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媳妇之死 教案
小团圆媳妇之死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呼兰河传》的基本情节2、学会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探究讨论小团圆媳妇死在谁之手3、体会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倾听女性的声音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探究讨论小团圆媳妇死在谁之手体会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倾听女性的声音提问法合作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想这篇文章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选修课小说的教学内容确定比怎么教更为重要。
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基础与延伸,因而,我在上《小团圆媳妇之死》时,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品味语言,在此基础上,针对萧红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鲁迅先生作了比较并通过导读局部女性的声音理解两千年来沉默在男权社会与宗法制度之下的女性,终于获得了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
借此拓展延伸当代女性作家对于女性写作的看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她写过诗,写过散文,但她的名字却因小说而流传于世,彪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
她的坎坷而艰难的身世,她的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她的文笔的清新…使她的小说别具一格,在蓊郁的现代小说之林中独秀而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小团圆媳妇之死》。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课件展示)第一、二章是对呼兰河全景勾勒,写风土和人情。
第三、四章是对自家院落的中景表达。
第五章共十节,占全书四分之一,写“小团圆媳妇”我们选文共五节,就是选自第五章的后五节。
第六、七章分别写有二伯和冯歪嘴子,是对呼兰河人的生存状态实行近景描摹。
2、(课件展示)节选局部前后的主要情节本文节选的是《呼兰河传》第五章后五节,主角是小团圆媳妇,她是老胡家买来的童养媳,是个12岁的小姑娘,刚来的时候健康活泼,成天笑呵呵的,天真烂漫,但“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就吃三碗”“走路走得快”“两个眼睛骨碌碌转”而且“十四岁就长的那么高”都不合传统媳妇的标准,众人都这么议论,婆婆就开始严加管教,结果好端端的孩子被打出了毛病,于是请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来了,小团圆媳妇就这样被折磨、摧残死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优秀教案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目标:1、分析理解小团圆媳妇治病的过程,体会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命运。
2、深入探究婆婆及周围人的生活状态及思想状态,体会作者展示女性悲剧深层的原因。
3、领悟作者塑造“小团圆媳妇”悲剧形象的深层内涵和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的效果。
教学重点:分析节选中小团圆媳妇、婆婆、周围人和我与祖父的形象特征。
分析呼兰河女性悲剧命运背后的深层原因及作者的呐喊的意义所在。
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
教学过程:导入:寂寞的呼兰河因为小团圆媳妇的到来变得不再寂寞,一场轰轰烈烈的洗澡治病场面向我们展示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也展示了萧红作为女性作家,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与呐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这些呼兰河的女性。
活动一任务安排:根据上节课我们的对《小团圆媳妇之死》及相关情节的阅读和课下的交流,各小组汇总归纳派一名代表把本组最想解决的问题展示到黑板上,然后我们互助解决。
各小组最想提出的问题如下:一组:为什么给小团圆媳妇洗澡?二组:小团圆媳妇真的有病吗?杀死小团圆媳妇的凶手是谁?三组:小团圆媳妇真的有病吗?到底谁有病?症状是什么?四组:祖父为什么袖手旁观?五组:小团圆媳妇真的有病吗?为什么要给她治病?六组:杀死小团圆媳妇的凶手是谁?小团圆媳妇这个形象有什么意义?七组:小团圆媳妇之死是偶然事件还是必然事件?从各组展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大家对这篇小说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是不同德,那我们本节课就逐层深入的进行探究,在你理解的基础上梳理归纳一下本文展示的形象及其意义。
活动二:1、课件展示教师认为应该梳理和解决的问题:展示课件第2页①小团圆媳妇在胡家经历了什么?治病前后分别是什么样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②洗澡治病、吃偏方、抽贴儿,婆婆对小团圆媳妇怎么样?如何看待她的“管教”和“治病”?③在小团圆媳妇洗澡治病的过程中,周围人有哪些表现?你如何评价?④作品中设置“我”有何作用?2、各组用10分钟时间讨论课件展示和各组质疑的问题,把观点形成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精品教学设计
《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小团圆媳妇之死》(《呼兰河传》节选)【教学目标】1.立足形象,通过讨论“小团圆媳妇之死”的问题,看作品所展示的世界,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
2.深入领会作品内涵,走进作者的悲怆而寂寞的心理世界,并体会作者于其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情怀。
3.从众多的女性文学和女性形象中,感受女性情怀,倾听女性的声音。
4.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感受作家蕴涵的情感与情怀。
【教学难点】从众多的女性文学和女性形象中,感受女性情怀,倾听女性的声音。
【教学方法】提问设疑、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资料链接】一、关于作者萧红:萧红(1911年─-1942年),黑龙江省呼兰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出生于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她的一生基本上在漂泊中度过,没有一个固定的温暖的家庭。
尽管曾经与三个男人共同生活过,但她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
”生活阶段一(1911-1931):离家出走,王恩甲,被抛弃——被爱情蒙骗1911年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萧红是第一个孩子,母亲病故后,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萧红与祖父之间的饿感情深厚。
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
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住进道外十六道街东兴旅馆同居。
教学设计3:第9课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一、教学目标1.研读细节,分析人物下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分析小说的写作视角初步体会小红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深入体会小说蕴含的悲剧意蕴,理解小说写作视角及其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走进萧红,导入新课在时间原野里,她被生命和社会的洪流裹挟着,拼劲所有的力气与家庭的男权抗争,与爱情痛苦抗争,与家国沦陷抗争。
她的人生有伟大、有卑微、有倔强、有软弱。
31年的生命短暂却又丰富。
她就是20世纪30年的被称为“文学洛神”的东北女作家萧红。
在生命接近终点的时候她写下了对故乡和童年的追忆之作《呼兰河传》把她的爱与恨都融入呼兰河城那一个个人物的喜怒哀乐里。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篇《小团圆媳妇儿之死》一起倾听来来自萧红的独特的女性的声音。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课文的标题是《小团圆媳妇儿之死》那么小团圆媳妇儿是怎么死的呢?明确:从文中找出祖父的句子,“好好的孩子快要被他们捉弄死了”。
读出小团圆媳妇儿是被捉弄死的。
(三)关注细节、明确形象“好好的孩子快要被他们捉弄死了”大家抓住这句话几个关键词提出几个问题。
1.好好的孩子表现在哪里?2.“他们”是谁?3.“他们”是如何捉弄他的?4.他们为什么要捉弄一个好好的孩子呢?明确:好好的孩子表现在文中的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体现小团圆媳妇儿是一个健康、自信、活泼、充满生命力的孩子。
“他们”主要指的是婆婆和看热闹的人(快速浏览抓住细节画出描写婆婆言行的句子以及看热闹的人在小团圆媳妇儿洗澡过程中的言行的句子,结合所画句子同桌之间合作进行朗读。
)婆婆是一个言行不一虚伪反复无常残忍的人看热闹的人的行为前后矛盾就是因为他心本性善良的,并非故意害她,害人则是因为他们内心认为她是不合规矩的,必须要帮她符合标准。
于是就用他们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帮她治病,而治病的过程是残忍的。
他们善良、愚昧、迷信、麻木。
小结:她们之中大部分人在性别都是女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女人。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人教版选修)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孙迎新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深刻而悲凉的主题,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的悲悯情怀与对国民性劣根性的批判。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教法学法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习方法:(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指导学生拓展延伸。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1、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了解萧红及其作品,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2、课前印发《呼兰河传》第五章前四节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女作家,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和张爱玲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鲁迅与她有着深厚的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写下了很多流芳后世的文学佳作,《生死场》是其成名作;三十一年的人生岁月里,从故乡到异乡,她以女性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成为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她就是萧红。
今天我们学习她的一篇力作——《小团圆媳妇之死》。
二、文本研读1、如何理解《小团圆媳妇之死》这个标题?点拨:团圆媳妇是童养媳,小团圆媳妇之死就是小童养媳的死。
2、《小团圆媳妇之死》选自《呼兰河传》第五章第五节至第十节。
概括一下第五章前四节都写了什么内容?点拨: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的小童养媳,十二岁,刚到老胡家时,引来一大群的人观看,大家议论纷纷,都认为她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之死公开课学案
小团圆媳妇之死公开课学案高二年级语文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故事情节【重点与难点】【学习过程】【导读】【导思】理清课文情节1、大致说说小团圆媳妇是怎样死的?(情节简述)2、总体认识小团圆媳妇:她是谁?她几岁了?她外貌如何?她性情如何?3、小团圆媳妇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生病呢?你认为她有病吗?4、为什么要写她笑?她的想玩和哭叫意味着什么?5、用洗澡这种方法能够治病吗?小团圆媳妇该不该死?她是谁害死的?6、婆婆留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婆婆为什么要如此对待小团圆媳妇,而且还理直气壮?7、在小团圆媳妇的三次洗澡中,面对这种当众的用滚烫热水洗澡的情形,周围的人都是怎样的反应?人们有着怎样惊人的一致的表现?8、婆婆和周围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周围的人在小团圆媳妇之死中充当了什么角色?你怎样评价他们?9、请你总结全文的主旨。
【合作探究】我们对于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当然很同情,我们怜惜她,我们为她叫屈,同时我们也憎恨。
憎恨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憎恨周围的麻木无聊的人们,更憎恨这些国民的愚味。
那么如果你碰上小团圆媳妇这种生存环境,你打算怎么办?悲剧能否避免?对人性的丑陋应悲悯还是痛击?【导练】对下面一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天一黄昏,老胡家就打起鼓来了。
大缸,开水,公鸡,都预备好了。
公鸡抓来了,开水烧滚了,大缸摆好了。
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的来看。
我和祖父也来了。
A.这段话是小说的序幕,交代给小团圆媳妇洗澡前的准备。
B.平静的叙述中,可看出人们有条不紊的严肃的忙碌。
这种严肃,是人们做荒谬事情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虔诚,恰是悲哀所在。
C.“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的来看。
”这些人都是帮助给小团圆媳妇洗澡的,是热情的乡邻。
【课堂小结】1.总结你所学到的东西2.评价学习情况1、大致说说小团圆媳妇是怎样死的?(情节简述)明确:她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十二岁,但长得有十五六岁那么高。
“黑忽忽的,笑呵呵的;照碗碟,弹玻璃球”“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的一样”这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11.《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选文情节的分析与概括,归纳小团圆媳妇的形象特点,认识以“婆婆”为代表的呼兰城人的共性特点。
2、立足语言,了解萧红所展示的呼兰城的生活和环境,理解作者对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
3、讨论“小团圆媳妇之死”的根源,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探究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与生命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选文情节的分析与概括,归纳小团圆媳妇的形象特点,认识以“婆婆”为代表的呼兰城人的共性特点。
【教学难点】讨论“小团圆媳妇之死”的根源,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探究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与生命意识。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预习1.作者介绍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鲁迅认为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代表作:《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2.了解《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儿童视角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3、节选部分有关内容介绍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买来的童养媳,是个12岁的小姑娘,刚到老胡家时,引来一大群的人来看,议论纷纷,都说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
“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十四岁会长得那么高,一定是瞒岁数”。
由于她太过大方,不合传统,不懂“规矩”,常常遭受其婆婆的无端打骂,左邻右舍也都支持这种打骂行为,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磨生了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从最近几年流行的张爱玲切入,谈女性的声音在世界上的回响,然后进入萧红介绍,从作品的语言品味开始,进而走进那个特定时代、特定地方鲜活的人和物,并且感受他们、把握他们、理解他们。
课堂以讨论和探究为主,一切从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出发,教师引导、点拨学生,慢慢靠近那个时代,靠近作者,倾听并揣摩那些远离我们又撞击我们的声音。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1.指导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搜集背景资料,并通过板报或专栏的形式张贴于班内。
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黑龙江呼兰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
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个人感情生活也屡遭坎坷。
先后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等地。
1942年,31岁的萧红在历经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
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作品:《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
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
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
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关于评述: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
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学习时间】1课时【学法导航】1、依托文本理清情节线索;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学习过程】一、作品及作者1.介绍作者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鲁迅认为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代表作:《生死场》(1935年,以萧红为笔名,其成名作,鲁迅为书作序)《马伯乐》(1941)《呼兰河传》(1942,茅盾为书作序)《小城三月》。
生活阶段一(1911—1931):离家出走,王恩甲,被抛弃——被爱情蒙骗生活阶段二(1932—1938):写作投稿,萧军,被殴打、背叛——不平等的命运姿态生活阶段三(1938—1940):寂寞苦闷,端木蕻良,被冷漠、受折磨——寻找安全感生活阶段四(1940—1942):完成《呼兰河传》,患病去世——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她的一生基本上在漂泊中度过,没有一个固定的温暖的家庭。
尽管曾经与三个男人共同生活过,但她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
”(引用萧红的遗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的)2.了解《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儿童视角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萧红生平和创作;了解《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赏析节选部分场景描写、表现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多途径搜集背景资料(关于作者、作品及其相关评价);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大致了解小说情节,划出感触最深的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温暖和悲凉两极叙述中所体现的悲悯情怀与国民批判。
教学设想:课堂以讨论和探究为主,一切从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出发,教师作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点拨学生,慢慢靠近作者,靠近那个时代,倾听并揣摩那些远离我们又撞击我们的声音。
教学步骤:一、导入以高二时写过的作文《中国的气质》里刚柔相济的气质导入,男性气质沉默而坚毅,女性气质如何?请用一个词来概括或引用名人的话作为证据。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里,几千年来涌现出数不清的女性形象,在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我们认识了《氓》中那个痴情而又决绝的女子;在宋词里,我们领略了女词人李清照温婉细腻的风格;在宋元话本中,在明清小说中,我们和众多性格各异、命运曲折的女性形象相遇,仿佛亲历着她们的传奇。
可是“她”这个字,直到“五四”时代,才被新闻华人刘半农先生发明出来,也是直到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也终于获得了区别于男性之“他”的身份标识。
更是在五四时期,两千年来沉默在男权社会之下的女性,才终于获得了发出自己声音和机会。
今天,有幸和大家一起去靠近那个时代,倾听并揣摩着作者萧红笔下那些远离我们而至今仍撞击我们的声音。
二、作者介绍萧红,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
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时,开始用萧红笔名,鲁迅为其作序,序言中赞美萧红所写的北方人民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力透纸背。
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从而奠定了萧红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萧红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散文集《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等。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课后推荐:
1、儿童视角作品:鲁迅第一篇小说《怀旧》、林 海音中篇小说《城南旧事》、美国作家尤多拉 ﹒韦尔蒂短篇小说《六月演奏会》。
2、民国四大才女及作品: 吕碧城:《吕碧城集》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 萧红:《生死场》《商市街》 石评梅:《偶然草》
3、关于萧红的电影:《萧红》《黄金时代》
谢 谢!
教学目标:Leabharlann 1、了解本文独特的叙述视 角及其作用。
2、体会作品深厚的文化底 蕴。
文 本 探 究:
请结合“洗澡”“晕 厥”“掉发”“死亡”四个 场景分析“热闹”是从哪些 方面体现出来的?写“热闹” 场景的目的是什么?
3
合作交流:
要求: 1.六人一组,组长组织讨论,督促每
位组员发言。 2.本组找一个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员
发言。 3.找一名组员汇报成果,组员可以进
行补充。
归纳总结:
通过分析,总结“看 热闹”的表层意思与深 层含义。
看
①人多、喜 悦的氛围
→
儿童 视角
热
闹
②把别人的
痛苦当做刺 →
激、娱乐
成人 视角
深入探究:
作者为什么 要使用第一 人称的儿童 视角这种独 特的叙述方 式?
作业布置:
1、日本学者平石淑子说:“研究萧红时, 更应该关注她的作品里那些带有超越 时空的普遍性。”《呼兰河传》描写 的年代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她所体现 的国民性缺陷的“群像”在我们当今 生活中是否存在?请举例说明,并谈 谈你的看法,写400字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立足语言,通过讨论“小团圆媳妇之死”的问题,看萧红所展示的那个世界,并体会作者于其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情怀。
2、扩展阅读《呼兰河传》全文,分组讨论“寒冷”的问题,走进作者的悲怆而寂寞的心理世界,并体味作品寒冷下的美和感动。
3、分别进行有选择的探究:一是对萧红笔下的故乡与童年的理解;二是萧红为什么会在满目荒寒中去叙写那些温暖;三是同样写一群麻木的人,萧红和鲁迅有什么不同;四是《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散文化特征。
教学设想:从最近几年流行的张爱玲切入,谈女性的声音在世界上的回响,然后进入萧红介绍,从作品的语言品味开始,进而走进那个特定时代、特定地方鲜活的人和物,并且感受他们、把握他们、理解他们。
课堂以讨论和探究为主,一切从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出发,教师引导、点拨学生,慢慢靠近那个时代,靠近作者,倾听并揣摩那些远离我们又撞击我们的声音。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1、指导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搜集背景资料,并通过板报或专栏的形式张贴于班内。
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3)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
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个人感情生活也屡遭坎坷。
先后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等地。
1942年,31岁的肖红在历经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
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作品:《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
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萧红及其作品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三、[教学难点]理解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四、教学过程:课前板书(左):女性的天空是低的负担是重的而自己又被过多的自我牺牲所累这种自我牺牲是被迫成那样的我虽然想高高飞翔但我总觉得是要掉下来一样------我将与蓝天碧海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世人看生平受尽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课前板书(右):她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
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作家,她和张爱玲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鲁迅与她有着深厚的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个人就是《呼兰河传》的萧红。
二、关于及其作品1、萧红板书设计:萧红,1911年出生于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生活阶段一(1911-1931):离家出走,王恩甲,被抛弃——被爱情蒙骗生活阶段二(1932-1938):写作投稿,萧军,被殴打、背叛——不平等的命运姿态生活阶段三(1938-1940):寂寞苦闷,端木蕻良,被冷漠、受折磨——寻找安全感生活阶段四(1940-1942):完成《呼兰河传》,患病去世——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她的一生基本上在漂泊中度过,没有一个固定的温暖的家庭。
尽管曾经与三个男人共同生活过,但她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
”(引用萧红的遗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的)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生活阶段一: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萧红与祖父之间的饿感情深厚。
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
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住进道外十六道街东兴旅馆同居。
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生活阶段二: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
两个人在旅馆同居,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
生活阶段三: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
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
1938年2月,在西安,萧红、萧军正式分手。
此时萧红已经怀孕。
同年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
5月,他们在武汉结婚。
1938年底,她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
生活阶段四: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因患有肺结核,又因为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最终在医院与世长辞。
她死时,据说端木蕻良并不在身边。
评价:当她与王恩甲在一起时,她被爱情的蜜汤灌昏了心;后来萧军挽救了她,但他们一起外出的时候,总是一前一后的走着,萧军在前大踏步的走,萧红在后边跟着,很少见到他们并排走。
这就是他们之间命定的姿态。
他殴打她,也不是故意的虐待,也是因为爱她,当她是自己人,才不见外地动了手。
他是个粗疏的男人,拳脚伺候的时候,压根想不起来她并不是顾大嫂和扈三娘。
后来的人们这样对比萧红和萧军之间的差别:一个多愁善感,另一个坦荡豪爽;一个是长不大的女孩,另一个是血性汉子。
萧军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萧红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
她与端木结合的时候,有人责备她,难道你不能一个人生活吗?不能,因为她是个孩子,一个人睡在黑屋子里,她害怕。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猜测,因为童年家庭的不幸,导致萧红极度缺乏安全感,她一直是个需要保护的孩子,直到她31岁去世时,还一直是。
于是在她生命的末期,她用一个小女孩的眼光回忆并记录了自己童年的生活,写下了《呼兰河传》。
2、《呼兰河传》课前板书: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阅读课本的导读部分)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课文节选部分是小说中的第五章,关于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不幸的遭遇。
三、解读文本——主题探究,深刻的国民劣根性(板书设计):小团圆媳妇:婆婆及其众人:童养媳,十二岁,高大,不像小团圆媳妇,长得太高健康,活泼,天真,大方太大方,该打“生病”跳大神,抓偏方,当众洗澡滚烫水洗澡看热闹,“心慈流泪”,睡得沉实实的昏睡真魂附体,快乐头发被剪自己掉下来,小妖怪死亡一字未提,欢天喜地————健康,活泼,天真,善良,无力反抗愚昧,麻木,残忍,一群无意识的看客和刽子手根据老师的分析,请同学们概括出小说的主题,先明确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明确:本文通过描写一个健康活泼、天真善良的小媳妇被折磨致死的经过,批判了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解题:小团圆媳妇,“死”1、总体认识小团圆媳妇她是谁?她几岁了?她外貌如何?她性情如何?明确:她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十二岁,但长得有十五六岁那么高。
“黑忽忽的,笑呵呵的;照碗碟,弹玻璃球”“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的一样”——这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2、小团圆媳妇因为什么而死?被用滚烫的热水洗澡了,共三次3、为什么要用滚烫的热水洗澡?因为小团圆媳妇病了,这是跳大神的所出的治病偏方招数4、小团圆媳妇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生病呢?(老师补充课文前的相关故事情节):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的小童养媳,刚到老胡家时,引来一大群的人来看,议论纷纷,都说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
“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十四岁会长得那么高,一定是瞒岁数”。
没过了几天就打起她来,婆婆说:“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不打得狠些,是不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的,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邻居左右因此又都议论起来,说早该打的,哪有那样的团圆媳妇一点也不害羞,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风快。
婆婆及其帮众们为了帮助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而狂热地参与到这个忙碌的行列中来。
不久她们就说小团圆媳妇病了,于是又开始本忙不迭,跳大神,吃偏方,扎纸人……最终跳大神的出了个主意,就是用大缸给小团圆媳妇洗澡,并且是当众就洗的。
这种奇闻盛举一经传了出来,大家都想去开开眼界,就是那些患了半身不遂的,患了瘫病的人,人们觉得他们瘫了倒没有什么,只是不能够前来看老胡家团圆媳妇大规模地洗澡,真是一生的不幸。
结论:小团圆媳妇其实并没有病。
“当周围的人都不正常的时候,正常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疯子’”。
5、面对这种当众的用滚烫热水洗澡的情形,周围的人都是做怎样的反应?洗澡之前:“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的来看”第一次洗时:“并没有一个人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74页第一次洗后:“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看热闹的人,你望望他,他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活。
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于是人心大伟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这来看热闹的,不下三十人,个个眼睛发亮,人人精神百倍。
看吧,洗一次就昏了过去了,洗两次又该怎样呢?洗上三次,那可就不堪想象了。
所以看人脑的人的心里,都满着秘密”74页,75页三次洗澡之后:“一点痕迹也并未留下,家家户户都是黑洞洞的,家家户户都是睡得沉实实的,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睡得打呼了”75页洗后的几天:小团圆媳妇一直昏昏沉沉地睡觉,大家都说是真魂要附体了,快乐了好几天;头发是被人用剪刀剪下来的,她的婆婆偏说是自己掉下来的,小团圆媳妇被认为是妖怪。
事件结果:老胡家要休了小团圆媳妇,但不久小团圆媳妇就死了,埋葬小团圆媳妇的两个人好像是过年回来似的,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总结:婆婆及其帮众们为了帮助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而狂热地参与到摧残小团圆媳妇的行列中去,最终导致小团圆媳妇的惨死。
然而更可悲的是,几乎所有的人对此都不会产生道德和良心的压力,因为她们信守当时社会话语的合理性,她们不仅看不到自己对小团圆媳妇的伤害,反而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她好。
面对小团圆媳妇的死,她们心安理得,甚至多了饭后的谈资。
6、用这种方法能够治病吗?——不能,人们的迷信思想,愚昧小团圆媳妇该不该死?——不该,她没有错,只是不符合人们传统意识里的童养媳的标准罢了。
是谁害死了她?——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旧的传统意识以及麻木、残忍、愚昧的看客庸众们7、主题概括一个小媳妇的生命在这里是如此得微不足道,一个天真,活泼,健康的小姑娘,仅仅因为她不符合大家习惯的看法和要求,最终被折磨致死。
而这些参与者和看客们却都是一些女性,在此严厉地抨击和鞭挞了小城人的麻木、愚昧、残忍,她们虽然是善良的,但又是落后残忍的,形成了集体的无意识主义,作为一个“看客”群体,冷漠地杀害着别人,这是国民的劣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