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科学哲学读书笔记

科学哲学读书笔记

科学哲学读书笔记# 何为科学1. 科学是试图理解、解释和预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但是神学、占星术一类也是)2. 科学的显著特征在于科学家探索世界的特殊方法(如实验方法,但并非所有科学学科都会使用)3. 另一个显著特征在于科学理论的建构科学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去弄明白实验、观察和理论构建等方法是如何帮助科学界揭开那么多自然之谜的## 现代科学的起源亚里士多德——哥白尼革命——伽利略(天体运行轨道为椭圆)(自由落体定律)(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科学理论)(强调了运用实验来检验假说的重要性)——笛卡尔(机械论哲学)——牛顿(科学框架)——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基因学认知科学——社会科学## 何为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的部分工作就是去质疑科学家认为理所当然的假设## 科学和伪科学20世纪的卡尔·波普尔:具有可证伪性(无法和所有的经验兼容)(也就是不能解释完全对立的情况)批评:不完善(当出现某些问题,人们总是尝试去在理论的框架下解释,而不是质疑理论。

直到出现大量无法解释的问题,才会质疑这个理论,进而放弃该理论或者修改限制该理论)维特根斯坦:不存在能够定义何为“游戏”的一系列固定的特征,但却存在一束松散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大部分被大多数的游戏所拥有。

(如果这样,下定义不就是一个悖论?)# 科学推理## 演绎和归纳前提是否必然导致结论归纳推理:从关于某对象已被检验的前提推论到关于该对象的未被检验的结论“证明”一词应该仅仅严格地用于演绎推论的场合波普尔认为科学不需要归纳推理,这是不可能的## 休谟问题休谟认为:运用归纳的正当性不可能完全从理性上被证明归纳推理仅仅是一种与理性无关的动物性习惯无论我们何时进行归纳推理,都要预设“自然的齐一性”宇宙并不是齐一的,宇宙每天都在任意地改变人们对于休谟问题的回应:概率:尽管不能百分百是正确的,但有很大概率为真承认归纳不可能在理性上得到辩护,但是主张这一点事实上并不成问题——归纳对于我们思考和推理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他并不是那种正当性可以被证明的东西彼得·斯特劳森:归纳是一种我们用来决定关于世界的断言是否正确的标准,因此问归纳本身是否正当是无意义的(归纳推理是判断是否正当的标准,判断判断标准是无意义的)---我:归纳推理是好的,有用的,而不一定是对的,正确的---普通非演绎性推理(最佳说明的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IBE)(一组竞争性假说中哪一个提供了对事实的最佳解释)如: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布朗运动部分人认为普通的归纳最终要依赖于IBE(我们进行归纳的假设是无论原理是什么,都必然推出所有的都这样(这个不就是自然的齐一性?))部分人则认为归纳推理更基础(我们对于最佳说明的选择,依赖于以前的归纳推理)标准:一种答案:最佳解释指的是最简单或者原因最少的解释问题:我们怎么知道宇宙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的呢?## 概率与归纳概率的频率意义上的解释:将概率等同于比例,或者说频率概率的主观意义上的解释:衡量我们个人信念强弱的一种尺度(暗示了不存在关于概率的客观的、独立于人之信念的事实)概率的逻辑学解释:支持该陈述的证据强弱的尺度1. 在许多科学分支,定律和理论都是作用概率这个概念得出的2. 希望可以借助它阐明归纳推论,特别是休谟问题# 科学中的解释说一个现象能够被科学进行“解释”究竟是什么意思?亨普尔的覆盖律解释模型科学解释通常是在回应被他称为“寻求解释的原因类问题”时给出的——提供满意的答案(确定这种答案的本质特征,就能说明什么是科学解释)结论断言待解释的现象实际发生了,前提则告诉我们这个结论为什么正确准确地刻画一组前提和一个结论之间必定具有的关系1. 前提应该保证推出结论(演绎推理)2. 前提应该全部为真3. 前提应该至少包含一个普适定律(all)(解释一个现象就是去表明它的出现可以从一个普适定律演绎的推出)解释项、被解释项(表明待解释的现象是被某个自然普适定律所“覆盖”的)解释和预测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太严格并且太随意## 对称问题若把这看做是对于旗杆为什么是15米高的*解释*,似乎非常怪异解释是一种不对称关系你将能够*预测*出旗杆的高度,但并没有*解释*旗杆为什么是那个高度。

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正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自然界的辩证本性,研究科学技术思维的辩证法、研究科学 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等内容。由于科学技术活动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因此,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单独对象 考察和研究无论对科技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哲学研究实际上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科 学技术发展史、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思维科学、科技社会学、科技方法学、科技伦理学、科技心理 学、技术经济学、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科技传播等多个分支学科,具有明显的交叉和前沿学科的性质。
主要流派
1
逻辑经验主义
2
批判理性主义
3
历史主义
4
科学实在论
5
系统哲学
维特根斯坦逻辑经验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以马赫、彭加勒为思想先驱,借助于当时物理学革命的推动, 由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开创。以维也纳学派为中心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作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哲学体系,标 志着现代科学哲学的诞生。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以数 理逻辑的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结构作静态的逻辑分析,并致力于逻辑重建,在数十年内成为科学哲学中公认的正统 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辛巴赫等。
书籍信息
科学哲学广义地说,科学哲学是分析哲学的一个支派或者说变种,因为其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对语言进行逻辑 分析。现代科学哲学的形成可以溯源到J.赫尔1833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研究序论》,早期的重要人物有W.休厄尔、 J.S.密尔等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E.马赫、K.毕尔生(Karl Pearson,又译为卡尔·皮尔逊)、J.彭加莱、P. 杜恒(Pierre Duhem,又译为皮埃尔·迪昂)等都在各自的著作中阐述了科学哲学的观点,20世纪20~30年代B. 罗索和L.维特根斯坦等人所开创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促进了科学哲学的蓬勃兴起。20世纪40年代以后,科学哲 学在反对和批评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有关科学活动的研究获得了惊人的发展。代表人物有H. 赖兴巴赫、K.波普尔、W.奎因、N.汉森、T.S.库恩、P.费耶尔阿本德、I.拉卡托斯、S.图尔敏、D.夏皮尔等。

科学哲学读后感十篇

科学哲学读后感十篇

科学哲学读后感十篇科学哲学读后感十篇《科学哲学》是一本由萨米尔·奥卡沙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哲学》读后感(一):科学哲学书评应当是每个人大学前必读的书,论述了各门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反过来,也可用这种方法去检验一个观点的科学性。

掌握了书里所谈的推理,科学检验,解释的一些原则和假设后,学习起新知识来才能更鞭辟入里,因为你能找到一个观点的推理起源,从而从本质上思考它依赖的假设与证据。

我们所谓的批判性思考大抵如此。

哲学果然是知识的知识呢。

《科学哲学》读后感(二)::读书摘要:本书意在通过列举分析科学哲学界的古今争论来端正公众对于科学的本质及其界限和目的的观念。

本书先是列举探讨有关不同科学推理方法,不同的科学解释方式的合理性的争议,衬托出一般人对于科学研究存在的想当然的偏见。

作者又列举分析了有关物理世界是否依赖意识的长期争论。

本书还通过对科学史的剖析来指出科学是如何从错误走向正确,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

本书叙述了物理,生物和心理等学科存在的重大争议及其所带来的危机与变革。

最后本书围绕科学与宗教的争论以及科学是否价值无涉两个问题,批评了科学至高无上以及价值中立的观点。

《科学哲学》读后感(三):了解科学哲学的用处1、在科学研究方面,科学家经常用到归纳方法。

归纳方法的缺点是,不具有普遍性。

在验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方面也是如此。

即便转基因食品在过去没有发生什么大的问题,严格说来,仍然无法“证明”它们是安全的,只能说,“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特别有力的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是安全的。

““证明”一词应该仅仅严格地用于演绎推论的场合。

在这个词的严格意义上,即使曾经有过,科学假说也极少能够通过数据被证明是真的。

”P21~222、休谟的“自然的齐一性”问题,也就是普遍性问题。

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吗?只有自然具有齐一性,归纳法才有效。

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

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

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

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篇一《哲学的故事》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

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

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

哲学是定性、定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

科学则是在哲学对宇宙的定性、定逻辑的基础上分科认识宇宙中的各部分即万事万物的定量变化规律的学问。

最近读了(美)维尔.杜兰特著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受益匪浅。

这本书着重描述了人类史上数十位著名哲学家的境遇、情感与生平,因之,我觉得它并不该被看做是一部哲学史,而应该看做是一部关于哲学家的故事。

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

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

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读者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

在这些哲学家中我最喜欢的是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

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在这本书中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们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

稻盛和夫的哲学第七章关于科学的读后感

稻盛和夫的哲学第七章关于科学的读后感

稻盛和夫的哲学第七章关于科学的读后感篇一稻盛和夫的哲学第七章关于科学的读后感最近读了稻盛和夫的哲学第七章,关于科学这部分,真的让我感触颇深。

说实在的,以前我觉得科学就是一堆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让人头疼得要命。

但稻盛和夫的观点,可能、也许让我有了新的看法。

他说科学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追求真理的态度。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之前对科学的理解是不是太狭隘了?我想起自己在学校做实验的时候,老是失败,我觉得自己就是个科学“小白”。

但读了这章后,我觉得也许是我没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没那种不怕失败、不断探索的精神。

稻盛和夫还提到,科学的发展要以人为本。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那些高科技产品,有时候虽然很酷炫,可真的是对人好吗?比如说,智能手机让我们都成了“低头族”,这难道就是科学发展的初衷?科学这玩意儿,有时候真的让人又爱又恨。

它能给我们带来便利,像互联网让我们能随时和朋友聊天,但也可能带来麻烦,比如网络诈骗啥的。

我就在想,科学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呢?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科学有它的两面性,但咱也不能因噎废食呀!我们还是得依靠科学不断进步,只是要更加谨慎,别让它跑偏了。

我觉得我以后看待科学,不能再那么简单粗暴了,得深入思考,它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啥,又可能带走啥。

这一路读下来,我脑子就像个战场,各种想法打来打去的。

但不管咋说,这章内容真的让我对科学有了新的认识,这感觉,还不错!篇二稻盛和夫的哲学第七章关于科学的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稻盛和夫的哲学第七章关于科学的部分,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以前我总觉得科学就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只有那些戴着厚厚眼镜片的科学家才能搞得懂。

可稻盛和夫告诉我,不是这么回事儿!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科学。

这让我不禁想,难道我早上喝的那杯牛奶也是科学的产物?他说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这点我举双手赞成。

就像我做数学题,稍微马虎一点,答案就错得离谱。

但同时,他又说科学也要有创新精神,不能被传统思维束缚。

关于科学的读书笔记_读后感五篇范文

关于科学的读书笔记_读后感五篇范文

关于科学的读书笔记_读后感五篇范文小伙伴们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有多多少少读阅过一些有关科学的书籍,在读完书籍后,大家对书籍的内容有什么感想呢?一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科学书籍的读后感相关资料,供大家参阅今天我读了一本书——《科学》,这本书里写了许多的科学知识,我读完后深有感触,你们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吗?那就听我慢慢道来。

这本书里讲述了许多的科学的知识,我不大看的懂,但我了解了一些初中高中才学的知识,我觉得并不枯燥,还感觉很有趣,我尤其喜欢书里的原子与原子能这一部分,我知道了许多,例如:原子的大小:原子是小得不可再分的一种微观粒子,直径只有百万分之毫米;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分子组成的,而物质可以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本书里写的可远远不止这些,我想你看了这本书,你也会感到非常有趣,因为这本书里有许多做实验的方法,还有许多教你做小制作的方法,我还试着做了一个温度计,可以用哦!我还做了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很有趣呢,映出的图像只是相反而已!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实验,但我却没有材料,不然我一定会做的!我最喜欢的一个实验就是水果电池了,你知道为什么会叫“水果电池”吗?让我来告诉你吧!你一定以为电灯是艾迪生发明的吧,其实不是,在距今几百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最古老的电灯,你知道这最古老的电灯是怎样点亮的吗?告诉你,是利用水果汁中的酸等物质产生电流,通过铜来传导到灯上,灯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告诉你,这是我看书(漫画书)看出来的哦,怪不得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呢!我看了这本《科学》,感到大脑充实了不少,还知道读书是一种享受,我们应当做到“读好书,好读书。

”在我们身边,每一处都有科技。

看看《未来的科技》,肯定有许多我不知道的奥秘。

以前,我以为机器人或许只是会做一些动作而已,但第一章“有人脸的机器人”使我知道科学家们发明的机器人功能很大,可以和人类聊天,做出不同的表情,还有“记忆”;“电子的梦想”介绍了仿生器官如何制造,有什么用途,里面的东西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感觉最有趣的就要数“自然科技”了。

《科学哲理故事》读后感5篇

《科学哲理故事》读后感5篇

《科学哲理故事》读后感[5篇材料]第一篇:《科学哲理故事》读后感《科学哲理故事》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整理的《科学哲理故事》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哲理故事》读后感1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璀璨的翩翩起舞。

但是时间会随着我们的舞姿慢慢流逝,科学与哲学则会一代又一代的延续。

苏菲的世界曾这样写道:“当人们安于沉睡在兔毛时,哲学家总是攀在兔毛顶端,向下大喊‘你们快看’而人们只是一笑:‘这群捣蛋鬼。

’”我想,哲学与科学是分不开的,那么多的科学家同样也是哲学家。

一句句富有哲理的话来诠释着科学这门深奥的学术。

现在的我读了《科学哲理故事》,我才知道原来科学家也是有血有肉的,我似乎与他们拉近了距离。

也许,我未曾和他们离远过。

华罗庚厚薄法让我不禁肃然,这是何等奇特的思维啊。

在菜油灯的摇曳下,我的眼前勾勒出你那消瘦的背影,衣衫褴褛,无不显示你的贫穷。

反复使用的草稿纸,上面密密密密麻麻,只因你穷,买不起。

到处飞舞的蚊子,无不叫嚣着,你的血喂饱了它们。

放眼望去,家徒四壁,连这所谓的家似乎都摇摇欲坠。

殊不知,在这样一个破旧的竹楼里孕育着如此伟大的数学家。

安德列·柯尔莫哥洛夫在5,6岁时就独自发现奇数与平方的关系,而这个年龄的大多数孩子还不知道在哪个角落里打瞌睡呢。

善于思考的`他在大学里就名扬四方,但他并不傲气,仍然认真听课。

在大一的时候,他竟反驳了老师的一个假设,这是何等的智慧,又是何等的思维。

但他绝对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他酷爱体育锻炼,被人们称为“户外数学家”在鸟语花香的春天,他常常穿着短裤和滑雪鞋,连续四小时在外锻炼。

这是,连常人都难以做到的。

《科学哲理故事》读后感2马克思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岩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这本书中讲了许多伟大科学家的实验时发现的哲理。

《科学哲理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

《科学哲理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

《科学哲理故事》读后感范文当读完《科学哲理故事》之后,我被一个个伟人深深的震撼了。

从中国的名医李时珍到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每一个人的形象都在我的脑海中形象起来。

他们不仅仅是时代的伟人,他们给我们留下来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我觉得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对于科学不停探索的精神和对于人生的把握和态度。

特别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科学哲学故事》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深深的让我们了解到科学的奥妙,和对待科学的态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一句话,足以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追求。

吾不能变心以从欲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然而正是一身正气的屈原最终选择了投江自杀的结局。

以前我总是无法明白为何明知路漫漫的屈原却走不到最远,而是向下求索了呢?老师告诉我是因为气节,但是我还是不明白,难道终结自己的生命就是气节了吗?难道气节这个东西比生命还要重要吗?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少年,每天面对了太多课本,太多问题。

根本无暇顾及那些教材之外的问题,而随之而来的就是遗忘那些疑惑,直到再也产生不了类似的问题。

虽然可惜,但是更多的还是无奈。

然而读完《科学哲学故事》之后,我发现其实很多问题在一件事情中得不到解答,但是却可以从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件事中找到答案。

《科学哲学故事》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至今仍对医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了解到他的一生之后,更加让我觉得敬佩。

少年苦读考取功名无果,弃文从医。

因为医术精湛,而且不求金钱。

被皇帝选为太医,但是李时珍发现自己的抱负不是如此。

从一个普通的医生成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医生,但是他却放弃了一切。

行走山川之间,寻野药,尝百草。

完全不顾自己的生死,只是为了他人的健康不断地牺牲。

李时珍同样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他愿意舍弃自己的生命来追寻的是抱负和生命,他人的生命。

和屈原的气节不同,我们无法比较哪一种更加伟大,只知道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想人生的涵义既是如此。

读《哲学科学常识》一书笔记记录

读《哲学科学常识》一书笔记记录

读《哲学科学常识》一书笔记记录陈嘉映老师的《哲学.科学.常识》一书看完,豆瓣的评分还比较高,自己最多给打3个星,也就是这本书看完并不会有太多的收获,包括新知识或者对你已有知识的理清。

首先还是看下哲学在百科上找到的一些定义。

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

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

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

哲学是元理,科学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上面这个仍然是比较抽象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定义显得更加容易理解。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从罗素的这个定义感觉更加容易理解哲学的范畴,而冯友兰先生对哲学的看法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

就我而言,个人理解哲学应该是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以及自我如何跟这个世界相处的认知。

当我们在知识经验缺乏的时候,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清楚,那么这个认知就是前面说的神说,包括宗教。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知识能够更好地给予科学解释并得到验证,这部分内容可以纳入到科学。

下面来看下这本书。

与其讲哲学,科学和常识,实际上三者分类并不是在一个维度上面。

常识也属于哲学或科学的范畴。

经过实验验证的常识也是科学知识的一部分。

而基于上面谈的,将哲学,科学和宗教三者的关系往往更加合理。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第一篇基本是以历史线条来产生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实际上我们看到科学的内容占了主题,而哲学本身的发展和演进并没有太细化。

《科学技术哲学——理论与方法》读书笔记读后感

《科学技术哲学——理论与方法》读书笔记读后感

《科学技术哲学——理论与方法》读书笔记读后感《科学技术哲学——理论与方法》读书笔记科学技术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科学技术哲学作为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在科学地解决人和自然界的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为合理地处理人和自然界的矛盾服务的。

学习科学技术哲学,有助于理解科学,认识科学技术的人类性,有助于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书内容分三大部分:一是自然观,探讨自然图景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科学技术观,探讨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和发展模式,阐述科技的功能和作用;三是科学技术方法论,探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方法及其意义。

第一部分作者从整体上分析了自然界存在的形式和规则,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主要有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自然观、演进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由多种多样的物质构成的,而物质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

宇宙就是一个超级的系统,任何事物都是母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单独的系统。

所以物质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物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同时,自然界是有其内在固定的发展规律的,一切物质都是按照其固有规律运动、演化、发展和灭亡。

任何不符合自然界运动法则的行为都可能对整个自然系统造成危害,这就告诉我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清楚认识自然界存在的规律,遵守大自然的活动法则。

自然界的存在是一个平衡、动态的系统,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自然系统的稳定。

建立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体来说,人类和自然界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人类在发挥主动性的同时要考虑到与被动客体的动态平衡关系,不能一味索取,一旦人类的行动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超出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多的灾难就会在人类社会中上演。

科 学 哲 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科 学 哲 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科学哲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是文章引言的一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

在科学哲学的概述中,我们可以介绍科学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同时指出科学哲学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以下为一个可能的概述内容:科学哲学是一门研究科学的本质、方法和价值的学科,它关注科学如何产生知识、如何验证这些知识以及科学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科学哲学旨在探究科学的内在逻辑和方法,帮助我们认识科学的运作方式和科学知识的可靠性。

科学哲学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思想家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世界本质的追问。

从那时起,科学哲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深入研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以及科学理论的逻辑基础。

科学哲学为我们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和方法论。

它不仅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也促使我们审视科学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科学哲学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提供了对科学活动进行逻辑分析和评估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理论的生成、演化和验证过程。

科学哲学激发了人们对科学思维模式和科学知识的质疑和思考,推动了科学界不断追求新的发现和突破。

同时,科学哲学还关注科学伦理、科学的社会影响等问题,帮助我们意识到科学活动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

总之,科学哲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通过对科学本质和科学方法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科学。

它不仅影响着科学界的发展,也为我们解决一系列关于科学与社会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接下来的文章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深入探讨科学哲学的定义、起源以及其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科学哲学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会提供一个对科学哲学的概述,介绍什么是科学哲学以及它的重要性。

我们还会说明本文的目的,即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科学哲学的了解。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

首先,我们会给出科学哲学的定义,解释科学哲学是什么以及它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科学哲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哲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哲学知识点总结科学哲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融合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思想,试图探讨科学的本质、方法和实践。

它涉及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科学知识的来源和性质、科学方法的有效性、科学理论和实验的关系、科学和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等。

科学哲学旨在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并提出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概念,以促进我们对科学活动的理解和发展。

科学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对科学方法和知识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的科学方法。

另一方面,柏拉图则认为数学和理性思维是科学的基础,他将科学知识视为理性的产物。

这两种观点对后来的科学哲学影响深远,成为科学思想的两大传统。

在17世纪以后,随着科学革命的兴起,科学哲学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伽利略、牛顿、伽斯通等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推动了科学知识的发展。

同时,众多的哲学家们也开始对科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试图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和意义。

例如,培根提出了归纳和实验的方法,强调观察和实践的重要性;笛卡尔则强调理性思维的能力,将科学知识归纳为理性的产物。

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一些哲学家开始对科学方法和实践提出了质疑。

例如,休谟对因果关系和归纳方法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科学知识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基于经验和概率的。

康德也强调了理性思维的局限性,认为科学知识只能适用于现象世界,而无法理解事物本身的本质。

这些批判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科学的方法和概念,进一步深化了科学哲学的研究。

19世纪以后,随着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科学哲学进入了新的阶段。

康德和休谟的思想对逻辑实证主义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试图通过语言和逻辑来理解科学知识,并建立了一种基于观察和实践的科学方法。

一些哲学家如康德、赫尔哲格、卡尔·波普尔则强调科学的临时性和错综复杂性。

他们认为科学知识只能是暂时的,需要不断的修正和发展。

逻辑实证主义的目标是建立一种纯粹的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创立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关于科学的读书笔记_读后感五篇范文

关于科学的读书笔记_读后感五篇范文

关于科学的读书笔记_读后感五篇范文小伙伴们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有多多少少读阅过一些有关科学的书籍,在读完书籍后,大家对书籍的内容有什么感想呢?一下是我整理的有关科学书籍的读后感相关资料,供大家参阅关于科学的读后感(一)今天我读了一本书——《科学》,这本书里写了许多的科学知识,我读完后深有感触,你们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吗?那就听我慢慢道来。

这本书里讲述了许多的科学的知识,我不大看的懂,但我了解了一些初中高中才学的知识,我觉得并不枯燥,还感觉很有趣,我尤其喜欢书里的原子与原子能这一部分,我知道了许多,例如:原子的大小:原子是小得不可再分的一种微观粒子,直径只有百万分之毫米;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分子组成的,而物质可以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本书里写的可远远不止这些,我想你看了这本书,你也会感到非常有趣,因为这本书里有许多做实验的方法,还有许多教你做小制作的方法,我还试着做了一个温度计,可以用哦!我还做了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很有趣呢,映出的图像只是相反而已!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实验,但我却没有材料,不然我一定会做的!我最喜欢的一个实验就是水果电池了,你知道为什么会叫“水果电池”吗?让我来告诉你吧!你一定以为电灯是艾迪生发明的吧,其实不是,在距今几百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最古老的电灯,你知道这最古老的电灯是怎样点亮的吗?告诉你,是利用水果汁中的酸等物质产生电流,通过铜来传导到灯上,灯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告诉你,这是我看书(漫画书)看出来的哦,怪不得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呢!我看了这本《科学》,感到大脑充实了不少,还知道读书是一种享受,我们应当做到“读好书,好读书。

”关于科学的读后感(二)在我们身边,每一处都有科技。

看看《未来的科技》,肯定有许多我不知道的奥秘。

以前,我以为机器人或许只是会做一些动作而已,但第一章“有人脸的机器人”使我知道科学家们发明的机器人功能很大,可以和人类聊天,做出不同的表情,还有“记忆”;“电子的梦想”介绍了仿生器官如何制造,有什么用途,里面的东西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感觉最有趣的就要数“自然科技”了。

科学哲学1

科学哲学1

科学哲学科学哲学是研究科学本身及科学方法的学科。

科学的本质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创造力的集合体。

因此,科学哲学不仅包括科学的认识,还包括科学的制度和社会性质。

本文将以科学哲学的传统命题为基础,对科学方法、科学想象、科学一般性、科学历史和科学哲学的价值进行探讨。

一、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科学家为了了解自然而采用的一种系统和有组织的方法。

虽然不同的科学研究会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一个有效的科学方法必须包括以下步骤:1. 建立假设:科学家首先需要确定一个问题并形成一个假设。

假设必须是可测试、可验证的。

2. 设计实验:科学家需要设计实验来测试他们的假设。

实验要尽可能的简单和精确,以确保能够获得可靠的结果。

3. 收集数据:科学家需要记录实验的所有数据,以验证他们的假设是否正确。

4. 分析数据:科学家需要分析数据,以确定是否证实了他们的假设。

他们可能需要使用统计学工具来分析数据。

5. 提出结论:科学家需要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如果他们的假设被证实,他们可以重新考虑它们并提出新的假设,否则就需要开始重新设定实验和调整假设。

二、科学想象: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使用想象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上,多位科学家都是通过想象力来推动科学发展的。

艾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则包括了整个世界的创造力。

”科学想象力主要涉及几个方面:1. 假设的形成:科学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靠想象才能形成假设。

他们必须能够思考抽象概念和沟通想象的能力,以此构建出较为符合自然法则的理论。

2. 实验设计:科学家在设计实验时也需要使用想象力,以确保实验充分并完整地测试了假设。

他们需要考虑到实验中未知的因素,并预测实验结果,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实验的误差。

3. 解释科学数据:科学家在解释科学数据时也需要使用想象力,以确定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他们的假设或者是否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也需要保持理智,避免为数据解释添加不必要的假设或隐藏的偏见。

走进科学哲学

走进科学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读书报告报告题目 & 书籍名称:走进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姓名: 成宇航 学号: 14122961最终成绩:任课教师: 欧阳光明 评阅日期:SHANGHAI UNIVERSITY走进科学哲学1.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人们通常说到科学和哲学,总是认为两者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领域,学科,然而,这两者之间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自古希腊到现在的科学史,是哲学中的某一组分不断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并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包括所有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等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包括了很多概念,比如,时间,温度等等。

我们可以用这些常用的名词解决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如果回头想一想,这些名词所代表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时间?什么又是温度呢?我们能够感受到我们在某一段持续中有一些事情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用时间这个名词去定义这一段持续,但是我们却不能说,持续就是时间,因为持续恰恰就是某段时间的流逝。

我们再来看温度这个概念,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概念会很好定义,代表的就是了冷热程度,然而,我们再来深究,什么叫做冷,什么叫做热呢?这个相信大家也很好定义,处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下感受到的两种不同的感觉,为了区分这种感觉,我们把其分为冷和热,那么,冷和热的实质是什么呢?好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其实质就是感觉,那么,问题又来了,感觉是什么?相信这个问题就很难解释了吧。

而科学是在研究这些名词及其应用,也就说明了,科学其实是哲学的一部分。

2.哲学需要科学的解释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始于惊奇,他说的哲学是指科学。

科学寻求说明,以满足这种惊奇。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天空是蓝色的,这个问题相当的久远,这里需要的是科学的解释,这里,我们使用光学相关的知识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当正确的解释,而火星上的天空是微红色的,这一点也同样可以通过光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而如果我们使用哲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而不包含任何科学依据的话,似乎并不能解决的很好。

刘大椿《科学哲学》读书笔记

刘大椿《科学哲学》读书笔记

《科学哲学》读书笔记科学哲学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对科学及其演化过程中的最基本问题所作的系统的哲学思考。

首先,科学哲学是近现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产物,但与此同时,它也是作为一种哲学运动而兴起的,科学哲学的最卓著成果之一便是深化了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的认识。

一、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哲学的诞生科学与哲学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联系在一起讨论的,宣称科学与哲学是天然相契合、视科学为哲学发展方向的指使者的观点是片名的、不全面的。

一直以来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一直是极其复杂难解难分的,其间激烈缠绵的纠葛,也不乏出现互相冲突的情况。

两者的关系极其复杂,从横的方面来看,它们之间有许多的联系与区别;从纵的方面来看,不同时代各有特点,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永恒关系。

但是无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冲突如何的激烈,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如若是脱离科学基础讨论哲学问题,哲学将不可避免的背离当代迫切的知识论问题、道德抉择问题、终极关怀问题等现实问题,哲学的论辩也将成为与现实脱节的纸上谈兵。

反之亦然,科学中的许多思想都是源于哲学(比如思辨思想),正是这些源于哲学的思想促进了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哲学思想早已深深的渗透到了科学研究之中,无法脱离哲学讨论科学问题。

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种种关系归根结底,要归结到实证方法与思辨方法上去。

在19世纪,出现了以谢林、黑格尔为首的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的主旨是自觉地排斥思辨思想,企图将科学的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完全分离的尝试,实证哲学有其深刻的背景。

这种学说,或者更确切的应成为论调,在当时的确是风行一时,但是领域仅限于“关于自然的知识”的自然哲学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

相反,自然哲学所采取的方法不但是已经过时,而且还会束缚住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黑格尔的颜色论调在牛顿的物理光学实验面前惨败的事实进一步的表面了自然哲学已然是强弩之末,这种窒息科学的封闭体系最终是被时代所抛弃了。

但是是否要讲与自然哲学紧密相联系的形而上学思辨思想一同抛弃却不是那么的简单了。

《行动科学》哲学与方法论的议题 读书笔记

《行动科学》哲学与方法论的议题 读书笔记

《行动科学》哲学与方法论的议题读书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行动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涵盖了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内容。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行为与决策的机制,旨在探讨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从《行动科学》的哲学与方法论出发,探讨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关于《行动科学》的哲学基础,其核心理念是人类行为的理性性和受控性。

《行动科学》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各种因素,并在有限的信息和资源下做出最优选择。

这种理性性使得人们能够有效地应对复杂的环境和问题,并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行动科学也强调人类行为的受控性,即人们的行为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特质、社会环境等。

这种受控性使得人们的决策可能并不总是理性的,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对于《行动科学》的方法论,其重要性在于能够提供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研究框架。

行动科学以实证研究和实验为主要方法,通过对大量数据和案例的观察和分析,来揭示人类行为的规律和机制。

这种方法论的特点在于能够基于客观事实和数据对问题进行客观评价,避免主观偏见和情绪干扰,从而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行动科学也注重理论建构和实践应用,旨在从研究中提炼出通用的规律和准则,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行动科学的哲学与方法论对于研究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行动科学》的哲学和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和机制,为个人和社会决策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支持。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运用《行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决策的完善和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

第二篇示例:《行动科学》是一门较为独特的学科,它结合了哲学与方法论,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这里我将分享一些我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所得到的一些启示与感悟。

我想说的是《行动科学》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的行为。

关于科学的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五篇范文

关于科学的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五篇范文

Half of fate is in God's hands, and the other half is in his own hand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关于科学的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五篇范文关于科学的读书笔记(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了自己的大半心血撰著的一本书,他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且这部著作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史、各学科专业史的相关技术以及社会背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论证和分析。

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都是令人惊讶和叹服的。

读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后,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对中国成就的关注自然使他受到当地人的赞许。

其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这不仅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文献考古证据和图画见证,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

另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他的治学方法大概可以概述为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国际大协作。

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以系统而且祥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宏篇巨著。

此外,在这本书中,作者李约瑟还用了一些篇幅介绍了自己特殊的家庭气氛,自己的经历,自己对待每一个人的态度,对时间的态度以及自己与中国的情结等等。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李约瑟博士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就更好地理解李博士,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去读他的作品,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书。

正是因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以及其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另外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物理科学的哲学》〔英〕阿瑟爱丁顿著读后感

《物理科学的哲学》〔英〕阿瑟爱丁顿著读后感

《物理科学的哲学》〔英〕阿瑟爱丁顿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物理科学的哲学》〔英〕阿瑟·爱丁顿著读后感阿瑟·爱丁顿的《物理科学的哲学》是一部深入浅出、充满哲学思考的科普读物。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物理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读完这本书,我对物理科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爱丁顿在书中指出,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出假设、实验验证、修正假设的过程。

这个过程体现了科学精神的实质——追求真理、严谨求实。

从伽利略的“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物理学家们始终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爱丁顿以历史的眼光,对这些伟大科学家及其成就进行了公正的评价。

爱丁顿还强调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他认为,科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关键。

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假设的提出、实验的验证,科学家们不断拓展知识的边界。

他举例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方法运用:观察天体运动,提出引力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物理学,也是其他科学领域发展的基础。

在书中,爱丁顿还探讨了科学与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他认为,科学和哲学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哲学的思考。

而科学与宗教虽然存在冲突,但并非水火不容。

他主张,在尊重科学的同时,也要尊重宗教信仰。

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令人敬佩。

爱丁顿对物理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洞察。

他在书中预测,物理学在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变革。

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前瞻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物理学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

我们可以看到,量子力学、相对论、弦理论等新兴领域,都在试图解释更广阔的宇宙。

爱丁顿的预言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第二篇范文《物理科学的哲学》〔英〕阿瑟·爱丁顿著读后感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来看,《物理科学的哲学》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阿瑟·爱丁顿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对物理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物理科学的本质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哲学》读书笔记科学哲学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对科学及其演化过程中的最基本问题所作的系统的哲学思考。

首先,科学哲学是近现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产物,但与此同时,它也是作为一种哲学运动而兴起的,科学哲学的最卓著成果之一便是深化了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的认识。

一、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哲学的诞生科学与哲学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联系在一起讨论的,宣称科学与哲学是天然相契合、视科学为哲学发展方向的指使者的观点是片名的、不全面的。

一直以来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一直是极其复杂难解难分的,其间激烈缠绵的纠葛,也不乏出现互相冲突的情况。

两者的关系极其复杂,从横的方面来看,它们之间有许多的联系与区别;从纵的方面来看,不同时代各有特点,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永恒关系。

但是无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冲突如何的激烈,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如若是脱离科学基础讨论哲学问题,哲学将不可避免的背离当代迫切的知识论问题、道德抉择问题、终极关怀问题等现实问题,哲学的论辩也将成为与现实脱节的纸上谈兵。

反之亦然,科学中的许多思想都是源于哲学(比如思辨思想),正是这些源于哲学的思想促进了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哲学思想早已深深的渗透到了科学研究之中,无法脱离哲学讨论科学问题。

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种种关系归根结底,要归结到实证方法与思辨方法上去。

在19世纪,出现了以谢林、黑格尔为首的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的主旨是自觉地排斥思辨思想,企图将科学的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完全分离的尝试,实证哲学有其深刻的背景。

这种学说,或者更确切的应成为论调,在当时的确是风行一时,但是领域仅限于“关于自然的知识”的自然哲学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

相反,自然哲学所采取的方法不但是已经过时,而且还会束缚住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黑格尔的颜色论调在牛顿的物理光学实验面前惨败的事实进一步的表面了自然哲学已然是强弩之末,这种窒息科学的封闭体系最终是被时代所抛弃了。

但是是否要讲与自然哲学紧密相联系的形而上学思辨思想一同抛弃却不是那么的简单了。

因此人们开始注意到,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也就是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思辨方法之间,并不总是互相排斥的。

科学的基本特征可以表述为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极为在逻辑上有可检验的可能性。

虽然这仅仅是科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但是如果不具有逻辑上的可检验性,就不能称其为科学。

而哲学思辨是世界观发挥方法论作用的直接形式,表现为科学活动中的理性原则。

只有承认世界是一个有规律的整体,科学认识在本质上是与客观规律是同一的,才可能产生是世界是合理的这样的信念。

如果没有作为规律性前提的这种信念,就不可能有科学认识。

理性原则要求科学认识符合对世界总的看法,所以哲学思辨可以避免人们在伪科学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能够集中力量发展真正的科学技术。

但是,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也是在不断改变与加深的。

因此,不能把理性原则或者哲学思辨思想作为科学的裁判官,无论如何,科学活动不需要迎合某种哲学观点,但它需要借助于某种哲学思辨思想,于是科学哲学随着哲学的实证主义的兴起应运而生。

科学在自己确立过程产生了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便是科学哲学的源起。

科学家超越实证研究深入元科学的领域进行思考,哲学家又不失时机的深入科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正是因为这种科学与哲学的不断互动的存在,科学哲学这座哲学城堡中的宏伟大厦才得以造成。

而由科学哲学这个由科学和哲学联姻甚至梅开二度的结晶带来的两大转变:认识论转变和语言学转变。

无论是哪场转变之中,科学哲学都是充当主角的角色,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一种哲学运动倡导者得身份,由一开始的有声有色、威武雄壮转变为潜心研究、致力于克服自身的偏颇,紧接着以其处于特殊的哲学分支上的定位,与其他的哲学派别发生互动,进而为别的派别所接受、所容忍。

经过由近代到现在的几百年的积累与发展,科学哲学已然逐步趋向成熟,在广阔的科学园地之中牢固的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科学哲学的基本构成与框架科学唯一的目的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中间的恒常关系,这只有依赖观察和经经验才能作到。

同样,科学是以逻辑事实为基础的。

不可能离开事实问题来讨论科学。

而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就是逻辑实证论,特别强调把事实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其中的主要代表之一的维特根斯坦强调世界是由发生着的事实所组成的呃,事物全都依赖着事实。

虽然这是中有意义的区分,但是维特根斯坦没有把发生中的事实当做客观事物变化过程的反映,而把它说成感觉经验中给予主体的东西,事物反倒从属于这些主观经验了。

这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立足于唯物主义的科学哲学首先要把事实解释为客观事实,再仔细讨论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这便是科学的事实认识论的本质。

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的区别与联系又是如何的呢?事实概念有两种主要含义: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后者也常常被称为经验事实。

回避客观事实,只承认经验事实,固然是错误的。

但是,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简单的把经验事实与客观事实等同在一起,只强调他们的同一性忽视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不恰当的。

毋庸置疑,事实的本质属性在于它具有不依赖客观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科学认识应当以客观存在的事件或现象为基础,这样才可能得到反映它们的客观规律。

科学事实作为客观事实的反映,具有不依赖主观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但是,对于客观事实的客观性,要做认真的分析。

仅仅在作为客观事实的反映这个意义上,它的客观性才是绝对的。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事实也是认识的一种形式。

科学事实反映的不仅是客观、不依赖与主体的事件或现象,而且也同样反映它们与主体之间的客观关系。

事实的概括则牵扯另一个天然推论问题——归纳问题。

实证主义者强调归纳方法是唯一获得知识的方法。

他们认为只有运用归纳的方法,才能逐渐从记录事实的判断过渡到理论陈述,反之,理论陈述的术语与概念必须能归结为可观察到的事实的陈述,才可视为科学的,否则就是形而上学。

这种夸大归纳方法意义的倾向是片面的。

应当同时强调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理论思维的重要作用,坚持把事实向理论的过渡进行到底。

解决所谓归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但是,辩证的认识论不否认归纳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相应地位,并且非常重视归纳方法与经验、与科学事实的直接联系归纳在科学概括中的作用是科学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认识是通过经验与理论的相互作用而发展的,从认识的形态与手段来区分的话,科学认识可被分为经验认识层次与理论认识层次。

所谓经验认识层次,是科学思维活动中进行着各种事实的积累的过程,以及对这些事实进行的分析、综合与概括,而获得适用于实际目的的经验规律。

而理论认识层次,是科学思维活动的另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目的是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形成具体领域的理论体系。

把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的特点在自身中有机的结合起来,主要是具有现实性的品格,正因为此,实验方法才可成为证明与发展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因此,实验方法既是检验已获得的知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产生理论原理的基础。

实验方法是近现代科学的伟大传统,离开实验传统,科学之树就丧失了成长壮大的肥沃土壤。

当然也强调理论思维,但是重视理论思维必须拥有前提,那就是首先重视科学的观察与实验。

无论从事哪方面的工作,不树立将全部科学研究基于实验结果基础的思想的话,那也是很难有所发现的。

如果按照晚清学者阮元的观点的话,科学认识仅停留在概念游戏中兜圈子,什么都没有说,自然不存在说错的危险。

但是这样子的文字游戏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不能够增加人类的科学认识,因而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认识。

科学实验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这种基本的科学认识活动形式直接指向研究对象。

科学实验正是科学认识中特有的作用于研究对象的活动,在经验认识中最重要的一种。

生产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科学实验的深度、广度与手段、规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今天的科学实验,已经成为千百万人参加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之一。

没有实验,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更谈不上科学认识与科学发展。

科学认识对科学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可以从仪器与测量问题看起。

感官是人类通向外部世界的窗口,没有感官就谈不上什么观察与实验了。

但是人类的感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只能接受一定范围的自然信息。

科学仪器弥补了人的感性认识的不足,在广度与深度上极大的增强了认识能力。

科学仪器的作用还在于它们能帮助人们改善认识的质量,使获得的感性材料更加客观化、准确化。

科学仪器在一定程度上可排除感官错觉与主观因素的干扰。

在科学实验中,通过科学仪器进行量得观察也是很重要的。

量得观察就是观测或者测量,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定量描述。

随着科学的发展,测量的地位愈发重要,以致人们把现代科学中的观察称之为观测,把定量分析实验看做最为重要的实验类型。

测量为数学概念与技术研究自然提供了必要条件。

测量确立了不同表现形式的特定属性之间的度量顺序,精炼了科学结构,使科学事件便于经受数学描述的检验,把物理学和数学连接在了一起。

作为一种说明的测量具有简洁性、准确性、普遍性与不变性。

人类对时空的认识是与科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其中时空的绝地性是以动力学相互作用的无限大传播速度作为依据的,而无限大传播速度并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因此,绝对时空论断具有先验的色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我们除掉了这一色彩,由时空的绝对性走向相对性。

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离的,在天文学家的观念之中,天体间的空间距离就是时间,即为光年。

而在现实世界之中,时空也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

某一物体在某一地点时无不处于一定时刻,说物体在某一时刻时又无不处于某一地点。

传统的三维空间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因为它把时间与空间分裂开来,这样的空间结构是静止的、不动的、呆滞的,绝不能恰当反映客观存在着的真实世界。

在一个真实、运动着的世界中,时空是统一的,两者之间并无本质的差别。

三、关于科学哲学的思考与小结科学真理观在近两个世纪以来的变化,在西方科学哲学中,可以概括为对科学的理论从确证到确认的演化,从致力于寻找与研究基础到着眼于把握历史发展的转换。

每一种科学真理的界限都是相对的。

它随着知识的增长时而扩张,时而缩小。

因此不可能有抽象的、完全的确证。

再则,从经验层次的认识到理论层次的认识,这是以深化和飞跃过程,理论所具有的理解力和预见力,是检验无法企及的,当然,理论还原为经验也是不可能的。

每一种科学假说到得到证实都会经历一场漫长的过程,其中的辛酸与泪水,都是令人无法想到的,这其中证实这一过程会越来越关键,得到证实的方法也逐渐达到一致,为科学做出了很大的进步。

科学共同体对于知识的生产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科学事业本质上是一种寻求真理的社会活动,它在社会形态上表现为某种职业组织。

在某种意义上,只有科学共同体产生并确定的东西才是科学认识,他们环绕着特定的知识目标形成各种独特的社会群体,由这些群体控制着研究设备,确定什么是有意义的课题,在相对独立的条件下决定自身的工作目标和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