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论述题

合集下载

初二历史观点论述题

初二历史观点论述题

初二历史观点论述题
1. 题目:秦始皇的功与过
- 论述思路:首先,简述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功绩。

然后,分析他实行的严厉政策如焚书坑儒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综合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

2. 题目: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论述思路:探讨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如促进社会流动、选拔人才等。

同时,也要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如束缚思想、导致应试教育等。

最后,总结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总体影响。

3. 题目:近代中国的屈辱与觉醒
- 论述思路:描述近代中国遭受的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屈辱。

然后,论述中国人民在屈辱中逐渐觉醒,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和改革。

最后,强调民族觉醒对中国近代发展的重要意义。

4. 题目: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 论述思路:举例说明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等。

分析文化交流对各国文化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最后,总结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的积极贡献。

5. 题目: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 论述思路: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工业革命。

分析该事件产生的原因、影响。

探讨这个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

七年级下册历史观点论述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观点论述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观点论述题结构:三段式(总——分——总)一、观点1.可以用所学核心知识点的影响、意义、作用、启示直接做观点。

2.观点主题必须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清楚。

3. 观点不能太长,不能用疑问句和设问句作为观点,只能是陈述句。

(观点=认识、见解、看法、感悟等)二、论述:一般格式:史实+史论(史实的意义、评价、作用、地位、影响等)。

论述1:相关史实+由史实得出的小结论;(表述:史实+史论)——来自材料论述2:相关史实+由史实得出的小结论;(表述:史实+史论)——结合所学三、结论1.要有总结,即“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总结与观点在表述上要有所区别,不能照抄观点。

常见的总结套用方法如下:①扩句法:在原来观点上增加适当的词句补充。

②替换法:用表述不同但本质意思相近的句子替换观点。

2.要有提升(体现我们要怎样做或者家国情怀的句子。

)【分类汇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一观点: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述: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和与维吾尔等民族的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清朝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同时通过金瓶掣签制度确定大活佛的转世。

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加强,稳定了地方秩序,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我们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示范二观点:交融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永恒主题。

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经济发展是强国之路论述题

经济发展是强国之路论述题

经济发展是强国之路论述题
1.观点:改革是强国之路
论述:1978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秦朝时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候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的体制,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

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因此,改革是强国之路。

2.观点:经济发展促进国家发展
论述:国家发展史表明,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保证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

我国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只有以一定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基础,才能为这个国家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才能保障国家发展的独立自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影响力及综合国力
不断提升,这是需要以经济实力作为坚强后盾的,几十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大助推了我国国际影响力及综合国力的提升。

观点论述题

观点论述题

观点论述题一、在探讨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时,下列哪个观点最为贴切?A. 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唯一途径B. 教育对个人发展没有显著影响C. 教育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D. 个人发展完全依赖于天赋,与教育无关(答案:C)二、关于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以下哪种说法较为合理?A. 全球化导致文化同质化,消除了所有文化差异B. 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也可能威胁到弱势文化的生存C. 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没有任何影响D. 全球化只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全球传播(答案:B)三、在评估科技进步对社会就业的影响时,下列哪个观点较为客观?A. 科技进步必然导致大量失业B. 科技进步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对部分传统岗位构成挑战C. 科技进步对就业市场没有影响D. 科技进步只能由高技能劳动力受益,低技能劳动力将被完全替代(答案:B)四、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下哪种看法较为平衡?A. 环境保护必须牺牲经济发展B. 经济发展可以无视环境保护C.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D.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完全对立的(答案:C)五、在讨论网络社交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时,下列哪个观点较为中肯?A. 网络社交完全替代了面对面交流,使人际关系更加疏远B. 网络社交没有价值,只会浪费时间C. 网络社交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但也可能导致真实人际关系的淡化D. 网络社交只能用于娱乐,不能用于建立深层次的人际关系(答案:C)六、关于创新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以下哪种说法最为准确?A. 创新是偶然事件,对社会进步没有系统性影响B. 创新总是能立即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C.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也可能伴随风险和挑战D. 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其他形式的创新无关紧要(答案:C)七、在审视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时,下列哪个观点较为全面?A. 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没有任何影响B. 历史事件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应完全摒弃C. 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有深远影响,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需辩证看待D. 只有近期的历史事件才对现代社会有影响(答案:C)八、关于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以下哪种看法较为深刻?A. 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没有直接联系B. 实现教育公平就能完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C.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D. 社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没有社会公平就无法实现教育公平(答案:C)。

中国统一,论述题观点

中国统一,论述题观点

中国统一,论述题观点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这一光荣传统是经过几干年历史长期积淀和血的惨痛教训而形成的,是不可动摇亦坚不可摧的,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中国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过分裂和割据,但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任务。

只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才能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充分发挥全民族的智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国家的完全统一,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特征和标志。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民族团结和全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两干三百万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

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艰难和险阻,无论国内外敌对势力如何阻挠和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历史中考观点论述题

历史中考观点论述题

历史中考观点论述题
历史中考观点论述题有很多,以下举几个例子:
1. 是否应该称颂历史人物的错误行为?
观点一:不应该称颂历史人物的错误行为。

历史人物是社会的表率,他们的行为和言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称颂错误行为,将给社会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导致社会的道德滑坡。

观点二:可以在一定的情况下称颂历史人物的错误行为。

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他们所遭遇的环境和条件与现代社会不同,评判他们的行为需要考虑到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

2. 是否应该纪念历史上的血腥事件?
观点一:应该纪念历史上的血腥事件。

纪念血腥事件可以让人们铭记历史教训,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同时,纪念活动可以使受害者得到尊重和慰藉,进而加强社会的团结和凝聚力。

观点二:不应该纪念历史上的血腥事件。

纪念血腥事件容易引起社会的创伤回忆,加深矛盾和仇恨,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和平发展。

更重要的是,过度纪念血腥事件可能会导致历史上的仇恨和冲突得不到化解,持续延续下去。

3. 历史是否应该客观公正?
观点一:历史应该客观公正。

历史是为后人所学习、研究和传承的,如果历史被篡改和歪曲,将为社会带来错误的认识和评价。

历史应该追求真实和准确,反映事实和事件的本质,以便后人能够正确理解和分析历史。

观点二:历史无法完全客观公正。

历史的记录和传承过程中,
难免会有主观因素的介入,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客观公正。

历史学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历史材料的收集和保存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存在偏差。

因此,我们应该对历史持有辩证的态度,不盲目相信也不完全否定,需要以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解读历史。

七下历史期末考试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原卷版)

七下历史期末考试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原卷版)

1.什么叫观点论述题?观点论述题是一种考查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题型,要求考生掌握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形成观点并进行完整论述的能力。

通常表述为“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即根据材料论述历史观点2.观点论述题解题三步走第一步:观点: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1、阅读材料,列出涉及的历史事件(列事件)2、找出材料关键句、关键词,概况材料大意①、对材料的分析,要注意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各个历史要素。

②、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③、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如材料的出处)④、注意材料中标点符号的变化,可在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步:论证:选择史实,论证观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

要记住,孤证不立,需围绕观点,遴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作为论据论证。

所遴选的史实,其中一个可以来源于材料,另一个来源于所学知识。

不论是观点提炼还是论据选取,都应与“材料主题"有关,切忌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课本知识乱发挥。

第三步:结论:总结升华,再现观点。

最后,要对全文进行总结,结论需要进一步进行升华,总结归纳。

注意不是重抄一遍,重抄不得分。

要求:结语以综上所述,说明+重申观点,所以要怎么做(认识/启示类语句,体现出家国情怀)温馨提示:一定要紧扣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观点论述题(共10小题)1.(2023•姑苏区校级一模)清朝前期,中国仍处在典型的农耕文明时代,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

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著,耿异译《中国社会史》材料二:如图材料三:如果将康、雍、乾时期纵向与汉唐时期相比,无论是人民的精神风貌,还是统治者的气度胸襟均相差甚远,难以并称“盛世”;如果与同时代欧洲社会比较,无论在科学成果上还是社会发展上,康、雍、乾三朝都已逐渐被西方列强抛在后面,也难以自称“盛世”。

八年级下论述题的观点

八年级下论述题的观点

八年级下论述题的观点
八年级下论述题的观点可能会涉及到多个领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话题以及可能的观点:
1.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观点1:网络可以提供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帮助青少年学习和成长。

观点2:网络上存在很多不良信息和内容,容易导致青少年沉迷、产生负面情绪和行为。

2. 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观点1: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观点2: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社会失衡等问题。

3. 健康饮食与健康生活方式
观点1:健康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观点2: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大量的工作压力,使得人们难以坚持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

4. 课外阅读对青少年的教育价值
观点1:课外阅读可以开拓青少年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观点2: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许多青
少年缺乏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外阅读。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观点,具体还要根据论述题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在论述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提供相关的证据和例子,并且需要注意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得当。

九上历史论述题观点

九上历史论述题观点

九上历史论述题观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积累。

历史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供我们借鉴和学习。

从历史中可以看到不同人类文明的崛起和衰落,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兴起和演变。

对历史的深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观点一:了解历史有助于塑造个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文化的根基,通过了解历史,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以及自己所属的民族和文化的独特性。

对于个人来说,了解自己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能够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树立自信心,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历史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真正理解和尊重历史,才能够更好地塑造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形象。

观点二:研究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历史是人类社会各种现象和事件的记录,通过研究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历史中的规律和趋势,为当前的问题提供思考和解决方案。

同时,历史也可以提醒我们不同的问题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帮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改善决策水平,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

观点三:历史是审视人类行为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了解各种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的演变,从而更好地审视和评价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

历史是一个宝贵的反思和思考的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过于主观和片面的看法。

同时,通过历史的研究,可以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进行对比和理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念,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

观点四:历史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纽带。

历史是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产物和积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通过研究历史,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考常考论述题(二)

中考常考论述题(二)
结论: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观点1:新的能源出现推动交通运输业发展。
论述:工业革命期间,煤炭能源大量使用,为机器提供了蒸汽动力,促进了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发 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石油能源为汽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提供能源,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结论:随着新能源出现,交通运输业得到不断发展。
观点2: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论述: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莫基人之一,他的科技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人类对客观世 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托尔斯泰的作品猛烈抨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和地 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为俄国社会变革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结论:近代科学与文化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冲击了社会旧制度,对推动社会变革发挥了巨大作 用。
观点:棉花密切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经贸往来。
论述:宋代海外贸易兴盛,棉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促进了中印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工 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英国从全球进口棉花,并且将棉纺织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加强 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经贸往来。
结论:棉花在历史上是世界贸易的重要商品,有助于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经贸的发展。
观点2:人口迁移促进民族交融。 论述:秦朝为开拓和加强对边疆的统治,迁移了大量人口定居在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促进了中原民 族与当地越族的交流与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到 南方地区,南北地区的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结论:人口迁移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观点1: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论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后颁布《权利法案》,逐渐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独 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使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统治,建立 起资本主义制度。 结论:英美法分别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殖民统治,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

初中历史常见论述题观点大全

初中历史常见论述题观点大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初中历史常见论述题以及可能的观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
观点1: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以兴起的华夏族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明。

观点2: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以楚、汉、越等民族为代表,形成了多元而繁盛的文明。

古代帝国的统一与分裂
观点1:古代中国的帝国统一是基于中央集权的制度,如秦朝的统一,但随着时间推移,帝国逐渐分裂。

观点2:古代中国的帝国统一是基于地方豪强的合作与联盟,如汉朝的统一,但由于内外因素导致帝国分裂。

丝绸之路的影响
观点1: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贸易,传播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对世界文明起到了积极作用。

观点2:丝绸之路的影响是双向的,不仅传播了东方文化,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宗教和科技,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始皇的统一中国
观点1:秦始皇通过推行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政策,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为后来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观点2:秦始皇的统一是以暴力手段和残酷统治为代价的,对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苦难,使得社会矛盾激化,不可持久。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发明
观点1:古代中国在农业、纺织、冶炼等方面有着众多重要的科技和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观点2: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中国科技的进步并没有引领世界,无法与西方相媲美。

初中观点论述题例题

初中观点论述题例题

初中观点论述题例题
题目: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看法
一、观点阐述
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同时,科技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隐私问题、道德问题等。

因此,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科技的利弊,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论据支持
1.科技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例如,现代农业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更
加高效,为人类提供了更加丰富、安全的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和传播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2.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例如,交通工具的发明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
便捷;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健康得到更好的保障;环保技术的研发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

3.科技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个人隐私受到
了威胁;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一些工作岗位的消失;核技术的使用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三、结论总结
综上所述,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时刻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观点论述题

观点论述题

观点论述题1、教学的目标设计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发展,加强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语文学科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要求语文教学加强智力开发。

从工具性的角度,工具是用来用的,不用失去了工具的功能。

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十分注意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充分利用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同时,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目标设计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从人文性的角度,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设计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试论述教学媒体使用要注意哪些方面。

一、视听教材的选择应尊循如下原则:(1)它提示的观念,是否能给予学生真实的全貌。

(2)它对我们所想研究的主题是否能给予有意义的内容。

(3)是否适应学生的年龄、智力和经验。

(4)它的品质是否令人满意。

(5)是否给予教师配备适当的使用说明。

(6)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培养。

(7)是否有益于显示的身心健康。

(8)是否抵得上所花费的时间、资金和人力。

二、媒体运用的注意点:总的来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有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

(1)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内容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描述清楚时。

(2)于适当之时机,运用适当的教学媒体,引起学习动机。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 观点论述题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 观点论述题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观点论述题专题一近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实——侵略1、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论述】【观点一】中国近代史一个不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论述】①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都战败并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列强侵略势力范围扩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论】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中,丧失了越来越多主权,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二】落后就要挨打。

【论述】①鸦片战争中,清军战斗力低下,武器装备等均落后于英国,导致战争过程节节败退,结果战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仍然落后于英法联军,统治者也懦弱无能,咸丰帝在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仓皇外逃,清政府仍然以失败告终,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是改革成功的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仍然是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清政府再次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结论】由此可见,落后的国家无法抵御强国的侵略,必然会在战争中失败。

【观点三】列强侵略加剧了近代中国的贫穷与落后。

【论述】①鸦片战争清政府站百货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其中赔款2100万银元与协定关税的条款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威胁了清政府的财政;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屡次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赔款数额也越来越大,百姓负担约法沉重,中国的经济命脉完全被列强把控。

统一是分裂的必然趋势论述题

统一是分裂的必然趋势论述题

统一是分裂的必然趋势论述题【观点一】统一是分裂的必然趋势,因为分裂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和利益存在差异,分裂和多样性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

各种社会组织、政治力量和经济利益群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分裂现象。

政治上的独立运动、贸易保护主义、民族分离主义等都是分裂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分裂现象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加剧。

全球化促进了资源和利益的交流,但也导致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的加剧,从而加大了分裂的可能性。

【观点二】统一并不是分裂的必然趋势,因为统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统一能够为社会提供一个统一的治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共同发展。

社会分裂和多样性固然存在,但并不代表它们必然导致分裂,分裂是一种选择。

相反,人们对于统一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尤其在面对共同的挑战和利益时,人们更倾向于寻求合作和统一,而不是分裂。

例如,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面前,人们更愿意通过协商和妥协来追求统一。

【观点三】统一和分裂并不是二选一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过程。

统一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但也可能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产生分裂。

在统一的过程中,人们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导致分裂的危机。

因此,统一和分裂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社会的发展中,人们需要不断调整和平衡统一和分裂的关系,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统一和分裂既有相互制约又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虽然分裂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分裂,统一和分裂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的过程。

实现统一需要平衡各方利益,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初中历史常见论述题观点大全

初中历史常见论述题观点大全

初中历史常见论述题观点大全
1.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2. 秦朝的统一带来了秦制的出现,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汉武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但也导致了吏治腐败,社会动荡。

4. 魏晋时期的分裂局面和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也孕育了很多文学和艺术的经典作品。

5.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顶峰时期,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6. Song元明清时期,经济、科技、文化、对外交往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贡献。

7.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打破了旧的封建社会结构,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

8.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闪亮点,它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9.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权力中心对农民和底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但同时也揭示出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

10.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它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贵族家族的垄断和封建旧结构的稳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论述题训练黑龙江省宝泉岭高级中学潘丽该题型在2009——2011年新课程文综卷连续出现三年12分,希望同学们和积极训练、认真备考,在高考时一定不能空,只要经过训练,认真做答,都会得到比较满意的分数。

观点论述题解题方法:1、亮明观点。

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

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

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

(关键词可以抄下来)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以下是我整理的范文,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1、(2008年海南单科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 《史记》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 《旧唐书》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 (宋)陈亮:《龙川集》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

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

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清)归玄恭:《归庄集》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12分)(解析)本题以商人的社会地位变迁为线索展开的,考查学生通过对抑商到“工商皆本”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进一步阐述对社会的影响,应坚持站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看问题,才能更好地对商人的社会地位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要注意观点正确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评述题,先述后评)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

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证、表述。

第一等:11-12分。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第二等:7-10分。

要求:观点正确,基本能够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比较完整;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第三等:4-6分。

要求:观点基本正确,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有所说明;表述较为清楚。

第四等:0-3分。

要求:根据本题要求酌情给分。

范文:(答案仅供参考)第一部分:分述地位变迁汉朝,严格限制商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唐朝,商人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政治地位低下。

宋朝,农商并举(并重),地位提高。

清朝,商人社会地位甚至超过士,社会重视商人。

第二部分:分述地位变迁的原因汉初经济残破,为恢复发展农业。

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政府实行开明的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清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注:以上两部分可以按朝代顺序逐条对应着写,条理更清楚,更不容易丢分。

)第三部分:总体评价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是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农抑商政策是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虽在封建社会初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所以农商并举、农工商并重,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才最有利社会发展。

清朝商人地位高于士,也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观点是材料中的,或是你对材料观点的判断,史实都是教材中的)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

,表述不清楚。

范文一:(答案仅供参考)观点: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

思想: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经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当西方崛起的时候,亚非拉各国相对落后。

比如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受以下因素阻碍:政治上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所以亚非拉被殖民侵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所以亚非拉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范文二:(答案仅供参考)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

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

比如:经济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贸易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注:如果只答西方或只答中国,最多给一半分数。

西方史实和中国史实至少要各有3个角度也就是6方面史实才可以得满分,如果少一个角度的史实就扣2分。

如果只有一个观点加一个史实,只能得三等文)3、(13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

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

她很少停手的时候。

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

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

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

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

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

……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

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

……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材料三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

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

……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

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范文:(答案仅供参考)观点: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正确。

旧生产方式解体虽然产生了苦难,但历史的主题更主要的是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2分,必须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史实:旧生产方式解体带来的苦难: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收入减少),没有了谋生的手段,无所事事,世风日下,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任意两点就可以得2分)新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机器生产)。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生产力1分,生产关系1分)4.董仲舒被历代称为“醇儒”,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歆称董仲舒为“群儒首”,东汉班固称董仲舒为“儒者宗”。

但汉代《谶书》假孔子言:“董仲舒乱我书。

”针对以上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参考答案(一):逻辑1分观点一:董仲舒是儒家思想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儒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