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伤逝》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第4讲:鲁迅《伤逝》

大学语文第4讲:鲁迅《伤逝》

大学语文第4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小说鲁迅:《伤逝》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很值得一游的历史文化名城]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以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以其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超拔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伤逝》原文:(因篇幅太长而略去)这篇小说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可看作“狷生[孤傲的人]”的谐音词)的手记的形式来写的。

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

小说是以涓生的忏悔开头的: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接着,涓生回顾了自己与子君从相识、相恋到同居、分手再到……、最后自己痛苦地忏悔的整个爱情生活过程。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

涓生与子君是在会馆(某个地区的人在家乡之外的某个地方建起来的供家乡人活动和居住的建筑物)里互相认识的,他们是同乡。

由于采用手记的形式,作者对于涓生和子君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及外貌等没有详细的交代或描述。

但从作品中的一些较为零散的有关描述上看,涓生是一个比较高级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在政府部门担任着文员之类的职务,会写小品文、能翻译外文作品(涓生的职业和能力特征中其实有着鲁迅本人的影子);而子君大概是个只受过初等教育的女子,没有工作,寄居在北京的亲戚(叔叔)家里。

故事开始时,涓生就住在会馆里。

涓生与子君因同乡关系在会馆里相识后,很快就陷入了爱情。

作者这样描绘爱情开始不久后的涓生对子君的思恋: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

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
目录
• 《伤逝》的创作背景 • 《伤逝》的主题思想 • 《伤逝》的艺术特色 • 《伤逝》的影响与评价 • 《伤逝》的现代意义
01
《伤逝》的创作背景
Chapter
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鲁迅创作《伤逝》时,中国正处在辛亥革命后的动 荡时期。政治上,国家仍然处于军阀割据和混战的 局面;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但仍然受到外国资本的压迫和剥削;文化上,西方 的民主主义思潮逐渐进入中国,新文化运动高涨, 但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自我反省与修正
面对困境时,子君和涓生都曾有过自我反省和修正,这启示我们应 当具备自我反省和修正的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涓生在面对困境时选择离开,揭示了爱情中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重要性。
对当代社会的思考
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
在《伤逝》中,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束缚和 影响被深刻揭示,引发我们对当代社会价值 观的思考。
当代社会中的爱情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压力、家庭期望等因素对爱 情的影响越来越大,《伤逝》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这 些问题的视角。
专家评价
总结词
专家学者对《伤逝》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它在文学 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详细描述
许多文学评论家、学者都对《伤逝》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它不仅在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方面表现出色,更 在思想深度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通过对涓生和子君命 运的描绘,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 困境,使《伤逝》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佳 作。同时,《伤逝》在鲁迅创作生涯中也占据了重要的 地位,它标志着鲁迅在小说语言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 性和特点,使作品在文学史上独树一 帜。

《伤逝》美学赏析

《伤逝》美学赏析

《伤逝》美学赏析
《伤逝》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新女性。

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反对封建势力对她恋爱,婚姻的干涉,束缚。

因此,她庄严的对涓生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并不惜和封建旧家庭闹翻,好不理会“老东西”,“小东西”和路人的讥笑,坦然如无人之境,和涓生自由恋爱并组成了一个小家庭。

可是当她得到娟生的爱情之后,就以为找到了幸福,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于是,不再读书,不再思想,甚至连过去恋爱时,“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也没有了。


小说通过对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婚姻及其悲剧的描写,探索了妇女解放的道路问题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问题;揭示了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这一道路;形象地指出只有认识现实,抛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

同时,《伤逝》也揭示了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社会的压迫是其社会原因,更重要的是涓生和子君的个性解放思想不够彻底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

青年时期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小时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后来他前往日本留学,并受到西方文 化和思想的熏陶。
文学成就
鲁迅以其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打 破传统文学的束缚,揭示社会问题,对中国现 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逝》概述
《伤逝》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这个短篇小说以一个小人物的生活遭遇为切入点,生动地揭示了 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作品主题深沉且对当时的社会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 语
欢迎来到《伤逝》-鲁迅课件!在本课件中,我们将介绍鲁迅的简介、《伤逝》 的概述、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文学风格和主题,以及鲁迅对社会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位伟大作家的世界吧!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号伍豪,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 文化评论家、革命家。他以其犀利的文字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而闻名,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鲁迅对社会的影响
鲁迅以其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社会改革
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黑暗面,呼吁社会改 革,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文学创新
鲁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和思想内涵,为中国文学 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创新的 可能性。
思想引导
鲁迅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 一代的人,激励了他们对 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思 考。
文学风格和主题
《伤逝》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主题而闻名于世。鲁迅通过作品呈现了自己对社会的批判和人性 的思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现实主义
《伤逝》以其真实细腻的描 写和贴近生活的人物刻画, 展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伤逝_教案_大学语文

伤逝_教案_大学语文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鲁迅小说《伤逝》的主题思想,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心理和命运。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伤逝》的主题思想。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涓生、子君等。

教学难点:1. 把握《伤逝》中复杂的人物心理。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伤逝》的背景。

2. 提出问题:为什么《伤逝》被称为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二、课文阅读1.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象征意义。

三、课堂讨论1. 分析涓生和子君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爱情观和人生观。

2. 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如“伤逝”的象征意义。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伤逝》的主题思想。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作品的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关于《伤逝》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对理解主题思想有何帮助?二、课文分析1.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如“伤逝”的象征意义,探讨其对主题思想的体现。

2. 分析涓生和子君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心理变化和命运。

三、课堂讨论1. 讨论作品中的爱情悲剧,分析造成悲剧的原因。

2. 探讨作品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探讨。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伤逝》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伤逝》中汲取人生智慧?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成果。

教学延伸:1.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教案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教案

1. 知识目标:(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基本情况;(2)掌握《伤逝》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3)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背景。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2)提高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情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伤逝》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2)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背景。

2. 教学难点:(1)鲁迅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2)分析人物形象时,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基本情况;(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 课堂讲解(1)讲述《伤逝》的故事情节,分析男主人公涓生和女主人公子君的爱情经历;(2)分析涓生和子君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3)解读《伤逝》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实意义;(4)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象征、对比等手法。

3.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如爱情、现实、理想等;(2)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油鸡、叭儿狗等;(3)讨论作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实意义,如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等。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3)布置课后作业,如撰写读后感、分析人物形象等。

5. 课后作业(1)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2)撰写一篇关于《伤逝》的读后感;(3)分析《伤逝》中的人物形象,如涓生、子君等。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伤逝》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使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基本情况;2. 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3.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1.涓生和子君生活的时代原因。

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两人的爱情。

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不能容忍涓生和子君叛逆地去追求爱情的自由。

他们永远维护着封建伦理道德,压制人的自我和个性。

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的结合应该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涓生和子君脱离了他们的准则,便生活在一个众人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环境里。

正因为如此,涓生才会失业,子君的叔叔也“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两人也很难找到住的地方,“大半是被托词拒绝”。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社会重压下,两人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和负担,以至于子君最后不得不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2.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和缺陷。

同居之后,两人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起初涓生对待爱情勇敢、真诚,抛弃世俗眼光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然而随着社会和生活压力变大,涓生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渐渐显露出来。

爱情是一种责任,一种奉献,但是涓生却认为“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这种想法和做法不但非常不负责任,而且直接把子君推向了死亡。

虽然涓生自己也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可能导致子君的死,但他还是选择了和子君分手,而子君也同样在最初的斗争中,以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表现出非凡的果敢和坚决,但旧思想的束缚使她在和涓生同居后成了软弱、琐屑的家庭主妇,甚至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邻居吵架。

最终导致了两人的爱情悲剧。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3.经济的困顿。

我们不得不承认,美满的爱情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在起初十分深厚,但是生活的困顿渐渐使他们失去了斗志。

在涓生失去工作之后,他也失去了轻松的心情,忙碌在求生的道路上,因此也与子君产生了矛盾。

《大学语文》《伤逝》全面版

《大学语文》《伤逝》全面版

•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婚姻悲剧,一方面显示了“五四”个性解 放运动中青年男女在自由恋爱追求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性与狭 隘性;另一方面也形象地证实了“爱情至上”可能带来的悲 剧后果。他们的悲剧无疑可以给那时正在热恋中和即将要恋 爱的时代青年男女以有益的警示。
对几种“个人主义”的批判
• 个人主义作为“五四”个性解放者持守的思想武器,本源于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的发现、十八世纪的“天赋人权 ”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现代哲学思想。
• 个人主义传到现代的中国后,便被分解吸取,进而形成了多 种类型。有“伪个人主义”,即“为我主义”, 不管群众利 益,只顾自己利益的“自私自利”;有“独善的个人主义” ,即不满意于现实社会,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就只想逃避, 跳出这个社会去寻找一种超出社会现实的“理想生活”;有 “真的个人主义”,即“个性主义”。它的主要特征是独立 思想,不肯盲从,对自己的思想负完全的责任。这几种类型 的个人主义在“五四”时期都曾被鲁迅、胡适、李大钊等人 辨析批判过。
•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是一个 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 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思考:小说中“寻路”意象的理解 但他们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那是他们作为“ 中间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他们的牺牲如哥白尼殉道一般最终推动了中国 的向前发展
也是值得肯定的,它毕竟是解放社会的第一步。但他们却是 。
这正是鲁迅要予以批判的,因为鲁迅是将“立人”与“立国”联系起来考虑的,主张个性解放者不但要有个人的意志自由,也要承担社会 责任的。

伤逝鉴赏

伤逝鉴赏

一、解析: 《伤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伤逝》以独特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

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

小说从正面着力刻画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作品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思想弱点。

从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争得了自主婚姻,婚后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到最后这自主婚姻的破灭的整个过程。

深刻地指出了在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

它只能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品采取“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的一年的经历,以小说主人公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具有很浓的抒情性。

小说的细节描写也颇具匠心,油鸡和阿随的命运同子君感情变化的呼应,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相关思考: 1.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答:《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

当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

但鲁迅的《伤逝》却以悲剧收场,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后的婚恋悲剧。

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

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

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

大学语文伤逝教案

大学语文伤逝教案

课程类型:精读课文教学对象:大学语文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鲁迅《伤逝》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掌握《伤逝》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

3. 分析《伤逝》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伤逝》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伤逝》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

3. 《伤逝》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对《伤逝》中象征手法的理解。

2. 对《伤逝》艺术特色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伤逝》原文、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伤逝》的基本情况。

2. 提出问题:为什么鲁迅会选择“伤逝”作为这个小说的标题?二、课文分析1. 人物形象分析:a. 鲁迅通过对主人公涓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追求自由、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形象。

b. 子君的形象则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

2. 故事情节分析:a. 涓生与子君相识、相爱、结婚,共同追求自由与幸福。

b. 然而,由于社会现实的压迫,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3. 社会背景分析:a. 20世纪初的中国,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强大,社会风气保守。

b. 新文化运动兴起,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自由、民主。

4. 象征手法分析:a. 小说中的坟墓、坟墓旁的树木等,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b. 子君手中的剪刀,象征着她的勇敢和决心。

5. 艺术特色分析:a. 情节紧凑,以涓生、子君的爱情为主线,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b. 语言简练,富有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a. 《伤逝》中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b. 《伤逝》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是什么?c. 你认为《伤逝》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有哪些?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总结1. 总结《伤逝》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强调《伤逝》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

《伤逝》大学语文解读

《伤逝》大学语文解读

【作者生平】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 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 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 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 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 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 《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 等专集中。
着,于是神色越加柔和,笑窝也深下去,便知
【创作背景】
1918年,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 ,胡适创作了独 幕剧《终身大事》。此后,欧阳予倩的《泼妇》,熊 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 白薇的《打出幽灵塔》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 被称为“娜拉剧”。
1923年12月26日,鲁迅往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演讲, 题目是《娜拉走后怎样》。 1925年,他又写下了短篇小说《伤逝》。
【作品分析】

《伤逝》的副标题是 “涓生的手记”,用内心 独白的叙事方式,以涓生 回忆的形式,讲了一个爱 情婚姻的悲剧故事。
【作品分析】
涓生和子君冲破了封建家庭的阻挠幸福 结合。婚后他们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子君很 快成为家庭主妇。 涓生失业后,他们的婚姻破裂,子君回 到曾决裂的家庭后痛苦死去,涓生在子君离 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出路,最终陷入深深 的自责和怨恨中。
【作者生平】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 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 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 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 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 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
电影《伤逝》 电影《伤逝》剧照
电影《伤逝》剧照(北京电影制片厂,1981) 电影《伤逝》剧照(北京电影制片厂,1981)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热恋的深情
结合的喜悦
失业的惶惑
破裂的痛苦
分手的绝望
沉痛的悔恨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鲁迅解读《伤逝》】 鲁迅解读《伤逝》】
娜拉走后怎样? ——别人可是也发表过 娜拉走后怎样 ? —— 别人可是也发表过 意见的。 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 意见的 。 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 , 说一个 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 再也没有路走, 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 , 再也没有路走 , 终于 堕落, 进了妓院。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 堕落 , 进了妓院 。 ……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 , 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 不是堕落, 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 : 不是堕落 , 就 是回来。 ……所以为娜拉计 所以为娜拉计, ——高雅 是回来 。 …… 所以为娜拉计 , 钱 , —— 高雅 的说罢, 就是经济, 是最要紧的了。 的说罢 , 就是经济 , 是最要紧的了 。 自由固 不是钱所能买到的, 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不是钱所能买到的 , 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 人 类有一个大缺点, 就是常常要饥饿。 类有一个大缺点 , 就是常常要饥饿 。 为补救 这缺点起见, 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 这缺点起见 , 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 , 在目下 的社会里, 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第一, 的社会里 , 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 第一 , 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 第二, 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 ; 第二 , 在 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 可惜我不知 道这权柄如何取得, 单知道仍然要战斗; 道这权柄如何取得 , 单知道仍然要战斗 ; 或 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大学语文伤逝教案最新

大学语文伤逝教案最新

课程类型:精读课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理解鲁迅小说《伤逝》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伤逝》的主题思想。

2. 分析《伤逝》的艺术特色。

3. 阅读技巧的运用。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活动。

2. 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伤逝》原文、教学课件、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伤逝》原文,思考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伤逝》的背景。

2. 学生分享预习心得,介绍自己对《伤逝》的理解。

二、作品分析1. 主题思想分析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伤逝》的主题思想。

b.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作品反映了旧社会的悲剧,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黑暗。

2. 人物形象分析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活动。

b.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反映了旧社会的压迫和束缚。

3. 艺术特色分析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伤逝》的艺术特色。

b.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真实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语言简练,富有感染力。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a. 《伤逝》中的爱情悲剧有哪些原因?b. 作品对当代读者有何启示?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作业:a. 撰写一篇关于《伤逝》的读书笔记。

b. 选择一个角度,对《伤逝》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伤逝》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使学生了解了鲁迅文学作品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PPT49页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PPT49页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Βιβλιοθήκ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伤逝》写于1925年10

月,收集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
题 背
(1926年)中,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

人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03 | 题目解释:
《伤逝》 ----涓生的手记
《伤逝》的副标题是“涓生 的手记”
悲姻小力决人对义平识期
剧的家,斗的封思等分成涓
的胜庭创争婚建想自子长生
来更,,没“姻回心题 的深终在有我的忆独是 家层于离干是悲的白“ 庭的因家涉我剧形的涓 ,思为出我自故式叙生

03| 悲剧原因
为何涓生和子君会落得如此下场?
个悲但
性剧与
解既他造
放是们成
的对自他
青 年 的 忠 告
黑 暗 社 会 的 批 判 , 更 是 对
身 的 弱 点 也 分 不 开 。 这
们 爱 情 悲 剧 的 根 本 原 因 是

2 个人解读
《伤逝》主要有一下几个阶段
2 个人解读
Part 1
表白示爱
从前面几段都可 以看出,涓生与子君 是两情相愿的,在涓 生模模糊糊的表白之 下,两人开始了同居 生活。
“ 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 愧恧,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 这一点永远留遗,至今还如 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 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 下去…… “
Part 2
生活困难
满怀期盼的开始, 却面对的是生活的重 压。 找房子、子君为生活 日常操劳、家中经济 收入难以维持家用。
就在这生活困难的重压之 下,子君不再如以前一般, 每天忙于家务。从这开始, 子君变了。
Part 3
失业重击
信差的一张纸条, 给了这个家庭一个极 为沉重的打击。涓生 失业了。家中的经济 来源彻底断了,生活 的重担更加沉重。一 步步的逼迫着这个家 的瓦解。
Part 4
萌生放弃
在如此的生活 压力之下,涓生和 子君变了很多很多。
两人的感情一天天 的变淡。甚至有时 一天都说不上一句 话,这样的生活使 得涓生萌生了放弃 的想法。
2.个人解读
Part 5子ຫໍສະໝຸດ 离去涓生告诉了子君, 自己已经不再爱她 了。
可这时涓生的 事业有了起色,
但子君也不告 而别了。
求生成了生活 的第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 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 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 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 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 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1923
了 “ 五 四 ” 运 动 。
年 考 入 北 京 女 子 高
会 会 刊 《 醒 世 周 刊 》 主 编 , 并 在 周 恩 来 领 导
津 直 隶 第 一 女 子 师 范 学 校 预 科 , 担 任 天 津 爱
许 广 平
, 广 州 人 。

1917
(1898~ 1968)
与 许 广 平 的 爱 情
单社
纯会
追环
求境

挣新背死已地快“缺 扎的负去经方就幸乏 着生着了与来被福更由
路巨”之又击生高于 ,大。决回得活远他 但的涓裂到粉”的们 是悔生的什碎,人追 囿恨也家么。在生求 于和回庭地他外目的 他悲到,方们来标目 的哀了不去不的,标 思,同久了仅经于仅 想虽居便。分济是仅 ,然以在子离压他是 也也前“君,力们建 只在借无不而来同立 是努居爱得且临居小 孤力的的不从时以家 独寻会人回什,后庭 地求馆间到么很的,
Part 6
子君去世
子君离开后, 涓生的事业有了起 色,渐渐地不再为 求生而奔波。某次 偶然的机会,涓生 得知了子君去世的 消息。
Part 7
面向新生
子君的离去, 去世,使得涓生后 悔万分,可后悔以 晚,涓生只有面向 新生。
我要向着新生的生 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 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 创伤中,默默地前行, 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 导……
: 10 1932 12
1949
地 书 》 出 版 。
年 出 席 全 国 政 协 一 届 会
年 , 生 子 周 海 婴 。

月 , 通 信
白 云 路 租 房 同 居
月 与 鲁 迅 到 上 海 正 式 同
中 山 大 学 任 教 , 许 任 助 教 和 广 州 话 翻 译 , 与
1927 1
学 校 国 文 系 , 成 为 鲁 迅 的 学 生 。

PART
赏析
“《伤逝》总体赏析
《伤逝》是一篇抒情体小说,用内 心独白的叙事方式,来写主人公涓生和 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小说用倒叙的手 法追述和总结过去,但关于男女主人公 同居前热恋过程的笔墨较少,着重铺写 两人同居后的不幸遭遇和爱情破裂的过 程,细节描写生动感人,“手记”的形 式增强了抒情性,使全篇充满“悔恨和 悲哀”感伤色彩。
学堂学习。

终国协议集居鲁鲁等下国就 年文常,《。迅迅师参同读
联委历两 在到范加志天
鲁 迅
1929
1968 3 70
岁 。
主 席 团 委 员 等 职 务 。

月 在 北 京 病 逝
、 全 国 妇 联 副 主 席 、 民 主 促 进 会 副 主 席 、 全
任 政 务 院 副 秘 书 长 、 全 国 人 大 常 委 、 全 国 政
1 鲁迅的家庭、婚姻与爱情
1、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
一个富裕乡绅家庭。他祖父是前
清进士,当过知县,后捐升内阁
中书,在京为官多年。鲁迅父亲
鲁 考取县学生员获秀才.学位。

的 爱
2、1893年厄运降临:祖父因科场
情 行贿系狱,定为监斩候。16岁父
故 事
亲去世,18岁赴南京。先后在江
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附设的路
开利”立下姻礼的由。起和
始,。了,自教影等他来子
。却但“终由的响资们的君
成是满于。束下产在年是
了这怀冲在缚,阶个轻“
他场希破他,勇级性一五
-
们 爱 情
自 由 婚
望 的 小
重 重 阻
们 的 坚
争 取 个
敢 地 反
民 主 主
解 放 、
代 知
四 ” 时
最想生走的己事讲事的《 终差活与权的。了方手伤 抑距的涓利,嘴一式记逝 郁而艰生”他里个,”》 而回辛同的们高爱以,的 死到以居子谁喊情涓用副 。原及后君也着婚生内标
大学语文
《伤逝》
----涓生的手记
作者:鲁迅
制作人:
主讲人:
鲁迅个人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 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 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 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 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 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 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