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

合集下载

对莫里森小说《宠儿》中赛斯形象的解读

对莫里森小说《宠儿》中赛斯形象的解读

对莫里森小说《宠儿》中赛斯形象的解读作者:许明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6期摘要:莫里森小说《宠儿》,成功地塑造了黑人女性艺术典型,即赛斯。

在小说中,赛斯这一形象显现出她不仅是一个受难者,而且还是一位抗争者,充分表现出赛斯的性格特点、思想以及审美价值等。

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分析,作者笔下所塑造的赛斯形象体现出的思想价值是由于它具有思想启蒙性质,并且又能够反映出作者对黑人前途与命运发展的高度关注。

由此看来,对《宠儿》这部小说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所学知识,重点对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赛斯形象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今后学者对赛斯形象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莫里森《宠儿》赛斯形象探究莫里森是美国一位极其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同时她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在近半个世纪时间内,出版了八部长篇小说,其代表作品有《宠儿》、《天堂》等,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莫里森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看出,她是具有强烈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作家。

而在她所创作的小说中,有两个显著特点,即“民族叙事”以及“种族话语”。

另外,她所创作的小说作品,都是站在黑人女性角度上,借助各种艺术创作手法,构建出一独特艺术世界。

莫里森所创作的小说,都是针对黑人,尤其是将黑人女性生活状态贯穿到小说当中,同时将黑人女性前途以及命运发展作为小说创作的一条主要思想线,而她所创作小说的主要目标是将黑人女性形象真实地反映出来。

而在莫里森看来,所塑造的黑人女性形象具有多种特点,例如:系列化、多样化以及典型化。

其中,在她所创作的小说《宠儿》当中,赛斯是具有一段独特人生经历的一个艺术典型形象。

文章重点对赛斯形象特点、思想内容和认识价值加以详细论述。

一、痛苦倔强灵魂在莫里森所创作的小说当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数具有系列化特点,既有老一代黑人女性形象,又涉及到年轻黑人女性形象。

上述谈及到的女性黑人形象,其人生经历都是大不相同的,而且思想性格也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莫里森笔下,都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

《宠儿》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宠儿》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宠儿》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宠儿》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导语】:《宠儿》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身份构建的后殖民解读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身份构建的后殖民解读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身份构建的后殖民解读【文章摘要】:作为一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非裔文坛的领军人物,她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文字创作出多部为黑人解放而疾呼的力作。

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是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

当下,国外对其的研究聚焦于于女性主义,种族歧视,后现代主义等话题;国内对其的研究集中于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方面。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基于国内外对于《宠儿》的研究,通过对《宠儿》故事情节和黑人女性形象的探讨,运用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概念和弗朗兹·法侬的民族文化观点,研究黑人的身份建构问题,从而揭露蓄奴制和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的身心伤害和黑人身份认同感的缺失,讨论黑人在蓄奴制之下变成文化上的“孤儿”,白人阴影下的他者的事实,并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后殖民主义;文化身份一、托尼·莫里森与《宠儿》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非裔文坛的领军人物,也是举世公认的最优秀小说家之一。

她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高超的文学创作水平,探索非洲民族在美国的身份认同困境,尤其着眼于黑人女性的悲惨经历,致力于揭示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对于非洲民族的迫害。

同时,她带着崇高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将非洲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于作品之中,为非洲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做出努力。

托尼·莫里森共出版11部杰出的小说,其中包括《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和《宠儿》等。

1993年,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非裔女作家。

《宠儿》发表于1988年,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她凭借这部作品于1988年获得普利策奖。

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塞丝的黑人女性逃脱奴役的故事。

在小说的开端,塞丝已经成功逃脱奴役,自由地生活了十几年。

但她的家庭早已分崩离析——她的婆婆贝比·萨格斯早年间去世了,两个儿子由于惧怕房中幽灵的骚扰而选择离开。

《宠儿》文学分析——女性主义

《宠儿》文学分析——女性主义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文学史 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的黑人女作家,她主要关注 “种族”和“女性”这两大 主题,从女性的角度细致地 剖析黑人女性所受到的种族 和性别的双重压迫,给予黑 人女性极大的关怀和帮助。 “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够 进入那些非黑人和非女性所 不能进入的情感与感受的广 阔领域。”在《宠儿》中, 作者用残酷的故事阐释了夹 缝中生存的美国黑人女性独 特的自我意识并以此探求黑 人女性的出路,展现了她作 为女性主义者的执著追求。
关键词形象 作为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在《宠儿》中为我们讲述了塞丝 杀婴的故事,她塑造的不再是温良淑德的“家庭天使”,而 是在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下奋力抗争的“恶女人”,深刻地 体现了主人公的女性解放意识,也表达了作家自己的女性主 义立场。 相比较而言,祖母贝比・萨格斯是一个极为传统的美国黑人 女性,她也有着所有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她曾说过:“在 这个国家里,没有一座房子不是从地板到房梁都塞满了黑人 死鬼的悲伤。”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默默隐忍的女性,在“林 间空地”进行“布道”时,号召她的黑人同胞们热爱自己的 肉体,“比眼睛比脚更热爱。比呼吸自由空气的肺更热爱。 比你保存生命的子宫和你创造生命的私处更热爱,现在听我 说,爱你的心。因为这才是价值所在”。这种对身体的热爱 是对身体本能的爱抚和赞颂,是对黑人女性自身顽强生命力 的认知和感叹,更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
角度二:小说主题
小说一方面真实地再现了黑奴们在奴隶制下所 遭受的种种非人的待遇,而且深刻地揭露了这 些黑奴们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残与伤害,这些 伤害阻碍了他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 然而在作者看来,女性主义者还应献身于黑人 的民族事业,维护民族的整体性。所以小说不 单单停留在控诉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 压迫,而是从独特的角度写女性经验,在抨击 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或者主要反映 黑人妇女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斗争 ——主题 升华

宠儿托尼莫里森读后感

宠儿托尼莫里森读后感

宠儿托尼莫里森读后感
首先得说,这书里的故事就像一把锐利的钩子,一下子就把我给勾住了。

讲的是奴隶制时期那些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事儿。

塞丝,这个女主人公,她的经历就像是被命运无情地扔到了一个巨大的绞肉机里,出来的时候已经是遍体鳞伤,但又顽强得如同荒野里的荆棘。

莫里森写那些奴隶的生活啊,真的是细致入微到让人害怕。

就好像她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通往黑暗过去的大门,里面弥漫着血腥、绝望和无尽的屈辱。

那些白人奴隶主就像是一群恶魔,在无辜的黑人身上肆意践踏他们的尊严和生命。

塞丝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再遭受奴隶制的折磨,居然选择亲手杀掉自己的孩子,这得是怎样一种深沉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母爱啊!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心里就像被重重地捶了一下,这简直是对奴隶制最悲愤的控诉。

再说宠儿这个角色,她就像一个神秘的幽灵,从过去的黑暗中飘然而至,搅乱了所有人的生活。

她到底是塞丝死去女儿的冤魂归来,还是塞丝心中愧疚和痛苦的具象化呢?莫里森就这么巧妙地让这个人物模棱两可,就像在雾里给我们看一个若隐若现的影子,让我们不断地去猜测、去思考。

我感觉宠儿就像一个漩涡,把所有人的秘密、痛苦和希望都卷了进去。

而且这书的语言也特别有味道,就像是从黑人民间故事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奇花异草。

有时候它是那种沉重的、压抑的,就像暴风雨来临前乌云密布的天空;有时候又突然变得充满诗意,像在黑暗中透出的一丝温暖的阳光。

莫里森用词可太有讲究了,那些描写奴隶们情感的词汇,仿佛能让我直接摸到他们颤抖的灵魂。

种族话语下的他者——《宠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种族话语下的他者——《宠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种族话语下的他者——《宠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吴朝辉 云南大学摘要:《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讲述的是黑人女性塞丝为逃离奴隶制不惜杀死自己亲生女儿的故事。

作为一位来自边缘的作家和批评家,她的小说着重描写被美国社会边缘化的黑人的生存,传播的是他者的声音。

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宠儿》,揭露奴隶制废除前后,在白人主导的美国社会黑人被限制、排斥、甚至剥夺了生存权力。

而莫里森也正是通过对他者生存的关注来表现其颠覆话语的。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种族话语;他者在西方传统哲学中,他者的定位和定义从一开始就与“压制”联系起来。

他者的绝对他异性和外在性使任何对其进行定位和定义的企图都是在对它进行驯化或殖民化。

如果他者的言行对我们来说不可理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其视为庸俗和低级的东西加以归纳和抛弃。

这个过程也是不断使用压迫性策略对他者进行收编、同化、驯化的过程,一个自我对他者行使主观暴力的过程。

在萨义德看来,他者概念带有一种文化指涉,它表明文化主体的建构通过一种权力关系来实现,在这种权力关系中,他者处于被征服的地位。

这种抽象的权力关系同时又充斥于故事发生的各个场所,“甜蜜之家”、“124”、“林中空地”,在这些具体的场所中,蕴含着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奴役与反奴役的权力关系的博弈以及黑奴对生存权力的争取。

一、甜蜜之家:奴役与反奴役的博弈(一)两代奴隶主的奴役文本中呈现的权力关系的主要模式,是假定的奴隶主的优越和想象中的黑奴的低劣之间的摩尼教对立。

《宠儿》中的“甜蜜之家”是塞丝和贝比·萨格斯等人身为奴隶受奴役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们在逃走之后不愿提及、回忆的地方。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虽然拥有一个引起美好感情和无限希望的头衔,这个种植园只能是庄园主的“甜蜜之家”。

对于劳作其间的黑奴来说,这个地方并不甜蜜,更不是家。

加纳先生和“学校老师”是奴隶主的代表。

加纳先生的奴隶制给了黑奴们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带有一种人道主义的色彩。

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宠儿化作肉身

莫里森:“使其真实的目的在于使历史可能, 使记忆真实——如果有人走进你的家门,坐 在你桌边,你就不得不去思考,不管她们可 能是什么?”
宠儿的叙事功能
廖炳惠: “莫里森运用小说中被杀害的小孩的灵魂向 母亲质疑这种直接的叙事策略,使人置身于 暴力与种族歧视的机制下,观看人如何在行 为和抉择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伦理与道德责 任,并利用语言的反省,来加深我们对人的 限制,以及多种选择之可能性 深刻探讨。

莫里森的作品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因素。《所罗门之歌》 之歌中,派特拉平坦、没有肚脐眼的腹部;戴德一世的鬼魂; 奶娃与神话小说中寻宝人经历相似的自我发现之旅;取材于 黑奴传说的“飞回非洲的黑人”;《柏油娃儿》中来自非洲 的“柏油夫人”这些超现实因素及黑人传说和神话,为莫里 森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和魔幻色彩。莫里森的语言吸取了 黑人口头文学的传统,看似简单却幽默,机智。那是经过精 雕细琢之后又不留痕迹的文学语言。她的作品还随处可见色 彩和音乐的意想,语言的美感更是得到了加强。 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 埃利森和詹姆 斯· 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 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 ,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 陶。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 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 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里森更勇于探索和创新, 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
一、《宠儿》: 美国黑人历史的重写



LindaKrumholz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重新定义了美国历史。小说 中很明显具有历史的视角:莫里森通过非裔-美国奴 隶的行为和意识建构了历史,而不是通过白人主流 阶级的视角来建构历史。” “历史的方法论在《宠儿》中采用了另一种重要的 转变,即制造历史为作品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形 成了一个治愈心灵创伤的过程。” ——《〈宠儿〉评论文集》107页

《宠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宠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文化·文化产业论坛1莫里森和《宠儿》托妮·莫里森,以多变的文学视角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享誉世界文坛,并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大奖的非裔美国作家。

莫里森作为一位黑人女性,在诠释和探寻非洲裔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方面打破了以往作家的写作定位,更加注重对于当前美国主流文化冲突下的美国黑人文化与自我价值的探寻。

小说《宠儿》是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小说的故事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一个女黑奴赛丝,携子女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

奴隶主追踪而至,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扼杀了自己的孩子,并将其下葬,取名为“宠儿”。

在人们看来,自由和母爱两个本来就不相互矛盾的东西,而在美国黑人历史上显得那样的水火不容,逼得一个母亲不得不用剥夺孩子的生命来换回自由。

2生态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一思想流派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90年代得到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者考虑性别歧视、对自然的控制、种族歧视、物种至上主义、与其它各种社会不平等之间的交互关联性。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它批评男权、父权的文化价值观,赞美女性本质,它反对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万物平等,应该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和平相处。

所以生态女性主义反对阶级压迫、反对种族压迫、反对男尊女卑、反对人统治自然。

生态女性主义试图图寻求一种不与自然分离的文化,旨在呈现出一幅女人、自然、男人和一切存在形式和谐平等共生的画面。

反过来说,一切反对阶级、种族、男权、人主宰自然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都带有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

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把自然、性别和种族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意识到女性、有色人种和自然都处在受歧视和压迫的地位,都受男性,尤其是白人男性的统治。

旨在从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这一新的环境批评阐释空间里呈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生态观。

《宠儿》中托尼·莫里森的生态哲学

《宠儿》中托尼·莫里森的生态哲学

外国文学研究65宠儿6中托尼#莫里森的生态哲学岳丽习传进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是一位深受非洲文化影响的女性作家。

非洲文化对自然的崇拜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女性天生的敏感,练就了她曼妙的想象和细腻清雅的文笔。

瑞典文学院曾高度赞扬莫里森小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0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0。

我国学者王守仁也称赞其小说/是一首美丽的散文诗0[1]146。

笔者认为,莫里森对自然景观的女性化描写和女性心理的自然化描写,为其提供了丰富想象和诗意表达的创作源泉。

自然和女性这两个意象,在莫里森小说中得到了凸显。

这正与生态女性主义所关注的焦点不谋而合。

可以说,5宠儿6是莫里森表现女性生态的智慧之作。

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下重读小说5宠儿6,无疑为该小说的多样化解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一、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综述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运动和女权运动结合的产物,揭示了自然和女性之间的联系。

1974年,法国女学者弗朗索瓦#德#奥波尼在其著作5女性主义或死亡6中,首次使用了/生态女性主义0一词。

生态女性主义一经诞生,就产生众多的流派。

多样化的流派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多元化、开放式的学术理论。

正如凯伦#沃伦在5生态女权主义6中所认为的,/生态女权主义提供了一个多元性的框架,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生态女权主义理论,因此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生态女权主义哲学。

不同主张的生态女权主义观点均来自不同的哲学视角。

当然,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对女性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0。

可以说,生态女性主义是开放性的理论,凡涉及对女性和自然联系的思考都应属于广义的生态女性主义范畴。

20世纪9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首先在美国渗透到文学界,出现了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全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也随之发展起来。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不再孤立地思考文学中人的问题或者自然的问题,而是透过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棱镜来阅读文学文本并提问质疑。

一方面,莫里森的作品多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

《宠儿》读后感

《宠儿》读后感

《宠儿》读后感《宠儿》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小说,它是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环境,通过女黑奴塞丝携女逃亡的悲惨经历,展现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更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首先,这部小说的题材独特而深刻。

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一页,而莫里森通过塞丝的故事,将这一制度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与矛盾。

这种深入人心的题材使得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次,莫里森在小说中塑造的角色形象生动鲜明。

塞丝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她勇敢、坚定、充满母爱,但又备受折磨。

她的经历和悲惨命运令人痛心,但她的坚强和不屈精神也令人敬佩。

另外,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活的世界。

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为小说增色不少。

再者,这部小说的叙事风格独特。

莫里森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将塞丝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塞丝的内心世界,更深刻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挣扎。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这部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更让读者深刻反思人类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它呼吁人们要珍惜自由和平等,不断追求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总之,《宠儿》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文学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题材、生动的角色形象、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更让我们明白了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了解美国历史和文化、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一本重要书籍。

解析《宠儿》中托尼·莫里森的美国黑人文化言说策略

解析《宠儿》中托尼·莫里森的美国黑人文化言说策略

种方法叫做散点透视。而这样的视角足多面的,充满着想象力的, [周 1 积寅. ] 中国画 论辑要 . 苏美术出 江 版社, 06 P 8 20, 5 . 0 使景物 描绘起来 显得 高低起伏 、阴阳开阖 ,如 《 望岳》诗云: 岱宗 “ [ ( 杜甫著. 清) 2 唐) ] ( 朱鹤龄辑 韩成武 注, 等点校,杜工 部诗集 辑注. 登 夫如何?齐鲁青未 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 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 楼[ . M 河北大学 ] 出版社, 0 , 4 : 29 P8 0 3 眦入归鸟。会 当凌绝顶 ,一 览众山小。 ” [ ( 苏 3 柬) 轼著, ] 孔凡礼点 苏轼文 ( 七十)聃 . 华书 校. 集 卷 ]中 局,1 6 9, 8 其 中, 阴阳割 昏晓”中 “ “ 割”字 让我们有一种眼见 山阴 阳之分 P2 . 29 0 野的感觉。实际 J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山很高,阳光只照得到山 [ ( 苏轼 4 宋) 著,曾 . ] 枣庄 算子・ 缺月挂 疏桐一 苏词 3四 艺 汇评 . 川文 之一面,或阴或阳,我们真 能身临其境感到的只是其中之一,对 出 版社, 00 P1 20, 1 . 8 山的另一边,我们却不得而知,而作者却仿 佛眼见山被 “ ”成 了 割 [ ( 波德莱尔 郭宏 5 法) ] 著, 安译,评L 德 ・ 纳维 ・ 塞 尔的 《 被解放 的普矍 米 阴阳两面。显然,他所采取的视角是俯视的、想象的。而 “ 荡胸生 修斯 —1 4年的 ——波德莱尔 》— 8 6 沙龙 美学论文 ]广 选瑚 . 西师范大学出 , 舨社 层云,决眦入归鸟”一句,则表明作者的视点由俯视改为了仰视, 20, 6 02 P . 仰视飞鸟于层云间穿梭的美景 ,可 是在接 下来的 “ 当凌绝顶 ,一 会 [ 周积 中 论辑要 . 美术出 6 氪 国画 ] 江苏 版社, 0 , 5 . 20 P0 6 8 览众山小”旬中 “ ”字的 出现则暗示 出作’ 览 者的视点再一次 改变 , [ ( 王安 王安石 7 宋) 石. ] 诗文注 释组注 ——王安 文选注[ 广东 石诗 蝴. 人民出 又变为了俯视,继而远望 。由此观之 ,中国人所营造之画境 ,其空 版社,1 5 P 6 9 ,2 . 7 9 间安排往往是 以游赏的态度 ,靠着想象来 统括多种视点 ,不 同于西 [ ( 朝宋)刘 著,徐 8 南 ] 义庆 震垮校笺 世说新语・ 篇 . 巧艺 ——世说新 笺 语校 方人往往立于一点,一般采用几何透视法 绘出眼睛所见之物 ,有光 [ . 8, 38 M 1 4 P8 ]9 . 影变化,有视觉遮挡效果,因而很立体。其实在中国画里,也有人 [ 宗白 美学散 . 海人民出 9 华. ] 步 上 版社, 08 P. 20, 3 只取一种视角作立体的画,他就是六朝时的张僧繇,其 “ 画凹凸花 [ ] 华 美学散 订上海 1 宗自 . 0 步n . 人民出 版社, 0 , I. 20 PI 8 远望眼晕凹凸如真” 。但是这种画法在当时并不是主流,甚至招 [ j( 杨万 1 宋) 里著, l 周汝昌 选注. ——杨 新柳 万里选集【]上 籍出版 M. 海古 人非议,而且张僧繇 的画今 已失传,我们亦无法见其原貌。 社, 99 P5 17, 7. 实际上,中西方人在对待诗画之 “ ”方面的这些差异,恰好 境 [ ]( 兰波. 诗集 . 1 法) 2 兰波 伽里马出 舨社。 94 董强, 云. 1 ; 8 乐黛 梁宗岱 说明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态度:中国人喜欢总揽全局,并在想象中构 ——穿 越象征主 . 义 文津出 版社, 0 ,P 6 20 1 . 5 0 筑 自己的理想 家园,因而在操作上重意而 不重逻 辑,重潇洒而不喜 E] 华 美 1 宗自 . 学散步 . 海人民出 3 上 版社, 0 , 5 20 P6 8 . 拘谨,重想象而不甘于临摹;与此较之,西方人则喜欢从一个具体 [ ]( 杜甫著, 清)朱 辑注,韩 1 唐) 4 ( 鹤龄 成武等点 望岳 杜 校. 一 正部诗 集 的角度切入看问题,他们重其内在逻辑的构成,而且在对待问题上 辑注[ 河北大 版社,2 9 2 蛔. 学出 0 ,P 0 . 态度严谨、细致入微,不喜欢从宏观上泛泛而谈。我只希望可以借 [] 华 徐 1 宗自 . 悲鸿与中 画一 美 5 国绘 学与意 . 出版社 2 gP7 境 人民 ,0 ,9. O

宠儿论文——精选推荐

宠儿论文——精选推荐

摘要《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聚焦了美国历史与黑人女性,从莫里森自己独特的角度成功地描绘了奴隶制的残酷和黑人女性自我寻找的心路历程。

小说更是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塞丝在奴隶制影响下从迷失自我到自我意识觉醒、探索直至成功构建主体的自我寻找之路,同时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达到了记住过去与忘却过去的和谐统一,指出了团结互助是黑人民族得以生存和强大的关键。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黑人女性;《宠儿》;塞丝;自我寻找AbstractBeloved is Toni's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 which excite people's mind.This work focused on American history and black women, Toni's own unique perspective and the feminist ideas successfully portrayed the mentality of self seeking and the cruelty of slavery.The novel demonstrates respectively Seth suffering to resist until her self-awareness built. At the same time,Morrison in the novel produce harmony of remember the past and forget the past,she stresses the cooperation is the key to survival for black people.Key words : Toni Morrison; black woman; Beloved;Seth ;self - atonement目录一、引言 (1)二、主体的缺失(一)父母之爱的缺席 (1)(二)白人文化的侵蚀 (2)(三)男性的压迫 (3)三、主体的建立(一)内在因素 (4)1.塞丝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探索 (4)2.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5)(二)外在因素 (6)1.民族文化的影响 (7)2.他人的帮助 (7)四、结语 (8)注释 (9)参考文献 (10)附录1文献综述 (11)致谢 (16)引言《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现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宠儿中的黑人文化

宠儿中的黑人文化

《宠儿》中的黑人文化摘要: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宠儿》中以鬼魂故事的方式阐释了一种美国黑人女性特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有着美国黑人文学和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双重背景。

莫里森作为一个黑人女性作家,通过在内容上和写作手法上的探索,试图回归黑人的文化与传统。

通过回顾历史,描写女性黑人与种族主义的斗争,特别是以爱为武器的斗争,表达了作者继续与种族主义作斗争的决心。

通过回归人性、现实和自我,从而寻求精神解放。

这些都表现了莫里森--作为一个非裔美国人的黑人文化意识,为其他非裔美国人在多元文化的美国中,更好理解自已的文化和文明的根,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黑人文化;宠儿;民族文化一.引言从表面上看,《宠儿》与斯托夫人、马克·吐温等开创的19世纪美国的废奴文学没什么不同:同情黑人奴隶的悲惨遭遇,控诉白人种族主义者的野蛮、灭绝人性。

当然,这是一段真实的血腥历史,作为一个反映黑人生活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在《宠儿》中自然而然的会写到这些。

主人公塞丝对这种奴隶生活的体验也是刻骨铭心的,她以及她后来获得自由的婆婆的一生跟所有她们周围的男男女女都一样“像棋子一样任人摆布。

……只要没有跑掉或吊死,不得不被租用,被出借,被购入,被送还,被储存,被抵押,被赢被偷被掠夺”。

在白人眼里他们压根儿不是人而是物!引用塞丝的婆婆贝比·萨格斯总结自己一生得出的结论:“这世界上除了白人没有别的不幸。

”——因此,有人把《宠儿》视为一部过了时的,表达黑人抗议与不满的小说。

然而深入研究,仔细推敲这部作品,不难发现小说的思想内容远非如此简单、直白。

莫里森1987年说到创作《宠儿》时曾说,是因为黑奴的内心生活,激发她写这部小说。

文中白人对黑人的压迫、残酷统治,表面看来是两个民族的斗争。

究其本质可视为两种文化的冲突。

正如这部小说所体现的那样,所谓的温柔、聪明、仁爱、人性都是白人的伦理价值、道德规范,如果黑人以此为准绳不啻为自我的丧失。

从_宠儿_中的白人形象看莫里森对黑白关系的思考_罗伊恒

从_宠儿_中的白人形象看莫里森对黑白关系的思考_罗伊恒

从《宠儿》中的白人形象看莫里森对黑白关系的思考罗伊恒(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摘要:黑白关系问题一直是莫里森创作的主题,《宠儿》也不例外。

本文通过莫里森笔下塑造的白人形象,来具体分析这些人物形象背后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

关键词:《宠儿》;加纳夫妇;鲍德温兄妹;学校老师;黑白关系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2-0164-02《宠儿》是莫里森女士最负盛名的一篇小说,也是她小说生涯中的一块里程碑。

同样是讲述奴隶制下黑人的悲惨生活,这篇小说并没有将笔触仅仅局限在对奴隶制的批判上,而是更多地深向了黑人的自省上。

黑白关系是莫里森小说的基本主题,《宠儿》也不例外。

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出现的白人形象,来具体探讨莫里森女士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1加纳夫妇加纳夫妇是“甜蜜之家”的主人。

在贝比记忆中,加纳太太是一个爱唱歌的人,经常边哼歌边做家务。

加纳先生表现地比较活泼,带有一点孩子气。

最能体现加纳先生性格的地方,是他向其它奴隶主吹嘘自己农庄的男孩是男子汉的那段描写:“你们都有奴隶,”他对他们说,“年纪轻轻的,上了岁数的,起刺儿的,磨洋工的。

如今在‘甜蜜之家’,我的黑鬼个个都是男子汉。

那么买的,也是那么培养的。

个个都是男子汉”“抱歉,加纳,不敢苟同。

根本没有黑鬼男子汉。

”〔1〕接下来,当然是加纳先生和其他人激烈的争吵,有时候还会为此打上一架。

每次加纳遍体鳞伤地回家时,他都会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勇敢,因为只有他敢在外面称他的奴隶为“男子汉”。

短短几句话,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加纳活泼开朗、直率热烈的性格。

在庄园里,加纳夫妇实行的是一种特殊的奴隶制度。

他们不像其它的奴隶主,随意地鞭打奴隶的肉体、污辱奴隶的人格,他们给了奴隶较大的人身自由。

在“甜蜜之家”,女性不必担心被随意地出租出去,用她们的子宫为奴隶主创造劳动力。

塞丝在“甜蜜之家”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丈夫,而不是像贝比那样被强制地拉去交配。

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自然主义悲剧命运

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自然主义悲剧命运

自然主义在小说中的体现
环境决定论
莫里森在《宠儿》中强调了环境 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例如,奴隶制的残酷环境塑造 了塞丝坚强、独立但又充满创伤
的性格。
遗传与命运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似乎受到遗传 因素的影响。塞丝的祖母曾遭受 奴隶主的虐待,这种创伤似乎遗 传给了塞丝,使得她也遭受了类
似的命运。
对社会现实的揭示
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保罗·D的悲剧命运在于,他无法找到自 己的身份和归属感,也无法摆脱过去的 阴影。他的生活充满了孤独和无助,最
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其他辅助角色对主线影响
其他辅助角色如奴隶主、邻居等都对主线人物的命运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存在和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主线人 物的悲剧命运。
例如,奴隶主的残忍和剥削让塞丝和保罗·D等人失去了亲人 和自由;邻居的冷漠和歧视让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这些辅 助角色的行为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压迫,进一步加深了主线 人物的悲剧性。
学习情绪管理
学会识别和控制情绪,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中 的挑战和压力。
寻求专业帮助
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等专业帮助, 获得有效的心理支持。
尊重他人选择,避免过度干预
尊重个体选择
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和自 主权,不强行干涉他人的 决策和生活方式。
保持适度距离
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保持 适当的距离和尊重,避免 过度介入他人的私人领域 。
环境压力导致性格扭曲
社会环境压迫
小说中的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种族歧视、贫困、家庭暴力 等社会压力可能导致人物性格的扭曲和变态。
家庭环境束缚
家庭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至关重要,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受到了家庭束缚 和压抑,导致他们无法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文学作品中的种族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种族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种族问题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种族问题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课题。

在文艺创作中,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和社会反映的载体,种族问题的探讨和展现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文学作品中的种族问题。

一、文学作品中的种族形象塑造文学作品通过对各种种族和群体的描述和塑造,反映出不同文化和种族之间的特点和差异。

在文学作品中,不同种族往往会被赋予不同的形象和特征。

比如,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中,作者通过对黑人女性漂泊和失落的生活状态进行描绘,向读者展示了美国黑人在经历种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后所面临的精神困境。

此外,莫里森对黑人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描写也非常丰富和深刻,呈现出了黑人社区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而在其他一些文学作品中,某些种族和群体可能也被塑造成了负面形象。

这在种族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敏感话题的当今社会中可能成为一种争议,但是文学作为一种自由的艺术表现形式,难免会在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下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

二、文学作品中的种族政治文学作品不仅是一个艺术表达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也往往会涉及到政治和社会领域,从而反映出了一个社会在种族政治层面上的特征和现实和问题。

在全球化和移民时代甚至是种族分化的时代,种族问题也已经开始进入到政治层面。

在各国的政治议题和选举中,种族因素往往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相比于政治活动和新闻媒体,文学作品则更容易在情感和意境上深入地描绘并阐释种族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种族政治和社会现实呈现出的种族关系深度和难度往往超出了新闻报道和政治宣传的纲领和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中的种族政治和社会现实难度体现在多样性和复杂性上。

文学作品不会像新闻报道和政治活动一样去直接显示各种立场和对种族问题的危机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而是将关注点放在文学形式和文学作品环境的多种多样变量中。

三、文学作品中的种族主题文学作品中的种族主题往往是一个以往被忽视的议题,很少有专门或者明确地去思考和讨论。

《宠儿》读后感

《宠儿》读后感

《宠儿》是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87年。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主题、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力而著称,讲述了19世纪末美国俄亥俄州一个黑人家庭的故事。

小说通过主人公塞特的生活经历,探讨了自由、身份、爱情、记忆和历史的主题,同时也揭示了奴隶制对黑人身心的深远影响。

读完《宠儿》,我被小说中所展现的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深深打动。

塞特是一个曾经逃离奴隶制的女性,她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她对自由的渴望与对过去的记忆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她复杂的心理状态。

小说的叙述方式独特,通过塞特与她的女儿丹芙和宠儿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家庭内部的紧张和冲突,以及个人与历史之间的纠葛。

塞特的形象是小说的核心。

她是一个坚强而又脆弱的女性,她的生活被奴隶制的阴影所笼罩。

塞特对宠儿的复杂情感,既是对过去的恐惧和逃避,也是对自由的渴望和守护。

她对宠儿的保护几乎达到了极端,这种极端行为反映了她对奴隶制的深刻恐惧和对自由的极度珍视。

塞特的这种矛盾心理,使得她的行为常常显得难以理解,甚至有些疯狂。

丹芙是塞特的女儿,她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紧张和冲突。

丹芙对母亲的不理解和对宠儿的嫉妒,体现了年轻一代对过去的无知和对自由的渴望。

丹芙的成长过程,也是她逐渐理解母亲和家族历史的过程。

她的故事线展现了新一代黑人女性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觉醒和自我寻找。

宠儿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她是一个神秘的女孩,她的出现和消失都与塞特的过去紧密相关。

宠儿的身份和命运成为了小说中的一个谜团,她既是塞特过去的象征,也是家族历史的一部分。

宠儿的形象和故事,让读者对奴隶制的残酷和对人性的破坏有了更深的认识。

《宠儿》的语言风格强烈而富有诗意,莫里森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小说的叙事结构复杂,时间线跳跃,这种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也反映了人物记忆的碎片化和历史的不连贯性。

总的来说,《宠儿》是一部深刻探讨黑人女性生活和心理的小说。

从《宠儿》中的白人形象看莫里森对黑白关系的思考

从《宠儿》中的白人形象看莫里森对黑白关系的思考
文 学 界 ・ 国 文 学 外
从《 宠儿》 中的白人形象看莫里森对黑 自关系的思考
罗 伊 恒
( 北大学 , 西西安 702 ) 西 陕 1 1 7
摘 要 : 白 关 系问 题 一 直 是 莫 里 森 创 作 的 主 题 , 黑 《宠 儿 》 不 也
棵 树 呢 。 在 床 上 的 是 他 自己 , 有 身 边 的那 棵 ‘ ’算 个 啥 。” 躺 还 树 , [ 2
看 来 加 纳 先 生 并 没 有 吹 嘘 , 确 实 让 他 农 庄 的 黑 人 小 伙 过 着 男 子 他
例 外 。 本 文 通 过 莫 里 森 笔 下 塑 造 的 白人 形 象 , 来具 体 分 析 这 些 人 物形象背后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
汉 般 的 生 活 。 起 码 他 们 拥 有 自己 的 人 生 自 由 , 管 这 个 自 由是 有 尽 限制 条 件 的 。 然 而 在 大 多 数 奴 隶 主把 奴隶 当 牲 口样 驱 使 的年 代 , 加 纳夫 妇 确 实 为 这 些 黑 人 奴 隶 提 供 了 一 个 甜 蜜 的 家 , 了 他 们 短 给
暂 的快 乐
关键 词 :宠儿 》; 纳 夫妇 ; 《 加 鲍德 温 兄妹 ; 学校 老 师 ; 白关 系 黑
中 图 分 类 号 :1 64 I0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2 l ( 0 1 0 — 1 4 0 17 — 1 12 1 )2 0 6 — 2 《 宠儿 》 莫 里 森 女 士 最 负 盛 名 的一 篇 小 说 , 是 她 小说 生 涯 是 也 中 的 一 块 里 程 碑 。 同 样 是 讲 述 奴 隶 制 下 黑 人 的 悲 惨 生 活 , 篇 小 这 说 并 没 有 将 笔 触 仅 仅 局 限 在 对 奴 隶 制 的批 判 上 , 而是 更 多 地 深 向

《宠儿》中的身份含混现象--以后殖民的视域分析

《宠儿》中的身份含混现象--以后殖民的视域分析

外国文学《宠儿》中的身份含混现象--以后殖民的视域分析付盼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当代著名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负盛名的小说《宠儿》讲述了一位黑人母亲为保存其孩子主体的完整性不惜以死亡的方式将她从奴隶制的束缚中解救出来。

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宠儿》中的身份含混问题,旨在揭示殖民统治和文化霸权对全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宠儿》;身份含混;黑人托妮·莫里森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非裔美国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不断地被学者们研究。

《宠儿》作为她的杰作之一,主要讲述了赛斯为让她的孩子免遭与她一样的命运而杀婴的故事。

虽然殖民主义已经结束,奴隶制已经废除,但读者也可以从《宠儿》感受到黑人心中的创伤。

根据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在殖民化过程中被殖民者放弃了他们的传统的种族和性别,重塑了一个新的空间,最后,第三空间的状态形成了。

本文基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了白人和黑人个体以及黑人社区的含混身份,旨在揭示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的不仅对黑人同时也对白人造成了巨大影响和冲击。

一、个体身份的模糊(一)白人人格的模糊性根据霍米·巴巴,殖民统治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创建的,原型将白人视为文明和进步的象征,而黑人则是野蛮和堕落的象征。

然而,在殖民主义原型的影响下产生的白人主体是分裂的,黑人被赋予的形象实际上是白人的一部分。

在《宠儿》中,由学校老师和他的侄子代表的白人奴隶主由于他们的主体分裂而成为矛盾人格的代表。

一方面,他们用文明作为标榜自己的方式,但另一方面,他们对黑人做了一些野蛮的事情。

他们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惩罚和杀害逃跑的黑人,他们对待赛斯的方式正是他们烙印在黑人身上那些标签的体现。

在《宠儿》中,教师最初是一位教授文明知识的老师,而他的侄子也学到了一些看似正确的东西。

但他们这样的行为:如杀死黑人的方式,吸吮塞瑟的乳房,并观察强奸,都表现出野蛮特性。

因此,由于殖民主义和奴隶制的影响,学校老师和他的侄子的身份含混了,他们不仅保留了殖民原型赋予白人的人格,而且还有所谓的黑人的特性。

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宠儿》是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于1977年出版的小说,故事讲述了
一个关于种族歧视和暴力的悲惨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展开,
通过主人公受害者的视角,深入探讨了种族主义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本文
将从角色塑造、主题和故事结构等方面对《宠儿》进行分析解析。

总之,《宠儿》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深刻揭示了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通过席薇亚的艺术性叙述和文学
技巧,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她所受的苦难和痛苦,感受到她的坚强与勇敢。

本书构思巧妙,情节复杂,既有力地展示了一个个人的悲剧,又揭示了整
个社会中的不公和暴力。

这部小说让人们重新思考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
问题,并引发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可爱的骨头》的电影改编分析2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34 灰姑娘情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表现5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6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7 索尔贝娄的《银碟》中父子关系的分析8 从《生活的艺术》看林语堂的人生艺术9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爱模式10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11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12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13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14 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15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16 《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17 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广告语言特点分析18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19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20 论《达芬奇密码》中的基督教元素21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22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23 《秀拉》的女性主义解读24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25 试析《宠儿》中的象征手法26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27 Analyzing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28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29 A Feminist Analysis of 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30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31 论《喧哗与躁动》中的女性形象32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33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34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35 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意象36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37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38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39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40 [毕业论文](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中日赞赏语的比较研究41 A Tentative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American Romance Movies42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43 试析威廉布莱克和他的《老虎》44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45 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46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47 Culture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48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斯托夫人的宗教矛盾心理49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5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Austen and Emily Dickinson51 《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立与统一52 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53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54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Light of Chinese Brand Names Translation5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56 英汉新词形成因素研究57 On the Narrative Arts of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A Case Study of"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58 On Promotion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59 论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60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61 《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悲剧——悲剧分析及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62 浅谈体态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63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64 关于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报告65 《紫色》的妇女主义浅析66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67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68 An Analysis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69 论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中新与旧的世界70 女性意识在《红字》中的表现71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72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悲剧的成因分析以及对当今青少年的启迪73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74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75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76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77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78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79 全身反应法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英之辅EF语言培训为例80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81 应用多媒体资源提高英语新闻听力82 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人物维特83 The Oral Error Correction Func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Used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84 用目的论理论研究英汉电影名翻译85 论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及《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86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87 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88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89 《嘉莉妹妹》中的象征主义90 对《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尝试性分析91 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92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93 A Comparison between Emily Dickinson’s and Walt Whitman’s Poems on Their Modernity94 《在路上》:垮掉一代的反叛与追求95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96 《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97 英国足球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启示98 国际时政专有名词的翻译与解读99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共同追求——自然100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101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10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103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研究104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105 析《瑞普•凡•温克尔》三个译本的翻译策略106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107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幽默语言的翻译10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09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110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111 Rhetoric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ors 112 Reflections on the Inner Beauty of Jane Eyre113 禅宗思想在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的体现114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115 探讨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所扮演的角色116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117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18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119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120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121 从合作原则看《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对话122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123 论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虚无主义124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125 圣经的女性意识126 论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127 从唯美主义角度解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128 从文化适应角度看中外广告翻译129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130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131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132 试析《伊坦弗洛美》中细娜的药品与乡村生活的不和谐性133 An Analysis of David’ s Dual Personality in David Copperfield134 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135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136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137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138 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139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140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141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翻译142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143 外教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144 论《天路历程》的批判精神145 傲慢与偏见的电影与原著比较146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147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148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道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比较149 庞德诗歌《在地铁站里》的意象分析150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151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与对策152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153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154 中英寒暄语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对比155 杰克凯鲁亚克与垮掉的一代156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57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的生死观158 对《呼啸山庄》中女主角的女性哥特情结分析159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160 美国电影中英雄主义主题的时代演变与启示161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162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163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商业广告的英汉翻译164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165 论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166 浅析D.H.劳伦斯小说中的平衡原则167 论林纾翻译小说中的翻译策略168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词汇差异169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词汇策略的研究170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171 亲属称谓:英汉社会文化差异172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173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174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175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176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177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178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179 Angel and Devil: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Hero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80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181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182 浅析中英恭维语183 解读苔丝悲剧的成因184 关联理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中言语幽默的汉译185 文学课程中的文化导入186 广州及上海旅游景点公示语中英翻译错误及纠错对策187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188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189 A Study on Chinglish of EFL Learn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190 论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两姐妹的成长191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192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隐喻的分析193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194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各种教学法的融合与运用195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196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197 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98 E- C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199 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200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