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科学的哲学
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科学哲学家刘大椿教授访谈
W o R D S F R o M T HE CE L E B RI T Y
科 学 哲学 人 文之 反 思
、 、
科 学哲 学 家 刘 大 椿 教 授 访 谈
刘 大椿
刘 大椿 ( 1 9 4 4
,
,
黄
婷
一
)
,
江 西 于 都人
,
现任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哲 学 院 教 授 科 学技 术 哲 学 专 业 博 士 生 导 师 ;中 国人 民 大 学校 务 委
, ,
,
。
—
—
,
收 稿 日期 :2 0 0 9 0 7 2 5 作 者 简介 :刘 大椿 ( 1 9 4 4 ) 江 西 于 都 人 中 国人 民 大 学 哲 学 院教授 科 学 技术哲 学 专 业 博 士 生 导 师 ; 婷 ( 1 9 8 1 ) 女 广 西 桂 黄
— — 一
一
,
,
,
,
,
林 人 中 国 人 民 大学科技哲 学 专 业 在 读博 士 研 究方 向为科 学 技 术 与社 会
。
副 院 长 ;教 育 部 哲 学教 学 指 导委 员会 副 主 任
主 要 研 究 领 域 :科 学技 术 哲 学
、
国 务 院 学位
委 员会 哲 学 学科 评 议 组 成 员
、
。
。
主 要 代 表 作 有《 学活 动 论 科
、
互 走 科 》《 学 的 哲 学反 思 》 《 补 方 法 论 》《 向 白为 :社 会 科
、 、 ”
。
然 后 又 自我 定 位 得 比 较 恰 当 就 可 能 做 些 比 较 有 意 义 的 事情 这 就 是 所 谓 创 新 了 如果 你 并 没 有 什 么 激
后现代主义的科学哲学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科学哲学领域中的反映,是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强调非理性、怀疑性、相对性和无基础性,力图消解、解构传统科学哲学,消除“第一哲学”,而代之以各门具体科学或者教化哲学。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对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科学并非绝对真理的代表,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它强调科学的相对性和社会性,认为科学知识的产生和传播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还关注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认为科学在追求客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对人类价值和伦理问题的关注。
因此,它强调科学应该与伦理、价值等人文因素相结合,以实现科学的全面发展。
总之,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是一种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和反思,它强调科学的相对性和社会性,关注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并试图将科学与人文因素相结合,以实现科学的全面发展。
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反思
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反思哲学和科学在中国及西方历史中,一直是彼此关系密切且不可分割的。
哲学作为人类洞察客观实在的一种方式,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科学,作为客观精确的一种学科,又为哲学的思考提供了可靠的实证数据。
然而,在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变迁中,也存在着偶尔的冲突和分歧,甚至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观点和取向。
回顾中国古代文明发散发展的历史,其科学思想始终受儒家、道家、法家等传统思想的色彩斑斓影响。
虽然儒家中强调“仁义”,但哲学家对科学探索的排斥并不明显;道家虽然强调“自然”,但也把“自然”的发现作为有价值的,从而把它融入哲学思维。
因此,在中国古代,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的关系:哲学的思考提供思想支撑,科学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两者彼此互补、相得益彰。
此外,在近代西方,哲学和科学又进一步形成了更为新颖且现代化的关系。
比如,在《自然论》中,英国哲学家休谟提出“普遍自由”的思想,引发了一系列与物质论相关的哲学理论的深入发展,也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新的理论基础。
再以法国哲学家德尔加的“存在论”为例,他把哲学思想与数学关联起来,以解释客观事物存在的本质,为科学实用性具体行动提供了可靠数据。
正是这类科学和哲学关系的发展,为21世纪现代科学及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如此,哲学和科学在近代以来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
直至20世纪以后,我们发现许多科学家的观点存在很多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观点,即科学是一种社会进步手段,还是一种形而上学思维。
各种观点,加之当时逐渐现实主义意识形态的成形,导致哲学不断深入对科学内涵的质疑,科学发展也受到了质疑。
以上,让我们反思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不管从中国过去的古代文明,到近代西方的科学进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十分亲密的。
当今,哲学思想作为理论思考的基石,更应当引导科学的发展,做革新的推手,为科学的发展勾勒出一片新的头脑空间,激励科学家们更深入地探索客观实在,为实现科学素养和人类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从哲学角度谈对反思科学技术发展
[收稿 日期 ]2013—03—05 [作者简 介]艾迪斯(1991~),女(蒙古族 ),内蒙古大学历史 与旅游文化学院基地班 ,
lI5【、眉 ‘舀孕
形 的网 ,它将所 有 生活在 社会 中的社会 人 紧 紧套 牢 。 现代 技术 正是 用这 样一 种无 处不 在 的影 响力将 人类 的生 活框 了起 来 ,并 且很 少 有 人 可 以逃 脱 科技 对 人 的预 制 ,它无形 的支 配 着 我 们 的生 活 运 作 。 因为 置 身 于这样 一种 庞 大 的机 构 中 的个人 ,要 与更 多 的纽 带 和社会 发生 关联 ,所 以海 德 格 尔用 “座架 ”二字 来 表达 这种 情况 ,而 生活在 这 个 “座 架 ”中 的我们 根 本 无法 超越 与挣 脱 。这 样 的社 会 ,便 是 一 个 技术 的社 会 ,所形 成 的体制 也是 技术 机制 ,一切 东西 都 丧失 了 它本 来 的意义 与价 值 。这 在 “技术 决 定 论 ”者 看 来 , 人 只不 过是技 术 自主发 展 、进化 的一个 工具 ,尽 管这 样 的观 点有 点偏激 ,但 也不 能 不 反 思 这 种 异 化 与技 术机 制带 来 的影 响 。就 如 1964年 马 尔 库 塞 在 《单 向度 的人》中所写 ,现 当代 的繁荣仅仅是一种表 面 现象 ,实 则是 高度 发 展 的 物 质生 活 与 极 度 堕 落 的精 神文 明构 成社 会 的两极 ,是科 技进 步 对人性 的摧 残 。 科学 与技 术 的种 种规则 和 专业化 的操 作支 配 了人类 的活动 ,在一 种技 术机制 中的人 类逐 步磨 平棱 角 、失 去价 值 与是非 判 断能力 。其 实 ,早 在 两百 多年 前 ,崇 尚 自然 与人 性 的卢 梭 就 已敏 锐 地 意 识 到 了这 个 问 题 ,在《论科学 与艺 术》一书 中,他这样说到 :“我们 的风 尚流行着 一种 邪 恶 与 虚 伪 的 一致 性 ,每个 人 的 精神 仿佛 都是 在 同一 个 模 子 里 铸 出来 的 ,礼 节不 断 地在 强迫 着我 们 ,风气 又不 断地在 命令 着我 们 ,我们 不断 地遵 循着 这些 习俗 ,而 永 远 不 能遵 循 自己 的天 性 。我们 再不 敢表 现 真 正 的 自 己 ;而 就 在 这种 永 恒 的束 缚下 ,人们 在 组 成我 们 称 之 为 社会 的那 种 群 体 之 中 ,既 然都处 于 同样 的环境 ,也 就都 在做 着 同样 的 事情 ,除非 是其 他 更 强烈 的 动机 把他 们 拉 开 。” 由 此可 见 ,人不仅 在 劳动关 系中被异 化 ,更是 在这 种体 制 中被异 化 ,因为 我们 常要 求 自然 屈从 于不 断 发 展 的技 术 ,并 为此 而 沾 沾 自喜 地 以为 人类 可 以掌 控 自 然 界 ,但殊 不知 我们 也是 自然 界 的一部 分 ,也有 着 自 然属 性 ,而这一 最基 本 的属 性 规 定 了我 们 自身 也 在 屈从 于 自然 ,更 直 白地说 ,抬 高技 术 、贬 低 自身 ,使 得 劳动 无法体 现 自身 价 值 ,人 类 很 容 易地 丧 失 了存 在 意义 ,所 以异化 也就腐 蚀 了人类 自身 。
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反思
W: 此话 怎讲 ?
桂: 相 对论革 命有 更深 层 次 的含 义 。透 过 种种 假 象 , 在“ 相 对 性 原理 ” 背后 , 坚信“ 自然 定 律 的普 遍 有效 性, 应 当不 随坐标 系变换 而变 ” 的哲 学理 念 , 这 始终 是探 寻新 理论 时 最 重要 的 启发 性 原 则 或助 发 现原 则 。从 狭 义 到广义 相对 论 , 再 到规 范 场论 的进展 , 都 是这 样 。“ 相 对 性原 理 ” 所要 表 达 的是 , 物理 学 的客 观规 律 从 根 本上不 依 赖于人 的观察框 架 , 因此 理应 在 变换 中保 持 内在 不 变性 , 狭 义相 对 论 是 讲 惯 性 系之 间变 换 的不 变 性, 广 义相 对论 则推 广 到非惯 性 系去—— 但 无论 闵可 夫斯 基 时空 , 还是 黎曼 的弯 曲空 间 , 仍然 都是 局 限于 “ 外
丛” 。因为 纤维丛 一底空 间+纤 维 。到 此 为止 , 说 的是 外 部 空 间 。我 看 过 一 本 叫做 《 金 融 物 理学 》 的有 趣 的 书, 作 者伊 林斯 基想 得更 巧妙 , 他把 内部 空 间也 考虑 进去 了 , 而 且 十分 生 动形 象 。他 举 例说 , 邮递 员 去 送 信 , 地址 一地 理坐 标 系 中 的位 置 一外 部 空 间 ( 底 空 间) , 因 为什 么 大 道 什 么 街 几 层 楼 就 相 当 于 笛 卡 尔 坐 标 的 X YZ 。然而 , 又有 公 寓 的房 间里 边 = = = 内部 空 间 。外 部 空 间 + 内部 空 间 一纤 维 丛 。按 照 他 的 表述 , 说 穿 了就 那 么简单 ! 。 w: 对 于杨 振 宁规 范场论 的“ 内部 空 间” , 则 意 味着 电子 自旋 的 内部 自由度 , 或 者 质子 中子 同位旋 的 内部 自由度 。如 果从 规范 场论 和纤 维丛 理论 的观点 回过 头来 看 爱 因斯 坦 的引 力场 “ 弯 曲空 间理 论 ” , 那 么原 先 感 到神 秘 的就 不再 显得 奇怪 。这 无 非是 : 引力 场 一规 范场 的特 例 , 引 力势 一规 范势 的特 例 ; 引力 场 一外部 弯 曲
哲学思想知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考的理性反思
哲学思想知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考的理性反思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现代性是一种基于理性和科学的理念,过分强调理性和科学的作用,忽视人类意识和身体的主观感受,导致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因此,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试图提高人类认识的维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探究这个世界的本质。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理性反思,这种反思的出发点是人类现代化进程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理性和科学被视为绝对真理的标准。
但后现代主义反思认为,理性和科学并不是绝对的真理,而仅仅是一种视角和方法。
后现代主义讨论了许多与理性和科学有关的问题,如独断性、福利主义、制度主义等。
这些问题都是现代理性所带来的矛盾和后果。
其中最为典型的问题是难以决断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理性虽然可以提供我们一些信息和知识,但它无法回答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人类生命的意义、二元对立与一元同一性之间的关系等。
这些问题都是难以用纯粹的理性思考来解决。
为了回应这些问题,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例如,透过语言和话语进行反思。
后现代主义认为,语言不是一种客观的描述工具,而是由社会和文化所塑造的,其中包含着种族、性别、权力等因素的因素。
因此,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反思,才能了解到更深层次的意义。
此外,后现代主义还强调身体意识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身体感受也应是我们的思考对象。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感性和身体感受被视为一种智慧的来源,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到我们所处的空间和时间的真相。
总之,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理性和科学,重新审视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过去的错误和现代理性的批判,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
也许,我们可以发掘更多的智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时间的皱折宇宙与时间科学与哲学的迷思与反思
时间的皱折宇宙与时间科学与哲学的迷思与反思时间的皱折:宇宙与时间科学与哲学的迷思与反思时间是我们生活中无法逃避的现实。
它不仅是我们日常活动的参照,也是人类探索宇宙和人生意义的重要课题。
然而,时间的本质和运行方式充满了神秘和挑战,引发了科学和哲学上的不少讨论和争论。
本文将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探讨时间的本质,以及它对我们的影响和思考。
一、时间科学的探究时间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被视为描述宇宙演化和运动规律的基本参数。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刻地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密不可分关系,将时间视作第四个维度,并提出了时间弯曲的概念。
从此,时间不再是绝对的,而是与物质和能量的分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宇宙学领域,时间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局被认为与时间的存在和流逝密切相关。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约138亿年前,而时间则是从这一刻开始流动,推动着宇宙无尽的变化。
然而,时间的过去和未来是否存在仍然困扰着科学家们的思考。
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提出,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时间来描述宇宙的变化,但无法准确确定宇宙的时间轴,因为时间的确切流逝方式可能是模糊和多样的。
二、时间哲学的思辨时间科学所揭示的时间本质引发了哲学界对时间的思考。
哲学家们对时间的性质、存在和价值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
对于时间的本质,有一种观点认为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感受无关。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时间只是人类的一种感知,无法超越主体意识的范畴。
时间的流逝是否是我们感知到的客观存在,仍然是哲学上一个争论激烈的问题。
另外,时间的存在和价值也引发了哲学层面的思考。
有人认为时间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只有珍惜时间,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然而,也有人认为时间的存在是一种束缚,限制了人的自由和追求真理的能力。
三、时间的皱折与我们的反思时间的皱折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时间可以被拉长或压缩,产生异常的流逝速度。
一些科学理论认为,强大的引力和快速的速度可以改变时间的流逝方式,使得时间出现扭曲和变形的现象。
哲学对科学的认识论反思
哲学对科学的认识论反思当我们谈论科学时,我们往往限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对于科学的定义多半涉及到观察、实验和理论。
然而,科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哲学既是思考的方法,也是科学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哲学的角度来反思科学的认识论。
科学的定义中,观察和实验被视为获取知识的基石。
观察是在自然界中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而实验则是通过人为操作来探究自然规律。
然而,哲学反思告诉我们,观察和实验并非那么简单。
观察是主体与客体交互的结果,因此受到主体的感知能力、认知偏见等因素的制约。
实验则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不同的实验条件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因此,观察与实验所得到的知识并非完全客观的,而是受到主体和环境的影响。
另外一个科学认识论中的关键词就是理论。
理论不仅是观察和实验的解释,也是科学建构知识的框架。
然而,哲学告诉我们,理论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理论是基于事实的解释,但事实本身并没有自己的意义,需要通过理论来赋予意义。
而理论则依赖于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来验证与修正。
因此,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实践与反思的过程。
科学的历史也充满了哲学的思考与启示。
伽利略通过倾斜平面实验研究自由落体,开创了近代物理学的新纪元。
然而,他的成就并非仅仅依靠实验结果,而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之上。
伽利略深信,观察结果应该是可重复和可验证的,这与当时大多数哲学家所坚持的观点相悖。
他的思考使得科学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为现代科学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科学的发展也带来了对现代科学方法的反思。
科学方法强调实证主义,即只有那些可以被观察和实验验证的事实才是可靠的。
然而,这一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有些事实无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比如人类感知的主观经验、心理活动等。
其次,科学方法假设世界是可量化与可预测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并非如此。
因此,我们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科学方法的可行性与适用范围。
此外,哲学还提出了一些关于科学的深刻问题。
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反思
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反思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个复杂而晦涩的话题,只要追溯到古代,就可以看到两者的关系是复杂的。
在古代,哲学和科学均被视为学科,其研究方法似乎无法分割。
它们属于一个整体,而不是两个独立的部分,互相联系,缔结一致。
在伊斯兰文化的文明传统中,几乎把哲学和科学视为同一类事物。
古希腊和拉丁文化古典主义的文明传统,其中特别强调哲学在科学研究中的角色,是科学理论框架的形成进程。
这种文化传统把哲学当做科学研究中一种基础性的指导,以便解释、认识和解释哲学本身,以及其与科学的关系。
在中世纪,随着哥白尼发现地心说理论、开普勒提出太阳中心说,几乎开启了科学研究的新纪元。
基本上,这一时期的哲学仍然是由宗教原则驱动的,从而把哲学的目的和科学的目的分离开来。
哲学的职责是探讨真理,科学的职责则是为了发现真理,至少在古代以来,两者的目的都是这样的。
同时,哲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视角,使得它成为科学发展的理论框架。
科学家通过哲学理论和研究,更有效地推动科学研究,以使得新发现更为精确。
科学发展带来了改变,也改变了哲学的功能。
真理的探索仍然是哲学的主要目标,但它已经不再只是普通的理论研究,而是成为一种更客观的、更加精确的研究方法,并且与数学和物理学等科学学科紧密结合在一起。
因此,科学和哲学便开始朝向更加紧密的关系发展。
自从17世纪以来,西方文明开始出现一种看法,认为科学发展是以哲学为基础的。
这是因为,与伊斯兰文化类似,西方文明也在文化传统中强调对哲学的重视,把它视为科学发展的基石,从而让哲学成为科学发展的源泉。
有观点认为,哲学的发展有助于科学的发展,但也有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会对哲学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一直都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哲学的发展如何影响科学?科学的发展如何影响哲学?它们在历史上如何演变成今天的关系?目前,这些问题尚未有定论,但回顾历史,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两者之间复杂而晦涩的关系,也能得出一些结论:两者之间关系是复杂的,而且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哲学对科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科学的发展也会影响哲学;最重要的是,历史上的文化传统本身和社会环境,也会对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关于科学技术的反思
海德格尔关于科学技术的反思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关注着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他作出了一些有趣的反思。
他在一系列文章、演讲和论文中,将科学技术与技术视角中的现代生活相关联,并对它们的意义进行了反思。
海德格尔的主要概念是,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催化剂,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效率,但是它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技术可以改变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增强了人类的思考力和观察力,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从而对社会产生影响。
海德格尔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不断了解自己的现实,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并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
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使人们从一种以价值为重要指标的社会观念,转变为一种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社会观念。
另一方面,海德格尔也指出,科学技术对人类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但它也可能会带来破坏,例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此外,科学技术本身也可能会破坏人类,因为它可以让人类过分依赖它,过度使用它,从而影响人类对事物的原始理解和感受。
最后,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因为它可能会导致人们过分沉迷于技术,而忽视了生活的其他方面,使他们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感受。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当人类内心静下来,仔细观察自身和自然界的关系,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本身的影响。
综上所述,海德格尔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反思中指出,科学技术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但也会有一些不良的影响,如果过度沉迷于技术的话就会失去对世界的敏感。
他认为,人类应当从客观的观点去评价科学技术,有足够的意识去保护自然,尊重现有的世界,而不是单纯为了更大的经济利益去破坏它。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海德格尔这位哲学家关于科学技术的反思,学习他所提出的理论,以此为启发,改变我们对科学技术的看法,改善现有的社会环境,使社会继续发展。
复杂性科学的哲学反思赵光武
哲学来自非哲学,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作为科学的理论升华,有方法论功能,是科学的向导。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只有随着科学前进,才能指导科学前进。
当今,世界范围的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与高涨,必然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复杂的关系上,触及哲学的世界观、本体论、发展观、历史观、认识论等根本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应以科学发展的前沿成果当做直接的研究对象,通过对科学成果的哲学反思,反思出哲学。
这样,既可以对哲学进行充实深化,又能进而夯实科学的哲学基础。
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呈现了高度综合的大趋势,其中蕴含着从简单性科学向复杂性科学的转向。
新技术革命时期的新机器,已发展到由工具机、传动机、动力机和控制机、计算机等几部分组成的机器系统。
现代机器的主要性质与功能是整体性的,比如,信息流、反馈这些性质是整体性的,自调节、自适应的控制功能更是整体性的,只有在动态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存在,才能被把握。
一旦将它分解拆卸,这些性质和功能就不复存在了。
如果说第一次技术革命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机械观和分析方法,那么新技术革命则要求人们并训练人们具有整体观念和综合方法。
这不仅是客观需要,也有实现的可能。
首先应该看到,电子计算机就特别能帮助人们综合地普遍联系地考虑问题。
从前人们考虑问题受智力条件的限制,不能同时考虑大量的因素,不得不用少数的原因来解释一些现象。
这种方法尚能应付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的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但却解决不了当代各种特别复杂的问题。
电子计算机延伸了人脑,它能以敏捷的运算速度、精确的逻辑判断力、巨量的贮存信息和不会遗忘的记忆力,帮助人们“记住”大量的原因,并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地筛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次还应看到,新技术特别要求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对于像制造蒸汽机、汽车、电动机的工业技术,只要受到专门训练的专家、工程师就能驾驭了。
科学的哲学反思
科学的哲学反思哎呀,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科学的哲学反思这个听起来有点高深的话题。
你们说,科学是不是超级厉害?能让我们知道好多好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比如说,为啥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一研究,就发现了万有引力。
但是,我觉得吧,科学有时候也让人有点头疼。
你看啊,科学好像总是在不断地推翻之前的结论。
就像以前大家都觉得地球是平的,后来才发现是个大圆球。
那会不会再过几年,现在我们觉得特别正确的科学知识,又被新的发现给推翻了呢?也许会,也许不会,谁知道呢!有时候我就在想,科学到底是在帮我们更了解这个世界,还是把我们搞得更迷糊了?比如说,研究宇宙的那些东西,什么黑洞啊,暗物质啊,听着就让人晕头转向。
这到底是让我们更明白宇宙的奥秘了,还是让我们觉得自己太渺小太无知了?我给你们讲个事儿,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一个科学节目,讲的是关于基因编辑的。
我就在想,这玩意儿能治病,能让人生出更健康的宝宝,听起来很棒对吧?但是又一想,这要是被坏人拿去乱用,那可咋办?这科学的东西,到底是好是坏,我也说不清楚。
科学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拼图,我们一块一块地找,一块一块地拼。
可能今天找到了一块重要的,觉得快拼好了,明天又发现原来找错了,得重新来。
那到底啥时候能拼成一幅完整的图呢?谁也不知道!你们说,科学家们天天做实验,研究这研究那,他们是不是特别聪明?我觉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也许他们就是比咱们更有耐心,更能坚持,不怕失败。
但是他们也是人啊,也会犯错,也会有想不到的地方。
再比如说,科学能让我们造出超级快的飞机,能让我们用手机跟远方的人说话。
这多方便啊!可是,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像环境污染、资源消耗。
这科学到底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呢?哎呀,我都被自己给绕晕了!你们说呢?科学这东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爱它能让生活变好,恨它有时候让人觉得自己太笨,跟不上它的脚步。
反正啊,科学的哲学反思这事儿,没有个准答案。
咱们就一边学习科学知识,一边自己琢磨吧!说不定哪天,你们当中就有人能想明白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呢!。
科学的实证性及其哲学反思
科学的实证性及其哲学反思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论,也是现代社会普遍崇尚的一种知识来源。
科学通常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来获取知识,并以此来解释自然现象并推断规律。
在实证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证性被赋予了非常高的价值,被视为知识获取的最高标准。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科学的实证性及其哲学反思。
一、科学的实验和观察科学以实验和观察为主要手段,通过现象的观察、实验的设计和数据的统计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在科学实验中,实验者通常会控制一些条件,以确定哪些因素是导致某种现象的原因。
同时,科学也需要大量的数据研究,以验证理论的可靠性。
通过这些方法,科学能够不断推进对自然世界的了解,发现新知识,推进技术的进步。
然而,科学的实验和观察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一方面,很多自然现象是很难直接观察到的,也无法利用实验加以验证,比如人类的情感和主观体验等。
此外,实验的设计也受到实验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偏见和误差。
另一方面,科学也有其所不能知的范畴,如天文学中的黑洞和宇宙初创时期的探究,都无法用常规实验和观察方法中以及人类现有的技术手段进行直接验证。
二、科学实证主义科学实证主义是哲学中对科学的一种看法,认为科学的实证是获取知识的最高标准。
这种说法有一定可取之处,因为科学的实证性是通过多年的实践验证的。
然而,实证主义也存在其不足之处,它忽视了其他类型的知识,并把科学上升到超出其自身范围以外的领域。
实证主义的一个问题是它不能解释关于科学实践的哲学问题。
比如,为什么我们可以相信一个特定的科学理论是可靠的,基于什么准则,其正确性是如何被证明的。
这样的问题是在实证主义中没有被解决的。
此外,实证主义假设所有的真理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验证,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在科学以外的领域,例如哲学和宗教领域,也有很多问题是无法通过科学方法验证的。
三、科学与社会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科学的研究方向是由人们的需求和兴趣所决定的,科研资源分配也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反思
综合信息区域治理什么是“有意识的反思”?“反思意识”实际上是自我批判意识,经常反向探索:在研究活动开始之前,进入我们的研究过程,了解前者的结构是否合理?我们用来描述研究活动中的客体及其关系的基本概念是否含糊不清?我们打算在我们的研究活动中使用的方法是否有效?显然,持续反思将会导致我们的研究活动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哲学反思众所周知,在当代中国理论界的语境中,哲学拥有8个二级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
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们常常在这8个二级学科中的某一个上做学问,但几乎从来不去询问,这样的分类方式是否合理?其实,哲学往往是跨国家的,是以区域性的文明为背景的。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就主张把跨国家的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
此外,像“中国哲学”这样的表述在逻辑上也会有困难,因为它预设了哲学的复数形式,似乎世界上存在着许多哲学。
其实,作为一门学科,哲学像数学或其他科学一样是唯一的,即只能是单数。
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受到传统的经验主义和心理主义的影响,几乎完全不重视语言和概念上的分析工作。
阅读当代中国学者撰写的研究性论著,常常发现,他们没有对论著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做出明确的界定和阐释。
他们的论著试图创造一个“不清楚+不清楚=清楚”的神话,但这样的神话是永远不可能触及到所论述的对象和关系的本质的。
众所周知,虽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门术语,但当研究者们运用论著的形式,系统地表述自己的思想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完全不借用日常语言(包括日常使用的概念)的。
人们通常使用的概念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旧概念旧内容,二是旧概念新内容,三是作者自己创造出来的新概念。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文本通常是由这三种不同的概念“编织”而成的。
当任何一个作者使用这三种不同的概念的时候,他是否对它们的真实含义都有确定无疑的了解和把握呢?如果没有,很难想象作者可能撰写出意义明确的论著来,也很难想象作者可能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得十分清楚。
科学技术批判的哲学反思
的崇拜 。但与此 同时 , 也有哲学家卢梭指责科学的局限性 ,
认 为科学和理性不能解决人生问题 , 主张关 心人 。这样, 就
术统治 , 从精神上和 肉体上全面解放人 。
后现代 哲学家把科学看 作一 种“ 叙事 ” 一种 “ 、 社会建
出现 了早期科学技术批判 的萌芽。卢梭在 《 论科学与艺术》
21 0 0年 9月
黑 河 学 刊
Heh o r a ieJ u n l
Se 2 0 p.01 S ra . 5 . e lNo 1 7 No 9 i
总第 17期 第 9期 5
科学技术批判的哲学反思
⑨ 刘 海 霞
( 哈尔滨医科 大学附属二院 , 黑龙江 哈尔演 100 ) 5 0 1
【 摘
要】在 自然科 学获得 巨大发展 、 类的物质成 果获得极 大丰富的情 况下, 学技术发展所 带来的负面 人 科
效应却不断凸现 , 特别随着后现代 主义的兴起 , 对科技 负效应及其全球 问题的 恐慌和关注使人们反 思科 学技 术批 判 问题 , 出科 学与人文有着 内在 的统一性 。 指 当前 , 类社 会面临的发展道路是 : 人 实的代表 , 他谴 责现代化的工业设 备及其高效率 的生产 , 剥夺 了人的独立思 想 , 而使 社会 从
中的人成 为“ 向度的人” 要摆脱这种控制 就需 要消除技 单 ,
从 1 7世纪开始 , 在弗兰 西斯 ・ 培根提 出 的“ 识就是 知 力量” 的倡 导下 , 科学得 以迅速 发展 , 使人们产 生了对科学
以供 文 化 和社 会 其 他 部 门学 习 , 奥 塔 甚 至 对 科 学 在解 决 利
各个 地方都可以观察到 。”1 『 】 在他看来 , 与其有知识 或科学
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认识冲突的一个学理性反思
哲 学家 胡 塞 尔在 1 1 出版 的《 象学 的观 念》 书 中 , 开 始就 把 思 维 方式 9 6年 现 一 一
区分为 两大 类型 : 自然思 维 与哲 学 思维 。胡塞 尔 指 出 :生 活 和科 学 中 的 自然 的思 即 “ 维 对认 识 可 能性 的 问题 是 漠不 关 心 的—— 而哲 学 的思 维则 取 决 于 对认 识 可 能性 问 题 的态 度 。” ①也就 是说 , 科 学域 内通 常 采用 的是 自然 的 思维 方式 , 方 式直 接指 在 该
学 则 直接 提 出 了节 约 、 成本 、 消费 、 财 等概 念 来解 释 或 给予 指导 : 理 法学 则 提供 了游 戏 规则 , 并规 定 哪些行 为 是合法 的 , 哪些 是违 法或 应受 到约 束 和惩 罚 的 ; 于 自然科 对 学 的研 究 和探 索 而 言 , 学 家 们则 直 接把 这类 问题看 成 是 一个 社会 ( 学 ) 科 科 问题 , 是
第 2 卷 第 4期
2 1 年 01 8 月
哲 学 分 析
Ph l s p i a n l ss i o h c lA ay i o
Vo _.NO4 l 2 . Au . 01 g ,2 1
关 于 科 学 与哲 学 关 系认 识冲 突 的 一个 学 理 性反 思
赵 克
摘 要 : 科 学 与哲 学都 已分 门别 类 的 情 况 下 .有 关科 学与 哲 学存 在 关 系的表 在 述遭 到 了质 疑 与 反 驳 。 学 与 哲 学的 关 系需要 区 别 对待 。 范 的科 学 与规 范 的哲 学 科 规
中图 分 类 号 : 0 0 文 献 标 志 码 : B- A 文章 编 号 :O 5 0 4 ( 0 1 0 — 1 5 1 2 9 — 0 7 2 1 ) 4 0 2 -1
科学道德与科研伦理的哲学反思
科学道德与科研伦理的哲学反思科学道德与科研伦理是科学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作为科学研究者,我们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以确保我们的研究是公正、透明、真实和有益于社会的。
科学道德是指科学研究者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
首先,科学研究人员应遵循的道德原则是诚实。
科学是以真实和客观的事实为基础的,因此研究者应当坚持真实和客观。
他们应该诚实地报告研究结果,不隐瞒或歪曲结果以符合自己的预期或利益。
当面临错误或不确定性时,他们应该勇于承认,而不是掩盖或篡改数据。
其次,研究者应遵循的道德原则是尊重。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研究者应尊重研究对象的权利和尊严。
他们应确保研究中的参与者知情同意,并且尊重他们的隐私和人身安全。
他们不应操纵或伤害研究对象,而是要保证研究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尊重。
此外,公正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道德原则。
科学研究应该是公开、透明和无偏见的。
研究者应该遵循科学方法的原则,避免任何操纵数据或结果的行为。
他们应该允许其他研究者验证他们的结果,并积极回应批评和争议。
没有公正,科学就失去了其价值。
然而,在现实中,科学道德和科研伦理遵守并不总是得到严格执行。
部分科学研究者可能因各种原因而违背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
其中一个原因是竞争压力。
科学界竞争激烈,科研经费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压力可能导致研究者追求短期利益,草率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此外,少数研究者可能在发表论文时进行数据篡改、抄袭等违反道德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科学的亵渎,也是对其他研究者的不公平。
这些问题引发了对科研伦理的深刻反思。
科学伦理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对科研伦理的教育和培训。
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应当为科学研究者提供关于科研伦理的培训,包括道德准则、道德冲突解决、数据管理和科学责任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培养研究者正确的科研伦理观念和行为习惯,可以减少科研中的违规和不端行为。
另外,科学界应加强对科研伦理的监管和管理。
学术期刊和科研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审稿和评估制度,确保论文的质量和真实性。
科学的哲学读后感
科学的哲学读后感篇一科学的哲学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科学的哲学的书,哎呀,真的是让我脑子转了好几个弯儿!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书可能会特别枯燥,说不定读着读着我就睡着了。
可没想到,越读越觉得有意思。
科学和哲学,这俩家伙,平时感觉离咱挺远的,可这本书里一讲,好像就在咱身边似的。
我就在想啊,科学到底是个啥?也许它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魔法师,能把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比如说,以前谁能想到能在天上飞,还能和千里之外的人视频聊天呢?这都是科学的魔力啊!但科学是不是就无所不能呢?我觉得可能也不是。
有时候科学发展得太快,我们都跟不上它的脚步了,这会不会也是个问题呢?比如说新的科技出来了,好多人工作都丢了,这可咋整?哲学呢,就像是个在旁边默默思考的智者。
它不直接动手做实验,但它琢磨着科学背后的那些道理。
科学发现了新东西,哲学就问:“这到底意味着啥?对人类是好是坏?”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会儿兴奋,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会儿又困惑,这道理咋这么绕呢?难道我太笨了?不过我又安慰自己,不懂也正常,毕竟这是高深的学问嘛!总之,读这本《科学的哲学》,让我对世界的认识又多了一些,也让我更迷茫了一些。
这感觉,真的是又爱又恨,你们能懂不?篇二科学的哲学读后感哇塞,《科学的哲学》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愁!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看懂吗?别到最后白浪费时间。
”可谁知道,读着读着,我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迷宫,一边好奇地探索,一边又晕头转向。
你说科学吧,它就像一个勇往直前的勇士,不停地开拓新的领域,什么宇宙奥秘、微观粒子,都被它一点点揭开面纱。
这多牛啊!可是,我又忍不住想,科学这么厉害,会不会有一天把我们都给“控制”了?也许未来的世界,一切都由科学说了算,那我们人类的自由和选择又在哪里呢?哲学呢,它就像是个冷静的旁观者,看着科学在前面冲锋陷阵,然后时不时地喊一嗓子:“慢点儿,想想这么做对不对!” 可有时候我也怀疑,哲学的思考是不是只是空谈?它能真正改变科学的走向吗?比如说,克隆技术,科学上是可行的,但从哲学角度看,这真的符合伦理道德吗?这问题让我想得脑袋都大了。
科学哲学的现时代反思
科学哲学的现时代反思嘿,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点难,但又挺有意思的事儿——科学哲学的现时代反思。
啥叫科学哲学呢?我觉得吧,可能就是咱们琢磨科学到底是咋回事儿,科学的那些道理背后藏着啥更深的东西。
你想想啊,现在这时代,科学厉害得不得了!手机、电脑、飞机,啥高科技玩意儿都有。
可是,也许你会问,这就够了吗?这科学发展得这么快,是不是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呢?比如说,科学家们研究出来的新东西,有时候会不会反而给咱们添乱啦?就像有些药,能治病,可万一用不好,可能还会有副作用呢!这难道不值得咱们好好想想?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个新闻,说有一种新的科技产品,能让咱们的生活变得特别方便。
可我就在想啦,这东西虽然好,会不会让咱们变得太懒了?就像有了计算器,咱们可能都不愿意自己动脑筋算算术啦!再说啦,科学发展这么快,是不是把咱们的生活节奏都搞得超快,让人都喘不过气来?咱们每天忙着追新的科技,忙着适应新变化,也许都没时间停下来看看身边的美好了。
不过呢,科学也确实给咱们带来了好多好多的好处。
比如说,以前生病了,可能只能硬扛着,现在呢,好多病都能治好啦!这难道不是科学的功劳?那到底科学是好还是不好呢?哎呀,我也说不准!可能这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就能帮咱们,用不好就会伤着咱们。
你们说,未来的科学会变成啥样呢?会不会有那种能飞的汽车,让咱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还是说会有更厉害的机器人,能帮咱们干所有的活儿?可万一机器人太聪明了,不听咱们的话了,那可咋办?小朋友们,你们想想,科学哲学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咱们是不是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让科学更好地为咱们服务,而不是反过来被它牵着鼻子走?哎呀,我这说得可能有点乱,不过这就是我对科学哲学现时代的一些反思啦!你们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想法呢?。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实质是对世界的观察、思考和认识的总结和反思。
它是
一种对于世界本质和人类生活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对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结和提炼。
哲学与科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观点在当今科学哲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首先,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是一种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和探索的方法,而
哲学则是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和探索的总结和反思。
哲学在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类生活的基本观念,这些观念对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观念,对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许多科学家对于自然界规律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
科学是一种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和探索自然界
的方法,而哲学则是对于认识和探索的方法的总结和反思。
哲学提出了许多关于认识和探索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比如,笛卡尔的怀疑论思想对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许多科学家对于实验和观察的方法的思考和探索。
综上所述,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观点在当今科学哲学中得到了
广泛的认同。
哲学作为一种对于世界的观察、思考和认识的总结和反思,对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哲学的研究和思考,以便更好地指导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例如,一张X光胸透片或一张心电图,它们本身是 ‚客观的存在‛,但是,对于一个没有相应的医学 知识的人来说,它们却无法构成‚观察的对象‛。 同样,对于没有相应的物理的或化学的或生物 或天文知识的人来说,虽然某种(某些)物理的或化 学的或生物的或天文的事物存在着,却同样无法构 成这些没有相应知识的人的‚观察的对象‛。 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会感到:对于音盲来说, 贝多芬并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并不存在; 对于科盲来说,爱因斯坦并不存在;对于只读明星 轶闻、桃色事件、暴力凶杀的‚文盲‛来说,孔子 与鲁迅,苏格拉底和黑格尔,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 都不存在。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科学活动所要形成的不是关于对象的经验表象的知 识,而是关于对象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识。那么,这 种能够解释和预见对象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如何 形成的?人们在常识的科学观中认为,科学活动的程序 是:首先用仔细的观察和实验收集事实,以形成观察名 词或单称命题;然后以归纳推理的方式,把观察名词和 单称命题上升为理论名词和全称命题;这种理论名词和 全称命题作为关于经验对象和实验对象的普遍原理,经 过演绎推理,对相应的经验对象作出理论解释,或对某 种未知的经验对象作出理论预见。
第二讲 第五讲
哲学的思维方式 反思科学的哲学
二、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
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 式。这句话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它们作 为理论思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复杂的 相似性;其二,它们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 思维方式,又表现为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 互补充的思想维度。
概括地说,通常是以下述三种方式来解释 科学与哲学的区别:一是区分二者的“对象”, 二是剥离二者的“职能”,三是划清二者的“ 领地”。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当中,哲学与 科学的关系既是最密切的,又是最复杂的。从 一定的意义上说,如何理解哲学,就是如何理 解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因此,在哲学的自我理 解中,即在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的过程中, 需要突出地、集中地探索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问题。
第二讲 第五讲
哲学的思维方式 反思科学的哲学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哲学家用以概括科学成果的辩证思维不是抽 象空洞和玄虚莫测的,而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 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利用辩证思维概括科学成果,需要自觉地培 养捕捉和表达时代的科学精神的想象力、洞察力 和创造力。对科学成果的哲学概括,寻找时代的 ‚科学精神‛,以哲学的批判性反思去阐发这种 ‚科学精神‛所要求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和价值观 念的更新。这就要求哲学的超越和反思站在比科 学更广阔的背景下和更基本的原则上去理解自己 时代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的发展,并塑造和引 导新的时代精神。
在哲学与科学之间,存在着一条‚逻辑的鸿沟‛科学的逻辑是 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的逻辑,哲学的逻辑是反思‚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的逻辑。哲学的逻辑使科学的逻辑成为哲学反 思的对象。在哲学的反思中,实现了哲学与科学的逻辑沟通。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第二节
哲学反思科学的主要内容
一、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
人类的科学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以思 维的规律去描述和解释存在的规律,也就是 实现思维和存在在规律层面上的统一。 因此,隐含在全部科学活动中的根本性的、 基础性的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哲学对科学的反思,首先就是对以思 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为实质内容的科学活动的 基础性问题的反思。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对科学成果的哲学反思,不仅意味着哲学 对科学的超越,即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 理论;而且意味着哲学的自我超越,即随 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 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 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 自从历史也被唯物主义地解释的 时候起,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 这里开辟出来了。‛
第一节
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一、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 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
马克思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它们都 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其一,它们都是由一 系列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 这些知识体系既为人们提供了关于世界的 相应的图景,又为人们解释这种世界图景 提供了某种‚原理‛或‚公理‛;其二, 它们的知识体系中都蕴含着构成该种知识 体系及其相应的世界图景的思维方式;其 三,作为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科学和哲 学,规范着人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 即规范着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正因为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具有知识 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三重内涵,所 以它们才能够在理论的层面上规范人们的思 想和行为。具体地说,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 学,以概念的逻辑体系规范着我们想什么和 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 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也就是以概念 的逻辑体系规范着我们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 式、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 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就是规范人们的思 想和行为的概念逻辑体系。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所谓划清二者的“领地”,就是 在哲学不断地被“驱逐”,出其 “世袭领地”的背景下,试图为 哲学寻找一块科学无力问津的 “领域”或科学无力解决的“问 题”。这是一种以申辩哲学的现 代生存权力为出发点的思考方式。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在对哲学与科学相互关系的理解 中,最重要的问题是:(1)哲学是否是 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最大的普适性的 知识?(2)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否是特 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3)哲学的发展 方向是否是哲学的‚科学化‛?(4)能 否跳出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在更 为广阔的视野中去理解二者的关系, 并从而重新理解哲学?
在常识的科学观中隐含着以下基本认识:其一,科学始于观察; 其二,观察与理论无关;其三,归纳合理地形成普遍原理。在 这些基本认识中,蕴含着作为科学活动基础的观察与理论等哲 学问题。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非历史地看待人以及人的认识 活动,因而总是把人的认识活动中的‚观察‛与‚理论‛ 割裂开来,认为先有观察、后有理论。 毫无疑问,从人类的认识的形成过程上看,理论只 能是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但是,作为现实的人,特别是 作为科学活动的主体即科学家,却总是历史文化的存在。 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 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 但是一旦人已经存在,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 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 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在这里,马克思极为 深刻地阐发了人作为历史的‚前提‛与‚结果‛的辩证 关系,也启发我们以历史的观点去看待“观察”与“理 论”的辩证关系。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哲学对科学成果的反思,是从哲学 层面向科学研究成果提出问题。
从哲学层面的问题包括:在科学成果中蕴含 着怎样的研究方法、概念框架、解释原则和 价值观念?它从何种角度推进了哲学对思维与 存在、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解?它怎样变革 了人类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它 表达着怎样的时代精神?它要求哲学塑造和引 导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哲学如何以这种时代的 科学精神去重构自己的范畴体系以实现自身 的发展?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二、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
哲学对科学的反思,最为直接的是对 科学研究成果的反思。 在这种反思中,哲学不断深入地揭示了 蕴含在科学成果之中的思维和存在的丰富 的矛盾关系,不断深刻地展现了蕴含在科 学成果之中的思维与存在所服从的同一规 律,不断深刻地阐发了蕴含在科学成果之 中的各种新的认识成分的哲学意义。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三、哲学对科学的前提批判
作为人类理论思维两种基本方式的科学和 哲学,科学致力于在规律的层面上实现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为人类提供科学 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哲学 则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 而进行‚反思‛,从而使作为人类活动及 其成果的‚科学‛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
黑格尔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现代哲学以现代科学为基础,深刻地提出“观 察渗透理论”、“观察负载理论”、“观察被理论 ‘污染”’、“没有中性的观察”等等关于科学活 动基础内在矛盾的认识。这些认识不仅有助于深化 对科学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在更一般的意义上对人 类的认识活动乃至整个人类活动的认识。 反思科学活动基础中的诸种矛盾, 会使我们感受到‚思维和存在‛之间 的极其复杂的矛盾关系,会使我们懂 得哲学反思科学的极其丰富的理论内 容和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当然也会 使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科学,创造性 地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哲学对科学成果的超越和反思,最根本的, 就是哲学必须超越自身对科学的单向依赖关系, 而以哲学对人类把握世界诸种方式及其成果的 批判性综合去反思科学成果,揭示科学成果所 蕴含的认识论前提和价值论前提,阐发这些前 提所要求的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哲学对科学理解的理解,是把科学关于世界 的理解作为批判反思的对象。在这种批判性的 考察、探索和反省的过程中,哲学可以概括出 科学成果中所蕴含的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新 的研究方法、解释原则和价值观念,展现自己 时代所达到的对真善美的理解,从而为人类提 供时代水平的世界观理论。
恩格斯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哲学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反思,具有特别重大意 义的是对划时代的科学发现的反思。
科学史表明,科学的发展总是表现为科学发展的 不平衡性,某种科学理论的划时代发现,总会引 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是吸引各门科学都试 图运用认识方式和认识方法来研究自己的对象; 其次是哲学家们也试图以这种被科学家普遍运用 的认识成分去重构关于理论思维前提的哲学理论; 最后则是由于哲学的世界观层次的理论总结而变 革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整个人类对人 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解发生重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