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建国后,“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合理的轮 作(换茬)、间作套种和密植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重要 措施”。
★间(混)套作已成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作物
高产、高效、持续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一、间作与套作的概念和作用
(一)间作与套作的概念
单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 种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净种 或平作。
低位不耐荫作物,略低或相同 主作物,密度与单作相近,确保产量不低 副作物,肥-多 套作时,密度与单作基本相同
行数 间套作时,各种农作物的行数用行比来表示,
即各农作物实际行数的比
行数确定:
(1)产量要求(保证产量需保证一定行数) (2)边际效应大小(边际效应大,行数少;反之行数多)
–高位作物少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 –矮位作物多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
如 小麦/棉花+甘薯条件下
• 小麦的边行优势可达3行,小麦的种植行数应<6行,行数 越多,小麦边行优势的利用效果越差。
• 棉花边际效应(边行优势)可达4行,棉花种植的行数应 <8行,行数越少增产越多。
• 甘薯边际效应(边行劣势)可达3行,甘薯种植行数应>6 行,行数越大减产越少。
边际效应
边际优势:间套作中的高杆作物边行通风条 件好、根系吸收范围大、吸收能力强,生长 发育状况及产量优于内行的现象
带状间作便于机械化
或半机械化作业,与分行间 作相比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玉 米 间 作 花 生
套作
同一块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 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用“/” 表示。有行间套种、带状套种、连环套、整田套(下 茬作物混种在整个前茬田间)。
套种与间作都有作物共生期,所不同处,套种每种 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间、混、套作是我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耕细 作、集约种植的一种传统技术:
• 公元前1世纪,西汉《汜胜之书》:“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 合种之”、“区种瓜……又种薤十根”、“又可种小豆于瓜 中”。
• 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二豆良美,润泽益桑”,以 发挥作物间的互利关系;“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以 避开作物间的不利关系。
– 协调作物争地矛盾:间套作运用得当、安排 适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些作物争地 的矛盾 。
二、间作与套作的技术要点
(一)选择合理的农作物与品种 (二)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 (三)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
(一)选择合理的农作物和品种
大同小异,对应互补。
1、生态适应性大同小异 对大范围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在共生期内大致相同。
第三节、农作物种植方式
——间作与套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间作与套作的概念、作用、技术要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把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在生产中的 应用技术传播开 ◆ 教学重点: 掌握间作与套作的概念、作用、技术要点 ◆ 教学难点: 理解种植密度、宽幅、间距、带宽在实际生产 中的应用
•群 体 结 构 单 一 , 全 田 作 物 对 环 境 条 件 要 求一致; •生 育 一 致 , 便 于 田 间 统 一 种 植 、 管 理 与 机械化作业; •个体之间只存在种内关系。
间作 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
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 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用“‖” 表示。
不同作物在田间构成人工复合群体,个体之 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
(如:水旱、肥瘦不宜共生生长;生态位有差异) 选配的农作物对农田小气候的要求略有差异。
2、特征特性适应互补 在生态适应性大致相同的基础上特征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 差别(互补)(形态、生理、生长发育特点等) 。
“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圆一尖,一深一浅,一长一短, 一早一晚” 3、经济效益高于单作
(二)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
• 至宋、元时期的七百年间,间混套作有一定发展,注意到 用地养地相结合,并提高了对套作的好处和合理选配作物组 合的认识。
• 至明、清,人口增加较快,人均耕地显著减少,间混 套作普及较快。明代《农政全书》中有了关于大麦、 裸麦和棉花套作,麦和蚕豆间作,以及棉薯间作等记 载。清朝《农蚕经》记述了麦与大豆的套作。此外, 明朝还有早稻与晚稻套作,清朝有稻豆套作、粮菜问 作、稻与苡薏间作等有关记载。至建国前,套作已有 相当规模的发展,玉米与豆类间作在全国各地已都有 分布。
间作的作物播种期、收获期相同或不相同, 但作物共处期长,其中,至少有一种作物的共 处期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间作时, 不论间作的作物有几种,皆不增计复种面积。
条(带)状间作
作物成多行或占一定幅度的相间种植,形成带状,如 四行棉花间作四行甘薯,二行玉米间作三行大豆等。
小 麦 玉 米 套 种
小 麦 葵 花 套 种
(二)间作与套作的作用
– 增产:合理的间混套作比单作具有明显增产 效果,可做到多种多收,高产多收。
– 增效:合理的间套作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之 间的有利关系,可以较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 多的产品输出。
– 稳产保收: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复合群 体内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 逆能力 。
边际劣势: 间套作中的矮作,边行 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劣于 内行的现象
(3)套作生产确定行数还应根据作物的主 次关系 –如麦棉套作时
–小麦为主时,小麦应保证基本的种植行数
–棉花为主时,小麦应减少种植行数,根据 棉花要求保证棉花行数。
2、幅宽
幅宽是指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 带状种植才有幅宽的概念,隔行种植和混作无幅宽可言 (1)幅宽与作物种植行数正相关 (2)高位作物的行距(带宽)往往比其单一种植时更窄,利 用其边行优势。 (3)矮位作物行数较少的情况下,如2-3行,
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空间分 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作物的田间结构。
间套作的田间配置主要包括各种 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幅宽、间距、带 宽等。(如配置不合理则加剧竟争)
B
A作物
Leabharlann BaiduB作物
A作物
1、种植密度
高要密,矮略稀; 挤中间,空两边; 保主作,收次作; 促互补,抑竞争。
高位作物,较密(肥力、株型)
—高位作物,宽窄行种植、带状条播、宽行密株、一穴多株、 大行通风透光,保密度、用边行优势
★间(混)套作已成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作物
高产、高效、持续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一、间作与套作的概念和作用
(一)间作与套作的概念
单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 种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净种 或平作。
低位不耐荫作物,略低或相同 主作物,密度与单作相近,确保产量不低 副作物,肥-多 套作时,密度与单作基本相同
行数 间套作时,各种农作物的行数用行比来表示,
即各农作物实际行数的比
行数确定:
(1)产量要求(保证产量需保证一定行数) (2)边际效应大小(边际效应大,行数少;反之行数多)
–高位作物少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 –矮位作物多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
如 小麦/棉花+甘薯条件下
• 小麦的边行优势可达3行,小麦的种植行数应<6行,行数 越多,小麦边行优势的利用效果越差。
• 棉花边际效应(边行优势)可达4行,棉花种植的行数应 <8行,行数越少增产越多。
• 甘薯边际效应(边行劣势)可达3行,甘薯种植行数应>6 行,行数越大减产越少。
边际效应
边际优势:间套作中的高杆作物边行通风条 件好、根系吸收范围大、吸收能力强,生长 发育状况及产量优于内行的现象
带状间作便于机械化
或半机械化作业,与分行间 作相比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玉 米 间 作 花 生
套作
同一块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 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用“/” 表示。有行间套种、带状套种、连环套、整田套(下 茬作物混种在整个前茬田间)。
套种与间作都有作物共生期,所不同处,套种每种 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间、混、套作是我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耕细 作、集约种植的一种传统技术:
• 公元前1世纪,西汉《汜胜之书》:“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 合种之”、“区种瓜……又种薤十根”、“又可种小豆于瓜 中”。
• 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二豆良美,润泽益桑”,以 发挥作物间的互利关系;“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以 避开作物间的不利关系。
– 协调作物争地矛盾:间套作运用得当、安排 适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些作物争地 的矛盾 。
二、间作与套作的技术要点
(一)选择合理的农作物与品种 (二)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 (三)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
(一)选择合理的农作物和品种
大同小异,对应互补。
1、生态适应性大同小异 对大范围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在共生期内大致相同。
第三节、农作物种植方式
——间作与套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间作与套作的概念、作用、技术要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把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在生产中的 应用技术传播开 ◆ 教学重点: 掌握间作与套作的概念、作用、技术要点 ◆ 教学难点: 理解种植密度、宽幅、间距、带宽在实际生产 中的应用
•群 体 结 构 单 一 , 全 田 作 物 对 环 境 条 件 要 求一致; •生 育 一 致 , 便 于 田 间 统 一 种 植 、 管 理 与 机械化作业; •个体之间只存在种内关系。
间作 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
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 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用“‖” 表示。
不同作物在田间构成人工复合群体,个体之 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
(如:水旱、肥瘦不宜共生生长;生态位有差异) 选配的农作物对农田小气候的要求略有差异。
2、特征特性适应互补 在生态适应性大致相同的基础上特征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 差别(互补)(形态、生理、生长发育特点等) 。
“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圆一尖,一深一浅,一长一短, 一早一晚” 3、经济效益高于单作
(二)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
• 至宋、元时期的七百年间,间混套作有一定发展,注意到 用地养地相结合,并提高了对套作的好处和合理选配作物组 合的认识。
• 至明、清,人口增加较快,人均耕地显著减少,间混 套作普及较快。明代《农政全书》中有了关于大麦、 裸麦和棉花套作,麦和蚕豆间作,以及棉薯间作等记 载。清朝《农蚕经》记述了麦与大豆的套作。此外, 明朝还有早稻与晚稻套作,清朝有稻豆套作、粮菜问 作、稻与苡薏间作等有关记载。至建国前,套作已有 相当规模的发展,玉米与豆类间作在全国各地已都有 分布。
间作的作物播种期、收获期相同或不相同, 但作物共处期长,其中,至少有一种作物的共 处期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间作时, 不论间作的作物有几种,皆不增计复种面积。
条(带)状间作
作物成多行或占一定幅度的相间种植,形成带状,如 四行棉花间作四行甘薯,二行玉米间作三行大豆等。
小 麦 玉 米 套 种
小 麦 葵 花 套 种
(二)间作与套作的作用
– 增产:合理的间混套作比单作具有明显增产 效果,可做到多种多收,高产多收。
– 增效:合理的间套作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之 间的有利关系,可以较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 多的产品输出。
– 稳产保收: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复合群 体内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 逆能力 。
边际劣势: 间套作中的矮作,边行 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劣于 内行的现象
(3)套作生产确定行数还应根据作物的主 次关系 –如麦棉套作时
–小麦为主时,小麦应保证基本的种植行数
–棉花为主时,小麦应减少种植行数,根据 棉花要求保证棉花行数。
2、幅宽
幅宽是指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 带状种植才有幅宽的概念,隔行种植和混作无幅宽可言 (1)幅宽与作物种植行数正相关 (2)高位作物的行距(带宽)往往比其单一种植时更窄,利 用其边行优势。 (3)矮位作物行数较少的情况下,如2-3行,
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空间分 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作物的田间结构。
间套作的田间配置主要包括各种 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幅宽、间距、带 宽等。(如配置不合理则加剧竟争)
B
A作物
Leabharlann BaiduB作物
A作物
1、种植密度
高要密,矮略稀; 挤中间,空两边; 保主作,收次作; 促互补,抑竞争。
高位作物,较密(肥力、株型)
—高位作物,宽窄行种植、带状条播、宽行密株、一穴多株、 大行通风透光,保密度、用边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