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重点归纳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

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核医学定义: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主要任务是用核技术进行诊断、治疗和疾病研究。

核医学三要素:研究对象放射性药物核医学设备一、核物理基础(一)基本概念:元素---凡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核素---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及核能态均相同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变化,同时从核内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这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具有放射性和放出射线)稳定性核素----能够稳定地存在,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

不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称为稳定性核素。

(无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但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 核内质子数、中子数相同,但处在不同核能态的一类核素互为同质异能素。

(质量数相同,能量不同,如99mTc和99Tc)(二)核衰变类型四种类型五种形式α衰变释放出α粒子的衰变过程,并伴有能量释放。

β衰变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轨道电子的衰变。

β衰变后,原子序数可增加或减少1,质量数不变。

•β-衰变•β+衰变•电子俘获(EC)γ衰变核素由激发态或高能态向基态或低能态跃迁时,放射出γ射线的衰变过程γ衰变后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不变,只是核素的能态发生改变。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不稳定,随时间发生衰变,衰变是按指数规律发生的。

随时间延长,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数呈指数规律递减。

N=N0e-λtN0:t=0时原子核数N:t时间后原子核数e:自然对数的底(e≈2.718)λ:衰变常数(λ=0.693/T1/2)物理半衰期(T1/2)生物半衰期(Tb)有效半衰期(Te)1/Te=1/T1/2+1/ Tb放射性活度描述放射性核素衰变强度的物理量。

用单位时间内核衰变数表示,国际制单位:贝可(Becquerel,Bq)定义为每秒1次衰变(s-1),旧制单位:居里(Ci)、毫居里(mCi)、微居里(μCi)换算关系:1Ci=3.7×1010Bq比活度单位质量物质内所含的放射性活度。

(完整word版)核医学重点[1]

(完整word版)核医学重点[1]

核医学: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核素:质子数中子数相同,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放射性衰变:放射性元素自发地释放放射线和能量,最终转化为其他稳定元素的过程物理半衰期:表示原子核由于自身衰变从N0衰变到N0/2的时间,以1/2T表示,是恒定不变的。

生物半衰期Tb: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时间。

放射性活度: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的原理:通过化学方式,将发射正电子的核素与生物学相关的特定分子连接而成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注入体内后,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参加相应生物活动,同时发出正电子射线,湮灭后形成的能量相同(511keV)方向相反的两个γ光子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放射性药物的特点:具有放射性,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期,计量单位和使用量,脱标及辐射自分解光子量范围100~250keV最为理想,目前使用较多的放射性核素衰变方式是β-衰变组织内的射程在纳米水平,在这样短的射程内释放所有能量,其生物学特性接近于高LET射线,治疗用放射性药物的有效半衰期不能太短,也不宜过长,以数小时或数天比较理想吸收剂量:单位质量被照射物质吸收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

确定性效应: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随机效应: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辐射防护的原则:1.实践的正当化2.放射防护最优化3.个人剂量限值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设置屏蔽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方法特点:1.灵敏度高2.方法相对简便、准确性较好3.合乎生理条件 4.定性、定量与定位的相对研究相结合 5.缺点与局限性方法学原理:1.合成代谢:根据甲状腺内131I分布的影像可判断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甲状腺结节的功能状态2.细胞吞噬3.循环通路4.选择性浓聚5.选择性排泄6.通透弥散7.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8.特异性结合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到达高峰且处于较为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动态显像:在显像剂引入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的多帧连续影像或系列影像局部显像:仅限于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显像全身显像:利用放射性探测器沿体表做匀速移动,从头至足依序采集全身各部位的放射性,将它们合成为一幅完整的影像平面显像:将放射性显像装置的放射性探测器置于体表的一定位置采集某脏器的放射性影像断层显像:用可旋转的或环形的放射性探测装置在体表连续或间断采集多体位平面影像数据,再由计算机重建成为各种断层影像的显像方法。

医学基础核医学的教学设计

医学基础核医学的教学设计
套等
实验动物: 如小鼠、大 鼠、兔子等
实验软件: 如MATL AB、
SPSS等
基地介绍:提供 核医学实践教学 所需的设备和场 地
实践内容:包括 核医学实验、病 例分析、实际操 作等
基地设施:包括 核医学实验室、 放射性药物制备 室、放射性废物 处理室等
安全措施:确保 实践教学过程中 的辐射安全和防 护措施到位
教师评价:教师根 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表现、作业完 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同行评价:教师之 间的相互评价,可 以借鉴其他教师的 教学方法和经验
学生反馈:学生根 据教师的教学效果 、课堂氛围、教学 内容等方面进行反 馈
教学效果评估:通 过考试、问卷调查 等方式评估教学效 果,以便及时调整 教学方法和策略
汇报人:XX
Part One Part Four
Part Two Part Five
Part Three Part Six
掌握核医学的 基本概念、原 理和临床应用 掌握核医学的 实验方法和技

理解核医学在 疾病诊断和治
疗中的作用 培养核医学的 临床思维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核医学的 基本概念和原
收集学生反馈:通过问卷 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
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
分析反馈结果:对收集到 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和分 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
题和不足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分析 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 措施,如调整教学计划、
改进教学方法等
实施改进措施:将改进措 施落实到教学中,并对实 施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 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效果
形成性评价:通过日常学习、作业、 测试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 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
结合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 评价相结合,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 学习情况,又能全面评估学生的学 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大三上学期核医学核医学(重点总结)

大三上学期核医学核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张绪论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内容: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临床和医学包括:核医学显像(放射性核素显像)、脏器功能测定、放射性核素治疗、放射免疫和体外分析)。

特点:桥梁、超前性、在线实时性、全面性、内照射治疗、分子影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与其他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关系相同点:1.以形态学改变为其诊断的基本出发点。

2.显像技术中有辐射存在为主要特点。

不同点:1.射线的来源不同(来自体内外); 2.诊断的依据不同;3.射线的存在时间段不同;4.各自的特点不同。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核素:即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态的原子为一种核素。

(注: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不同的原子是不同的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核的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互称同质异能素,如99Tc和99mTc。

激发态:原子核处于能量较高状态。

表示方法为m,如99mTc。

(注意:激发态保持时间一般较短)放射性衰变:不稳定核素自发地放出射线并转变成另一种核素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放出射线并转变成另一种核素。

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

湮没辐射: 正电子与物质的电子结合,电荷消失,两电子质量转化为两个能量相等各为511KeV,方向相反的γ光子。

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

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

N=N0e-λt 衰变常数λ:表示单位时间内衰变的核的数目占当时的放射性核数目的比率。

指数规律:放放射性核素的数量以及放射性活度的变化服从指数衰变规律。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核医学》知识要点和重点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核医学》知识要点和重点

临床医学专业《核医学》内容要点
一、核医学总论
1.元素:凡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2.同位素:凡原子核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

3.同质异能素: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都相同,但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彼此称
为同质异能素。

4.核素: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和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均相同的原子属
于同一种核素。

-稳定性核素:指原子核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变化的核素。

-放射性核素:是一类不稳定的核素,具有放射性衰变的特性。

5.核衰变的类型:α衰变、β-/β+衰变、核外电子俘获、γ衰变。

6.核衰变的规律:自发性、随机性、时间性。

物理半衰期、生物半衰期、有效半衰期
7.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单位:秒-1、国际单位:贝
克勒尔
8.放射性药物:指含有放射性核素,能直接用于人体临床诊断、治疗和科学
研究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

(利用放射素的物理特性而非本身的药物效应。


①诊断用放射性药物:
SPECT: 99m Tc(锝)及其标记化合物(如99m Tc-MIBI);
PET:18F标记化合物,如18F-FDG
《核医学》第 1 页共22 页。

核医学要点归纳指南

核医学要点归纳指南

绪论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第一章 核物理1.核素(nuclide):是指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2.同位素(isotope):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3.同质异能素(isomer ):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激发态的原子和基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

4.核衰变的类型:① α衰变:放射性衰变时释放出α射线的衰变。

这种衰变方式主要发生于原子序数大于82的核素中。

衰变后母核的质子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在元素周期表中子核的位置比母核左移两位。

α射线实质上是由氦核组成,用衰变反应式可表示为: ② β衰变:原子核释放出β射线而发生的衰变。

β- 衰变时放射出的β- 射线分为β- 和β+ 射线。

β- 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发生β- 衰变后质子数增加1,原子序数增加1,原子的质量数不变,原子核释放出一个β- 粒子和反中微子(ν),衰变反应式如下:③ 正电子衰变:原子核释放出正电子(β+ 射线)的衰变方式。

正电子衰变发生在贫中子核素,原子核中的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

衰变时发射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粒子(ν),质子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衰变反应式表示为:④ 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母核经电子俘获后,子核比母核中子数增加1,质子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

电子俘获衰变时原子核结构的变化与正电子衰变类似,发生在贫中子的原子核。

衰变反应式表示为:⑤ 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γ光子形式释放过剩的能量,这一过程称为γ衰变。

这种激发态的原子核是在α衰变、β衰变或核反应之后形成的,衰变反应式为:各种衰变的比较5.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A ):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核医学教学大纲(符)

核医学教学大纲(符)

核医学教学大纲核物理基础知识一、目的要求(一)了解原子结构及核素的基本概念(二)熟悉射线衰变规律及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规律。

(三)掌握放射性活度、辐射剂量单位。

二、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

(二)重点讲解核素的衰变类型、规律、放射性活度单位。

(三)重点讲解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四)详细讲解辐射量及其单位。

(一)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及放射防护一、目的要求(一)了解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二)掌握防护的目的和基本原则、措施。

二、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二)详细讲解放射防护目的、基本原则、标准、措施。

核医学总论一、目的要求(一)掌握放射线探测的原理。

(二)掌握核医学的定义(三)了解核医学的内容(四)掌握放射性药物的定义、来源、作用、特点及放射性核素的选择。

(五)熟悉放射性试剂的定义。

(六)了解SPECT、r相机、PET。

(七)学会SPECT的一般操作。

(八)掌握临床核医学的诊疗原理(九)熟悉临床核医学在诊治上的特点一、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核医学的定义与内容(二)一般开展核医学的必需条件:包括核仪器与放射性药物(三)详细讲解临床核医学的诊疗原理(四)详细讲解临床核医学在诊治上的主要特点n体外放射分析一、目的要求(一)掌握体外放射分析定义以及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

(二)熟悉免疫放射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技术及受体的概念。

(三)了解体外放射分析的临床应用及放射免疫方法的操作。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体外放射分析的定义,以及放免的基本原理。

(二)详细讲解不同类型体外放射分析系统的共性基础。

(三)一般介绍质量控制系统以及临床应用。

内分泌系统一、目的要求(一)掌握甲状腺显像的原理、适应证、显像剂方法影像分析及临床应用。

(二)掌握核医学常用的甲状腺功能检查方法的原理,结果判断及临床应用。

(三)熟悉甲状腺旁腺显像及肾上腺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和临床应用。

(四)学会甲状腺、甲旁腺、肾上腺的检查方法、图像分析及临床应用。

医学核医学教学设计

医学核医学教学设计

教学质量评估和反馈
评估方法:问 卷调查、考试、
实践操作等
评估内容:理 论知识掌握程 度、实践操作 能力、创新能
力等
反馈方式:口 头反馈、书面 反馈、网络反
馈等
改进措施:根 据评估结果, 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方法、教
学内容等
核医学教学面临 的挑战和展望
章节副标题
核医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技术更新迅速:核医学技 术不断更新,教学需要跟
X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核医学基础知识 核医学教学设计和实施
核医学教学概述
核医学临床应用
核医学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展 望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核医学教学概述
章节副标题
核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核医学的定义: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学科
核医学的重要性: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核医学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到现在的PET/CT等先进技 术 核医学的应用领域:包括肿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核成像技术的优点:具有较高 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早期 发现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
核医学临床应用
章节副标题
肿瘤核医学
肿瘤核医学的诊断方法
肿瘤核医学的定义和作用
肿瘤核医学的治疗方法
肿瘤核医学的发展趋势和挑 战
心血管核医学
心血管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
心肌灌注显像 和心肌梗死诊

冠状动脉疾病 诊断和治疗源自心律失常的诊 断和治疗核医学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培养具备核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医学人才 内容:包括核医学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诊断方法、治疗技术等方面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临床实习等多种方式 考核方式:通过笔试、实验操作、病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考核

核医学完整版-复习考试必备,全面有重点资料

核医学完整版-复习考试必备,全面有重点资料

第一章核物理1、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2、元素(element)——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 和127I;3、核素(nuclide)——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4、同质异能素(isomer)——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

5、同位素(isotope)——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6、稳定核素(stable nuclide)——原子核稳定,不会自发衰变的核素;7、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8、放射性衰变(radiation decay)——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9、放射性衰变方式:1)α衰变;2)β- 衰变:实质:高速运动的电子流;3)正电子衰变(β+衰变);4)电子俘获;5)γ衰变。

10、半衰期(half-live):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11、放射性活度(activity, A)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2、韧致辐射(bremsstrahlung)湮灭辐射(annihilation radiation) 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γ光子与介质原子碰撞,把能量全部交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而发射出来,而整个光子被吸收消失。

r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哪些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13、物理半衰期:表示原子核由于自身衰变从N0衰变到N0/2的时间,以1/2T表示,是恒定不变的。

核医学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核医学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脑代谢显像剂 ,可以检测脑组织的代谢情况,评估 脑功能状态,诊断脑萎缩、脑代谢异 常等神经系统疾病。
核医学检查可以实时监测神经系统疾 病治疗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评 估治疗效果,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 依据。
06
实验操作与案例分析
实验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实验前准备
熟悉实验流程,了解放射性核素性质及安全 操作规范。
核医学科学教案教学设 计
汇报人:XX 2024-01-20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核医学基础知识 • 核医学诊断技术 • 核医学治疗技术 • 核医学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 实验操作与案例分析 • 课程总结与展望未来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核医学科学概述
01
核医学定义与发展 历程
介绍核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 史以及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
通过核医学检查,可以检测患者体内 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如C-反应蛋 白、同型半胱氨酸等,为心血管疾病 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定位与定性诊断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肿瘤显像剂可以在肿瘤组 织内聚集,从而实现对肿瘤的准确定位和定 性诊断。
肿瘤分期与预后评估
核医学检查可以评估肿瘤的大小、范围、转移情况 等,为肿瘤的分期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原理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物中的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通过测量复合物的放射性强 度对待测物进行定量分析。
应用
用于检测生物样品中的微量物质,如激素、药物、病毒等。
优点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
影像诊断技术
原理
利用放射性核素在生物体内产生的射线,通过特定的成像 设备获取生物体内的放射性分布图像,从而对疾病进行诊 断和治疗。

化学核医学与核医学技术教学教案

化学核医学与核医学技术教学教案
化学核医学与核医学技术 教学教案
汇报人:XX
目 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标题 02. 化学核医学与核医学技术概述 03. 化学核医学技术教学方法 04. 化学核医学与核医学技术教学内容 05. 化学核医学与核医学技术教学评价 06. 化学核医学与核医学技术教学展望
添加章节标题
化学核医学与核医学 技术概述
实验考核:通过实验操作 和报告撰写对学生进行考 核和评价
化学核医学与核医学 技术教学内容
放射性药物的制备和标记技术
放射性药物的种类和性质
放射性药物的制备方法
放射性药物的标记技术
放射性药全性和防 护措施
放射性检测仪器和测量方法
放射性检测仪器:伽马相 机、闪烁探测器、放射性
化学核医学技术教学 方法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讲解化 学核医学的基本原 理、概念和理论
实践教学:通过实 验、案例分析和实 际操作等方式,让 学生掌握化学核医 学技术的应用
结合实际:将化学 核医学技术与实际 医疗场景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临床思 维能力
互动教学:鼓励学 生提问、讨论和交 流,提高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化学核医学的定义和作用
化学核医学:利用放射性药物进行 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学科
诊断作用:通过放射性药物的放射 性核素标记,可以检测到病变部位, 进行疾病诊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的药 物,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治疗作用:利用放射性药物的放射 性核素辐射,可以杀死病变细胞, 进行疾病治疗
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反馈建议:根据评估结果, 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教学进度等进行调整和改

核医学完整版-复习考试必备,全面有重点资料

核医学完整版-复习考试必备,全面有重点资料

第一章核物理1、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2、元素(element)——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 和127I;3、核素(nuclide)——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4、同质异能素(isomer)——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

5、同位素(isotope)——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6、稳定核素(stable nuclide)——原子核稳定,不会自发衰变的核素;7、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8、放射性衰变(radiation decay)——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9、放射性衰变方式:1)α衰变;2)β- 衰变:实质:高速运动的电子流;3)正电子衰变(β+衰变);4)电子俘获;5)γ衰变。

10、半衰期(half-live):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11、放射性活度(activity, A)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2、韧致辐射(bremsstrahlung)湮灭辐射(annihilation radiation) 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γ光子与介质原子碰撞,把能量全部交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而发射出来,而整个光子被吸收消失。

r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哪些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13、物理半衰期:表示原子核由于自身衰变从N0衰变到N0/2的时间,以1/2T表示,是恒定不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医学重点归纳绪论1定义: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第一章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6、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8、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

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

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 N=N0e-λt指数衰减规律: N = N0e-λtN0:(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9、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的1/2所需的时间10、放射性活度(A)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 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1、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 Bq/kg; Bq/m3; Bq/l12、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而发生电离13、激发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有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14、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15、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16、湮灭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得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是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17、光电效应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某一电子获得动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消失了。

第七章内分泌系统一、甲状腺摄131碘试验1、原理碘是甲状腺合成TH的主要原料,其进入人体后能被甲状腺选择性摄取和浓聚,其摄取的速度和数量以及碘在甲状腺内的停留时间与甲状腺功能有关。

131I与127I互为同位素,二者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131I属放射性核素,衰变时能发出γ射线。

给予患者口服或静脉注射一定量的Na131I后,在体外用特定的γ射线探测仪探测颈部的放射性计数,即可了解甲状腺的功能状态。

2、适应症除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禁用外,可安全的用于任何人群。

3、甲状腺摄131碘试验的临床意义(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大多数甲亢病人摄131碘率增高并有摄碘高峰前移现象。

(2)甲状腺功能减退:大多数“甲减”病人的摄131碘率降低,部分病人的摄131碘率正常。

(3)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多数甲状腺肿的病人摄131碘率增高,但2小时与24小时的比值在正常范围内。

(4)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受炎症破坏,激素释放入血中,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但摄131碘率明显降低,出现分离现象。

(5)目前本试验主要用于甲亢病人准备做131碘治疗时计算剂量。

(6)有效半衰期的测定。

二、甲状腺静态显像的临床应用1、异位甲状腺的诊断:本法对此有独特的价值,正常部位无甲状腺显影,而在其它部位显影,即可诊为异位甲状腺。

2、甲状腺结节功能判断和良、恶性的鉴别3、判断颈部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若甲状腺轮廓完整,肿块在甲状腺影像之外且无放射性分布,可认为是甲状腺外肿块。

不论肿块是否显影,只要与肿块相近的甲状腺轮廓不完整,则肿块与甲状腺有密切关系。

4、功能性甲状腺癌的转移灶的诊断和定位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及转移灶可摄取131I而显影,因此可用131I来进行甲状腺癌转移灶的定位和诊断。

5、移植甲状腺的监测和甲状腺手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观察。

6、甲状腺大小和重量的估计 W=S.H.K根据甲状腺结节部位放射性的高低,可分为热结节、温结节、凉结节和冷结节,其特点如下:热结节:结节部位的放射性比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要高。

温结节:结节部位的放射性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相似。

凉结节:结节部位的放射性比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低,表现为放射性稀疏区。

冷结节:结节部位无放射性分布,表现为放射性缺损区。

温结节和热结节统计表明多为腺瘤,癌的几率很低。

单发冷结节是癌的几率为20%左右,良结节为10%左右,。

超声检查结果,结节内有液平面时多为良性,进行亲肿瘤显像,若结节处能聚集亲肿瘤现象剂提示恶性的可能性大,甲状腺动脉灌注显像,如果冷结节部位的放射性较颈动脉高而病灶区动脉血流灌注增加,甲状腺癌的可能性大。

三、甲状腺动态显像的临床应用评价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四、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1、原理:甲状腺细胞的摄131I能力受TSH的控制和血T3、T4浓度的反馈性抑制。

正常情况下,给予定量的T3或T4可抑制TSH的分泌,继而降低甲状腺摄131I能力。

甲亢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关系被破坏甲状腺功能不受抑制,比较服T3、T4前后甲状腺摄131I率即可判定甲状腺摄131I功能是否受抑制和甲状腺轴反馈调节是否正常。

2、方法:在常规摄131I试验后,口服甲状腺片每次60毫克,每天三次,服一周,然后重复摄131I试验,并计算抑制率:3、结果判定:抑制率>50%为明显抑制,可排除甲亢;抑制率<50%为不抑制,可诊断为甲亢;抑制率在25-50%为抑制不明显,可用抗甲状腺药物试验治疗。

4、临床意义(1)本试验对甲亢的诊断符合率很高,可达95%。

(2)突眼的鉴别,甲亢引起的突眼,抑制试验为不抑制;其它原因引起的突眼,抑制试验结果为受抑制。

(3)判断甲亢疗效和预测甲亢是否复发:如抑制试验为受抑制,则甲亢已治愈,复发的可能性较小,反之,则复发的可能性较大。

注意事项:妊娠妇女、心功能差及老年人不宜做该检查。

五、促甲状腺激素(TSH)兴奋试验1、原理:促甲状腺激素(TSH)对正常甲状腺有兴奋作用,能使甲状腺的摄碘能力增强。

当垂体分泌TSH减少或甲状腺功能减低时,甲状腺摄碘能力下降。

给病人注射适量的TSH后,比较注射前后两次摄碘率的变化,即可鉴别甲减的病因是在垂体还是在甲状腺本身。

2、方法:在常规摄131I试验后,给患者肌肉注射TSH10IU/天,连续三天,然后再做摄131I 试验,计算兴奋值:兴奋值=再次的24h摄131I率-首次24h摄131I率3、结果判定:原发性甲减兴奋值<13.3%;继发性甲减兴奋值>13.3%4、临床意义:(1)鉴别原发性甲减和继发性甲减。

原发性甲减兴奋值低;继发性甲减兴奋值高。

(2)了解甲状腺的储备功能,如注射TSH兴奋值高,说明甲状腺有一定的储备功能,可不用或少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注意事项:本试验对妊娠妇女、心脏病及TSH过敏者禁用。

第八章心血管系统1、心肌灌注显像原理放射性药物能被正常心肌细胞后者选择性摄取,且摄取的量与冠状动脉血流量呈正比,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阻塞时,以及心肌细胞损伤、心肌梗死时,心肌摄取放射性药物的功能明显减退甚至不能摄取。

通过显像仪器获得心肌影像,判断冠状动脉血流状况和心肌细胞成活状态。

2、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1)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的病变都能通过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显示病变,了解病变的范围、程度和责任血管所在2)心肌细胞活力评估: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呈可逆性缺损,提示病变部位心肌细胞具有活力。

不可逆缺损病例可进一步通过24h延迟显像、201Tl再注射、硝酸甘油试验等进一步判断病灶部位心肌是否存活3)心肌梗死的诊断:不可逆缺损是心肌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临床上用来了解病变范围、观察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和判断心肌细胞是否成活4)评估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效果:治疗后随访过程中原缺损区见放射性填充,证明血运重建,治疗效果良好。

而重又呈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则提示血管再狭窄5)心脏事件预测:心肌灌注显像正常,或呈现固定性缺损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几率相对较低,而呈多处或大片可逆性缺损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几率较高,应积极治疗6)诊断室壁瘤:心肌灌注显像呈大片不可逆固定性缺损,多数在心尖部位,形成长轴影像上的倒八字形7)鉴别诊断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灌注显像呈花斑型异常,室壁内出现斑片状放射性稀疏,伴心腔明显扩大,心室壁变薄。

肥厚性心肌病心室壁普遍增厚,可以心尖或室间隔为主,伴心室腔缩小3、肌灌注的异常影像(1)可逆性缺损:负荷影像显示放射性缺损或稀疏,静息影像该部位放射性填充,主要见于心肌缺血;(2)不可逆性缺损:负荷影像显示放射性缺损、减低,静息影像仍表现为缺损,见于心肌梗死或严重的心肌缺血;(3)混合性缺损:负荷影像显示放射性缺损或稀疏,静息影像见该部位部分填充,表明心室壁不可逆和可逆性缺血同时存在,提示心肌梗死伴梗死灶周围缺血或侧支循环形成;(3)花斑型异常:心室壁显现斑片状放射性稀疏,见于心肌病、心肌炎等;(4)反向再分布:负荷影像正常而静息影像显示放射性稀疏,其意义目前不明。

4、18F-FDG葡萄糖代谢显像的临床意义1)心肌灌注显像所显示的缺血心肌部位氧供随血流减少而减少,游离脂肪酸的β氧化受到限制,只能通过葡萄糖无氧酵解供给能量,葡萄糖成为缺血心肌唯一的能量来源。

因此在空腹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时缺血心肌仍摄取葡萄糖,表现为灌注-代谢不匹配,即心肌灌注显像呈现减低或缺损的节段,葡萄糖代谢显像显示相应节段18F-FDG 摄取正常或相对增加。

标志心肌细胞缺血但仍然存活。

2)坏死心肌禁食状态或葡萄糖负荷后均不摄取18F-FDG。

心肌灌注显像呈现减低或缺损的节段,葡萄糖代谢显像显示相应节段18F-FDG 摄取减低,葡萄糖的利用与血流量呈平行性降低,表现为灌注-代谢相匹配。

心肌节段呈不可逆性损伤,标志心肌细胞不再存活。

5、心肌代谢显像的类型葡萄糖代谢显像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有氧代谢显像氨基酸代谢显像6、平衡法门控心血池显像(1)图像分析:①心脏收缩功能参数:正常人左心室静息状态下的EF>50%,右心室>40%,负荷试验后应增高5%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