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我校已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加强了养成教育的渗透,学校少先大队也在规范学生良好习惯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而且初见成效。

我校还结合新课程改革,积极开发了校本课程《文明礼仪伴我行》,在礼仪课堂上系统的传授给学生礼仪知识,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风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为了深化研究,扩大成果,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实际、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学校工作实际,我把现代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实验课题,也是在完善、充实、发展、落实我校育人目标,因此,该实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可行的。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及培养目标根据班级学生及家庭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确定了8名实验学生对象,我负责四名学生,科任刘芳老师负责三名学生。

我负责的四名学生资料为:一、课题的界定“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得到的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只有无数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练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撤回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二、研究目标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3.研究良好的基本习惯的时代和差异性,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健康人格培养的新途径;4.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

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熏陶法、实践锻炼法、榜眼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修改版]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修改版]

第一篇:“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小学生感恩教育”课题实验结题报告阿克苏市第七小学王利娟一、课题研究背景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人最基本的品质和本性。

一个不知感恩的民族是可悲的,是无法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

怀有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

伟人邓小平古稀之年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怀有感恩的心,诗人艾青在他的诗中写到,“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中迷失时,感恩会象一盏最明亮的灯为我们指明方向,感恩象一只春蚕,无私奉献,无微不至的倾注给我们热情,感恩是整个太阳,感恩是和煦的春风,感恩是甘甜的清泉,给予我们严峻的态度和细腻的爱。

感恩是一种美德,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文明于世。

但如今有很多小学生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个性变得很自私,缺少感恩情怀,但这一现象的冷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而导致未来的发展道路出现偏歧。

所以培养感恩这一生活态度会对小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及培养目标根据班级学生及家庭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确定了8名实验学生对象,我负责四名学生,科任刘丽红老师负责三名学生。

我负责的四名学生资料为:姓名养成目标8岁有了感恩老师的教育父母亲外出打工,哥张青青女8岁之恩王巍男感恩父亲的艰辛体贴8岁父亲挣钱的辛苦卡地亚女感恩同学之间的关心8岁帮助刘丽红老师负责的三名学生资料为:姓名性别年龄养成目标家庭情况父母在家单亲家庭哥在家单亲家庭家庭情况性别年龄男将金铭感恩父亲的养育之恩古丽斯乃女木懂得父母的艰辛,主动帮8岁家里干家务父母在家王洋男知道感恩爷爷奶奶的养育8岁之恩父母不在跟爷爷奶奶生活蔡新新女理解父母管自己那么严的8岁原因,主动关心父母父母在家实验目的1.理论目的:探索新形势下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模式。

2.实践目的:(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课题研究总结(共5篇)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课题研究总结(共5篇)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课题研究总结(共5篇)第一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课题研究总结《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总结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

”这就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

也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于是我校开展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

校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行为规范的各种活动。

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以下是自从我校开展该课题研究以来,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情况的工作总结:一、抓好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具体做法:1、规范常规制度,强化学生遵纪守规意识,是养成教育的前提保障。

我校以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以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

首先,我们将守则内容发悬挂在每个教室,班主任经常性组织学生学习,要求做到熟记于心。

2、明确意义,激发动机。

给学生讲明养成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让学生保持自我教育非常必要。

我班充分利用班队会、板报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同时,明确了要抓学生成绩,抓教学质量,必须从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

树立“行为规范教育我有一份”的观念,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重抓养成教育”的氛围。

3、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我校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训练的内容与重点主要训练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卫生习惯养成目标和学习习惯养成目标。

4、教给方法,反复练习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它的养成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多多实践。

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报告

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报告

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报告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报告目的意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习的前提和保证,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很多,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及其地域的不同对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方法、培养内容和目标也会有所不同。

这需要有针对性的探索、研究。

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地处城郊结合部学校产生不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原因,探究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策略,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探索新型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理论依据(一)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

它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

”(见《辞海》),从生理角度讲,它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

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习惯的形成一是通过长期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二是一旦巩固下来就会变成需要并不容易改变。

也就是说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经过教育与训练是可以培养的。

(二)叶圣陶教育理论。

叶圣陶先生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始终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他认为小学生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对养成训练的措施和方法作了周到详尽的论述,在阅读、说话、写字、作文、计算、劳动等训练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这些对我校开展的课题研究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四)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原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尊严价值,主张发展人性和追求自我实现,认为人是主动的、理性的、成长的、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有其积极生命和生存态度的。

因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化,“认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以实现”。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xx年xx月xx日•引言•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结果与发现•研究结论与讨论目•教育实践建议•结论与参考文献录01引言小学生阶段是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良好的习惯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当前小学生存在一些不良习惯,需要得到关注和有效的干预研究背景与意义探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有效干预措施,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指导和借鉴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问题和假设•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问题•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干预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这种干预措施对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的影响如何?•研究假设:本研究假设以下结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其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有关•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这种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

02研究方法与过程对象本研究以XX市XX小学的XX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涵盖了一至六年级的各个年级。

样本考虑到不同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等因素,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和分析。

研究对象与样本研究方法与步骤•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观察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和问题。

•步骤•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明确了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设计研究工具和实施方案: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设计了调查问卷、观察表、访谈提纲等研究工具。

•实施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

•总结研究结果: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提出建议和对策:针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研究过程本研究从确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到撰写研究报告,历时数月,严格按照学术规范进行。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实践研究,来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为小学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一)理论依据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

其理论精髓是“认知——发展”,他认为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思维的积极发展,而道德发展同理智发展一样有着一个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的连接过程。

道德发展及道德认知的循序发展。

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2.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马斯洛。

人本主义认为传统学校德育压抑人性,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本性的完善。

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注重现实生活和儿童品德发展实际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3.社会学习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要关心人格的整体性;教学中要注重教师的人格形象和师生互动的道德因素;注重隐蔽课程对道德情操的重大影响。

同时强调儿童道德发展中的观察学习和自我强化。

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可习得他人行为。

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二)遵循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

德育内容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条件,互为制约构成的统一体。

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它一方面体现了教育者的组织、教育、引导与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体验和践性的双向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体现在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全过程。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总结计划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总结计划

《小学生优异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界定“优异行为”详细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依据社会公德去办理平时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一定恪守的最少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渐固定下来、变为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育学生优异行为习惯的教育。

用比较归纳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育学生依据社会公德去办理他所能波及到的社会公共平时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优异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二、研究目标1、培育学生的优异行为习惯,主要包含优异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品发展,初步商讨优异行为习惯对学生人品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3、经过研究,找到优异习惯培育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

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感情陶冶法、实质锻炼法、楷模示范法、涵养指导法、按期评论法。

协助方法是检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四、研究原则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仔细的正面教育,踊跃指引学生贯彻履行《小学生平时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样规章制度,使学生一致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优异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久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

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相互当合,少先队、班委会要发挥作用。

在校外,要经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认识学生的行为表现,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联合,形成协力。

3、活动性原则。

纯真靠说教,学生不简单接受,还会使学生感觉厌烦,那么成效也当然差了。

所以班级要多展开活动,组织学生踊跃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耳濡目染地遇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优异的行为习惯。

4、顺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优异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并且它是一个顺序渐进的过程。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03
实验过程
实验对象的选取
选取原则
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小学学生作为实验 对象,考虑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家 庭背景等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具有较好 的外部效度。
选取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不同年级中抽取 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同时设立 对照班级,以观察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之 间的差异。
实验过程概述
03
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家长 和教师应该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05
讨论与反思
研究结果讨论
积极行为习惯
根据课题实验结果,小学生在参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计划后,表现出明显的积极变化。例如,学生们 的自律、独立性、团队合作、责任感等都有了显著提升。
分析结果
发现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他们的自律意识、课堂表现 等因素呈正相关,而与他们的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 式等因素呈负相关。
实验结论
01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父母教育 方式、学校教育等。
02
自律意识、课堂表现等因素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该注重 培养小学生的这些能力。
习惯养成意识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系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们在思想上对良好习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践行。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样本数量
由于实验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课题的样本数量相对较少,可能影响结果的普遍性和有效性。
对照实验
本次研究未设立对照组,因此无法完全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设立对照组,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02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长为本—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马埠小学张长栋2014.03.1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是我校2012年4月申报,被《中国教师报》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基本完成了研究方案设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课题的提出当前,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良好习惯的培养理应受到重视。

反观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出现的不良倾向:重智育,轻德育;重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

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种种阻碍,从小学生做起,从小事着手,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通过研究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探求养成教育培养的德育模式与评价体系,内容与活动的更新,能力的迁移和品质的形成,积极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和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研究实验及推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及对象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所有农村完全小学。

具体研究对象为马埠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

三、研究目标通过行动研究,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老师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水平。

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可实践操作学生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终极目标、载体及内容,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1、良好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有一项以上的体育特长、做好两操、与同学友好交往……2、良好的做事习惯——知错能改,收齐学习用品到校,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作业后认真检查,订正作业错误,不乱花钱……3、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言行一致、学会倾听,不随便插话,碰到师长、同学及时打招呼,上下楼梯靠右行,爱护环境卫生,正确处理垃圾……4、良好的集体行为习惯——完成岗位任务(值日、校长小助理、班务、校务)、有集体荣誉感……5、良好的家庭行为习惯——分担家务,与家长谈心,学会告知(“我回来了”“我上学了”“因为有什么事情,晚点回家等”,回家能做到“三个一”(给父母送上一句问候、献上一杯热茶、给父母送上一双拖鞋)……四、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调查研究。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03
家庭教育作用
家长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中起到关键作用,有效的家校合作有助于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对策建议
制定培养计划
强化实践训练
完善评价体系
提升家长意识
教师示范作用
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段 的特点,制定详细的良 好习惯培养计划,明确 培养目标、方法和时间 安排。
通过多样化的实践训练 活动,让小学生在实际 操作中逐渐形成良好的 行为习惯。
THANK YOU.
现实教育问题的需要
现实中,小学生存在诸多不良习惯,如上课不 专心、做作业马虎、不遵守规则等,这些问题 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
课题组的研究兴趣
课题组成员长期关注小学生教育问题,对如何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有着浓厚的兴趣。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01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小学生习惯培养的理论,为后
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习惯培养的家庭影响
研究还发现,家庭环境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正确引导 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
结果讨论
01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应该重视这一阶段的习惯培养工作 。
02
在进行习惯培养时,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不能 一刀切。
03
04
研究内容与过程
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 实践研究,提出有效的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内涵和特点研究、当 前小学生良好习惯的缺失及原因分析、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 的方法和策略研究、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实践案例分析等 。
05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小学生良好行为惯养成教育研究我申报的校本课题是《小学生良好行为惯养成教育研究》,已被XXX批准列入白山市教育科学课题。

该研究旨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惯,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

一、研究背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社会信息来源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一些灰色文化的出现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导致存在不良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的重复与训练会形成动力定型,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我们学校位于城区边缘,生源来自附近的农村、外出务工子女及外来人口。

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孩子由年长的亲属管理,与学校管理脱节,导致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得住的现象相当严重。

有些家长望子XXX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即骂;有些则过分溺爱孩子,听之任之,认为长大后能挣大钱即可;还有些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基于此,我们申报了《小学生良好行为惯养成教育研究》这个课题,旨在结合学生的研究、生活、卫生、礼仪、劳动、自我保护等方面进行良好行为惯的培养,及不良行为惯的矫正,以促进我们学校教育教学更好地发展,使学生具有良好行为惯,塑造健康完美人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

因此,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研究,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调查报告(三篇)

关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调查报告(三篇)

关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调查报告(三篇)篇一关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调查报告800字一、调查目的行为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这正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就收获命运。

”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俗话说:“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为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细节之中,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道德水平。

我小组于2023年9月对本班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问卷调查结果和课内外学生养成教育实际表现,进一步分析学生在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本班学生的常规工作制度,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加强,训练、教育能使学生养成一定的良好习惯,让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调查对象:蓝田县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二班学生及学生家长,共发放调查问卷16份,回收16份,回收率100%。

我们对所有的问卷进行分析。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

养成教育调查问卷,分学生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和家长调查问卷两部分。

三、调查结果:(一)学生在校行为、学习惯(1)按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独立完成 6人;需父母提醒督催2人;(2)能主动与别人打招呼,交流使用礼貌用语5人,不主动与别人问好的3人。

(3)自主准备学习用品:主动准备2人; 靠别人提醒帮助6人。

(4)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积极主动5人 ; 需要老师点名提醒3人(5)遵守时间按时上、下学:能够遵守时间按时上、下学 6人;偶尔迟到校2人。

(6)学习时候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候有5人;没有3人。

(7)公共卫生:有爱护公共卫生的意识2人;有时候不能坚持6人。

(8)交通安全:有遵守交通规则意识2人;需要家长帮助6人。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课题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课题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的背景: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小学生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注重,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出的“好习惯培养计划”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已经实行过多项相关研究。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展开了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学校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靖边二小学生礼仪规范》和《靖边二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为行为习惯培养教材,以养成教育为主狠抓学生行为规范训练,以展开文明班级评比、文明标兵评选为主线来强化德育管理。

几年的实践,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已基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我校逐步走出一条以养成教育夯实学校德育,进而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效之路。

(二)、研究的意义:1、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推动以德治国的落实,早在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就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增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增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出了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

2、学校发展的需要:增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协助广大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更是构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指小学生在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

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一系列习惯,并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实行培养。

三、研究内容:培养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促动学生健康人格发展。

在做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界定与内容:“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本课题着重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和实验研究;2.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初步实验研究。

这几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小学生在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

小学生在这三方面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她们人格的健全发展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课题在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并通过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1、科研方法:本课题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

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

辅助方法是问卷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实验中依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根据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在实验中注重现实生活和儿童品德发展实际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2、研究过程:第一阶段:开题(2011.4.5-2011.4.30)课题的准备阶段,搜集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理论资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学习了大量素质教育的理论,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跟踪记录。

还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加强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的研究,对养成教育与我国的传统美德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二阶段:材料搜集与研究(2011.5.1-2011.5.31)实施课题研究阶段,积累研究资料,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跟踪纪实。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良好的习惯不仅对他们的学业成绩有积极影响,而且会对其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许多小学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存在诸多挑战,包括教学方法不当、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家庭环境影响等问题。

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的课题,旨在探索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课题研究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地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三、课题研究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首先,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习惯培养方法,如榜样示范、正向引导、情境教学等。

其次,我们发现一些特定的活动和项目对于培养良好习惯非常有帮助,例如阅读计划、课外实践、集体活动等。

最后,我们也发现家庭环境的支持和鼓励对于学生形成良好习惯至关重要。

四、课题反思和未来研究方向回顾我们的研究过程,我认为我们在习惯培养方法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如何保持学生对良好习惯的长期坚持,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差异化培养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探索更多的有效习惯培养方法和策略。

总之,《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的课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研究。

通过这个课题,我们不仅帮助小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也为我们自己带来了更多的教育经验和启示。

(完整word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报告

(完整word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报告

中所镇中心小学校县级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我校地处彝汉杂居的中所镇,有在校生113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57人,有教师66人。

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理,与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的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住的现象相当严重。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则骂;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认为长大能挣大钱即可;有的家长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园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打人骂人司空见惯;自私自利,漠不关心……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关系到我校的健康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当地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课题的提出和论证.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

与此同时,在主流文化下出现了一些灰色文化,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导致在少年儿童中存在着“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

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前提。

小学生行为规范训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和养成是提高一代人思想、行为素质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的不断重复与不断训练,就形成动力定型,它能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按照一定方式行事。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案例分析
数据统计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 析,研究团队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 成情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数据 统计包括对不同年级、性别、家庭 背景等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比较和 分析。
本研究还收集了一些小学生的个 案,通过对这些个案的深入分析 ,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些影响小学 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如 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氛围 等。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的研究结题报告》
2023-10-27
目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的需要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 习惯的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需要
研究意义
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些方面仍存在不足。
研究发现,大部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 中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 己整理书包、打扫房间等。同时,他 们在课堂上也能够遵守纪律,认真听
讲,积极思考。
然而,部分小学生在礼貌待人、尊重 他人方面还有待加强。另外,部分学 生还存在挑食、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
习惯。
数据分析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数据,对小学生在不同方面的 行为习惯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小学生的行为 习惯得分较高,但在礼貌待人、尊重他人方面的得分较低。
通过观察法,研究者对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进行 了记录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 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在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细节方 面还存在不足。
结果解释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可 能与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引导有关。然而,部分小学生在礼 貌待人、尊重他人方面还有待加强,这可能与家庭教育和 学校教育的不足有关。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实验报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优秀的品质,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效率。

本课题实验报告旨在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实验方法,探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实验设计,选取某小学三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班,接受为期一学期的行为习惯养成训练,另一个班级为对照班,不进行任何干预。

实验前后分别对两个班级进行行为观察和问卷调查,以评估行为习惯养成训练的效果。

确定实验班级:选取某小学三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班,另一个班级为对照班。

设计行为习惯养成训练方案:根据前期调查和文献综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针对实验班级的行为习惯养成训练方案。

实施训练:在实验班级中开展为期一学期的行为习惯养成训练,包括课堂纪律、作业习惯、礼貌礼仪、卫生习惯等方面。

每周进行一次主题活动,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观察和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礼貌礼仪表现、卫生习惯等方面。

每周进行一次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评估效果: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行为习惯养成训练的看法和效果。

同时,对两个班级的行为表现进行比较和分析。

实验前后比较: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行为表现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表明,实验班级在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礼貌礼仪表现、卫生习惯等方面均有所改善,而对照班级则没有明显变化。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学生反馈: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行为习惯养成训练表示支持和认可,认为这些训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礼貌程度和卫生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实验报告【摘要】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农村有着特殊的教育环境,对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应该因地制宜,从细节入手。

本实验报告从实验前后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入手,探究适合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自我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是我校2012年申报,被大英县教育局小学德育课程实验研究课题组批准立项的课题。

经过2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了研究方案设定的部分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课题的提出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因此,我们从本地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入手,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作来抓,让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及对象本课题研究的范围玉峰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

三、研究目的①探求一种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方式,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②促使教师树立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③探索一套适合我校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

④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模式有机结合。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1.对学生做人好习惯养成的研究。

2.对学生做事好习惯养成的研究。

3.对学生学习好习惯养成的研究。

4.对学生生活好习惯养成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一)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6-8)课题研究开始,要求每个学生拥有一本《弟子规》、《礼仪手册》和《养成教育》及四个好习惯要求。

为让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更具时代特征,课题组重点开展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组织课题组学习培训查阅文献,利用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国内知名网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特点,寻求更具时代特色的青少年优良的行为习惯。

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二至五年级学生,发放526份问卷,回收526份。

问卷分为学生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四类。

由课题组成员完成问卷设计,其中行为习惯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文明礼貌、品德行为、卫生习惯等方面内容。

(1)调查结果与说明:我们对调查所得资料,组织专人进行统计处理,其情况报告如下:表1:文明礼貌情况从上表可知,61.1%的学生能主动向老师问好,说明在文明礼貌方面多数同学做得好。

同时在调研中发现学生使用礼貌用语坚持不够好。

表2:做人习惯情况从上表可知,有75%捡到东西交给老师,反映学生比较诚实。

同时在调研中发现,41.7%的学生做错事,不能主动承认,44.2%的同学在和同学了生冲突时,一能主动谦让,61.2%的同学不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

表3:生活习惯情况从上表可知61.7%同学每次吃饭前洗手,43.4%同学看到学校内有脏物赶快捡起来。

现时调研中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在个人卫生,保持学校卫生方面较被动,应引起重视。

表4:学习习惯情况从上表可知48.8%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同时发现,不能经常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达59.7%,在学习方法方面对学习新知识提前预习仅达35.5%,对学过知识经常复习达4.18%。

反映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

(2)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调查发现,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品德行为和学习习惯两个方面,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因素相关:①学生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相关由于农村部分家长对学生卫生要求、使用用语要求意识浅薄;另一方面家长自身不良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较差。

加之当今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使得相当部分家庭教育“重智轻德”,孩子缺乏人际交往,脆弱娇气,。

为了使孩子明天更美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紧密配合,同步发展,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尤其必要。

②学生习惯养成与教师教育观念相关学生自我主动学习意识薄弱。

究其原因,既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关,还与老师的教育观念有关系。

部分老师仍存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忽视学生习惯的培养。

③生活习惯养成与学校常规教育相关。

学校在进行矫正教育中往往是堵的多,疏导的少。

说教批评多,引导实践少。

(二)第二阶段操作实施阶段(2011.9-2013.9)1.抓常规教育,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打好基础,学校将持之以恒开展“日查、周结、期结”的常规教育活动。

日查:每天由少先队监督岗的学生进行细致检查,进行量化评比。

周结:总结一周工作,根据四个好习惯进行文明班流动红旗评比,表扬文明班级、四个好习惯之星(学生)。

通过公布每周量化评比成绩,督促各班进行反思,找出习惯养的方面及不足,不断改进班级工作。

期评:根据《固河中心小学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和《固河中心小学“好习惯之星”评比办法》开展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家长评。

2.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各班每日坚持背诵古诗,口算练习。

每周写一篇日记或读书心得,出一期学习园地。

根据《固河中心小学文明班级评比细则》每月进行一次学习情况评价,同学们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教导处有计划的开展促使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活动。

如:读书竞赛,口算比赛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上教师要严格教学常规,培养学习好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每学期撰写一份潜能生转化案例。

3.家校联手,形成合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家庭教育要从落实家庭教育常规入手,如:对长辈有礼貌,养成按时学习的习惯以及生活、劳动习惯。

通过家长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不断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学生做到在校在家一个样,促进行为习惯的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学校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

号召学生学习身边榜样,营造比学习比进步、比提高的教育氛围,促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之目的,增强活动效果。

5.根据不周时期出现的问题,利用家长会给学生及学生家长做专题讲座。

家庭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2011年9月我校成立了家委会,便利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6.利用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研究过程中,为保证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坚持做到以下几点:(1)要求班主任来抓实管、经常、反复地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和校本教材《习惯成就未来》。

(2)学校对规范学生行为采取了正反两方面教育相结合的办法,管教结合,让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进行评比,并把检查、评比的结果列入班级考评内容。

(3)认真做好德育常规工作“五个坚持”。

始终坚持规范的升旗仪式、坚持“文明班评比”制度,坚持“文明监督岗”制度、坚持“主题队会”制度、坚持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工作等。

7、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文化,是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学校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等都是是校园文化的表现范畴。

如校园的建筑设计、绿化、校规、作息时间、活动课程设置,学校环境布置、办公室布置、教室的布置……它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具有导向、激励、传递文化信息、审美、娱乐及教育人等功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熏陶、感染作用。

如何优化校园环境,增强育人功能:8.运用多种手段,唤醒学生的养成意识。

儿童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情感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行为随兴趣而转移,还不懂得行为应遵循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唤起学生的习惯养成意识,使他们将自己的行为自觉地纳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和校本教材《习惯成就未来》等要求上来。

六、研究的成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校经过几年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践模式,建构起了与学生及其生活紧密相联的养成教育内容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良好习惯的比率有所提高。

为了证实这一效果,我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其结果如下:表1 课题开展前后文明礼貌对比表从上表可知,89.6%学生能向老师主动问好,比活动前提高28.4%,交流中能经常使用礼貌用语比活动前提高23.3%说明在文明礼貌方面开展教育实践,在活动后明显的提高。

表2:课题开展前后品德行为做人习惯情况对比表从上表可知,有75%捡到东西交给老师,反映学生比较诚实。

同时在调研中发现,41.7%的学生做错事,不能主动承认,44.2%的同学在和同学了生冲突时,一能主动谦让,61.2%的同学不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

四、五年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所表现被动性尤为突出。

表3:课题前后卫生习惯情况对比表从上表可知61.7%同学每次吃饭前洗手,43.4%同学看到学校内有脏物赶快捡起来。

现时调研中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在个人卫生,保持学校卫生方面较被动,应引起重视。

表4:学习习惯情况从上表可知48.8%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同时在调研中发现,不能经常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达59.7%,在学习方法方面对学习新知识提前预习仅达35.5%,对学过知识经常复习达4.18%。

反映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

从课题研究前后对比,学生行为习惯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现在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蔚然成风。

2.提高了老师的教育研究水平课题组老师自觉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有关材料,外出考察学习,认真撰写论文,教学心得体会和教案。

更新了观念,改善了老师的教育行为和实践。

几年来,我校老师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获奖共论文100余篇,发表在市级以上刊物或网站论文30余篇。

其中刘美强等多位老师的论文发表、刘景艳等老师的德育课获得市县教学能手和优质课3、形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变化,形成了学校、家庭齐抓共管新局面。

当代教育正在走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不可分的格局。

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规范家庭教育要求,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统一,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多年来,我们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定期对家长进行家校知识讲座,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研究。

尤其是在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中,我们更是注意争取家长支持与配合,向家长宣传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使不少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

4、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校进行了本课题的实验之后,全校所有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对任何活动都有热情,并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