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学设计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b04478a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2.png)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教案标题:《望海潮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朱自清及其代表作《望海潮》。
2.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创作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语言。
2.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3. 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课文材料:《望海潮》原文。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或电视。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照片,并简要介绍他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回忆或讨论他们对海洋的印象和感受。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望海潮》原文给学生,并让他们默读一遍。
2. 学生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语言,并记录下来。
3. 整个班级共同解读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创作练习(20分钟)1. 分组进行创作练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类似的主题(如家乡、童年回忆等),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2.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创作,并互相评价。
四、扩展活动(10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海洋的感受和想象,可以是口头表达或绘画等形式。
2. 学生自由阅读其他朱自清的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成长。
3.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选择其他经典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 组织海洋文化体验活动,如观看海洋纪录片、参观海洋博物馆等,增加学生对海洋的认知。
教学资源:1. 朱自清的照片和相关介绍资料。
2. 《望海潮》原文。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评估:1. 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和抒情语言的理解和分析。
2. 学生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解读和表达。
3.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望海潮》,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学设计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学设计 (2)](https://img.taocdn.com/s3/m/ffdacbe8910ef12d2af9e76a.png)
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四、反复诵读感知大意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2.预习《雨铃Biblioteka 》板书设计1、从地理位置上看
富庶美丽2、从历史传统上看惊叹
3、从自然景观上看艳羡
安定祥和4、从市井面貌上看赞美
5、从百姓生活上看
《望海潮》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的大意。
2.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六、概括总结体会情感
1、作者笔下的杭州给人什么印象?
2、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七、合作探究表现手法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看法。
八、拓展延伸
欣赏图片,用“对联”或“其他形式”为家乡民乐写一则城市宣传语,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乐,走进民乐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学生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节奏
3.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4.有感情地再读全词
五、联想想象,感悟意境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现在大家再想想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为什么?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26012d0cfab069dc51220160.png)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这是望海潮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望海潮》教学设计(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商似繁盛的承平气象,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
二、知识积累1、词牌介绍2、作者介绍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背景介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https://img.taocdn.com/s3/m/0f8d3f6ba26925c52cc5bf4c.png)
柳 永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 柳永,字耆卿,北宋崇安人。排行第
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世 称柳屯田。婉约派创始人。为人放荡 不羁,因仕途坎坷而终身潦倒。诗作 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 羁旅行役之情
学习目标
•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 2.品位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兵状貌 极其夸赞
人民和平 宁静的生 活
点 染
• 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予
以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 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 密相连,相互配合,造成强大的攻势,表 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本词中的点染
• 1.形胜——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 3.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 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 情。
思考
• 1.哪些句子能够勾起完颜亮入侵的野心
呢? (小组讨论) • 2.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繁华? • 3.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上
地理位置 历史传统 自然景观 市井面貌
自然风光 都市繁华
• 2.都会—— • 烟柳画桥,风帘萃幕,参差十万人家。 • 3.繁华——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 4.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 夜,嬉嬉钓叟莲娃。
• 小结:内容+情感+手法
• 作业:从炼字的角度分析词中“云树
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的“绕”“卷” 两字,并分析作用。
2024年《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2024年《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9288a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2.png)
2024年《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望海潮》教材第三章《宋词欣赏》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望海潮》词牌的起源、词的创作背景、词的格律特点、词的意境分析以及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望海潮》的词牌特点,掌握其格律要求。
2. 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掌握《望海潮》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牌的格律特点及意境分析。
2. 教学重点:《望海潮》的创作背景、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浪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壮美,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
2. 新课导入:介绍《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格律和意境。
3.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望海潮》为例,详细讲解其格律、修辞手法及意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望海潮》的格律特点,并进行仿写。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望海潮》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各自的见解。
7.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其他以海为题材的诗词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望海潮》2. 板书内容:(1)词牌特点:七言绝句、平仄韵律(2)创作背景:宋代、海洋文化(3)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4)意境分析:壮美、激昂、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望海潮》的格律特点,完成一首仿写作品。
(2)阅读其他以海为题材的诗词作品,进行鉴赏分析。
2. 答案:(1)示例:海浪翻滚激荡,雄浑壮美;烽火连天映照,英勇豪迈。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词牌格律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章节和内容;2. 教学目标的具体条目;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6.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428b4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1.png)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歌欣赏》中的《望海潮》。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的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3. 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4. 课堂实践:仿写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2. 掌握《望海潮》的韵律、意象、情感等审美特点;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2. 教学重点:掌握《望海潮》的韵律、意象、情感等审美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浪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壮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2. 背景介绍:讲解作者苏轼及《望海潮》的创作背景;3. 诗歌朗读: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解读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5.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分析其韵律、意象、情感;6. 课堂实践:学生仿写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教师巡回指导;7. 随堂练习:分析一首现代诗歌,探讨其与《望海潮》的共通之处;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2. 内容:背景介绍、诗歌朗读、诗歌解析、例题讲解、课堂实践、随堂练习;3. 重点:意象、情感、主题、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海为主题,仿写一首诗歌;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欣赏的方法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2. 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3. 板书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1. 意象美:《望海潮》中的意象生动丰富,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高二语文《望海潮》优质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望海潮》优质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f792b22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5.png)
高二语文《望海潮》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宋词选读》中的《望海潮》。
本词为宋代词人柳永所作,描绘了壮阔的海潮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词牌介绍、词文解读、艺术特色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望海潮》的背景,了解词牌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领悟词中描绘的海潮景象,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重点:词的背景、词牌特点,词文内容的理解,情感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引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柳永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词的背景。
3. 词牌解读:讲解《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4. 词文解读:a. 学生自读词文,理解词意。
b.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分析词中的意象。
c. 讨论词中的情感表达,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5. 艺术特色分析: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的艺术特色。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词的艺术特色。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2. 内容:a. 背景介绍b. 词牌特点c. 词文解读d. 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望海潮》中的意象,并阐述其在词中的作用。
2. 答案:a. 意象:潮水、风、云、月、沙等。
b. 作用: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出壮阔的海潮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词文解读、艺术特色分析等环节,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a. 比较阅读:让学生阅读其他描绘海潮的古诗词,分析其异同。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d50441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0.png)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2.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对诗意的探寻,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授法、白板展示法、直观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南盛景自古让人魂牵梦绕,尤其是素有美誉的杭州和扬州。
有很多描写杭州的诗词: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林升《题临安邸》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有很多描写扬州的诗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苏轼《江城子》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殷芸《殷芸小说·吴蜀人》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柳永笔下的杭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白板展示,师生共同探讨)两首词意象选取不同,组合方式不同,表现手法、所呈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歌语句,并分析比较。
三、合作探究(一)这两首词意境特点、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二)为何一百年前的富庶会变成一百年后的萧条?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导致北宋灭亡是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纸醉金迷。
四、拓展延伸《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明确:(一)历史的真实:繁华和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国家就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向前发展的。
(二)文学的审美表达:讴歌盛世和反映灾难都是文学家的责任。
五、巩固提升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https://img.taocdn.com/s3/m/f5ca51ae6bd97f192379e97d.png)
小试牛刀:
• 训练1: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你能不能分析一下这首曲的点染手法的运用.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是染,结句“断肠人在天涯。”这是点。 点染结合,渲染旅途黄昏萧条、寂寞、悲凉的气氛, 凸现了客居异乡的游子日暮途穷、离愁肠断的心境。
二.诗歌中的点染手法
• 点:指点明情感内涵,将所要抒发的情感
和要说的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有一个总 体认识。(或开头或结尾)
• 染: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以
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深刻、更生动形象的 把握。
小结:
本词中“繁华”是点,“烟柳画 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 雪”“市列玑珠”“三秋桂子,十 里荷花”等等为染。点染结合,为 我们描绘了一个社会太平、国家富 庶、经济繁荣的钱塘生活景象。
训练2: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这首诗的点染结合又体现在哪里.试分析.
明确:“归思”是点,用“秋雨”、“雁声”来染 。 用“秋雨”绵绵不绝和雁声的孤单渲染了一种萧瑟、 凄清的气氛,主要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再读诗歌
你能不能用自己优美独特的语言描 绘一下繁华美丽的杭州。
望海潮
柳永
教学目标:
• 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所写景
物。
• 2.掌握点染手法。 • 3.尝试从不同角度赏析本诗。
预习检测
1.关于词
•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
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 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 “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学设计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学设计 (1)](https://img.taocdn.com/s3/m/19c54a255a8102d276a22fbc.png)
写男女间的恋情;
写羁旅行役之苦。
影响:柳永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创作背景
据《鹤林玉露》载,《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当时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填了这首《望海潮》,在歌伎中传唱,很快就被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
“点染”艺术鉴赏
“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注意: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
4.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
5.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岳飞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秦观、、周邦彦、姜夔等。
(师生共同回顾)
提示:1.隋唐 宋 长短句 诗余 曲词
2.词牌
3.小令 中调 长调
4.阙或片
5.苏东坡 辛弃疾 柳永 李清照
三、诗词鉴赏的重点【投影】
1探究思想情感
2.研究艺术手法
(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鉴赏诗词应该从哪些角度着手,做到有的放矢)
四、探究思想情感方法指导【投影】
1.结合注释,知人论世
2.整体把握,抓关键词句
3.分析文本,详细揣摩
(设计目的:让学生知道该如何着手去探究主题思想)
五、探究思想情感
(一)知人论世
(先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作者生平【投影】
六、研习艺术手法
(一)提问:说说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借景抒情
(学生对这种手法已经熟练掌握,因此不需过多解释)
(2)点染
(二)讲解点染艺术手法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208bfd998fcc22bcd10d1c.png)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柳永其人:
柳永(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出身于官宦门第,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艺术熏陶,但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因排行第七,又叫柳七,柳永做过屯田员外郎等小官,所以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人,被誉为“才子诗人”,“慢词之祖,婉约之宗”,词作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4、点染:
点染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二、课前检测:
1、读准字音
参差()堤()沙天堑()无涯()重()湖
千骑()珠玑()罗绮()钓叟()叠巘()
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一、知识积累:
1、词的有关知识: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9c995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65.png)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词的声韵之美;2.品味语言,学习意象鉴赏之法。
教学重点:学习诗词意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品词识人,通过意象分析把握此词的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分组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粉笔、黑板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和诗歌比较导入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附上竹子图片)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问题:请问诗中之竹与图片中的竹子有何别?明确:诗中之竹乃意象,溶入了作者的情感,不再是单独的客体。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问题:请找出《望海潮》中的意象。
明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怒涛,珠玑,罗绮桂子,荷花,烟霞等。
二、作品鉴赏1.读文入情,评词识人“三分鉴赏七分读”,注意读音,把握节奏,体悟情感都会(dū)参差(cī)堤沙(dī)天堑(qiàn)珠玑(jī)豪奢(shē)重湖(chóng)菱歌(líng)罗绮(qǐ)叠巘(yǎn)羌管(qiāng)钓叟(sǒu)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58fd3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e.png)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古代汉语》第二册第七单元《诗词鉴赏》中的《望海潮》。
具体内容包括:1. 诗歌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诗歌的篇章结构:分析《望海潮》的词牌、韵律和结构。
3. 诗歌的主题思想:领悟诗中描绘的壮阔海景和抒发的豪放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领悟,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
2. 教学重点:《望海潮》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和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浪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海的壮美,引入本课。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牌《望海潮》。
3. 诗词鉴赏:(1)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分析诗词的结构,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3)解析诗中的意象,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
4. 例题讲解:以诗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为例,讲解地理知识在诗词鉴赏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中的其他意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望海潮》2. 板书内容: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意象:潮、风、帆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望海潮》的词牌特点。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意境。
2. 答案:(1)词牌特点:双调,七言绝句,平仄韵脚交替。
(2)意境描述:诗中描绘了壮阔的海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和意境。
但在讲解诗中意象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d0955ebed5b9f3f80f1c2d.png)
《望海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亟待提高。
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充分的诵读,通过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风光、市井面貌、百姓生活五个角度进行分析,依照意象、意境、情感这一思路,对整首词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品味诗句,培养思维能力,理解能力。
学习两种表现手法,迁移应用,培养写作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德育要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赏析诗句。
导入:柳永的这首《望海潮》不同于他以往的婉约词风,起笔高亢,以大开大合的笔法,浓墨重彩的向我们展现了杭州的美丽与繁华。
上节课我们通过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风光、市井面貌、百姓生活五个角度进行分析,体会到了词人对杭州都市生活的繁华、祥和、美丽的惊叹、赞美和喜爱之情。
我们也感受到了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这都得益于词中优美的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难点是赏析诗句。
重点是点染和铺陈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
首先让我们齐读《望海潮》。
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学生齐读)(评价)通过学生的齐读,我们来共同赏析名句。
一、学习难点:赏析诗句赏析诗句时,我们要学会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关键词,可以抓住关键的动词、副词、形容词、数量词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1、首先,让我们来赏析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的一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不好,用霜雪比喻浪花,波涛滚滚而来,“卷”突出浪涛的形态,如果用“推”就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2、除了这一句,本词中还有许多美妙的诗句,例如“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
(相传金主完颜亮读罢柳永《望海潮》一词,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望海潮教案全国一等奖
![望海潮教案全国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51be40d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c.png)
望海潮教案全国一等奖《望海潮》教学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能够逐段理解和领悟《望海潮》的寓言意义和历史背景。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学生能够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归纳整理出《望海潮》的基本思想。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首先,教师会给学生出示一张《望海潮》的图片,提问:“孟浩然的《望海潮》中,为什么会有海水倒流呢?这首诗又有什么意义呢?”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学习环节:a.分析诗歌的基本结构。
教师请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然后帮助学生进行剖析和解读。
在诗歌情感上,望海潮的诗意流露出了孟浩然对于大世界的向往和人类前进的希望;在意象上,孟浩然通过借鉴海潮的巨大威力和改变海水流动的能力,恰如其分的表达了自己要在这个时代的舞台之上,一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的愿望。
b.体会诗歌的隐喻含义。
孟浩然借海潮变幻一事来寓意政治处境和时代巨变。
学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语言、文学、历史等课程中独立研究,理解并把握许多的隐喻,发挥自己的学习创造性。
c.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
3.巩固环节:通过举例描述,教师处理出《望海潮》的隐喻,对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充分了解《望海潮》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4.作业:让学生自由创作一张海潮图,表达个人对《望海潮》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诗歌内容的印象和认识。
三、教学体会:《望海潮》是孟浩然的一首名篇,起初对这篇文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但在教学上,因为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我对这篇名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百分之百肯定没有教得尽善尽美,也有很多地方不足,但这都是我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一等奖3篇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9c2f3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e.png)
1、《望海潮》公开课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
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
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尝试欣赏【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望海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
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
“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
(形胜、繁华)【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由景到物、由物到人的描写顺序,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背景】这是一首投赠词。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一等奖设计3篇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一等奖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8cea1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6.png)
1、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一等奖设计引导语:《望海潮》的教案设计应该怎么写才能让需学生更好的接收知识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设计,欢迎参考阅读!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五参考书目:1、《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3、《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口语训练(一)导语: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
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
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
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
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
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
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
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
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
”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
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
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https://img.taocdn.com/s3/m/5df20e3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a.png)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
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诗歌的原文展示,包括诗歌的朗读和翻译;第二部分是诗歌的鉴赏分析,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解析。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使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学习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使学生能够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朗读和翻译,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通过鉴赏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一幅海潮的图片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诗歌,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背景介绍: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 鉴赏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些经典的诗歌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理解诗歌的鉴赏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学到的鉴赏方法,对一些诗歌进行分析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可以使用一些图示、符号等来辅助表达。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鉴赏文章,要求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答案:《望海潮》是一首描写海潮的诗歌,通过形象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海潮的壮丽景象。
诗歌以“潮”为主题,以“望”为视角,通过对海潮的观察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https://img.taocdn.com/s3/m/080b3a7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c.png)
词中运用色彩、线条等绘画元素,如“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等句,使 词具有绘画美。同时,通过意象的叠加和组合,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PART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
REPORTING
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介绍
柳永与宋词的发展
柳永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作品在宋词的发展中占有 重要地位。通过了解柳永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PART 04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REPORTING
修辞手法运用
对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 雪”等句运用对偶,句式 工整,音韵和谐。
比喻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 池夸”运用比喻,将美景 比作凤凰栖息的池塘,生 动形象。
夸张
“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 华”等句运用夸张,突出 钱塘的繁华和重要地位。
意象塑造及意境营造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PART 03
文学价值与影响
REPORTING
《望海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01
代表了唐代婉约词的巅峰
柳永的《望海潮》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唐代婉
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03
丰富了词坛的表现手法
《望海潮》在表现手法上独具匠心,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 法,使得词作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 的可能性。
《望海潮》与其他描绘杭州的诗词比较
历史上有很多诗人和词人描绘过杭州的美景,如白居易的《忆江南》、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通过比 较这些作品与《望海潮》在描绘杭州方面的异同点,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杭州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魅力。
《望海潮》教案(优秀3篇)
![《望海潮》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9dd619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0.png)
《望海潮》教案(优秀3篇)《望海潮》教案篇一【情景导入】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什么样的一首词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信息筛选】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然后说说读后的感受。
2、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那么作者笔下的杭州究竟是怎样一座城市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富庶而又美丽的繁华大都市。
人们生活安定和美,一切显得极为和谐。
3、具体来说,上片和下片各自交代了什么内容?请结合文本本身来简要概括一下。
明确:上片写杭州美丽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生活景象。
(过渡)了解了词大概内容后,请同学们再来朗读课文,跟着作者再次走进当年的杭州。
【合作探究】1、自古杭州皆繁荣,那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它的美丽和繁华的呢?明确:“东南形胜”三句从地理条件、悠久历史来说的,“烟柳画桥”六句是从风景美丽和人口众多来说,“市列珠玑”三句是从人们生活的城市的商业发展来看的。
这是上片描写的内容。
2、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详细地分析一下上片。
解说:“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
“ 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
“风联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都市户口繁庶。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海潮》教案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语: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
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
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
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
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
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
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
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
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
”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
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
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词的基本常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三)、作者生平及创作: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
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
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
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
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
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
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出,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
这些词作大致分为三类: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
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但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羁旅行役的词作家。
他入仕之前,曾长期漫游;为官之后,又到过很多地方。
根据地方志和他的词作,他到过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阳、长安……他的词常借用登临水的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叹。
如《八声甘州》相对于五代多写闺阁闺风的词风,这种表达怀才不遇,失意痛苦的作品可谓境界大开,将传统诗歌言志、缘情的功能移植到了词的领域,这种词作也蕴含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了五代词狭小的表现空间。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
宋仁宗统治时期,号称太平盛世,城市经济更是空前繁荣,汴京、杭州、苏州等都是很繁荣的大都市。
柳永是个颇具“市民意识”的作家,他热爱这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乐章集》中有不少描写都市繁华的词。
《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
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
柳永写了不少反映秦楼楚馆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词作。
其中有放纵的欢娱、俗艳的调笑,也有离别的惆怅、真切的思念。
这类作品鱼龙混杂,给他的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尽管柳永的这类词作多为文坛上流所不齿,但其中的佳作如《凤栖梧》(伫倚高楼风细细)、《雨霖铃》(寒蝉凄切)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四)背景介绍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
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
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
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
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
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
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
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五)整体感知:(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和自由读对本词进行整体感知。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词的大意。
(3)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分阙赏析:1、师:上阙写了什么?明确: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
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
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
“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
2、师:下阙些什么?明确: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
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
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
“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
“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
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
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
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
是对地方官员的赞美,暗示这些官员与民同乐。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孙何的直接赞美,也在本词的结句说明投献的用意。
3、本词的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富庶、魅力?明确: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
“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4、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明确:没有,在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
(六)、作业1、背诵并默写《望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