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1.介绍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2.结合案例分析,以我国冬季雾霾现象为例,讲解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3.运用多媒体课件、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如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2.强调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雾霾、气候变化等。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国冬季的雾霾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时事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还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今后学习更多地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第一节“大气环境”,主要内容是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由地球表面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 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个小内容,这节内容是对上一节课内容《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以及后面内容三圈环流和气候的形成基础,可以说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学习的一个承上启下。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课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特制订如下三维目标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用热力环流来解释一些日常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利用设问法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知识。
利用图示法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热力环流的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绘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学情对于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大气与气候的初步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规律的可能性。
同时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一些热力环流的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却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向理性提升。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四.重难点重点: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难点: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热力环流的过程分析清楚,再结合适当的练习,问题设置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点也就很容易突破了。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确定如下教法五.说教法1.问题驱动法,教师设计本节的一些基本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完成。
2.实验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要学生观察现象并且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归纳。
3.图解分析法,展示热力环流图从中了解规律并且进行归纳总结。
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学法指导:六.说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图归纳地理规律,并且学会知识迁移理论联系实际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本节课包括三部分知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
从本节内容来看,总体安排从因到果,从整体到局部:大气热力作用影响地面受热状况,而地表受热的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课时安排三节,第一节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节学习热力环流,第三节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
【课程目标】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本节课课程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技能掌握热力环流原理,能解释常见现象培养读图能力提高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推理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及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二教法分析1、多媒体教学由浅入深,分层设问,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
2、合作探究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学情分析】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结合实际理解原理。
但是对本节课用到的大气物理学原理,学生跨学科的迁移能力较差。
【学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利用原有的知识来推理分析,得到新的知识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春暖花开,大家都喜欢到野外放风筝。
为什么人们会选在春天放风筝?【设计意图】用简单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空气受热上升形成感知。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小组合作完成烟雾飘动的实验【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到烟雾的飘动,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2、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问题 1、气压值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2、物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怎样变,密度怎样变?3、大气上升后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密度和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受冷呢?4、密度变化后,原来同一平面的气压会怎样变化?5、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后对大气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当地面受热均匀时,大气受热均匀空气相对稳定;空气受热不均时大气产生运动。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之后,进一步探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它对于理解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教材通过实验、示意图和文字描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大气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前面的学习中也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然而,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对于热力环流这种较为抽象的地理现象,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生动的案例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解释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教学难点(1)等压面的弯曲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热力环流的说课稿
热力环流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热力环流”在现代气象学中占据着基础而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大气科学的核心内容,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热力环流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掌握天气系统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进而提高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1)作用与地位热力环流作为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对于学生构建气象知识体系具有基石作用。
它连接了学生对地球运动、气候形成等多个知识点的理解,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分类及其对天气现象和气候的影响。
内容包括: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与变化、以及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基本过程;掌握不同热力环流类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现象和气候的影响。
(2)能力目标能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通过观察和分析天气图,识别高压和低压系统,预测天气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环境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基本过程及其对天气现象和气候的影响。
(2)难点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与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同时,结合实际天气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说教法在教学热力环流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并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
(1)启发法我将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有的地方夏天特别热,而有的地方却很凉爽?”或者“为什么台风总是先在海上形成?”这样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索热力环流背后的原理。
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案《大气的运动》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教案授课人石晓巍学科地理授课内容: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1、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知识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目标3、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原因。
学技能1、掌握气压分布和海拔、气温、空气运动的关系。
目2、理解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目标标1、激发学生亲自探求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情感要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目标求服务于社会。
《大气的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教材大气的水平运动。
其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
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分析过程的学习,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
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教学 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和等压面的弯曲的关系。
重点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环流形成。
难点创设情境探究式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资料[导入新课]教学点燃蜡烛放在教室门口,引导学生观察火焰的方向引出大气运动。
学生自过程学大气运动第一段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太阳辐射)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辐射造成各纬度受热不均)3、大气运动的分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讲授新课](案例引入) 播放资料: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
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的良机。
诸葛亮依计划将司马懿之众引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程序个四方面来说一下。
一.课程标准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二.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等。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程序【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展示室内空调的安装位置和暖气片的安装位置,问为什么这样安装?(创设情境,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分组探究】主题一:展示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过程主题二: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让学生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和热岛效应,加强对热力环流的应用【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师补充归纳总结。
《热力环流 》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热力环流》说课稿1第一部分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第三课时,在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但却是理解本章“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的重要基础。
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同时它也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多有考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重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
四、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而且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实验演示和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2.1热力环流说课稿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和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引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关注。
2.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实例,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中的温度差异是形成热力环流的关键,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2)热力环流对环境的影响: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等方面的影响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实例来深入理解。
(3)热力环流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运动、地图等基本知识,为理解热力环流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究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续学习大气层结、天气系统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征;掌握热力环流对环境的影响;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段关于热力环流现象的短视频,如无人机拍摄的城乡温差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热力环流对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城市比乡村热?”“这种温差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作业目的:通过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调查报告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实践作业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
因为学生对空间的思量和想象能力有限,过程的讲述成为知识讲述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预,积极思量,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索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索,并因此获得发展。
4、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三、说学法对于学生,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合作探索等形式,熟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进而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四、说教学过程导入:提出问题“为什么暖气片装在教室的下部而冷空调却装在教室的上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从而进入版块二的内容。
版块二引导学生并在讲台旁做实验:一个玻璃缸内摆布两边放两个碗,碗内分别放进冰和热水,将点燃的香放进玻璃缸内并盖上顶盖,请同学注意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湘教版必修一《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说课稿
湘教版必修一《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说课稿一、教材概述本说课稿针对《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这一教材单元进行讲解。
该教材单元是湘教版必修一的内容,主要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系统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格局,进一步认识到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和形成原因。
2.掌握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能够描述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3.理解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认识到大气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实际观测数据中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清晰地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大气环流。
2.理解大气环流与地球气候的关系,能够分析大气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
3.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观察并分析现实中的气象数据,从中得出结论。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大气环流的定义和基本分类,如经向环流、纬向环流、垂直环流等。
2.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详细解释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3.大气环流的特点和基本格局:探讨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特点,如南北半球的风向、气压分布等。
4.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关系:说明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如赤道附近的气候特征、季风气候等。
5.大气环流的观测和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气象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研究大气环流的变化规律。
2. 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并进行概念解释和原理说明。
2.组织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特点和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实地观察: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室外观测气象数据,通过实际观察和记录,加深学生对大气环流的理解和感知。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河南省漯河市第四高级中学于泳海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叫于泳海,来自漯河四高,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选自人教版必修I第二单元第三节。
下面我分以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常见、最简单的形式,但它却能够揭示大气运动的许多规律性特点,对于学生以后学习天气与气候是理论基础,所以也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目标的确立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课程目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A、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和根本原因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高低压的分布状况、等压面的弯曲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B、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感知地理知识—理解地理知识—巩固地理知识—应用地理知识”的思维过程2.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讨论、整合,最终得出结论3.提高表达及交流协作能力,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C、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现规律学习习惯。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图中等压面的弯曲规律;热力环流的实例——城市风二、学情分析有利方面:学生生活中就有许多热力环流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可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
不利方面:1.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强2.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未养成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学习习惯3.由于本节课要用到一些物理原理,而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迁移的能力显得不足。
三、教法和教学手段1.结合课件,层层设问,使学生理解、掌握热力环流2.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四、学法1.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突出学科特色,注重指导学生读图、析图、画图、观察总结,发挥空间想象能力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运用原有的基础知识,分析、推理、得出新知识的能力五、教学过程以生活中的两个现象引入新课1.大气运动是如何发生和进行的?2.大气运动有怎样的规律性?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个感性的认识。
热力环流说课稿人教版
热力环流说课稿人教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热力环流的定义及其形成原理。
2. 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3. 通过实验和实例,观察和分析热力环流现象。
4. 认识到热力环流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 热力环流的类型及其特点。
- 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现象的直观理解。
-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提问、讨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思考。
-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相关实例。
-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热力环流现象。
2.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展示热力环流的动画和相关图表。
- 实验器材:如热风机、风扇、烟雾机等,用于模拟热力环流现象。
-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为什么山顶比山脚凉快?”引入热力环流的话题。
- 简要介绍热力环流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授新知- 定义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
- 形成原理:地面受热导致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区;冷空气补充形成高压区,从而产生环流。
- 类型及特点:- 海陆风:由于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同引起的日间和夜间的风向变化。
-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心由于建筑物密集、人口众多,形成高温区域,与郊区形成环流。
- 实验演示:使用热风机和风扇模拟海陆风的形成。
3. 互动讨论- 让学生讨论热力环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例子。
- 分析热力环流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应用拓展- 讨论热力环流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 探讨如何减少热力环流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宋志扬)热力环流说课稿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原理和规律、并能绘图说明热
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正确解释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例如:海陆风、山谷 风、城市风。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以热力环流实验为基础,遵循“观察实验
→获得感性认识→提出问题→分析原理→总结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 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并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自主 学习或与他人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宋志扬 《热力环流》说课稿
五、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 大 气 运 动 最 简 单 形 式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方向的气压差 热 力 环 流
大气水平运动 二、局地环流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热岛效应
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宋志扬 《热力环流》说课稿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
学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科学态度。
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宋志扬 《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说教材
3.教学重难点
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认真钻研教材之后,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 重难点为以下三个方面: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理以及在实际中运用,是本节 课的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说课稿 ——宋志扬
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说课内容
1 2 3 4 5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板图)
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宋志扬 《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说教材
2.1 冷热不均引起 的 地球上的大气
2.2
地 2.3 常见天气系统 理 必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2.4 全球气候变化 修 1. 地位和作用 一 这节课是“大气运动”的开篇和基础性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有助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热力环流说课稿2
8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师生互探、突破重难
任务:绘图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归纳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学习形式:互学 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依据:遵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培 养综合思维的能力
9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师生互探、拓展升华
任务: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 学习方法:拓展探究 依据: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的能力,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2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二、说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知道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识记热 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能够图示阐述热力环流的形成 过程,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相关现 象,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 分析推理运动 过程 归纳分析推理运动过程(理性认识 给出 生活实际案例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 形成综合思维。 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习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 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中图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大气运动——热
力环流
说 课
1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一、说教材
《热力环流》是中图版高中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第二 个问题。 从认识大气角度看,它是《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的 延续,是对大气圈的进一步补充,为学习大气运动做好 了铺垫,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课标来看,本节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 从课程要来看,本节课体现地理核心素养。
3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确定依据:逻辑性强、抽象 教学难点: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确定依据:调动和运用地理信息
热力环流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 ??说课稿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选自中图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的第二章第一节,本节主要内容有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等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大气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热力环流,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是对前面大气热力作用知识的应用,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
为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培养学生联系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我把海陆风和城市风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安排在了这节课。
2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其次,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3 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通过图示阐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及过程,绘制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状况。
(2)学生能通过等压面判断高低气压及大气的运动状况。
(3)学生通过热力环流原理分析解决与热力环流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阅读等压面图,体验从图表中发现问题、总结归纳的认识过程。
(2)通过海陆风对海滨城市的影响,及城市风在城市规划中的的作用进行思考、分析,体验从实际生活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总计归纳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第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它是第二章的基础内容,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理解大气受热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变化,
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的地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热源;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运用
第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地理基本知识,但是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原理性认知比较少。
但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而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
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研究法、引导启发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复习式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学的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和削弱作用会引起地面的冷热不均,从而导出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二)新课讲授:首先,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大气受热和冷却时的运动过程;接下来,老师边解说边绘热力环流图(板书)
讲解时抓住(1)这是从近地面到高空的等压面图,补充什么是气压,等压面,(2)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来讲解大气的垂直运动(3)同一水平面上,大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总结:①同一水平上(高度),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②垂直方面上,越靠近地表的气压越高。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我们进行案例研究:分别介绍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的热岛效应,这部分的知识我主要是采用启发是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板书:三、案例)
1、海陆风:先由教师介绍白天海陆的受热状况及其所形成的热力环流,然后让
学生动手画出夜晚的海陆风以及山谷风和城市的热岛效应的示意图,个别上台示范。
2山谷风:
3城市的热岛效应:
(三)知识巩固:习题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便以学生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