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脉诊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课件-第五章脉诊
研究挑战:如何将中医脉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是当前研 究的重要挑战。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诊断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判断 疾病的性质、部位、程度等
评估疗效:通过脉象的变化,评估 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指导治疗:根据脉象的变化,调整 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预防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预测 疾病的发展趋势,提前采取预防措 施
脉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探索
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诊断疾病,辅助诊断和治疗 脉诊在心理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辅助心理治疗 脉诊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辅助训练和比赛 脉诊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辅助康复治疗
阳虚:脉象沉迟,脉搏缓慢 痰湿:脉象滑腻,脉搏缓慢 瘀血:脉象涩滞,脉搏缓慢
妇女病证的脉象特征
月经不调:脉象细弱,或弦滑 痛经:脉象弦紧,或涩滞 更年期综合征:脉象弦细,或沉迟 产后病:脉象虚缓,或滑数
儿科病证的脉象特征
感冒:浮紧脉,浮滑脉 咳嗽:浮滑脉,浮紧脉 腹泻:沉细脉,沉迟脉
发热:浮数脉,浮滑脉 便秘:沉细脉,沉迟脉 呕吐:沉细脉,沉迟脉
脉诊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脉诊的起源
起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起源人物:扁鹊、华佗等中医名家
起源地点:中国
起源方法:通过观察脉象来诊断疾病
起源原因: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起源影响:脉诊成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古代脉诊的发展
起源:古代中医学 中的脉诊起源于春 秋战国时期
发展:汉代张仲景 的《伤寒杂病论》 中首次提出脉诊的 概念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诊断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判断 疾病的性质、部位、程度等
评估疗效:通过脉象的变化,评估 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指导治疗:根据脉象的变化,调整 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预防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预测 疾病的发展趋势,提前采取预防措 施
脉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探索
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诊断疾病,辅助诊断和治疗 脉诊在心理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辅助心理治疗 脉诊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辅助训练和比赛 脉诊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辅助康复治疗
阳虚:脉象沉迟,脉搏缓慢 痰湿:脉象滑腻,脉搏缓慢 瘀血:脉象涩滞,脉搏缓慢
妇女病证的脉象特征
月经不调:脉象细弱,或弦滑 痛经:脉象弦紧,或涩滞 更年期综合征:脉象弦细,或沉迟 产后病:脉象虚缓,或滑数
儿科病证的脉象特征
感冒:浮紧脉,浮滑脉 咳嗽:浮滑脉,浮紧脉 腹泻:沉细脉,沉迟脉
发热:浮数脉,浮滑脉 便秘:沉细脉,沉迟脉 呕吐:沉细脉,沉迟脉
脉诊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脉诊的起源
起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起源人物:扁鹊、华佗等中医名家
起源地点:中国
起源方法:通过观察脉象来诊断疾病
起源原因: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起源影响:脉诊成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古代脉诊的发展
起源:古代中医学 中的脉诊起源于春 秋战国时期
发展:汉代张仲景 的《伤寒杂病论》 中首次提出脉诊的 概念
中医诊断学--脉诊 ppt课件
中所表现
ppt课件
4
与脉象形成有关的因素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 脾胃为后天之本 肝藏血 肾藏精,精化血,为元气之根
ppt课件
5
心血 心阴
互相 制约
肺主 气朝 百脉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应指 脉 象
心气 心阳
ppt课件 31
(4)数脉相类脉
疾脉
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脉率比 数脉更快, 脉搏每分钟140~160次。 意义: 阳极阴竭( 外感热病之热极) 虚阳外越,元阳欲脱证。 3岁以下小儿脉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 为平脉,不作病论。
ppt课件 32
(5)虚脉
【脉象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三部九候均 无力。是脉管的紧张度减弱,脉管内充盈度 不足的状态。
(十一)弦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 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机理分析】弦脉"在脏应肝",多主肝胆病变。 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等, 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气敛束不伸,脉管失去柔和之 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 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木乘脾土”或肝病及肾, 阴虚阳亢。 弦脉在时应春,春季平人脉象多稍弦 生理性退化表现
脉诊定义: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特定 部位的动脉,依应指形象了解病情, 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历史渊源:公元五世纪扁鹊、《内经》 “三部九候”、《难经》“独取寸 口”、张仲景“平脉辨证”、西晋王 叔和《脉经》为现存最早脉诊专著。 学习方法:熟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 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
ppt课件 1
【临床意义】多见于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 之实热证。 【机理分析】
ppt课件
4
与脉象形成有关的因素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 脾胃为后天之本 肝藏血 肾藏精,精化血,为元气之根
ppt课件
5
心血 心阴
互相 制约
肺主 气朝 百脉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应指 脉 象
心气 心阳
ppt课件 31
(4)数脉相类脉
疾脉
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脉率比 数脉更快, 脉搏每分钟140~160次。 意义: 阳极阴竭( 外感热病之热极) 虚阳外越,元阳欲脱证。 3岁以下小儿脉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 为平脉,不作病论。
ppt课件 32
(5)虚脉
【脉象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三部九候均 无力。是脉管的紧张度减弱,脉管内充盈度 不足的状态。
(十一)弦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 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机理分析】弦脉"在脏应肝",多主肝胆病变。 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等, 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气敛束不伸,脉管失去柔和之 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 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木乘脾土”或肝病及肾, 阴虚阳亢。 弦脉在时应春,春季平人脉象多稍弦 生理性退化表现
脉诊定义: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特定 部位的动脉,依应指形象了解病情, 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历史渊源:公元五世纪扁鹊、《内经》 “三部九候”、《难经》“独取寸 口”、张仲景“平脉辨证”、西晋王 叔和《脉经》为现存最早脉诊专著。 学习方法:熟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 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
ppt课件 1
【临床意义】多见于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 之实热证。 【机理分析】
中医诊断学脉诊优秀课件
2020/10/15
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肾气
中医诊断学
•
2020/10/15
中医诊断学
(二)人迎寸口诊法
即通过诊人迎(颈总动脉)、寸口两部 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 较之遍诊法简单。
(三)仲景三部诊
诊寸口脉——候脏腑 多运用于寸口无脉 诊趺阳脉——候胃气 或危重病人。 诊太蹊脉——候肾气
到脉象的形态。 2020/10/15
中医诊断学
如长期服用活血化瘀或扩张血管的药 物等都可以明显影响心脏搏动的速度、 力量。这样的话,便不能真正反映出人 体中的各个脏腑的气血运行情况。
因此,即便是一个高明的医生,也不可 能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患者的脉象充分了 解到其体内的真实情况。
对待脉诊,我们尚需要用一个公正客观 的态度,既要肯定其诊断价值,也不应 该盲目迷信。
2020/10/15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0/10/15
中医诊断学
(a: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脉与脉道通,,以搏及动行气血血的盛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现代生活状态中的
中医脉诊比起古人来说,更难反映人体的真实
客观情况。我们知道,一般凡是来门诊看中医
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病和疑难病患者。
而这些病人中,有一大部分的患者是长年服药
的,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
等患者,他们所服的很多药物会对人体的血液
循环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这当然会直接影响
中医诊断脉诊ppt课件
48
脉诊的现代研究
49
脉诊的现代研究
50
脉诊的现代研究
51
脉诊的现代研究
52
脉诊的现代研究
53
脉诊的现代研究
54
脉诊的现代研究
55
56
脉诊的现代研究
57
脉诊的现代研究
58
脉诊的现代研究
59
脉诊的现代研究
60
61
31
32
对三岁以下的小儿,除了脉诊之外,应注意形 色,声音和诊小儿食指络脉,按胸腹头额等诊 法。
33
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旺盛,发育 迅速
正常小儿的平和脉象,较成人脉软而速,年 龄越小,脉搏越快
2~3岁小儿——脉动6~7至为常脉,约每分 100~120次
6
正常脉象
有胃
1、脉位居中,不浮不沉。 2、脉率均匀,不快不慢。 3、脉力充盈,不强不弱。 4、脉道适中,不大不小。 5、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7
正常脉象
+ 柔和有力,脉律整齐
《景岳全书·脉神章》记载:“东 垣曰:谓脉中有力即有神 《矣辨,脉…论…》”记载:“按指之下有条理, 先后秩序不乱者,此有神之至。”
46
脉诊的现代研究
47
脉诊的现代研究
+ 诊脉过程:人的手指指面是触觉最敏感的部 位之一,切脉是采用柔性传感器(医生的手 指)通过阻尼系统(病人的表皮及皮下组织) 提取弹性管路(桡动脉)中脉动流体(血流) 的复杂动力学与流变学状态信息。模拟人类 触觉小体的柔性压力传感器,用于实现指感 下多维脉诊触觉信息的提取,较之硬性、刚 性脉波擷取系统有本质的不同,极大地提高 本系统的仿生性和可靠性。
脉诊的现代研究
49
脉诊的现代研究
50
脉诊的现代研究
51
脉诊的现代研究
52
脉诊的现代研究
53
脉诊的现代研究
54
脉诊的现代研究
55
56
脉诊的现代研究
57
脉诊的现代研究
58
脉诊的现代研究
59
脉诊的现代研究
60
61
31
32
对三岁以下的小儿,除了脉诊之外,应注意形 色,声音和诊小儿食指络脉,按胸腹头额等诊 法。
33
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旺盛,发育 迅速
正常小儿的平和脉象,较成人脉软而速,年 龄越小,脉搏越快
2~3岁小儿——脉动6~7至为常脉,约每分 100~120次
6
正常脉象
有胃
1、脉位居中,不浮不沉。 2、脉率均匀,不快不慢。 3、脉力充盈,不强不弱。 4、脉道适中,不大不小。 5、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7
正常脉象
+ 柔和有力,脉律整齐
《景岳全书·脉神章》记载:“东 垣曰:谓脉中有力即有神 《矣辨,脉…论…》”记载:“按指之下有条理, 先后秩序不乱者,此有神之至。”
46
脉诊的现代研究
47
脉诊的现代研究
+ 诊脉过程:人的手指指面是触觉最敏感的部 位之一,切脉是采用柔性传感器(医生的手 指)通过阻尼系统(病人的表皮及皮下组织) 提取弹性管路(桡动脉)中脉动流体(血流) 的复杂动力学与流变学状态信息。模拟人类 触觉小体的柔性压力传感器,用于实现指感 下多维脉诊触觉信息的提取,较之硬性、刚 性脉波擷取系统有本质的不同,极大地提高 本系统的仿生性和可靠性。
中医诊断学脉诊ppt详解.
中医诊断学
脉诊,其实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 最常见的手段,是望闻问切中的 “切”诊。通过这种诊断,我们可 以了解人体内部脏腑中的气血运行 情况。它是通过脉搏的运动来判断 人体内脏的情况,根据脉搏的速度、 频率、力量、血管的形态等来判断 人体的基本情况。
2020/10/17
中医诊断学
对中医认识似是而非的人,脉诊似乎是 他们最信任和叹服的。许多的医生也很在乎 病人的这种心态,往往先不询问患者病情, 不做任何体查而单凭脉诊而进行谴方用药。 更令人不解的是,有许多的病人也故意不说 出自己的病情,借此来“考验”医生能不能 通过脉象看准自己的病情,真是荒唐又可怕! 想想还是东坡先生明鉴:“吾求愈病而已, 岂以困医为事哉?”
(优选)中医诊断学脉诊课件
谈到中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老中医 神态安详地迷起眼睛,将三根手指搭在 病人的手腕部位,停留片刻后,便告诉 病人你患了什么病,应该如何进行治疗 等等。病人听后,如果说得准确,便会 连连称奇,信服有加。如果说得不准, 便会认为医生的医疗水平差。
脉诊成了某些病人衡量中医医生水平的 一架天平。
对于这些陋习,古代的先贤早已深刻批判 过。
2020/10/17
中医诊断学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认为: 脉诊只是望问闻切四诊中的最后 一诊,无非是一种诊断中比较巧 妙的方法罢了,作为一个好医生 如果想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必 须要四诊合参,不能单凭这一项。
2020/10/17
中医诊断学
随着时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医疗条 件逐渐改善,对于脉诊的看法更需要客观、辨 证地对待。
2020/10/17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中医诊断脉诊全好PPT精选课件
独取寸口
5
发展简史
平脉辩证
6
发展简史
脉经 24部脉 最早的脉学专著
7
发展简史
张景岳 脉神、正脉16部 脉之常变 脉之顺逆从舍
8
发展简史
李时珍 濒湖脉学 27部脉
9
发展简史
诊 家 正 眼
李士材 诊家正眼 28部脉
10
发展简史
李延罡 脉诊汇辨 张 澄 诊宗三味 黄宫绣 脉理求真 周学霆 三指禅
90
病理脉象
(二)沉 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其脉位 深沉,位于皮下筋骨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沉帮筋骨自调匀
91
病理脉象
【临床意义】沉脉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脉 理】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
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脉 气鼓动无力,故脉沉而无力。
脉诊
1
脉诊,亦名切脉, 是指医生用手指 对患者身体某些 特定部位的动脉 进行切按,体验 脉动应指的形象, 以了解健康或病 情,辨别病证的 一种诊察方法
2
发展简史 第一节 诊脉概述 第二节 正常脉象 第三节 病理脉象 第四节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3
发展简史
三部九候
4
发展简史
11
诊脉概述
第一节诊脉概述
12
诊脉概述
脉 诊 原 理 诊 脉 部 位 诊 脉 方 法 脉 象 要 素
13
诊脉概述
脉诊原理
14
诊脉概述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15
诊脉概述
《中医脉诊课件》
提高免疫力
中医治疗强调身体整体性,因此 通过脉诊可以帮助提高免疫力和 抵抗力。
脉诊与预防保健
预防保健
脉诊在保健中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评估身体 机能、筛查或预防潜在疾病。
日常检测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脉搏来检测身体健康状态, 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
学习中医脉诊的建议
1
学习一些病例
2
通过分析治疗中的实际可能性和实际治
正常脉象与脉诊异常
脉象切重
又叫“脉重”,是指脉搏的力度过度强大或过度虚 弱而引发的不正常状态。
脉象切缓
指脉搏的速度过慢,搏动缓和而沉迟。
脉象切涩
指脉搏和缓,搏动不顺畅,像被卡住一样顿挫。
脉象切浮
指脉搏像浮在水面上,轻微急促,无力且不稳 定。
病理性脉象表现
1
舌脉
当舌头变成紫色时,在舌头上脉搏会增
细弱脉
疗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和脉诊
的关系。
3
学习基本脉象分类
这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根基。了解基 本脉象通过识别气血阴阳的进出,是探 索脉象的一种方式。
经常联系
与专业中医师或医院保持联系或互动, 在中医研究、实践和学习中建立联系。
2
强。这通常是由于心血管疾病引起。
大多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况下表示营养失调和体虚,或
者暗示震颤病或其他一些肌肉疾病。
3
钩车脉
与高血压有关,可以伴随头、颈和腰部 的疼痛。
脉诊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调整体内的气血阴阳平衡
针灸疗法
通过调整脉搏,增进人体的健康。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身体的神经、 穴位和脉搏,来调整人体气血阴 阳失衡。
《中医脉诊课件》
中医脉诊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本课程将介绍脉搏的分类、正常 脉象与脉诊异常、病理性脉象表现、脉诊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脉诊与预防 保健等内容。
中医诊断学脉诊PPT课件
4. 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方法: 1)举、按、寻、循、推 举---手指用较轻的力取脉(浮取)。 按---手指用较重的力度取脉(沉取)。 寻---寻找,手指由轻到重,由重到轻,左右推寻,找 寻最明显的脉动部位,调节合适的指力以取脉。 循--沿脉道的轴向移动,体会脉体长短和脉势虚实。 推--以指目按脉脊,左右内外微微推动。 2)总按、单按 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总体辨别脉象。 单按---用一指诊察寸关尺寸某一部脉象。
6。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 浮脉类:---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脉位 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沉脉、伏脉、弱脉、牢脉 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 至数 迟脉、缓脉、涩脉、结脉 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数脉、疾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脉、动脉 虚脉类:应指无力 脉形 虚脉、细脉、微脉、代脉、短脉 脉势 实脉类:应指有力 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大脉
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 迟脉-一息不足四至-寒证 缓脉-一息四至,脉来缓怠-脾虚,湿证 涩脉-往来艰涩,迟滞不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结脉-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数脉-一息五至以上-热证 疾脉-脉来急数,一息七八至-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促脉 - 数而时一止 , 止无定数 - 阳热亢盛 , 瘀滞 , 痰 食停滞 动脉-脉短如豆,滑数有力-痛,惊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浮脉类: 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表证 洪脉-脉来阔大,来盛去衰-热盛 濡脉-浮细而软无力-虚证,湿证 散脉-浮大无力,至数不齐-元气耗散,脏气将绝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伤阴 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亡血,失精,崩漏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始得-邪闭,厥证,痛极 弱脉-极软而沉细-气血两虚 牢脉-沉按实大弦长-阴寒内积,疝气,癥瘕
中医诊断学脉诊课件
选指目--——指端敏感处 平贴脉脊 指力垂直脉心
10/13/2019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10/13/2019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10/13/2019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件逐渐改善,对于脉诊的看法更需要客观、辨 证地对待。
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现代生活状态中
的中医脉诊比起古人来说,更难反映人体的真
实客观情况。我们知道,一般凡是来门诊看中
医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病和疑难病患
者。而这些病人中,有一大部分的患者是长年
服药的,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
尿病等患者,他们所服的很多药物会对人体的
第五章 脉 诊
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 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 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 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疾病,辨 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10/13/2019
中医诊断学
谈到中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老中医 神态安详地迷起眼睛,将三根手指搭在 病人的手腕部位,停留片刻后,便告诉 病人你患了什么病,应该如何进行治疗 等等。病人听后,如果说得准确,便会 连连称奇,信服有加。如果说得不准, 便会认为医生的医疗水平差。
10/13/2019
脉诊成了某些病人衡量中医医生水平 的一架天平。
10/13/2019
中医诊断学
在临床上常遇到这样的病人,来 就诊后只看着医生,把手伸过来不说 话,似乎是在考验医生号脉准不准。 当你说对了其症后,他们会喜形于色 地开口大叫:“你太神啦!……”。 而当你根据其脉象判断不准时,他们 会背后说,诊断得根本不准,水平不 高。 脉诊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10/13/2019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10/13/2019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10/13/2019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件逐渐改善,对于脉诊的看法更需要客观、辨 证地对待。
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现代生活状态中
的中医脉诊比起古人来说,更难反映人体的真
实客观情况。我们知道,一般凡是来门诊看中
医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病和疑难病患
者。而这些病人中,有一大部分的患者是长年
服药的,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
尿病等患者,他们所服的很多药物会对人体的
第五章 脉 诊
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 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 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 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疾病,辨 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10/13/2019
中医诊断学
谈到中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老中医 神态安详地迷起眼睛,将三根手指搭在 病人的手腕部位,停留片刻后,便告诉 病人你患了什么病,应该如何进行治疗 等等。病人听后,如果说得准确,便会 连连称奇,信服有加。如果说得不准, 便会认为医生的医疗水平差。
10/13/2019
脉诊成了某些病人衡量中医医生水平 的一架天平。
10/13/2019
中医诊断学
在临床上常遇到这样的病人,来 就诊后只看着医生,把手伸过来不说 话,似乎是在考验医生号脉准不准。 当你说对了其症后,他们会喜形于色 地开口大叫:“你太神啦!……”。 而当你根据其脉象判断不准时,他们 会背后说,诊断得根本不准,水平不 高。 脉诊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中医学》脉诊 ppt课件
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这是因为,脉搏是由心脏一张一缩的跳动而形成的,所 谓“夫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者, 生之本,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藏象论》”,手少阴气绝 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指明脉为血脉,源出于 心,而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其次,脉搏与血管的缩张
第二课:怎样学习与掌握脉诊
一、明辨六要脉掌握两纲脉: 脉学内容复杂,有单脉,有复脉,形状又有些相似,但 不管脉形千变万化,其中必有它的规律性,因此在学习脉学 的过程中,首先要掌握两纲六要脉,否则就会说之于口,而
难应于指,造成印象模糊,隔雾观景,结果是囫囵不清,无
所适从。 什么是两纲六要脉?阴阳为两纲,表、里、寒、热、虚、 实为六要。也可以说是八纲,所有病脉辩证以此为据。 二、要独立思考,重反复实践:
多见小脉,实证多见大脉,这是一般的从证辨脉的规律。其
辨明了脉象之后,结合望、闻、问三诊来客观地分析病
在何经何脏,属热属寒,在表在里,为虚为实。 五、诊脉的分部: 《素问·三部九侯论》的脉诊方法叫做遍诊法,即头、 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而三之合为九,故称
三部九侯法。汉代张仲景把三部九侯法简易为三部诊法,即
二、脉诊最早记载于《内经》。但切脉诊病早在《周
礼》上就有“以五气【闻】,五声【问】,五色【望】,
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切】之以九藏之动”的 记载。脉诊的创始人,公认为是扁鹊,司马迁,韩非,后 汉的刘安,桑弘羊,以及圭斋欧阳氏,皆认为诊脉出于扁 鹊,为医者之祖。
扁鹊是秦越人的尊称,他是春秋战国【公元前5世纪】之际
还有东汉初的民医涪【 fu 】翁,也善于用脉诊治病,著有
《诊脉法》一书。 古代脉诊,讲究三部九候法。三部为天部,地部,人部。每 部为三候,共九候。逐渐发展成为“独取寸口”。
中医脉诊(课堂PPT)
2024/1/11
13
6、四时气候《素问·平人气象论》春胃微弦、夏胃
微钩、秋胃微毛、冬胃微石概括四季平脉
7、地理环境:北方之人脉多强实,南方之人脉多
软弱 。
8、脉位变异: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
称为斜飞脉。若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称为反关脉。 此属于挠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于病脉。
2024/1/11
2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的关系
肺有主气,司呼吸,朝百脉的功能。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 肺与心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统血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又 称“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可表现 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肝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 量,调畅气机的作用,有利于使全身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脏腑功能正常。
2024/1/11
11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1、有胃:脉有胃气表现在脉位居中,不浮不沉;脉率
调匀,不快不慢;脉力充盈,不强不弱;脉道适中,不 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2、有神:(1)应指有力柔和;(2)节律整齐。
3、有根: (1)尺脉有力、 (2)沉取不绝,所以有“尺以
候肾”、“沉取候肾”的说法。
寸口部位切脉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
详细的论述,并提出寸口脉与脏腑相对应的分属关系。
2024/1/11
4
部位:位于手腕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桡动脉),
古代又称“气口”或“脉口”。历代医家在此部位切按动 脉搏动的形象,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是中医诊察病 证的方法之一。
原理: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14
(一)浮脉
脉象特征:轻按即得,重按力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4/9
中医诊断学-脉诊
9.了解诊脉之要点与如何进行脉象的鉴别。 10.熟悉诊妇女与小儿脉。 11.熟悉相兼脉象主病。 12.熟悉脉证宜忌及脉症从舍。 13.了解按诊的方法。 14.熟悉按诊的作用与按诊的内容。 【学习时数】 7 学时
2020/4/9
中医诊断学-脉诊
【重点与疑难点】 (一)重点: 1.诊脉在诊断上的作用。 2.寸口诊脉的理论依据、分部与所主脏腑。 3.正常脉象的胃神根及其变化的原因。 4.二十八种病脉的脉象与主病。 5.相兼脉象的临床意义。 6.脉症的顺逆及从舍。 7.按诊的主要内容。
脉诊成了某些病人衡量中医医生水平的 一架天平。
2020/4/9
中医诊断学-脉诊
在临床上常遇到这样的病人,来 就诊后只看着医生,把手伸过来不说 话,似乎是在考验医生号脉准不准。 当你说对了其症后,他们会喜形于色 地开口大叫:“你太神啦!……”。 而当你根据其脉象判断不准时,他们 会背后说,诊断得根本不准,水平不 高。 脉诊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中医诊断学-脉诊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0/4/9
中医诊断学-脉诊
(a: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脉与脉道通,,以搏及动行气血血的盛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2020/4/9
中医诊断学-脉诊
脉诊,其实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 最常见的手段,是望闻问切中的 “切”诊。通过这种诊断,我们可 以了解人体内部脏腑中的气血运行 情况。它是通过脉搏的运动来判断 人体内脏的情况,根据脉搏的速度、 频率、力量、血管的形态等来判断 人体的基本情况。
2020/4/9
中医诊断学-脉诊
到脉象的形态。
2020/4/9
中医诊断学-脉诊
如长期服用活血化瘀或扩张血管的药 物等都可以明显影响心脏搏动的速度、 力量。这样的话,便不能真正反映出人 体中的各个脏腑的气血运行情况。
因此,即便是一个高明的医生,也不可 能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患者的脉象充分了 解到其体内的真实情况。
对待脉诊,我们尚需要用一个公正客观 的态度,既要肯定其诊断价值,也不应 该盲目迷信。
二、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诊法
天(两颞动脉)—候头额、颞部
上(头) 人(耳前动脉)—候目、耳
地(两颊动脉)—候口、齿
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处)—候肺气
中(手) 人(手少阴心经动脉处)—候心气
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处)—候胸中之气
天(足厥阴肝经动脉)——候肝气
下(足) 人(足太阴脾经动脉)——候脾、胃之气
2020/4/9
中医诊断学-脉诊
(二)疑难点 1.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 2.寸口六部所主脏腑的依据是什么? 3.正常脉象之有胃气、有神、有根的特点。 4.外界因素、内在因素对正常脉象的影响。 5.一脉主数病,在出现相兼脉时应如何判断? 6.理解按诊中,虚里动高的原因并非仅为宗
气外泄。
2020/4/9
对于这些陋习,古代的先贤早已深刻批判 过。
2020/4/9
中医诊断学-脉诊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认为: 脉诊只是望问闻切四诊中的最后 一诊,无非是一种诊断中比较巧 妙的方法罢了,作为一个好医生 如果想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必 须要四诊合参,不能单凭这一项。
2020/4/9
中医诊断学-脉诊
随着时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医疗条 件逐渐改善,对于脉诊的看法更需要客观、辨 证地对待。
对中医认识似是而非的人,脉诊似乎是 他们最信任和叹服的。许多的医生也很在乎 病人的这种心态,往往先不询问患者病情, 不做任何体查而单凭脉诊而进行谴方用药。 更令人不解的是,有许多的病人也故意不说 出自己的病情,借此来“考验”医生能不能 通过脉象看准自己的病情,真是荒唐又可怕! 想想还是东坡先生明鉴:“吾求愈病而已, 岂以困医为事哉?”
2020/4/9
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肾气
中医诊断学-脉诊
•
2020/4/9
中医诊断学-脉诊
(二)人迎寸口诊法
即通过诊人迎(颈总动脉)、寸口两部 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 较之遍诊法简单。
(三)仲景三部诊
诊寸口脉——候脏腑 多运用于寸口无脉 诊趺阳脉——候胃气 或危重病人。 诊太蹊脉——候肾气
(脾三生)血其统他血—脏—腑营与气脉养血象,形摄成血的于脉关中系。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供呼调吸血量,朝百脉;脾胃
为肾藏气精血化生血—化—之精源为,化血脾之统本血,合;营肝以藏生血血 , 贮血,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 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 象的形成间接有关
2020/4/9
中医诊断学-脉诊
2020/4/9
中医诊断学-脉诊
疑难点 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
〈分析〉
作为古老的诊法,二者在临床上的运用虽远远 不及寸口诊法普遍,但仍有其应用价值:如在 寸口脉象微弱时,可通过趺阳脉搏动的有力与 否来判断病人胃气尚存与否。
第五章 脉 诊
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 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 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 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疾病,辨 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2020/4/9
中医诊断学-脉诊
谈到中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老中医 神态安详地迷起眼睛,将三根手指搭在 病人的手腕部位,停留片刻后,便告诉 病人你患了什么病,应该如何进行治疗 等等。病人听后,如果说得准确,便会 连连称奇,信服有加。如果说得不准, 便会认为医生的医疗水平差。
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现代生活状态中的
中医脉诊比起古人来说,更难反映人体的真实
客观情况。我们知道,一般凡是来门诊看中医
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病和疑难病患者。
而这些病人中,有一大部分的患者是长年服药
的,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
等患者,他们所服的很多药物会对人体的血液
循环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这当然会直接影响
2020/4/9
中医诊断学-脉诊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