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总复习必备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浙教版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浙教版本文将对浙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科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1. 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关注生命体系的科学,主要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体系的结构、功能、发展等。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生物学的基础概念,包括如下内容:1.1 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质中还含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细胞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所有的生命体都由细胞构成。
1.2 遗传与进化遗传是指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传递和遗传变异的过程。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人类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内。
进化是生物种类和生物特征随时间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世界上的生物都是从一个最初的共同祖先发展而来的,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和适应。
1.3 植物学植物学研究的是植物的分类、结构、功能、遗传和进化等问题。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机制,如适应水域生活的水生植物、适应广阔土地面积的草原植物等。
2. 地球科学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结构与演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科学。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地球的三大圈层结构、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污染等知识点。
2.1 地球的三大圈层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组成。
地核层是地球最核心的部分,由铁和镍构成;地幔层是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较为厚实,由硅、铝、镁等多种元素构成;地壳是包裹在地球表面的一层,主要由岩石组成,是人类生命最终存在的地方。
2.2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运动的过程,它由蒸发、凝结、降雨、地下水和河流流动等环节组成。
水循环的正常运作对维护地球健康环境和人类生存非常重要,但是人类活动也会对水循环造成影响。
2.3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含有过多的有害物质的状态,严重影响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健康和生态平衡。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行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油烟等。
3. 化学化学是探究物质变化规律和组成结构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原子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知识点归纳梳理共76页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知识点速记
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知识点速记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的知识点,特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速记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生命的起源与进化1. 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分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自然选择的过程,适合环境的生命形态能够生存下来并通过繁殖传递物种的基因信息。
人工选择是指人类在农业、畜牧业等领域中对生命形态进行的选择和培育。
2. 生物进化生物进化包括生物发生、连续进化、适应进化与自然选择等。
其中,生物发生是指生命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过程;连续进化指的是生物分类中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趋势;适应进化是指生物的形态和行为具有适应环境的特点;自然选择是指适应环境的更适合生存和繁衍的生物趋于更普遍的过程。
第二单元:地球与太阳系1. 天文观测天文观测包括裸眼观测、望远镜观测和射电天文观测。
其中望远镜是天文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设备之一,分为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两种。
2.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形成大约在46亿年前,演化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固体地球、液态地球和地球的大气层五个阶段。
3. 日地月的运动日地月的运动包括公转和自转。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转,太阳也在自转,月球绕着地球公转,同时自转。
第三单元:细胞及其功能1. 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由细胞膜、胞浆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包膜,起到维持细胞形态和调控物质进出的作用;胞浆是细胞内液态环境,包含了许多细胞器;细胞核是细胞内的信息中心,存储着细胞的遗传信息。
2. 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功能可以分为新陈代谢、生长与分裂和遗传三个方面。
其中新陈代谢包括细胞的营养生长、呼吸作用、分泌和排泄作用等;生长与分裂指的是单个细胞生长并分裂成两个细胞;而遗传则是细胞核内含有的遗传信息决定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第四单元:生物间的相互作用1. 生态系统的三要素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态位和食物链、网构成。
其中生物群落就是由一群生物体组成的生物群体;生态位是一个生物种群并与其他生物种群共同占据一定区域资源的方式;食物链/网则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两种。
浙教版七下科学全册知识要点整理
第一章复习提纲一、新生命的诞生1、精子和卵细胞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
呈蝌蚪形;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二、走向成熟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婴儿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二次生长快速的时期分别为婴幼儿期和青春期。
2、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3、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内容综述翻开七年级下的《科学》课本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这一学期我们将学习许多有趣而又实用的知识点。
我们先从生活中的科学开始,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我们会在秋天感受到凉爽的秋风?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而这本书会给我们答案。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明白风、雨、雷、电是如何形成的,感受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走进物质世界的探索之旅,我们会了解物质的性质,比如它的硬度、颜色、气味等。
还有有趣的浮力、重力等物理原理也会逐渐揭开面纱。
每一个发现都会让我们为之兴奋。
1. 概述七年级下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嘿,同学们你们好呀!七年级下的科学课程,那可真是探索自然奥秘的钥匙。
说到生活里的一些奇怪现象,比如天为什么会下雨、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背后可都藏着科学的道理。
掌握了这些知识,不仅咱们考试时会更有把握,生活中也会更加聪明有趣。
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就是咱们与大自然交流的桥梁,通过它咱们能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学习科学可不能死记硬背哦,得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首先得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每次上课都要带着好奇心去听讲。
然后课后得及时复习,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勤问老师或同学。
做实验的时候更要认真,亲手操作不仅能加深记忆,还能培养动手能力。
还有个小秘诀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学习科学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开启我们认识世界的眼睛。
大家要用心学,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啦!2. 引出本文的目的和结构安排首先得说说为什么要做这份总结,不是吗?大家都知道,七年级下的科学课程,知识点繁杂且丰富,很多孩子学习起来有时候会感到有点吃力。
那本文的目的就是帮大家梳理、总结这些知识点,让大家能更轻松地掌握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结构安排上呢,本文首先会简要介绍课程的大致内容,让大家有个整体了解。
然后我们会按照课本的章节顺序,逐个展开详细的知识点解析和总结。
七下科学浙教版复习资料
七下科学浙教版复习资料七下科学浙教版复习资料科学是一门探究自然规律的学科,而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作为初中学习的一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就七下科学浙教版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一、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
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
原核细胞是指没有细胞核的细胞,如细菌。
真核细胞则有细胞核,包括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
细胞质中含有许多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二、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转化物质的变化包括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如燃烧、腐烂等。
物理变化则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如溶解、融化等。
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能量可以分为机械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多种形式。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
三、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多个层次组成。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昼夜和四季的变化。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海洋则占据了大部分的南半球。
地图是一种将地球表面缩小并投影到平面上的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分布情况。
四、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它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而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光速。
光的传播可以通过反射、折射和散射等方式实现。
光的颜色是由光的频率决定的,不同的颜色对应着不同的频率。
五、生物的繁殖与遗传生物的繁殖是生物种群维持和延续的重要方式。
生物的繁殖可以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
无性繁殖是指由一个个体产生出新的个体,它们与母体基因完全相同。
七下科学浙教版必考知识点
七下科学浙教版必考知识点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行为。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性质或组成上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如物质的相态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发生的变化,如燃烧、腐蚀等。
二、物质与能量的关系1. 物质的能量物质具有能量,能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物质的能量可以分为热能、电能、化学能等。
物质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如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 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能量可以通过传递和转化而在物质之间传播。
能量的传递可以通过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等方式进行;能量的转化可以通过电能转化为热能、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等方式进行。
三、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氢气等。
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组成和分解。
2.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化学性质;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具有物理性质。
分子可以由相同的原子组成,也可以由不同的原子组成。
四、物质的存在状态和变化1. 物质的存在状态物质的存在状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基本状态。
固体的分子排列紧密,具有定形、定容和不可压缩等特点;液体的分子排列比较紧密,具有流动性和定容等特点;气体的分子排列稀疏,具有可压缩和流动性等特点。
2. 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包括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气态到液态的凝结、液态到固态的凝固等过程。
这些过程中,物质的温度和压力是影响状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五、物质的分离和纯净度1. 物质的分离方法物质的分离方法包括过滤、蒸馏、结晶、萃取等。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浙教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浙教七年级下册科学学科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基础性的学科,学生在这一年级中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点,以帮助他们在未来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浙教版教材是中国优质的教学资源之一,因此在七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中,也需要我们重视浙教版教材中的科学知识点。
以下就是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浙教:一、物理学知识点1. 力学基础知识力学是物理学的核心。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一些基础的力学概念,如力、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这些概念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其他知识点。
2. 声学知识声学是物理学的分支之一。
在七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一些基础的声学知识,如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音调等。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与声波的基本原理。
3. 光学知识光学是物理学的另一个分支。
在七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一些基础的光学知识,如光的性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光的本质与光的行为规律。
二、化学知识点1. 化学的基本概念在七年级下册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将学习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如化学反应、化学元素、化学分子等。
这些概念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和化学变化的本质。
2. 改变物质的方法改变物质的方法是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七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一些改变物质的方法,如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等。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如何改变物质的性质和状态。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在化学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
七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如氧气、水、盐酸等。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特点。
三、生物学知识点1. 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七年级下册的生物学学习中,学生将学习一些基本的生命特征,如细胞结构、DNA结构和功能等。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2. 生物间的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1、精子和卵细胞(1)新生命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的.(3)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圆形,而精子呈蝌蚪形.这些遗传信息决定着新生命的主要特征.2、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睾丸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4、胚胎发育(1)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66天或约九个月).(2)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来自母体.(3)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4)在胚胎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这个屏障使得胎儿和母体的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就能避免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传染给胎儿.6、人的生长时期(1)人的一生大致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2)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是人的第一次快速生长的时期.少年期的生长相对比较平缓.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成年期,人的体重和身高开始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巳发育成熟,人的体能也逐渐达到高峰状态,然后将开始逐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7、青春期发育的特点(1)外表变化:男性和女性除生殖器外,在外表上的不同变化就是第二性征。
男女生殖器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浙教版科学七下复习资料
浙教版科学七下复习资料浙教版科学七下复习资料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浙教版科学七下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而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于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原子序数和原子质量。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与能量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与能量。
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变化过程,而能量是物质变化的驱动力。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如溶解、熔化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发生的变化,如燃烧、腐蚀等。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能量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能量是物质变化的驱动力,物质的变化过程中会释放或吸收能量。
例如,燃烧是一种释放能量的化学变化过程,而吸热反应则是一种吸收能量的化学变化过程。
第三章:生物的生命活动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生物的生命活动。
生物是地球上独特的存在,它们通过一系列的生命活动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繁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物的特征。
生物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复制和自我适应的特征。
它们能够通过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和适应环境等方式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生物的组织结构。
生物的组织结构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
七年级下科学浙教版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浙教版知识点1. 物质分类物质是由各种基本粒子构成,按照其组成、性质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大类。
1.1 元素元素是由同种基本粒子组成的纯物质,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固定的化学符号和原子序数。
常见元素包括金属元素(铁、铜、铝等)、非金属元素(氧、氮、碳等)和惰性气体元素(氦、氖、氩等)。
1.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常见化合物包括水、二氧化碳、盐酸、氨气等。
1.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沒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比例,也没有新的物质形成。
常见混合物包括空气、土壤、饮料等。
2. 物质的分离与纯化由于混合物和化合物的不同性质和组成,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将它们分离出来,以达到纯化、提纯或者分离成各种组分的目的。
2.1 过滤过滤是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过滤出来,得到较为纯净的液体或气体。
过滤可分为简单过滤和分离漏斗过滤两种。
2.2 蒸馏蒸馏是利用液体的沸点差异将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常见的蒸馏方法包括简单蒸馏、分馏和真空蒸馏等。
2.3 结晶结晶是将混合物中溶解度差异较大的物质通过溶解和结晶过程进行纯化的方法。
3. 物理量和计量单位3.1 物理量物理量是可用来描述物体的量或现象的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等。
物理量分为基本量和导出量两大类。
3.2 计量单位计量单位是用来量度物理量大小的标准,分为国际单位制和非国际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包括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电流单位等,常见的非国际单位制包括英制单位、公制单位等。
4. 声音和光线4.1 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传递的一种现象。
声音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2 光线光线是由光源发出并沿直线传播的可见光,是由电磁波构成的一种辐射能量。
光线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可以解释为波动也可以解释为粒子。
5.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的基本基石。
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知识点下
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知识点下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知识点总结科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通过学习科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世界。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的重点知识点。
一、物质与分子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物质的性质和分子的结构有关。
常见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分子运动的方式有扩散、扩散速率和渗透等。
二、热学与温度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状态的表现,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温度的转换有摄氏度与华氏度转换、温度尺度扩大与缩小等。
热的传递方式有导热、传热和对流等。
三、光学与光光线是由许多光子组成的。
光线的传播方式有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等。
光的色散是指不同颜色的光线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通过棱镜等物体时偏折的现象。
镜子的反射特性可用于制造望远镜和显微镜等。
四、力学与运动物体的变形与运动有关系。
力是使物体变化的原因,力的单位是牛顿。
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是力学中的基础内容。
摩擦力是制约物体运动的因素之一。
五、电学与电电荷是电学中的基本概念,电荷的单位是库仑。
电流是指电子在导体中流动的现象,电流强度的单位为安培。
电势差是指电场中单位正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
电学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电池、电线、电机等。
六、生命科学与健康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所有生物体最基本的构成部分。
人类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领域。
营养、运动和休息是健康的三个基本方面,维持健康需要长时间的积极努力。
结语以上就是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科学知识层层递进,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是建立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的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善用这些知识,拥有更广阔、更完整的世界观。
浙教版七下科学知识要点可打印
浙教版七下科学知识要点可打印
浙江教育版七年级科学共分为五个模块,分别是“运动的描述”、“运动的规律”、“地球运动与日月食”、“物质的变化与组成”、“电学基础”。
下面是这些模块中的主要知识点。
一、运动的描述
1.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置、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
2.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周期运动和往复运动的特征;
3.运动图象的绘制及分析,运动的图象与运动的规律的关系。
二、运动的规律
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地球运动与日月食
1.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人类对日月食的理解及其发生的原因;
3.星体间的距离单位,光年,了解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及耗时问题。
四、物质的变化与组成
1.物质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硬度、弹性、延展性、脆性;
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4.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及其在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五、电学基础
1.电荷的基本性质、人类对电荷的认识及其发展史;
2.电流的概念和单位,电路的基本概念与电路图符号;
3.欧姆定律、功率的概念和单位、电阻的定义及分类;
4.电学功能元件的简单应用:电灯泡、电线、电源、拨动开关等。
以上是浙江教育版七年级科学的主要知识点,同时,这些知识点都会涉及到一些适当的实例和案例分析、生活或实验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总复习必备知识点
【生物】1.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2.细胞分裂: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前者常见于有细胞核的细胞,而后者常见于无细胞核的细胞。
3.生物的遗传:遗传是指生物体内的性状在繁殖中传递给后代的过程,遗传物质是DNA。
4.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进行的一种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产生氧气和葡萄糖。
5.其他生物过程:如呼吸作用、消化作用、排泄作用等。
【物质】1.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是物质的三种常见状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
3.物质的分子:分子是物质中最小的具有化学性质的粒子,分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原子组成。
4.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物理化学性质排列的表格。
5.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新物质,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外观或性质上的改变。
【力与能】1.力的作用:力是物体之间或物体与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或方向。
2.力的效果:力可使物体受力而变形、运动或改变速度、改变方向等。
3.功和能: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工作,而能是物体具有做功的能力,能分为动能和势能。
4.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弹性力的情况下,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地球与宇宙】1.地球的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自转使得地球有昼夜和季节变化。
2.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台风等,它们对人类生活和环境造成破坏。
3.空间探索:人类通过航天器进行对太空的探索,如人类登月、卫星发射等。
以上是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的一些必备知识点,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复习第一章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
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
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
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双耳效应)9.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14.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
2019最新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知识点总结(精品)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精编)第1章知识要点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温度觉或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形成嗅觉。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当食物进入口腔,其中一些物质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味觉。
干扰)。
8、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9、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1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1、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12、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13、耳的结构:P10 图1-1814、听觉产生过程: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的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5、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16、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17、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18、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9、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1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20、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
21、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2、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23、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能影响音色。
24、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5、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6、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达到3×108米/秒27、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等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江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江知识点一、生命科学1. 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是“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能够进行代谢活动,并能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自我复制。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是细胞的主体部分,包括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流体等。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主要包括染色体和核仁。
3.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约38亿年前的原始海洋中,而生命的进化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生物的进化是由基因变异和自然选择相互作用所推动的。
4. 生命的分类生命的分类体系主要有五级,分别为:物种、属、科、目、纲。
生物之间的分类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生物化学特征、生态和遗传信息等因素来进行的。
二、物质科学1. 物质的性质和分类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稳定性和化学性质等。
物质可以以固态、液态或气态存在。
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类。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反应中发生了化学性质的改变;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没有发生化学性质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物理性质的变化。
3. 溶解和结晶溶解和结晶是物质在液态中的两种状态。
溶解是指物质从固态或气态状态转变为液态状态,并和化合物分子相互作用的过程。
结晶是指溶解状态下的物质,通过降低温度或者蒸发过程,重新形成固体的过程。
4. 气体凝结气体凝结是指气体在经过冷却或加压过程后转变为液态或固态。
气体凝结主要发生在天气、物质的分离和制造工艺等方面。
三、能量科学1. 能量的种类能量的种类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辐射能和化学能等。
能量是物质所具有的一种属性,能够驱动各种物理化学反应和生命活动。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转化的过程中,能量既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
3. 分子运动和温度分子运动是指物质中各种分子之间的碰撞和运动。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下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人的感觉:视觉光线==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听觉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震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脑部(各种感觉形成部位)双耳效应: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与晕车晕船有关嗅觉形成:气味==鼻腔==嗅觉感受器(嗅觉神经末梢、嗅细胞)==嗅神经==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嗅觉与味觉是相互影响的:感冒没胃口味觉味蕾(味觉感受器: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四种基本味觉:酸(两侧靠中间最敏感)、甜(舌尖)、苦(舌根)、咸(两侧靠前)触觉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2.声音产生条件物体震动传播条件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传播(同一温度下,气体中传播最慢,固体最快)。
150C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温度升高10C,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m传播方式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回声,可测距离)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如:声音尖细刺耳或低沉响度:声音的强弱(单位:分贝):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如:震耳欲聋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如:闻其声知其人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人的发生频率范围:65Hz到1100Hz可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到20000Hz超声波:频率>20000Hz次声波:频率<20Hz减弱噪音的途径1.声源处减弱2.传播过程中减弱3.人耳处减弱3.光的传播光源发光的物体:自然光和人造光源传播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105千米/秒。
光年:距离单位,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有关的现象:1.小孔成像 2.影子的形成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太阳光(白光)由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不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质:由物体表面反射决定透明物质:由透射的色光来决定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同的色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总复习必备知识点1.1新生命的诞生一、知识点1.人的生殖细胞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精子和卵细胞细胞核内均携带遗传信息,决定新生命的主要特征)2)卵细胞是人体最大的细胞,营养物质丰富,为早期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3)精子是有尾巴,能够游动。
称蝌蚪状。
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2.人的生殖系统4)男性生殖系统:最主要器官为睾丸(功能为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5)女性生殖系统: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功能为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其中输卵管是受精场所。
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和妊娠6)受精:卵细胞和精子在卵细胞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注:受精卵是最早生命体不是生殖细胞)7)妊娠:受精卵从输卵管向子宫移动,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于子宫壁上,女性怀孕,也称为妊娠。
4.胚胎的发育(9个月)1)早期营养来源于卵细胞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于母体2)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3)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
(有一层膜为屏障)。
胎盘的血液与母体血液是分开的。
阻断传染病,但是一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等)4)分娩:宫颈扩张,胎儿娩出,胎盘娩出。
5)分娩几秒钟后婴儿会哭或者咳嗽,除去口鼻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
)5.试管婴儿:有性生殖,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1.2、走向成熟一、知识点1.人的一生1)婴幼儿期:出生前三年,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2)少年期:减慢生长3)青春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第一特征的发育和成熟)。
女生一般11岁之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4)成年期:体重或升高逐渐停止增长,各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5)衰老期:结果是死亡(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2.第一性征:生殖器官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
(依靠激素维持,阉割后消失)1)男性:长胡须,增大喉结,声音低沉2)女孩:盆骨变大乳房增大,声音变尖3.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标志1)遗精:2)月经:第一次为初潮,周期为28~30。
与卵巢排卵周期一样。
但不同时。
1.3动物的生长时期1.青蛙的一生:(变态发育)3)受精卵:雌蛙和雄蛙抱对,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4)蝌蚪:用腮呼吸5)幼蛙:6)成蛙:2.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
蚊、蝇、菜粉蝶、蜜蜂、苍蝇、沙蚕家蚕等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等3个时期的,叫做不完全变态。
如蟑螂、蝼蛄、蟋蟀、蝗虫注: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都是特指昆虫的发育过程,不能用于两栖类:如青蛙的发育为变态发育,是两个范畴。
两栖类的只能是变态发育。
3.生命周期:动物一生经历的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命时期4.寿命:生命时期的时间。
受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
5.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注:1)试管婴儿:有性生殖,体内发育胎生2)克隆羊:无性生殖,体内发育,胎生3)体内发育:鲨鱼,蝮蛇。
有孵蛋产卵的行为。
1.4植物的一生1.种子的结构1.子叶——有两片,肥厚,贮存淀粉(遇碘液变蓝)2.胚芽——生有幼叶的部分,将来发育成茎和叶3.胚轴——连接胚芽和胚根的部分,将来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4.胚根——在与胚芽相对的一端,将来发育成根。
5.种皮——保护种子内部结构玉米种子1.胚根——发育成根2.胚轴——连接茎和根3.胚芽——发育成茎和叶4.子叶(只有一片)。
5.胚乳:提供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遇碘液变蓝)2.种子的分类3.种子的萌发的条件1)自身条件:胚是活的,且结构完整;种子没有处于休眠期2)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注:种子萌发消耗子叶或者胚乳的营养物质,幼苗成长后,这些结构萎缩甚至消失)4.芽的结构:1)幼叶:发育成叶2)芽轴:发育成茎3)芽原基:发育成侧芽4)顶端分生组织:使芽轴不断伸长并产生新的叶原基和芽原基5)叶原基:发育成幼叶5.芽的分类1)顶芽:长在主茎或侧枝顶端的芽,使茎向上生长3)侧芽:长在主茎或侧枝的节上(侧面)的芽→侧枝注:顶端优势:顶芽优于侧芽生长并且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6.花的结构1.5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1.有性生殖1)传粉方式:自花传粉,异花传粉,人工传粉。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胚珠内结合成受精卵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珠被受精卵胚2.无性生殖:孢子繁殖和营养繁殖。
营养繁殖包括分根、压条、扦插、嫁接1.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1.细菌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叶绿体和成型的细胞核。
有的细菌细胞壁有鞭毛,帮助细菌自由的移动。
有的有荚膜,保护细菌的作用2.菌落:即细菌团可以用放大镜观察到3.细菌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4.细菌的生殖方式:细胞分裂5.真菌结构:有细胞核,无叶绿体6.酵母菌(单细胞真菌):有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液泡。
出芽生殖。
应用:发面、酿酒7.食用菌菇:多细胞真菌(霉菌的应用:酿酒、发酵食品、药物生产):孢子生殖8.食物的保存:干藏法、真空保存法、冷藏法、腌制法2.1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具有感受外界刺激,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的功能)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5、嗅觉的特点:①嗅觉疲劳: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6、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7、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声波的应用:超声波粉碎结石、声呐探测海水深度)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4、影响声音的因素:温度和介质种类(固体>液体>气体)2.3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耳廓、外耳道;②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声音的三要素:1)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3)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辨别人声的依据。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超声波(声呐,B超等),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地震,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的声波)7、噪音控制方式:控制噪声声源振动、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减弱2.4光和颜色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1)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线:直线带箭头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实际是不存在的3)应用: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4)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气中次之。
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
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
所以白光是复色光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人民币真伪)、杀菌、消毒。
5、物体颜色:a) 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b)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注意: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2.5光的反射和折射1.光的反射定律:光路具有可逆性。
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β=α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2.反射面比较光滑,当平行入射的光线射到这个反射面时,仍会平行地向一个方向反射出来,这种反射就属于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后视镜、化装镜)当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到粗糙的表面时,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称之为"漫反射"或"漫射"。
(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虚像、垂直、等距、左右颠倒;(潜望镜)4.凸面镜:发散光线,有虚焦点;例:汽车观后镜凹面镜:会聚光线,有焦点;例:探照灯、太阳灶5.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6.光的折射定律:岸上看水中物体,比实际浅。
(海市蜃楼)①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注意)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垂直射入界面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③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
④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7.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从水中看河岸上的树觉的高。
2.6透镜和视觉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3、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