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病名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各种内科疾病的诊治方案及病因病机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有着丰富的病名名解,这些名解的背后蕴含着对疾病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逐一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学病名名解,以增进对中医内科学的了解。
一、暑湿伤脾暑湿伤脾是一种以潮热、口渴、纳差等为特征的疾病。
其中,暑湿指的是由外界暑湿邪气侵袭人体,影响脾脏功能的不良情况。
伤脾主要指的是暑湿邪气对脾脏产生的损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若受暑湿困扰,脾脏功能受损,就会出现潮热、口渴等症状。
二、肺燥咳嗽肺燥咳嗽是指由肺部干燥引起的咳嗽症状。
肺为人体的呼吸之源,肺气的升降宣发决定着呼吸的畅顺与否。
若肺部失于润泽,就会导致肺气失宣,形成肺燥,从而引发咳嗽。
中医认为,肺燥咳嗽多见于秋冬季节,与干燥环境、饮食无节制等因素有关。
三、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一种以肝气郁结和脾虚为主要病机的疾病。
肝为人体功能最强大的脏腑之一,具有疏泄、调畅的作用,而脾则主要负责运化水谷精微。
当肝气郁结、失于调畅时,就会影响脾脏的功能,引发脾虚,进而出现胸闷、疏泄不畅、食欲减退等症状。
四、心火亢盛心火亢盛是指由心火上升过多或失于控制所引起的病症。
在中医理论中,心火代表了心脏活动的力量与热量,它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平衡稳定。
当心火过旺时,就会出现心慌、口苦等症状。
心火亢盛通常与情绪波动、饮食不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五、肾虚阳亢肾虚阳亢是一种以肾虚和阳气亢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肾为先天之本,司藏精气,主生长发育、滋阴养血等功能。
当肾气不足时,就会导致阳气无所依附,出现阳亢症状,包括烦躁不安、盗汗等。
肾虚阳亢通常与年龄增长、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
六、脾虚湿阻脾虚湿阻是一种由脾虚和湿邪滞阻所引起的疾病。
脾主运化水湿,同时也是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
当脾脏功能不健全时,容易引发湿邪滞阻,导致胃脘胀满、厌食等症状。
脾虚湿阻通常与饮食习惯不当、生活节奏紊乱等因素有关。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BNX072
狂病
BNP130
便血病
BNF020
肺痿病
BNX080
痫病
BNP140
齿衄病
BNF030
肺痈病
BNX090
昏迷病
BNP150
紫癜病
BNF040
哮病
BNX091
神昏病
BNP160
痰饮病
BNF050
喘病
BNX100
痴呆病
BNP170
悬饮病
BNF051
暴喘病
BNX110
抽搐病
BNP180
BNW060
冒暑病
BNG054
虫臌病
BNS060
膏淋病
BNW070
暑秽病
BNG060
头痛病
BNS070
劳淋病
BNW080
中暑病
BNG061
头风病
BNS080
乳糜尿病
BNW090
湿温病
BNG070
眩晕病
BNS090
尿浊病
BNW091
湿阻病
BNG080
中风病
BNS100
尿血病
BNW100
伏暑病
BNG090
疫疔病
BWC170
流痰病
BNV120
面瘫病
BWC070
痈病
BWC180
臁疮病
BNV130
颤病
BWC071
肘痈病
BWC190
褥疮病
BNV140
急风病
BWC072
脐痈病
BWC200
脱疽病
BNV150
厥脱病
BWC073
腘窝痈病
BWC210
中医内科学--癫狂
七、病因病机
1.阴阳失调 历代医家认为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癫狂的主要发病因素。《素问·宣明五气篇》曰:“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不能相互维系,以致阴虚于下,阳亢于上,心神被扰,神机逆乱而发癫狂。 。
七、病因病机
2.情志抑郁 怒伤肝,恐伤肾,喜伤心,恼怒惊恐损伤肝肾,肝肾阴虚则水火不济,心火独亢,扰乱心神; 或肝肾阴虚致水不涵木,阴虚阳亢,生热生风,炼液为痰,痰火上扰,神机逆乱而发癫狂; 或思虑过度,损及心脾,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神无所主。
九、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治法: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方药:生铁落饮《医学心悟》。方中生铁落重镇降逆,胆星、贝母、橘红等清涤痰浊;菖蒲、远志、茯神、辰砂宣窍安神;麦冬、玄参、连翘养阴清热。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者,加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谵语发狂,便秘尿黄者用当归龙荟丸泻肝清火,或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阳明热盛,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者,可用加减承气汤荡涤秽浊,清泻胃肠实火。烦渴引饮,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甚者酌加龙虎丸劫夺痰火;如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者,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化痰安神。若火势渐衰而痰浊留恋,神志不清,其状如癫,即可按癫病论治。
七、病因病机
3.痰气上扰 因思虑过度,损及心脾,脾失健运而聚湿生痰; 或因肝气郁结,乘于脾土,运化无权而生痰涎,痰随气逆,蒙蔽心窍,逆乱神明而发癫狂。
七、病因病机
4.气血凝滞 七情所伤,气郁渐至血凝,或因外伤以致血瘀,气血凝滞则导致脑气凝滞,使脏腑化生的气血不能正常充养元神之府,或血瘀阻滞脉络,气血不能上荣脑髓,则可造成神机逆乱发为癫狂。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狂病 1.痰火扰心 主症:起病急骤,突然狂暴无知,两目怒视,面红目赤,言语杂乱,骂詈叫号,不避亲疏。 兼次症:性情急躁,或毁物打人,或哭笑无常;头痛失眠,渴喜冷饮,便秘尿赤。 舌象:舌质红绛,苔多黄腻。 脉象:弦滑数。 分析:五志化火,鼓动阳明痰热,上扰清窍,故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阳明独盛,扰乱心神,神机逆乱,症见突然狂暴无知,言语杂乱,骂詈不避亲疏,毁物打人;热盛于内,故渴喜冷饮,便秘尿赤;舌质绛,苔黄腻,脉弦而滑数,皆属痰火壅盛,且有伤阴之势;以火属阳,阳主动,故起病急骤而狂暴不休。
中医内科病名
中医内科病名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
在中医内科中,有许多特定的病名,这些病名是中医对疾病的分类和描述,它们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病名。
一、气虚气虚是中医内科中常见的病名之一,它是指人体气血不足或气机运行不畅的一种表现。
气虚的症状包括乏力、气短、面色苍白、容易出汗等。
中医治疗气虚主要通过调理脾胃、益气补虚的方法来提高人体的气血水平,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等。
二、血瘀血瘀是指血液在体内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常见的血瘀病名有瘀血症、血瘀证等。
血瘀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淤血、紫斑等。
中医治疗血瘀主要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血液循环,常用的中药有川芎、赤芍等。
三、湿热湿热是指人体内部湿气和热气过重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湿热的症状包括口苦、口干、尿赤等。
中医治疗湿热主要通过清热利湿的方法来调理体内的湿气和热气,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茵陈蒿等。
四、肺燥肺燥是指肺部被燥热侵袭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肺燥的症状包括咳嗽、干咳、咳痰少等。
中医治疗肺燥主要通过润肺化痰的方法来改善肺部的状况,常用的中药有百合、麦冬等。
五、肝郁肝郁是指肝脏受到情志不畅或其他因素刺激而导致功能紊乱的一种状态。
肝郁的症状包括烦躁易怒、胸闷、头痛等。
中医治疗肝郁主要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缓解肝脏的紧张状态,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等。
六、心火心火是指心脏功能亢进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心火的症状包括心烦、口干、失眠等。
中医治疗心火主要通过清心降火的方法来调节心脏的功能,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夜交藤等。
总结:以上只是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病名,每个病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内科的实际临床中,医生需要综合各种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内科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BWC090 发病
BNV180 肥胖病
BWC091 锁喉痈病
BNV190 中毒病
BWC092 臀痈病
BNV000 内科其他病(脚气病) BWC093 腓腨发病
BW 外科病 BWC 疮疡病类
BWC010 疖病
BWC094 手发背病 BWC095 足发背病 BWC100 有头疽病
BWC011 暑疖病
BWC101 脑疽病
BNW091 湿阻病
BNW100 伏暑病
BNW110 秋燥病
BNW111 温燥病
BNW112 凉燥病
BNW120 大头瘟病
BNW130 烂喉痧病
BNW140 疫毒痢病
BNW150 太阳病
BNW160 少阳病
BNW170 阳明病
BNW180 太阴病
BNW190 少阴病
BNW200 厥阴病
BNW000 外感热病(痢疾病)
BNP060 呃逆病
BNP070 嘈杂病
BNP080 噎膈病
BNP090 腹痛病
BNP091 卒腹痛病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NP100 腹胀满病
BNP110 泄泻病
BNP111 暴泻病
BNP120 吐血病
BNP130 便血病
BNP140 齿衄病
BNP150 紫癜病
BNP160 痰饮病
BNP170 悬饮病
BNG106 热厥病
BNG110 郁病
BNG120 瘿病
BNG121 气瘿病
BNG122 肉瘿病
BNG123 瘿痈病
BNG130 胆胀病
BNS 肾系病类
BNS010 水肿病
BNS011 阳水病
BNS012 阴水病
中医内科病名
中医内科病名中医内科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专注于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其独特之处在于对于病名的命名方式和理论基础。
中医内科病名,既是对疾病本质的阐述,又是辨证论治的指南。
本文将以中医内科常见病名为例,探讨其名称来源、特点以及临床应用。
一、感冒感冒是中医内科非常常见的病名之一,其名称来源于人体受感邪的病理过程。
感冒的中医名为“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分别取自于不同的感邪类型。
风寒感冒指的是受风寒邪侵袭所引发的疾病,其主要病状为寒战、发热、恶寒等。
而风热感冒是指受风热邪侵袭所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病状为咽喉痛、发热、流鼻涕等。
中医内科病名的命名方式,准确地描述了感冒的发病过程和症状特点,为中医师进行辩证论治提供了方向。
二、高血压中医内科病名对于高血压的命名,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中的“肝火上扰”或“肝阳上亢”等病机。
肝火上扰指的是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引起的疾病,其表现为头痛、眩晕、目眩等。
高血压患者往往伴有这些症状,中医内科的病名能够准确地描述高血压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为中医师辩证施治提供了指导。
三、胃炎胃炎在中医内科中被称为“胃热”,其名称源于中医理论中的“胃火偏盛”。
胃热是指胃火上炎所引发的疾病,其主要病状包括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
通过以病名描述疾病的病理特点,中医内科在临床实践中得以辨证施治。
四、糖尿病糖尿病在中医内科中被称为“消渴病”,其名称来源于中医理论对于病理过程的精细观察。
消渴病指的是体内津液受损,导致体内湿热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病状为口渴、多尿、消瘦等。
中医内科以病名准确描述疾病的本质和临床表现,为中医师提供了辨证治疗的依据。
五、哮喘哮喘是中医内科诊断的常见病名之一,其名称来源于中医理论中的“喘”和“湿”病机。
喘病是指由内外邪气互结,导致肺气不利所引起的疾病。
哮喘患者常常伴有喘息、气促等症状,中医内科的病名能够准确描述疾病的特点,为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提供了方向。
中医内科病名是中医学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受到广泛认可。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参考
血淋病
BNW060
冒暑病
BNG054
虫臌病
BNS060
膏淋病
BNW070
暑秽病
BNG060
头痛病
BNS070
劳淋病
BNW080
中暑病
BNG061
头风病
BNS080
乳糜尿病
BNW090
湿温病
BNG070
眩晕病
BNS090
尿浊病
BNW091
湿阻病
BNG080
中风病
BNS100
尿血病
BNW100
BNW020
外感高热病
BNC000
虫病(蛔虫病)
BNS012
阴水病
BNW030
风温病
BNC000
虫病(绦虫病)
BNS020
热淋病
BNW031
风温肺热病
BNC000
虫病(钩虫病)
BNS030
石淋病
BNW040
春温病
BNC000
虫病(蛲虫病)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NC000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WC220
股肿病
BWP010
热疮病
BWP110
瘾疹病
BWC230
痰毒病
BWP020
蛇串疮病
BWP120
土风疮病
BWC231
颈痈病
BWP030
疣病
BWP130
摄领疮病
BWC232
腋痈病
BWP031
扁瘊病
BWP140
风瘙痒病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眩晕病西医病名:原发性高血压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气亏虚证:腰脊疫痛(外伤性除外)、胫疫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鉴别诊断1、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塞等表现。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三、治疗方案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中医内科学(11版)病名鉴别对比
中医内科学(11版)病名鉴别对比1.风温发热急骤,寒战高热,汗出后热虽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人里的证候。
感冒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症状轻。
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
2.鼻渊多流浊涕腥臭,眉额骨处胀痛、压痛明显,一般无恶寒发热,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痊愈。
感冒多流清涕,无腥臭异味,头痛范围不限于前额或眉骨处,寒热表证明显,急性发作,感冒治愈后鼻涕症状消失1.肺痨肺痨因感染痨虫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症,而咳嗽以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不伴有咯血、消瘦等。
2.肺胀肺胀多见于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的老年人,以咳嗽、咳痰、喘息气促、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晦暗为特征,或见唇舌发绀,颜面四肢浮肿,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久不愈。
咳嗽则不同年龄均可罹患,症状以咳嗽、咳痰为主,病程可长可短。
咳嗽日久可发展为肺胀。
1.喘证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喘指气息言,以呼吸气促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证是并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支饮支饮为饮留胸膈,以咳嗽和气喘为主。
虽然也可表现痰鸣,但病情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多由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气短与喘证同为呼吸异常的疾病。
但喘证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实证气粗声高,虚证气弱声低;短气亦即少气,主要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
1.风温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极为类似,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
此外,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邪在气分而解,病情向愈,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应考虑肺痈的可能。
2.痰热蓮肺证肺系其他疾患表现痰热蕴肺,热伤血络证候时,亦可见发热、咳嗽、胸痛、咳痰带血等症状,但一般痰热蕴肺证为气分邪热动血伤络,病情较轻;肺痈则为瘀热蕴结成痈,酿脓溃破,病情较重。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肺失宣肃,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咳嗽是由外感、饮食、情志、他病等原因引起肺失宣降,以气逆作声,咯吐痰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3、哮病是宿痰伏肺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触发引起痰气交阻,肺失宣降而形成的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是因六淫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病因,导致肺失宣降,肾失摄纳,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6、肺癌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长期损伤,导致正气亏虚,邪毒乘虚侵入,或痰瘀内生,搏结于肺,而形成肺部积块,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症,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
7、饮证是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留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8、胸痹主要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临证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
9、心悸主要由体虚、情志、、外邪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临证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的一种病证。
10、自汗、盗汗是由于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外生理性汗出),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11、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口淡纳呆、苔腻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12、呕吐是指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中的食物、痰涎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类病证。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一.感冒(伤风、冒风、冒寒),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疾病。
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素问·骨空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
《丹溪心法》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分辛温、辛凉两大法则。
病位在肺卫;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以卫表不和为主。
治疗原则为解表达邪。
病程一般3—7日,多发于冬春两季。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一般感冒常见于青壮年,虚人感冒见于老年人,时行感冒(具有广泛的传染、流行性)见于任何年龄。
二.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病名见于《内经·素问》,《素问·咳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景岳全书》指出咳嗽分外感和内伤。
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治则:外感咳嗽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
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病理因素:伏痰是发病的潜在“夙根”。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1.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散加减2.缓解期1)肺睥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中医内科病名
23癃闭
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膀胱,肺脾肾肝。辨别虚实。
膀胱湿热八正散/肺热壅盛清肺饮/肝郁气滞沉香散/浊瘀阻塞代抵当丸/脾气不升补中益气汤/肾阳衰济生肾气丸
24阳痿
气血阴阳亏虚,阴络失常或肝郁湿阻,经络失畅宗筋不用。肝肾心脾。辨别虚实。
肠道功能绦乱,通降失常,传导失职。肠胃。辨别热、气、虚、冷。
热秘麻仁子丸/气秘六磨汤/冷秘湿脾汤合半硫丸/气虚黄芪汤/血虚润肠丸/阴虚增液汤/阳虚冷秘齐川煎
16胁痛
肝气郁滞,络脉失和。肝胆,脾胃肾。辨别虚实,辨气滞、血瘀、湿热。
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瘀血阻络血府逐瘀汤/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肝络失养一贯煎
8不寐
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心,肝脾肾;辨虚实;
肝火扰心龙胆泻肝/痰热内扰黄连温胆汤/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肾不交六味地黄/心胆气虚安神定志
9痫病
脏腑失调,顽痰闭阻心窍,气机逆乱,肝风内动,蒙蔽清窍。五脏关联,主心肝。辨病情轻重;
风痰闭阻定痫丸/痰火扰神龙胆涤痰汤/瘀阻脑络通窍活血汤/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肾亏虚左归合天王补心丹
紫斑:血热妄行十灰散/阴虚火旺茜根散/气不摄血归脾汤
27消渴
内热为主,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肺,胃肾龙以肾。辨别上中下消,辨标本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肺热津伤消渴方/胃热积盛玉女煎/气阴气虚七味白术散/肾阴亏虚六味地黄/阴阳两虚肾气丸
28内伤
发热
实证气血湿郁结,壅遏化热;虚证气血阴阳亏虚,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辨别虚实
(2)屈曲型骨折:跌倒时,腕关节呈掌屈位,手背先着地,
固定方法简答题?
(1)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置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
中医内科学 瘿 病
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 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古籍中有称瘿、瘿气、瘿 瘤 、瘿囊、影袋等名者。
【文献研究】 战国时期的《庄子》即有瘿的病名。 《诸病源候论・瘿候》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
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
治疗瘿病的方剂,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海藻、昆布、 羊靥、鹿靥等药,表明此时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 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
【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需辦明在气在血、火旺与阴伤的
不同及病情的轻重。 1.辨在气与在血
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病在气分; 病久肿块质地较硬,甚则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 平,属痰结血瘀,病在血分。 2.辨火旺与阴伤
本病常表现为肝火旺盛及阴虚火旺之证。 如兼见烦热,易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 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火 旺;如见心悸不宁,心烦少寐 易出汗,手指颤动, 两目干涩,头晕目眩,倦息乏力,舌红,脉弦细数 者,为阴虚。
常用药: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消 瘿散结;青皮、陈皮、半夏、胆南星、浙北、 连翘、甘草理气化痰散结;当归、赤芍、川芎、 丹参养血活血。
方歌: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半夏草贝母; 川芎独活当归翘,化痰散结宜常服。
3.肝火旺盛证 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 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 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病证鉴别】 瘿病与瘰疬
瘿病与瘰疠均可在颈项部出现肿块,但二者 的具体部位及肿块的性状不同,瘿病肿块在颈部 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项 的两侧或颌下,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黄豆大,个 数多少不等。
【相关检查】 根据病情可选择相关检査。血清总三碘甲
中医内科常见病
第一单元感冒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时行感冒——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有传染性强,流行性强,发病集中,易感人群是老年人和儿童。
源流1.感冒病名出自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2.林佩琴《类证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病名3.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论述了“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二单元咳嗽临床表现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源流1.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2.《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3.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第三单元哮病临床表现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源流1.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称之为“上气”。
2.元·朱丹溪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哮喘专主于痰”。
“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3.明·虞抟《医学正传》将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
第四单元喘证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
源流1.《内经》对喘证的名称、症状、体征、病因、病位论述最早。
2.《景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为喘证的辨证纲领。
第五单元肺痈临床表现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源流1.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2.《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肺排脓,活血消痈,为后世治疗本病的要方。
3.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将肺痈分为初起、已成、溃后三个阶段,在治疗上提出:初起——解散风邪,或实表清肺;继则——滋养肺阴,或降火益阴;脓成——平肺排脓;溃后正虚——补肺健脾第六单元肺痨临床表现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源流1.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中医内科(技能50个病)
第一节感冒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第二节咳嗽(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4、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第三节哮证(1)发作期:1、冷哮证——宣肺化痰,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期——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2)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第四节喘证(1)实喘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黑锡丹、配合蛤蚧散第五节肺痨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芄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第六节心悸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丹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5、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第七节胸痹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第八节不寐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第九节痫病1、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第十节胃痛1、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5、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第十一节呕吐(1)实证:1、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2、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3、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2)虚证:1、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2、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3、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第十二节腹痛1、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4、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5、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6、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第十三节泄泻(1)暴泻:1、寒湿内盛证——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3、食滞肠胃证——消食导滞——保和丸(二)久泻:1、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2、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3、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第十四节痢疾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合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1)实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2)虚秘: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第十六节胁痛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4、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一贯煎第十七节黄疸(1)阳黄1、热重于湿证——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证——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证——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4、疫毒炽盛证(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二)阴黄1、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2、脾虚湿滞证——温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湿热留恋证——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2、肝脾不调证——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1)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2)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2、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3、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4、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第十九节眩晕1、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3、肾精不足证——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4、痰湿中阻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第二十节中风(1)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息风汤(2)中脏腑1、闭证1.1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1.2痰火瘀闭证——息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1.3痰浊瘀闭证——化痰息风,宣郁开窍——涤痰汤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3)恢复期1、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气虚络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第二十一节水肿(1)阳水1、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2)阴水1、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2、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第二十二节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3、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4、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6、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第二十三节癃闭1、膀胱湿热证——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证——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5、脾气不升证——分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第二十四节阳痿1、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赞育丸2、心脾亏虚证——补益心脾——归脾汤3、肝肾不舒证——疏肝解郁——逍遥散4、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5、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第二十五节郁证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邪火——丹栀消遥散3、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4、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6、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第二十六节血证(1)鼻衄1、热邪犯肺证——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志虚证——补气摄血——归脾汤(2)齿衄1、胃火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三)咳血1、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四)吐血1、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五)便血1、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2、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3、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六)尿血1、下焦温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证——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七)紫斑1、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3、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归脾汤第二十七节消渴(1)上消: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2)中消:1、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2、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3)下消:1、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2、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第二十八节内伤发热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清骨散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栀逍遥散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第二十九节虚劳(1)气虚:1、肺气虚证——补益肺气——补肺汤2、心气虚证——益气养心——七福饮3、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证——益气补肾——大补元煎(2)血虚:1、心血虚证——养血宁心——养心汤2、肝血虚证——补血养肝——四物汤(3)阴虚:1、肺阴虚证——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2、心阴虚证——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证——养阴和胃——益胃汤4、肝阴虚证——滋养肝阴——补肝汤5、肾阴虚证——滋补肾阴——左归丸(4)阳虚:1、心阳虚证——益气温阳——保元汤2、脾阳虚证——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3、肾阳虚证——温补肾阳——右归丸第三十节癌病(1)脑癌1、痰瘀阻窍证——息风化痰,祛瘀通窍——通窍活血汤2、风毒上扰证——平肝潜阳,清热解毒——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息风——大定风珠(2)肺癌1、瘀阻肺络证——行气活血,散瘀消结——血腑逐瘀汤2、痰湿蕴肺证——健脾燥湿,行气祛痰——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3、阴虚毒热证——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4、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3)大肠癌1、湿热郁毒证——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槐角丸2、瘀毒内阻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膈下逐瘀汤3、脾肾双亏证——温阳益精——大补元煎4、肝肾阴虚证——滋肾养肝——知柏地黄丸(4)肾癌、膀胱癌1、湿热蕴毒证——清热利湿,解毒通淋——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2、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桃红四物汤3、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软坚散结——大补元煎4、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化瘀止痛——知柏地黄丸第三十一节痹证(1)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2)风湿热证——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3)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4)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第三十二节痉证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3、阳明热盛证——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第三十三节痿证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侵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生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第三十四节腰痛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肾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肾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第三十五节乳廦(1)内治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和四物汤(2)外治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盖贴;或以生白附子或鲜蟾蜍皮外敷;或用大黄粉以蜡调敷。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广泛的疾病类型。
在中医内科学中,疾病通常以特定的名称来描述,这些名称通常包含了疾病的特征和病理表现。
下面是一些常见病名的名解,介绍了其含义和相关特点。
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喉咙痛和发热等。
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导致人体气血不畅所致。
2. 肺炎:肺炎是一种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
中医认为肺炎是寒邪或湿邪侵袭肺脏所致,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和呼吸困难等。
3.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血压长期超过正常范围。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肝火上炎或肾阴虚所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和失眠等。
4. 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因为心火内盛、痰浊阻滞所致,主要症状包括胸闷、胸痛、气短和心律不齐等。
5.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浓度持续升高。
中医认为糖尿病由于脾气虚弱或肾阳虚损所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多尿、口干、口渴和体重减轻等。
6. 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胃黏膜损害的疾病,通常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引起。
中医认为胃溃疡是由于肝郁脾虚、痰湿壅滞所致,主要症状包括腹痛、上腹部不适和恶心呕吐等。
7. 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呼吸系统。
中医认为肺结核是由于外邪侵袭、肺气壅滞所致,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乏力和体重下降等。
8.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种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认为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气虚或湿邪阻滞所致。
以上仅是中医内科学中部分疾病的病名解释,每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都有所不同。
中医内科学强调的是调理阴阳平衡,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与西医药物治疗不同,中医常采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中医内科学(十版)
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
泄泻
暴泻
寒湿内盛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藿香正气散
湿热中阻
清热燥湿,分消止泻
葛根芩连汤
平胃散
食滞肠胃
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保和丸
久泻
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
痛泻要方
脾胃虚弱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参苓白术散
肾阳虚衰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附子理中汤
合
四神丸
痢疾
湿热痢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芍药汤
泻白散
合
黛蛤散
阴虚肺热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汤
吐血
胃热壅盛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心汤
合
十灰散
肝火犯胃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气虚血溢
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
便血
肠道湿热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地榆散
合
槐角丸
热灼胃络
清胃止血
泻心汤
合
十灰散
气虚不摄
益气摄血
归脾汤
脾胃虚寒
中医内科学(十版)
第一单元:肺系疾病
病名
二级诊断
辩证
治则
关系
代表方
感冒
实证感冒
(常人感 冒)
风寒束表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防败毒散
或
荆防达表汤
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银翘散
或
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虚体感冒
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参苏散
阴虚感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不孕症
同居2年以上未受孕者。辨别脏腑气血经络的寒热虚实。治则温养肾气,填精益血,调理冲任。
肾气虚毓鳞珠/肾阳虚右归温胞饮/肾阴虚养精种玉/肝气郁结开郁种玉/瘀滞胞宫少腹逐瘀/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
46肺炎喘咳
肺气闭郁。肺。以发热、咳嗽、气急、鼻扇、痰鸣主症。风寒闭肺华盖散/风热闭肺银翘麻杏石/痰热闭肺五虎合葶苈大枣泻肺/毒热闭肺黄连解毒三拗/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心阳虚衰参附龙/邪陷厥阴羚角勾陈
19眩晕
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清窍失养,风、火、痰、瘀扰乱清空。辨脏腑,辨标本虚实。
肝阳上亢天勾饮/气血亏虚归脾汤/肾精不足左归地黄饮/痰浊中阻夏天术汤/瘀血通窍活血汤
20中风
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心脏,肝肾相关。本虚标实。辨虚实,中络中腑。
风痰入络大秦艽/风阳上扰天勾饮/阴虚镇肝熄风//痰热腑实桃仁承气/痰火瘀闭羚角勾陈汤//风痰瘀阻解语丹/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肝肾亏虚左归地黄饮//阴竭阳亡参附生脉散
21水肿
肺失通调,脾失转俞,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肾,肺脾。辨虚实,阴水(饮食劳倦)、阳水(风邪疮毒水湿)
风水相搏越婢加术/湿毒浸淫麻翘赤豆汤/水湿浸渍胃苓五皮饮/湿热壅盛疏凿饮子//脾阳虚实脾饮/肾阳衰济生肾气/瘀水互结桃红四物合五苓
22淋证
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膀胱肾,肝脾相关。辨别热、石、气、血、膏、劳淋。
(2)屈曲型骨折:跌倒时,腕关节呈掌屈位,手背先着地,
固定方法简答题?
(1)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置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
(2)屈曲型骨折: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活动。
11呕吐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脾肝。辨寒热虚实性状气味。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散/食滞内停保和丸/痰饮内阻小半夏苓桂术甘汤/肝气犯胃四七汤/脾胃气虚香砂六君子/脾胃阳虚理中汤/胃阴不足/麦门冬
12腹痛
脏腑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脾(大腹痛)肠(脐腹)膀胱(小腹)胆肝(少腹)。辨别腹痛性质,腹痛部位。
寒邪内阻良附正气天香/湿热壅滞大承气/饮食停滞枳实导滞/肝郁气滞柴胡疏肝/瘀血内停血府逐瘀/中虚脏寒小建中
(3)扎上三条布带固定后,将前臂悬挂胸前,保持固定4~5周。
51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1)主要症见单侧颈枕部或枕顶部发作性头痛、视力减弱、耳鸣、听力下降、眩晕,可见猝倒发作。常因头部活动到某一位置时诱发或加重,头颈旋转时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的最大特点。
筋手法 理筋手法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能使部分患者较快缓解症状。
湿热芍药汤/疫毒白头翁合芍药/寒湿不换正气散/阴虚黄连阿胶驻车丸/虚寒桃花汤合真人养脏/休息连苓理中汤
15便秘
肠道功能绦乱,通降失常,传导失职。肠胃。辨别热、气、虚、冷。
热秘麻仁子丸/气秘六磨汤/冷秘湿脾汤合半硫丸/气虚黄芪汤/血虚润肠丸/阴虚增液汤/阳虚冷秘齐川煎
16胁痛
肝气郁滞,络脉失和。肝胆,脾胃肾。辨别虚实,辨气滞、血瘀、湿热。
病名
小结病机、病位、辨要、症型
1感冒
邪犯肺卫,肺失宣肃,卫表失和;肺卫;辨表寒热,辨夹湿署燥 ;六淫风邪为首。
5型;风寒束表荆防;风热犯表银翘;暑湿伤表新加香薷;气虚参苏;阴虚加减葳蕤
2咳嗽
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肺,肝脾肾;辨外/内咳嗽;因素痰与火;六淫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
风寒止咳散/风热桑菊饮/风燥桑杏汤/痰浊二陈三子养亲/痰热桑白皮汤/肝火黄苓泻白代蛤/肺阴亏耗沙参麦冬。
寒湿阻络阳和汤/血脉瘀阻桃红四物/湿热毒盛四妙通安汤/气阴两虚黄芪鳖甲汤
38肠痛
脾胃受损,肠道功能失调,传导失司。麦氏点压痛点。
初期瘀滞大黄牡丹汤红陈煎/湿热酿脓期复方大柴胡/热毒溃脓期大黄牡丹透脓汤
39崩漏
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治崩三法:塞流(止血)澄源(治本)复旧(善后调理)。
虚热上下相资汤/实热清热固经汤/脾虚固本止崩汤/肾气虚苁容兔丝加减/肾阳虚右归/肾阴虚左归/血淤血府逐瘀
40痛经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子宫,冲任。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凝血瘀少腹逐瘀汤/湿热瘀阻清热调血/气血虚弱圣愈汤/肾气亏损益肾调经汤
41绝经前后诸证
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肾累及心肝脾。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肾阳虚右归丸/肾阴阳俱虚二仙合二至
42带下
带下过多——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任带二脉,脾肾肝。因素:湿邪。
5肺痨
阴虚火旺,正气虚弱,感染痨虫,肺失宣降;肺,及脾肾;特点三性四大主症:传染慢虚弱性;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肺阴亏损月华丸/虚火灼肺百合固金汤/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虚损补天大造丸
6心悸
心神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心,与脾肾肺肝;辨虚实,辨惊悸/怔忡;
心虚胆怯安神定志/心血不足归脾汤/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心阳不振桂草龙牡/心血瘀阻桃红花/痰化扰心黄连温胆
热淋八正散/石淋石苇散/气淋沉香散/血淋小蓟饮子/膏淋程氏萆解分清饮/劳淋无比山药
23癃闭
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膀胱,肺脾肾肝。辨别虚实。
膀胱湿热八正散/肺热壅盛清肺饮/肝郁气滞沉香散/浊瘀阻塞代抵当丸/脾气不升补中益气汤/肾阳衰济生肾气丸
24阳痿
气血阴阳亏虚,阴络失常或肝郁湿阻,经络失畅宗筋不用。肝肾心脾。辨别虚实。
3哮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痰阴气道,肺失宣降;肺,脾肾肝心;辨已发/未发;因素痰根本;
寒哮小青龙/热哮定喘汤/寒包热哮二陈三子养亲/风痰华盖散/虚哮平喘固本/肺脾气虚六君/肺肾两虚生脉地黄
4喘证
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肺肾出纳失常;肺和肾,肝脾有关;辨虚实;风寒麻黄汤/表寒里热麻杏石甘/痰热郁肺桑白皮/痰浊阻肺二陈汤/肺气郁闭五磨饮/肺气虚耗补肺玉屏散/肾虚不纳附桂六味
47小儿泄泻
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脾胃。
伤食保和和丸/风寒藿香正气/湿热葛根苓连/脾虚参苓白术/脾肾阳虚附子理中/变伤阴连梅汤/变伤阳参附龙牡
48水痘
感受外邪,蕴郁于肺脾,内湿相搏。肺脾。传染性带状疱疹病毒
邪伤肺卫银翘散/邪炽气营清胃解毒汤
49痄腮
邪毒壅阴少阳经,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腮、耳、睾。急性传染性腮腺炎。
9痫病
脏腑失调,顽痰闭阻心窍,气机逆乱,肝风内动,蒙蔽清窍。五脏关联,主心肝。辨病情轻重;
风痰闭阻定痫丸/痰火扰神龙胆涤痰汤/瘀阻脑络通窍活血汤/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肾亏虚左归合天王补心丹
10胃痛
气机阻滞,胃失所养。胃,肝脾相关。辨别寒热,虚实,气滞血瘀。寒邪客胃良附香苏散/饮食伤胃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内亭失笑丹参饮/胃阴亏耗芍药一贯煎/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鼻衄:热邪伤肺桑菊饮/胃热玉女煎/肝火龙胆泻肝/气血亏虚归脾汤
齿衄:胃火炽盛清胃合泻心/阴虚火旺六味合茜根散
咯血:燥热伤肺桑杏汤/肝火犯肺黛蛤泻白散/阴虚肺热百合固金汤
吐血:胃热壅盛泻心合十灰散/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气虚血溢归脾汤
便血:肠道湿热地榆合槐角散/脾胃虚寒黄土汤/气虚不掇归脾汤
尿血:下焦湿热小蓟饮子/肾虚火旺知柏地黄/脾不统血归脾汤/肾气不固无比山药丸
邪犯少阳银翘散/热毒壅盛普济消毒饮/邪陷心肝凉营清气汤/毒窜睾腹龙胆泻肝汤
50桡骨下端骨折
桡骨下端(包括桡骨远侧端3cm以内)骨折
1.多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下端而发生骨折。
(1)伸直型骨折:跌倒时,腕关节呈背伸位,手掌先着地,可见“餐叉样”畸形; “枪上刺刀状”
紫斑:血热妄行十灰散/阴虚火旺茜根散/气不摄血归脾汤
27消渴
内热为主,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肺,胃肾龙以肾。辨别上中下消,辨标本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肺热津伤消渴方/胃热积盛玉女煎/气阴气虚七味白术散/肾阴亏虚六味地黄/阴阳两虚肾气丸
28内伤
发热
实证气血湿郁结,壅遏化热;虚证气血阴阳亏虚,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辨别虚实
/心阳虚保元汤/脾阳虚附子理中/肾阳右归丸
30癌病
脑癌本虚肝肾亏虚,气血两亏;标实痰浊瘀血风毒
31痹证
风寒湿热痰瘀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辨邪气偏盛,伤辨虚实。
行痹防风/痛痹乌头汤/着痹薏仁汤/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汤/痰瘀痹阻双合汤(四物二陈)/肝肾两虚补血荣筋。
32痉证
阴阳失调,阴血不濡,筋脉失养,风阳内动。肝,心脾胃肾。辨外感内,辨别虚实。邪壅经络羌活胜湿/肝经热盛羚角勾陈/阳明热盛白虎增液汤/心营热盛清营汤/痰浊阻滞导痰汤/阴血亏虚四物大定风珠
33腰痛
外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肾精亏虚。腰,肾之府。辨致病原因外内伤,外感;审脏腑虚实。
寒湿甘姜苓术/湿热四妙丸/瘀血身痛逐瘀汤/偏阳虚右归丸/偏阴虚右归丸
病性外感属实,内伤为虚或虚实夹杂
34乳癖
肝郁气滞,或脾失健运冲任失调,气血痰湿凝结乳络。肝郁痰凝逍遥萎贝散/冲任失调二仙四物汤
35蛇串疮
血虑肝旺,湿热毒蕴,而至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
阴虚清骨散/血虚归脾汤/气虚补中益气/阳虚金匮肾气丸/气郁丹栀逍遥散/痰湿郁热黄连温胆/血瘀血府逐瘀
29虚劳
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五脏,尤以脾肾两脏。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虚损。
肺气虚补肺汤/心气七福饮/脾气四君子/心血虚养心汤/肝血虚四物汤/
肺阴虚沙生麦冬/肝阴虚补肝汤/肾阴虚左归丸/
命门火衰赞育丸/心脾亏虚归脾汤/肝郁不舒逍遥散/惊恐伤肾启阳娱心丹/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
25郁证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肝,心脾肾。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气郁化火丹枝逍遥散/痰气郁结半夏厚朴汤/心神失养甘麦大枣/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肾阴虚天王补心丹/肝阴亏虚滋水清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