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关系与政治结构
政治权力结构知识点
政治权力结构知识点政治权力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的政治组织和权力分配的结构体系。
它包括政治体制、政府机构和权力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政治权力结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以及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和变化。
一、政治权力结构的基本概念政治权力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政治组织的体系,它由政治体制、政府机构和权力关系等元素构成。
政治体制是指国家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如议会制、总统制、君主制等;政府机构是指行使政治权力的组织和机构,如行政机关、立法机构、司法机关等;权力关系是指各政治组织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关系。
二、政治权力结构的主要内容1. 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政治权力组织和运行的基础,它决定了国家的政治形式和运作方式。
常见的政治体制有议会制、总统制、君主制等。
不同的政治体制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安排。
2. 政府机构:政府机构是实施政治权力的具体组织和机构。
一般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构和司法机关。
行政机关负责日常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执行;立法机构负责制定和修改法律;司法机关负责审判和解决法律争议。
3. 权力分配:权力分配是指将政治权力在不同的政治组织之间进行分配和协调。
它体现了一种制衡和相互制约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度集中或滥用。
常见的权力分配形式有三权分立、合作制和集权制等。
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权力结构特点和变化1. 西方国家: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议会制度和三权分立原则,政治权力相对制衡和分散。
不同政党之间进行竞争和协商,政府权力通过选举和分权机制得以形成和延续。
2. 东亚国家:东亚国家多数采用集权制度,政府权力相对集中。
国家领导人或政党掌握着较大的权威和决策权,政治权力结构相对稳定。
3. 新兴国家:一些新兴国家正在进行政治权力结构的改革和转型。
他们试图通过改革政党制度、完善选举机制和强化民主监督来实现政治权力的合理分配和有效管理。
四、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和问题政治权力结构直接影响国家的治理效能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
社会转型名词解释
社会转型名词解释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在某一时期发生重大改变的过程。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是由一个或多个因素引起的。
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和宗教结构等多个方面。
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三个方面。
社会结构的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其中可能涉及到阶级结构、职业分布、社会等级等方面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转型则是指经济结构在某一时期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可能涉及到市场结构、产业结构、宏观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变化。
政治结构的转型是指政治结构在某一时期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可能涉及到政治制度、政治利益集团、政治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社会转型的变化可能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中不同阶层的分配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社会的财富分配。
另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可能会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中不同阶层的政治权力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社会的政治运作。
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可能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该格外重视社会转型这一过程,努力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只有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才能得到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政治常识要注意十对政治关系
1、区别:
(1)分属不同的社会范畴。政党、政党制度、国家是政治范畴,阶级属于经济范畴。
(2)含义不同。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政治生活形成的政党领导、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阶级是指由于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2)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更加自觉地履行公民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六、依法治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
1、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国的法制是党路线、方针、政策的法律化,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坚持党的领导,也离不开依法治国,党领导人民运用法治的方式治理国家,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一、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1、政治是经济治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1、区别:三者分别是我国的国体、政体、领导核心。
2、联系:
(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并通过它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2)政党在发挥作用,开展活动中,自然会形成一定的政党制度。国家的阶级性质决定政党制度的性质。
(3)政党、政党制度与阶级、国家都是历史范畴,政党和政党制度虽不随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但随其消亡而消亡。
八、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关系
政治学基础
政治学基础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内涵)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利益: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它由三方面因素构成,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利益的内在矛盾:第一,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第二,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第三,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第四,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利益关系: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
它不过是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
共同利益:是在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
共同利益的基本特性:第一,具有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公共性;第二,非市场买卖性;第三,单一性;第四,相对独立支配性;第五,多重价值复合性等。
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的另一个侧面,它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的一面。
它包括两个方向的矛盾:横向利益矛盾与纵向利益矛盾。
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它对于政治关系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第二,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权力:实际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政治关系与政治结构
第二章政治关系与政治结构第一节政治关系一、政治关系的含义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主体之间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总称。
它包含以下三种含义:(1)政治关系是政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政治主体包括个人和社会群体。
个人指公民、政治官员、政治家等;而社会群体主要有阶级、政党、利益集团、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等。
与一切社会关系一样,政治关系也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2)政治关系是围绕着国家权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围绕国家权力”是政治关系的根本标志。
离开国家权力就谈不上政治,离开国家权力所形成的关系也不是政治关系。
(3)政治关系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利益。
人们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而进行政治活动,从而特定的政治关系。
这里的利益主要是指个人或他们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的经济利益,也包括一切其他的衍生利益。
政治关系的实质是利益。
经济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政治关系的界限在哪里?也就是说到哪个地方为止,其他的社会关系就不属于政治关系了?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
我认为应该这样说,不以夺取政权为目的、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活动所构成的关系不属于政治关系的范围。
如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工作关系、自然人或法人的日常活动所构成的关系。
而任何试图超越法律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关系都应该看作是政治关系。
如法律程序之外的争取政权或改变政府重大利益分配的行为(暴动、游行示威、暴力对抗执法、组织黑社会)、以暴力改变利益分配(抢劫财物)和伤害他人身体和人格的行为等。
另外,政治关系与非政治关系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个规定也不全面,大家可以根据政治的定义充分讨论这个问题。
二、政治关系的特征(一)历史性。
政治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阶段性现象,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因为政治关系是围绕国家权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当然,究竟政治关系从什么时候产生,也就是国家从何时产生,还不是很确定。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家庭、社会和政治结构有何不同?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家庭、社会和政治结构有何不同?一、家庭结构在家庭结构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家庭规模中国的家庭规模相对较大,一般由夫妻和孩子组成,有时还包括祖辈。
而在西方国家,由于生活成本较高,很多夫妻选择只要一个孩子,甚至不要孩子。
2. 家庭关系中国人更注重家庭关系,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家人之间的关系也较为密切。
而在西方国家,个人自由和独立观念较为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
3. 责任分配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影响着社会,许多家庭中男性承担更多的责任。
在西方国家,男女平等和家庭责任平等的观念更为普及,女性也会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
二、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劳动力结构中国的劳动力结构相对比较传统,农民工数量较多,很多人从事传统行业。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和科技行业等新兴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力结构更加多元化。
2. 社会等级中国社会等级制度相对较为严格,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往往与父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相关联。
在西方国家,社会阶层比较灵活,社会地位的提升往往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相关。
3. 社会秩序中国社会秩序相对较为压抑,政府对社会管理较为严格,媒体言论也受到一定限制。
在西方国家,言论自由和社会管理比较宽松,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和秩序问题。
三、政治结构在政治结构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也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执行力和效率中国政府的执行力和效率相对较高,政策实施比较快速,但也存在一定的短视性。
在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比较稳定,政策制定相对较为谨慎和慢速。
2. 民主制度中国采用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治制度较为集中,民主程度相对较低。
在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是多党制民主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相对较为开放和民主。
3. 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国的政治体制设想中央政府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管理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政治学原理概念及思考题整理
第一章政治学研究一、概念1、政治——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的形成而展开的活动以及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价值作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学——社会科学中的主干学科,是研究人们如何为一个社会进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学问3、政治哲学——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辨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现实政治做出评价,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
研究价值问题和政治思想与哲学的发展和意义。
它是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又是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4、政治科学——主要运用经验的、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它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政治的真相。
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5、行为主义政治学——西方政治学家积极努力使政治科学化的产物,有实证主义和逻辑主义两种二、思考题1、政治学研究的主要范围A、政治理论与政治哲学。
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B、研究政府C、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D、比较政府与政治E、国际关系F政治学研究方法2、先到政治学研究中的系统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研究整个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是一个国家对政治可以看成是该国社会环境与它的政治系统互动的关系。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人类的政治生活是在一定换进内不停地要求和支持这些要求的力量,破事政治组织经由程序将要求转化为国家的政策来满足人民的要求。
3、结构与功能分析法的特征(1)政治系统都有着同样的政治结构,任何政治结构都具有特定的政治功能。
(2)政治结构是系统中相关角色之间的固定化关系形式(3)政治系统依靠各种政治结构履行各自政治功能来维系政治系统的生存(4)政治系统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
对政治系统进行分析,采用输入与输出,有同样的政治结构,有特定的功能。
4、政治学是不是科学?第二章现代国家一、概念1、权利——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影响力2、政治权利——权利现象和权利行为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是指政治权利主体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利和客体的制约能力3、权利的正当性——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合法性,就是政府实施同志在很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和符合道义的4、权威——正当的权利就是对权力的自愿服从和支持,是披着正当外衣的权力。
国家政治制度:国体、政体与国家结构形式三概念区别
国家政治制度:国体、政体与国家结构形式三概念区别一、国体:是指一个国家的性质。
比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美国是资产阶级专政。
二、政体:是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比如总统制、议会制等。
我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二者关系:1.政体和国体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不可分割。
没有政体,国体无从体现,没有国体,政体无从存在。
2.国体是政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政体的存在形态。
政体是由国体决定的,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政体与之相匹配。
3、政体是国体的体现和反映,对国体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政权组织形式适合于国家性知识,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服务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不适合于国家性质的时候,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破坏作用。
总的说,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影响的不同,在相同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所以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表现国体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国体决定政体。
另一方面,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如果没有一定的好形式,其内容也就会变成虚幻的东西。
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
2.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1)影响政体选择的多种因素一个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民族构成、民族习惯、民族心理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这个国家的政体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
(2)政体的多样性相同性质的国家完全可能选择不同的政体(3)政体选择的自主性不同国家之间,包括国体不同的国家之间,都有可能在政体方面相互吸收、相互借鉴。
一个国家应该向历史上的和当代的其他国家学习借鉴,但是借鉴什么,如何借鉴,都应该由他们根据本国的国情自己作出判断。
(4)政体相对于国体的灵活性和变异性一般说来,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国体不变,但政体形式发生了变更。
国家政治制度:国体、政体与国家结构形式三概念区别
国家政治制度:国体、政体与国家结构形式三概念区别国家政治制度:国家制度、政府制度和国家结构形式三个概念的区别1。
国家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性质例如,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美国是资产阶级专政。
第二,政权:是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如总统制、议会制等中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两者的关系:1。
政权和国家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
没有政治制度,国家制度就无法体现。
没有国家制度,政治制度就无法存在。
2。
国家制度是政府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政府制度的存在形式。
政府系统由国家系统决定。
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政府体系。
3,政府制度是国家制度的体现和反映,它对国家制度有着动态的反应。
当政治权力的组织形式适合于国家知识时,它对国家性质的反应就表现为一种服务功能。
当政治权力的组织形式不适合国家的性质时,它对国家性质的反应就是破坏性的一般来说,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制度决定政府制度,政府制度反映了国家制度。
一个适当而健全的政治制度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和国际环境影响,在同一阶级掌握政权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的政治组织形式,因此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独立性。
1。
国家制度决定政府制度。
政府系统代表。
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国家制度决定政府制度另一方面,如果世界上没有某种好的形式,它的内容就会变得虚幻。
某种国家制度应该通过某种形式的政府来表达。
2.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1)影响政治制度选择的各种因素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民族构成、民族习俗、民族心理和国际环境都会影响该国政治制度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
(2)制度的多样性个性质相同的国家可以选择不同的制度。
(3)自治政体选择个国家,包括不同政体的国家,可以在政体方面相互吸收和借鉴。
一个国家应该向其他历史上和当代的国家学习,但是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应该由他们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判断。
(4)政府制度相对于国家制度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一般来说,在同一个国家,国家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不会改变,但政府制度已经改变另一方面,政治体制的改革和调整也将对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巩固和完善产生重要影响。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第一章中国国家政治权力结构1、以中共中央为核心的“6+1+2”体系:党: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政:国家主席、中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军:中央军事委员会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2、十六大,修订了党章关于申请入党人员身份的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将原来的“其他革命分子”改为“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
3、党委1与党2组的区别:产生方式:1有党员大会或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2由上级党委决定任命1可以批准接受党员2不可以1可以对党员进行纪律处分2不可以1可以召开党代会或党员大会,选举出席上级党代会的的代表2不可以1有下级组织 2没有 1与下属党委党组织的关系式领导关系 2是指导关系。
4、中国中央委员会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
三个组成机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5、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设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之后,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产生,任期5年。
6、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只设在中央和省两级。
存续时间:1982年-1992年。
发挥参谋咨询作用,同时,在政治生活中充当弹性因素。
7、全国人大四项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全国人大5年一届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时间一般为两周左右。
九届人大之后,会议时间基本稳定在每年的3月5日,这种不断提前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政治生活不断正常化的一种重要表现。
人大会议形式:预备会议选举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通过议程和做其他的会议准备主席团会议:是全国人大的领导机构,负责主持全国人大会议全体会议:是全国人大行使权力的基本形式。
代表团会议:代表的主要会内活动形式,包括代表团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两种形式。
8、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全国人大代表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解放军采取间接、差额的方式选举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
第三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文化结构及其功能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 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文化概括着人类社会一 切时代的文化现象。
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特指整个人类的理念或民族精神。人类社会由经 济、政治、文化三大部分构成。作为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 化,即精神文化。
CONTENTS
目
01
录
02
03
04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文化结构 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是经济结构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 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 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 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 的劳动对象和从事物质资料生 产的劳动者。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五、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那么,如何全面、正确理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 第一,要注重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把物的发展放在人的发展中来
理解。 第二,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经济效益置于社会效益中来评价。
第三,注重局部发展和全局发展的统一,把局部发展置于全局发展中来考虑。
政治结构的基本功能是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三、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阶级产生以后,人类社会出现 了一种地位极为特殊、作用十分强大 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家。在国家起 源问题上,历来的剥削阶级思想家大 多根据本身的政治需要加以主观解释, 把这一问题弄得神秘而混乱。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二、政治结构的要素及其功能
论中世纪西欧封建主义的政治结构
论中世纪西欧封建主义的政治结构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时期,而西欧封建主义是该时期西欧社会的主要政治经济体制。
封建主义的政治结构在这个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探讨中世纪西欧封建主义的政治结构。
封建主义的政治结构以封建性的分权制度为核心,社会按照世袭的领地、权力和义务体系组织起来。
封建主义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领主和农民。
领主通常是通盘掌控一定领地的贵族或王族成员,他们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统治着农民和低层领主。
封建主义的核心关系是领地和封臣的关系。
领主将一部分领地赐予忠诚的封臣,封臣是领主忠实的爵位,为领主提供忠诚和服务。
封臣必须服从领主的命令,并提供军事服务和其他形式的支持,作为回报,领主赋予封臣权力、土地和特权。
这种领地封臣制度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构架。
在领地封臣制度之上,还有一个等级更高的关系,这就是封建主人和封建君主之间的关系。
封建主人是具有国王级别的统治者,他们统治着更大的领地和更多的封臣。
他们的统治权威高过一般的领主,对领地封臣制度有更大的掌控权。
而封建君主则是更高一级的统治者,他们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者,控制整个封建社会。
在这个政治结构中,封建主人享有广泛的权力,包括领地管理、税收征收、军事指挥等等。
封建主人可以通过给予封臣更高的土地和特权来吸引封臣的忠诚。
而封臣则为封建主人提供军事和政治上的支持,同时享受从封主那里获得的土地和特权。
在农民等下层社会中,他们被认为是封臣的财产,通过农产品和劳动来支持封臣的生活。
农民必须向封臣上缴产品和劳动,并承担各种义务,但也得到封臣保护的权利。
封建主人则是所有人的最终保护者,他们对所有人负责。
封建主义的政治结构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封建主义的分权制度保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同时也为农民和低层领主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和权益。
然而,封建主义的政治结构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权力过度集中、社会等级固化等问题,这最终导致了封建主义的衰落。
政治学原理讲义
政治学原理讲义目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第一节政治一、政治的含义和本质二、政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三、政治的作用第二节政治学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二、政治学的发展第三节我国政治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我国政治学的任务二、政治学研究方法第二章政治关系与政治结构第一节政治关系一、政治关系的含义二、政治关系的特征三、政治关系与政治权力四、行为主义的政治系统论第二节政治结构一、政治结构的含义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现代西方政治权力结构一、基本特征二、美国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三、美国的政治结构第四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一、基本特征二、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第三章政治制度第一节政治制度的含义一、政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二、政治制度的作用三、影响政治的基本要素第二节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一、奴隶制政治制度二、封建制政治制度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四、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第三节两种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政治利益分析第一节利益集团一、利益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二、利益集团第二节利益的表达方式一、对抗性的表达二、非对抗性的表达第三节利益综合一、利益综合的过程二、利益综合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政治平衡一、政治平衡的本质是利益平衡二、政治失衡是利益关系失衡的外在表现第五章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概念一、公共政策的含义和特征二、公共政策的特征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制定一、公共政策的规划二、公共政策的执行三、公共政策的评估第三节公共政策决策的基本规则一、西方国家的政策决策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决策第四节公共政策的功能一、公共政策的对国内的主要功能二、公共政策的对外功能主要是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第六章政治录用第一节政治录用的标准一、政治录用的含义二、政治录用的标准第二节封建社会的政治录用一、世袭制二、官吏选拔制度三、科举制度第三节现代西方的政治录用制度一、政党体制中的政治录用二、公务员体制下的政治录用三、双重录用体系的分析第四节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一、我国干部制度的基本内容二、中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特点第五节政治转型中的腐败问题一、社会性腐败二、政治性腐败第七章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第一节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的含义二、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广泛性三、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功能四、政治舆论五、政治法律第二节政治文化一、政治文化的内容二、政治文化的功能三、政治文化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四、精英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五、个人主义政治文化与集体主义的政治文化第二节政治社会化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与功能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第八章政治变迁与政治文明第一节政治变迁的思考:政治民主一、关于民主的理论二、民主的本质三、政治民主的基础四、民主的基本类型五、基层民主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第二节政治改良:正常社会的永恒努力一、政治改革的含义二、政治改革的条件三、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第三节政治革命:过去的结束,现在的开始?一、政治革命的含义二、政治革命的条件三、政治革命的作用第四节革命到革命后政治转变一、革命后政治的基本含义和任务二、革命后政治建设的基本条件三、革命后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五节政治发展与政治现化代:向着更高的政治文明一、政治发展学说的兴起二、政治发展的含义三、政治发展的目标四、政治发展的动力五、政治发展的主要模式六、政治发展与政治参与七、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八、政治合法性附录政治学研究常用的统计数字和指标一、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恩格尔系数三、基尼系数四、现代化指标体系五、城镇化水平参考书目前言——政治科学应该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呢?本书本书是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本科生课程建设项目的一个部分,体现出我们的特色的内容主要在第五、九两章。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第一章中国国家政治权力结构1、以中共中央为核心的“6+1+2”体系:党: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政:国家主席、中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军:中央军事委员会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2、十六大,修订了党章关于申请入党人员身份的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将原来的“其他革命分子”改为“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
3、党委1与党2组的区别:产生方式:1有党员大会或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2由上级党委决定任命1可以批准接受党员2不可以1可以对党员进行纪律处分2不可以1可以召开党代会或党员大会,选举出席上级党代会的的代表2不可以1有下级组织2没有1与下属党委党组织的关系式领导关系2是指导关系。
4、中国中央委员会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
三个组成机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5、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设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之后,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产生,任期5年。
6、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只设在中央和省两级。
存续时间:1982年-1992年。
发挥参谋咨询作用,同时,在政治生活中充当弹性因素。
7、全国人大四项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全国人大5年一届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时间一般为两周左右。
九届人大之后,会议时间基本稳定在每年的3月5日,这种不断提前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政治生活不断正常化的一种重要表现。
人大会议形式:预备会议选举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通过议程和做其他的会议准备主席团会议:是全国人大的领导机构,负责主持全国人大会议全体会议:是全国人大行使权力的基本形式。
代表团会议:代表的主要会内活动形式,包括代表团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两种形式。
8、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全国人大代表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解放军采取间接、差额的方式选举产生。
2019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原理》模拟精彩试题(内部全资料)
2019年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原理》复习模拟试题(部资料)1.政治的含义和本质(名词解释)政治涵义的共同特点:(1)政治带有强制的特征。
(2)国家和政府制度应该是政治的重要容。
(3)政府或公共权力是政治的核心。
因为权力是强制的基础,没有权力也就不存在强制。
政治的本质。
就是争取、维护、调整或分配不同的阶级或集团的利益。
政治就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进行的活动,由此产生的关系。
政治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集团和个人。
这里的集团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党政民族地区等。
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
国家作为暴力机器,是一种具有强制性、主权性和权威性的力量。
因此,谁掌握了国家权力,谁就会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政治的主要容,是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
只有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的社会活动才是政治活动,才会构成政治关系。
政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换句话说,政治行为就是人们利用国家权力追求利益分配的行为。
2.政治的作用(简答)政治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但是,政治是上层建筑的主体部分,它有相对的独立性,政治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其它部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法律关系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对文化、道德等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
1.政治关系的含义(名词解释)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主体之间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它包含以下三种含义:(1)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2)政治关系是围绕着国家权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3)政治关系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利益。
2.政治关系的特征(简答)(1)客观性。
政治关系有上层建筑决定的根本特性说明,政治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而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2)复杂性。
政治关系的复杂性是由政治主体的多元性和利益的多元性决定的。
(3)变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主体的变化、外部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政治关系的变化。
奈达五类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奈达五类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奈达五类文化负载词是指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奈达提出的一种
文化负载词,它是一种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方法,用于描述文化负
载词的特征。
奈达五类文化负载词分为:社会负载词、经济负载词、政治负载词、文化负载词和宗教负载词。
社会负载词是指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社会现象
等方面的文化负载词。
它们可以描述社会的结构、社会关系、社
会规范、社会现象等方面的文化负载词,如“家庭”、“社会”、“社会秩序”、“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社会现象”等。
经济负载词是指涉及经济结构、经济关系、经济规范、经济现象
等方面的文化负载词。
它们可以描述经济的结构、经济关系、经
济规范、经济现象等方面的文化负载词,如“财富”、“财政”、“经济关系”、“经济规范”、“经济现象”等。
政治负载词是指涉及政治结构、政治关系、政治规范、政治现象
等方面的文化负载词。
它们可以描述政治的结构、政治关系、政
治规范、政治现象等方面的文化负载词,如“政权”、“政治关系”、“政治规范”、“政治现象”等。
文化负载词是指涉及文化结构、文化关系、文化规范、文化现象
等方面的文化负载词。
它们可以描述文化的结构、文化关系、文
化规范、文化现象等方面的文化负载词,如“文化”、“文化关系”、“文化规范”、“文化现象”等。
宗教负载词是指涉及宗教结构、宗教关系、宗教规范、宗教现象等方面的文化负载词。
它们可以描述宗教的结构、宗教关系、宗教规范、宗教现象等方面的文化负载词,如“宗教”、“宗教关系”、“宗教规范”、“宗教现象”等。
公共关系管理第2章
概念与术语环境:指存在于某一事物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的总和。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
公共事业管理生态环境: 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
文化环境: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置身于其中的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的总和,它是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意识形态。
政治环境:是指在一定政治体系中与公共组织并列且对公共组织发生作用的诸种政治因素之总和。
经济环境:是公共事业管理所处的经济背景,是制约和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一切经济因素的总和。
、公共关系环境:从一般意义上说,所就是影响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的各种公共关系因素的总和。
国际环境:是以国别区域作为标准来对影响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的因素进行分类的,它是指影响和制约国内公共事业管理的全球性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人口:是指在一定地域和社会范围内人群的总体,即居住在一定地区,并构成某一社会的那些人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多样的总体。
它是最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它是一切社现象的承担者和一切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公众日常生活技术化:指现代科学技术在公众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和程度。
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从环境和文化的角度看,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与公共管理文化基本是相同的,相当程度上两者是同一的。
公共管理文化,是指公共管理主体自身所具有的关于公共管理的思想、价值和相关的实践经验等。
公共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中直接影响公共事业管理的因素我们称为非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公共管理文化,或称为公共政治文化。
公共组织的公共关系:这一术语实际上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含义。
前者指客观存在的状态,即一个公共组织已具有的公共关系,这种既有的公共关系对公共组织的活动产生特定的影响;而后者则是指公共组织为了更好地运行其职能,运用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持久联系,以期在公众中塑造公共组织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公共组织活动的理解和支持的一系列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
•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分析的基点,是分析思想政治 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相互关系及结合方式,即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基本结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
•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 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环体。 •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収动者和实施者。 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相对应,是对一定的客体实施思想政治教 育的主体。 • 特点:主体性 •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另一 类是思想政治教育群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
邹学荣 .思想政治教育学【M】.1992,(9). 李芳.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研究述评【J】.理论探讨 ,2005,(6).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陈秉公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006,(7). 赵明 .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M】.2007.
2.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与进期目标的 关系
• 思想政治教育近期目标是中期目标与进期目标的基础。 • 思想政治教育中期目标是联结近期目标与进期目标的纽 带和桥梁。 • 思想政治教育进期目标是近期目标与中期目标的指南。 • 思想政治教育进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的关系, 就是战略目标、战役目标和战术目标的关系。
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辩证关系
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辩证关系
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概念,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具体来说,政治制度是对国家政治组织形式的总称,包括国家的法律制度、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等。
而政治体制则是指政治权力运行的具体方式和机制,包括政党制度、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等。
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形式与内容:政治制度是政治体制的基本形式,也是实现政治体制的具体手段和条件。
政治体制则是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
2. 上下互动: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相互作用。
政治制度的性质和功能会对政治体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同时,政治体制的运行和结果也会反过来影响和调整政治制度。
3. 相互限制: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之间还会相互制约和限制。
政治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会限制政治体制的调整和改革。
而政治体制的权力分配、监督和约束机制也会对政治制度产生影响,促进其在实践中的完善和发展。
总之,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是统一的整体,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制度和实际运行之间的动态平衡。
只有在平衡、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关系,与,政治,结构,第二章,政治关系,与,第二章政治关系与政治结构第一节政治关系一、政治关系的含义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主体之间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总称。
它包含以下三种含义:(1)政治关系是政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政治主体包括个人和社会群体。
个人指公民、政治官员、政治家等;而社会群体主要有阶级、政党、利益集团、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等。
与一切社会关系一样,政治关系也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2)政治关系是围绕着国家权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围绕国家权力”是政治关系的根本标志。
离开国家权力就谈不上政治,离开国家权力所形成的关系也不是政治关系。
(3)政治关系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利益。
人们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而进行政治活动,从而特定的政治关系。
这里的利益主要是指个人或他们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的经济利益,也包括一切其他的衍生利益。
政治关系的实质是利益。
经济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政治关系的界限在哪里?也就是说到哪个地方为止,其他的社会关系就不属于政治关系了?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
我认为应该这样说,不以夺取政权为目的、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活动所构成的关系不属于政治关系的范围。
如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工作关系、自然人或法人的日常活动所构成的关系。
而任何试图超越法律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关系都应该看作是政治关系。
如法律程序之外的争取政权或改变政府重大利益分配的行为(暴动、游行示威、暴力对抗执法、组织黑社会)、以暴力改变利益分配(抢劫财物)和伤害他人身体和人格的行为等。
另外,政治关系与非政治关系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个规定也不全面,大家可以根据政治的定义充分讨论这个问题。
二、政治关系的特征(一)历史性。
政治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阶段性现象,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因为政治关系是围绕国家权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当然,究竟政治关系从什么时候产生,也就是国家从何时产生,还不是很确定。
谈论国家或政治关系的消亡似乎也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二)客观性。
政治关系由上层建筑决定的根本特性说明,政治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而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人们有关政治问题的意识和观点是由人们所处的政治关系所决定的。
政治关系的客观性有三点含义:(1)政治权力可以带来可见或不可见的价值和利益。
(2)政治关系的成立是由于人们追求特殊利益造成的。
(3)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着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
(三)复杂性。
政治关系的复杂性是由政治主体的多元性和利益的多元性决定的。
(1)政治主体既包括个人,又包括群体。
作为政治主体的个人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不仅多种多样,而且互有交叉。
比如一个人可能同时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这些社会角色的规范可能又很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
而政治群体由于是次生关系,所以就更加复杂。
(2)政治主体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它们的利益的复杂性。
同一政治主体的利益尚且不一致,不同政治群体的利益关系就更加复杂。
(3)政治关系的复杂性还表现为人们的利益和政治关系的变动性。
(四)变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主体的变化、外部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政治关系的变化。
政治关系的变动性要求政治主体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着形势。
比如,美国政治学家埃科班就曾经用硬币来说明政治思想的特殊性,“硬币即使磨成光板,它仍然是有效的货币”,而“如果要使政治思想保持其价值,就得定期加以重铸”。
这充分说明了政治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的特点。
三、政治关系与政治权力(一)政治政治主体。
政治角色是指与政治参与者特定的政治地位相适应的规范化行为模式。
这些规范化的行为模式有法律规定的、也有约定俗成并为社会广泛认可的。
正因为存在着这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认可,政治主体或社会都对特定的政治角色抱有某种“角色期望”。
这种“角色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主体的行为。
(二)政治关系的类型。
1.平等型的政治关系。
指政治角色具有的形式上或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2.等级型的政治关系。
指政治关系中的一方占据着主动和支配地位。
如政治机构中的上下级关系。
3.二元型的政治关系。
指政治角色所处的地位经常或定期发生转换,如任期制中的政治官员。
(三)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对社会利益分配具有强制性影响的社会权力。
1.权力:即不顾他人的意志而强迫他人行为的能力(power)。
它与服从有关。
2.权威(authority;author,创造者;authorize,授权):指能够使人们自愿地服从的能力。
导致人们自愿服从的因素中,权力的合法性是很重的因素,人们倾向于自愿地服从“事实合法”(不仅仅是形式的合法)的权力。
权威的特点在于,它既不是武力压服,也不是纯粹的理性说服。
它与人们对权威的信任或信服有关。
不同的事物(信条、主义、观点、遗嘱、书籍等)或人(立法者或创制者、法官或官员、父母、教师、专家、知识分子、牧师、预言家等)所享有的权威是不同的。
比如说某个观点,人们承认它,并不是因为出于自己的理性判断(人们并不要求说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或理由),而只是考虑到这个观点出自某个人。
这就意味着,这个观点或这个人是权威性的。
权威本身会表现为人们信服和行动的理由。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P44-46)3.权利(rights):有三种含义:(1)制度或法律赋予个人的商品或机遇。
边沁认为,“权利”一词的含义仅仅是指这种含义,理由是:对权利的需求本身不是一种权利。
(2)在制度安排下,人们应该具有并得到尊重和维护的合理要求。
(3)表现某些要求的正当理由,往往是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这些基本原则会为我们的重要价值(如平等、自主等)提供支持。
如:“法律权利”是在第一种意义上使用的。
“道德权利”或“天赋权利”是在后两种意义上使用的。
“人权”则包含着三种含义。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P661)四、行为主义的政治系统论(一)政治系统的概念。
现代西方政治学的主要流派——行为主义借用现代生物学的系统理论中的“系统”的概念来描述政治关系,这就产生了“政治系统”的概念,对现代政治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影响。
生物学中的生物有机体概念认为,一个系统主要有三个功能:(1)结构功能。
指生物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促进生命持续的功能,而且各器官相互依赖和影响。
(2)行为功能。
指生物有机体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处于生存的需要会做出一定的反应。
(3)进化功能。
指生物体具有自然成长和适应环境的功能。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首先将系统概念引入政治学,他认为政治系统是“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有关的互动行为”,它的功能是“在国内和国际环境中,有意识地制定和追求集体目标的工具”。
根据这种规定,政治系统显然是一种特定的政治主体,类似于国家或享有一定主权的地区政治主体。
(二)政治系统与社会的关系。
政治系统是开放的,它的界限是无形的。
这就决定了政治系统与社会存在着不断的交流过程。
这个交流过程包括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1、社会对政治系统的输入。
包括社会对政治系统的要求和支持两个内容。
(1)社会对政治系统的要求有五种:一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二是对行为管制的要求,指以法律形式保障公共安全及规范经济行为、婚姻、卫生、环保等;三是有关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的要求,如税收、财政等方面的要求;四是传递信息的要求,指社会公众对政治决策过程信息的了解需求,即要求增加政治的透明度;五是公众参与政治过程和获得更多政治权利的要求。
(2)社会对政治系统的支持与反抗都是政治系统运行的动力。
社会对政治系统的支持有两种:一是政治资源性支持。
即政治主体积极响应、声援政治系统发出的动员。
二是政治服从性支持。
即政治主体遵守政治系统制定的政策方针等。
2、政治系统对社会的输出。
这种输出是政治系统对来自社会的输入所做出的反应活动。
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会资源的获取,如政治系统对税收、战利品、贡品和个人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二是行为管制;三是分配社会资源,包括产品、服务、荣誉、地位、机会等;四是精神性输出品,包括为公众确立价值观念、政治信念、政治象征及阐释各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政治系统理论有相当的合理性。
第二节政治结构一、政治结构的含义(一)政治结构就是政治主体(也叫政治角色)之间相互关系的固定的组合模式。
(二)政治结构的具体形式包括国家的宪政结构及政府、司法、政党、阶级利益集团等政治主体的结构。
(三)政治结构表现为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及权力义务关系。
(四)政治结构的形成具有自发性的成份,也有自觉性的成份。
1.在长期政治实践中稳定发挥作用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体现了政治结构的自发性。
它往往体现着政治文明中的传统智慧。
2.政治主体主动地干预政治系统的运行,自觉地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旧的政治结构的过程则充分体现了自觉性的一面。
现代政治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体现了政治结构的自觉性。
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一)政治关系或政治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也就是政治制度的相对稳定性。
它是由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
(二)政治活动的有序性。
指各种政治主体及其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范性。
各种政治主体政治角色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表现出政治活动特有的规律性。
如政治活动的一些特定程序、主动与被动、强制与服从、分权与制衡等,都体现出政治活动的有序性。
第三节现代西方政治权力结构一、基本特征(一)以“三权分立”为基础。
即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政治权力由不同的专门机构分别行使,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政治权力体系。
虽然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如三种权力大小的分配等),但基本框架都大体如此。
其中又以美国最为典型。
这是因为美国建国较晚,理论准备比较充分,其主要建国者是大都是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忠实信徒。
(二)阶级结构包括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
按西方的标准,分为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穷人——真正的无产者。
其中资产阶级是高收入阶层;中产阶级占社会的绝大部分,指具有稳定收入和一定个人资产(如房子、汽车、企业的股份等)的人;而穷人则是生活穷贫线以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