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合集下载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赏析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译文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飐(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赏析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注释翻译讲解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注释翻译讲解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注释|翻译|讲解【作品简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由柳宗元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

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

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

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是柳宗元全集中托物寓意的名篇。

全诗八句四联,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看似清泊而实则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两个特定场景:一是芙蓉惨遭险风摧残,再是薜荔惨受恶雨损毁。

从字面上看,受害对象为“水”和“墙”,而就诗意观之,真正对象乃是“芙蓉”和“薜荔”。

整个场景摹拟得细致真切而又生动形象。

在这首抒情诗中,既有自身的叹喟,更有怀念与自己命运相同的几位友人的深情,流露的是对压制势力的愤懑。

诗歌将壮阔的景色与沉郁的感情交织在一处,用“惊风乱飐”、“密雨斜侵”暗喻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迫害:从眼前的“薜荔”、“芙蓉”(荷花)等美好事物受到侵害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遭挫折所产生的痛楚和不平。

又以“岭树重遮”、“江流回肠”等景象,诉说了与故友远相隔离,音书难通的愁苦和抑郁。

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原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作者: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注解】⑴柳州:今属广西。

⑵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翻译及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翻译及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翻译:登上高楼远眺,眼前一片荒凉,令人愁思无限。

狂风四起,惊动了水中荷花;暴雨骤下,抽打着墙上的薜荔。

想起同遭贬逐的朋友,怎奈崇山密林,遮住了千里的目光,让我无法远望。

柳江曲折,又似那九回的愁肠,叫我更加郁闷。

在这偏僻的蛮荒之地,就是互通音讯,也是困难重重。

赏析: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

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

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

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

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

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

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

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原文及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原文及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原文及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高五千馀尺,无云覆地矣。

巍巍乎前无障丘,后不规涂泥;屹也不动之山河,依然不波之江湖,游鱼可荡舟,白云可套马。

座中有人,问何以登于此楼。

古之人曰:“有楼有梯,将赋云云。

”今之人曰:“非但赋云云,且云以楼观山河之盛,余者能辩乎。

”然乎,此楼之好处何在乎?古之人曰:“万壑齐流,青山可参;云帆远舣,碧水可文。

”今之人曰:“古之人方以楼观山河之盛,余者方以登之自娱。

”然乎,欲观山河之盛而登楼,忧者不可得乎?古之人曰:“登临于高楼,可以将天下瞰矣。

”今之人曰:“不以小人而忧,何所忧乎?”然乎,欲不以小人而忧,则登高楼可得乎?古之人曰:“秋蝉鸣矣,商风至矣,可以收麦矣。

”今之人曰:“不以农人而冀丰,则冀域可乎?”古之人曰:“清风华屋,夜谣金键;明月重楼,断雁经天。

”今之人曰:“人之居处与瞿是矣,明月重楼者,尝闻之矣。

”然乎,有明月重楼者翘而去也?日者,楼上之禽,有向来若火如声如雷也。

盖乎?是固飞也,是固吠也,不是是声焉。

唯女良有仰天长叹,握短景短鸣之者,既?尔之向也,固亦寿矣哉!得握尔心,得爱尔颜,尔之外也,又何物哉?尔之类也,而可比乎?自从出于班,四方无峙之族矣!然乎,尔之归,何时乎?春暖花开时,吾将回;夏日炎炎时,吾将归。

秋天瓜果熟时,吾将还;寒风落叶时,吾永不归。

解析: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一首描写登楼思乡的诗歌。

诗中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首先,诗人描述了柳州城楼的壮丽景色,楼高五千余尺,没有云遮挡,周围山河秀丽,江湖平静,无阻碍之地,令人心旷神怡。

然后,诗人面对众人的疑问,为何登上这座楼,古人以为可以赋云云,即在楼上吟咏诗文;而今人则认为不仅仅是赋云云,还可以欣赏山河之盛,诗人则主张登楼的目的是自己的娱心乐事。

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登楼观景的人是否会有忧虑之情,古人认为登上高楼可以瞰临天下,今人则认为不以小人为忧愁,古人认为登高可以收获,今人认为人之居处与此楼无关。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赏析柳宗元(773年-819年),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具有浓郁的田园风情和哲学思考见长,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崇敬。

其中,他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以豪迈的旷达情怀和深沉的思考内容,成为他最重要的诗作之一。

在这首诗中,柳宗元以卓越的才情和丰富的意境,通过纵览山河万里的视野和亲身体验的感悟,表达了对时局的思虑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以自由自在的笔触,融合山水之美与城市之景,展示了一幅广阔而自由的诗境。

在整篇诗中,柳宗元反复提到“柳州城楼”和“漳汀封连四州”这两个主题词,突出了他对家乡和责任的思考和表达。

文章使用序号标注,具体探讨主题如下:一、柳州城楼的壮美景色(主题词:柳州城楼)柳宗元以“登柳州城楼”的视角,开篇描绘了壮丽的山水景色,虽然他身处异乡,但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将柳州城楼与家乡联结在一起。

城楼的高度令他眺望远方,山川翻飞,江水奔涌,展现出柳州的雄伟壮美。

二、思乡之情的思考(主题词:柳州城楼)柳宗元四望柳州城楼周围景色,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他描绘了故乡的山川河流,寄托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

为了旷达的胸怀和责任,他对家乡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三、漳汀封连四州的志向(主题词:漳汀封连四州)漳汀封连四州的提及,更加突出了柳宗元对家乡的眷恋和责任心。

他提到了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历练和才情的展示,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希望和期待。

这种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社会和人民的思考,是柳宗元这首诗的重要主题。

四、人生哲思的思索(主题词:漳汀封连四州)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中,柳宗元融入了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他通过描绘家乡的景色和表达对家乡的深情,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责任。

他认为人生虽然短暂,但应该努力追求真理和追求艺术的境界。

柳宗元以豪情万丈的意象,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评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评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评析原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评析:这首诗将贬居遐荒、壮志成空的悲愤之情和友朋失散、聚会无期的忧伤之意,一并融入山水景物的描写中,因而颇具耐人寻绎的“象外之致”和“味外之旨”。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刘禹锡等八名革新志士都被贬为远州司马。

时过十年,柳、刘及韩泰、韩晔、陈谏等五名幸存者才得以奉诏进京。

但随即又分别被贬往更荒远的柳州、连州、漳州、汀州、封州任刺史。

这首诗便是柳宗元于元和十年(815)初抵柳州(今广西境内)时为寄赠心心相印的难友而作。

全诗由“登柳州城楼”起兴。

登楼,意在纵目远眺,即景骋情。

因而,首联便着手将登楼所见景色绘制成深蕴情思的画面。

“城上高楼接大荒”,“接”,即目接之意; “大荒”,则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高楼”而处于“城上”,登临者自可将视线放射得更远,于是,辽阔而荒凉的边地景色便为作者一览无余;望到极处,但见海天相连,而作者的“愁思”仿佛便充溢于那茫茫无际的空间——以“海天”缀于“愁思”之前,正为暗示作者的“愁思”犹如天一般弘大,海一般深沉。

全诗便由这个勾魂摄魄的“愁”字层层下翻,转出一层又一层令人触目惊心的境界。

颔联有意缩小描写空间,将笔墨专注于近处的夏日景物。

如果说前一联是运以泼墨写意的疏朗之笔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改用工笔勾勒,以求真切和细密。

而欲求真切和细密这一意图本身,又恰恰反映出作者乃“凭虚构象”,别有寄托,以致必须细加缝合,密作掩盖。

的确,描写夏日景物,不取风和日丽之时,偏择“惊风”、“密雨”之际,这已透露出其中消息;而“惊风”、“密雨”所飐、所侵者偏又恰好是屡屡被用作比兴材料的“芙蓉”和“薜荔”,岂不更发人深思? “芙蓉”、“薜荔”,在诗人们笔下,历来是美好而芳洁的人格的象征。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_诗词赏析_唐_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_诗词赏析_唐_柳宗元

赏析
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
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 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 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 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 着盐,不见痕迹。其实芙蓉和薜荔不就像柳宗元及他 的战友朋友们,一群单纯的理想主义者,而惊风和密 雨,不也正是朝廷那些掌握权力的权贵吗?客观的事 物投射了诗人的感受,情境贯通,赋中比兴,自然无 痕。
赏析
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
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 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 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 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 用笔之妙。
公元815年,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满目异乡风 情,满怀抑郁惆怅,遂写诗赠给遭遇相同的难兄难 弟,成就了这首被誉为“辽阔哀愁”的《登柳州城 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四年后,柳宗元于柳州任上, 时年四十七岁。
赏析
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
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于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 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 “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 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 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 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无尽的愁思充溢 于无尽的旷野,景情互融,既直入主题,又引发 展开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 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 进士,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因参加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 贬永州司马。十年后迁为柳州刺史,故又称 “柳柳州”。病死任上。柳宗元与韩愈共倡古 文运动,并称“韩柳”。其诗与韦应物并称 “韦柳”。有《柳河东集》。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原文、赏析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原文、赏析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原文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创作背景:此诗当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秋天在柳州所作。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
作品鉴赏二:
漳汀封连四州:漳州,今福建龙溪县一带,汀州,今福建长汀一带;封州,今广东封开县一带;连州。今广东连县一带。jLBHr。jLBHr。
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但旋即又遭贬放。柳宗元改谪柳州刺史。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十年顦顇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多年的贬谪生活,使柳宗元倍感仕途险恶、人生艰难。在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xHAQX。xHAQX。
首联二句,先写登楼所见。极写柳州城楼之高,上与大荒相连相接。因其高,故而视野广阔,可以目极千里。可以遥观茫茫的海天。“愁思”二字连锁“海天”与“茫茫”的景色,作者的情感色彩至为浓重。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从登城起有百端交集之感。”这话很是。从本诗来看,柳宗元既慨叹宦游生活的险恶,又为长期迁谪感到痛心,同时也为友人同贬异域、音讯不通而感喟嘘唏。这种种情绪一时涌集,与眼前渺无边际的茫茫海天相融在一起。移情于物,二者几不可分辨。这两句,总领全篇,情景兼到,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怨叹的基调。LDAYt。LDAYt。
作品鉴赏一: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RTCrp。RTCrp。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展现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展现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展现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一首深情而凄楚的抒情诗,作品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与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顿从心起。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密的雨点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眺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

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2、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州: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飐(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三、创作背景此诗当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秋天(一说夏天)在柳州所作。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这就是“二王八司马”事件。

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柳宗元改谪柳州刺史。

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

多年的贬谪生活使柳宗元倍感仕途险恶、人生艰难。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登柳州城楼寄漳、 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解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⑴登柳州城楼:既交待了事 情,已含触景生情,伤高怀远之 意。 ⑵寄:只要设身处地,稍加 思索,诗人眼望苍茫天地间,百 感交集,寄关切之情于同被贬谪 的漳、汀、封、连四州。
时代背景
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 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 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 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 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 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谁知宪 宗怨恨未消,又由于宰相武元衡极力反对,不出一月, 宪宗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 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 大意 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 海天愁思正茫茫。 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出来。 惊风乱飐芙蓉水,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 密雨斜侵薜荔墙。 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岭树重遮千里目, 山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江流曲似九迴肠。 江流曲折就像那九转的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我们来到百越这个纹身之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虽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以哀景写哀情
赏析诗句,感知意象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提示: 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诗鉴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诗鉴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诗鉴赏(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诗鉴赏《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诗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鉴赏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注释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注释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晔、陈速、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注释
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州:今属福建。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一说,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飚: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唐代]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飚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译文
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顿从心起。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密的雨点斜打在长满薛荔的墙上。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眺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注释及解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注释及解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 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②,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③,密雨斜侵薜荔墙④。

岭树重遮千里目⑤,江流曲似九回肠⑥。

共来百越文身地⑦,犹自音书滞一乡⑧。

〔注释〕①本篇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是柳宗元在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任上,写给四州刺史的诗。

漳,漳州(今福建龙溪县一带)刺史韩泰;汀,汀州(今福建长汀县一带)刺史韩晔;封,封州(今广东封川县一带)刺史陈谏;连,连州(今广东连县一带)刺史刘禹锡。

②城,指柳州城。

接,目接,即“看到”的意思。

大荒,广阔的荒僻地区。

③惊风,狂风。

飐(zhan展),吹动。

④薜荔(bi li闭力)墙,爬满薜荔的墙。

薜荔,一种常绿蔓生植物,可以缘壁而生。

⑤重遮,层层遮蔽。

千里目,远眺的视线。

⑥江,指柳州城外的柳江。

九回肠,屈曲很多的愁肠,比喻愁思百结。

⑦百越文身地,指作者及四州刺史所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百越,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

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图案,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风习。

⑧犹自,仍然是。

滞,不流通,阻隔。

〔解析〕歌德曾说:“他们(指中国诗人)还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中在一起的。

”(《歌德谈话录》)中国古典诗歌确实常常离不开自然景物,但如细加辨析,我们又可以发现古典诗歌中又较少单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更多的是将景物描写作为一种手段,而实有所寄寓,所谓“诗三百篇,鸟兽草木,各有所托”即是此意。

如《燕燕》之“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写燕儿双飞,自由自在,实是在衬托其时离别之人,身不由己,依依难舍;《黍离》之“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黍稷由“苗”而“穗”而“实”,则旅途的长远辛劳,心情的郁闷烦躁,就已尽在不言之中了。

唐诗的写景寓意,更是成就卓著,妙思佳句,俯拾即是。

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共八句,中四句都是写景,但诗人忧谗畏饥的无限愁绪,却已强烈地渗透于字里行间。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
州》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宋朝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名篇。

诗以“登柳州城楼”为起点,描写了柳州的风景:大道洋洋,江水潺潺,山色清新,雨露润泽,整个画面充满着春天的气息和生机。

诗中柳宗元不仅抒发了对柳州之景的赞叹,也表达了对漳汀封连四州的祝愿。

他希望漳汀的壮举能够展现出四州的繁华,使人们都能够繁荣昌盛。

在抒情方面,诗中采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强调了柳州的美好景色。

诗中,柳宗元将江水比作“潺潺的长河”、山景比作“万条曲线”、树木比作“花锦裹体”,通过对景物的比拟,形象地把柳州的美景刻画得十分生动。

此外,诗中提到“恩波洋洋”,拟人化地把皇帝的仁慈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赞叹。

总之,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一首优美的诗篇,既赞美了柳州的美景,又对漳汀封连四州表达祝愿。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作者简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后迁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 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积极 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永贞元年(805)九月,革 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 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 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 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意象(景):云山、大雪 • 情感: ①抒发对横遭贬谪的悲 愤之情。 • ②思亲思乡和自身前途的迷茫。 • 手法: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对 比
小结
• 1、贬谪诗中会出现的表现手法 • ①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 贬官文学多采取寓情于景、比兴手法 等,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 ②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 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 ③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 胸臆。
排遣了。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滞”:是柳宗元当时的处境,也是 他最终的命运,最后他客死于柳州
任上,不仅是全诗的愁思的凝结点,
也是他一生命运悲惨的终结点。

全诗用“愁思”贯穿。
首联登高望远,引出愁思;颔 联见到芙蓉、薜荔横遭摧残,引起 身世之感,又添愁思;颈联,远望 友人,岭树重遮,江流阻断,使人
写暴雨打薜荔,乃陆上景象。城墙上 长满了芳香的薜荔,景色美丽,不料突遭 密集的雨点猛烈斜打,备受摧残。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
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

古诗词鉴赏《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古诗词鉴赏《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古诗词鉴赏《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唐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译文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滚涌而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望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

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飐(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创作背景此诗当是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秋天在柳州所作。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

赏析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一二句先写登楼的所见所感。

“城上高楼”之“高”字,显示出诗人一到柳州,就迫不急待地登上城楼远望友人之迫切心情。

站得愈高,望得愈远,足见思之甚切。

因为他们五人同遭迫害,命运休戚相关,友谊真挚,虽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

“接大荒”写眼之所见,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写出他们谪所之艰苦。

望到极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

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创作并寄与际遇相同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的一首七律。

此诗寄赠四位共患难而天各一方的朋友,抒写思念朋友而难以见面之意,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

此外,“海天愁思”中亦当包括身世坎坷、世事莫测、仕途险恶之叹。

诗人写风雨侵颭、岭树遮挡,不仅仅是言自然现象,也蕴含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特点。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翻译成现代诗:城上的高楼连接着极其荒漠的原野,无边无际的愁思吞噬着我,茫茫一片,如海如天。

令人心惊的疾劲狂风胡乱地吹动着满池的荷花,密密麻麻的雨点敲打在缠满了薜荔的老墙间。

重重叠叠的山岭和大树啊,遮住了千里视线,曲曲弯弯的大江河流啊,又如九曲回肠般缠绵。

我们一起来到这遥远的历来被称尚未开化的岭南,现在,我们各自一方,连音信都无法递传。

赏析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改革失败后,他与刘禹锡等同时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

这首诗是他在任柳州刺史时,写给与他同时被贬“漳”(福建漳州)、“汀”(福建汀州,现长汀)、“封”(广东封川县)、“连”(广东连县) 四州的朋友的。

这四州的刺史分别为韩泰、韩哗,陈谏、刘禹锡四人。

全诗可分两个部分,前面六句,是写在柳州城楼上看到的自然景色,写景中也有想象,在景中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与一般的写景有很大的差别。

这感情色彩贯穿着都友人的深切怀念,从更深层次上,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在政治上改革失败、战友被贬的无奈。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首联先写城楼。

城上高楼与大荒相连接,说明柳州地处荒芜和僻远,从了城门就是荒野。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古诗词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古诗词赏析

一夕别离千万里,明月亦难寄心殇——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小学教育专业《文学名篇鉴赏》结业论文汤迪满心的愁绪让多少的日子彻夜难眠,独有清风作伴到天明;几多的磨难早早便花白了青丝,委屈了多少才情,倾心述予明月,不知远方的知己能否感受到自己的心声,亦不知何时等到自己一展抱负的日子。

这恐怕是许多古代逆境才子的真实写照,当然此刻我用这些句子描述柳宗元,亦不为过,甚至在其悲惨的一生面前,显得略有不及。

在这里我便通过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来带大家体会一下柳宗元的这份愁思。

说起这首诗,便不得不先陈述一下柳宗元可谓极其悲惨的一生。

柳宗元祖上是官吏世家,但在历史的变迁面前,依然逐渐没落。

柳宗元出生于安史之乱之后,自幼饱尝战乱之苦,贞元九年他和好友刘禹锡同时考中进士,后同朝为官。

永贞元年他和刘禹锡等参与的“永贞革新”失败,连同其它几个革新者一起被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时隔十年,被贬永州的柳宗元连同其它共五名幸存者才被召回京城,不想遭到敌对势力打压,随即再次被贬。

柳宗元被贬柳州,其它四人分贬漳、汀、封、连四州四洲。

之后柳宗元在当地继续实行改革,惠及一方百姓,可生活精神的双重压力最终使柳宗元未能等到回京的诏书便满怀悲愤的于四十七岁的年纪离开了人世,当然这是后话。

这首诗便是在其到任柳州时所作,其心情在此诗中无不得到体现。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据说此诗是柳宗元到达柳州时所作,诗人不辞旅途颠簸之苦,便迫不及待的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可见其心中一直无法割舍的牵挂,既担心友人的境况,也眷恋着朝纲,其满腹忧愁在首联中已经有了深刻的体现。

登楼远望在古代诗词中用于表达对人对事的企盼与思念可谓是屡见不鲜,而这里高楼和大荒放在一起,除了望远忆人,也多了一层荒凉偏远的含义,大荒即神界【1】作者引用此词不仅通过字面的意思描述了柳州此地的偏远,也隐含着此地仿若和原本世界相隔一般,从侧面突出此地的蛮荒之气,同时将高楼的高引申的更为突出,隐隐透露着作者迫切想知道友人当下情况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是散文大家,并不以诗著名,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在诗作方面却多有传世之作。

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

其抒情诗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

基于其出身经历和对当时政治黑暗腐败的认识,柳宗元持儒家的“入世”态度,积极参加了当时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

由于触及宦官、豪族、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极力反对,这次史称“永贞革新”的改革仅半年便失败了。

参与者纷纷被贬,作为其重要成员,柳宗元更是被一贬再贬:先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十年后,即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在三月又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比永州距京城更远,更为落后荒凉,这次一同被贬还有:韩泰为漳州(治今福建漳浦县)刺史,韩晔为汀州(治今福建长汀县)刺史,陈谏为封州(治今广东封开市)刺史,刘禹锡为连州(治今广东连州市)刺史。

他们四人就是这首诗题目中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饱受打击,屡次遭贬,前途未卜,其心情自然是非常苦闷的,这首诗写于元和十年(815)夏天柳宗元到达柳州任刺史之后不久,登柳州城楼抒怀怀念同遭贬谪的友人,寄赠给韩泰、韩晔、陈谏和刘禹锡的,是其抒情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两句“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第一句写诗人满怀苦闷登上城楼远眺,看到是苍茫大地一片荒凉,正是其贬地景色的真实写照,当时的柳州是什么情形呢?用柳诗的话说就是“炎烟六月咽口鼻,胸鸣肩举不可逃”,“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葡”。

这是自然环境。

治安环境是“到官数宿贼满野,缚壮杀老啼且号”。

第二句写诗人的愁思正如大海一样茫茫无边,是写情。

这里的情与景并不是孤立的,眼前的“大荒”正是“愁思”中所感受到的,而诗人之所以起“愁思”也是因为这眼前的“大荒”之地。

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是写眼前风雨之景,水中芙蓉、墙上薜荔在狂风急雨中摇摆挣扎,起伏不定,是写景,但又暗喻了作者饱受打击、处境险恶的状况。

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

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

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

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纪昀评这一联的特点是“赋中之比,不露痕迹”。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这是本诗的点睛之笔,是本诗的灵魂之所在,何为“岭树、远处的山岭和树木阻断了诗人眺望的目光,诗人要望什么呢?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写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论·慎微篇》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比喻奸佞当道,壮志不得施展的心情。

柳宗元积极参与政治革新,欲强国富民,踌躇满志却招来接二连三的打击,也应该有同样的心情。

故园千里,长安不见,抱负难施,返都无望,同道四散,所有这些让诗人愁肠百结,正如眼前的柳江曲折回旋。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一联照应题目,是寄友之作。

“百越”是当时五岭以南少数民族的泛称,点明了他们的贬地的偏远,寄封书信都十分困难,更增加了诗人的悲愁,也是写情。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

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

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

作者的高明之处。

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

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

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

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我国的古代诗词讲究意境,意境的表现特征是情景交融。

我国古典诗词以意境为上,有意境自成高格。

意是主观的思想和感情,境是客观的生活和景物。

艺术作品中,意和境水乳交融,就构成意境。

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形象是基础。

一是因为形象是立体的、亲切可感的,容易调动读者的感觉器官,使之参与审美活动。

二是因为情感是抽象的,形象才是具体的,没有形象,情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艺术的表达。

形象就是景。

写景的语言叫景语,景语打上了主观感情的烙印,又成为情语。

同是寒秋江边景色,在毛泽东的笔下,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秀色可人;而在白居易的笔下,却是“枫叶荻花秋瑟瑟”,寒气袭人。

为什么一个欲“主沉浮”,乐观旷达;一个被贬江州,心灰意冷,主观情绪大不一样。

意境中的景语浸润了诗人的情感,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人把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客观景物完美地融合起来便形成了意境,它是情与景的交融。

在诗歌的意境中,诗人写景是为了抒情,既是化景物为情思,也是化情思为景物。

古诗词中情与景的组合方式有五种:1先景后情,触景生情;2先情后景,缘情布景;3情景参半,分列昭然;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5隐景略物,直抒情怀。

这首诗写作特点正是由景到情,由情入景,写景与抒情环环相扣,做到了“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成为我国古代抒情诗中的名篇,也是柳诗中的典范之作。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