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柳宗元)

合集下载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佳作赏析江 雪来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踪:踪迹。
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 【简析】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 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 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 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 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 天雪景图。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柳州时为一同遭贬的四位 友人而写的。柳宗元到了柳州任职以后,心 情郁闷,在夏季六月的某一天,登上柳州城 楼,于是感物起兴,触景生情。朝廷的昏庸, 友人的疏离,愁情思绪油然而生,于是挥笔 疾书,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分别寄送给刘 禹锡等四位友人。诗中既表现出他们相同的 际遇和真挚的友谊,也蕴含着他们天各一方、 难以抑制的痛苦的情怀,这种情怀是由特定 环境下的政治斗争所引发、形成的。
芙蓉与薜荔: 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明确: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了登楼所见的风急雨骤 的景象(近景),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诗人 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诗人特意写芙蓉与薜荔, 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有所触动。 诗人通过象征的手法,以自然景象暗喻人事, 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足 见诗人于客观事物中又投射了自己的情感。将 自己的哀情融入了对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
明确: ①对友人望而不见的关切之情。 ②对自己遭谪贬的哀伤之情。
二、诗人登楼所见,景物甚多,可是, 诗人为什么写到荷花和薜荔被吹打的 情景?
提示: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 兮,索胡绳之纚兮。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 服。” ——屈原《离骚》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注释翻译讲解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注释翻译讲解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注释|翻译|讲解【作品简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由柳宗元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

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

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

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是柳宗元全集中托物寓意的名篇。

全诗八句四联,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看似清泊而实则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两个特定场景:一是芙蓉惨遭险风摧残,再是薜荔惨受恶雨损毁。

从字面上看,受害对象为“水”和“墙”,而就诗意观之,真正对象乃是“芙蓉”和“薜荔”。

整个场景摹拟得细致真切而又生动形象。

在这首抒情诗中,既有自身的叹喟,更有怀念与自己命运相同的几位友人的深情,流露的是对压制势力的愤懑。

诗歌将壮阔的景色与沉郁的感情交织在一处,用“惊风乱飐”、“密雨斜侵”暗喻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迫害:从眼前的“薜荔”、“芙蓉”(荷花)等美好事物受到侵害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遭挫折所产生的痛楚和不平。

又以“岭树重遮”、“江流回肠”等景象,诉说了与故友远相隔离,音书难通的愁苦和抑郁。

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原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作者: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注解】⑴柳州:今属广西。

⑵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排行八,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

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

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迁蓝田尉。

十九年,拜监察御史里行。

二十一年,擢升礼部员外郎。

积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召回京师。

三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

十四年,卒于任所,世称“柳柳州”。

两《唐书》有传。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他和韩愈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虽然“文掩其诗”,但其诗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尤其是山水记游之作,向与韦应物并称“韦柳”。

其诗不拘一格而又自成一格,苏轼称其“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

现存诗一百六十余首,有《柳河东集》。

【原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 [1] ,海天愁思正茫茫 [2] 。

惊风乱飐芙蓉水 [3] ,密雨斜侵薜荔墙 [4] 。

岭树重遮千里目 [5] ,江流曲似九回肠 [6] 。

共来百粤文身地 [7] ,犹自音书滞一乡 [8] 。

【注释】[1]大荒:荒远之地。

[2]“海天”句:谓愁思正像海天一样茫茫无际。

[3]惊风:骤起的狂风。

曹植《赠徐幹》:“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飐(zhǎn):风吹浪动。

芙蓉:荷花。

梁简文帝《山池》:“日暮芙蓉水。

”[4]薜(bì)荔:一种蔓生的香草。

屈原《离骚》:“集芙蓉以为裳。

”又曰:“贯薜荔之落蕊。

”二句语意本此。

[5]岭:五岭。

柳州在五岭之南。

重(chónɡ)遮:重重遮蔽。

千里目:一作“千里月”。

此句一作“云驶去如千里马”。

[6]江:即柳江,一名左江。

九回肠:谓江流曲折犹似肠之九回。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原文及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原文及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原文及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高五千馀尺,无云覆地矣。

巍巍乎前无障丘,后不规涂泥;屹也不动之山河,依然不波之江湖,游鱼可荡舟,白云可套马。

座中有人,问何以登于此楼。

古之人曰:“有楼有梯,将赋云云。

”今之人曰:“非但赋云云,且云以楼观山河之盛,余者能辩乎。

”然乎,此楼之好处何在乎?古之人曰:“万壑齐流,青山可参;云帆远舣,碧水可文。

”今之人曰:“古之人方以楼观山河之盛,余者方以登之自娱。

”然乎,欲观山河之盛而登楼,忧者不可得乎?古之人曰:“登临于高楼,可以将天下瞰矣。

”今之人曰:“不以小人而忧,何所忧乎?”然乎,欲不以小人而忧,则登高楼可得乎?古之人曰:“秋蝉鸣矣,商风至矣,可以收麦矣。

”今之人曰:“不以农人而冀丰,则冀域可乎?”古之人曰:“清风华屋,夜谣金键;明月重楼,断雁经天。

”今之人曰:“人之居处与瞿是矣,明月重楼者,尝闻之矣。

”然乎,有明月重楼者翘而去也?日者,楼上之禽,有向来若火如声如雷也。

盖乎?是固飞也,是固吠也,不是是声焉。

唯女良有仰天长叹,握短景短鸣之者,既?尔之向也,固亦寿矣哉!得握尔心,得爱尔颜,尔之外也,又何物哉?尔之类也,而可比乎?自从出于班,四方无峙之族矣!然乎,尔之归,何时乎?春暖花开时,吾将回;夏日炎炎时,吾将归。

秋天瓜果熟时,吾将还;寒风落叶时,吾永不归。

解析: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一首描写登楼思乡的诗歌。

诗中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首先,诗人描述了柳州城楼的壮丽景色,楼高五千余尺,没有云遮挡,周围山河秀丽,江湖平静,无阻碍之地,令人心旷神怡。

然后,诗人面对众人的疑问,为何登上这座楼,古人以为可以赋云云,即在楼上吟咏诗文;而今人则认为不仅仅是赋云云,还可以欣赏山河之盛,诗人则主张登楼的目的是自己的娱心乐事。

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登楼观景的人是否会有忧虑之情,古人认为登上高楼可以瞰临天下,今人则认为不以小人为忧愁,古人认为登高可以收获,今人认为人之居处与此楼无关。

中唐诗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赏析【柳宗元】

中唐诗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赏析【柳宗元】

在这首《梦天》中,诗人梦游月宫,感宇 宙之博大,时空之永恒,察地球之渺小,人生 之短暂,一瞬千年,沧海桑田。九州大地,自 天外观之,不过是烟尘九点;大海汪洋,从高 处俯察,不过是杯中之水。诗中显示的这种雄 浑博大、超然物外的气魄和胸襟,确乎是前无 古人的。诗中揭示的永恒与短暂,伟大与渺小 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极富哲理的。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作品解析 首句言天色乍晦,蟾兔皆泣。我疑心这是 形容黄昏时的一阵微雨。
第二句“云楼半开壁斜白”,乃写雨停云 开,月光斜照。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上句写一轮明月在放晴后完全显现出来, 如车轮辗着清露而缓缓行进,光团而微湿, 正是刻画雨霁后的月色。 下句写月中阴影,诗人想象这大约是仙 人在栽满桂树的路边相遇 。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诗的首联先写柳州,以深广的情景、 辽阔的意境统摄诗题,为以下的逐层抒 写展开了宏大的画面。 诗人从大处着眼,以景带情,用 “海天”、“茫茫”突出“愁”的繁多 与浓重,并以此点出主题,统领全诗, 为下面逐层抒写作好铺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细致地描绘
政治革新。事败,柳宗元等八人同被贬为远州司
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马。十年 后,柳宗元等人被召至京师,但阻力太大,结果 他们仍被分发到更加荒远的地区。柳宗元被贬作 柳州刺史。
连连遭到统治者的打击迫害,好朋友又天各一 方,非但不能见面,而且音信难通,他的心情 极其忧悒悲愤。当他登上柳州城楼,满目是萧 瑟凄凉的异乡风物,他把离京去国、人事沧桑 的深沉感慨,贬来荒域的抑郁情怀,对于挚友 的真挚思念,一齐宣泄出来,词情凄恻,委婉 动人。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赏析柳宗元(773年-819年),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具有浓郁的田园风情和哲学思考见长,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崇敬。

其中,他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以豪迈的旷达情怀和深沉的思考内容,成为他最重要的诗作之一。

在这首诗中,柳宗元以卓越的才情和丰富的意境,通过纵览山河万里的视野和亲身体验的感悟,表达了对时局的思虑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以自由自在的笔触,融合山水之美与城市之景,展示了一幅广阔而自由的诗境。

在整篇诗中,柳宗元反复提到“柳州城楼”和“漳汀封连四州”这两个主题词,突出了他对家乡和责任的思考和表达。

文章使用序号标注,具体探讨主题如下:一、柳州城楼的壮美景色(主题词:柳州城楼)柳宗元以“登柳州城楼”的视角,开篇描绘了壮丽的山水景色,虽然他身处异乡,但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将柳州城楼与家乡联结在一起。

城楼的高度令他眺望远方,山川翻飞,江水奔涌,展现出柳州的雄伟壮美。

二、思乡之情的思考(主题词:柳州城楼)柳宗元四望柳州城楼周围景色,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他描绘了故乡的山川河流,寄托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

为了旷达的胸怀和责任,他对家乡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三、漳汀封连四州的志向(主题词:漳汀封连四州)漳汀封连四州的提及,更加突出了柳宗元对家乡的眷恋和责任心。

他提到了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历练和才情的展示,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希望和期待。

这种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社会和人民的思考,是柳宗元这首诗的重要主题。

四、人生哲思的思索(主题词:漳汀封连四州)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中,柳宗元融入了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他通过描绘家乡的景色和表达对家乡的深情,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责任。

他认为人生虽然短暂,但应该努力追求真理和追求艺术的境界。

柳宗元以豪情万丈的意象,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思考: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作者说“愁思茫茫”, 联系全诗看,因何而“愁思 茫茫”?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 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 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 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 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 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 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 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 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①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的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最后 一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是虚写,虚拟了一段情景 来描绘诗人深切的怀土思乡之情。虚实结合,凄切缠绵。
2、作者说“愁思茫茫”,联 系全诗看,因何而“愁思茫 (茫1”)自?己被贬蛮荒之地。
(2)感慨仕途风波险恶而愁绪满怀。
(3)友人望而不见而生牵挂思念之愁。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拼音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拼音版

登d ēn ɡ柳li ǔ州zh ōu 城ch én ɡ楼l óu 寄j ì漳zh ān ɡ汀t īn ɡ封f ēn ɡ连li án 四s ì州zh ōu【唐t án ɡ】柳li ǔ宗z ōn ɡ元yu án城ch én ɡ上sh àn ɡ高ɡāo 楼l óu 接ji ē大d à荒hu ān ɡ,海h ǎi 天ti ān 愁ch óu 思s ī正zh èn ɡ茫m án ɡ茫m án ɡ。

惊j īn ɡ风f ēn ɡ乱lu àn 飐t ài 芙f ú蓉r ón ɡ水shu ǐ,密m ì雨y ǔ斜xi é侵q īn 薜b ì荔l ì墙qi án ɡ。

岭l ǐn ɡ树sh ù重zh òn ɡ遮zh ē千qi ān 里l ǐ目m ù,江ji ān ɡ流li ú曲q ǔ似s ì九ji ǔ回hu í肠ch án ɡ。

共ɡòn ɡ来l ái 百b ǎi 越yu è文w én 身sh ēn 地d ì,犹y óu 自z ì音y īn 书sh ū滞zh ì一y ì乡xi ān ɡ。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
作品鉴赏二:
漳汀封连四州:漳州,今福建龙溪县一带,汀州,今福建长汀一带;封州,今广东封开县一带;连州。今广东连县一带。jLBHr。jLBHr。
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但旋即又遭贬放。柳宗元改谪柳州刺史。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十年顦顇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多年的贬谪生活,使柳宗元倍感仕途险恶、人生艰难。在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xHAQX。xHAQX。
首联二句,先写登楼所见。极写柳州城楼之高,上与大荒相连相接。因其高,故而视野广阔,可以目极千里。可以遥观茫茫的海天。“愁思”二字连锁“海天”与“茫茫”的景色,作者的情感色彩至为浓重。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从登城起有百端交集之感。”这话很是。从本诗来看,柳宗元既慨叹宦游生活的险恶,又为长期迁谪感到痛心,同时也为友人同贬异域、音讯不通而感喟嘘唏。这种种情绪一时涌集,与眼前渺无边际的茫茫海天相融在一起。移情于物,二者几不可分辨。这两句,总领全篇,情景兼到,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怨叹的基调。LDAYt。LDAYt。
作品鉴赏一: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RTCrp。RTCrp。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译文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译文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译文|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此诗寄赠四位共患难而天各一方的朋友,抒写思念朋友而难以见面之意,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译文及注释译文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飐(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赏析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

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

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新人教版选修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歌

新人教版选修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歌

新人教版选修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歌新人教版选修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歌由著名教师编写的优秀教学计划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刘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s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这是一首抒情诗。

赋中有比较,意象中有趣味,这是一幅情景交融的动态画面,抒情主人公的表达和感受也隐约可见。

这种感觉是由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引发的。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杀槐岢舛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整首诗以“爬柳州城楼”开头。

第一句话“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在“建筑”前面加上“高”一词,你站得越高,你看到的就越远。

作者长途跋涉来到柳州。

到柳州很容易,但他迫不及待地爬到高处,以便看到战友们的降职,表达自己难以言喻的感情。

“连接大荒野”中的“连接”一词意味着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与大荒野相连,这在楼上的人们眼中是可以看到的。

于是,万物的感觉油然而生,“海天浩瀚”一句话从这里涌了出来,展现了诗人面前辽阔而荒凉的空间。

往极端看,海和天是相连的。

他那浩瀚的“忧郁”充满了无限的空间。

如此辽阔的境界,如此深广的情怀,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写下了这首对联,拍下了诗名的灵魂,展开了一幅宏大的画卷,逐层描写。

第二联“惊风乱s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
州》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宋朝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名篇。

诗以“登柳州城楼”为起点,描写了柳州的风景:大道洋洋,江水潺潺,山色清新,雨露润泽,整个画面充满着春天的气息和生机。

诗中柳宗元不仅抒发了对柳州之景的赞叹,也表达了对漳汀封连四州的祝愿。

他希望漳汀的壮举能够展现出四州的繁华,使人们都能够繁荣昌盛。

在抒情方面,诗中采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强调了柳州的美好景色。

诗中,柳宗元将江水比作“潺潺的长河”、山景比作“万条曲线”、树木比作“花锦裹体”,通过对景物的比拟,形象地把柳州的美景刻画得十分生动。

此外,诗中提到“恩波洋洋”,拟人化地把皇帝的仁慈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赞叹。

总之,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一首优美的诗篇,既赞美了柳州的美景,又对漳汀封连四州表达祝愿。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洲【唐】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洲【唐】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 封连四州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 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汉族。代宗大历 八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 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 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 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整体思路
全诗用“愁思”贯穿。
首联登高望远,引出愁思;颔联见到芙 蓉、薜荔横遭摧残,引起身世之感,又 添愁思;颈联,远望友人,岭树重遮, 江流阻断,使人愁肠百结;尾联音书断 绝,各滞一方,倍感寂寞,愁思更深。
《登柳州城》,是一首以慷慨悲健的律 诗。是作者被贬后怀念友人之作,抒写 了共同的政治抱负和共同的政治命运而 形成的友情。这首抒情诗中,既有自身 的叹喟,更有怀念与自己命运相同的几 位友人的深情,流露的是对压制势力的 愤懑。诗歌将壮阔的景色与沉郁的感情 交织在一处,暗示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 打击迫害。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 (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 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 仅五个月, “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 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直 到唐宪宗元和十年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 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 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 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 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 到柳州之时写的。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 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 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 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 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 《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 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

登柳州城楼古诗加拼音

登柳州城楼古诗加拼音

登d ēn ɡ柳li ǔ州zh ōu 城ch én ɡ楼l óu 寄j ì漳zh ān ɡ汀t īn ɡ封f ēn ɡ连li án 四s ì州zh ōu 刺c ì史sh ǐ【唐】柳宗元城ch én ɡ上sh àn ɡ高ɡāo 楼l óu 接ji ē大d à荒hu ān ɡ,海h ǎi 天ti ān 愁ch óu 思s ī正zh èn ɡ茫m án ɡ茫m án ɡ。

惊j īn ɡ风f ēn ɡ乱lu àn 飐zhan 芙f ú蓉r ón ɡ水shu ǐ,密m ì雨y ǔ斜xi é侵q īn 薜b ì荔l ì墙qi án ɡ。

岭l ǐn ɡ树sh ù重zh òn ɡ遮zh ē千qi ān 里l ǐ目m ù,江ji ān ɡ流li ú曲q ǔ似s ì九ji ǔ回hu í肠ch án ɡ。

共ɡòn ɡ来l ái 百b ǎi 越yu è文w én 身sh ēn 地d ì,犹y óu 自z ì音y īn 书sh ū滞zh ì一y ì乡xi ān ɡ。

【译文】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油然生起。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望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

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州: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赏析1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s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译文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急风;狂风。

乱�s(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赏析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

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

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s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译文及鉴赏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译文及鉴赏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译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attention!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译文及鉴赏《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解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解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译文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滚涌而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望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

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飐(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创作背景此诗当是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秋天在柳州所作。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

赏析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一二句先写登楼的所见所感。

“城上高楼”之“高” 字,显示出诗人一到柳州,就迫不急待地登上城楼远望友人之迫切心情。

站得愈高,望得愈远,足见思之甚切。

因为他们五人同遭迫害,命运休戚相关,友谊真挚,虽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

“接大荒” 写眼之所见,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写出他们谪所之艰苦。

望到极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

一方面写出他们四人所贬之处都是近海之地,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的“愁思” 如同“海天” 一样,茫茫不断。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古诗词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古诗词赏析

一夕别离千万里,明月亦难寄心殇——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小学教育专业《文学名篇鉴赏》结业论文汤迪满心的愁绪让多少的日子彻夜难眠,独有清风作伴到天明;几多的磨难早早便花白了青丝,委屈了多少才情,倾心述予明月,不知远方的知己能否感受到自己的心声,亦不知何时等到自己一展抱负的日子。

这恐怕是许多古代逆境才子的真实写照,当然此刻我用这些句子描述柳宗元,亦不为过,甚至在其悲惨的一生面前,显得略有不及。

在这里我便通过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来带大家体会一下柳宗元的这份愁思。

说起这首诗,便不得不先陈述一下柳宗元可谓极其悲惨的一生。

柳宗元祖上是官吏世家,但在历史的变迁面前,依然逐渐没落。

柳宗元出生于安史之乱之后,自幼饱尝战乱之苦,贞元九年他和好友刘禹锡同时考中进士,后同朝为官。

永贞元年他和刘禹锡等参与的“永贞革新”失败,连同其它几个革新者一起被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时隔十年,被贬永州的柳宗元连同其它共五名幸存者才被召回京城,不想遭到敌对势力打压,随即再次被贬。

柳宗元被贬柳州,其它四人分贬漳、汀、封、连四州四洲。

之后柳宗元在当地继续实行改革,惠及一方百姓,可生活精神的双重压力最终使柳宗元未能等到回京的诏书便满怀悲愤的于四十七岁的年纪离开了人世,当然这是后话。

这首诗便是在其到任柳州时所作,其心情在此诗中无不得到体现。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据说此诗是柳宗元到达柳州时所作,诗人不辞旅途颠簸之苦,便迫不及待的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可见其心中一直无法割舍的牵挂,既担心友人的境况,也眷恋着朝纲,其满腹忧愁在首联中已经有了深刻的体现。

登楼远望在古代诗词中用于表达对人对事的企盼与思念可谓是屡见不鲜,而这里高楼和大荒放在一起,除了望远忆人,也多了一层荒凉偏远的含义,大荒即神界【1】作者引用此词不仅通过字面的意思描述了柳州此地的偏远,也隐含着此地仿若和原本世界相隔一般,从侧面突出此地的蛮荒之气,同时将高楼的高引申的更为突出,隐隐透露着作者迫切想知道友人当下情况的心情。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123456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123456

一读诗歌 理解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 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州。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 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 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 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云 横 秦 岭 家 何 在 ? 雪 拥 蓝 关 马 不 前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 写政治气候恶劣。
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 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 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 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 韩愈《左迁: ①抒发对横遭贬谪的悲愤之情。
不仅是全诗的愁思的凝结点,也是他一生命运悲惨 的终结点。
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三、重点、难点知识的精讲
(四)小结诗歌、体会诗情:
全诗用“愁思”贯穿,首联登高望远,引出愁思, 颔联见到芙蓉、薜荔横遭摧残,引起身世之感,又 添愁思,颈联,远望友人,岭树重遮,江流阻断, 使人愁肠百结,尾联音书断绝,各滞一方,倍感寂 寞,愁思更深。
缠结难解;意思是弯曲的江流正 如心中百结的愁思。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
四州
柳宗元
大意
城上高楼接大荒,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
海天愁思正茫茫。 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出来。
惊风乱飐芙蓉水,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
密雨斜侵薜荔墙。 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岭树重遮千里目, 山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宗元与韩愈的贬谪诗思想感情上的差异
“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厚 柳州诗,多哀怨之音。” ——俞陛云《诗境浅说》
贬谪诗常用意象
2、结合有关诗句, 谈谈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 常见的意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总结同类题提问方式与答题技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柳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提问:“回雁”的“回”字,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诗人在回雁这一意象中寄寓思归之意。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是以肠一日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九曲回肠即愁肠,它正如穿梭于峻岭深丛中迂回曲折的柳江。
“千里”与“大荒”“百越文身地”呼应,都是指友人被贬谪之地。“目”与“登楼”呼应,远望寄怀。“九回肠”与“愁思”呼应,愁绪纷扰。
4.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提问:诗人在眼前的自然景象中寄寓了怎样的身世之悲?
解题技巧:
1.抓意象。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离骚》
译:裁制荷叶做上衣啊,缝缀荷花做下装。
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离骚》
译:持树根编结束缚茝草,再把薜荔花瓣贯串起来。
“芙蓉”“薜荔”都是散发独特香味的植物,象征高洁的德行、高雅的情怀。芙蓉譬贤人,而薜荔多指空余芳华怀才不遇的志士。“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蘅芜苑就遍植藤萝与薜荔。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提问: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律诗分为哪几联?
板书:愁思
首联(起) 颔联(承) 颈联(转) 尾联(合)
参考译文:
登楼远眺,眼前一片荒凉,愁思若苍茫的海天。
狂风四起,吹得水中荷花颤栗;密雨骤下,抽打着墙上的薜荔。
题目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兴寄深微手法品鉴
授课时间
授课类型
新授
年级
高二
学科
语文
课时
1
知识

技能
1.领悟诗人层层铺染的愁思。
2.掌握兴寄深微的答题技巧。
过程

方法
1.依循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征,体会诗人是怎样层层铺染愁思的。
2.以本诗为例,分析诗人在眼前的自然物象中寄寓了怎样深刻而隐微的情感,然后总结同类题提问方式与答题技巧,并实践操作。
想起同遭贬逐的朋友,怎奈岭深林密,遮住了千里的目光,让我无法远望。九曲愁肠若那迂回的柳江。
虽然共同来这蛮荒之地,可是互通音讯也困难重重,更让人郁闷。
三、逐联解读,悟透诗意。
1.首联: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提问:愁思缘何而起?
城上高楼,登上柳州城高高的城楼。
接,目接。
大荒,指边远荒凉的地方,诗中指被贬谪之地。
诗人这些身世之悲借“芙蓉”“薜荔”被狂风暴雨无情摧残含蓄透露,兴寄深微。
兴寄深微题提问方式:
1.有人认为X联“兴寄深微”,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该联在X物象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3.结合作者生平经历,思考X联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答题技巧:1.抓意象。3.品字词。3.思生平。
小试牛刀
春尽
惜春连日醉昏昏,醉后衣裳见酒痕。
提问:诗人如何通过表现内心的起伏收束愁思?
(板书:收束愁思)
文身:身上文刺花绣。
文身地指穷远荒僻的边地。
音书:亲朋挚友的书信。
百越:即百粤,泛指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
犹自:尚且;仍然。
滞:滞留,阻隔。
“共来”,心底些许安慰,战友同贬他乡。
“犹自”,在这荒僻之地,音问难通,孤独无依。
5.总结主旨。
提问:诗人的“愁思”有哪些?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韩偓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后遭排挤,被贬淮州,后因避难投靠节度使王审知。当时朱全忠弑帝,建立梁朝,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离开王审知定居于闽南泉州。诗作于此时。
1.遭受打击迫害的愤懑。
2.望友视线受阻的惆怅。
3.音问不得相通的孤独。
四、总结规律,拓展延伸。
诗人的愁思借自然物象委婉透露,兴寄深微。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朱熹
译:兴就是先举其他事物,引发出自身的感悟。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起兴的诗句?
这首诗哪里用了起兴的手法?
兴寄,即寄兴,寄托讽喻。
兴寄深微就是在眼前的自然物象中寄寓隐微而曲折的情感。
狂风乱吹临水芙蓉,密雨击打覆墙薜荔。
诗人在眼前的自然景物中寄寓愁思。
(板书:寄寓愁思)
3.颈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提问:该联怎样另辟蹊径再写愁思?
诗人由自我处境之艰难,转而关切友人的状况。
(板书:由己转友)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远望千里的视线。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海天愁思,愁思若苍茫的海天。
茫茫,辽阔旷远的样子;模糊不清楚。
诗人登楼远望,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望到极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愁思也若这苍茫海天奔涌而来。
2.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提问:该联描写了夏日怎样的景象进一步表现愁思?
惊风,急风;狂风。
飐,风吹物使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又称木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析字炼词,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意识。
2.知人论世,懂得诗蕴含的隐微曲折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诗寄寓的愁思。
教学难点
品鉴兴寄深微手法。
教学方法
剖析体悟、品读鉴赏、讨论交流
课件教具
PPT课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音频朗读
学情分析

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关于柳宗元的诗文及人生经历学生已有一定的积淀,且已初步懂得律诗的结构。
815年,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已被贬十年的刘柳等人奉诏至京,执政中有人想留用他们,由于朝中阻力太大,又被分发到边远州郡当刺史。刘柳同行至衡阳分路而去,柳宗元到柳州后便迫不及待登上城楼寄怀漳汀封连的战友。我们这节课重点分析诗人借眼前物象寄寓怎样的情感。(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诵读感知,体会情感。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颔联中的芙蓉”“薜荔”象征诗人及战友,他们志在革除晚唐弊政,打击权奸。
2.品字词。
风狂曰“惊”,雨紧曰“密”,蛮横粗暴曰“乱”,伺机打击曰“斜”,肆意凌辱曰“侵”。
狂风暴雨对柔弱植物无情摧折,让人联想到敌对势力对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的青年才俊不遗余力地打击。
3.思生平。
柳宗元曾锐气风发,政治上受挫后深感宦海险恶。“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柳宗元等人苦熬十年等来的留守帝京的机会只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又”是希望破灭后的失落,是命运乖蹇的悲叹,是圣意难测的愤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