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生态学Lecture_6Nutrient Cycles
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海洋生态系统教材》

?环境生态学?电子教材海洋生态系统四海洋生态系统〔一〕河口生态系统河口是地球上陆海两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之一,特指海水与淡水交汇和混合的海湾及河段。
这一定义的含义是海水和淡水的自由连接,至少一年中有一局部时间是如此。
这一定义排除了那些永远隔离的坝堤围住的近岸水域,也排除了像里海、亚速海和大盐湖之类孤立的半咸水水域或咸水水域。
1生境特征〔1〕盐度河口的盐度有潮汐周期性和季节周期变化。
潮汐周期性指时海水向河道上游顶推,移动上游的等盐线,低潮时海水下退,移动下游的等盐线。
季节性周期指降水、融冰、蒸发等在特定季节改变盐度。
〔2〕底质大多数河口区的底质是松软的泥质,它们是由海水和淡水带人河口的泥沙沉积而成,是一个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的体系。
〔3〕温度河口的水温比附近海岸水域的水温变化大。
河口的水较浅,外表积却比拟大,以及陆地江河来水,都影响河口水温。
一般来说,与附近海岸水域相比,河口水温是冬天更冷,夏天更暖。
表层水比底层水温度变化范围大。
〔4〕波浪和水流河口通常被陆地包围,受海风影响较小,因而波浪较小,是个较平静的区域。
河口区的水流主要是海潮和入海河水的流动,河道上的流速有时可达每小时数千米,在河道中央流速最大。
大局部河口区有淡水的连续注入,与海水进行不同程度的混合。
给定体积的淡水从河口排出的时间称为冲洗时间flushing time。
这个时间可作为河口系统稳定性的一个测度。
较长的冲洗时间对维持河口浮游生物是很重要的。
〔5〕混浊度河口水中有大量的悬浮颗粒,其混浊度较高,特别是在有大量河水注入时,河水携带和底质泛起的悬浮物猛增,导致水体透明度下降,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的光合作用率也随之下降。
在混浊度很高时,浮游植物的产量可忽略不计。
〔6〕氧河口经常不断地有淡水和海水流入,加上风的作用,水体中的氧非常充分。
因为氧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和盐度的增高而降低,故水中的氧量也会随着这些参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由于淤泥颗粒细,限制了间隙水与上面水体的物质交换,加上有机物含量高和细菌数量多,需要消耗间隙水中大量的氧,所以,底质往往严重缺氧。
水域生态学课件第二节 初级生产力zm(共17张PPT)

第二节 初级(chūjí)生产力
第五页,共17页。
初级(chūjí)生产力
• 1,初级生产力的概念 • 2,决定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 3,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 4,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 5,其他(qítā)生物的初级生产力 • 6,生物圈的初级生产力和光能利用效率
第六页,共17页。
1,初级(chūjí)生产力的概念
• 1,初级生产力的定义 • 2,水体的初级生产过程 • 光合作用(guānghé-zuòyòng) • 化合作用
第七页,共17页。
2,决定初级(chūjí)生产力的因 素
• 1,现存(xiàncún)量 • 2,光照 • 3,水温 • 4,营养盐类 • 5,垂直水流 • 6,动物滤食
第十四页,共17页。
5,其他(qítā)生物的初级生产力
• 1,水草 • 现存(xiàncún)量 • 生产量和呼吸量 • 2,底生或周生藻类
第十五页,共17页。
6,生物圈的初级(chūjí)生产力和光能利用 效率
第十六页,共17页。
初级(chūjí)生产力
• 1,初级生产力的概念(gàiniàn) • 2,决定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 3,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 4,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 5,其他生物的初级生产力 • 6,生物圈的初级生产力和光能利用效率
• 此法的缺点是设备和技术较难掌握,此外藻类分泌 出的溶解有机质(胞外产物)流入滤液中,可能产生 巨大的误差。因此,必须同时测定滤液中的放射性。 如不需要区分细胞和胞外产物的产量时,可将曝光 (bào guāng)后的水样不经过滤直接测定其放射性。
• 一般认为14C法所得数值为净产量或接近于净产量, 但也有作者认为仍属于毛产量,可能是介于两者之 间的一种数值。
河口生态学

资料一:中国沿海有1500多条江河入海。
在河口水域,径流、潮流、风浪共存,水流、泥沙运动具有很强的非恒定性,形成了有别于淡水和海洋的独特河口环境。
河口既是流域物质的归宿,又是海洋的开始。
河口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藕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
长江口、黄河口和珠江口以及世界上许多河口地区人口稠密、社会经济发达,河口环境对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
2.3外来浮游动物对河口生态系统的影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性传播正危害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引起全球性关注。
船舶排放压舱水是造成地理性隔离水体间的有害生物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目前,对于外来有害生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以及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较少。
河口地区常常是重要的港口,国际间船舶航行密集,加剧了有害外来生物物种的传播,对河口水域的生态平衡和居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外来有害浮游动物中主要包括挠足类、水母和轮虫等,如肉食性挠足类捕食浮游动物和鱼苗,对当地河口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威胁,它们与本土生物竞争食源、传播寄生虫和病原体、甚至导致本土物种的灭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灾难性的破坏。
20世纪70年代北美水母侵入黑海,嗜食浮游生物、鱼卵及鱼苗,给当地凤尾鱼和鲜鱼养殖业带来了灭顶之灾。
肉食性挠足Cercopagispengoi是俄罗斯Neva河口的外来浮游动物,目前已成为Neva 河口的优势物种,它改变了浮游生物食物网以及物质和能量流动,加剧了Neva河口的富营养化!53}。
目前,对外来浮游动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挠足类,微型浮游动物在过去很长时间被忽视,鉴于微型浮游动物极其重要的生态学作用,应当加强对外来微型浮游动物的研究。
我国河口地区经济发达,船舶来往众多,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我国河口外来浮游动物的监测,以及评估外来浮游动物入侵对河口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的影响,加强对外来浮游动物的种群动力学及其生态学效应的研究。
2.4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河口生态环境和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近年来,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河口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
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 《生态学》课件

3. 分解者 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它们把
已死生物的各种复杂物质,分解为可供 生产者和消费者吸收利用的有机物和无 机物,因而在海洋有机和无机营养再生 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们本身 也是许多动物的直接食物。
14
4. 有机碎屑 有机碎屑来源于未被完全摄食或
消化的食物残余、浮游植物在光合作 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部分低分子有 机物以及陆地生态系统输入的颗粒性 有机物,也作为食物为某些动物所利 用。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除了以初级 生产者为起点的植食食物链外,还存 在以细菌为基础的腐殖食物链和以有 机碎屑为起点的碎屑食物链。
水域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 包括生物生活的介质——水体和水 底。
生物成分,按其生活的方式 可分为漂浮生物、浮游生物、游泳 生物、底栖生物和周丛生物等 5大 生态类群。按其生态机能则可分为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有机碎 屑 4类。
11
1. 生产者
2.
生产者即自养生物,主要指
具
3. 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
6
2. 水的比热容较大,导热性能差 水温,尤其是大洋水温,比陆地稳
定得多。如温带海域全年温度变幅一般为 10~15℃,两极和热带海域仅约 5℃,同 时水体对于其周围环境的温度调节也极为 显著,例如海滨城市日常温度变化较内陆 城市小。
7
3. 光线在水中的穿透力比在空气中小
日光射入水体后衰减较快。特别是 在海洋中,只有最上层海水中才有足够 的光照保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在某一 深度处,光照的强度减弱至植物光合作 用生产的有机物质只足以补偿其自身的 呼吸作用的消耗,这一深度称为补偿深 度。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称为真光带。 真光带的深度,在某些透明度较大的热带 水域可达200米以上;而在比较混浊的近 岸水域,有时仅约数米,是水生动物富集和 最活跃的区域。
(完整版)河口湿地盐沼

(2) 湿地的分类
参照《湿地公约》分类系统 天然湿地
海洋/海岸湿地
A - 永久性浅海水域;B - 海草床;C - 珊瑚礁; H - 盐沼;I- 潮间带森林湿地;等
内陆湿地
第六章 河口生态
童春富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思考题(1)
“大多数河口中,微型浮游植物占有数量上 的优势,中型浮游植物是生物量的主要组成 部分”,“河口浮游植物生产力的主要部分 是由微型浮游植物产生的”,两种论述是否 矛盾,为什么?
生物量金字塔
Biomass (dry weight), carbon, energy, number are all correlated (approximately)
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是融淡水生态系统、海水生态系统、 咸淡水生态系统等为一体的复杂系统,演变机制非常复杂。
兼具河口与湿地的特质:
河口湿地生境类型丰富,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并成为许 多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河口湿地位于河流入海的河口地区,往往具备优越的区位、 丰富的水资源、油气资源、港口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经 济地位,因此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截至2011年6月有37处
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湿地公约》的定义
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 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 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
界定标准(至少具备其中一个)
(4) 中国的湿地
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 位,世界第四位。
河口生态学Lecture_11Zooplankton, Nekton, and Macrobenthos

Demersal (or Epibenthic) - associated with the bottom
High species diversity and specialization Sedentary nature leads to lower metabolic rates Some species are vertical migrators
Impacts of Consumers in Benthic Food Webs
Feeding Preferences can structure communities Herbivore grazing can alter competitive hierarchies
Coral reefs, oysters reefs, and seagrass beds are complex benthic communities with highly developed food webs and feedback loops
Nekton
Nearly one-half of the known fish species occur in estuarine and coastal habitats
Have PATCHY distributions (may be result of circulation features) -
Hutchinson’s Paradox of the Plankton
Vertical migration and transport, larval retention
Other members include chaetognaths, mysids, carideans, cnidarians, ctenophores栉水母门 • Meroplankton - temporary zooplankton - larval stages of many species Shrimps (zoea), crabs (megalopae), molluscs (veliger), polychaetes (trocophore), fish larvae Larval Ecology - planktotrophy vs. lecithotrophy, dispersal, settlement Microplankton - tiny zooplankton (<200 μm) - may be VERY abundant examples include ciliates and 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s
河口生态学Lecture_4Coastal Circulation

Counterclockwise
Gulf Stream Circulation Movie
/vis/a000000/a000500/a000555/
Ekman Spiral
Imagine a series of water layers
The surface layer moves 45º to the right of the wind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Each layer below moves progressively further to the right at a lower speed The Ekman Layer of no movement usually <100 m depth and depends on wind speed and latitude The Net Direction of water motion is 90º to the right of the wind direction - In reality, the angle is between 45 and 90º
Geostrophic Currents
In the North Atlantic, Ekman transport produces a subtropical convergence of water in the center of the gyre Water is “piled” in a hill as high as 2 m by Ekman transport and the Coriolis force Water flows down the “hill” and to the right due to the Coriolis force and gravity This flow of seawater is known as geostrophic current Geostrophic Currents are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open ocean, but may affect the shelf edge
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

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实用版)目录1.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的定义与重要性2.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3.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4.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的应用案例5.我国在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与展望正文【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的定义与重要性】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是一门研究河口区域近岸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河口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对于揭示河口区域生态系统的演变趋势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河口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包括生物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2.河口区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如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等;3.河口区域生态过程:如水文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4.河口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生态防护等;5.河口区域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关系:如水资源利用、湿地开发等。
【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野外调查:如现场采样、实地观测等;2.实验室分析:如化学分析、生物学分析等;3.数学模型:如生态系统模型、水文模型等;4.遥感技术:如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5.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数据处理、空间分析等。
【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的应用案例】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以下是一些应用案例:1.长江口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通过研究长江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2.黄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分析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提出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方案;3.珠江口湾区水环境治理:研究珠江口湾区水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为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在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与展望】我国在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河口区域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撑。
森林生态学基础—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第八章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nutrientcycles)通常称为物质循环,或元素循环或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自然界各种不同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是一切生命过程的基础。
能量是生态系统一切活动和过程的最终推动力,物质是构成生态系统生命和非生命组分的原材料,两者对任何生态系统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能量总是由高效能向低效能沿单方向流动,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物质则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被反复循环利用,它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双重作用,既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能量的载体。
因此,讨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规律,是深入研究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内容。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典的元素循环是以自然界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对象的。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的核试验引起人们对人工核素的全球沉降和迁移过程的关注。
20世纪60、70年代工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化肥、农药、洗涤剂和重金属的全球性污染。
在国际科联环境科学问题委员会(SCOPE/ICSU)的倡导下,科学家们开展了全球碳、氮、硫、磷和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
80年代以来,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以及其他许多国际性的全球科学计划针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系列全球变化,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海平面升高、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等开展了大量研究。
这些问题均与元素循环有关,因此给碳、氮、硫、磷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带来了新的推动力和新的研究内容,使元素循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元素迁移转化过程与规律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土壤、植被及人类活动。
目前,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关注的重点领域有:(1)生物圈的地球化学组成和结构及在人类活动中变化的特点,生物圈的稳定性,人类地球化学作用对其影响及两者相互协调的机理;(2)碳、氮、硫、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人类活动对其作用强度和全球变化关系的研究;(3)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形态、迁移、转化、归宿)和其模型,它们的生物和健康效应的研究;(4)农药和其他重要的有毒有害有机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迁移、降解、残留过程中的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研究;(5)天然和技术成因的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和其生物、健康效应,地方病的生物地球化学防治对策的研究;(6)古代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地球化学成矿机理,古代地球化学环境和生物进化相互作用的研究等。
河口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态位分析研究

河口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态位分析研究河口生态系统是由河流与海洋交汇形成的重要生态地带,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其中,水生生态位是河口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
本文将对河口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态位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对生物适应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Ⅰ. 河口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态位概述河口是河流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具有独特的水文和地理条件,形成了特定的生态环境。
水生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特定水生环境中获得生存和繁衍所占的生态位置。
在河口生态系统中,水生生态位对物种的适应性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Ⅱ. 河口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态位的类型1. 水生植物生态位:河口区域的水生植被是构建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中的养分,调节水质和土壤结构,为其他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2. 水生动物生态位:河口地区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息地,包括鱼类、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等。
它们通过在水中获取食物、适应水流、利用沉积物等方式,占据了特定的生态位。
3. 水生微生物生态位:水生微生物包括细菌、藻类和真菌等微小生物体。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形成食物链中的底层环节,同时参与着氧气产生和二氧化碳释放等关键生态过程,对整个河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Ⅲ. 水生生态位与生物适应性1. 食物资源的利用和竞争:水生生态位的不同类型生物通过适应性取食策略,能够很好地利用河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资源。
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促使物种进化出不同的取食方式,使得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得以维持。
2. 栖息地选择和土壤结构调节:不同水生生物基于适应能力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栖息地,形成了各自的生活空间。
同时,水生生态位的一些物种通过作用于土壤结构的调节,改变栖息地中的环境因子,为其他物种提供更适宜的生存条件。
Ⅳ. 水生生态位与河口生态平衡1.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水生生态位的物种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实现了能量的有序流动和物质的循环。
水域生态学课件Ecosystem (中文版)

as a good solvent) – 相对较低的溶氧和较高的水密度, etc.
水体生态系统的特点
•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在分解作 用中起主要作用;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细 菌和真菌更多作为转换者,而浮游植物和 浮游动物在营养物循环中起主要作用。
水体生态系统的特点
•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特别是以浮游植物 生产为主时,死亡细胞并不积累,容易 自我分解(autolysis),光合作用产量很高; 此外,浮游植物生物量周转率(turn-over) 高.
– The P:B ratios (production/biomass) average 0.042 for forests
– 0.29 for other terrestrial systems – 17.0 for aquatic community.
水体生态系统的特点
• 在某些水域中,小的水生消费者周转率 高,生物量金字塔pyramid of biomass 可能是倒的inverted.
2.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2.1 有机物生产
– 淡水生态系统(Freshwater Ecosystem):流水、 静水
• 陆地生态系统(Terrestrial Ecosystem) – 荒漠(desert) – 冻(苔)原(tundra) – 草原(grassland) – 森林(forest)
• 湿地生态系统(Wetland Ecosystem)
生 态 系 统
静水生态系统 (河流)
水底区 水层区
沿岸带(划归湿地生态系统) 亚沿岸带 深底带 湖心带 深底带
河口生态学Lecture_9bPrimary Producers- Phytoplankton

Remember ROY G. BIV
From Pinet 2003
Total absorption spectrum of oceanic water together with spectra of the individual absorbing components
From Kirk 1994
• 亦称四碳二羧酸循环(C4dicarboxylic cycle)。光合合作用的暗 反应中,二氧化碳首次被固定的接 受体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 在PEP羧化酶催化下形成C4-羧 酸——草酰乙酸。在NADP-苹果酸 脱氢酶催化下,还原为苹果酸 (C4-酸),它由叶肉细胞运到维 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经脱羧释 放二氧化碳并形成C3-酸,C3-酸又 回到叶肉细胞,转变成PEP,又可 接受二氧化碳,该循环由于固定二 氧化碳的最初产物是C4-酸故称为 C4-途径。循环中被释放的二氧化 碳留在原地,通过C3途径转变成糖。 该途径功能是将外界二氧化碳运送 到叶内部,提高核酮糖-1,5-双磷 酸羧化酶加氧酶周围的二氧化碳浓 度,以利于提高光合速率。其本身 并不能完成净固定二氧化碳的作用, 仅起改善供应二氧化碳的作用。
= -k
Thus k = 0.74
Homework Assignment
Determine the extinction coefficient (k), and R2 for the following data. Estimate the irradiance at 5m depth when the incident irradiance is 1000 µ mol quanta m-2 s-1 Depth (m)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PAR 1259.0 749.3 442.3 254.6 146.4 81.3 46.5 27.2 17.5
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演变及演变机制研究

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演变及演变机制研究河口地区是指河流口周边的地带,它是河流和海洋相接处,是陆地和海洋之间的一个重要过渡区域。
河口地区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对于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演变及演变机制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河口地区的生态系统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河流的沉积物输入是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河流带来的大量沉积物在河口地区沉积下来,形成河口地区的河岸堆积和滩涂等特殊地貌。
这些沉积物也是河口地区丰富的营养物质来源,为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养分。
其次,潮汐也是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潮汐的涨落会带来海水的输入和排出,与河水的混合在河口地区形成潮滩,为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独特的生境。
再次,气候变化也对河口地区的生态系统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这些都会对河口地区的水文情况、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影响。
河口地区生态系统的演变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首先,生物的生态学作用是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河口地区是丰富的生物栖息地,生物通过食物链和生态位的相互关系调节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河口地区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通过光合作用和摄食调控了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影响着水体的氮循环过程。
其次,水动力过程也是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水动力过程包括水流速度、水位变化、潮汐涨落等,这些过程将沉积物和溶解物质输运到河口地区,并在该地区形成特定的地貌和生态环境。
再次,人类活动也对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演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功能逐渐减弱。
为了研究河口地区生态系统的演变及演变机制,科研人员采取了多种方法和手段。
首先,地学研究可以通过对沉积物的采样和分析,了解河口地区沉积物的特征和沉积过程,推测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
生态学专业英语词汇总结

生态学专业英语词汇总结摘要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
生态学专业是培养具有生态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能够从事生态系统管理、保护和恢复等工作的高级人才的专业。
生态学专业的本科核心课程包括基础生态学、代谢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保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生态学研究技术等。
本文旨在为生态学专业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参考。
1. 基础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介绍生态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环境因子对生物分布和适应的影响、种间关系和群落动态等。
该课程涉及的专业英语词汇如下表所示:中文英文生态学ecology生物organism种species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生境habitat生态位niche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物种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物种相似性species similarity物种区系flora and fauna物种地理分布biogeography生物圈biosphere生态系统ecosystem生产者producer消费者consumer分解者decomposer能量流动energy flow物质循环nutrient cycling碳循环carbon cycle氮循环nitrogen cycle磷循环phosphorus cycle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光照light温度temperature水分moisture土壤soilpH值pH value盐度salinity适应性adaptation突变mutation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基因流gene flow物种形成speciation物种灭绝extinction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共生关系symbiosis寄生关系parasitism共利关系mutualism共栖关系commensalism捕食关系predation2. 代谢生态学代谢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能量代谢和物质转化过程及其规律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代谢类型、代谢率、代谢平衡、代谢效率、代谢策略等。
河口生态系优品ppt资料

♥ 特性:由陸地來的物質一部分在輸送的途中經分解而為
♤ 河口生態系的生產者包括浮游性植物 因此紅樹林不僅可以提供魚、蝦、貝類等生物豐富的食物來源及棲息場所,也構成一個高度生產力的生態系,所以保育紅樹林不僅可
以維持海岸河口生態,平衡發展其高生產力,更為世界保護了候鳥及珍貴稀有動物的棲息地。 黃安妤(32)林雅得(40)
GO ! ♤ ♣ ♢ ♥ ♧ ♡ 河口生態系食物鏈之圖片
不盡相同。
←資料來源
河口生態系食物鏈之圖片
↑資料來源
紅樹林簡介
♥紅樹林著生地區:紅樹林為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之沿海潮間帶泥濘地的木本植物。
♥主要品種:在臺灣主要的優勢種為北部地區的水筆仔、
河口生態系食屏物鏈東之圖片的海茄苳,而五梨跤和欖李則為較希有之族群;
河口生態系
第四組製作
組長:蔡名凱(18) 組員:粘弘岳(1)許家銘(8)張逸筑(29)
黃安妤(32)林雅得(40)
目次
☺ 河口生態系簡介 (一) (二)
☺ 河口生態系的構造與功能圖
☺ 河口生態系食物鏈
☺ 河口生態系食物鏈之圖片
☺ 紅樹林簡介 (一)
☺ (一) 生態功能
☺ (二) 環境保護功能
☺ (三) 學術教育功能
♥ 種類:河口附近的沼澤依照植物的組成,通常可分為「草澤」如蘆 葦和鹹草和「林澤」是以紅樹林為主。 動物方面則有沙蠶、招潮蟹、貝類、彈塗魚及水鳥等。彈塗 魚靠胸鰭爬行,甚至爬上紅樹林。沼澤濕地每年吸引大批候 鳥來訪,如曾文溪口每年有二百多隻的黑面琵鷺來此過冬。
河口生態系的構造與功能之圖
←資料來源
河口生態系食物鏈
☺ (四) 經濟功能
☺ 紅樹林的重要
咖啡色是重點唷 ♥
水生生物学_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水生生物学_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生态学忍耐性相对较窄,是水流无污染程度较好的指示昆虫,并且幼虫是许多鱼类饵料的是答案:毛翅目2.浮游植物定量采集的工具是什么?答案:采水器3.桡足类的常见生殖方式属于以下哪种类型答案:两性生殖4.以下哪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不是草食性鱼类的优质食物答案:大茨藻5.蓝藻的特征色素是什么?答案:藻胆素6.常见的针杆藻属于硅藻门中的哪个目?答案:无壳缝目7.以下哪种水生维管束植物没有异形叶答案:荇菜8.臂尾轮虫的咀嚼器是属于答案:槌型9.具左旋口缘小膜带(唇带)的纤毛虫是答案:钟虫10.以下哪种水生维管束植物的耐低光能力相对较强?答案:苦草11.水葫芦的营养繁殖方式为答案:匍匐茎12.底栖动物从底泥中采集后,用什么工具帮助筛选?答案:不同倍数筛网13.当今世界三大养殖虾类中养殖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对虾养殖品种、对虾属中最大型种是答案:斑节对虾14.池塘藻类的定量计数通常是在多少倍显微镜下操作的?答案:400倍15.能进行套筒式伸缩的轮虫种类为答案:旋轮虫16.底栖动物定量采集的工具是什么?答案:抓斗采泥器17.属于梭子蟹科的种类答案:圆趾蟹属18.藻类定性采集的主要工具是什么?答案:浮游生物采集网19.以下不属于海洋污损生物的是答案:仙女虫20.没有细胞核的藻类为答案:蓝藻21.浮游藻类共有几个门?答案:8个22.以下哪种植物属于挺水植物类型答案:荸荠23.以下哪种水生维管束植物是在秋冬季节生长,在夏季休眠答案:菹草24.属于双壳类古异齿亚纲的种类为答案:帆蚌属25.短沟蜷属于答案:肋螺科26.绝大多数枝角类滤食器官为答案:胸肢27.运动胞器为伪足,壳由外界环境中的泥砂微粒或硅藻空壳粘合而成的原生动物为答案:砂壳虫28.异形胞与一般营养、生殖细胞相比,为颜色浅淡的一种特殊细胞,仅存于答案:丝状蓝藻29.在繁殖过程中,出现特殊的复大孢子繁殖的藻类是答案:硅藻30.以下哪个选项,在提高藻类计数过程中的操作不正确?答案:在100倍镜下仔细观察。
河口生态学Lecture_13Water, Watershed and Atmospheric Exchanges

Atmospheric Deposition
Atmospheric deposition may account for a large percentage of total N loading (inputs) into estuaries and coastal waters The airshed covers large regions and is difficult to manage because it crosses political boundaries
Estuaries downwind of major metropolitan/industrial areas receive the highest inputs of anthropogenic AD Atmospheric Deposition may be a very important source of new N in coastal waters due to direct deposition over large areas
Urban - variety of toxics and hydrocarbons
Suburban - fertilizers (from lawns and golf courses)
Watersheds
Vegetated buffer zones and lagoons are most effective management tools for NPS runoff Groundwater very difficult to manage - may provide significant inputs of nutrients and/or pollutants Site-specific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can result in impacts overlarge areas and contamination of drinking water Septic tanks are a major source of contamination Nitrate contamination and “blue baby” syndrome
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

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摘要:一、引言二、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定义及重要性三、河口近岸生态系统的组成四、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五、我国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及挑战六、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正文:一、引言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范围涉及河口、海岸带等特殊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二、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定义及重要性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主要研究河口、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演替、稳定性等。
这些研究为我国河口近岸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维护生态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河口近岸生态系统的组成河口近岸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非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
生物部分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植物等;非生物部分包括水文、地质、气候等;人类活动则包括渔业、港口建设、排污等。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河口近岸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四、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研究方法包括观测、实验、模型等。
观测主要通过野外调查、定点观测等手段获取数据;实验则通过实验室模拟、生态修复工程等方法进行;模型则是通过构建数学、物理模型来描述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
五、我国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及挑战近年来,我国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水平、技术手段、数据支持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研究力量分散、资金投入不足、跨学科合作不够等问题也制约了我国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的发展。
六、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河口近岸生态动力学研究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
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综合观测、实验和模型,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6生态系统与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1,综合性 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 影响售.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 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例如光强度的 变化必然会引起大气和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改变,这就是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非等价性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 其中必有重~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 的改变常会引起许多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 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如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长 度和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 全球生地化学循环
nutrients are moved over global scale by the atmosphere or by water currents. 碳: 光合 和 呼吸、释放co2, 大气圈海洋圈动态平衡 氮: 气相为主 生物、闪电固氮,反硝化过程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 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某 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 调剂和补偿。例如光强减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下降可靠 C0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锶大量存在时可减少钙不足 对动物造成的有害影南。 . 4.限定性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 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某一生态因子 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例如低温对某些作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 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的¨艮多昆虫的幼虫和成虫生活 在完全不同的生境中,因此它们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差异 极大。
生物地球化学 biogeochemistry Study of the chemical processes occucuring within lithosphere, hydrosphere, pedoshere, biosphereand the flux of elements between the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yanobacterial mats & marine snow
Trichodesmium束毛藻(Trichodesmium)为丝状的固氮蓝绿细菌
Source: Alongi 1998
Cyanobacterial Heterocysts – Sites of nitrogen fixation
http://www.ird.nc/images/trichodesmium_28_03_03.jpg
/science/B/people/ewebb/trichocolonies.jpg
http://www.sciam.ru/2005/9/img/cianobacterii.jpg
Atmospheric Deposition - Wet and Dry; acid rain
for atmospheric N?
What are the sources
Groundwater - septic systems are a major source of N - recent findings for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indicate significant direct inputs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sources depends on location and climate Nitrogen is removed from marine waters by denitrification and sedimentation (as particulates) to the benthos
N N
H C C H
Acetylene (ethyne)
H
H
C C
Ethylene (ethene)
H
H
The Nitrogen Cycle
Nitrification - oxidation of NH4+ to NO2+ to NO3Requires O2 Denitrification - reduction of NO3- to N2 Inhibited by O2 Limited by [NO3-] Is an N export mechanism May be very important in some estuaries Competition with phototrophs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are coupled processes
Nitrogen Pools
Most of the N in marine waters is in the form of N2 (dissolved dinitrogen gas) at a concentration of 1 mM Concentrations relatively uniform in the open ocean - vary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salinity-pressure dependent solubility Nitrous Oxide (N2O) and nitric oxide (NO) are trace constituents in seawater - due to microbial activity
Nitrogenase enzyme cleaves triple bond N2 molecule Acetylene乙炔also contains a triple bond which is cleaved by nitrogenase and forms ethylene Ethylene乙烯concentrations can be measur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Method actually measures nitrogenase activity Nitrogenase activity rate slightly higher than N-fix rate
BOTH are microbial processes
Source: Alongi 1998
The Nitrogen Cycle
Denitrification and N regeneration rates in coastal waters
Source: Valiela 1995
Source: Valiela 1995
谷氨酰胺 Glutamine
Source: Capone 2000
The Nitrogen Cycle
/~terry/229sp02/lectures/Ncycleanim.html
Copyright 1998, Thomas M. Terry, The University of Conn
The Nitrogen Cycle
Nitrate reductase catalyzes NH4 to glutamate谷氨酸 glutamate is a biologically useable form of N
Nitrogen In Estuarine and Coastal Waters
Sources and Inputs
Rivers - deliv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N, in both particulate and dissolved forms
Agricultural and urban watersheds are major sources of N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Nitrate (NO3-), Nitrite (NO2-), and ammonium (NH4+) are the most abundant (nongaseous) chemical species Nitrate is mobile, usually the dominant form of N in runoff, riverine input, groundwater discharge & atmospheric deposition Concentrations can vary widely, Large reservoir below the permanent thermocline Nitrite is usually a very minor component of the total N – sometimes higher at redox interfaces due to microbial activity
The Nitrogen Cycle
Ammonification - conversion of NO3- to NH4+ NO3 and NO2 must be converted to NH3 before it can be used by cells
Source: Alongi 1998
The Nitrogen Cycle
http://www.veda.cz/dwn/5430/11369B_Trichodesmium.jpg
Benthic Cyanobacteria – Cyanobacterial Mats
The Nitrogen Cycle
Measuring rates of Nitrogen Fixation (Nfix)
Lecture 6
Nutrient Cycles
Nitrogen
(mostly from Capone 2000)
N is a key constituent of life on Earth Occurs in a complex array of different chemical pools and states in the biosphere All living organisms require N for growth (N - ammonium, amino acids, proteins, organisms) N is thought to limit primary production in much of the world’s oceans and most estuaries Recent increases in N inputs by man (fertilizer use, emissions) has impact on global carbon cycle (more CO2 fixation & primary production) Exists as a gas, solid, liquid - most of the atmosphere is N2 gas N2 = 78% O2 = 21% CO2 = 0.03%
/.../hetspacing-phenom.html
/crswr/heterocyst.html
/.../Procaryotes.htm
Trichodesmium
An important nitrogen fixing cyanobacteria in oligotrophic surface waters
Ammonium concentrations vary widely, depending on location
Usually at trace concentrations in the open ocean Usually high in hypoxic/anoxic environments - near sewage/wastewater inputs, agricultural runoff, areas of high benthic biomass (e.g., oyster reefs, clam beds) Concentrations of DIN usually range from 0 to 100 μM In Sediments - Most of the DIN is Ammonium - at very high concentrations in estu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