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四第一课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 三第一课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 2.社会原因 3.派别代表 4.历史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学派——老庄之学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 3、墨家学派——平民利益的代表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 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著有《孟子》一 书。有“亚圣”之称。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2)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四端、四德)
④提出“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舍 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 韩非子 战国时期韩国贵族 法家的集大成者 著《韩非子》一书
①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③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反对“是古非今”
3、墨家学派——平民利益的代表
墨子(约前468-前376)
想主张在当时 为什么到处碰壁,不受重用?
奔波中的孔子
至高无上的孔子
袁世凯与孔子
新文化运动与孔子
文革与孔子
世界与孔子
世界文化遗产 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四第1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课件(共49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四第1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课件(共49张PPT)

助租界当局捕获凶手﹐宋案真相大白﹐国民党理
事长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但由於实力不足﹐国
民党的军事领袖黄兴迟疑不决﹐主张法律解决﹐
B、没有表达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要求
栏 目
C、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链 接
D、没有提出自己的土地纲领
5、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
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
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
链 接
B、清政府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涨。……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
主有地价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
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
栏 目
得两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是国家。链接
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
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1906.12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
年大会的演说
___展示___点评
3、具体内容:
栏 目
民族主义:关系、口号、主要内容、意义
链 接
民权主义:关系、口号、主要内容、意义
民生主义:关系、口号、主要内容、意义
4、评价
(1)性质: (2)意义:①②③④
___展示___点评
栏 目 链 接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905年)
1、历史背景: 1)经济:2)阶级:3)政治:


本课时学习目标:
链 接
1、分析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2、知道三民主义是怎样提出的。 3、简述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 4、评价三民主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一课讲解

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一课讲解
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 表”、“至圣”
孔子的身世
•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前551年)夏历八月二 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 六年(公元前479年) 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 对他的尊称。
孔子的从政经历
•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 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 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 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 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 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的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 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 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 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 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 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 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 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孟子的 思想
发展为孟系子(统的1的政)“治仁、思政想施”主思政要想是主。继孟张承子了:认孔为“子,的仁如“果政仁统””治,者并实将行其 仁将政会,失(就去2可民)以心得而、到变君人成民独民的夫关衷民心贼系拥,:护被;人“反民民之推,翻贵如 ,君果“推不轻行以”暴仁政政,, 不能平治(天下3”)。、伦理观:“性本善”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
百家 争鸣 局面 形成
↗ ↘
春秋末孔子 创立儒学
战国孟子、 ↗ 荀子大改造, 儒学成为诸 子百家中的 蔚然大宗
秦时
汉武帝时“罢
“焚 书坑 儒” 使儒 学遭

汉初
儒学 → 逐渐 复苏
黜百家,独尊 儒术”,使儒 学成为封建社 会正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受打
的主流思想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 人民版必修1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 人民版必修1

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新闻稿
1 2 3 4 5 6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 概括其主要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中第 (1)(2) 问均考查从材 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紧扣材料,逐条列出。题目难度
并不大,但要从材料出发。
答案 时间: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3.意义
(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 独立主权 的国家。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2)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 政权。
误区警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
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 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 2 3 4 5 6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 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 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 2 3 4 5 6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社会主义宪法
(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
(2)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 国家性质 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
社会 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内容,确立了新中国向_______ 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3)意义 社会 ①1954年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 人民民主 原则和______
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自我测评 (教材P69)1.试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的历 史意义。 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它的成立为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从此,中国开始了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大 变动的根源是“混乱和改革”,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随着 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与经济基础的变化 相适应,分封制、宗法制趋于崩溃。这些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就是“百家 争鸣”局面的出现。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第一课

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第一课

一、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知道诸子百家,生疏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进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同学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同学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同学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生疏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育同学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生疏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同学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乐观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消灭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生疏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进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别很大了。

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的史料。

学习中我们还要留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挂念同学理解儒家思想的进展演化过程。

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乐观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分),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培育同学的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同学已知学问,增加同学的学习爱好。

导入:老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

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同学:儒家思想。

老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贵重精神财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

帝制印痕 畸形审美
民 国 上 衣 下 裙
国门洞开 西服东渐
你知道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么?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 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及特点
1.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政府政策的影响: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再到中华人 民共和国,历届政府都不同程度的不断推行改革,特别是 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重要位置,促进 了人民生活的演变; (3)先进中国人的努力: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从政治、 经济、科技等方面积极向西方学习,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提高了生产力;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 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 的演变; (5)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近代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 俗也随之变化。
服饰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 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男 子
长 袍 马 褂
西 装 中 山 装 改 良 旗 袍 上 衣 下 裙
干 部 服 列 宁 装
绿 军 装
现 代 服 装
女 子
旗 袍
干 部 服 列 宁 装
绿 军 装
现 代 服 装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 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00002)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00002)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四川省中江中学校陈东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二)教材地位本课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主题,以“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实践”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三目为线索,介绍了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和过程,解释了三民主义的含义,揭示了三民主义的实践,阐述了三民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从与本册教材的关系来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必修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第一课,上承“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为我们介绍了民族危机中中国人不断求变,不断创新的思想;下启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形成发展。

从历史教材的整体脉络来看,本科的学习上承必修1辛亥革命的学习和必修2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从思想的角度为我们进一步介绍了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然具备了成人的抽象概括思维,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够基本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独立判断。

通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辛亥革命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已经有所积累,经过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本节课主要侧重于历史思想知识的讲授,这类知识较为抽象,远离生活对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我会通过运用多媒体和探究法的结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掌握三民主义的定义。

2.辩证的认识三民主义,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探究,进一步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做一个良好的合作者。

3.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性分析和评价,学习和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

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经济上: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材料二:思考:从《时局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政治上: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材料三:1900年以后,在国内外掀起了出版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翻译著作,创办革命报刊,发行革命书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引言:问题一:通过观察《孔子讲学图》,你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说:“我前来观看《孔子文化展》,既是庆祝这件中法文化交流的盛事,也是表示法国对中国文化年的高度重视。

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这次展览可以使法国公众有机会了解孔子本人,以及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

”)二、“‘百家争鸣’的局面”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问题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教版⾼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标1.知识与能⼒: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法:适度引⼊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化⽅⾯的材料,启发学⽣思考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情境材料的⽅式,指导学⽣归纳和理解孔⼦、孟⼦和荀⼦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的⼈⽂关怀精神;了解儒家⽂化是我国传统⽂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正确对待儒家传统⽂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孟⼦、荀⼦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学⽣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学⽣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不同学派的⽐较;中国古代传统⽂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过程⼀、图⽚导⼊:课件展⽰:《孔⼦讲学图》⽼师:⼤家观察这幅图,孔⼦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学⽣:(回答)⽼师:孔⼦坐着讲学说明他以⼀种朴素温暖的⽅式⾔传⾝教,他坐着的这个地⽅⼜叫什么呢?学⽣:(思考、回答)⽼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

孔⼦⾸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问题导学,构建⽹络1、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2、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物及其主张。

(学⽣提前预习建构知识⽹络,⽼师上课检查并梳理)“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变⾰、重⼤转型)1.经济:铁器、⽜耕的使⽤推⼴,井⽥制⽡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精编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精编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1【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梭伦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2、能力目标:理解梭伦改革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及现实性,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以及公民权利提高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为什么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情感目标:通过对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顺应潮流,实事求是,改革就能成功;通过对改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

【学习重点】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知识链接】必修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知识导学】一、梭伦改革的背景:(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梭伦改革的背景1)(1)环境优越:位于,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2)资源丰富:盛产、、优质陶土和等;(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港。

所有这些对农业、工商业发展十分有利。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梭伦改革的政治背景2)1、城邦国家的雏形:(1)在“时代”,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这些部落逐渐统一,设立以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出现了的雏形。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①政治上,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了作为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

公民大会(代表平民)没有实际权力。

②经济上,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他们盘剥平民。

许多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因此被称为“”。

如果还不起债务或交不起地租,他本人及家属就会沦为债务奴隶。

平民的反抗: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

公元前632年,发生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_,这次_虽然最后被镇压,但给贵族统治敲响了警钟,雅典统治者后来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讲义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讲义 人民版选修1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3.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1课积贫积弱的北宋[目标导航] 1.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重点) 2.理解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重点) 3.分析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

(难点)一、兵虚财匮1.根源宋初,赵匡胤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积弱(1)养兵政策:把流民编入军队,强壮士兵编入禁军,在边塞大量屯兵。

(2)守内虚外:禁军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

(3)频繁调动:禁军轮流驻守京城,“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3.积贫(1)冗兵:北宋养兵政策,导致军队人数激增。

(2)冗官:北宋实行一职多官制,并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

(3)冗费:除冗兵、冗官的费用外,还有大兴土木的费用、皇室开支,以及每年向辽、西夏交纳的“岁币”。

思维点拨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矫枉过正,使宋朝出现了兵虚财匮的弊端,但是其措施在消除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功莫大焉。

二、内忧外患1.阶级矛盾激化(内忧)(1)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

(2)影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士兵起义不断。

思维拓展北宋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封建土地国有制建立不起来)、“不抑兼并”(对土地兼并不加干预)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

2.边境烽烟四起(外患)(1)表现①宋太宗时曾两度出兵攻辽,但都归于失败。

1004年,北宋与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每年送给辽大量的“岁币”。

②1040年到1042年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被迫进行和议,结果是每年送给西夏“岁币”。

(2)影响:对辽、西夏的用兵,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对北宋的威胁,还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易错提醒(1)北宋统治危机出现在统治中期,这与其统治政策密切相关。

北宋统治者对土地兼并的放任政策,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孙 中山三民 主 义》 说课稿

《孙 中山三民 主 义》 说课稿

《孙中山三民主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孙中山三民主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是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四“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第一课。

这一专题主要讲述了 20 世纪以来中国的思想理论成果,包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

而三民主义作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基本内容、实践活动以及历史作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形成过程,理解其内涵和意义,认识到三民主义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毛泽东思想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

但对于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和历史意义,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二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历史思维和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知道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2)掌握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内涵和相互关系。

(3)了解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作用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孙中山为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认识到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重要成果,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中历史第一课

高中历史第一课

高中历史第一课标题:高中历史的第一课:光阴的故事欢迎来到高中的历史课堂,这是我们探索过去、理解现在并展望未来的起点。

在这一课中,我们将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去发现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历史故事。

我们的旅程开始于中国的古代,那时候我们的祖先们已经在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地上定居,发展出独特的农耕文明。

他们用石头和陶器制作出工具,用甲骨文记录生活。

每一个出土的文物,每一片残存的陶片,都是我们祖先生活的痕迹,是我们向过去追溯的灯塔。

然后我们来到了战国时期,七雄争霸,英雄辈出。

秦始皇一统天下,创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统一王朝。

他的策略、他的野心、他的梦想,都成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一环。

再后来,我们来到了唐朝,那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

唐诗是那个时代的瑰宝,它们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辉煌,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对爱情、对理想的热爱与追求。

这些诗歌如同明镜,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然而,历史并非总是平静的。

在明朝时期,我们看到了海盗的侵扰和民众的反抗。

这些事件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矛盾,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然后,我们来到了近代。

鸦片战争的爆发,让我们看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屈辱。

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每一次的历史事件都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挫折中的坚韧和在对自由的追求中的决心。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历史是我们过去的记忆,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指南。

每一页的历史都在教导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评价生活、如何做出决策。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探索历史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社会和科技发展。

我们将通过历史的镜子,看到人类的进步和挫折,理解我们的现在并展望我们的未来。

现在,让我们共同翻开历史的下一页,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

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批判的思维和深厚的敬意去对待历史,去理解并尊重过去的一切,以便更好地理解现在和塑造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中山(一八六六 -一九二五年)广 东香山县人,幼名 帝象,学名文,字 德明,号日新,后 改号逸仙,旅居日 本时曾化名中山樵, “中山”因而得名
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 二日孙中山出生于翠 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 家庭,十岁入村塾读 书,十二岁到檀香山 读书,十七岁时回国。 一八六六年至一八九 二年先后在广州、香 港学医。
护国战争 (又称护国战役、护国运动、反帝制战争;民国四年—五年,即 1915年—1916年)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 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 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 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 月后病逝。
一九二四接受苏 俄和中国共产党 的建议,决定国 共两党实行合作, 以推进国民革命。 一九二四年四月 召开中国国民党 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改组了国 民党,重新解释 其三民主义。
一九二四年秋,冯玉祥发动 “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 北上,共商国是。一九二五 年三月十二日,因肝癌不治, 逝世于北京。
中山陵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_______ 中国民族自求 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__________________ 民权主义: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__________________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__________________ “耕者有其田” __________________
护法运动 (1917年—1922年)指由孙文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 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在中国国民党历史中,亦称为“三次革命”。 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事实上由北 洋系统专政的“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孙中山首创的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 命纲领。据此回答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内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容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 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 华”:______________ 争取民族独立 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即“创立民国”(核 心):_____________ 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___________________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即“平均地权”: 核实地价,增价归公 ___________________
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民族资产阶级和满洲贵族的矛盾 D.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解析: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仅代 表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要求
毛泽东曾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 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过 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 或半三民主义。”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新三民主义“新”在: (1)在民族方面:增加了反帝内容 (2)在民权方面: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 (3)在民生方面:提出节制资本、“耕者有 其田”
★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与 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二次革命 (又称癸丑之役或赣宁之役)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民国 二年)在中国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又称为“讨袁之役”。 (宋教仁遇刺)
辛亥革命 实 __________的指导 践 思想;《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的理论 基础
国共合作 成为__________的政治 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 命的发展
评 进步性:三民主义 进步性:和中国共产党的 价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 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 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原则是一致的,是国共合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 作的基础;实际上确立了 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局限性: 的三大政策(解决了革命 _______________ 的依靠力量问题)推动了 ①没有明确提出反 _____________, 大革命的高涨 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 ②也没有彻底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 局限性:没有超出资产阶 革命纲领 级民主主义范畴 联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系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
• 之所以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主要是因为它 • A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 要求 • B 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要求 • C 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愿望 • D 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解决农民土地问 题
•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 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 众及联合世 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 同奋斗。”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 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 B“民族”、“民权”、“民生”三 大主义 •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A.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代言人
B.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新三民主义有局限性,不可能实现
•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 文中强调革命任务有三即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它们分别是指 • A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 B 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 C 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 • D 民生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 2009年江苏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因为 •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的三大政策 • B、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 基本一致 • C、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 权的内容 •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 形成的
• 2007年高考· 天津卷“平均地权”、 “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 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 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 于后者 • A同情农民疾苦 •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 C抑制贫富不均 •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一九一二年元旦,孙 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创 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共和政体。袁世凯 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 谋复辟帝制,孙中山 乃于一九一五年发动 “二次革命”。一九 一四年在日本组织成 立中华革命党。
从一九一七年在广 州召开非常国会, 任大元帅,开展护 法运动。一九一九 年改组中国国民党, 任总理。一九二一 年,任大总统,再 举护法旗帜。一九 二三年,成立陆海 军大元帅大本营, 任大元帅。
毕业后,在澳门、广 州行医,并致力于救 国的政治活动。一八 九四年上书李鸿章遭 到拒绝,遂再赴檀香 山,创立兴中会,提 出“驱除鞑虏,恢复 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的主张。
一九零五年在东京 成立中国同盟会, 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策划多次反清武装 起义,屡遭挫折而 斗志弥坚。一九一 一年十月十日武昌 起义,各省响应, 导致清朝专制统治 的覆灭,史称“辛 亥革命”。
专题四
下面我们下 来介绍一下 孙中山吧~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①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②理解新三民主义 ③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 命中所起的作用 ▲2、毛泽东思想 ①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方面 的主要内容 ②了解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主要论著 ▲3、邓小平理论 ①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②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阶级 地 主 阶 级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层次
抵抗派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林则徐、魏源
奕、李鸿章、 张之洞等
器物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康、梁 孙中山
实行君主立宪制秀
民主科学
思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