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切诊-脉诊)
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
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导语: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机会,旨在培养具备中医诊疗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分享我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它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进行望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等进行闻诊,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其病情进行问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腧穴、肌肉等进行切诊。
通过学习中医诊断学,学生可以掌握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技巧,提高疾病辨证的准确性和疗效。
二、中医中药学中医中药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
它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础、方剂学、药理学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中医中药学,学生可以了解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学习中药的药材鉴别、配伍、制备和应用,掌握方剂的调配原则和用药规律,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三、中医针灸学中医针灸学是中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通过针刺和温灸等手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的学科。
学生通过学习针灸学,可以了解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掌握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刺激手法,学习针灸的适应症和治疗方法,提高针刺的准确性和疗效。
四、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是中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学科。
学生通过学习中医养生学,可以了解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技巧,学习中医养生的原则和要点,掌握养生的具体措施,提高个体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个人观点与理解: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非常重要,它们不仅是学生学习中医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也是培养中医临床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我看来,学习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除了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六】脉诊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又叫切诊。
切:触摸,按压脉博:宗气——心气——推动血液——沿着脉管运行脾——生血,统血肾——精血同源肝——藏血所有脉搏动的地方都可以诊脉1,遍诊法——天人地三部九候2,三部诊法3,寸口诊法《难经》提出腕部搏动处寸口诊脉的原理:脉之大汇;寸口亦太阳也;寸口在手的下端寸口的五脏分候三部六脉左手:肾阳右手:肾阴诊脉的方法时间:平旦为宜;五十动体位:坐,靠,躺(平臂直腕仰章)平息布指脉位:深浅——轻重脉数:至,数(一息几至)脉率:节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脉长:三部有脉(长脉)脉宽:粗细(宽度)脉力:虚实流利度:滑涩紧张度:绷紧的程度正常脉象:平脉影响脉搏的因素:情志;运动;饮食;昼夜;地理;季节病理脉象:在疾病状态下产生的脉象(1)浮脉:脉搏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主表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漂木相似脉:散脉/芤脉/革脉/(2)沉脉:【主里证】胖的人或水肿的人偏沉脉,冬天的时候脉象偏沉相似脉:伏脉(比沉脉还沉的脉)/牢脉(沉实大弦长)(3)迟脉:跳动频率比较慢的脉,一息三至【主寒症】相似脉:缓脉(4)数脉:一息五—六至【主热证】相似脉:疾脉(5)虚脉:无力的脉象(6)实脉:有力的脉象(7)长脉:脉的轴向距离长【如循长杆,三部有脉】正常人本身就是长脉,病人多见实证,热证,阳证(8)短脉:【主气虚,气郁】(9)洪脉:宽大而浮,充实有力,状如洪水【主里实热证】表现-大热,大渴,大汗【白虎汤】相似脉:大脉(10)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虚证,湿证】(11)滑脉: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湿,痰饮,食滞】滑脉又称喜脉。
相似脉:动脉(12)涩脉:迟,细,短,不均匀。
【主血瘀证,血少,血虚,痰食阻滞】(13)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相似脉:紧脉-绷紧,脉形紧急,如按紧绳【主寒症,实寒症】(14)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阴盛气结,气血不畅】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主热证,热盛气结,热盛气壅】代脉:缓弱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脏器衰微,气血不畅】都主气血运行不畅,结生代死。
中医诊断学之切诊
24
部位异常:反映了机体阳气趋向的表现。 部位异常:反映了机体阳气趋向的表现。 浮脉:轻取即得,按之稍减不空。 浮脉:轻取即得,按之稍减不空。 特点: 向外、 特点:脉搏显现部位浅 ( 向外、表 )
25
脉位分类
外越)。 外越)。
浮脉
2、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 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 主表证--外邪侵袭, --外邪侵袭 于表,故脉浮。 于表,故脉浮。 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 --久病精气衰竭 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 虚阳外越。 虚阳外越。
错误的诊脉手法
18
脉象的要素
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 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 脉位: 脉位: 脉管的浅深 至数: 至数: 脉长: 脉长: 脉力: 脉力: 脉宽: 脉宽: 脉搏的频率 脉动的范围长短 脉搏的强弱 脉管的粗细
切 诊
流利度: 流利度:脉来的通畅程度 紧张度: 紧张度:脉管的弛缓程度 均匀度: 均匀度:脉动的节律
切 诊
寸关尺的定位
1、先定关: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先定关:以高骨(桡骨茎突) 2、再定寸、尺: 、再定寸、 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
9
切 诊
二、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平息和体位 平息: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 平息:“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 定息,脉五动 定息, 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
体位:坐位、卧位与心脏等高。 体位:坐位、卧位与心脏等高。 • 诊脉时间:平旦为佳,安静。 诊脉时间:平旦为佳,安静。
10
1. 诊脉的部位及方法: 诊脉的部位及方法: 部位:切病人桡A 部位:切病人桡 的腕后部分 — 寸口诊法 方法: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 方法: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 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 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 放,以使血流通畅。 以使血流通畅。
中医诊断学 - 第四章 切诊_PPT幻灯片
③寸口的分部、候脏腑 分为寸、关、尺:以桡骨茎突为标志
桡骨茎突内侧-----关 关前------------寸 关后------------尺
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寸、关、尺三部各有浮、 中、沉三候,要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相区别。
寸口分候脏腑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脉象正常的前提条件: 五脏协调
2、三部诊法
◆切人迎、趺阳----候胃气 ◆切寸口----候十二经气
3、寸口诊法
① 寸口位置 是指腕后高骨(桡骨茎突) 内侧桡动脉所在的部位。
② 独取寸口的意义
◆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太渊穴,十二经脉 汇聚之处------反映经脉气血的运行
◆肺朝百脉,全身脏腑气血汇聚于肺 ------反映全身脏腑气血的盛衰
②舍症从脉:真脉假症的取舍。
第二节 按诊
概述
按诊是医生用是手摸、触、推、按病人的某些
部位,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等情况的 一种方法。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1.体位: 2.手法:触、摸、按、叩(直接叩与间接叩) 3.注意事项:举止大方、态度端正、手法柔和、 医患合作。
二、按诊的内容
(一)按肌肤: 1.诊寒热:以了解人体阴阳的盛衰。一般而言,皮肤不热多为阴证; 皮肤灼热多为阳证。 2.诊润燥滑涩:以了解汗出与否及气血津液的盛衰。肌肤滑润为气 血充盛;肌肤甲错为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 3.诊疼痛:按之痛减多为虚证;硬痛拒按多为实证。 4.诊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者多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多 为气肿。 5.诊疮疡:触按疮疡局部的凉热、软硬来判断证之阴阳寒热。 (二)按手足:通过触摸病人手足部位的冷热,来判断疾病的寒热 虚实。
五、 相兼脉和真脏脉
中医诊断学-脉诊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 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a: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与脉脉道通,,搏以动及行气血血 的 盛 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23/4/21
三脾其生血他统脏血腑—与—营脉气象养形血成,摄的血于关脉系中。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呼供吸调,血朝量百脉;脾胃为气 血肾藏生精化化之血—源—,脾精为统化血血;之本肝,合藏营血以,生贮血血, 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 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间接 有关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有神表现在:应 指 有 力 柔 和;节 律 整 齐
有根则表现在:尺 脉 有 力,沉 取 不 绝。
李灿东《中医诊断学》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章~第七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切诊4.1复习笔记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
一、脉诊1.诊脉的部位表4-1诊脉的部位著作以及诊法(1)遍诊法遍诊法,又称三部九候诊法,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
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2)仲景三部诊法三部诊法,见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即诊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3)寸口诊法寸口诊法: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
①寸口分部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②寸口分候脏腑a.寸口与脏腑相应的几种说法比较表4-2寸口与脏腑相应的几种说法b.《内经》中寸关尺根据“上竟上”“下竟下”来分(目前临床常用)(表4-3)表4-32.诊脉方法和脉象要素(1)诊脉方法①时间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为佳。
②体位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保证气血畅通无阻,以反映机体的真实脉象。
③定三关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小儿多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
④布指寸关尺三部位置确定后,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⑤指力a.举,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
用举的指法取脉称“浮取”。
b.按,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
用按的指法取脉称“沉取”。
c.寻,即寻找,指医生手指用力不轻不重,接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
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而取脉,称为“中取”。
⑥指法a.总按:三指用大小相等的指力同时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
中医学基础诊法述要四诊
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 黄色:主湿、虚、黄疸 白色:虚、寒、失血 黑色:肾虚、水饮、瘀血
(三)望 形 形体强弱
强壮: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抗病力强 瘦弱: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差
胖瘦
肥胖:痰湿内蕴 消瘦:气血不足、阴虚内热
(四)望 态 动静
喜动:阳证、热证、实证 喜静:阴证、寒证、虚证
同一平面
(三)正常脉象 平脉(常脉):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
慢(一息四到五至,约60-90次/分),和缓有力,节
律均匀,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反应脾胃运化功能盛衰
有神:快慢适度,节律整齐,应指有力 反映正气存内,病情轻浅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反映肾气盛衰
迟钝
黯淡
少华
正气虚弱 虚实夹杂
迟钝消失 呆滞无光 无华
正气衰竭 病情恶劣 预后不良
原本精神萎 假 神 靡,突然转
佳
循衣摸床 搓空理线
目光转亮
两颊 脏腑精气将绝 色红 病情恶化 如妆 预后不良
《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望 色
通过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色:属血属阴 泽:属气属阳
灰黑苔
59
望苔形
全 苔(满舌面苔)----正常、痰湿 花剥苔(舌苔多处不规则剥脱)--胃阴不足 光剥苔(舌光红无苔)----阴虚
全苔
花剥苔
胃阴不足:胃部隐痛、灼热, 易于饥饿、口干等
光剥苔
三、望排出物
64
(一)定 义
通过观察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的色、质、 量,了解病情。
痰涎、唾液、呕吐物、 大小便、眼泪、鼻涕、 汗、月经、恶露、乳汁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1. 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患者的问询、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作出概况性判断诊法:是中医诊察、采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等,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医生问询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月俞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有关部位的异常征兆,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
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一、全身望诊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切诊(中医学)[可修改版ppt]
※寸口诊法
1 部位:桡骨茎突定关,关前为寸,关后尺。 2 原理 一是脉之大会(脉口); 二是可反映气的盛衰(气口)。
3 寸口分脏腑 左心肝,右肺脾,尺候肾(命门)。
(三)诊脉的方法
【时间】:平旦诊脉,持续1分钟,一息为 时间单位。 【体位】:
手臂平直,直腕仰掌,与心脏平行。
切脉姿势1
切脉姿势2
结脉
【脉象】脉来缓而时一止, 止无定数
【主病】阴盛气结 促脉 【脉象】脉来数而时一止,
止无定数 【主病】阳盛实热,邪实阻 滞 代脉 【脉象】脉来一止,止有定 数,良久方来 【主病】脏气衰微
(六)相兼脉主病
相兼脉: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单因素脉
同时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
紧:表寒证
紧:里寒
浮
沉 弦:肝郁
(三)按腧穴
正常腧穴按压:有酸胀感、无压痛、无 结节或条索状物、无异常感觉和反应。 常用腧穴: • 大肠病:天枢、大肠俞 • 小肠病:关元 • 胆病:日月、胆俞 • 胃病:胃俞、足三里 • 膀胱病:中极
切诊(中医学)
脉诊(寸口诊法) 切诊
按诊
一、脉诊
• 定义: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 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 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 察方法。
(一)脉诊原理
1,脉为人体气血运行通道。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3,五脏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
(二)脉诊的部位 三部九候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诊法
2.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个体因素影响: ※六阴脉:六脉沉细等同,无病象。 ※六阳脉:六脉洪大等同,无病象。 2)脉位变异: ※斜飞脉:从尺部斜向手背方向延伸。 ※反关脉:脉见于寸口的背侧。 3)外部因素影响 情志、劳逸、饮食、季节、 昼夜、环境。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中医四诊----切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上作某种形式的诊察,或切或按,或触或叩,以获得辨证的资料。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部分。
(一)脉诊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
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1.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2.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一章绪论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一章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一)诊法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诊察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医生询问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二)诊病诊病,亦称辨病,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对疾病做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各科讨论的主要内容。
因此,中医诊断学只是就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以及疾病的命名、分类等做初步介绍。
(三)辨证“证”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
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及现代文献中,对于“证”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统一,有以症状为证,如“痛证”“厥证” ;或称病为证,如“痹证”“淋证” ;亦有证与证候混称。
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约定: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做出的反应状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结论。
“证”实际包括证名、证型、证候、证素等概念。
证名: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成一个诊断名称,这就是“证名” ,如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卫分证、脾肾阳虚证、膀胱湿热证、瘀阻脑络证等,均为证名。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证,可称为“证型” 。
证候:证的外候。
临床上有时又将证称为“证候” ,即证为证候的简称。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合参
痰涕
痰涕腥臭多属热痰,痰 涕清稀无味多属寒痰。
大小便
大便酸臭多属肠热,小 便臊臭多属膀胱湿热。
分析呼吸、咳嗽声音
呼吸声
呼吸气粗多属热证,呼吸气微多属虚证。
咳嗽声
咳声重浊多属实证,咳声低微多属虚证;干咳无痰多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咳嗽痰多色白多属风寒束肺或痰湿阻肺。
辅助诊断方法介绍
01
02
03
04
更加科学、准确。
现代临床应用价值
四诊合参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仍 具有重要价值,它是中医辨证 论治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四诊合参,医生可以对患 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 效果。
四诊合参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和 预防潜在的健康问题,提高人 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02
望诊技巧与要点
观察面色、神态、形态
强弱、姿态等,以判断病情。
辨识舌苔、舌质变化
舌苔观察
舌苔是舌面上的苔状物,可以反 映脏腑的寒热虚实和病邪的性质 。医生应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 、润燥等变化,以判断病情。
舌质观察
舌质是舌的本体,可以反映脏腑 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医生应观 察舌质的颜色、形态、胖瘦、裂 纹等变化,以判断病情。
发现皮肤异常表现
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发病时间、病 情变化等信息。
注意患者的言语表达
观察患者的语速、语调、音量等,以 判断其情绪状态和病情轻重。
询问病史
包括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以了解 疾病的诱因和可能的遗传因素。
辨识气味变化特征
口气
口气臭秽多属胃热,口 气酸腐多属食积,口气
腥臭多属痰热。
汗气
汗气腥膻多属湿热,汗 气酸臭多属风湿热。
触诊内容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浮脉
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主病在表 ,为阳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始得,主病在里 ,为阴证。
迟脉
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主寒 证。
涩脉
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 气滞、血瘀、精亏等证。
滑脉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主痰饮、 食积、实热等证。
数脉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主热 证。
各类脉象所反映疾病信息
浮脉
多见于外感表证,亦见于 虚阳浮越证。
未来发展趋势及推广前景预测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未来脉诊仪器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脉象信息的自动分析和诊断。
推广前景
随着现代脉诊仪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等领域的应 用将逐渐普及,有望成为中医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同时,脉诊仪器的推广和 应用也将促进中医诊断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辨证施治
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和药物。辨证施治的前提是准确辨证,而脉诊是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
脉诊在四诊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诊合参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其中切诊即脉诊。脉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脉象可以反映人 体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的信息,为医生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 的应用与发展
目录
• 脉诊基本概念与历史沿革 • 中医诊断学理论体系中的脉诊 • 常见脉象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现代科技手段在脉诊研究与发展中
应用 • 现代脉诊仪器研发及推广前景
01
脉诊基本概念Leabharlann 历史沿革脉诊定义及作用01 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人 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了解病情。
中医诊断学习题集 切诊
微软中国中医诊断习题集第四节切诊分享快乐2011-2-13本文档是中医诊断的第四节切诊部分的复习习题与答案,习题分为选择、填空、名词解释与简答等几个部分。
期末考试前,若能温习几遍,定能帮助您取得优异成绩。
中医诊断习题集第四节切诊大纲要求1.掌握切诊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2.了解切脉的部位及正常脉象的特点。
3.了解切脉诊病的原理及切脉的方法。
4.了解常见病脉的脉象名称、脉象特征及主病。
5.了解按肌肤、按手足、按脘腹、按腧穴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各类习题一、选择题(一)A1型题1.寸口位于()A.头侧太阳穴B.颈部人迎处C.手腕掌后桡动脉处D.腹股沟动脉处E.脚背趺阳脉处2.寸口诊脉法始见于()A.《内经》B.《难经》C.《脉经》D.《伤寒杂病论》E.《中藏经》3.右手寸口寸、关、尺三部一般侯()A.心肺肝B.肺脾命门C.心肝肾D.心脾肾E.上中下三焦4.左手寸口寸、关、尺三部一般侯()A.心肺肝B.肺脾命门C.心肝肾D.心脾肾E.上中下三焦5.《内经》认为切脉的最佳时间是()A.平旦B.日中C.日西D.夜晚E.环境安静即可6.小儿寸口短小,故一般切脉时可采用()A.三指密布法B.二指切脉法C.一指定关法D.遍诊法E.望食指络脉法7.每次诊脉的时间最佳为()A.1分钟B.2─3分钟C.5分钟D.3─5分钟E.半分钟8.正常的脉象称为()A.正脉B.平脉C.和脉D.缓脉E.有根脉9.轻取即得,重按稍减的脉是()A.浮脉B.洪脉C.芤脉D.革脉E.濡脉10.濡脉的脉象表现为()A.脉来无力B.脉来虚浮C.脉来细软D.脉来沉细E.脉来浮而细软11.三部举按皆有力的脉称为()A.紧脉B.大脉C.弦脉D.实脉E.洪脉12.应指明显,但细小如线的脉是()A.濡脉B.细脉C.弦脉D.小脉E.弱脉13.紧脉的主病为()A.寒、痛、宿食B.寒、痛、痰饮C.表证、瘀血、痰饮D.宿食、瘀血E.寒、痛14.单主阳热亢盛的脉象是()A.数脉B.实脉C.滑脉D.洪脉E.促脉15.弦细脉的主病为()A.里寒证B.肝郁气滞C.血虚肝郁D.阴血亏虚E.肝风挟痰16.辨肌肤肿胀,按之凹陷举手即起的是()A.肤肿B.气肿C.水肿D.趺肿E.脓肿17.心下或胃脘满痛,按之坚硬而痛的称()A.心下痞B.脘痞C.满痞D.胸痹E.结胸18.小儿手掌心发热,多属()A.蛔虫B.阳亢C.阴虚D.脾虚E.食积19.症见胸腹灼热而四肢厥冷,多是()A.食厥B.寒厥C.热厥D.蛔厥E.气厥20.腹中有块,按之坚硬疼痛,推之不移,长久不散的称()A.聚B.瘕C.痈D.疝E.癥1.男性患儿李某,5岁,腹痛月余。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ppt课件
ppt精选版
16
沉浮 中
正常脉象示意图
寸
关
尺
一息
ppt精选版
皮肤 肌肉 筋骨
17
➢脉象的生理变异
脉与内在因素的关系
年龄、性别、体质(六阴、六阳脉)、 特异脉位(反关、斜飞)
ppt精选版
35
(6)实脉
【临床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机理分析】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
窒盛,脉管内充盈度较高,脉管呈紧张状态,故脉来 充实有力。 久病出现实脉,则预后多不良,往往为孤阳外脱
的先兆,但必须结合其他症状加以辨别。 实脉也见于正常人,必兼和缓之象,且无病症表
现。一般两手六脉均实大,称为六阳脉,是气血 旺盛的表现。
【机理分析】弦脉"在脏应肝",多主肝胆病变。 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等, 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气敛束不伸,脉管失去
柔和之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 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木乘脾土”或肝病及
肾,
阴虚阳亢。 弦脉在时应春,春季平人脉象多脉
现多用于寸口无脉者
ppt精选版
8
(四)寸口诊法
又称气口或脉口。单独切 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 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 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 诊察方法。
ppt精选版
9
➢寸口脉的位置
分寸关尺三部
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关 其内侧的部位(腕侧)为关前-寸 其外侧的部位为关后(肘侧)-尺
寸口脉的三部九候:分寸、关、尺三部,又 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诊法述要(四诊)
特点
青黑 阵发性 青紫 面色青 满面通红 颧部潮红 面红如妆 面黄而垢 黄如橘子 黄如烟熏 淡黄消瘦 淡黄浮胖 㿠白 淡白 淡白而瘦 白而无华 面色青白 面色黧黑
黑而干焦
眼眶黑 紫黑
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
实热
虚热
黄色:主湿、虚、黄疸
阳黄
阴黄
白色:虚、寒、失血
黑色:肾虚、水饮、瘀血
望神的意义 判断正气存亡、脏腑盛衰 病情轻重、预后善恶
望神 神志
得神
(有神)
精神充沛
少神 (神气 疲乏倦怠
不足)
失神 意识障碍
(无神)
体态
灵敏
眼神
灵活明亮
面色
光泽
临床意义
正气充盛 病情轻微 预后良好
迟钝
黯淡
少华
正气虚弱 虚实夹杂
迟钝消失 呆滞无光 无华
正气衰竭 病情恶劣 预后不良
原本精神萎 假 神 靡,突然转
虚
戴阳证
虚阳外越
主湿
湿证
湿邪阻遏,气血受困
黄疸
阳黄 阴黄
湿热熏蒸 寒湿郁阻
主虚
脾虚
生化之源不足,荣血亏虚 水湿失运,遏阻气血
主虚
阳虚 气虚
推动无力,气血不充
血虚
荣血亏虚,不能上荣
主血脱
血脉空虚
主寒
寒主收隐,血行不畅
主肾虚
阳虚 阴虚
血失温养,血行不畅 阴虚内热,虚火上蒸
主水饮
肾虚水泛,气血受困
主瘀血
经络瘀阻
反映脏腑功能 反映机体寒热
舌体依靠气血的充盈、濡养 望舌神、颜色、外形、动态
反映气血盛衰 反映气血运行
《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
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
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一、望诊:1.主色:是人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
也称为正色或本色;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寒湿郁阻,气血不荣所致;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是湿热熏蒸,胆汁外溢所致。
3.解颅: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多为肾气不足;囟陷:囟门下陷者,多属虚证,见于先天不足,发育不良,或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寒等;囟填:囟门高突,多属实热证,因外感时邪,火毒上攻所致。
4.五轮:瞳仁属肾,称水轮;黑睛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目眦的血络属心,称血轮;眼睑属脾,称肉轮。
5.望神的分类:(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2)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3)失神:是神气衰败之象;(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5)神志错乱:是精神意识失常的表现。
6.咽喉的病变:(1)咽喉红肿疼痛,为外感风热或肺胃有热;(2)咽红干而痛,是热伤肺津;(3)红肿溃烂,为热毒深极;(4)咽部嫩红,肿痛不甚,是水亏火灼;(5)咽喉一侧或两侧突起肿块,状如乳突,称为“乳蛾”,是邪壅气血;(6)红赤溃烂,为热毒蕴结;(7)溃烂出现黄色脓样膜状物或脓点,刮之易去,属“烂乳蛾”或“烂喉痧”,是热毒壅盛,热灼肉腐,搏结成脓所致;(8)喉部有灰白色膜点,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随即复生者,是“白喉”,为疫疠毒邪蕴积肺胃,上蒸咽喉所致,极易传染,须隔离治疗。
7.面色五色各主何病?(1)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为气血不通,经脉淤阻所致;(2)赤色主热证,为血液充盈于脉络所致,分有实热证(满脸通红)和虚热证(两颧潮红,午后尤甚),即“戴阳证”;(3)黄色主虚证、湿证,与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或脾虚湿蕴有关;(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为气血不荣,脉络空虚所致;(5)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是阳虚寒盛,气血凝滞或水因停留所致。
8.腐腻苔:(1)腐苔:舌面覆盖一层苔垢,苔质疏松,颗粒较大、松软,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去,主食积、痰饮,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泛,聚集于舌面而成;(2)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者,多见于湿浊、痰饮等浊邪阻滞,胃气不降的病症,因湿浊内阻,阳气被遏,执着停积舌面而成。
脉象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17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18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19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20 授课类型实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主热甚。 相类脉: 相类点 脉来宽大 相类脉 洪 大 特征 脉来宽大,来盛去衰 脉体宽大,无袭汹涌 之势 意义 主热甚 可见于健康人 疾病加重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六)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意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实寒、痛甚及 湿证。
(七)长脉:脉体较长,应指超过寸关尺
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可见于常人。
脉诊
历史沿革
公元前5世纪,扁鹊擅长脉诊。 《黄帝内经》记载三部九候诊病,《难经》弘扬 独取寸口诊法。 东汉张仲景确立“平脉辨证”的原则。 西晋王叔和《脉经》确定24脉。为现存最早脉学 专著; 宋代崔嘉彦《脉诀》增补革、牢脉。 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载27脉。 李士材《诊家正眼》在28脉。
脉象形成的原理
一息四至,来去怠缓
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缓而时止,止有定数,
主脾虚、湿困
有力主阴寒气结,无力主虚证 主脏气衰微,或痹病疼痛、跌扑损伤、 七情过极
相类脉比较
分 脉 类 名 脉象 主病
虚
濡 细
轻按无力,重按空虚
浮细而软 细小如丝线,应指明显
主虚证(气虚、血虚)
主诸虚(气血亏虚)、湿困 主诸虚劳损,气血两虚,又 主伤寒、痛甚及湿证
脉象,亦称为平脉。 平脉特点:一息四-五至;不浮不沉,不大 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利;寸关尺三部 均可触及,沉取不绝。
正常脉象
平脉意义: 有胃:脉位居中,不浮不沉
脉率调匀,不快不慢 脉力充盈,不强不弱 脉道适中,不大不小 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有神:应指有力、柔和 节律整齐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虚 弱 极软而沉细 主阳气虚或气虚俱虚 脉 主阴阳气血虚甚 类 微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迟小而短,往来艰涩,如轻刀刮 无力主伤精、血少;有力主 涩 竹,似止非止 痰食内停、气滞血瘀
短
首尾俱短,应指不及本部
主气病,有力为气郁,无力 为气损
相类脉比较
分 脉 类 名 实 滑 洪 脉象 来去俱盛,脉大而长,寸关尺三 部举按皆有力 应指圆滑,往来流利,如珠走盘 指下极大,来盛去衰 主病 主实证 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 主邪热亢盛
脉诊意义
辨别病情:
八纲脉——浮沉迟数大小滑涩——候表里寒热虚实
阐述病机
指导治疗 推断预后
诊脉的方法
指法
三指平齐,中指定关,以指目按脉脊 常用指法: 举法: 轻力——“浮取” 按法: 中力——“寻取” 重力——“沉取” 寻法:推寻 循法:沿脉道轴上下移动 推法:顺应脉搏动势左右移动 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 单按: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
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是指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
正常脉象
脉象的生理变异
1、性别、形体因素 2、精神情志因素 3、四季因素 4、昼夜节律因素 5、地理环境因素 6、脉位的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辨证要点
1、 四个方面:位、数、形、势 位——脉动部位的浅深 数——脉动频率和节律 形势——脉动形态和趋势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四)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六至(>90次/分)
意义:主热证:有力——实热证;无力——虚热证 相类脉: 相类点 相类脉 数 脉来急促 促 特征 一息五-六至 意义 主热证
主热证:有力——阳 一息七至以上 邪盛极;无力——阴 液枯竭,虚火至极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五)洪脉:脉来宽大,来盛去衰
诊脉的部位
(三)人迎寸口诊法 寸关尺三部每部又可进行浮、中、沉三候
──“三部九候”。 (四)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 趺阳 太溪
桡动脉 足背动脉 胫后动脉分支
候脏腑病变 候胃气 候肾气
诊脉的方法
诊脉时间
清晨未起床,未进食,环境安静为最佳。 一般诊脉时间不少于1分钟。
平息和体位
平息定至:一息四-五至 体位:正坐或仰卧——使手臂同心脏同一水平。
辨证要点 2、八大要素:
脉位——脉动部位 (浮、沉) 脉率——脉动频率 (平、数、迟) 脉宽——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 (洪、大、细) 脉长——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长短 (长、短) 脉力——脉搏强弱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 (虚、实) 脉流利度——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 (滑、涩) 脉紧张度——脉管的紧急或弛缓程度 (弦、缓、紧) 脉均匀度——脉动节律及搏动力度大小 是否一致 (结、代、促)
诊脉的部位
(一)寸口诊法: 含义: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处 “独取寸口”的意义: 寸口为肺经所主,肺主气朝百脉——可反映全身脏腑功能变化 肺经起于中焦,与脾胃关系密切——可反映胃气强弱,气血生
化情况 寸口为脉之大会——可反映经脉气血运行情况
左手 右手
寸 心 肺
形体宽大,轻按即得,应指满大, 有力主实证,邪热亢盛;无力主 实 大 无汹涌之势 虚证,阴血虚衰 脉 类 弦 端直而长,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诸痛证、痰饮等 紧 长 脉来劲急有力。左右弹指如绞绳 转索 首尾端直,超出本位 主实寒证、痛证、宿食内停 主有余之证(阳证、实证、热证)
相兼脉主病
含义:即复合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因素脉同时
相类脉比较
分 脉 类 名 数 疾 脉 类 动 促 迟 迟 缓 脉 结 类 代 脉象 主病 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有力主阳邪盛极,无力主阴液枯竭,虚 火至极 主惊恐、疼痛 有力主阳热亢盛实证,无力主阴血不足 主寒证,有力主实寒,无力主虚寒 数 脉率加快,一息五至以上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脉形如豆,滑数有力 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一息不足四至
散
芤
主脱证
浮大中空而软,如按葱管 主亡血、伤津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二)沉脉:轻按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意义:主里证:有力——里实证;无力——里虚证 相类脉:
相类点 相类脉 特征 轻按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意义
沉
脉位深 沉,重 按始得 伏 牢
主里证
推筋着骨始得,伏而不 主里证,见于邪 息 闭、厥病、痛极 沉而实大弦长,轻取中 主里证,见于阴 取不应,沉取始得,坚 寒内盛,疝气癥 定不移 瘕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三)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60次/分)。
意义:主寒证:有力——实寒证;无力——虚寒证 相类脉: 相类点 相类脉 迟 脉来迟缓 缓 特征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 脉来和缓,一息四至 脉势纵缓,缓怠无力 意义 主寒证 正常 主脾虚气血 不足;湿邪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 意义: 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十二)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正常见青壮年、孕妇 等气血旺盛者 相类脉: 相类点 相类脉 往来流 利圆滑 滑 动 特征 意义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 主痰饮、食滞、 指圆滑 实热诸证。 脉体短小,滑数有力,应 主惊恐、疼痛 指跳突如豆,仅见于关上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一)浮脉: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意义:主表证:浮而有力——表实证;浮而无力——表虚 证;浮紧——风寒证;浮缓——风热证。亦见虚阳外越之 里证(浮而无根) 相类脉 : 相类点 相类脉 脉位浅 表,轻 按即得 浮 特征 意义 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举 主表证;也主 之有余,按之不足 虚阳外越证 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 之消失,至数不齐
出现。 原因:正气盛衰,病因多相兼,病位病性变化。 构成原则:只要不是性质相反的脉都可构成相兼 脉。 主病规律:相兼脉主病等于该相兼的各单一脉象 主病相合。
脉症顺逆与从舍
脉症顺逆:脉象和症状都是疾病的表现,二者通
常反映一致的特性,但也有脉象与症状不相应的 情况。 脉症相应——顺证 脉症相反——逆证 脉症从舍:临证时若有脉象与症状不相应的情况, 必须辨明脉症的真假以决定从舍。 症真脉假——舍脉从症——多用于某些急性 病病情复杂者 脉真症假——舍症从脉——多用于某些慢性 病病情复杂者
(八)短脉:脉体较短,应指不及本位。(只出现
寸关部,尺脉不显) 意义:主气病:有力——气郁;无力——气损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九)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 意义:主虚证(气虚、血虚) 相类脉:
相类点 相类脉
特征 举之无力,按之空 豁,应指松软 极软而沉细 极细极软,按之无 力,若又若无
诊妇人脉
诊月经脉:妇人 左关、尺脉洪大于右手,
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为月经将至。 诊妊娠脉:脉来滑数冲和+停经+饮食偏嗜, 为有孕 诊临产脉:临产离经脉——孕妇两中指顶 节两旁,其脉应手搏动,为临产。
诊小儿脉
诊法:一指定三关
意义:辨表里、寒热、虚实及邪正盛衰
浮沉——表里 迟数——寒热 强弱——虚实 缓紧——寒湿
关 肝(胆) 脾(胃)
尺 肾 肾
诊脉的部位
(二)三部九候诊法
又称为遍诊法,是遍诊上(头)、中(手)、 下(足)三部有关的动脉,每部又分为天、人、 地三候,合而为“三部九候”。其意义在于何处 脉象有变化,提示相应位、经络、脏腑有病变 的可能,而不是用一处或几处脉象来测知全身情 况。 上以候上:上部头以候头角、口齿、耳目 中以候中:中部手以候肺、胸中、心 下以候下:下部足以候肝、肾、脾胃
心、脉是形成面向的主要脏器
心的阳气推动血液运行 心的阴血为脉象的物质基础 脉:壅遏营气 脉为血行通道,约束血液按一定 方向运行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推动——血运不息 固摄——助脉壅遏营气 血:血液为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心主血脉
脉象形成的原理
其他脏腑与脉象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肺气助心以行血 脾胃: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为脉象的物质基础 统血——统摄血行 肝:藏血、主疏泄——调节血量和血行 肾:藏精,为全身阴阳根本——为脉之根本 精血相生——保证血脉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