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穴按摩
脏腑经穴按摩PPT课件

能治疗膝关节疼痛。
▪ 按摩针灸阿是穴是穴位近治作用的最好体现。
2、穴位的远治作用
▪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 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 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症。
一、背俞穴与腹募穴
▪ 背俞穴、腹募穴是脏腑病症的常见反应点。 ▪ 背俞穴位于腰背部,腹募穴位于胸腹部。 ▪ 五脏六腑的背俞穴、腹募穴分别是:
肺——肺俞穴、中府穴;心——心俞穴、巨阙穴 肝——肝俞穴、期门穴,脾——脾俞穴、章门穴 肾——肾俞穴、京门穴,心包——厥阴俞穴、膻中穴 胆——胆俞穴、日月穴,胃——胃俞穴、中脘穴 大肠——大肠俞穴、天枢穴 小肠——小肠俞穴、关元穴 膀胱——膀胱俞穴、中极穴 三焦——三焦俞穴、石门穴。
▪ 局部后方按摩以点按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并 横推下背部为主。
▪ 远端下肢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上肢取手三里、巨 虚上廉、巨虚下廉。
肺脏疾病按摩提要
▪ 感冒是常见病,中医认为是“上受风邪”。 ▪ 鼻咽部受邪出现流涕、鼻塞、头痛,治疗应以头面部为主,
按摩程序大致与头面部按摩程序相仿。如开天门、推坎宫, 点按攒竹穴、鱼腰穴、太阳穴、迎香穴。 ▪ 感冒有项背部不适,可在项、背部按揉,以拿颈项为主, 并点按、拿捏风府穴、风池穴、肩井穴。 ▪ 如果外邪侵犯气管等引发咳嗽、咯痰,则除了头面、颈项 部按摩外,应按摩胸背部。胸部以宽胸理气,调理肺气的 升降。可分推胸部、指揉肋间,点按中府穴、云门穴、天 突穴、膻中穴。背部点按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并以 捏脊方式,提拿颈背部膀胱经皮肤,或推擦背部督脉、膀 胱经,以促进在表之邪外散。 ▪ 四肢部操作,上肢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经穴为主, 可点揉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曲池穴、合谷穴,并推 擦前臂桡侧两经循行部位。
经穴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操作规范一、概述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是根据“体表—内脏相关”的理论,用手指按压体表穴位(多以腹部穴位为主,也可针对不同疾病选用背部、四肢及头面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二、适应证脏腑经穴推拿疗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痛症,如急性头痛、胸痛、腹痛,以及颈、肩、臂、腰、骶部的软组织损伤等。
此外,对膈肌痉挛、心悸、昏厥、胸闷、喘息、胃神经官能症等常见病症,也有一定疗效。
三、操作方法1. 滑动指压法:用较强的压力抵紧胸穴,以穴位处的结节状或条索状物为中心,顺着肋骨下缘或骨的表面来回滑动手指,使病人有较强的触痛感。
此法适用于重症、急症及对穴位按压不太敏感者。
此外,治疗软组织疾患时,在局部反应压痛点上用大幅度的较强滑动,其滑动方向与患处的肌肉走向呈十字交叉,称之为“大幅度滑动指压法”。
手指深入反应压痛点内,着力于深部,反复滑动,称之为“深部滑动指压法”。
2.持续指压法: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胸穴,不滑动手指。
此法主要适用于轻症、小儿、体弱者或对穴位过度敏感者。
3.其他:为使穴位保持较强的反应,用手指抵紧穴位可做持续震颤动作。
对于腰肢穴及位于肌肉丰厚处的经穴,必要时可利用短捧(一端圆钝,缠裹纱布)压迫代替指压。
四、禁忌症严重的肝病、出血性体质、脊柱及骨关节结核、妊娠期、过度疲劳者等慎用本疗法。
五、注意事项1.指压的时间越长,疗效越持久。
一般每次指压7~15分钟。
急性病每日2~3次,必要时可连续治疗2~3日,慢性病每日1~2次,7日为一个疗程,休息2~3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2.准确的取穴、足够的指压强度和维持一定的指压时间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指压时,用力应先轻后重,逐渐加强,切忌用力太猛,以免因刺激过重使病人难以忍受而影响治疗。
3.指压胸穴,偶而有少数病人会发生眩晕、恶心、心悸、出冷汗等现象,严重者可出现面色白、四肢厥冷、脉膊细弱。
这主要是由于患者体质太弱、疲劳过度、精神紧张或指压的刺激过强所致,只要停止指压,让病人平卧(头部稍低)片刻即可恢复。
脏腑点穴整体疗法操作方法

脏腑点穴整体疗法操作方法
脏腑点穴整体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调整和平衡人体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下面是脏腑点穴整体疗法的操作方法:
1.准备工作: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进行疗法。
同时,确保自己的手部清洁,指甲修剪整齐。
2.了解穴位:在进行脏腑点穴整体疗法前,要先了解每个穴位的具体位置和功能。
可通过学习相关的中医书籍或向专业的中医师傅咨询。
3.确认穴位: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脏腑穴位进行刺激。
可以按照经络走向或具体疾病选择特定的穴位。
4.调整呼吸:在操作前,先闭上眼睛,轻松舒展身体,调整呼吸,缓解紧张情绪。
5.按压穴位: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等力度适中的手指,用脏腑穴位上下左右的方式进行按压,用力要均匀、适中,以不引起疼痛或过度紧张为宜。
持续按压一段时间,一般为3-5分钟。
6.循序渐进:按压穴位时,可以自上而下、自左到右、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渐渐加深力度,同时观察身体反应和感觉变化。
7.适时休息:按压一定时间后,可以适时休息一会儿,用双手揉搓,让气血流通,缓解疲劳。
8.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自身感觉,遵循舒适度原则,避免过度用力或刺激。
如果有明显不适,应该及时停止。
需要注意的是,脏腑点穴整体疗法要求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技巧,并结合具体的疾病和个体条件进行操作,因此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图解)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图解)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图解)----五脏相对五行_大杂烩一、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穴位: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这是从网上找到的,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
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我询问过中医,穴位是一样的。
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
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常见病穴位按摩1.扁桃腺疼痛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
“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
2.治疗便秘的穴位与指压法先卧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在第4、5腰椎中间向左右二指幅处强压到稍有疼痛感。
传统经穴美容按摩10种基本技法

传统经穴美容按摩10种基本技法传统经穴美容按摩法是以多种手法推拿经络循行部位或点按输穴,一方面通过经络系统调节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另一方面通过体表局部的物理效应来达到健美、养护肢体和皮肤的一种美容方法。
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物理疗法,在国外也有较长的发展史,至今已在手法上建成体系并应用于美容,但经穴按摩却是我国所独有的技法。
经穴按摩手法很多,本节只讲授美容保健中最常用的几种基本手法及一套头面部美容经穴按摩法。
传统经穴美容按摩常用基本手法1.抹法(1)动作要领用单手或双手拇指螺纹面紧贴皮肤由一点分别向两侧或双手交替做动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用力要轻而不浮,重不滞。
(2)应用适用于头面、颈项部和手掌部的美容或保健按摩。
(3)功效开窍镇静、醒脑明目。
2.揉法(1)动作要领以指或掌吸定作用部位,进行左右、前后的内旋或外旋揉动。
此法可分为指揉和掌揉两种。
指揉法是用手指螺纹面吸定于作用部位,掌揉法是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作用部位。
两种方法都要求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及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2)应用适用于头面、颈项、躯干及四肢。
(3)功效加速血液循环,增强氧的代谢及养分吸收,舒经通络,消肿止痛。
3.推法推法分为指推法,掌推法和肘推法。
(1)动作要领用单指的指腹(指推)或掌根部(掌推)或肘部一定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肘推),贴附于操作时指、掌或射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
(2)应用适用于头面,颈项、躯干、四肢或全身。
(3)功效活血去淤,温经通络,能增强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
4.运法(1)动作要领以建或指的螺纹面于作用部位做直线或环形的反复运摩和揉动。
(2)应用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
(3)功效活血止痛、放松肌筋、消除疲劳。
5.点法(1)动作要领以指端、屈指骨突部或肘尖,着力于体表部位,按压之。
此法分为指点法、屈指点法和肘尖点法。
指点法将力贯注于指端,着力于体表部位,一般用于较明显的输穴。
脏腑图点穴法

脏腑图点穴法脏腑图点穴法(一)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师训第二节论脏腑第三节论女子行经及胎儿第四节论痰第五节论气候变换与人身内部气分的相互关系第二章按摩穴位和手指手腕练习法第一节按摩穴位头面部胸腹部腰背部手臂部脚腿部第二节练手指手腕法第三节手法第三章点穴法第一节胸腹部一、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二、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说明三、治胸腹部及任脉各穴要点四、治胸腹部及任脉各穴的感觉第二节腰背部一、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二、治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说明三、治腰背部及督脉各穴要点四、治腰背部及督脉各穴的感觉一、臂部分筋法二、腿三、四肢分筋法说明第四节头面部一、治头痛法二、治牙痛法三、治口眼蜗斜法第五节小儿科点穴法第六节其它专用手法一、腾骨法二、治羊毛疹法三、治穿肠毒法第四章临症概要下篇第一章气分各症第一节、气结胸第二节、气水臌第三节、气膈及转食第四节、夹肋痞第五节、肋下气积第六节、癫狂第七节、气滞第二章脾胃各症第一节、脾胃各症第二节、噤口痢第三节、黄疸第四节、呃逆第三章肺病及吐血第一节、肺病第三节、吐血第四章虚痨第一节虚损第二节贫血痨第三节抽筋痨第四节稀屎痨第五节失眠第六节遗精第二章四肢各症第一节半身不遂第二节拘挛第三节下痿第四节鸡胸驼背第三章妇科及小儿科第一节血崩及痛经第二节气漫胎第三节产后痨第四节小儿诸症第四章杂症第一节夹气伤寒及内伤外感第二节头痛第三节大小便便血第四节鱼口难言第五节青盲第六节鹤膝风第七节羊毛疹第八节穿肠毒附:先师医案数则第一章总论脏腑图点穴法是按摩术的一种。
它是用不同的“指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疾病。
第一节师训天地之气人之气。
天为一大周天,人为一小周天。
[浅注]人体的气血,是生命力的要素,人身内部的“气分”盛衰和变换,与天时气候的变换有密切关系。
故称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
(参阅本章第五节:论气候变换与人身体内部气分的关系)人身纯阳不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浅注]阳气为清气,阴气为浊气。
冯医鸣脏腑按摩技法

冯医鸣脏腑点穴按摩技法-------临床实站操作适用于初学及中医爱好者冯氏脏腑点穴按摩技法是一种治疗脏腑慢性疾病为主的按摩疗法。
适应症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溃疡脂肪肝神经衰弱女子经期不调月经痛子宫寒冷子宫肌瘤便秘腹泻腹胀小儿积食等有显著疗效。
病情轻者可三次手法即可痊愈。
为了满足多数读者的强烈要求本书以脏腑简单实用的方法展现给大家使大家通过读书可治疗疾病。
下面介绍简要取穴法配图:﹙一﹚腹部穴位1、建里部位:在脐上三寸,腹正中线上,在中脘下一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2、气海部位:在脐下一寸五分,腹正中线上,当关元神阙之间取之。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遗精腹痛泄泻3、章门部位:在腋中线,第十一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处。
功效:理气舒肝,和胃定痛,止咳定喘。
主治:失眠吐血消化不良腹肋胀闷疼痛咳喘呕吐腰痛等。
4、梁门部位:在脐上四寸,旁开两寸取之。
主治:胃痛呕吐腹中积气胀痛5、巨阙部位:脐上六寸,腹正中线上主治:心胸痛心悸胃痛呕吐6、幽门部位:在脐上六寸巨阙两旁各五分处取之。
主治:胸肋满闷呕吐吞酸7、天枢部位:挟脐两旁各两寸取之,或神阙穴旁开二寸取之。
主治:腹胀痛泄泻痢疾水肿8、带脉部位:在章门穴直下与脐相平处。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多,腰疼,经闭,疝气等。
带脉为开通周身气的气血主穴。
9、关元部位:在脐下三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腹痛腹泻痢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淋病对睾丸炎。
功能性子宫出血。
10、中极部位:脐下四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遗精阳痿早泄尿频水肿月经不调白带过多11、归来部位:脐下四寸,中级旁开二寸。
主治:腰腿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等。
12、水道部位:脐下三寸,关元穴旁开二寸。
主治:腰腿疼痛,带下病,痛经,小便不通,小腹胀满,膀胱炎,睾丸炎,慢性阑尾炎等。
13、水分部位:脐上一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并能治疗慢性肠炎,肠结核等。
14、阴交部位:在腹正中线上,脐下一寸。
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

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内容提要(王雅儒著)本书是按摩疗法的一种。
其内容着重于临床实践的总结。
全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总论,包括师训、论脏腑等,阐述了五脏六腑的生理、病因和治疗原则等;第二、三、四章是按摩穴位、手指手腕练习法、点穴法和临床概要,包括所用的穴位的适应症及其手法等,说明穴位运用的关键和有关理论,以指导施术者对本法的实际应用。
下篇的七章,则是三十六种病的临床经验和医案等。
此种疗法,能够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也治疗一些四肢和头面部的内科和外科方面的疾病;对妇科和小儿科,也有它的适应症。
其技术操作简而易行,适合于农村公社医院、保健站的医生和卫生员用,也适合城市医院之用。
审阅者的话王雅儒老先生早年继承了河北省雄县王文医师的按摩术,接受了《推按精义》的精髓,并积累了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提供科学研究资料,由王雅儒老先生口述,其子王振国笔录,濮卿和先生系统整理,编辑成《脏腑图点穴法》一书。
这是按摩疗法的一种。
此种疗法是根据经络穴位和脏腑部位,用点穴方法,从脏腑治疗着手,调理脏腑气分,恢复脏腑机能,故其书名为《脏腑图点穴法》。
它既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也治疗一些四肢和头面部的内科和外科方面的疾病;对妇科和小儿科,也有它的适应症。
它的特点是:既无药饵疗法之偏胜,也无外科手术之痛苦,并能与药物疗法相结合。
在临床实践方面,不仅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疗效,更有其他疗法所不能及的治疗效果。
在学术理论方面,有些论点与现代科学理论不相吻合,而且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中亦无记载,又因王文老先生已故,《推按精义》遗失,既乏精此术者商榷,亦无善本可查,审校困难。
在审阅中为了对学术问题慎重处理,本院将原稿复制数十册,邀请了中西医师数十人审阅,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见解和修改意见,经与王雅儒、濮卿和先生协商后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订。
凡是王雅儒老先生同意修改的,就修改了;不同意修改的,我们则本着“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精神,仍然保留原来的词意,例如“论痰”、“论脏腑”以及其它学术论点等等。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与拍打疗法捏筋疗法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是根据“体表——内脏相关”的理论,用手指按压体表穴位(多以腹部穴位为主,也可针对不同疾病选用背部、四肢及头面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学认为,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内脏与体表密切相关。
例如背部的背俞穴、胸腹部的募穴,就是脏腑的经气输注和聚集之处。
内脏病变,往往通过经络反映到胸、背体表;而胸、背体表一些部位的按压刺激,也能通过经络传导到内脏及有关部位而产生治疗效应。
根据这一原理,以手法推拿胸、背部的相应点(压痛点),即可通过经络而发挥其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并且还能治疗局部疾患及与脏腑有关的其他疾病。
「基本内容」本疗法穴位的选择有一定的讲究,简要介绍如下:1.锁骨上部穴位(1)锁上1:位于胸锁关节处,锁骨内端的上缘。
将手指按入胸骨上窝,压向锁骨端。
主治心悸、偏头痛、眩晕、耳部疾患、恶心呕吐。
(2)锁上2:锁骨上缘中点向内一横指,在锁骨的内侧面。
将手指深入锁骨上窝,抵在锁骨内面。
滑动手指时有细条索状物滚动,并有颞侧胀痛感,主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心悸、膈肌痉挛、眩晕;手指从锁骨上窝压向后下方再向内挤压,有麻胀感传至肩胛及上肢尺侧(小指侧),主治肩肿及上肢痛、落枕。
(3)锁上3:锁骨上缘与腋前线交点向内旁开一横指,垂直按压。
主治牙痛(上齿)、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2.肩臂部穴位(1)肩臂1:锁骨下窝处,在锁骨中线外一横指,皮下可触到一粗大的斜形肌束。
在斜形肌束的上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到上肢桡侧(大拇指侧);在斜形肌束的下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至上肢尺侧(小拇指侧);或压向锁骨转弯处,感应到肩前。
主治上肢麻木、疼痛、震颤、肩痛、落枕。
(2)肩臂2:锁骨下方,锁骨中点内一指半处,向第l肋骨压。
主治肩臂痛(臂后区,尺侧)。
(3)肩臂3:锁骨与第l肋骨间,在胸骨旁线上,垂直按压。
主治臂痛(臂后区)、肩胛骨内侧缘痛。
(4)肩臂4:第2肋下缘,锁骨中线稍外方,抵紧肋骨下缘向外上方按压。
主治肩臂痛(臂前区)。
脏腑归元疗法

• •
3、补肾填精,滋阴壮阳 临床上有“五脏之病穷必及肾”之说,就是说脏腑功能失常导致的许多病证 常与肾有关,许多脏腑慢性疾病治疗无效时,往往求助于肾而会取得较满意 的疗效。肾脏是人的生命之本,主骨生髓,藏精主水,内蕴元阴元阳,为脏 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指 出“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脏所藏之精来源于先天,充实于后天。 肾中的精气要不断得到来源于水谷精微化生的五脏六腑之精气的补充才能充 盛。同时,当五脏六腑需要这些精微物质给养的时候,肾脏又把所藏之精气, 重新供给五脏六腑。因此,脏腑的精气充盛,肾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才能 正常。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肾阴肾阳为脏腑阴阳之本。脏腑慢 性疾病,多病程较长,缠绵不愈,日久必损耗五脏六腑之精气,导致阴阳失 调,不但不能有足够的精气贮藏于肾,反而必累及于肾,损耗肾中精气,导 致肾的阴阳失调,甚者阴阳亏虚,这就是所说的“久必及肾”。肾阴虚则对 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滋养、濡润作用减弱,肾阳虚则对机体各个脏腑组 织器官的推动、温煦作用减弱,进一步则会导致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减 弱,阴阳失调。可见,肾中精气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 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因此,只有恢复肾阴肾阳平衡,保持肾中精气旺盛,并使其能够促 进其它各脏腑阴阳的平衡的恢复,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最终才能起到扶正 祛邪的治疗目的。
七手法特点脏腑肌筋按摩作为一种治疗脏腑疾病的按摩方法除了一些常用的按摩操作手法外还有一些针对不同的治疗部位创建的一些特殊的治疗手法医者想要使这些手法在治疗中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锻炼和临床实践才能到手形和手法的标准和运用自如并在临证时做到聚精会神专一贯注使手法的运用与自己的心情高度融合统一才能够具备按摩操作的内在功力这种内在的功力既包括手法本身所具有的力度柔韧度深透度熟练度操作中的技巧及感知病变症结的灵敏度亦涵盖医者的精神信息与能量的有机结合产物
脏腑图点穴法几种专用手法

5、引气归元法
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患者即感到呼吸舒畅。
6、治痰厥气闭法
患者盘膝坐。医生蹲、站均可。用右手无名指的指端,扣住天突穴向下微按;并用该指中节,微微拨弄咽喉。患者出现瞪眼摆头,或闭目等现象时,无名指扣拨不停止,俟将痰吐出,即愈。如拨弄一分钟,患者的头不摆动,可能气已断绝。
9、按xx:
用指按穴,向下微捺,为按。用两手的大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或用一指、二指,或三指,按穴而微捺之。
1、升津法
患者仰卧。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穴位往下按;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插向背后左侧的倒数第二、三肋骨间,往上搬托。患者感觉舌根微有凉意,津液即能上达。
2、放水法
患者仰卧。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顺左肋骨边,插入背后软肋尽头三尖骨的空隙处,向上顶抖三、五次。这时,如系停水,胃中即作水响。顶抖华,右手各指由背后肋骨边,顺势往前面斜推,送至少腹为止。这样反复操作,不超过三次。
⑵、分拨法:
①用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以指端挑送;或来回左右拨弄。适用于面部、手部和足部的穴位。
②用两手的大指,按住患者手腕的正面;将两食指拳起,用食指的中节,合按患者手腕背面的筋,向两侧搬弄。适用于治疗小儿疾患。
8、扣法:
用大指、中指或大指、食指作半月形,扣住两穴或两部位运行之。
适用于胸腹部、背部和四肢。
3、调法:
以中指或食指并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往还旋送,为调法。
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往还旋送,亦为调法。
?脏腑点穴法

脏腑点穴法脏腑点穴法——成人三十式套路点穴法医痴 5月6日1、点通任脉法: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医师坐在病人右侧,用右手中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至於如何旋转推按请详见后章说明)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感到气通阙:在胸骨歧骨下二寸,胃上口,隔膜稍下处,属任脉主治:胸肋胀满,不思饮食。
或饮食不下;以及胃痛、气逆等症,推按此穴,可通顺食道之气,为治诸病时开胃纳气之穴。
阑门:脐上一寸五分,为大肠和小肠的交会处,水谷运化经过的暂停之所,此穴针灸文献上没有,是《脏腑图点穴法》的专用穴,在套路点穴中也是头等重要的。
属任脉。
主治:通上下之气,为治疗诸症时,必须首先施治的重要穴位。
第二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以建里穴气通为止。
病人姿势和医师手式,同第一式。
建里:脐上三寸,系脾脏部位,属任脉主治:调和脾胃经的气分,凡治诸症,必须施治此穴,也可以斟酌病情与上腕中脘并用,以调和脾胃气分。
第三式: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可过久,以指下觉气通即止。
病人体虚弱或虚症,气海穴用补或调,如果体壮,病实症则用泄或调。
虚实关键在此。
凡点肚脐以下和与肚脐平衡的穴位,左手均按左梁门右石关部位。
肚脐以上各穴,均按巨阙部位。
点巨阙部位时,左手必须同时按住上三穴。
以防气逆上冲。
左梁门:脐上四寸,旁开三寸,属阳明经。
右石关:脐上三寸,旁开一寸五分,属冲脉主治:两穴必须并用,治胃病,治疗胃气错乱时,如不通。
可转拨按左幽门穴。
气海:脐下一寸五分。
属任脉。
主治:肚痛、腰疼、疝痛、脏虚、便秘、小儿遗尿、以及妇科疾病。
此穴为生气之海。
治一切疾病必须施治此穴。
推按时,感觉气机已开即止,不可推按过久,过久伤气。
第四式:两手放两带脉。
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间,同时左手大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面带脉,往里拢拨,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
人体八会穴,每日按摩刺激,脏腑气血筋脉通

人体八会穴,每日按摩刺激,脏腑气血筋脉通人体有十四条正经,还有奇经八脉,其中任脉、督脉等十二条正经上分布有361个穴位。
在这些穴位中,其中有八个非常重要,与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紧密联系,通过刺激这8个穴位,就可对全身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进行调理。
这八个穴位,被称为“八会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脏会章门穴位位置:自然下垂双臂,曲肘九十度,肘尖处就是章门穴。
在第十一肋的游离端处。
章门穴位于肝经之上,既是脏会穴,又是脾的募穴,因此具有疏肝健脾,调解五脏的气血运行。
腑会中脘穴位位置:肚脐和胸骨下端连线的中点处。
中脘穴位于任脉上,是胃的募穴、腑会穴。
可调节胃肠胆等六腑的功能,尤其是胃气不降导致的腹胀、消化不良等。
气会膻中穴位位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位于胸骨上。
膻中穴可调节人体气的运行。
尤其是可以缓解因为悲愤等导致的胸闷、气涨等气的运行不畅所致的不适感。
血会膈俞穴位位置:膈俞穴在第7胸椎下,左右两侧各一个,距离后背正中线1.5寸处(两指宽)。
怎么数胸椎数呢。
低头时,颈部和背部相交处高起的骨头是第七颈椎,下面是第一胸椎,如此向下数即可。
在膈俞的上面和下面,分别是主血脉的心俞和主藏血的肝俞,刺激膈俞即可调节人体血的运行。
筋会阳陵泉穴位位置: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头的下方凹陷处。
中医称膝关节为筋之府,而阳陵泉就在膝关节的筋骨连接处,因此刺激此穴可调节筋的功能,缓解筋骨运动不利落等问题。
脉会太渊穴位位置:在手腕部,腕关节掌侧腕横纹桡侧凹陷处。
这个穴位是中医把脉的位置,通过此处血脉的搏动,获取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
因此称之为脉会。
骨会大杼穴位位置:在第1胸椎棘突下两旁、距离背部正中线两指宽处。
这个穴位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与肾相表里。
肾主骨,骨骼是否强壮与肾经、膀胱经经气是否充足有关。
所以位于足太阳膀胱经、最高胸骨处的大杼穴是为骨会。
髓会绝骨穴位位置: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四指宽处,是胆经的穴位。
脏腑推拿及正骨推拿技术的临床应用

腹部正中线(任脉)旁开,依次是0.5寸肾经, 2寸胃经,4寸脾经,肝经与脾经并行,胆经行 在侧方。
8
作用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腹部为除心肺以外的脏腑器官主要依存之所,腰椎及相关肌肉韧带组织又是人体支持核心, 针对腰腹的推拿治疗能够对人体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泌尿系统、脊柱等各部位的病变起到正向促 进作用。尤其对脾胃虚弱、前列腺增生、肥大、妇科疾患以及内分泌紊乱导致的失眠、脊柱相关疾病等疗效 尤为突出。
[禁忌症] 1. 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脊髓受压症状及体征者忌用脊椎扳法。 2. 诊断不明确的脊柱外伤及有脊髓症状体征者禁用扳法。 3. 有骨质病变者,如骨关节结核、骨肿瘤等禁用扳法。 4. 对于四肢关节外伤,骨折未愈合者禁用扳法。 5. 有严重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症者慎用扳法。
19
拔伸法 [适应症] 本法广泛用于治疗各种伤筋疾病:四肢各关节粘连、功能障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 出症,四肢关节脱位,骨折等,如: 1.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颈椎病,宜用颈椎拔伸法,操作时注意根据颈椎的 正常生理屈度,调节拔伸的角度,避免触及颈部两侧的颈动脉窦;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后关节紊乱、急性腰扭伤,常用腰部拔伸法配合腰部的拿法、扳法。 2. 肩周炎、肘关节强直等四肢关节粘连、关节功能障碍疾病:用相应的各关节的拔 伸法,配合关节的扳法、摇法等手法。 3. 广泛应用于各部的骨折、脱位的手法复位。
[注意事项] 1.摇法使用前应先用和缓轻柔的手法如,揉法、 拿法等,使肌肉放松,疼痛缓解后才操作摇法。 2.摇法的幅度要限制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及患者 能耐受的范围内,禁止使用暴力、蛮力。 3.摇转时速度应逐渐加快,不可突然快速摇动。 4.摇转时其运动轨迹是圆锥形,常用一手固定关 节的一端,另一手摇动;或以关节为中心,两手 同时做相向的环转运动。
中医适宜技术--脏腑推拿

什么是脏腑推拿是指运用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躯干部位,以治疗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肥胖(脾虚湿胜)、内科、妇科等病症的中医外治疗法,是中医按摩疗法的一个重要流派。
治疗机理通过手法作用,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和脏腑功能尤其注重加强脾胃祛痰化湿的功能,推拿减肥有一定的针对性特别适合于局部肥胖的患者,尤其是腹部肥胖患者病因病机中医 认为 肥胖 病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痰湿中阻,脾肾阳虚,运化功能障碍,水谷精微停滞化为湿浊,精微物质或挟痰浊在体内积聚而发生肥胖。
辩证脾虚湿胜:身体肥胖,伴脘闷腹胀,肢体困重,面色萎黄,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小便量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脏腑推拿优势:即无药饵疗法之偏胜,也无外科手术之痛苦,并能与药物疗法相结合,在临床实践方面不仅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疗效,更有其他疗法所不能及的治疗效果。
推拿运用规律:1、自下而上、即指先揉小腹(下焦肠道)次揉脐腹(脐周)后揉大腹(中焦脾胃)。
2、左右逢源,是指即要揉腹左,又要揉腹右,左右开弓,自下而上,反复施术,目的平衡阴阳。
3、上轻下重,‘上’指大腹(中焦脾胃)宜轻,下指小腹(大肠)宜重,最耐受力,轻则病难除。
4、重点在其下,揉肚施术重点部位在下焦(大小肠),胃是疾病之家,但肠是胃病之根,肠道弯曲又长,最易受阻不畅,肠畅胃安,疾病自无。
:手法:按、揉摩、推法:取穴: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天枢:在腹部足阳明胃经,脐中旁开2寸。
大横:在腹部足太阴脾经,脐中旁开4寸。
带脉:足少阳胆经,侧腹部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直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注意事项1、皮肤化脓性感染或腹部有急性炎症(肠炎、痢疾、阑尾炎)2、心脏病、肝脏、肾脏病、及肺病的人。
3、恶性肿瘤、恶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妊娠和月经期妇女等。
【脏腑推拿】段氏脏腑推拿按摩技法之翻江倒海(附视频)

【脏腑推拿】段氏脏腑推拿按摩技法之翻江倒海(附视频)段氏脏腑推拿按摩技法之翻江倒海【施治部位】两季肋下的肝胆和脾胃、心口窝部位及上腹部。
【操作手法】揉法:医者站位,左手和右手手掌及手指分别按压在患者右季肋和左季肋部位。
左手掌根着力向下按压右季肋,四指沿肋弓向下按压肋弓下缘;右手着力按压左季肋,四指按住用力向里搂按,两手按压的力量形成向上腹部中间对挤之势。
然后左手带动手下皮肤向右乳头方向移动,四指指腹向肋弓下缘用力按下;右手同时向里搂按左季肋。
接着左手向下移动,用掌根向左下方用力推按右季肋,四指指腹慢慢向里拨动肋弓下缘部位;同时右手随左手的运动放松用力,两手恢复原状。
【操作要领】本手法为一气呵成的连贯手法,两手要协调配合,动作应沉着缓慢揉和,不可疆硬或速度太快。
临床运用时,双掌下或上腹部会出现病邪流动的响声,双手揉动的位置可根据病邪发出声响的部位上下移动。
按揉力度大小要根据按揉时发出声响的浮沉,即病邪在体内存在部位的深浅而定。
一般病位深的用力要大些,病位浅的用力要小些,以能够揉出声响为准,如果没有声响也不必苛意追求。
有时病邪会移于胸或下沉于里,通过按压胸部或背部后可使病邪下行或上浮于上腹部,可再进行揉按,就会发出声响。
注意在按揉时不要用猛力,防止损伤肋骨。
【临床作用】在脏腑按摩治疗过程中,积存在两肋胁之下肝胆和脾胃内的病邪不宜向下移动,通过该手法可以将其推按至上腹部,并使停滞病邪由固定凝聚而变的活动疏散,有利于下移排出体外。
本操作是使积聚于中焦的病邪由“死”变“活”,并促使其向下腹移动最终排出体外的重要方法,是治疗脏腑疾病过程中的常用手法,常与“舒肝健胃”手法交替操作,可用来治疗心下痞满、腹胀、胃胀、呃逆、肋痛、胸闷等病证。
段氏脏腑按摩疗法简介按摩与中药、针灸是中医学常用的防治疾病三种重要方法,而以防治脏腑病为主的脏腑按摩则是中医按摩疗法中的上乘之法门,被历代深谙此术医家所珍藏,据为己有,而秘不外传,用以谋生,故此法多藏匿民间,密而不露,或后继无人,年久失传,当今知者、懂者、用者、传者甚少,难以发扬光大,盛行于世,造福苍生,服务社会,成中医按摩发展之遗憾。
十二正经及要穴按摩。通过对十二正经走向的自我按摩,能起到疏经活血、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功能。

十二正经及要穴按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井穴:急症、热症。
凡是在指端末梢的这些穴位都是一些井穴。
井,源头。
治疗热症。
点刺,不适宜按摩
俞(shu)穴:俞是通道的意思。
是脏腑与体表的通道。
五脏六腑的毒素可以通过俞穴派出去,是最直接的排毒方法。
络穴:治疗慢性疾患
郗穴治急症
合穴治脏腑
寸:大拇指横为一寸,四指并拢为三寸。
离穴不离经
胃不和则寝不安
阳明:气、血很旺
胃经:敲打法。
少阴:心脏
13
肾虚怎么来确定:脑袋发空(肾气不上头),眼睛酸涩(血液供不上去),经常耳鸣,像蝉鸣一样或者听不到声音,牙齿开始松动。
14。
简述经穴推拿的操作方法

简述经穴推拿的操作方法经穴推拿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手法治疗方法,通过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按摩、刺激,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健康。
经穴推拿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确定经络穴位:根据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经络排列在人体两侧,并与内脏、器官存在着密切联系。
经络上有一些特定的穴位,通过按摩、按压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身体健康。
因此,进行经穴推拿首先要确定经络的走向和穴位的位置。
二、准备工作:在进行经穴推拿之前,需要准备一些工具。
一般来说,可以使用双手、拇指、掌心等部位进行按摩。
也可以使用专门的按摩工具,如按摩棒、推拿板等。
此外,还需要准备一些按摩油或者药膏,以便在推拿的过程中更好地滑动按摩。
三、按摩手法:经穴推拿的操作主要是通过手法来实现的。
常用的手法有揉、推、按、捏、拍、拿等。
揉的手法是用手掌或手指自上而下,反复用力按摩,以运动经络、活血化淤。
推的手法是用手掌或手指的一侧,沿经络或肌肉方向,以较快的速度向前推动,以起到舒展经络、活血化淤的作用。
按的手法是用指尖或掌垫,以一定的力量对穴位或经络进行按压,以达到调整气血的目的。
捏的手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捏取皮肤或肌肉,并用力旋转,以起到刺激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拍的手法是用拇指侧面或掌根面,轻而有力地拍打穴位或经络,以活血化淤。
拿的手法是用手指或拇指的指骨,插入肌肤或肌腱中,并轻轻拨动,以调整经络的气血流动。
四、按摩节律:在进行经穴推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按摩的节律。
一般来说,按摩手法要轻柔均匀,力度适中,避免过快过重,以免伤及肌肉或穴位。
按摩的节律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身体状况来调整,但一般来说,可以按照“强时疾、弱时舒、停时顺”的原则进行操作。
即在按摩时,用力较大,速度较快,以刺激穴位和经络;在松手时,用力减小,速度减慢,以放松身体;在停顿时,要顺从经络的走向,以帮助气血流动。
五、注意事项:在进行经穴推拿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环境,以保证按摩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疾病按摩提要
腹部按摩程序是胃肠疾病按摩的局部前方按摩。在这个程 序中,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先通降再升补。胃肠以通降为顺, 通降主要是胃肠的正常方向的蠕动及肝的疏泄功能的正常。 在摩腹、揉腹的基础上,点按下脘穴、天枢穴、水道穴以 通胃肠;搓摩胁肋,斜推少腹可疏肝理气,助脾胃运化。 升补主要是补脾升阳。操作以点按气海穴、关元穴及振腹 为主。对于胃脘痛、恶心更应通降,在胃肠通降的基础上, 以腹部分推法、直推法通降胃气,以大鱼际揉法舒缓胃气 上冲。 局部后方按摩以点按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并 横推下背部为主。 远端下肢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上肢取手三里、巨 虚上廉、巨虚下廉。
以经络穴位治病
经络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当人体生理功 能失调时,又是邪气所客之处,在防治疾病时又 是针灸按摩的刺激点。通过针刺、按摩等对腧穴 的刺激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使阴阳平衡、脏 腑调和,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1、穴位的近治作用
穴位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 如眼区及其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穴均能治疗 眼病 胃脘部及其周围的中脘、梁门穴均能治疗胃痛 膝关节及其周围的鹤顶、膝眼、梁丘、血海穴均 能治疗膝关节疼痛。
肺脏疾病按摩提要
感冒是常见病,中医认为是“上受风邪”。 鼻咽部受邪出现流涕、鼻塞、头痛,治疗应以头面部为主, 按摩程序大致与头面部按摩程序相仿。如开天门、推坎宫, 点按攒竹穴、鱼腰穴、太阳穴、迎香穴。 感冒有项背部不适,可在项、背部按揉,以拿颈项为主, 并点按、拿捏风府穴、风池穴、肩井穴。 如果外邪侵犯气管等引发咳嗽、咯痰,则除了头面、颈项 部按摩外,应按摩胸背部。胸部以宽胸理气,调理肺气的 升降。可分推胸部、指揉肋间,点按中府穴、云门穴、天 突穴、膻中穴。背部点按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并以 捏脊方式,提拿颈背部膀胱经皮肤,或推擦背部督脉、膀 胱经,以促进在表之邪外散。 四肢部操作,上肢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经穴为主, 可点揉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曲池穴、合谷穴,并推 擦前臂桡侧两经循行部位。
经气的运行
泉溪河海(四海) 如环无端,阴升阳降,溢则入任督
穴位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它是经脉气血的会聚点,又是经脉上的敏感点。 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按摩的施术部位。
当外邪侵袭人体或人体内部功能出现不协调时,就 会在人体体表出现一些疼痛、酸困的点或线;古人 在按摩自身或他人的过程中,会逐渐进行总结,从 而产生中医特有的经络腧穴理论。这些线就是所谓 的“经络”,而这些疾病的反应点就是“穴位”。
一、背俞穴与腹募穴
背俞穴、腹募穴是脏腑病症的常见反应点。 背俞穴位于腰背部,腹募穴位于胸腹部。 五脏六腑的背俞穴、腹募穴分别是:
肺——肺俞穴、中府穴;心——心俞穴、巨阙穴 肝——肝俞穴、期门穴,脾——脾俞穴、章门穴 肾——肾俞穴、京门穴,心包——厥阴俞穴、膻中穴 胆——胆俞穴、日月穴,胃——胃俞穴、中脘穴 大肠——大肠俞穴、天枢穴 小肠——小肠俞穴、关元穴 膀胱——膀胱俞穴、中极穴 三焦——三焦俞穴、石门穴。
心血管疾病按摩提要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冠心病在非发作 期或轻度心脏缺血的情况下,可实行按摩治疗。 局部前方沿胸部任脉循行部位按揉,点按膻中穴、 巨阙穴,并横推胸部。 局部后方背部沿督脉、膀胱经循行部位按揉,点 按心俞穴、厥阴俞、督俞穴,并直推背部。 远端上肢取内关穴,下肢可取三阴交穴。
背腰部经穴
背腰部的主要经脉 背部正中的督脉 背部棘突两旁,督脉旁开0.5寸——夹脊线 背部棘突两旁,督脉旁开1.5寸——膀胱经1线 背部棘突两旁,督脉旁开3寸——膀胱经2线
背俞穴定位
三肺五心 九肝十胆 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 气海十五大肠六 七八关元小肠分 十九膀胱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络 于肢节,将人体外在体腔、四肢与内在的脏腑联 系为统一的整体。 同时,通过经络在人体内部的脏腑络属,使五脏 六腑之间产生相互的复杂联系。
经络系统的构成
经脉、络脉、经筋、皮部
经络: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 上下的径路。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通常称 “十四正经”; “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通 常称“十五络脉”。 经脉所供养的筋肉、皮肤即经筋、皮部,与经脉形 成统一的整体。
三、原穴
诊察十二经脉的原穴所发生的变化,则有 助于诊断疾病。 《灵枢· 九针十二原》记载:“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 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肺原太渊络列缺,大肠合谷偏历穴
经穴诊察方法
诊察经络腧穴异常有各种诊断方法,但以望诊、 触诊为最常用。在询问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初步 判定可能属于什么脏腑、经脉的病症,可能与哪 几个脏腑、哪几条经脉有关。然后循着相关经脉、 腧穴进行望诊、触诊。 望诊可能见到皮肤色泽的变化、瘀斑、瘀点、丘 疹、脱屑、肌肉的隆起、凹陷等 触诊可感到局部压痛、硬结、条索、凉热温度变 化及肌肉的坚实虚软等变化。 这样就可以判断人体的经络气血失衡状况和相关 脏腑经脉的病情变化,从而为诊断疾病提供参考。 正如《灵枢· 官能》所言“察其所痛,左右上下, 知其寒温,何经和(细胞-组织液-神经免疫系统-精神) 人之三宝:精气神(物质、功能、精神意识) (饮食-锻炼-冥想;性命双修) 中医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四诊:望问闻切(脉诊、经脉触诊) 中医治疗原则 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亢则降之;陷则升之 体质辨证与养生 补益与规避;自然与追求;与疾病共存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
脏腑经络理论
一、形成基础 1. 古代解剖知识:《灵枢· 经水》:“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 而视之”。 2. 古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详尽观察:“有诸内, 必形诸外” ,体现于中医四诊(望、闻、问、 切) 3.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哲学理论,对解剖、生理、 病理及临床治疗的阐释
3. 穴位的整体作用
针灸按摩腧穴不仅能对腧穴局部功能产生影响, 能对腧穴所在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产生调节作用, 而且还能对人体整体产生调治作用。 如合谷穴、曲池穴、大椎穴治疗外感发热,足三 里、关元穴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 针灸按摩腧穴可通过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 络,产生广泛、多层次、多系统的生理效应和治 疗作用。
以经络穴位察病
内在脏腑及气血的变化,都会使经络的状态产生 变化,使内在的疾病显现于外在的体表。特别是 腧穴作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位,更是疾病在体表的敏感反应点。 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 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 以及相应部位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的变化。 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 病的病理变化。 因此,可以通过对某些经络、腧穴的诊察来协助 疾病的诊断。尤其是按摩推拿,以手触摸体表、 肢节,既是诊察又是治疗。
如何以经穴刺激来维护人体的状态?
经穴刺激以调整体 经筋刺激以调局部
经穴按摩的总则:循经脉,点穴道 穴位是脏腑气血输注之处,是经络上的敏感点, 按压时应该有酸麻胀痛等得气感。因此,以常用 取穴方法找到位置后,应沿经络循行线路上下、 左右寻找触摸敏感点,即便有点偏离原来所定的 位置,也应该取比较敏感的地方。用敏感穴位会 有较好的按摩效果。通过多次按摩经验的积累, 你一定会找准穴位,取得满意的疗效。 触诊与治疗的完美结合
脏腑证治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阴阳。 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人体产生调节作用。 各科疾病取穴原则:阴阳互配
1.
2.
3.
4.
前后配伍:胸前要取心的募穴巨阙穴,位于心窝部位;在 背部取心的背俞穴心俞。 上下配伍:上肢取内关穴、神门穴,下肢取三阴交、公孙 穴。 远近配伍:胸前穴位、背部穴位与心的距离较近,为局部 取穴;而四肢的穴位与心的距离较远,为远端取穴。 在按摩中,往往以局部的就近按摩为主,以远端按摩为辅
经筋刺法及经筋按摩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归属于十二经脉。 经脉是包裹在经筋、皮肤中的气血运行的通道。 而经筋是包裹其外的肌肉、肌腱。 从现代医学解剖知识而言,经脉是看不到的、摸 不着的。明明确确的、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是 分布于经脉之外的肌肉、肌腱、韧带,还有肌肉 深层的血管与神经干。 因此,通过针刺、按摩经筋,可达到疏通经脉、 行气活血、舒展经筋的作用。
经脉组成及分布
1. 2. 3. 躯干的四条重要经脉(奇经八脉) 前后正中为任督二脉 冲脉前循任脉行 腰腹横行有带脉
上肢、下肢各有6条经脉,外为阳,内为阴 1.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2.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1.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2.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二、核心内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人体观
1. 五脏配属自然之五行,体现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2. 脏腑一阴一阳相为表里,内 在之腑归于脏 3. 脏腑居于内,其形见于外, 五脏各有外候 4. 五体:体筋、脉、肉、皮、 骨 5. 五官 6. 五脏的生理活动也化为外在 之精神情志表现,体现物质 与意识精神的统一性。
经络的功用
联络脏腑,平衡五脏阴阳(脏腑失衡) 五脏六腑之气既各司其职,又相生相克,维 持人体的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的状态。 连通内外,濡养全身(传导病邪,病邪外显) 《灵枢· 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 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素问· 缪刺论篇》说:“夫邪客于形也,必 先合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 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合于经脉,内连五脏, 散于肠胃。”
腹部经脉及诊治
1. 2. 3. 4. 5. 6. 7. 腹部经脉 整体望诊、触诊 腹部点穴 中脘 下脘 天枢 气海 关元 水道 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