯栖“的傲;被贬岭南,我自“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非有豁达胸襟,焉能如此?
历史上像苏轼一般的人,也有很多我们熟知的。
“五柳先生”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他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直至病故。归田这二十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远离官场的喧嚣,豁达地面对人生。而在他神智尚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词》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中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另一位则是中国历届领导人中几位著名的一位—邓小平。他从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失去一切领导职务。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三年之间下放到拖拉机厂劳动。然而,他在被打倒时,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淡泊从容、宠辱不惊。邓小平以豁达的心胸和大智安享九十三岁高龄。“我一向很乐观,天塌下来,我也不怕,因为有高个子顶着”。在原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请教他“长寿秘诀”时,他给予了如此答复。邓小平在中国政坛的三起三落,历经磨难,但他却从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被人誉为“打不倒的小个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豁达的人生成就了这样一位伟人。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逆境”,每个人都会有“悲哀”。然而,就像我上面所说,“悲哀”并不是用来“悲哀”的,它是看透人生的另一种方式。而豁达,不过是你看透人生的结局,就像苏轼一般,拥有超脱悲哀的豁达。
“我定当让自己站在如苏轼般的志士,守望着属于自己的那片碧海蓝天,人又花开花落,我自宠辱不惊,铅华洗尽,惟有潇洒和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