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翻译及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注释翻译讲解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注释翻译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4b049d35650e52ea5518986a.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注释|翻译|讲解【作品简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由柳宗元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
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
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
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是柳宗元全集中托物寓意的名篇。
全诗八句四联,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看似清泊而实则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两个特定场景:一是芙蓉惨遭险风摧残,再是薜荔惨受恶雨损毁。
从字面上看,受害对象为“水”和“墙”,而就诗意观之,真正对象乃是“芙蓉”和“薜荔”。
整个场景摹拟得细致真切而又生动形象。
在这首抒情诗中,既有自身的叹喟,更有怀念与自己命运相同的几位友人的深情,流露的是对压制势力的愤懑。
诗歌将壮阔的景色与沉郁的感情交织在一处,用“惊风乱飐”、“密雨斜侵”暗喻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迫害:从眼前的“薜荔”、“芙蓉”(荷花)等美好事物受到侵害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遭挫折所产生的痛楚和不平。
又以“岭树重遮”、“江流回肠”等景象,诉说了与故友远相隔离,音书难通的愁苦和抑郁。
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原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作者: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注解】⑴柳州:今属广西。
⑵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b39f79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14.png)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排行八,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
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
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迁蓝田尉。
十九年,拜监察御史里行。
二十一年,擢升礼部员外郎。
积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召回京师。
三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
十四年,卒于任所,世称“柳柳州”。
两《唐书》有传。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他和韩愈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虽然“文掩其诗”,但其诗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尤其是山水记游之作,向与韦应物并称“韦柳”。
其诗不拘一格而又自成一格,苏轼称其“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
现存诗一百六十余首,有《柳河东集》。
【原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 [1] ,海天愁思正茫茫 [2] 。
惊风乱飐芙蓉水 [3] ,密雨斜侵薜荔墙 [4] 。
岭树重遮千里目 [5] ,江流曲似九回肠 [6] 。
共来百粤文身地 [7] ,犹自音书滞一乡 [8] 。
【注释】[1]大荒:荒远之地。
[2]“海天”句:谓愁思正像海天一样茫茫无际。
[3]惊风:骤起的狂风。
曹植《赠徐幹》:“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飐(zhǎn):风吹浪动。
芙蓉:荷花。
梁简文帝《山池》:“日暮芙蓉水。
”[4]薜(bì)荔:一种蔓生的香草。
屈原《离骚》:“集芙蓉以为裳。
”又曰:“贯薜荔之落蕊。
”二句语意本此。
[5]岭:五岭。
柳州在五岭之南。
重(chónɡ)遮:重重遮蔽。
千里目:一作“千里月”。
此句一作“云驶去如千里马”。
[6]江:即柳江,一名左江。
九回肠:谓江流曲折犹似肠之九回。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原文及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0e5f4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e.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原文及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高五千馀尺,无云覆地矣。
巍巍乎前无障丘,后不规涂泥;屹也不动之山河,依然不波之江湖,游鱼可荡舟,白云可套马。
座中有人,问何以登于此楼。
古之人曰:“有楼有梯,将赋云云。
”今之人曰:“非但赋云云,且云以楼观山河之盛,余者能辩乎。
”然乎,此楼之好处何在乎?古之人曰:“万壑齐流,青山可参;云帆远舣,碧水可文。
”今之人曰:“古之人方以楼观山河之盛,余者方以登之自娱。
”然乎,欲观山河之盛而登楼,忧者不可得乎?古之人曰:“登临于高楼,可以将天下瞰矣。
”今之人曰:“不以小人而忧,何所忧乎?”然乎,欲不以小人而忧,则登高楼可得乎?古之人曰:“秋蝉鸣矣,商风至矣,可以收麦矣。
”今之人曰:“不以农人而冀丰,则冀域可乎?”古之人曰:“清风华屋,夜谣金键;明月重楼,断雁经天。
”今之人曰:“人之居处与瞿是矣,明月重楼者,尝闻之矣。
”然乎,有明月重楼者翘而去也?日者,楼上之禽,有向来若火如声如雷也。
盖乎?是固飞也,是固吠也,不是是声焉。
唯女良有仰天长叹,握短景短鸣之者,既?尔之向也,固亦寿矣哉!得握尔心,得爱尔颜,尔之外也,又何物哉?尔之类也,而可比乎?自从出于班,四方无峙之族矣!然乎,尔之归,何时乎?春暖花开时,吾将回;夏日炎炎时,吾将归。
秋天瓜果熟时,吾将还;寒风落叶时,吾永不归。
解析: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一首描写登楼思乡的诗歌。
诗中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首先,诗人描述了柳州城楼的壮丽景色,楼高五千余尺,没有云遮挡,周围山河秀丽,江湖平静,无阻碍之地,令人心旷神怡。
然后,诗人面对众人的疑问,为何登上这座楼,古人以为可以赋云云,即在楼上吟咏诗文;而今人则认为不仅仅是赋云云,还可以欣赏山河之盛,诗人则主张登楼的目的是自己的娱心乐事。
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登楼观景的人是否会有忧虑之情,古人认为登上高楼可以瞰临天下,今人则认为不以小人为忧愁,古人认为登高可以收获,今人认为人之居处与此楼无关。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6c650af4eff9aef8951e0641.png)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原文: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注释:(1)唐元和十年(815)春,柳宗元等五司马被召回京,三月又被贬为远州刺史。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除柳宗元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外。
韩泰为漳州(治今福建漳浦县)刺史。
韩晔为汀州(治今福建长汀县)刺史,陈谏为封州(治今广东封开市)刺史,刘禹锡为连州(治今广东连州市)刺史。
这首诗是柳宗元怀念同遭贬谪的友人,寄赠给韩泰、韩晔、陈谏和刘禹锡的。
(2)接:目接,看见。
大荒:广阔而荒凉的原野,也指边远荒漠之地。
(3)海天:海天相接,一望无际。
海天愁思,比喻愁思像海一样深,天一样广。
茫茫:漫无边际。
ﻫ (4)惊风:狂风。
飐(zhan展):风吹物体颤动。
乱飐:吹动。
芙蓉:莲(荷)的别名。
这里指荷花。
芙蓉水·即长满荷花的水面。
ﻫ(5)密雨:大雨。
薜荔(bili毕力):又名木莲,一种缘墙树牵藤的蔓生香草。
这两句写夏季急风骤雨中的近景,借美好的事物受到风雨的摧残,抒发对个人和友人屡遭不平待遇的愤懑之情。
(6)重(chong虫)遮:重重叠叠地遮蔽。
ﻫ (7)江:指柳江,当时亦名浔水,婉延曲折地绕城而流。
九回肠:明喻柳江曲折,暗喻愁肠百结。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有"肠一日而九回"之句,梁简文帝《应全诗》也有"望郡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句。
柳宗元即取此意。
这两句写远景,寓有去国离乡遥远,友人被重山远水阻隔,音书难通而产生无限愁苦之意。
(8)百越:亦称百粤。
泛指古代岭南一带少数民族。
文身:在身上刺花纹。
古代越族人民有断发文身的习俗。
(9)犹自:仍然。
滞:不流畅,阻隔。
译文一: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8372e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8.png)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古诗全文如下: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前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柳宗元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的诗。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五人虽后又被召回,但由于种种原因,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全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
【注释】⑴柳州:今属广西。
漳:漳州;汀:汀洲。
今属福建。
封:封州;连:连州:今属广东。
⑵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⑶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⑷惊风:急风;狂风。
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乱?(zhǎn):吹动。
⑸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⑹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⑺*:指柳*。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
”梁简文帝《应全诗》:“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
”⑻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⑼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翻译】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鉴赏】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及鉴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dd37a5f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c.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及鉴赏《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创作并寄与际遇相同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的一首七律,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及鉴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诗鉴赏永贞革新失败后,革新派人物纷纷遭到打击迫害,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上任途中,再贬为永州司马。
同时被贬为各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七人,时称为“八司马”。
元和十年春,朝廷执政大臣中有人赏识他们的才能,想起用他们,除韦执谊、凌准已死,程异已先起用外,柳宗元等五人一起被召还京。
谁知宪宗怨恨未消,又由于宰相武元衡极力反对,不出一月,宪宗又把他们贬逐出京。
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韩泰被贬为漳州(今福建省龙溪县一带)刺史,韩晔被贬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一带)刺史,陈谏被贬为封州(今广东省封川县一带)刺史,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
官职虽然比司马高了,可是地区却更为僻远,这实际上是政治迫害的继续。
在暮春三月的落花时节,柳宗元与他的同道刘禹锡又带着失望的心情一同离京赴任。
这真是“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他们一路上相互赠答了不少诗篇,在共同政治思想和生活遭遇的基础上,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了。
他们一直同行到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才依依不舍地分手惜别。
柳宗元到了柳州任所之后,心情郁闷,在夏季六月的一天,他登上柳州城楼,触景生情,想到朝廷的昏暗,战友的疏离,不觉愁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寄给刘禹锡等四位同道。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楼触景伤怀,是总写。
“城上高楼接大荒”,写城楼的形势,是写实。
柳州城外边远,城楼很高,四野杂树参天,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登城楼遥望,看到的是一片辽阔的大荒野。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53c7bf4ce2f0066f533226f.png)
漳汀封连四州:漳州,今福建龙溪县一带,汀州,今福建长汀一带;封州,今广东封开县一带;连州。今广东连县一带。jLBHr。jLBHr。
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但旋即又遭贬放。柳宗元改谪柳州刺史。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十年顦顇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多年的贬谪生活,使柳宗元倍感仕途险恶、人生艰难。在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xHAQX。xHAQX。
首联二句,先写登楼所见。极写柳州城楼之高,上与大荒相连相接。因其高,故而视野广阔,可以目极千里。可以遥观茫茫的海天。“愁思”二字连锁“海天”与“茫茫”的景色,作者的情感色彩至为浓重。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从登城起有百端交集之感。”这话很是。从本诗来看,柳宗元既慨叹宦游生活的险恶,又为长期迁谪感到痛心,同时也为友人同贬异域、音讯不通而感喟嘘唏。这种种情绪一时涌集,与眼前渺无边际的茫茫海天相融在一起。移情于物,二者几不可分辨。这两句,总领全篇,情景兼到,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怨叹的基调。LDAYt。LDAYt。
作品鉴赏一: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RTCrp。RTCrp。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展现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展现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https://img.taocdn.com/s3/m/4c06698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a.png)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展现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一首深情而凄楚的抒情诗,作品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与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顿从心起。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密的雨点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眺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
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2、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州: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飐(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三、创作背景此诗当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秋天(一说夏天)在柳州所作。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这就是“二王八司马”事件。
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柳宗元改谪柳州刺史。
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
多年的贬谪生活使柳宗元倍感仕途险恶、人生艰难。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e18a70b52acfc789ebc993.png)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1]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2]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3]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4]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1]柳宗元:字子厚,唐时河东人(今山西永济西),世称柳河东,还因做过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朝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飐:吹动的意思。
[3]薜荔:一种蔓生植物。
[4]百越:指岭南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身上刺各种花纹。
【赏析】这是首抒情诗,描绘了情景交融的画面。
在艺术手法上,采用赋、比、兴的传统方式,以此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自然而然地抒发主人公的情怀。
全诗第一句“城上高楼”,在“楼”字前,有一“高”字,不仅有“高度”的含义,而且无形中使全诗视角抬高,整个境界也都高了起来。
当时,作者刚刚到达柳州,还未洗尽风尘,就立即登高远望,遥望远方的朋友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情怀。
下一句,“接大荒”之“接”字,意思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
整个场景天人相容,气势浩大。
“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展示出一片辽阔苍茫的宇宙空间。
作者登高远望,极目所见,海天相连,天地浑然一体。
满怀的“愁思”,弥漫在辽阔无边的空间里。
全诗到了这一句,已经完全奠定了苍远辽阔的基调。
可以说,这两句是全书之魂,为以下各句的展开打好了基础。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两句,从远景拉回近景,写法变得细腻,借用了“赋”的铺陈,生动地描绘了风急雨骤的景象。
第三联,又从近景拉远为远景。
从第一联到第二联,再到第三联,几次远近景的变换,完全符合普通人视觉转换的习惯。
第三联由近到远,是因为近景触发了作者的某些联想:“既然我自己目前处于如此境地,好友们的处境又能怎样呢?”于是,作者再次望向远方,心思随之转向漳、汀、封、连四州的朋友。
千里之外,在崇山峻岭之中,在九曲回肠的长江大河之外,朋友们到底过得怎样呢?诗中以景带情,似乎视野内的所有景色,都带上了无限的愁思。
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赏析
![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f3d076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9.png)
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赏析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赏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锡都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一样,息息相关,因此诗中体现出一种真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想念之苦,无法自抑。
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天登楼怀友,面临满目异乡景物,不由慨叹世路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惨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楼房”,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山越岭,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望战友们的贬所,抒情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楼房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里所见。
所以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苍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如今诗人眼前的是广阔而荒芜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
而自个的苍茫“愁思”,也就布满于广阔无边的空间了。
这么广阔的境地和这么深广的心意,作者却好像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表达展开了庞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惟其是近景,见得逼真,故写得详尽。
就描写风急雨骤的现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屈原《离骚》有云:“制荷认为衣兮,集芙蓉认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又云:“木根以结兮,贯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兮,索胡绳之??。
吾法大前修兮,非尘俗之所服。
”在这里,芙蓉与荔,正标志着品格的夸姣与芳洁。
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悸。
风而曰惊,雨而曰密,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触。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及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c2aa4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42.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 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分类标签: 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注解】: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飐:吹动。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韵译】: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评析】: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
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
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
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这是首抒情诗。
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
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触发的。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244b7cfe4733687e21aa6a.png)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原文: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译文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注释⑴柳州:今属广西。
⑵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⑶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⑷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⑸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⑹大荒:旷远的广野。
⑺惊风:急风;狂风。
⑻乱飐(zhǎn):吹动。
⑼芙蓉:指荷花。
⑽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⑾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⑿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1]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赏析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
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翻译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f7e551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e.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翻译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译文: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赏析
![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efdae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e.png)
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赏析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创作并寄与际遇相同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的一首七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赏析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一样,息息相关,因此诗中体现出一种真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想念之苦,无法自抑。
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天登楼怀友,面临满目异乡景物,不由慨叹世路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惨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楼房”,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翻山越岭,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眺望战友们的贬所,抒情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楼房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里所见。
所以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苍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如今诗人眼前的是广阔而荒芜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
而自个的苍茫“愁思”,也就布满于广阔无边的空间了。
这么广阔的境地和这么深广的心意,作者却好像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表达展开了庞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惟其是近景,见得逼真,故写得详尽。
就描写风急雨骤的现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认为衣兮,集芙蓉认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词评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词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e102000722192e4436f61b.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词评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作者: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栖饺厮。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注解】: 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疲捍刀。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韵译】: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 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评析】: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 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 为边州刺史。
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 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诗的首联先写柳州, 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
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
颈 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
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1/5书久滞。
这首抒情诗 ,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2/53/54/55/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翻译:
登上高楼远眺,眼前一片荒凉,令人愁思无限。
狂风四起,惊动了水中荷花;暴雨骤下,抽打着墙上的薜荔。
想起同遭贬逐的朋友,怎奈崇山密林,遮住了千里的目光,让我无法远望。
柳江曲折,又似那九回的愁肠,叫我更加郁闷。
在这偏僻的蛮荒之地,就是互通音讯,也是困难重重。
赏析: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
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
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
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
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
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
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
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
“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
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
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
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
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
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
作者的高明之处。
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
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
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
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
可见诗人用笔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