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5afb0156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0.png)
1.介绍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2.结合案例分析,以我国冬季雾霾现象为例,讲解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3.运用多媒体课件、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如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2.强调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雾霾、气候变化等。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国冬季的雾霾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时事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还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今后学习更多地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第一节“大气环境”,主要内容是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由地球表面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46fc82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1.png)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各位老师: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学时〕,下面我就这节课的设计说说我的想法。
一、课标解读:本节课标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根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根底。
这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拟多的。
第—,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根本原理。
第三,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根底,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根本原理。
第四,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二、学生分析: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肯定了解,但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尤其是本节内容涉及很多物理知识〔力学的受力分析、热学中的辐射与大气热运动〕,这增加了本节内容学习的难度。
因此需要教师在强化引导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逐渐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我们采纳的人教版教材,和鲁教版、中地版、湘教版相比,此节内容结构相似。
差异较大的是“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编写,人教版做了比拟大胆的处理。
我比拟认同人教版和鲁教版的编写,“大气的受热过程〞抽象、宏观、复杂,符合新课程关于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要求。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学时间2课时,通过上面的分析,我认为第1课时可以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这两大知识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阐述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能量转化,要学生明白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而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f93ed9cf705cc17552709a0.png)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知识。
教材在处理三个框题时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则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教材在介绍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又从整体到局部,选择了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三部分只是的内在联系,通过因果关系的推导和联想,发展学生的理解记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过程。
(3)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探讨使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利用图表分析归纳保温作用,运用图示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绘画方法。
2、难点:(1)大气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为什么会冷热不均呢?这就跟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过程(一)学生读图2.1,完成练习:1、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排列正确的()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辐射→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吸收C.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教师指导读图,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出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如右图)练习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太阳B.云层C.地面D.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4b6a346b9d528ea80c779ba.png)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材分析: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
重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
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概念容易混淆。
课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
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学习方法: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流程板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aefb04c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c.png)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引言本次说课主题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属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材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特点,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本说课将结合学生的实际环境和生活经验,通过示意图、实例解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该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掌握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大气运动的兴趣,关注环境变化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 1. 教学重点:介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原理。
四、教学过程4.1 绪论(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天气是如何变化的?”•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说明学习地球大气运动的重要性,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4.2 知识讲解(15分钟)4.2.1 大气运动的概念和特点•通过示意图,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并介绍大气运动的概念。
•讲解大气运动的特点,如宏观层面上的东、西风带分布,垂直层面上的对流运动等。
4.2.2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介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如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空气的密度差异。
•解释温压作用原理,即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与结果。
4.3 实例分析(20分钟)•分析实例一:阳光照射地表的过程–解释太阳辐射热量的不均匀分布现象,以及地气的相互作用。
–通过示意图和具体数字,展示阳光照射不同地区时地表温度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分析实例二: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介绍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山脉的阻挡作用和风的产生。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高山区和山谷地区的气温、气压差异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f51f31fa300a6c30c229f38.png)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主要包括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知识间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与人类关系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则是热力环流的细化和深化。
不仅如此,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原理与状态,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
所以第一节为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奠定了整章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绘制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及其依据重点: 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本课时的重点,它承接上面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上面内容的继续,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过程分析方法和原理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前提,这部分内容因果关系、逻辑性强,要运用电教媒体设置情景,并着重讲解。
难点:风的形成和风向的确定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
尤其是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部分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及方向抽象,是难点知识。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内容抽象,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特别是风向的确定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部分物理受力分析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计算机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1a5dc0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6.png)
结
大气运动是地球上各种气象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通过深入理解冷热不均引 起的大气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冷热不均引发的大气运动
1
热力学性质对大气运动影响的简要说明
了解气体的扩张和收缩如何导致气压的变化,从而引起大气运动。
2
冷热不均造成的大尺度环流运动
探讨赤道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气压带等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形成及其对气 候的影响。
3
局地风系统的形成与作用
解释局地地形、海陆风、季风和海洋表面温度变化等因素如何引发局地风系统。
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现代气候变化的原因
讨论人类活动如何导致全球气候 变化,以及温室气体增加对大气 运动的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 升的影响
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引发更频繁和 更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并导致 海平面上升。
大规模天气现象:厄尔尼 诺和拉尼娜事件
深入探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如何影响全球大气运动和气候变 化。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 稿
在这个演示中,我们将探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气运动现象及其与冷热不均的关系。了解大气 层的构成结构和热力学性质对于理解这一现象至关重要。
大气运动概述
地球大气层的组成结构
了解大气层的分层结构以及各层的特性和功能。
太阳辐射和地球能量平衡的影响
深入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能量 平衡如何调节大气层中的温度分布。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181b96ecc22bcd127ff0c49.png)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㈠课标解读内容规范: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进程。
课标解读: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了解的知识水平②〝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③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进程,需求借助大气受热进程表示图、大气热力环流构成表示图等④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
⑤大气受热进程,实践上是太阳辐射、空中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进程。
⑥学习大气受热进程是为了解大气运动奠定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求论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㈡教材的位置和作用本节课属于自然天文的基本原理范围,是先生学习和未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天文基础知识。
可为前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实际基础。
㈢教学目的1、了解大气的能量来源和太阳辐射、空中辐射、大气辐射的性质。
2、运用图示、联络框图等说明大气的受热进程。
应用图表剖析归结〝温室效应〞。
3、经过实验、绘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构成4、运用大气受热及热力环流的基本原了解释理想生活中的天文效果。
5、经过了解大气运动的成因,感悟物质运动的规律和联络,并增强先生的大气环保看法㈣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进程及其运用,热力环流构成原理㈤教学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二、说学情高一先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有一定的读图和剖析才干,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先生仍局限于理性看法,无法自主完成天文规律原理与团体阅历的结合,对概念、实际的归结才干较弱。
因此,教员必需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佐,启示引导先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三、说教法㈠教学实际:1、建构主义学习实际。
2、脑迷信有关原理㈡教学方法:读图剖析法、案例剖析法、效果探求法、实验法㈢教学手腕:板图、多媒体辅佐教学四、说学法1、会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空中的保温作用及原理,解释理想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2、会运用热力环流原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的构成及其影响。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31e66a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f.png)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1一、课标分析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更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模块1的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本节内容既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基础,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学习内容分析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本课时重点分析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第二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第三是大气的热力作用。
3、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1)教学目标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基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衡量本节课程,具体可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①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册图表说明第一是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②知识与技能方面:明确大气的热源,大气的各组成及大气的垂直分层;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大气情况及天气状况;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表的作用以及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并结合实际解释自然界中的生活现象对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做相关的讲解。
地理: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人教版必修
![地理: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95699f0cad51f01dc281f1e0.png)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杨莹莹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第二章的是基础,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明确大气的热源;大气的热力作用;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过程与方法:探究法学习大气的热量来源;图表分析大气的保温作用;联系实际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风的形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大气的环保意识,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3、重点、难点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热源;大气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二、学情分析1、学生情况:高一学生具有一定地理基本知识,但是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原理性认知比较少。
但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2、学法指导(1)通过绘制大气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尽量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实例(比如热力环流)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课堂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知识。
三、教法分析(1)教学方法的选择:启发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等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设疑导入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应该都见过在深秋的季节时,劳动生产者会在田间地头用潮湿的柴草燃烧一堆火,你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作用?(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新课学习适当补充:大气的物质组成、作用及太阳辐射的有关内容。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师师用多媒体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让学生有比较直观、比较形象的认识。
边演示,边解释总结。
总结: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8ff2fbcfd5bbfd0a79567345.png)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方面,首先使学生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和受热过程,其次是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最后使学生理解高空和近地面风向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在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思想教育方面使学生认识大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该如何趋利避害,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对于这些目标是如何实现的,我会在后面的讲述中详细讲解到。
二、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它不是教学的产物,作为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
我在处理这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是注意线索清晰,使教材知识系统化;第二符合普遍认识的规律,方便学生记忆。
本节教材有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第一部分内容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第二部分内容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讲述了大气为什么会运动,怎样运动?大气的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因为水平运动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所以第三部分讲述了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风”。
三部分内容紧密联系,层层递进。
本节内容也是学习下一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论基础工具,可以说本节在这一章中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1、重点及依据:本节课的重点有两个:⑴热力环流的形成:因为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研究大气运动的基础。
⑵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因为它是研究全球性大气环流形成的基础,进而研究天气和气候的形成。
2、难点及依据:本节课的难点有两个:⑴在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当中,等压面的形态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实际上热力环流的学习并不是很难,关键是该过程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等压面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等压面弯曲方向的判读,学生更感到困惑。
⑵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854afd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c.png)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1一、说教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说学情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所以,感到很难把握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课前学生的相关知识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认识不足,部分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复杂度。
三、说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1.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2.课余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65a007627284b73f242507b.png)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中的第二章地球的大气的第一节,本节分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都是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地理原理知识。
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本章内容主要是深入介绍大气圈中所发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形成的天气现象,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是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
而本节内容又是本章内容的开篇所学,是整章内容的基础,必须牢固掌握,后面的知识才能理解。
但本节内容的三个部分都是原理性知识,涉及到大量物理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而且新课本在第一部分的内容上对比以前的课本删减了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分层,波普曲线图等,知识的连贯性上欠佳,但同时把内容精简了,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一些。
但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合理性,在第一部分内容的讲解上还是得补充一些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原理。
比如说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光谱曲线图等,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尽量把补充的内容形象化,不要求被那些条条框框的,要求理解复述即可。
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讲解时,应该点明两种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需要回忆一些曾经学过的物理概念,比如气压,等压面,气压梯度力等等,分步骤讲解。
2说教学目标本节内容课标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后两部分虽然没有直接的要求,但是是后面几节内容的理论基础,因此必须要求掌握其原理,并能分析运用。
介于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欠佳,高中物理知识尚未成熟,在相关的物理知识上无需做太大的扩展,只需深入简出的让其明白这些地理原理即可。
根据这些,我确立的如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运用示意图表示出来说出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根本热源2运用图描述出热力环流过程3说出风产生的直接原因,判断出在不同条件下的风向和在等压线图中标出风向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学习,情景学习尝试用图示完整的概括地理原理,尝试运用原理去分析现实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9b1080c05087632311212cd.png)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大气和地面受热的过程及其热量收支情况。
2.掌握下列概念: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
3.应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原理解释下列类似现象①与地表相比月表白天温度更高②与地表相比月表夜晚温度更低③多云的白天的气温比晴朗的白天温度偏低,而夜晚温度偏高(有云是气温的日较差小)4.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过程,以及在形成过程中冷热、气压(含等压面)、空气运动的状况(垂直和水平运动)。
5.能够完成等压面弯曲变化的相应题目。
[教材分析]意义: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包含三部分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后续部分气压带风带(第二节)和常见的天气系统(第三节)的基础,与常见的一些自然现象,农业活动及城市规划的一些措施和布局都有关联。
其中,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收支和地面热量的收支对于学生理解大气最基本要素(气温)及其变化影响很大,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收支与下列现象有关,日气温的高低、日温差高低、垂直方向气温的递减率、出现霜降的规律及相应的农业措施等。
热力环流对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的理解的基础性作用很突出,也利于学生理解城市规划中郊区绿化带的意义。
踏实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对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形成过程难点:1: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收入及其影响因素2:热力环流气压的比较和等压面的变化难点对策:简化讲解,促进思考,辅助思维模型构建,讲练结合。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说明1]: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教师只要引导就可以了。
[说明2]:对学生的要求有两点①学生首先独立完成读图思考②在独立完成思考题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完善答案][讲述]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会被反射和吸收掉一部分,大部分到达地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吸收称之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只是太阳的一部分,吸收的更少。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a3a9f7b10a6f524cdbf8531.png)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从容说课本节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
应重点分析讲解三个内容:①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此处可补充大气组成成分的内容。
大气受热过程环节过多,且都有一个专业名词(如大气吸收等,由此产生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造成学习困难,应利用图示帮助理解。
②热力环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同时要结合第一章内容,理解太阳辐射在纬度间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并归纳学习思路,热力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正确的顺序是: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③说明三个力与风的因果关系,讲解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
因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它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就成了难点,要强调在大气运动的方向上偏转。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c59152bf12d2af90242e6c8.png)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篇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第二章的是基础,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学习目标及确定依据(1)本节教学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知识与技能方面:明确大气的热源;大气的热力作用;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②过程与方法:探究法学习大气的热量来源;图表分析大气的保温作用;联系实际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风的形成。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大气的环保意识,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确定依据①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②本节内容:从大气冷热方面来探索大气的运动。
③教学要求:让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的原理和风的形成有较高的认识。
3、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1)重点和难点: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热源;大气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2)确定依据:①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bf0c525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a.png)
三、学情分析
高一属于初中教育向高中教育的过渡阶段。兴趣稳定、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具有初中生身心发展特征——思维还较为感性,推理能力较差;对于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因此,建立合理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叙述由浅入深,讲求梯度,适度增强语言的专业性和课堂活动的开放性。
06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B
冷却
A
受热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
冷却
B
大气的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低
高
高
B
低
A C 高 低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A C 高
高
低
B
高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
低
课堂小结
垂直方向:压强随着高度的升高逐渐降低。 同一水平面:等压面向上凸为高压,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
海陆风
白天:吹海风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上界
地面
地 面 辐 射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吸收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返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辐射
射向地面
太阳辐射
地面增温
大气吸收
地 面 吸 收
反射
课堂小结:
太阳
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
少量的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少量 大气辐射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大气逆辐射
202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汇报日期
教材分析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一节分成三部分,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说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说教学重点、难点】热力环流是本课时的重点,它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因果关系、逻辑性强,教师要运用实验及电教媒体设置情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探求、大胆想象,从而得出结论,以达到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发展的目标。
知识上有一点要注意使学生明确:热力环流形成中的“高压”与“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热力环流的过程分析清楚,再结合适当的练习,问题设置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点也就很容易突破了。
由此也使学生对事物的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
【学情分析】针对学生在学科知识水平上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归纳规律的可能性,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很弱;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
在这两个矛盾的基础上确定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授课,同时使用讨论法和演示法,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认可本课的社会文化价值,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的目的。
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
现代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问题引导式教学,灵活运用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理解记忆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日常生活接触比较多,可让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并演示教材中的实验,帮学生理解抽象的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验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边读图边分析;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建立新知。
课堂练习法:设置典型练习题,巩固当堂知识。
【说学法】探究发现法。
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张力。
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
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说教学媒体】采用自制课件进行教学,课堂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易于反馈,便于学生理解。
【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课程导入、系列问题探究、归纳形成新知、活动调节扩展。
依据学生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各内容模块按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活动、教师辅助的思路进行。
具体安排如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大家在夏季有没有经常感觉到白天和晚上的风向发生较大的变化?白天一般吹什么风,晚上吹什么风?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在我们沿海夏季的白天一般吹的是偏南风,晚上一般吹的是偏北风,风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风向在每天发生明显的变化的在我们地理学上称做海陆风,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白天和晚上的风向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学了今天的热力环流,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以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海陆风导入,这样做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创设情境: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教材活动中的实验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1) 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 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3) 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4) 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引导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问题引导:烟雾是向哪边运动?向温度高还是低的方向飘动?联系物理学中的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思考为什么烟雾会向冰块方向飘动?同学们所做的这些实验,实际上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热力环流。
有没有同学能根据这些实验说出存在这些环流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实验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细微变化,讲解时还应联系初中物理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同时设计分层次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使抽象的热力环流形象化。
二、深化理解从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温度差异会引起空气的运动,大家回想上一单元我们学习地球运动时,知道地球表面各纬度获太阳辐射多少不同。
提问:地球表面各纬度获太阳辐射多少有何不同?教师总结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提问:冷热均匀状态,等压面分布有何特点,与地面有什么关系?此时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展示图2。
3热力环流的形成A 图)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1000百帕 1005百帕 1010百帕 同一 水平面假设地面上有A、B、C三地,用三条线表示等压面(参考本节教材中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由下往上依次是1010,1005,1000(百帕)。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冷热均匀状态,同一水平面气压相等,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此时三地的大气处于静止状态。
展示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动画,边展示边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成因。
A地受热,B、C两地遇冷,利用物理学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分析,A地和B、C 两地空气会怎么运动?冷热不均匀状态,A地大气膨胀上升,B、C两地大气收缩下沉。
提问:A、B、C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有什么变化?等压面有什么变化?此时,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还相等吗?这种气压差异会带来什么结果?学生:观察、判断、推理、回答点击画面,演示热力环流的动画。
讲解: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原先的水平等压面逐渐发生弯曲。
引导学生看图观察: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还是低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高压还是低压?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高压和低压是相对而言的;即相对于同一水平面。
并且,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板书】过渡:以上是我们从理论角度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现实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三、问题探究请同学们拿出上节课让大家收集的有关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继续分组讨论课本P55的问题研究。
引导学生读图2.29:(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创设情境:大家从气温变化、地表状态、景观等方面分析,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找出图中高温和低温各分布在哪个地区?教师小结:市中心区气温最高,郊区气温最低,城市居民区气温相对较高,城市公园气温相对较低。
为什么城市内的气温会这样分布?什么是城市的热岛效应?对比图2.30和图2.31讨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除了图中提示的原因外,想想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教师小结:(1)城市建筑物和铺砌的道路、地面多半为导热性好的材料制成。
它们受热传热快,白天在太阳的辐射下,结构面很快升温,滚烫的路面、屋顶把高温很快传给大气;日落后,加热的地面、建筑物仍缓慢地向市区空气中播散热量,使得气温升高。
(2)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有大量人为热量释放。
(3)高大的建筑物造成近地表风速小且通风不良。
(4)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
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与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以及气象条件有关,一般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年平均温度比周围农村约高0.5℃~1.0℃,如石家庄市区温度可比远郊高出2.0℃~3.0℃。
展示城市风动画,引导学生读图2.29和图2.32: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分析热岛环流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城市中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种热岛环流会对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哪些影响?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影响?提示:治理措施可以从吸热和放热两个方面考虑。
教师小结:城市热岛效应利少弊多。
市区温度高,周围地区的冷气就会向市区汇流,结果把郊区工厂的烟尘和由市区扩散到郊区的污染物重又聚集到市区上空,久久不能消散。
热岛气候使夏季的市区更闷热难耐,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治理措施可以从吸热和放热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植树造林可以吸收城市排放的热量,一方面应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节约能源。
知识迁移:1、假如你是一位城市规划者,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何处?2、对城市进行环保,在什么位置植树造林最有效?3、如果该城市为上海,建设卫星城镇应在何处?这个问题探究设计:结合亲身体会,形成关注身边地理事物的观念;通过设置各种由浅到深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探究某一地理事物的思路与方法。
问题的设计既做到知识的迁移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突出人地关系这条主线。
四、知识的迁移以上我们已经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分析了城市风的形成,你能否分析出“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形成呢?点击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形成动画,演示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分析其成因。
并完成教材中活动部分问题。
结合身边的地理,由学生亲身体会的现象出发,运用现学的原理,探究自然现象的成因。
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进一步引申里我们分析的是一天之中由于温度的日变化,产生的冷热不均,引起海洋和陆地之间风向的变化。
那么随着季节的变化,海陆之间近地面风向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从而引出“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