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_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课堂导入师: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播放视频)四十年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像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大地,中国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歌曲中“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是谁?“圈”指的是什么?(生答)经济特区是如何建立的?对外开放又是怎样发展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二、学习目标1:识记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基本史实;2: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及作用,认识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重点、难点)3: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三、自主探究(任务一:结合教材42-44页,完成以下探究过程。

)1、对外开放(1)开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___、___、___、___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____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扩大: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___个沿海城市。

1985年起中国又把___、___ 、___和___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___经济特区建立。

1990年___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1992年,相继开放了沿江城市,内陆省会城市,边境城市和口岸。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__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___ 开辟了新途径,为____ 开拓了新空间。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对外开放》导学任务单,任务一,《对外开放》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四、合作探究任务二1.识读《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示意图,说出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2.观察教材44页《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探讨经济特区选在东南沿海的原因;3.观看视频,归纳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及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主要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教材内容包括:改革开放的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等内容。

本课是学生学习我国现代史的重要章节,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改革开放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意义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掌握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对外开放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外开放的意义。

2.难点: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过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联系,对外开放的具体实践和成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对外开放的意义。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总结改革开放的具体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4.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改革开放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开放的意义和成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历史_第9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9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9课对外开放设计说明教学目标1.掌握经济特区的建立及影响,重点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行成。

2.了解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及格局的形成。

3.把握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知识。

4.通过学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树立起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内容教材第42-45页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难点: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

教学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

从1979年起到现在,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播放《春天的故事》,导入本课课题。

[板书]课题:对外开放引导学生看投影,了解本科的学习目标。

投影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与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让学生从整体进行把握。

[投影显示][教师讲解]中国现代经济开始发展并逐渐繁荣于东部的沿海地区。

因为这一地区对外港口众多、农产品资源雄厚,农业集约化程度和商品化程度较高,一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基地早在本世纪初叶即已成型,基础设施、交通建设、市场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条件优于内陆省份。

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地区的城市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979年1月,交通部驻港机构招商局率先根据中央的精神,于同香港一水之隔的广东深圳市蛇口公社,划出一块土地创办工业区。

同年3月,广东省向中央提出了积极发挥广东的优越条件,扩大对外经济合作活动,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加快经济发展的建议。

同年7月,中央批准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灵活措施,还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两市试办经济特区。

1980年5月,中央在总结深圳、珠海两市试办经济特区的基础上,又建立汕头、厦门两个经济特区。

[教师提问]我国在那些地方设立经济特区,有几个。

初中历史_部编2017版三单元《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部编2017版三单元《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知道经济特区创设的作用和影响。

⑵了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⑶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了解80年代初经济特区的创设,90年代初的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对外开放,从方法论看,是借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的聪明举措;从现实需要看,是促进中外交流,加快经济发展的英明决策;从长远意义来看,是打破封闭,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教学要点】重点:对外开放的的进程及特点。

难点:如何深入浅出的理解加入世贸组织是把双韧剑。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主席带领下。

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什么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前景怎样,我们先听一首好听的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史上又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会议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中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并扩大,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建设新貌。

【新课探究】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一)导入:视频《春天的故事》,同学们视频中的老人是谁,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为什么说“崛起了座座金山”,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对外开放的起步:经济特区的建立1.目的: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资金,形成对外开放的局面。

2.时间和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

3.特区企业形式: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

4.作用: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⑵对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等起到了重大作用;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⑷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讲述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方式、成果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性,理解对外开放政策在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历史背景,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外开放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对其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外开放的政策、历程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方式、成果,认识对外开放政策在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方式、成果。

2.难点:对外开放政策在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事件和事实,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对外开放事件,让学生分析其意义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板书。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历史资料、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在那个时期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_第9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9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习这一课的学生包括我自己,都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享受者。

但是,普遍对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状况了解的太少,因此对于开放的必要性和开放的伟大意义难以有深刻、全面的认识。

丙炔讲课的班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学习新的知识需要较长的理解过程,历史基础相对较差。

学生自身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能力还很缺乏,如合作探究,能力提升,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弱,对问题分析、归纳仅局限于一面。

在教法上,我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讲练结合的方法。

通过以新带旧,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归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易于掌握知识。

在学法上,选用自学和讨论相结合的探究合作交流方式,以一系列问题促进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一般性结论,教师则从旁适时点拨,帮助学生逐步攀升,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对内改革的基础上,围绕着对外开放展开。

首先第一个模块是对外开放的第一步: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的建立。

那么经济特区的“特”表现在什么地方?经济特区又是在哪些区域?什么时间开始的?以问题的形式,督促学生探究答案。

观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区对外开放前后的对比图片,让学生自己在观察中去体验和感悟:建立经济特区带来的变化。

紧接着出示问题: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对比变化和已有知识,尝试概括出意义。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随着课堂知识点的不断延伸,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地理相关知识针对所出示的问题明确对外开放城市,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思考逐步理解、体悟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探索出知识点,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对外开放的同时,联系到之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部分内容,又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铺垫。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3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3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3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3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主要介绍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带来的历史变迁。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包括对外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有初步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改革开放的深层次意义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案例和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掌握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

2.难点: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进行系统讲解。

2.案例分析法:教师运用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4.影像资料法:教师播放相关纪录片等影像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3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课件:用于辅助教学的PPT课件。

4.影像资料:相关纪录片等影像资料。

5.史料:用于论证和说明改革开放历史背景和过程的史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主要讲述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教材通过阐述我国在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摆脱封闭僵化的状态,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从而使得国家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等历史知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外开放的具体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生活变化有直观的感受,但未必能将其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变革联系起来,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情感态度,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将其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变革联系起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图片、音像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改革开放的氛围。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讲解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历史图片、音像资料,如改革开放时期的标语、场景等。

2.准备相关的历史文献、研究报告,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很荣幸能够教授八年级下册的《对外开放》这一节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到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经验与启示,进一步加深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总结了一些教学心得与体会。

一、教学反思1.教学准备不充分在备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意义和规模上,而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有关触发对外开放的大小事件,例如鸦片战争、巨宾等。

这些事件虽然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却忽略了对外开放背后的原因,以及借鉴他国经验的过程。

这样的教材讲解可能会让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对外开放的实质和本质理解减少。

2.缺少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我的教学策略主要是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去实现的。

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我较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其他互动教学方法,这可能会让学生对课堂显得较为单调和枯燥。

3.课堂氛围不够轻松在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平时对学生的批评和教学过程中的爆发会让课堂氛围比较紧张。

这样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体会1.在讲解课文时要关注形象化教师在讲解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或图表类教学,通过图片的展示、音频的解说等来形象化讲解。

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促进其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

例如,在讲述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南京条约》的内容、附带条款等来实现形象化。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课本的知识,进行思考和回答,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连接,达到知识的应用性。

例如,可以让学生就中国与外国在经济上的关系进行探讨,从中了解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

3.在教学中加强互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进行团体演示和互相讨论等互动教学方式,从而拉近学生的距离,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找出我国对外开放领域是如何扩大的?形成了
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我国何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影响?
4、指导学生利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
位置,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教学策略选
以歌曲导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中进入学习
择与设计 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
响。
教材分析
2.对外开放格局及逐步扩大的过程。 3.中国加入 WTO 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学习重点:建立经济特区
学习难点:理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意义
知道对外开放政策;掌握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的名
探究一:经济特区特在哪里?国家为什么会选择这
几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和中国
近代史上的开放通商口岸在性
质上一样吗?为什么?
1 探究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对 教学过程
外开放的步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哪个城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980 年,我国建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
称;了解经济特区的含义;深圳的地位;.知道经济特
教学目标 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掌握对外开
放格局及逐步扩大的过程;知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的时间和意义。
(根据学案,自学课文,在课本上勾划、记忆,记
下发现的问题组内交流)
1、找出 1980 年我国建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有什 学生学习能

初中历史_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及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二、学习重难点: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2、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2、歌曲中“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的“老人”指的是谁?反映的是我国的哪项国策?这项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来的?(二)、出示课题,学习目标学生速读目标,教师明确重难点(三)自主学习1、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同桌相互订正预习提纲知识点,有错误订正。

知识点(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2).过程:1980年,建立___________(对外开放的“窗口”)、珠海、汕头和___________四个经济特区。

(3)、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和,推动国内的,扩大,发展。

知识点(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1).1984年,进一步开放了广州、上海等_____个沿海城市。

(2).1985年,中国又把_________、__________、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 1988年增设了________经济特区,1990年设立_________开发区。

(4)、1992年,对外开放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等沿江城市,等陆地边境城市和,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内陆市县。

(5)、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_________——沿海开放城市——沿海________——内地,这样一个_________、多层次、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

初中历史_第九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九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九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知道经济特区创设的作用和影响,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2)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⑶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难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难而总能重生,就是因为我们有进取创新、勤劳拼搏的精神。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代史上状元实业家张謇听说这几天召开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今天来到了我们课堂,想了解当代中国发生的变化。

同学们,我们就向张先生介绍祖国变化,主题是“对外开放显奇迹,伟大决策定乾坤”。

分三个板块:经济特区显威力、层层深入覆全国、加入世贸影响大。

各小组研究一下,你们自己决定自己的任务,各领一个版块,向张謇先生介绍祖国的对外开放。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开放的过程主要是指对外开放从尝试到扩大到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布置学习任务一、经济特区显威力1、中国为什么实行对外开放?结合史料分析。

材料: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一一邓小平2、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以什么方式迈出了第一步?这种方式是谁提出来的?这种方式开放了哪几个地方?(“可以划出一地方来,叫特区。

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初中道德与法治_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_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课题: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课型:复习课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好处,理解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事例说明我国要坚持对外开放。

知识与能力: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认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辨证地看待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难点:认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播放习主席的“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演讲视频。

生谈看后感想:学生回答:笃定、自信等,展现了大国领导人的领袖风范。

师:习主席的演讲体现了什么国策?生:对外开放师:说一说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哪些?二、出示教学目标:生齐读教学目标三、热点点击生根据课件提供的热点材料分组讨论:材料与课本知识的链接点有哪些?生回答后,师展示。

四、生看课本,讨论:找出本部分的重点问题生板演(限时记忆这几个重点问题)五、真题演练题型:选择题价值判断材料分析题生讨论回答后,每种题型师都要总结方法。

六、课堂小结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很棒,希望每个同学继续努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引用习主席的一句话:“撸起袖子加油干”!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本节课本着“以学为主”的精神,尝试对课堂教学中“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教学原则的实践和运用。

具体思路如下:教师首先准备一首同学们都熟悉的歌,再设计一系列导学题或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师生共同得出相关结论。

这样符合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一般认识规律,符合思想品德课中“三贴近”原则。

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尝试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加以讨论和实践。

通过课堂实践,感到案例材料这一块比较满意,从材料的选取、组织,到问题的设置都比较成功。

成功之处在于:一、与时事紧密结合,时代感强。

二、选取了我们熟悉的事例,拉近了对外开放与学生的距离。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主要介绍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对外开放的初步尝试、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加入世界贸易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认识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对于本课的内容,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一些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但对于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内涵和意义,并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过程和成果,认识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过程和成果。

2.教学难点: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变化。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对外开放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对外开放的政策、过程和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4.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收集与对外开放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提前布置学生查阅与对外开放相关的资料,做好预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和现在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过程和成果,让学生对对外开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初中历史_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对外开放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材料: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开放发展理念的阐释材料教师提问:回首过往,从明朝中后期到70年代的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导致我们经济上的衰败和文化上的愚昧。

终于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一个伟大决策,大家一起来说是什么?学生回答:改革开放教师提问:第八课我们学习了改革,今天我们通过第九课来系统学习一下对外开放?二、讲授新课教师:本节课有三个标题,对它进行整理,分为两部分。

一引进来——构筑对外开发新格局;二走出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引进来——构筑对外开发新格局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哪四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窗口”是深圳。

1.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材料1 经济特区是体制改革的试验场。

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是个试验,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

”在邓小平同志眼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办经济特区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来”。

这不仅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一大创举,而且在世界经济性特区发展史上也是一个新的贡献。

材料2 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

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教师: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有哪些?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对外开放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对外开放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对外开放》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导学案,学生将能够了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以及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国际交流合作的认识和能力。

导学内容:
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背景
1.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
2. 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3. 习近平在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讲话
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意义
1. 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2. 增进国际交流合作
3. 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
三、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 吸引外资
2. 推动科技创新
3. 增进人才交流
导学步骤:
一、导入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知道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什么吗?它对中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进修内容
1. 请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意义。

3. 学生观看习近平在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讲话视频,并做简要笔记。

三、拓展延伸
1. 学生分组进行小钻研,探讨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作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总结反思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导学案评判标准:
1. 对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和影响有清晰的认识。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形成独立见解。

3. 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对国际交流合作的认识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重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课件展示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提问①“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一.讲授新课(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学1.中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跨出了第一步?这种方式是谁提出的?2.什么是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特”在哪里?3.我国首先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集中在哪两个省份?分别是哪里?4.为什么选择这四个地方作为经济特区?5.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6.对外开放领域扩大的过程?7.对外开放的格局?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和意义?(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第一篇章对外开放第一步——经济特区的建立出示地图:经济特区建立师:请学生在图上指出,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哪四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窗口”是深圳。

师:结合地理知识说一说为什么国家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毗邻港澳、重要侨乡,交通便利。

师:经济特区“特”在哪里?生:特”: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教师强调是经济特区而不是政治特区。

展示图片对比深圳特区设立前后的变化,了解深圳速度。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史实材料: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

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教师: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有哪些?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4)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养管理人才。

(5)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展示材料:邓小平书写文字:深圳的发展和实践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教师强调:深圳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第二篇章: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地图展示对外开放的过程教师: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学生: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各抒己见: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和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学生1: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学生2: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无法独立自主;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学生3: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学生4: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第三篇章,拥抱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史料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史料2加入WTO,使得中国对外开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教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教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影响?学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学生:机遇: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等。

挑战: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等。

(三)课堂小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进一步推动国内的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

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四)板书设计第9课对外开放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附:评测练习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大多出生于21世纪初,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只是有所耳闻。

他们对对外开放有所了解且有切身体会,但是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以及对外开放的不同设置还不很清楚。

但他们对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国会面临哪些问题,对外开放对中国日后发展的影响常关心。

而且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学习及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的了解有助于其对对外开放格局知识的理解。

世界贸易组织的活动及相关知识在政治教材中。

这些都为他们学好本节课打下良好基础。

《对外开放》效果分析这堂课既有一幕幕令人回味的课堂片段,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渗透和整合,但也存在一些缺憾与不足。

成功之处第一,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在讲这一课时,首先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接下来我用图片展示,材料阅读、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明确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很有意思,也愿意思考。

第二,是优质素材的选择,现在,我们历史使用的是新教材,上面的知识点多了,增加许多时政信息,还有对国家基本国情、国策、战略的理论的学习。

如果一味的说教,讲理学生会感到厌烦。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

老师在上课之前收集了许多优质素材,世贸组织的相关知识,中美贸易战的相关信息。

课堂紧密联系现实,学生十分关兴趣,参与积极性比较高。

第三,是尝试运用了探究式学习方式。

在如何上好探究课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其实并不容易,教师需要在备课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通过什么方式、方法完成教学过程,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并应对临时生成的问题,既考验教师对知识的把握又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总之,本节节课课程的流很好,学生参与情况也不错,内容清晰,展示教学目标,小结时,让学生学有所得,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兴趣,促进了教学的提高。

较好地体现了生本教育的本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环境中学习,在探究中提升。

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受到教育,有利于发挥教材设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值得发扬!二.不足之处:教师讲得太细,削弱了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时间,为了了解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有点“拖堂”。

反馈训练没有处理完。

教材分析《对外开放》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

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伟大政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主要涉及了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对外开放实行的两大战略。

“引进来”和“走出去”。

重点介绍了设立经济特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过程及其特点。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方针之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政策性开放过渡到制度性开放,进人到深化阶段。

它对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以及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评测练习1.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相比,深圳等经济特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其“独特”之处在于( )A. 推进了对外开放的进程B. 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C. 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D. 推动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2.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其主要标志是()A. 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B. 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C. 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D. 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开放3.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在()A. 建立经济特区以后B.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以后C.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后D. 开放内陆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以后4.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A. 经济特区一一沿海开放城市一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一内地B.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一经济特区----内地C.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D. 经济特区一一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一一内地5..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B.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C.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发展D.增加农民的收入7.“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举动”。

这里的“最大胆举动”指的是()A.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C. 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D.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8.加入WTO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有()①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②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的交流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④给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不利于中国走向世界A. ①②B. ①②③C. ③④D. ①②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