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大学语文

合集下载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
目录
• 《伤逝》的创作背景 • 《伤逝》的主题思想 • 《伤逝》的艺术特色 • 《伤逝》的影响与评价 • 《伤逝》的现代意义
01
《伤逝》的创作背景
Chapter
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鲁迅创作《伤逝》时,中国正处在辛亥革命后的动 荡时期。政治上,国家仍然处于军阀割据和混战的 局面;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但仍然受到外国资本的压迫和剥削;文化上,西方 的民主主义思潮逐渐进入中国,新文化运动高涨, 但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自我反省与修正
面对困境时,子君和涓生都曾有过自我反省和修正,这启示我们应 当具备自我反省和修正的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涓生在面对困境时选择离开,揭示了爱情中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重要性。
对当代社会的思考
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
在《伤逝》中,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束缚和 影响被深刻揭示,引发我们对当代社会价值 观的思考。
当代社会中的爱情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压力、家庭期望等因素对爱 情的影响越来越大,《伤逝》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这 些问题的视角。
专家评价
总结词
专家学者对《伤逝》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它在文学 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详细描述
许多文学评论家、学者都对《伤逝》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它不仅在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方面表现出色,更 在思想深度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通过对涓生和子君命 运的描绘,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 困境,使《伤逝》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佳 作。同时,《伤逝》在鲁迅创作生涯中也占据了重要的 地位,它标志着鲁迅在小说语言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 性和特点,使作品在文学史上独树一 帜。

大学语文《伤逝》

大学语文《伤逝》



2
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伤逝》写于1925年10

月,收集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
题 背
(1926年)中,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

人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03 | 题目解释:
《伤逝》 ----涓生的手记
《伤逝》的副标题是“涓生 的手记”
悲姻小力决人对义平识期
剧的家,斗的封思等分成涓
的胜庭创争婚建想自子长生
来更,,没“姻回心题 的深终在有我的忆独是 家层于离干是悲的白“ 庭的因家涉我剧形的涓 ,思为出我自故式叙生

03| 悲剧原因
为何涓生和子君会落得如此下场?
个悲但
性剧与
解既他造
放是们成
的对自他
青 年 的 忠 告
黑 暗 社 会 的 批 判 , 更 是 对
身 的 弱 点 也 分 不 开 。 这
们 爱 情 悲 剧 的 根 本 原 因 是

2 个人解读
《伤逝》主要有一下几个阶段
2 个人解读
Part 1
表白示爱
从前面几段都可 以看出,涓生与子君 是两情相愿的,在涓 生模模糊糊的表白之 下,两人开始了同居 生活。
“ 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 愧恧,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 这一点永远留遗,至今还如 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 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 下去…… “
Part 2
生活困难
满怀期盼的开始, 却面对的是生活的重 压。 找房子、子君为生活 日常操劳、家中经济 收入难以维持家用。
就在这生活困难的重压之 下,子君不再如以前一般, 每天忙于家务。从这开始, 子君变了。
Part 3
失业重击
信差的一张纸条, 给了这个家庭一个极 为沉重的打击。涓生 失业了。家中的经济 来源彻底断了,生活 的重担更加沉重。一 步步的逼迫着这个家 的瓦解。

大学语文 伤逝 课件

大学语文 伤逝 课件

二、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
• (一)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 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 “封建社会吃人” 封建社会吃人” • (二)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 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 看与被看 离去—归来 再离去 离去 归来—再离去 归来
•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 号发表了鲁迅 年 月 新青年》 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 卷第 狂人日记》 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 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 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 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 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 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 鲁迅的小说大多收在《呐喊》和《彷徨》两本小 鲁迅的小说大多收在《呐喊》 彷徨》 说集当中, 呐喊》 篇 彷徨》 篇 说集当中,《呐喊》15篇,《彷徨》11篇。鲁迅 的这两本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的这两本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这 就是说,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 鲁迅手中成熟, 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 象”。
鲁迅作品
•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 年发表第一篇论文《 年发表第一篇论文 人之历史》 年 月 日逝世, 留下了大量著述。 日逝世,笔耕一生 ,留下了大量著述。 •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短篇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彷徨》《故事新编 •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诗集: 野草》 •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集: 朝花夕拾》 • 杂文:《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 杂文: 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 》《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 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 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 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 》《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 • 书信集:《两地书》 书信集: 两地书》 • 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学术著作: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汉文学史纲要

6《伤逝》教案

6《伤逝》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伤逝——涓生的手记一、关于创作背景《伤逝》的创作与易卜生(Henrik Ibsen)的传入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密切的关系。

易卜生(1828 —1906)是挪威著名的戏剧家、诗人。

他的现实主义倾向的剧作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他开创的“社会问题剧”真实地反映挪威现实生活,实质上也剖析了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的特点,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肮脏腐朽的本质,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

如反对传统的封建道德问题,扫除资产阶级市侩意识问题,争取民族独立问题,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问题等等,目的在于引起人民群众的注意,进而改革社会。

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易卜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启发了中国的现代作家们创作了一系列“问题小说”。

1918年,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胡适创作了独幕剧《终身大事》,这是中国现代最早创作的话剧剧本。

剧中田小姐和陈先生恋爱,而其父母竟以几百年前田、陈一家的荒谬理由,干涉他们的婚姻。

田小姐留下“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的字条,与陈先生一起出走。

此后,欧阳予倩的《泼妇》,熊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白薇的《打出幽灵塔》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被称为娜拉剧。

这批剧目,不但是追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的思想象征和载体,而且呈现出五四话剧最初的现实主义之特色。

二、人物分析1.子君故事的开端,子君同涓生的恋爱过程,是涓生用资产阶级的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学说,灌输给子君的过程。

半年持续不断的启蒙,子君终于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狂喜的涓生这样评价:“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子君这种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决绝的,她所以有那么大的勇气,勇于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主要动力就是爱情。

但在封建意识层层厚积的中国的现实中,她又是过分天真的。

家庭与婚姻,都不是独立自在、自我封闭的天地,必然受到整个社会的制约。

《伤逝》 鲁迅课件 大学语文共49页

《伤逝》 鲁迅课件 大学语文共49页
《伤逝》 鲁迅课件 大学语文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1.涓生和子君生活的时代原因。

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两人的爱情。

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不能容忍涓生和子君叛逆地去追求爱情的自由。

他们永远维护着封建伦理道德,压制人的自我和个性。

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的结合应该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涓生和子君脱离了他们的准则,便生活在一个众人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环境里。

正因为如此,涓生才会失业,子君的叔叔也“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两人也很难找到住的地方,“大半是被托词拒绝”。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社会重压下,两人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和负担,以至于子君最后不得不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2.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和缺陷。

同居之后,两人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起初涓生对待爱情勇敢、真诚,抛弃世俗眼光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然而随着社会和生活压力变大,涓生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渐渐显露出来。

爱情是一种责任,一种奉献,但是涓生却认为“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这种想法和做法不但非常不负责任,而且直接把子君推向了死亡。

虽然涓生自己也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可能导致子君的死,但他还是选择了和子君分手,而子君也同样在最初的斗争中,以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表现出非凡的果敢和坚决,但旧思想的束缚使她在和涓生同居后成了软弱、琐屑的家庭主妇,甚至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邻居吵架。

最终导致了两人的爱情悲剧。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3.经济的困顿。

我们不得不承认,美满的爱情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在起初十分深厚,但是生活的困顿渐渐使他们失去了斗志。

在涓生失去工作之后,他也失去了轻松的心情,忙碌在求生的道路上,因此也与子君产生了矛盾。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PPT49页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PPT49页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Βιβλιοθήκη

《大学语文》《伤逝》全面版

《大学语文》《伤逝》全面版

•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婚姻悲剧,一方面显示了“五四”个性解 放运动中青年男女在自由恋爱追求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性与狭 隘性;另一方面也形象地证实了“爱情至上”可能带来的悲 剧后果。他们的悲剧无疑可以给那时正在热恋中和即将要恋 爱的时代青年男女以有益的警示。
对几种“个人主义”的批判
• 个人主义作为“五四”个性解放者持守的思想武器,本源于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的发现、十八世纪的“天赋人权 ”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现代哲学思想。
• 个人主义传到现代的中国后,便被分解吸取,进而形成了多 种类型。有“伪个人主义”,即“为我主义”, 不管群众利 益,只顾自己利益的“自私自利”;有“独善的个人主义” ,即不满意于现实社会,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就只想逃避, 跳出这个社会去寻找一种超出社会现实的“理想生活”;有 “真的个人主义”,即“个性主义”。它的主要特征是独立 思想,不肯盲从,对自己的思想负完全的责任。这几种类型 的个人主义在“五四”时期都曾被鲁迅、胡适、李大钊等人 辨析批判过。
•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是一个 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 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思考:小说中“寻路”意象的理解 但他们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那是他们作为“ 中间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他们的牺牲如哥白尼殉道一般最终推动了中国 的向前发展
也是值得肯定的,它毕竟是解放社会的第一步。但他们却是 。
这正是鲁迅要予以批判的,因为鲁迅是将“立人”与“立国”联系起来考虑的,主张个性解放者不但要有个人的意志自由,也要承担社会 责任的。

大学语文第4讲:鲁迅《伤逝》

大学语文第4讲:鲁迅《伤逝》

大学语文第4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小说鲁迅:《伤逝》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很值得一游的历史文化名城]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以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以其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超拔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伤逝》原文:(因篇幅太长而略去)这篇小说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可看作“狷生[孤傲的人]”的谐音词)的手记的形式来写的。

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

小说是以涓生的忏悔开头的: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接着,涓生回顾了自己与子君从相识、相恋到同居、分手再到……、最后自己痛苦地忏悔的整个爱情生活过程。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

涓生与子君是在会馆(某个地区的人在家乡之外的某个地方建起来的供家乡人活动和居住的建筑物)里互相认识的,他们是同乡。

由于采用手记的形式,作者对于涓生和子君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及外貌等没有详细的交代或描述。

但从作品中的一些较为零散的有关描述上看,涓生是一个比较高级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在政府部门担任着文员之类的职务,会写小品文、能翻译外文作品(涓生的职业和能力特征中其实有着鲁迅本人的影子);而子君大概是个只受过初等教育的女子,没有工作,寄居在北京的亲戚(叔叔)家里。

故事开始时,涓生就住在会馆里。

涓生与子君因同乡关系在会馆里相识后,很快就陷入了爱情。

作者这样描绘爱情开始不久后的涓生对子君的思恋: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

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
电影《伤逝》 电影《伤逝》剧照
电影《伤逝》剧照(北京电影制片厂,1981) 电影《伤逝》剧照(北京电影制片厂,1981)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热恋的深情
结合的喜悦
失业的惶惑
破裂的痛苦
分手的绝望
沉痛的悔恨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鲁迅解读《伤逝》】 鲁迅解读《伤逝》】
娜拉走后怎样? ——别人可是也发表过 娜拉走后怎样 ? —— 别人可是也发表过 意见的。 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 意见的 。 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 , 说一个 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 再也没有路走, 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 , 再也没有路走 , 终于 堕落, 进了妓院。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 堕落 , 进了妓院 。 ……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 , 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 不是堕落, 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 : 不是堕落 , 就 是回来。 ……所以为娜拉计 所以为娜拉计, ——高雅 是回来 。 …… 所以为娜拉计 , 钱 , —— 高雅 的说罢, 就是经济, 是最要紧的了。 的说罢 , 就是经济 , 是最要紧的了 。 自由固 不是钱所能买到的, 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不是钱所能买到的 , 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 人 类有一个大缺点, 就是常常要饥饿。 类有一个大缺点 , 就是常常要饥饿 。 为补救 这缺点起见, 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 这缺点起见 , 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 , 在目下 的社会里, 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第一, 的社会里 , 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 第一 , 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 第二, 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 ; 第二 , 在 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 可惜我不知 道这权柄如何取得, 单知道仍然要战斗; 道这权柄如何取得 , 单知道仍然要战斗 ; 或 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49页PPT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49页PPT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恋爱前的子君
纯真,有求知欲---涓生谈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 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 · · · · 。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 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因为涓生所讲的都是之前她并未能从心里真正自己明 白或具有的新鲜事物。
恋爱中的子君
勇敢,快乐---勇敢地跨出了寻求自由恋爱的一步离 开了自己的家。
0
“广州少有 的女性名人故 居——位于高第 街的许广平故居, 虽被列为市文物 保护单位,但已 年久失修。
(一)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
1、抨击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高举反封建的大旗。 2、总结历史教训,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进步性,总结其缺 点、不彻底性,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 3、探索国民性,暴露愚弱的国民的精神萎靡及心灵麻木。 4、探讨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道路和命运等问题。 5、描绘农村生活和关注农民的命运问题 。 6、同情广大下层劳动妇女的命运,揭露野蛮的封建统治, 开始探讨妇女解放问题。
许广平:广州“奇女”首席代 表
1925年10月12日,许广平以“平林”的笔名 发表《同行者》,大胆表示不慑于“人世间 的冷漠、压迫”,不畏惧卫道士的“猛烈袭 击”,“一心一意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而在《风子是我的爱》中,她说:“不自量 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 这都与我不相干。”
【创作背景】
1918年,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 ,胡适创作了独 幕剧《终身大事》。此后,欧阳予倩的《泼妇》,熊 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 白薇的《打出幽灵塔》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 被称为“娜拉剧”。
1923年12月26日,鲁迅往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演讲, 题目是《娜拉走后怎样》。 1925年,他又写下了短篇小说《伤逝》。
《祝福》、《故乡》、 “离去—归来—再离去” 《在酒楼上》

短篇小说《伤逝》 写于1925年10月, 收集在鲁迅先生的小 说集《彷徨》 (1926年)中,是 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 人爱情和婚姻为题材 的小说。
【创作背景】
20年代初正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盛行的时候,易
卜生的《娜拉》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口号 鲁迅的情感经历:与朱安——“母亲的礼物” ;与许广 平——真正的爱恋 易卜生——挪威著名的戏剧家、诗人。他的现实主义 倾向的剧作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他开创的“社会问题 剧”真实地反映挪威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 问题:如反对传统的封建道德问题,扫除资产阶级市 侩意识问题,争取民族独立问题,提倡个性自由、妇 女解放问题等等。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 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 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 人的活动,期间曾回国奉母命和朱安结婚。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 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 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作者意图
通过《伤逝》,作 者讲述了幸福“得而 复失”的幻灭,告诉 青年知识分子从封建 社会解放出来是艰难 的!
【悲剧原因分析】
封建势力的压迫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人物自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 是个悲剧。 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的爱情进一步走向灭亡。
【艺术特点】
【艺术特点】
子君形象的意义
子君的意义在于通过悲剧,说明离 开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幸福的目标 是难以实现的。
选择对人生的影响
涓生和子君分手时,如果子君可以重新 过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 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没有坚持到底。 但那个社会里,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 就不让她有新的机会。
涓生的形象
着,于是神色越加柔和,笑窝也深下去,便知
许广平:广州“奇女”首席代表
幼时拒绝裹脚,争取到与兄弟们一起进私塾念书的 机会; 强烈要求解除婚约,冲破包办婚姻的牢笼; 考入“直隶北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后,在如火如 荼的“五四”运动当中,许广平已经在为自己的人 生道路找到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并且一直走了下去; 进入到“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她作为学 生自治会总干事,带领同学发起了驱逐校长杨荫榆 的学潮。
【创作背景】
易卜生的代表作有四大名剧,即《社会支柱》、 《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
《玩偶之家》又译作《傀儡之家》或《娜拉》,是 使易卜生闻名全世界的剧本,它通过女主人公娜拉 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 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男权社会与妇女解 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 法律、道德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 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1、恋爱时幸福甜蜜 (细腻的心理)。 2、同居时的矛盾表现。 3、失业后的自私。 4、子君死后自省性质 与忏悔色彩,使涓 生成为忏悔者的形 象。
《伤逝》的主题
① 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 取得;
② 批判了涓生式的个性解放的自私、冷酷、 局限; ③ 子君的经历说明妇女没有一定的经济地位、 政治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独立, 也就不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 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 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是新中国 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人 物纪念馆,1951年1月 7日正式对外开放。 50年来,鲁迅纪念 馆接待了国内外观众近 千万,征集收藏文物文 献资料近25万件,其中 有5万件属珍贵、重要 文物。
【作者生平】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 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 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 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 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 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作者生平】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 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 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 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 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 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 《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 等专集中。


一、生平
1881年9月——1936年10月 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现代文学家、 思想家。
浙江绍兴人,幼名周樟寿,字豫 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起,改为 树人.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
始使用笔名鲁迅。
【作者生平】
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富裕乡绅家庭。他祖父是前 清进士,当过知县,后升内阁中书,在京为官多年。鲁迅父 亲考取县学生员获秀才学位。16岁父亲去世,18岁赴南京。 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
鲁迅的家庭、婚姻与爱情
了解鲁迅生活的美国作 家史沫特莱说:“他的夫人 决不是他卧室里的一件安适 的家具,她乃是他的共同工 作者。在某些地方还是他的 右手。离开她,他的生活便 不可想像。
海 ( 婴 注 日六 : ,个 背 上月 后 海, 扶 ”一 着 。九 手周 。海 三 )婴 年 的 三 是 月 鲁 二 迅 十 的 七
【作品分析】

《伤逝》的副标题是 “涓生的手记”,用内心 独白的叙事方式,以涓生 回忆的形式,讲了一个爱 情婚姻的悲剧故事。
【作品分析】
涓生和子君冲破了封建家庭的阻挠幸福 结合。婚后他们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子君很 快成为家庭主妇。 涓生失业后,他们的婚姻破裂,子君回 到曾决裂的家庭后痛苦死去,涓生在子君离 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出路,最终陷入深深 的自责和怨恨中。
很幸福,很快乐。
同居后的子君
忙碌又空虚---忙着操持家务琐事;以前只有爱情的目 标 ,达到了这目标后,没有生活的目标了。 因此生活变得很空虚。
分手后的子君
坚强又脆弱---她离开涓生时,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 回到了那个她曾经为了爱情而决裂的家庭。负着 虚空的重担,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 最后她默默地死去了。
【作者生平】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 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 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 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 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 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 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鲁迅先生以其思想的深刻和艺 术的超拔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作品分析】
子君以爱情为生命,当她失去 了涓生的爱情之后,已经无路可 走,她只能重新回到她曾经坚决 地反抗过的封建家庭,并很快在 痛苦中离开了人世。 涓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他 所希望的生路,相反,悔恨和悲 哀笼罩着他,当他得到子君去世 的消息后,更是成天生活在自责 和悔恨之中。
【作品分析】
一方面恐惧爱情的失去
(二)鲁迅小说的艺术特征
1、文体上的创新:
改变传统章回小说的格局,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艺术手法, 创建了20世纪中国小说的民族形式。
2、成功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3、采用心理描写和白描等艺术手法
4、杰出的语言艺术:创造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典范之作
5、情节模式: “看/被看” 《祝福》 “吃/被吃”《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