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制细则

合集下载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规定、提纲改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规定、提纲改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规定、提纲改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为规范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依照《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制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并提出有关要求:一、适用范围按《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每隔8~10年,对原地质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涉及开采煤层、矿界变更和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井,应及时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二、技术要求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以原井田精查或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或上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以往全部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

报告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2、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保持一致。

3、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4、报告中的所有分析测试项目指标,应统一使用(换算到)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5、第一次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编制性质,再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修编性质。

三、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文字部分编写具体要求 (一)封面(1)报告名称统一为:山东省+煤田名称+矿山名称+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其中矿山名称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矿山名称相一致。

不是第一次提交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需在名称后面加注提交年份。

(2)报告提交单位:报告提交单位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采矿权人相一致。

(二)封二按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名称、技术负责人、报告编写人,提交单位名称、负责人、总工1程师、参与报告编写人、提交报告日期的次序编排。

正式报告的封二必须加盖编制单位和提交单位的印章;编制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提交单位的总工程师、双方参编人员应在打印的名字后亲自签名,不得只打印或复印代之。

(三)正文目录第一章绪论页码第一节目的、任务及依据页码第二节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条件页码第三节自然地理页码第四节矿权设置及生产建设情况页码第五节周边矿井开采情况页码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页码第一节以往地质勘探工作页码第二节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页码第三节对原矿井地质报告的评价页码第三章矿井地质页码第一节地层页码第二节含煤地层页码第三节构造页码第三节岩浆活动页码第五节岩溶陷落柱页码第六节地质构造评价页码第四章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一节煤层页码第二节煤质页码第三节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页码2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页码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页码第三节矿井涌水量及预计页码第四节主要水害及防治措施页码第五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页码第六节供水页码第六章其它开采技术条件页码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七章开采方法及顶底板条件页码特殊开采页码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页码地温与地压页码环境地质页码资源储量估算页码第一节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页码第二节估算方法和参数的确定页码第三节资源储量类别及块段划分原则页码第四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页码第五节资源储量变动对比与利用情况页码第六节开拓、准备、回采煤量情况页码第八章结论页码第一节主要地质成果页码第二节问题与建议页码资料总目录页码附表目录顺序号附表名称页码 (七)正文文字编排要求1、章名:黑体小二居中2、节名:黑体小三居中3、文字:宋体小四,字符间距为“标准”4、行距为固定值22磅5、选用纸张A46、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装订线为0 cm 。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引言概述:矿井地质工作是矿山开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对矿山的开采效益和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矿井地质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制定并实施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一、矿井地质调查1.1 详细调查矿区地质情况:包括地质构造、岩性、矿石分布等方面的调查,为后续的矿井设计和开采提供准确的地质数据。

1.2 地质勘探和采样:采用地质勘探方法,进行地质勘探和采样工作,获取更详细的地质信息,为矿井设计和开采提供依据。

1.3 地质调查报告编制:将地质调查和勘探的结果整理并编制成地质调查报告,包括地质图、地质剖面图、地质描述等内容,为后续的矿山规划和开采提供参考。

二、矿井设计2.1 矿井布置和分区:根据地质调查报告和开采要求,合理布置矿井的位置和分区,确保矿井的安全和高效开采。

2.2 矿井结构设计:根据地质条件和矿石分布,设计矿井的结构,包括井筒、巷道、支护等,确保矿井的稳定和安全。

2.3 矿井通风设计:根据矿井的布置和地质条件,设计矿井的通风系统,保证矿井内的空气流通和工人的安全。

三、矿井开采3.1 采矿方法选择:根据地质条件和开采要求,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包括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等。

3.2 矿井开拓和支护:根据矿井设计和地质条件,进行矿井的开拓和支护工作,确保矿井的稳定和安全。

3.3 矿石的提取和运输:采用合适的设备和工艺,进行矿石的提取和运输工作,保证矿石的质量和产量。

四、矿井地质监测4.1 矿井地质监测系统建设:建立矿井地质监测系统,包括地质仪器设备的选型和布置,确保对矿井地质变化的及时监测。

4.2 矿井地质监测数据采集:对矿井地质监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包括地应力、地下水位、地震等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4.3 矿井地质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对采集到的矿井地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及时发现和处理地质灾害和安全隐患。

五、矿井地质工作管理5.1 矿井地质工作计划制定:根据矿井开采计划和地质工作的要求,制定矿井地质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一、引言矿井地质工作是矿山开发和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确保矿山安全、提高矿石采选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规范矿井地质工作的实施细则,确保矿井地质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高效性。

二、任务目标矿井地质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全面了解矿山地质情况,为矿山开发和生产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支持。

具体任务目标如下:1. 详细调查矿山地质构造、岩性、矿石赋存特征等,确定矿山地质条件;2. 确定矿山地质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3. 评估矿山矿石资源量和品位,为矿石采选提供依据;4. 监测矿山地质变化,提前预警地质灾害风险;5. 提供地质勘探、测量等技术支持,为矿山开发提供依据。

三、工作内容矿井地质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矿山地质调查1.1 矿山地质构造调查:通过地质测量、地质勘探等手段,详细调查矿山地质构造,包括断层、褶皱、岩性变化等情况。

1.2 矿山地质岩性调查:对矿山各岩性进行详细调查,包括岩石类型、岩石组合、岩石力学性质等。

1.3 矿石赋存特征调查:调查矿石的赋存形式、分布规律、矿石品位等情况。

2. 矿山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2.1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矿山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历史等,评估矿山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确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2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制定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包括加固措施、排水措施、通风措施等,确保矿山地质灾害风险的控制。

3. 矿石资源评估3.1 矿石资源量评估:通过地质勘探、测量等手段,评估矿山矿石的储量和可采资源量。

3.2 矿石品位评估:对矿石的品位进行评估,确定矿石的品位分布规律。

4. 地质监测与预警4.1 地质监测:建立矿山地质监测系统,对矿山地质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地震、地表位移等。

4.2 地质灾害预警:基于地质监测数据,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模型,提前预警矿山地质灾害风险。

5. 技术支持5.1 地质勘探技术支持:提供地质勘探技术支持,包括勘探方法、勘探设备的选择等。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1.《煤矿地质工作规定》是矿井地质技术法规,矿井地质技术工作必须严格按《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的要求进行。

2.矿井地质条件分类应在矿井投产后每隔5年进行一次,矿井地质条件分类可与矿井地质报告的修编一同进行。

3.矿井地质观测(1)当巷道不能揭露煤层全厚时,应按表1规定的间距探测煤层全厚,并画出小柱状,标示出煤层厚度、夹矸厚度及岩性。

(2)岩浆岩区煤层观测的描述,应以能够反映煤层与岩体的实际情况为宜,观测点间距一般不大于10m,岩体变化较大处应作迎头断面图,极复杂区采用两帮加一底或顶展开图,必须把岩体、天然焦、煤的界线划分清楚。

(3)陷落柱及其它地质异常体,应观测描述其形状、大小,充填碎屑物的岩性、层位、粒度大小、磨圆程度、密实程度、含水性以及附近煤与岩层的产状要素情况。

4.矿井地质技术人员在井下现场发现重大地质异常或有可能危及安全生产的地质问题时,必须及时汇报并及时处理。

情况紧急时应直接向矿调度室或有关领导汇报处理,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5.资料编录与综合分析(1)资料的观测记录,要求用专门的地质观测记录本在现场记录。

地质观测记录本要求用铅笔记录,不能使用圆珠笔、钢笔等。

(2)所有的井巷工程都必须有至少一帮井巷地质素描图,地质构造复杂地段,为充分展示地质构造情况,可适当绘制素描展开图。

(3)岩石巷道,一般每隔20~50m编录一个迎头断面图,地质构造复杂时加密;沿煤层掘进的巷道,为直观反映煤层产状、构造情况等,也应适当绘制一些迎头断面图。

(4)巷道素描图的比例选取,以能满足矿井生产的需要为前提,一般情况下,迎头断面图的比例应比巷道素描剖面图的比例有所放大。

(5)及时整理井下原始观测资料,上井后必须当天完成上表、填图,两天内整理、编绘成正式素描图,登入相应的台帐、卡片。

6.采区掘进的地质工作(1)采区设计所需的地质说明书,应在半年前委托地质测量部门提供,地质测量部门在正式设计前二个月提交采区地质说明书。

煤矿地质标准化实施细则

煤矿地质标准化实施细则

8.2-2 煤矿地质标准化实施细则一、基础工作1、地质观测与分析(1)按《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要求进行地质观测与资料编录;具体要求: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第三十九至四十六条的要求进行地质观测与资料编录,并及时反映到相关图件或台账等地质资料中。

地质写实有原始资料和整理台账,写实资料每月一整理,以便核查原始记录图、数据相符。

(2)跟踪地质变化,进行地质分析,及时提供分析成果及相关图件。

具体要求: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第五十四条的要求,跟踪地质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分析成果反映在煤矿生产地质报告、地质说明书及各类地质图件上。

2、地质勘探(1)井上下钻探、物探、化探工程应有设计、有成果和总结报告;(2)按规定开展煤矿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具体要求: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第二十二条的要求进行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所有勘探工程要有设计、成果和总结报告。

(3)按规定针对性地开展综合勘查与分析研究,编制研究报告;具体要求:当煤矿发生地质灾害事故,或某种地质因素可能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原因时,应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第五十七条的要求针对性开展综合勘查与分析研究,编制研究报告。

3、致灾因素普查与地质类型划分(1)按规定查明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各种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具体要求: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第二十九条要求对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主要包括:采空区、废弃老窑(井筒)、封闭不良钻孔,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瓦斯富集区,导水裂缝带,地下含水体,井下火区,古河床冲刷带、天窗等不良地质体。

形成具体普查报告,并经过煤矿企业总工程师审批;普查方法满足《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第三十至三十八条规定的“普查、探查”之要求。

(2)按“就高不就低”原则划分煤矿地质类型,出现影响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在1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具体要求: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第十条进行划分。

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矿井地质类型 5 年应重新确定一次。

1102采区采后地质总结

1102采区采后地质总结

盘县羊场乡松杨煤矿1102工作面采后总结矿长:总工程师:生产矿长:安全矿长:机电矿长:采煤工程师:通风工程师:编制人:编制单位:松杨煤矿总工办编制日期:2013年4月8日1102工作面采后总结1102工作面于2012年12月份开始回采至2013年4月份停采,现将工作面采后总结如下:1、概况1)工作面位置:1102采区位于井田东部,该采区相对地面位置为荒山,无建筑物。

2)巷道布置与联系形式:1102工作面布置在矿区东南翼中段10号煤层中,工作面回风巷经专用回风巷与1483回风石门连通,运输巷经12号煤层反石门上山再经1122运输巷与1418运输石门连通,构成完整的通风及生产系统。

3)巷道支护情况:运输、回风巷,全部采用矿用11号工字钢支护,上净宽2.1m,下净宽3.4m,中净高2.0m,棚距700mm。

4)支护设备及材料:根据采煤工作面顶板及现有设备状况,选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2.6米长金属顶梁,整个工作面按四梁八柱的方式交替迈步支护,齐梁齐柱形式,一梁三柱交替迈步进,在采空区侧,每前进两排打上一根戗柱,在片帮区加打帖帮柱。

排距1米,每组柱距0.8米,“四、四”排管理。

2、煤层特征10号煤层为龙潭组上段主要可采煤层,上居9号煤32米左右。

全层厚0.39~3.57米平均2.07米。

偶含夹矸,煤层结构简单。

在本区可采厚2米左右,煤层倾角16~18°。

该层顶底板均为粉砂岩。

该层属全区大部分可采较稳定的中厚煤层。

矿界内开采标高在1600~1300米之间。

3、煤层顶底板岩性本煤层顶板岩性为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不坚固、不稳定、易垮落,见煤后全支护或局部支护。

煤层底板为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一般与煤层接触外均有0.20—0.50米的泥岩,该泥岩遇水后易泥化。

4、水文地质井田内含风化裂隙水,随着垂深增加,风化程度减弱,含水性减小,深部含水甚微,甚至无水。

风化裂隙水以渗流为主,水力联系较差。

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属第二类第一型,即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裂隙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煤矿采区采后总结报告

煤矿采区采后总结报告

煤矿采区采后总结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煤矿采区采后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采区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本次总结,我们期望为今后煤矿采区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二、采区生产概况1. 采区地质条件:本采区地质条件复杂,煤层赋存不稳定,断层、褶皱等构造发育。

在生产过程中,我们根据地质条件及时调整了采煤方法和支护方式,确保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2. 采煤方法及工艺:本采区采用了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实现了采煤、装煤、运煤和支护等工序的机械化。

通过优化采煤工艺参数,提高了采煤效率和资源回收率。

3. 生产组织与管理: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生产组织和管理体系,实行定额管理、计划管理和现场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加强生产调度和协调,确保了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

三、采后问题分析1. 安全隐患: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区域存在安全隐患,如支护不到位、瓦斯超限等。

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及时整改,但仍需加强安全管理,确保生产安全。

2. 资源浪费:在采煤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和采煤技术等原因,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今后我们将继续优化采煤工艺,提高资源回收率。

3. 生产效率:虽然本采区实现了机械化采煤,但生产效率仍有待提高。

我们将通过改进设备性能、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四、改进措施与建议1. 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安全投入,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确保生产安全。

2. 优化采煤工艺:根据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情况,进一步优化采煤工艺参数,提高采煤效率和资源回收率。

同时,加强采煤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改进设备性能、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员工技能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加强生产调度和协调,确保生产任务按时完成。

4. 加强环境保护: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污染排放。

加强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五、结论通过本次煤矿采区采后总结报告,我们全面分析了采区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6302工作面回采结束地质工作总结

6302工作面回采结束地质工作总结

九台营城矿业分公司6302工作面回采结束地质工作总结一、工作面概况6302工作面井下位于西南大巷西,西临F7断层抵矿界。

6302轨道顺槽皮带巷通过轨道顺槽皮带联络巷与皮带巷大巷相连接。

工作面煤层赋存相对稳定,煤层倾角为5°~8°,平均倾角为7煤层底板标高为-560 m~-590m。

工作面走向长度750米,工作面倾斜长度103米,煤层厚度5.6~6.1米,平均6.0米,工作面面积为95598m2。

二、巷道布置优缺点优点:1、本工作面两顺槽布置比较合理,工作面倾角相对较小,减少了工作面输送机上窜下滑的几率。

2、工作面轨道顺槽坡度较小,工作面各类设备运输比较方便。

缺点:1、轨道顺槽拖后皮带顺槽15米,给工作面的初采调面带来较大困难,输送机、支架上窜控制比较困难。

2、皮带顺槽高度相差较大,超前支护材料配备较多,搬运工作量大。

皮带顺槽起底高度不足,工作面输送机与皮带顺槽小溜子搭接有时比较困难,需要人工卧底。

三、设备布置优缺点优点:工作面原本设计83个支架,经过协商定位85架,虽然在最初阶段出现调面困难,但经过采取多重措施,防止了支架下滑抵帮现象的发生,工作面多布置一个支架给今后的工作带来较多便利:一方面省去机尾处关门支柱,另一方面机尾处顶板支护效果明显增加。

缺点:1、工作面支架最大支撑高度为2.2米,当煤层厚度超过2.2米时不得不进行留底煤开采,浪费资源,降低了煤炭回收率。

2、工作面煤机为375煤机,滚筒直径为1.3米,最大采高2.2米,由于工作面配套使用了730刮板输送机,输送机高度较大,滚筒直径较小,滚筒卧底量较小、装煤效果较差,增加了人工卧底、装煤的强度。

3、本工作面支架、采煤机经久失修,在最初生产期间问题较多,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大大降低了回采速度。

4、本工作面顶板不接顶时,接顶效果较差,不得不使用道丝袋子等材料进行接顶,增加了材料的消耗。

5、本工作面采用的液压支架没有抬底千斤顶,工作面拉移支架较为困难,且推溜千斤顶安装为正向安装,移架前如有积煤,容易造成推溜千斤顶活柱体断裂。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一、引言矿井地质工作是矿井开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对矿井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档旨在制定矿井地质工作的实施细则,以确保地质工作的高效、规范和安全进行。

二、工作目标1. 确定矿井的地质构造、地质岩性、矿体赋存规律等地质要素,为矿井的开采和管理提供准确的地质信息。

2. 预测矿井的地质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3. 开展矿井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减少矿井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三、工作内容1. 地质调查1.1 确定调查范围和目标,编制详细的调查计划。

1.2 采集矿井地质样本,包括岩石、矿石、土壤等,进行实验室分析。

1.3 进行地质勘探,包括地质钻探、地质测量等,获取地质数据。

1.4 对矿井地质进行综合解译,绘制地质剖面图、地质构造图等。

2.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2.1 研究矿井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和发展规律。

2.2 收集矿井历史地质灾害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3 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确定矿井的地质灾害风险等级。

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3.1 根据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3.2 加强矿井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地质灾害隐患。

3.3 定期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 地质环境保护4.1 研究矿井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估环境风险。

4.2 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矿井对水、土壤、大气等环境的污染。

4.3 监测矿井周边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治理。

四、工作要求1.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地质工作,确保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地质调查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4. 做好工作记录和档案管理,确保工作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复制性。

五、工作流程1. 制定矿井地质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内容。

2. 进行矿井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采集地质样本和数据。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引言概述: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是指在矿井开采过程中,为了确保矿井的安全和高效运营,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这些细则涉及到矿井地质调查、矿井设计、矿井开采和矿井监测等各个环节,对于保障矿井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井地质调查1.1 采矿权区域地质调查:对于拟定的采矿权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包括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分布、地下水情况等。

通过调查,确定矿井的开采可行性和潜在风险。

1.2 矿井勘探:在矿井开采前,进行地质勘探工作,包括钻探、测量等,获取更详细的地质信息。

通过勘探,确定矿井的地质条件,为矿井设计和开采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1.3 矿井地质预报:根据地质调查和勘探结果,对矿井地质情况进行预测和预报,评估矿井的地质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矿井设计2.1 矿井布局设计:根据地质调查和勘探结果,确定矿井的布局,包括矿井的位置、深度、采矿方式等。

合理的矿井布局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矿井的开采效益和安全性。

2.2 矿井支护设计:根据矿井地质条件和开采方式,设计矿井的支护方案。

支护设计要考虑到地质力学参数、矿井结构特点等因素,确保矿井的稳定性和支护效果。

2.3 矿井通风设计:根据矿井的地质条件和开采方式,设计矿井的通风系统,保证矿井内空气的流通和矿工的安全。

通风设计要考虑到矿井的风量、风速、风向等参数,合理布置通风设施。

三、矿井开采3.1 矿井开掘:按照矿井设计方案进行开掘工作,包括钻探、爆破、掘进等。

开掘工作要根据地质情况和支护设计方案,采取相应的开掘方法和措施,确保矿井的安全和高效开采。

3.2 矿井支护施工:根据支护设计方案,进行矿井支护施工工作,包括支架安装、锚杆固定等。

支护施工要按照规范进行,确保支护结构的坚固性和可靠性。

3.3 矿井排水:根据地质调查和勘探结果,制定矿井排水方案,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保持矿井内的地下水位在合理范围内。

排水工作要及时、有效,确保矿井的正常运行。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引言概述:矿井地质工作是矿山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矿山的开采效率、安全生产以及资源储量的合理利用。

为了规范矿井地质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制定和实施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矿井地质勘察1.1 矿区地质调查:对矿区地质进行详细勘察,了解矿区地质构造、岩性、矿体赋存情况等。

1.2 矿山地质勘探:通过地下钻探、采样和实验分析等手段,确定矿体的形态、规模和品位。

1.3 地质资料整理:对矿山地质勘察和勘探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地质图、地质报告等。

二、矿井地质预测2.1 矿体预测:根据地质勘察和勘探结果,对矿体的赋存形式和分布进行预测。

2.2 矿床预测:通过地质统计学方法,预测矿床的规模、品位和开采条件。

2.3 矿山稳定性预测:对矿山的地质构造和岩性进行分析,预测矿山的稳定性,确保安全生产。

三、矿井地质设计3.1 矿山设计:根据地质预测结果,确定矿山的开采方式、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

3.2 巷道设计:设计矿井的巷道布局和尺寸,确保矿山的通风、排水和交通畅通。

3.3 支护设计:设计矿井的支护方案,保证矿山的安全稳定。

四、矿井地质监测4.1 矿山地质监测:对矿山地质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地质异常情况。

4.2 地质灾害监测:监测矿山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灾害发生。

4.3 矿山环境监测:监测矿山开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五、矿井地质信息管理5.1 地质信息采集:建立矿山地质信息数据库,定期采集和更新地质信息。

5.2 地质信息共享:实现矿山地质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地质工作效率。

5.3 地质信息保密:加强地质信息的保密工作,防止泄露对矿山安全和经济造成损失。

结语: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矿山生产效率、保障矿山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操作,才能确保矿山地质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采煤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_2

采煤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_2

11504采煤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
一、开采枝术条件
本工作面位于矿井南翼,回采上限+1280m、回采下限+1260m。

走向长度150m,倾斜长度:最长80m,煤层倾角550煤层最大厚度2.2m、最小厚度2.0m、平均厚度2.1m,采用走向长壁区内后退式采煤方法进行回采,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用铰接顶梁进行支护,采面下口留设5m区段护巷煤柱,由南向北推进。

二、工作面储量及回采率
工作面地质储量万吨,实际采出量44万吨。

回采率为90%。

三、采面地质情况
该采面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条件稳定,采面初采时相距露头较远,工作面无伪顶,直接顶1.2—2.3m厚度、随回柱极易冒落,老顶3—8m强度较低、工作周期来压显现不明显,伪底为0—0.3m 的泥页岩遇水易臌胀、发生推底。

局部地段小的构造,需要加强支护,另外个别地段有过去小煤窑采过的空区,给回采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回采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的编制要求

回采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的编制要求

回采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的编制要求
一、文字部分:
1、采面基本情况:包括工作面名称、位置、范围、回采工作面准备时间、开采时间、停采时间、实际生产期月度产量、采面与掘进相邻关系等。

2、回采工作面地质构造的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说明构造的特征及其规律性,以及主要岩层裂隙、周期矿压等。

3、回采面煤层赋存特征:煤层厚度、结构及变化规律,对开采的影响。

4、回采面地质构造、水文、岩移等影响的处理,配合生产的措施、经验及教训。

5、回采工作面地质资料提供的储量,以及采面累计采储量、损失量、剩余工业量和可采量(包括各种呆滞煤量、尚能回收的煤柱),工作面回采率,损失量的构成及其分析,在生产中提高回采率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6、在生产中采取的技术措施对开采的影响、处理方法及效果。

7、有无重大事件:包括创造最好水平、提高效益以及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事故。

8、存在问题或建议。

二、附图、表部分
1、回采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1:2000.
2、回采面地质剖面图(顺槽巷道和工作面),1:200。

3、回采面煤(岩)层综合柱状图,1:200。

4、两顺槽巷道、工作面编录资料、构造卡片。

5、构造资料分析统计表。

6、储量、采出量、损失量、注销量、回收率统计表及其它有关表格。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引言概述:矿井地质工作是矿山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矿山的开采效率和安全生产。

为了规范矿井地质工作,提高矿山开采效率和安全性,制定了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的内容和要求。

一、矿井地质勘查1.1 矿井地质调查:对矿井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调查,包括矿层赋存情况、煤层倾向和倾角、煤层厚度、煤质等信息。

1.2 矿井地质勘探:通过地质勘探手段,获取矿井地质信息,包括地质构造、断层走向、矿层变化等数据。

1.3 矿井地质预测:根据矿井地质勘查和勘探结果,对矿井地质条件进行预测,为后续的开采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矿井地质监测2.1 矿井地质监测点设置:根据矿井地质条件和开采情况,合理设置地质监测点,监测矿层变化和地质灾害情况。

2.2 矿井地质监测频次:制定地质监测计划,确定监测频次和内容,及时掌握矿井地质变化情况。

2.3 矿井地质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编制监测报告,提出合理的处理建议。

三、矿井地质预警3.1 矿井地质灾害预警:根据地质监测结果,及时预警矿井地质灾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3.2 矿井地质变化预警:对矿井地质条件变化进行预警,及时调整开采方案,确保矿山安全生产。

3.3 矿井地质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的矿井地质预警机制,提高对矿井地质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四、矿井地质信息管理4.1 矿井地质数据采集:对矿井地质数据进行采集和整理,建立完善的地质信息数据库。

4.2 矿井地质信息共享:促进矿井地质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推动矿山管理水平提升。

4.3 矿井地质信息安全:加强矿井地质信息安全管理,确保地质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五、矿井地质工作质量评估5.1 矿井地质工作评估指标:建立矿井地质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地质工作进行评估。

5.2 矿井地质工作质量检查:开展矿井地质工作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工作质量。

5.3 矿井地质工作总结:对矿井地质工作进行总结和经验分享,不断提升地质工作水平和效率。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一、引言矿井地质工作是矿山开采前的重要环节,它对矿山的安全和高效开采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档旨在规范矿井地质工作的实施细则,确保矿山开采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二、背景矿井地质工作是指对矿山进行地质调查、勘探和评价,为矿山的选址、设计和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矿井地质工作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步骤,以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目标矿井地质工作的目标是获取矿山地质信息,为矿山的安全开采和资源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1. 确定矿山的地质构造和岩性特征,为矿山设计提供基础数据;2. 评估矿山的矿产资源量和品位,为矿山的开采规划提供依据;3. 预测矿山的地质灾害风险,为矿山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4. 监测矿山的地质环境变化,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工作内容矿井地质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 矿山地质调查: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分析,获取矿山的地质构造、岩性、矿化特征等信息;2. 矿山地质勘探:采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雷达等技术手段,深入矿山内部进行勘探,获取矿床的空间分布和规模;3. 矿山地质评价:根据地质调查和勘探结果,对矿山的资源量、品位、可采性等进行评估;4. 矿山地质灾害预测:通过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和监测手段,对矿山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5.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五、工作流程矿井地质工作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矿山的情况和工作目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时间安排、任务分工等;2. 野外调查和取样:组织人员进行野外调查,采集矿山的地质样品,并进行详细记录;3. 实验室分析:将野外采集的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获取样品的物理、化学和矿物学特征;4. 数据处理和解释:根据实验室分析结果,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形成地质模型和图件;5. 地质勘探:根据地质模型和图件,进行地质勘探工作,获取更详细的地质信息;6. 地质评价和预测:根据勘探结果,对矿山的资源量、品位、地质灾害风险等进行评价和预测;7. 地质环境监测:安装地质环境监测设备,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实时监测;8. 报告编写和汇总:根据工作结果,编写矿井地质工作报告,并进行汇总和归档。

煤矿2020标准化-地质资料编制与审定制度

煤矿2020标准化-地质资料编制与审定制度

地质资料编制与审定制度
地质工作是煤矿生产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超前与准确预报的原则。

地质工作要以现场观测与综合分析为重点,以质量标准化工作为手段,为煤矿生产建设各个阶段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解决矿井采掘中出现的各类地质问题。

第一条地质人员要不断加深地质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地质资料,熟悉矿井地质条件,建立矿井三维立体的地质概念,运用动态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

第二条地质资料编制工作执行的主要规程、规定、条例、图例有:
《矿井地质规程》
《煤矿防治水规定》
《煤矿安全规程》
《煤矿地质测量工作暂行规定》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煤矿地质测量图例》
《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等。

第三条生产中遇重大地质问题时,地质人员应尽快入井进行写实,并在升井后立即绘制素描图和平剖面图,同时发至技术科对应的技术负责人,该技术负责人收到资料后要及时传技术科负责人和总工程师,经审核后通知地测组报送总工。

有疑难问题时,技术科应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复核,并根据观测及调查资料综合分析,及时编制相关图件,向矿和公司汇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73.040
D09
团体标准
T/SXDZ010—2020
煤矿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制细则Rules for working out the after mining and mining area geological report of coal
mine
(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2020年3月20日)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山西省煤炭地质工程协会发布
目 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基本规定 (1)
4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写基本要求 (1)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质说明书编写提纲 (2)
前 言
煤矿地质工作是在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的地质工作,是煤田勘查工作的继续,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

近年来,山西省各大煤炭集团在生产实践中,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煤炭地质工作体系,并且依据国家相关规程规范,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煤矿地质工作的管理文件及企业标准。

同时一些国内及省内的知名技术服务单位为了完成山西煤矿的技术服务业务与相关煤炭企业协同完成了一些技术管理成果。

为了更好地帮助省内煤炭地质技术力量较薄弱的单位提升煤矿地质工作水平和技术水平,使得煤矿地质工作更有效地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山西省煤炭地质工程协会组织相关企业及专家依据山西省各大煤炭集团及相关企业有关煤矿地质工作的一些管理文件、企业标准、经验总结,按照国家团体标准的编制要求,将一些针对性强、经过多数煤矿技术人员验证有可操作性、煤矿地质工作普遍适用、工作方法可重复的一些管理文件、企业标准、经验总结,汇总编辑成为协会团体标准,便于推荐给相关单位参考使用。

本标准附录A《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写提纲》是标准的规范性附录,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

本标准由山西省煤炭地质工程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编单位:
本标准参编单位:
木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煤矿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制细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的基本规定、编写基本要求,适用于相关编制单位在编写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时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监总局令第87号)
《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安监总煤调〔2013〕135号)
《煤矿防治水细则》(煤安监调查〔2018〕14号)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安监总煤装〔2017〕66号)
《山西省煤矿老空水害防治工作规定》(晋政办发〔2017〕36号)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煤安监技装〔2019〕28号)
《煤矿瓦斯等级鉴定办法》(煤安监技装〔2018〕9号)
DZ/T0215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GB/T17766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3908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MT/T1091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
MT/T1163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工程质量标准
GB/T5751中国煤炭分类
GB/T152241煤炭质量分级第1部分灰分
GB/T152242煤炭质量分级第2部分硫分
GB/T152242煤炭质量分级第3部分发热量
GB/T16417煤炭可选性评定方法
AQ1045煤尘爆炸性鉴定规范
GB/T20104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
GB50218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基本规定
3.1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应在30日内提出采后地质总结报告,报矿井总工程师审核。

3.2采区开采结束后6个月内,应提出采区地质总结报告,报矿井总工程师审核。

4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写基本要求
4.1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报告是根据回采工作面采掘过程中揭露和探测获得的地质资料、地质说明书、地质预报和补充勘探地质成果,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做出系统详尽的阶段地质工作总结。

4.2采区地质总结报告以采区地质资料为基础编制,采区地质资料来自:
a)日常生产揭露地层的观测、编录与综合研究;
b)补充调查与勘探或探测获得的资料;
c)采区地质说明书、各采掘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及各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等。

4.3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可按照本标准附录A提纲进行编写。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写提纲
A.1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
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报告是根据回采工作面采掘过程中揭露和探测获得的地质资料、地质说明书、地质预报和补充勘探地质成果,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做出系统详尽的阶段地质工作总结。

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报告包括地质认识、地质工作手段方法和经验体会等。

地质认识应详细阐述工作面地质构造(断层、褶曲、陷落柱、岩浆侵入体等特征)、煤层、瓦斯、水文和顶底板等地质特征与赋存规律,阐述各地质因素对安全采掘活动的影响。

总结查明各地质因素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分析各种方法适用性,总结预测预报的经验和教训,总结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与事故防治经验,分析工作面实际回采率,分析损失量的构成比例及原因,进行采区探采对比,提出安全高效开采的建议等。

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文字部分用表格化说明,格式见表B.1。

A.2采区地质总结报告
采区地质总结报告是对采区地质条件的系统梳理与总结,地质总结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采区地质构造、煤层、瓦斯地质、水文地质、顶底板等实际情况分析及变化规律的认识;地质条件预测预报效果的分析,包括:预测正确的经验总结和验证失误的原因分析;补充勘探或探测手段应用的实际效果分析;瓦斯、水害和顶底板等事故防治措施有效性分析;总结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与事故防治经验;采区煤炭储量利用情况、采区实际煤炭回采率与损失量;采区采后的实际地质平面图、剖面图、有关地质实测图纸和统计资料;存在问题与建议等。

表B.1采区采后地质总结
概况
工作面编号煤层编号
水平
采区地面标高
(m)
工作面标高
(m)
盖山厚度(m)走向长
(m)
倾向长(m)面积(m2)采煤队组开采方式顶板管理方法开采日期停采日期
回采对地表及地物
影响情况
回采对相邻巷道影
响情况
煤层赋存情况
工作面开采前情况工作面采后情况
煤(矿)层
总厚(m)
煤层结构
煤层倾角
概述
煤质情况
项目
M
ad
(%)
A
d
(%)
V
daf
(%)
Q
gr,ad
(MJ/kg)
FC
S
t,d
(%)
Y
(mm)
煤种开采前
开采后
构造情况断

编号性质走向
(°)
倾向
(°)
倾角
(°)
落差(m)延伸长度
(m)
对回采影响
程度
回采前情况
回采后情况



编号位置长轴(m)短轴(m)面积(m2)工作面
内面积
对回采影响
程度
回采前情况
回采后情况


名称轴部位置轴向(°)两翼倾角(°)
回采前情况
回采后情况
水文地质情况回采前情况回采后情况
资源储量情况
工作面开采前情况工作面采后情况走向长(m)实采走向长(m)
倾斜长(m)实采倾斜长(m)
面积(m2)实采面积(m2)
预计小窑破坏
面积(m2)
实际小窑破坏面
积(m2)
煤厚(m)实际动用煤厚
(m)
采高(m)
容重(t/m3)实采容重(t/m3)
小窑破坏储量
(t)
采区合理损失(t)
边角煤
111b(t)实际动用量(t)
111(t)实际采出量(t)



落煤损失(t)
厚度损失(t)
小计(t)
回采率(%)实际回采率(%)
储量对比
采探对比
影响回采的其他地质情况
项目回采前情况回采后情况瓦斯
煤尘
煤层
地温
地压其他致灾
地质附图图名比例尺
XXX工作面采后地质平面图1: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