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里的政治

合集下载

好莱坞电影中的自由主义价值观

好莱坞电影中的自由主义价值观

好莱坞电影中的自由主义价值观
好莱坞电影中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主义:好莱坞电影中的主角通常都是一些个人英雄主义者,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而奋斗,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

2.自由意志: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强调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命运。

3.自由市场: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出现自由市场的理念,强调市场竞争和个人奋斗的精神,认为自由市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4.民主精神:好莱坞电影中经常赞扬民主制度和社会公正,强调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去参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反对权威: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出现反对权威和强权的情节,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限制和侵犯。

总之,好莱坞电影中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独立和奋斗精神,反对权威和强权,追求民主和平等的社会制度。

这些价值观在好莱坞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应用,也影响了全球观众对于自由主义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调研报告:从美国电影中的政府形象看国资国企宣传工作

调研报告:从美国电影中的政府形象看国资国企宣传工作

从美国电影中的政府形象看国资国企宣传工作好莱坞大片以其高妙的科技、精良的制作享誉全球;吸金的同时,也在兜售理念。

毋庸置疑,美国电影已经成为政府政治传播的重要手段、外界认知美国的重要途径。

如何把宣传职能“无形”地植入艺术创作,通过影像语言做到不显生硬、易于接受又恰到好处的政府公关,这是好莱坞值得我们研究借鉴之处。

《变形金刚》和《谍影重重》是两部知名度较高的系列影片,二者类型不同、题材不同、艺术手法不同;但内容都大量涉及美国军方、情报部门,具有相当的敏感性。

制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政府以何种形象出现,产生哪些言行,应当引导观众以何种观点加以审视、评判?一、影片简介《变形金刚》是典型的科幻片。

代表正义的汽车人在人类盟友的帮助下以少胜多,最终打败阴暗、凶残、妄想实现暴力统治的霸天虎。

简言之,就是英雄打败坏蛋、正义战胜邪恶。

在谍战片历史上,《谍影重重》的情节设置、戏剧矛盾、人物塑造首开新河。

与《007》、《谍中谍》等影片中特工无所不能的神勇、全民偶像般的英俊、为国效命的正义不同,《谍影重重》的人物形象没有落入“魅力型”窠臼,其主人公杰森·伯恩是一个颇具悲情和抗争色彩的人物:相貌平平,在任务中失忆,独自一人在各地逃亡、躲避祖国的追杀。

他不停地追溯自己的过去:我是如何从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一个冷血杀手的。

比较而言,《变形金刚》是“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爆米花电影;《谍影重重》显得离经叛道、独树一帜,但也更加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在《变形金刚》中,美国是变形金刚的盟友、后援,人类生存权的保卫者;影片充斥着美军的火力展示和赞扬基调。

《谍影重重》中的CIA则很不光彩,先后制定了“踏脚石”、“黑荆棘”等秘密情报计划,为达目的不惜暗杀美国公民;以非人道的方式训练特工,视其为杀人机器。

美国政府从始至终充当着反派角色。

二、内容分析两部影片对美国政府看似一褒一贬,态度差异极大,但在很多方面存在共性;这些共同之处均有利于美国政府。

21.好莱坞电影与政治_布什_切尼时期的美国电影与国际政治_道格拉斯_凯尔纳

21.好莱坞电影与政治_布什_切尼时期的美国电影与国际政治_道格拉斯_凯尔纳

王伟东北师范大学文艺学在读博士。

李洋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100《血色将至》我认为,应该对《血色将至》和21世纪的《蝙蝠侠》(Batman)系列影片进行寓言式解读,这样就可以把它们看作对布什-切尼政府的评论,也可以当作其他主题的具体表现。

同样,在布什-切尼(The Manchurian 政府衰落期间,包括《谍网迷魂》(Syriana, 2004)和《V Candidate, 2004)、《辛瑞那》(V for Vendetta, 2006)在内的一系列政字仇杀队》治惊悚片,可以理解为强力表达右翼镇压自由主义恐惧的寓言。

因此,电影通过图像、场景和故事可以对当今时代有所启迪。

正如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和西奥多·阿多诺(T. W. Adorno)认为,电影101104展现他们生活的电视报道、影星的荧屏和公众形象相反的叙事场景,实现影像的并置。

它展示了男性气概和银幕英雄的社会结构,显示了在好莱坞动作类型片中,形象超级阳刚的男演员往往缺乏安全感、自恋、懦弱而且可悲。

这部影片把好莱坞和文化产业讽刺得淋漓尽致,包括电影制片厂的制片人、导演、经纪人、明星和整个宣传公关部门,并能够为批判地解释当代美国电影提供了实质性佐证。

由于传统右翼对好莱坞的抨击已然存在,所以,我的观点很可能遭到那些把电影工业看作左翼自由主义阴谋的反好莱坞右翼人士的诟谇谣诼9。

我不赞成把好莱坞主要看作一种商业。

当社会出现对某个政体的不满时,无论执政者是谁,好莱坞很快就会用电影表现这些对统治集团的不满和愤慨。

然而,这基本是公认的事实:很多好莱坞电影人都是开明人士。

所以,哪怕是在保守派掌权期间,好莱坞也会有一些自由主义的或社会批判性影片。

进一步来说,好莱坞有如此多的反布什和反切尼的影片,很可能是因为,这个政府可被证明为美国历史上表现最差、最不得人心的政权。

然而,在9·11事件后,乔治·布什立刻广受喜爱,针对他的批评性图像或话语成了一种禁忌,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对总统和行政机构进行攻击是不爱国的行为。

谈谈美国电影中的美国民主

谈谈美国电影中的美国民主

谈谈美国电影中的美国民主五四运动中大家崇拜西方的科学与民主,但到现在似乎没有人能说清楚它们到底是什么?至于科学,也许以后有一天我会仔细谈这个问题,因为尽管我们有“科学发展观”,但在这个问题上的问题一点不比民主的问题少。

对于民主,东西方都有过太多的著述,那位被公知们誉为“当代鲁迅”的韩寒曾经向13亿中国人谈民主,有一位韩寒的曾经的粉丝,那位美国长青藤名校的政治学博士和副教授也写过《民主的细节》,,还有什么《民主是个好东西》等等,在十八大报告的核心价值观中也有关于民主的内容,如什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等。

假如我要在此就民主写上几句,而且又要经得起质疑,那么该如何入手?从专业上来说,又不是什么终身专门研究西方政治学的学者,那么应该如何才能从学术上提供可靠且简明的解释?对于此问题,真要讲清楚,涉及到的问题确实太多。

在此我打算选取一个视角,亦即从美国电影与美国民主的关系谈谈这个问题,而且一次写不了多少,打算连载几次了。

为什么要与美国电影相联系,因为在20世纪,一是美国的很多东西成了西方民主的主要体现,要谈民主的话,首先不能回避的则是美国的问题,其次则是电影。

当然,对于美国的认识,存在太多的争议,在一些人的心中,总是忘不了美国的霸权,民主的虚伪等等,不仅中国的许多知识界的人士持有类似的看法,而且在阿拉伯世界,在非洲都同样如此,在欧洲也不乏类似的看法。

去年暑假单位旅游,在去山西的火车上,单位中一位刚得到有关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国家课题的教授就大谈什么美国霸权。

对于这些,当然都是事实,而且确实也是事实的一部分。

但是假如真的要对此问题有完整的认识,仅靠此就是远远不够了。

假如我要问一句,即美国的霸权与美国的民主之间有什么样的必然关系?美国的民主与欧洲的民主有何异同,恐怕他就很难回答了。

有一位到处演讲的被许多人颂为民主精英的法学教授也不喜欢美国电影中常常见到的陪审团式的民主,中国学界也有人称之为民粹主义。

电影中的美国政治

电影中的美国政治

电影中的美国政治——《关键投票》《全民公敌》《总统班底》观后感11级水工1班付宇懋学号:1102010128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我国的完全不同,其中的差别除了我们通过新闻上的了解,更直观的是美国人拍的电影。

在课上看过三部影片。

风格各部相同,不过却通过三个方面让我们了解了美国的政治制度。

看了电影《关键投票》,总体感觉。

两个美国总统候选人,在竞选获票数上相等.民主党和共和党究竟谁能执政,完全要取决于一个醉鬼.因为他的一票将决定谁才是美国最终的领导人。

这是一个喜剧,不过是一个很有讽刺意味的喜剧。

影片结尾并没交代获选结果,但BUD从这场闹剧却收获良多,这是我看过最戏剧性的电影之一。

这也绝对是凯文科斯特纳的代表作品之一,美国人这次算是自我揭露了西方民主的伪善性了。

特别是最后的提问,“我们是最富有的国家,为什么我努力工作,任两份职务仍然无法生存?”《全民公敌》应该是这三部影片里我最喜欢的一部,无论是剧情,还是拍摄的感觉。

可能是我比较喜欢这种细节化的影片吧。

我觉得从细节,小事中反应出来的大的环境才是真实的。

《全民公敌》讲的是美国国家安全局高管汤姆•雷诺,假借反恐与保护国家安全的名义,推动国会通过一项电信安全与隐私权的法案,以合法的形式来监控民众通讯等个人信息,“自由”侵犯隐私权,从而赢取政绩,尽快当上副局长。

为此,他策划杀死了反对该项法案的国会议员。

为了销毁作案证据,他又冒用FBI“训练行动”的名义,调动所有信息化监控资源,其中包括一颗侦察卫星,两名电子监控专家,采用视频监视、安装窃听器、卫星定位、网络搜索、封锁银行账户等形形色色的信息化手段,不惜发动国家机器来搜索追杀一位弱小的“知情者”。

这是一部拍摄于上世纪末的电影,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它却“惊世骇俗”展示出了当今世人无处遁形的生存环境。

引用这部电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在信息化与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一切都已经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管是你的前世今生和一切身份信息,还是你不经意的一个电话,哪怕你身上每一个细微的特征,甚至还包括你的一举一动,全部都在监视者的掌控之中。

中外影视史中的权力与政治表达

中外影视史中的权力与政治表达

中外影视史中的权力与政治表达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不仅能够展现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也能够反映权力与政治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表达。

在中外影视史中,有许多经典作品通过表达权力和政治的方式,深入探讨了这些主题,并展示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权力与政治关系。

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是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

该片以一个富有权力和财富的新闻巨头为背景,通过多层次的故事叙述方式,展现了权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影片中,权力被描绘为不可逆高山,对人们心灵和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威尔斯巧妙地运用影像语言和故事结构,让观众感受到巨大的权力拥有者对社会的控制和操纵。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和权力垄断的作品,更是一部对权力与个人命运的深度思考。

在中国影视史中,权力和政治同样是重要的主题。

王家卫的《无间道》系列是中国影坛的经典之作。

该系列电影通过黑帮与警察之间的权力斗争,展现了暗战中的权谋和政治博弈。

权力在这里被描绘为人性的扭曲和恶意的源泉。

这些电影通过暴力、欺骗和背叛等手段,展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王家卫以他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权力对个人命运的摧毁和腐蚀。

不仅是在电影中,权力和政治在电视剧领域也有着广泛的表现。

美国剧集《权力的游戏》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剧精细地展示了权力争夺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通过丰富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权谋和政治权力背后的人性和复杂性。

剧中的角色通过各种手段和策略,力图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地位,展现了人性中的贪婪、野心和欲望。

《权力的游戏》通过暴力、冷酷和政治斗争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妥协和背叛。

在中国的电视剧领域,权力和政治同样是重要的题材。

近几年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就是一部反腐倡廉的作品。

该剧通过官场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的揭露,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黑暗面和不公正现象。

剧中的角色通过努力和奋斗,试图改变权力的规则和政治的腐败环境。

好莱坞电影中政治意识形态之反思——以《荒野猎人》文本分析为例

好莱坞电影中政治意识形态之反思——以《荒野猎人》文本分析为例
之 间 的 关 系 。这 意 味 着 人 不 能 因 为 一 已 私 利 而 不 顾 他 人 利
【 关键词 】 荒野猎人;意识形态;印第安文明;资本主义反思
中图分类号 :T 9 0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7 ) 0 4 — 0 1 6 4 — 0 1
电影 《 荒 野 猎 人 》改 编 自迈 克 尔 ・ 彭 克 的 同名 小 说 ,主 人 》 中野 蛮 反 而 是 属 于 白人 的 。 格 拉 斯 梦 境 中妻 子 被 杀 的 记 人 公 格 拉 斯 的故 事 发 生 在 l 9世 纪 初 ,正 值 美 国 西 进 运 动 的 忆 、儿 子 脸 上 被 殖 民 之火 烧 伤 的 痕 迹 、欧 洲 殖 民者 绑 架 族 长 初 期 ,也 正 好 是 皮 草 买 卖 最 后 繁 荣 时 期 。 电影 中存 在 着 美 国 之 女 做 性 奴 … …一 方 面 来 自于 文 明 世 界 却 卑 鄙 无 耻 ;另 一 方 电影 为 数 不 多 的对 于 资 本 主 义 意 识 形 态 的 反思 。本 文通 过 对 面 源 自野 蛮 却 善 良诚 挚 ,文 明 与 野 蛮 产 生 了一 种 倒 置 ,这 是 荒 野 猎 人 》作 为西 部 片 ,在 内 容 倾 向上 很 大 程 度 的 突 破 。 《 荒野猎人 》的分析 ,以探究影片作 为资本 主义意识形 态的 《 其 实 ,影 片 中对 于 印 第 安 人 的神 圣 形 象 树 立还 体 现 在 格 拉斯信仰 的转变 ,即由一种主导信仰——基督 教的崩塌 ,转 对 于异化人性 的批 判 向 了对 “ 他 者 ” 信 仰 的 崇 敬 。格 拉 斯 最 后 将 奄 奄 一 息 的 菲 茨 马克思认为 ,金钱使人缺失信仰 ,把原本 的一切神明都 杰 拉 德 留 给 里族 族 长 ,并 说 权 力 在 上 帝 之 手 ,然 后 里 族 族 长 变 成 了商 品 。它 剥 夺 了整 个 世 界 固有 的 价 值 。 格 拉 斯 虽 然 是 将 其 头 皮 割 下 ,代 表 了 一 种 “ 天 惩 ” ,这 个 仪 式 化 的过 程 无 名皮草猎人 ,可他人性 的善 良与真诚还没有丧失。但他所 疑 是 将 印 第 安 人 、 自然 与 上 帝 联 系 在 一 起 。 1 9世 纪 初 ,原 在 的商 队 中 ,不 乏 贪 财 、势 力 、毫无 良心 的 人 ,他 们 身 上 集 始 部 落 文 化 与 资 本 主 义 殖 民文 化 还 存 在 着 较 量 与 博 弈 。 印第 中 了资 本 主义 滋生 的金 钱 至 上 与 冷 漠 残 忍 对 人 的 异 化 。菲 茨 安 人将 大 地 视 为 母 亲 ,天 空 视 为 父 亲 ,从 他 们 “ 范 灵 ” 的思 杰 拉 德 作 为 主人 公 复仇 的对 象 ,就是 一个 被 资 本 主 义 深 深 异 想 更可解读出印第安人对于 自然 万物的敬畏 。但资本主 义殖 化 了的化 身。有国外学 者指出 ,美国的整个 国家经济系统都 民 者 在 私 有 财 产 和 金 钱 的统 治 下 形 成 的 自然 观 , 是 对 自然 界 建立 在一 种个 人主义的欲望与趋利之上 ,如果菲茨杰拉德是 真 正 的 蔑 视 和 实 际 的贬 低 。 邪 恶 的 ,那 么 也 可 以 说 整 个 资 本 主 义 是 邪 恶 的 ,这 也 是 这 部

从美国影视剧看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

从美国影视剧看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

从美国影视剧看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
美国影视剧深刻地反映了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

从影视作品的内容和传播方式可以看出这一点。

下面是几个例子:
1.文化刻板印象
美国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极端的,比如芝加哥警察局的警察都是冷酷无情的杀手,纽约的律师都是心机深重的权谋家,休斯顿的石油大亨都是财大气粗的傲慢人物。

这些刻板印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影响了他们对美国文化的看法。

2.美国价值观的普及
美国影视剧中充满了美国的价值观,比如个人主义、竞争、成功等等。

这些价值观被传播到整个世界,很多人都认为这些是美国文化,而且认为这是正确和优秀的文化。

3.文化输出的方式
美国影视剧是通过海外销售和盗版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虽然美国政府对此不做干涉,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输出的方式,旨在推广美国文化和价值观。

总之,从美国影视剧看出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

电影中的美国政治

电影中的美国政治

电影中的美国政治观《关键投票》有感《关键投票》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大选期间发生在一堆普通父女身上的故事。

影片中,巴德是与妻子离异、失去工作而生活过得一团糟的普通的美国公民。

而他十二岁的女儿莫莉懂事、富有责任感。

大选期间,巴德根本没有去投票的意思,莫莉很着急,认为投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于是,她不仅为给自己的父亲用邮件进行了选民登记,还在巴德醉得不省人事之时代为投票。

但是,就在莫莉即将完成投票时,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机器断电了,莫莉的投票没有成功。

随后,当美国各个地区选票结果公布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由于其他地区两位候选人的票数相当,巴德的这一票将决定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

于是全美甚至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一个从不知名的小镇上的一间房车里的父女俩。

这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疯狂了:两位候选人都尽显其能事,极力拉拢巴德;各大媒体也竞相从巴德那里获得新的信息;一封一封的信件从全国各地送到了这间狭小破旧的小屋里,巴德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政府甚至为他配备了保安人员。

美国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

总统选举的程序分为预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投票选出总统“选举人”和“选举人”成立选举人团正式选举总统5个阶段进行,整个程序需耗费近一年的时间。

由于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团制度,因此总统大选日实际上是选举代表选民的“选举人”。

届时,各州被推选出的“选举人”将最终选出新总统。

很明显,电影《关键投票》反映的正是全民投票这一环节,也是总统选举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道程序。

通过看这部电影,我们可以解到美国的民主与选举制度。

影片中总统并未接触保安和当地官员,甚至连想法都没流露出来,我们可能觉得这不可思议,但按美国人的思维这没什么奇怪的,政府是人民的,不是哪个人或哪个党派的,无论当地官员还是政府保安,他们的职位跟总统一样,由选民的选票决定,并非由总统决定,这就注定了他们不会和谁同流合污,必须严守中立,派出保安的政府官员说:“我们的任务就是保证你能够公平公正的做出这个决定。

【好莱坞电影中的国际关系】

【好莱坞电影中的国际关系】

好莱坞电影中的国际关系学生:李金晖学号: 20134498指导教师:孙力舟老师专业:通信工程专业重庆大学通行工程学院2014年10月摘要本文从“好莱坞电影”中仔细审读和分析美国如何通过软文化来传播自己的霸权主义和实力,从由美国政府支持的“好莱坞电影”中,解读国际关系和当今的国际形势。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国际关系软实力政治引言新千年,我们经历的变化是如此迅速、频繁和同步,在国际社会上,每个国家都在追求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在当今国际局势下,软实力比硬实力更为重要。

在两个国家(包括组织)之间的硬实力被屏蔽或者实力相对均衡的时候,这时一个国家(包括组织)的软实力就是一种决定因素。

军事介入和经济制裁等硬实力相比,“软实力”依靠价值观、文化特色等来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可以在文化上和公共政策两个层面上起作用,不仅自由主义能利用其产生“一致认可的霸权”,并且,新保守主义者也可运用它来传播民主、自由以及资本主义等理念。

而当今文化产业,电影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它可以将娱乐,商业,艺术、文化以及政治融合在一起。

电影业始终与一些问题紧密相连,比如全球冲突,国际合作,文化自主,技术发展与主权。

因此,在当今社会,“电影”已经是一个国家传播政治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而好莱坞电影则是武器里最有杀伤力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一种。

一、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力现在,“好莱坞”这三个字最佳的理解已绝非一种地域概念,而是美国电影的同义词,也是美国文化的象征,它成功做到了它体现了美国电影的“精、气、神”,并把它传播到了世界,影响了世界。

它在世界范围中的大行其道,已是不争的事实。

好莱坞电影凭借菜单式、全球化的运作推广,在世界上无可辩驳地成了霸主,被看做世界电影的典范。

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很好地塑造、传播了美国形象和美国文化价值观,以至于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不得不担心美国“文化帝国”的侵略会压制甚至取代其他民族文化,造成文化价值的单一化。

好莱坞电影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除了美国大国的政治、经济、商业影响力,美国电影产业的制作模式,精巧的故事叙事方法等原因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内在因素,那就是好莱坞电影呈现的美国文化价值核心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价值观,因而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美国超级英雄影片中的美国意识形态

美国超级英雄影片中的美国意识形态

美国超级英雄影片中的美国意识形态美国超级英雄影片中的美国意识形态美国超级英雄影片是当代电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喜爱,而且成为了一种富有美国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

这些影片不仅代表了美国人民对于英雄主义的向往和追求,而且也反映出了美国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和国家认同。

超级英雄是一种拥有超乎常人能力的角色,他们以保护正义、惩恶扬善为己任。

在美国超级英雄影片中,这些英雄往往具有崇高的品德和丰富的背景故事,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始终坚守正义,勇敢无畏地与邪恶斗争。

首先,美国超级英雄影片中的美国意识形态体现在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上。

美国超级英雄往往被塑造成具有高尚品德的英雄形象,他们以自己的力量保护弱者、维护社会正义。

这种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与美国的国家认同相契合,美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乔治·华盛顿、亚伯拉罕·林肯等都以无私的奉献和拯救国家的行为而被人们所铭记。

美国超级英雄所承载的英雄主义,不仅唤起了人们对于正义的向往,也宣扬了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的责任与担当。

其次,美国超级英雄影片中的美国意识形态还表现在对个人自由的推崇上。

美国超级英雄往往是一个独立行动的个体,他们追求自由和独立,不受任何外力束缚。

个人自由是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美国历史上的独立战争便是为了争取人民的自由与独立。

从超人到蝙蝠侠,这些超级英雄都在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的重要性,他们以自己的能力和选择为基础,追求公正和自由的人类社会。

此外,美国超级英雄影片中的美国意识形态还体现在对于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的表达上。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拥有多元的种族和文化,而这些超级英雄电影在角色设定和故事情节中也反映出了这种多元性。

例如,黑寡妇、黑豹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角色来自于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背景,他们不仅保护美国国家利益,更宣扬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这种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的宣扬也能体现出美国意识形态中对于社会公正和人权平等的价值追求。

从金牌美剧看华府政治

从金牌美剧看华府政治

从金牌美剧看华府政治导语:随着《白宫风云》的剧终,政治题材的影视剧中再也看不到半点儿弗兰克·卡普拉理想主义的影子。

大热美剧《丑闻》、《纸牌屋》、《国土安全》的播出似乎也印证了这个判断,因为它们清一水地将华盛顿政治刻画成勾心斗角、弱肉强食的权力游戏中心,而不再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同时,同为政治题材的《副总统》和《内阁四才》两部英剧,却在云谲波诡的华府政治阴谋中探索出一条讽刺喜剧之路。

自2006年5月14日艾伦·索金的《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以下简称《白宫》)剧终之后,政治剧的创作就进入了一个漫长的黑暗期。

(真不知道那些靠《白宫》剧作为“精神支柱”的自由党人是怎样度过小布什最后任期的。

)《白宫》作为弗兰克·卡普拉1风格在银幕上的最后一笔,融合美国人特有的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色彩,6次斩获艾美奖最佳剧集,堪称政治美剧的“巅峰之作”。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佳作,在收视后期也难逃电视观众流失的厄运。

(严格地讲,《白宫》的创作团队属于好莱坞中的民主党人,因此该剧带有强烈的自由主义色彩,加之小布什执政时期,共和党的保守主义盛行,该剧在播出后期收视率一直呈下滑态势。

)当然,《白宫》期望各种途径来个华丽丽的逆袭——电视重播、出售全套DVD 光碟、时不时请莫林·多德在其《纽约时报》的专栏美言几句——却始终得不到想要的效果。

《白宫》在政治类美剧中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它完美地设置了一部好剧必备的情节:有血有肉的政客,人性的挣扎和利益的纠葛,两党政治的斗争,立足当下的争议话题、国会与总统的制衡关系等等,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元素交织在一起,就是一部鲜活的华府政治生态全貌。

显而易见地,这和美国民众们在C-SPAN2上看到的那些催眠又无聊的画面是截然不1美国电影导演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1897年5月18日出生于意大利,他的作品充满了乐观、积极的态度,始终保持着对忠诚、理想主义、社会责任感等美国传统品格的歌颂。

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

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

国旗:《与狼共舞》:《毕业生》:《夺宝奇兵4》:《西雅图夜未眠》:《十二怒汉》:《独立日》:美国中心论:《独立日》:对外星人的反击战由美国人主导,其他国家只有听命的份儿。

《世界大战》:火星人率先攻击美国,美国也自觉担当了地球守护者这一角色。

《地球停转之日》:外星人也是只来到美国,因为他觉得美国引导世界。

美国精神:《谍中谍》:英雄主义《完美风暴》:人与自然的英勇搏斗《独立日》:美国式英雄主义,美国式爱国精神《洛奇》:普通人渴望成功先进的社会制度:《十二怒汉》:体现了美国司法制度的先进性《刺杀肯尼迪》:检察官不畏强权、只求真理的执着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司法人员的高尚。

《自豪与荣耀》:身为警察,大义灭亲,刚正不阿。

《迈克尔〃克莱顿》:体现了律师的公正、不畏强权。

美国价值观:《教父》:家庭观念《独立日》:威尔〃史密斯的家就是美国式的完美家庭代表:一座美丽的房子、一辆车、丈夫、妻子、孩子,还有一条狗《克莱默夫妇》:妻子极度渴望要一份工作《哈利〃波特》:极端个人主义《黑客帝国》:爱的力量大于邪恶在好莱坞片中,普遍存在着美国价值观念,如重视财产、事业;进取心;崇尚工作;家庭观念;重友谊、信用;以爱至上;当然还有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

美国梦:《当幸福来敲门》:销售老爸终成金融富豪《阿甘正传》:向着成功奔跑《永不妥协》:单身母亲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再也没有比美国更好的地方:《碧海蓝天》:主角的妈妈就是美国人,在他看来,美国就是遥不可及的乐土,因此,他对同样来自美国的女友特别感兴趣。

《泰坦尼克号》:整船人都蜂拥去美国,寻求美好家园。

《谍影重重》:马克〃戴蒙一进美国大使馆就受到保护,瑞士警察就不能抓他了,好像美国对本国公民更加重视,美国公民的地位也更高一点。

好莱坞电影里总是把美国城市拍得很漂亮,把科技拍得很先进,好像美国就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代表,让人产生去美国定居的欲望。

中外影视史中的政治以及影视作品的宣传性质

中外影视史中的政治以及影视作品的宣传性质

中外影视史中的政治以及影视作品的宣传性质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同时也是传递政治信息和表达政治观点的有效途径。

中外影视作品在叙事、角色塑造、题材选择等方面都往往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政治元素以及其宣传性质。

首先,中外影视作品中常常包含着对政治事件的刻画和反映。

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这些作品往往借助战争、革命、政治斗争等大背景来呈现政治的复杂性和历史变革的重要性。

例如,中国电影《建国大业》就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内外困境中推动民族独立和社会变革。

而经典美国电影《甜心俏佳人》则以二战期间的娱乐圈为背景,描绘了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女性的角色转变和自我解放。

其次,中外影视作品在角色塑造和情节设置上也常常带有政治意味。

通过对角色的塑造,影视作品可以表达政治观点和价值观。

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主人公少年派被迫在艰苦条件下生存,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冒险故事,更是对宗教、生命意义和人类自身的探讨,让观众在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能思考深层次的意义。

此外,很多政治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常常涉及到复杂的政治阴谋与权力争斗,通过这些情节的设置,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政治的复杂性。

再者,中外影视作品在宣传性质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影视作为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政府、团体和商业机构往往利用影视作品来塑造公共形象、推广政治宣传和推动利益诉求。

例如,中国政府的宣传片往往以电影形式制作,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和视觉效果,塑造积极向上的形象和政治口号。

此外,商业机构也会选择在影视作品中植入广告和赞助,以提升品牌形象和销售业绩。

这些影视作品的宣传性质不仅是一种传媒手段,也是一种营销策略。

然而,正是因为影视作品的宣传性质,也容易引发对真实性和价值观的质疑。

政治宣传片往往被视为宣扬政府观点的工具,而商业片中的广告和赞助也常常遭遇观众的反感。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批判思维和辨别能力,以抵御宣传的干扰,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所想传递的信息。

好莱坞电影的主要意识形态倾向剖析

好莱坞电影的主要意识形态倾向剖析

去发挥我们的潜力,去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加美好的社会。
参考内容三
个人英雄主义,在好莱坞电影中屡见不鲜,它通过刻画一个个英勇无畏、智 勇双全的英雄形象,赋予了电影无尽的魅力和生命力。本次演示将从好莱坞电影 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出发,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一、个人英雄主义的定义
个人英雄主义,顾名思义,是指个人通过自身卓越的能力和勇气,在危难之 中挺身而出,为他人或集体做出重大贡献的行为。在字典解释中,当某一伟大的 全民族事业和为实现这一事业而积极克服当时发生的矛盾和障碍所必需的巨大努 力而成为个别人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应该尊重多样性和包容性, 为不同文化和价值观提供平等的交流平台。
参考内容
好莱坞科幻电影作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观众带来视觉上 的享受,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本次演示将从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 英雄主义和科技意识形态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的性格品质,他们在整个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精神,并 且体现在个别人的行为中,而使行为具有伟大意义时就出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 义
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通常以主人公或英雄形象为核心,通过描绘 他们在危机中的英勇表现和智勇双全的决策,赋予了电影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这些英雄形象往往具备以下特点:
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与人类 的命运紧密相连。
其次,我们来探讨女性主义在这部电影中的体现。瑞塔·沃塔斯基这个女兵 形象的塑造,是《明日边缘》中女性主义的重要体现。她不仅是威廉·凯奇的重 要合作伙伴,也是全队的核心力量和引领者。
在电影中,瑞塔·沃塔斯基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战士,她勇敢、坚定、聪明 且充满智慧。她的表现不仅在军事技能上展现出卓越的实力,而且在领导能力上 也毫不逊色。她以自己的行动和决心,打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展现了女性 的独立、勇敢和强大。

《2024年“真实”尺度、国族话语和冷战思维——梅朵与好莱坞电影批评(1945—1954)》范文

《2024年“真实”尺度、国族话语和冷战思维——梅朵与好莱坞电影批评(1945—1954)》范文

《“真实”尺度、国族话语和冷战思维——梅朵与好莱坞电影批评(1945—1954)》篇一真实、尺度、国族话语与冷战思维:梅朵与好莱坞电影批评(1945—1954)一、引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好莱坞电影一直是美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而在这一时期,梅朵作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电影批评家,其针对好莱坞电影的批评视角尤为独特。

她的批评不仅仅是对电影艺术的评价,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国族话语以及冷战思维的反思。

本文旨在探讨梅朵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对好莱坞电影进行批评,并分析其背后的真实尺度、国族话语和冷战思维。

二、梅朵的批评视角与真实尺度梅朵的批评视角以真实为尺度,她强调电影应当反映社会现实,而非仅仅娱乐观众。

在1945至1954年间,好莱坞电影多以战争、爱情、英雄等主题为主,梅朵对这些电影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是否真实反映了社会现实,是否具有深度和内涵。

她认为,电影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影像语言揭示社会问题,引导观众思考。

三、国族话语与梅朵的批评在这一时期,国族话语对好莱坞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

梅朵的批评中,国族话语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她认为,好莱坞电影应当体现美国的精神和文化,但同时也应当具有国际视野。

她批评了一些电影过于强调美国中心主义,忽视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梅朵认为,一个优秀的电影应当具有包容性,反映世界的多样性。

四、冷战思维与梅朵的批评冷战思维对好莱坞电影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中的政治主题多与冷战相关。

梅朵的批评中,她对电影中过度强调冷战思维的现象提出了质疑。

她认为,电影应当反映人性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将其归为两个对立阵营的代表。

梅朵的批评提醒观众,在冷战思维的影响下,人们容易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忽视了问题的复杂性。

五、梅朵批评的影响与启示梅朵的批评对后来的电影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真实尺度、国族话语和冷战思维的批评视角,为后来的电影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她的批评提醒我们,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反映社会现实、引导观众思考的功能。

好莱坞的“政治经济学”

好莱坞的“政治经济学”

作为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好莱坞娱乐产业每年的利润是300亿美元。

在洛杉矶地区,娱乐产业就业人数达25万多人,位居贸易、旅游业之后列第三。

2006年,电影业共支付了约25亿美元的薪酬,占洛杉矶文化创意产业薪酬的60%。

在某种意义上,好莱坞是美国文化的象征,其一举一动,牵动美国整个文化创意产业。

自2007年11月5日起,美国编剧为剧本在数字传媒中的利益划分问题而举行了集体罢工,持续3个多月,导致“金球奖”典仪停办,“奥斯卡”奖典仪筹办受困。

有人甚至估计,这一罢工的经济损失是每天8000万美元。

当前,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尚有剧本可供应至2008年初,电视剧则已经出现“笔荒”。

好莱坞是个经济体,其中必然存在各种利益博弈,各种讨价还价的行为。

编剧也是一个职业利益的主体,而且有“美国编剧协会”的代表组织,具有集体谈判能力。

该协会有1.2万名成员,人均年收入20万美元,远高于洛杉矶地区人均年收入5.26万美元,以及美国人均年收入2.5万美元的水平。

但是,“人心苦不知足”,在美国,没人会嫌钱多。

美国的编剧将自己的收入和演员、导演和影视公司的主管相比,觉得“亏了”。

据编剧协会称,编剧收入的增加率不及整个娱乐业利润增加率的一半。

于是,在美国编剧协会与制片人协会签订3年合约的谈判破裂之后,编剧们罢工了,也让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链走向“停摆”。

美国编剧的罢工反映了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发展、新特点。

例如,好莱坞影视产品的年利润,已有2/3来自DVD,网络下载的收益也现端倪。

这说明,好莱坞的产业链条大大拉长了,收益格局也出现了质的变化。

但是,好莱坞内部的利益分配格局还是3年前的谈判结果,未能反映世道的变化。

编剧们要求在新收益中分一杯羹,但老板们肉痛,更怕演员工会等也会仿效,出现连锁反应。

于是,两家谈崩了,出现了谁也不落好的罢工。

在美国,劳资双方的谈判能力往往受市场供求关系制约。

编剧协会的长项是有成名“大腕”编剧,其“软肋”是尚有若干“编外”编剧在美国社会游荡,这些人很容易被制片人“收编”,你不干有人干,从而影响编剧协会的谈判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第85届奥斯卡奖上的最大赢家——电影《逃离德黑兰》斩获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剪辑奖。

这部改编自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斯的《伪装大师》一书,以及约书亚·伯曼2007年发表于《连线》杂志的文章的影片,以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为背景,讲述美使馆被伊斯兰教激进分子占领后,六名美国人在中情局特工门德斯的带领下成功逃脱的故事。

影片在美国上映之后,取得叫好又叫座的成绩,以4450万美元的拍摄成本,赢得2.25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但影片对伊朗人质事件的再现,却受到了一些历史学家和政界人物的质疑。

在影片中,六名美国人成功逃脱使馆、在加拿大使馆获得庇护并使用假冒的加拿大护照离开伊朗的一系列行动,完全是在中情局的引领下完成的。

但时任美国总统的吉米·卡特在影片上映后接受采访时却称,整个事件完全由加拿大政府主导,影片将主要功劳归于中情局,与事实不符。

台湾导演李岗也认为,无论高度、深度还是企图心,《逃离德黑兰》都不是一个很特别的电影,正是标准的美国英雄主义。

改编自政治题材的影片,一直在好莱坞的产品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往往赢得美国重要电影奖项。

也许大家还记得在2010年第82届奥斯卡奖上风光无限的《拆弹部队》,赢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六项大奖。

相关数据显示,这部以美国发动的对伊战争为背景的影片,总计在各电影节、展上获得165项提名,并赢了其中的98项。

但不少专业人士却对影片提出了质疑。

例如,批评家塔拉·麦凯维就指出,《拆弹部队》表面持反战立场,可实际上却支持美国的战争宣传。

“栩栩如生的暴力画面,血腥的爆破场景,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屠戮……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简直是美国军队用来征兵的最有效的宣传片。

”盖伊·维斯特维尔也在一篇有影响力的影评中写道,这部影片“让人们觉得战争是一件有快感的事”。

很多人向往好莱坞的创作自由,并深信商业和市场的充分发展可以令电影人的想象力尽情驰骋,无视政治宣传的影响。

但纵观过去85届奥斯卡奖,却不难发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无所不在。

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合的电影,即使制作精良、好评如潮、票房成功,也不会得到评委们的青睐。

依旧以第82届奥斯卡奖为例,这一年佳作很多,与《拆弹部队》共同竞争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作品还包括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以及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良杂种》。

后两者均为名导作品,除叫好叫座之外,亦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而《拆弹部队》在美国之外的影响力却相当微弱。

但是,两者完败于《拆弹部队》。

这一结果令很多人费解,但若看看这两部影片的题材,便不难理解了。

《阿凡达》讲述试图征服潘多拉星球的人类最终“倒戈”,“背叛”了自己所属的族群,转而帮助弱者捍卫家园,并最终成为潘多拉星球一份子的过程;而《无良杂种》尝试重述二战时期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历史,影片结尾以极为超现实的方式,让希特勒及其党羽死于一场大火,颠覆了历史。

不难发现,无论《阿凡达》还是《无良杂种》,都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对历史和自身加以批判性反思,固然具有更高的艺术与思想价值,却难免会与美国的“主流”相抵触。

有学者评价道:好莱坞的任务就是将天主教神学灌输到犹太人生产的电影中,再兜售给新教的美国。

对“主流”的颠覆,在美国文化生产的谱系中固然有着独特的地位,但试图取代主流、成为主流,却并不那么容易。

提到奥斯卡奖的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很多人会想到1995年第67届奥斯卡奖上的大赢家《阿甘正传》。

这部影片讲述一个弱智美国儿童实现“美国梦”的过程,其间穿插二战之后美国诸多重大政治事件,包括反越战运动、水门事件、乒乓外交、阿波罗登月等等,政治色彩极为浓厚。

而那届奥斯卡奖上呼声最高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呈现了美国监狱系统之幽闭、恐怖与腐败,总计获得7项提名,却不敌《阿甘正传》,最终空手而归。

电影对政治事件的再现,无论多么客观,也终究会有“改编”的痕迹;电影创作者,无论声称多么“中立”,也多少会有自己的立场。

好莱坞的自由,体现在任何倾向的影片都有传播的渠道和生存的空间,但奥斯卡奖却在绝大多数时候,折射着美国的“主流价值观”。

将重大政治事件搬上银幕,既是对特定题材的选择,也有着建构主流叙事合法性的企图。

在这一点上,奥斯卡奖不可谓不保守。

但这种保守,又何尝不是一种极富美国特色的文化策略?
在《逃离德黑兰》中托尼·门德斯假称自己为加拿大制片人,正在拍摄一部名叫Argo的科幻电影,最终带领六位美国外交人员成功逃离德黑兰。

银幕内外,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和电影的梦幻奇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这一叵测的政治事件成功置于美国人的思维框架之内。

与此同时,伊朗当局却认定影片丑化了伊朗国家和人民,并计划推出一部电影与之针锋相对。

电影从来不是纯粹艺术的禁脔,政治为电影提供了拍摄的题材,也让电影有了更为丰富的层次和内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