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1.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包括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设计与完善程度、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学生能力培养和学生评价体系等。
这些指标体现了学科教学的质量标准和水平,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科研水平评估指标:包括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科研合作的程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学科的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为学科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学术交流评估指标:包括学术会议和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的举办情况和影响力、学科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学科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水平,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
4.人才培养评估指标:包括学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科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学科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对于提高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5.社会服务评估指标:包括学科对社会服务的贡献和作用、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学科在解决重大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对于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这些指标涵盖了学科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从不同角度评估了学科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水平。
通过评估结果,可以为学科建设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指导。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学科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化的评价工作,它涉及到多个方面和指标,并且各个领域的指标和方法都不尽相同。
下面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旨在提供一个参考框架,供各位评价者参考。
1. 产出质量(1)论文产出:论文数量、论文质量、SCI 收录率、影响因子、引用次数等;(2)著作产出:著作数量、著作质量(包括图书排名、读者评价等等);(3)专利产出:专利数量、专利质量(包括专利申请进度、专利申请的范围等等)。
2. 人才培养(1)本科生培养:学生录取率、自主招生录取率、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就业率;(2)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研究生录取率、研究生毕业率、研究生就业率、研究生论文发表情况等等。
3. 资源配置(1)学科团队:教师资格、教师职称、教学与研究经验、聘任情况等等;(2)高端装备:实验室设备的数量、设备的先进程度、设备质量等等;(3)资金投入:学科的资金来源、资金数量、资金的分配等等。
4. 市场竞争力(1)学科认可度:学科的学位授予权比例、学科的学科首批硕士、博士授予权比例、生源质量等等;(2)学科影响力:学科论文的引用比例、科研机构的国家级科技奖励数量等等;(3)学科竞争力:所在城市和地区的学科发展和产业环境、相关学科之间的竞争关系等等。
5. 社会影响(1)学科服务能力:学科的服务专业、能力、服务人群等等;(2)学科社会影响:学科对社会的贡献、社会对学科的需求等等;综上所述,一个较为完备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到学科产出质量、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五个方面,分别包含了各种具体的指标和评价方法。
评价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评估目的,选择相应的指标进行量化和评估,以综合评价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它是评估学科的基础和核心。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的指标组成,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学科的发展水平、学科的特点、学科的优势和不足等方面的情况。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科发展者更好地了解学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学科的特点、学科的发展历程、学科的发展趋势等。
在建立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到学科的基础设施、学科的人才队伍、学科的科研水平、学科的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都是评估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出学科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差异。
不同学科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差异来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例如,对于理工科学科,需要考虑到科研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实验室设施等方面的因素;对于社会科学学科,需要考虑到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平、学科的应用价值、学科的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因素。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到国际化的因素。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学科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特点。
因此,在建立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到国际化的因素,比如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学科的国际合作水平等方面的因素。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科发展者更好地了解学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在建立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学科的发展历程、学科的发展趋势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及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差异,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国际化的因素。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也逐渐成为评价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
该评估体系由教育部主导,旨在提高高校学科建设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提升。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估工具,主要包括学科建设定位、师资队伍、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高校学科的综合评估,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学科建设的强项与不足,为高校提供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学科建设定位是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的基础。
学科建设定位是高校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是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对学科建设定位的评估,可以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是否与国家的需求相匹配,是否具备国际竞争力。
师资队伍是高校学科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对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将对高校的师资队伍进行评估,包括教师的学历背景、学术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
评估结果将为高校提供改进教师培养和选拔机制的依据。
科研水平也是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创新能力。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将对高校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估,以此评估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
人才培养也是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的重要考核指标。
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科建设的成果。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将对高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学生培养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估,以此评估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
社会服务也是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将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社会声誉等方面进行评估,以此评估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影响力。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是评估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工具。
通过该评估体系的实施,可以客观地了解高校学科建设的水平和不足之处,为高校提供发展和改进的方向。
2016年教育部学科评议组推荐A类期刊
四是评估方法改进调研。分别与汤森路透、中国知网、 CSCD、CSSCI 等机构进行研讨,改进论文评价方法;面向全国 万余名博导及有关学科评议组进行全面调研和投票,形成“A 类期刊”清单;借鉴国外学科评估经验,研讨探讨学科对社会 服务贡献的评价方式;面向全国 400 多所高校进行了两轮问卷 调查,根据绝大多数单位的意见,形成新的“绑定参评规则”。
对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
问卷调查
B. 人才培养
质量
B2.在校生质量
S5.学生国际交流 S6.学位论文质量 S7.优秀在校生▲
①赴境外学习交流连续超过 90 天的学生; ②来华学习交流连续超过 90 天的境外学生(含授予学位学生); 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质量。
学校填报
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S17.学科声誉▲
同行和行业专家参考《学科简介》(包括本学科的定位与目标、优势与特色、人才 培养目标、学科方向设置、国内外影响等),对学术声誉和学术道德等进行评价。
学校填报 专家调查
注:1.以上共 4 项一级指标、10 项二级指标、17 项三级指标,标“▲”的为主观评价指标,标“△”的为部分主观评价指标; 2.“试点”指标主要体现导向,在本轮评估中权重较小; 3.指标权重由各学科专家提出建议,学位中心使用其平均值为最终权重; 4.本指标体系中的“学生”指学术学位博士、硕士研究生。
学校填报 问卷调查
S11.学术论文质量△
①在 A 类期刊(清单见附件 2-1)上发表的论文; 公共数据/
②其他 20 篇高水平论文(国内期刊论文不少于 8 篇,每位教师最多填写 5 篇),由 学校填报
专家参考论文引用、期刊档次等情况对论文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
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监测指标体系
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监测指标体系
中国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监测指标体系是公布的一系列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评估测量指标。
教育部2016年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简称"双一流建设学科指标体系"),共划分七大范畴及二十七个小范畴,覆盖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内容,全面揭示了学科双一流建设的各个要素。
双一流建设学科指标体系分七大指标范畴,包括:学科定位,学科设置和结构,科学研究(包括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学科服务,学科特色(一流学科)。
每一大范畴又细分为具体小范畴、指标体系。
此次发布的双一流学科指标体系,更加系统地对学科双一流建设进行审视。
其中学科定位大范畴,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的不同,提出具有市场领先、影响力持续扩大、平台集群共辐等学科发展趋势作为评估依据。
学科设置和结构根据学校学科体系结构分割,从"建设学科得分"、 "完备度得分"、"学科创新"和"素质调整"四个面向设置指标,反映学科整体发展水平情况。
以此类推,可令教育部分解出更多的学科信息,从而加以考核监测。
此指标体系所反映的是学科发展的全局性趋势,是不同学校和学科的双一流建设目标的评估比较基线,助力各学校和学科把握了双一流建设的大势,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和加大建设力度,更有效地把双一流学科建设推上新台阶。
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其中,学科评估便是其中之一。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该体系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的脚步。
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主要分为以下方面:一、学科建设规划和战略。
学科建设规划和战略方面主要评估学校和学科组织的整体规划、专业设置、教学过程及教学组织体系等方面的情况。
其中,要求学校需要根据人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学科发展规划,并建立教学与学术研究一体化的组织机制。
二、科学研究水平。
科学研究水平方面主要评估学科的学术声誉、科研成果、科学研究人员团队建设等方面。
要求学科团队不仅要在科学研究方面有突出表现,同时在学科整体的建设和教学质量方面也要有显著进展。
三、教学工作和质量。
教学工作和质量方面主要评估学科的教师队伍、教学基本条件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等。
要求学科教学工作要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四、社会服务和影响。
社会服务和影响方面主要评估学科对社会服务和影响的贡献,评估学科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价值。
要求学科要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要具备实际的社会服务和影响力。
在以上四个方面,第五轮学科评估主要关注的是学校和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在该领域中的学术和技术进展、教学和学术研究一体化的组织机制等几个重要层面。
对于学校和学科,如何更好地完成全样本调研、提供相关的数据和材料及透明展示评估工作等,将是提升自身评估结果的决定性因素。
总之,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是围绕国内外高水平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学校和学科自身的特性,合理运用评估方法和技术,着眼于质量提升、创新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迈向世界一流水平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第五轮学科评估体系 文史哲
第五轮学科评估体系文史哲(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第五轮学科评估体系简介1.评估时间2.评估对象三、文史哲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的表现1.文学2.历史学3.哲学四、文史哲学科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学科评估是衡量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五轮学科评估是在前四轮评估的基础上,于 2016 年 1 月 1 日至2023 年 12 月 31 日进行的一次全面评估。
本次评估的对象包括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旨在深入了解各学科的发展状况,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以文史哲学科为例,分析第五轮学科评估体系的相关情况。
二、第五轮学科评估体系简介1.评估时间第五轮学科评估自 2016 年开始,历时 8 年,于 2023 年结束。
评估过程中,各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提交一系列评估材料,包括学科建设情况、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
2.评估对象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对象包括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评估范围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 12 个学科门类。
三、文史哲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的表现1.文学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文学学科表现优异,多个高校的文学专业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在办专业 100% 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10 个专业入选国家强基计划,11 个学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历史学历史学学科在第五轮评估中成绩斐然,多所高校的历史学专业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在办专业 100% 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10 个专业入选国家强基计划,11 个学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3.哲学哲学学科在第五轮评估中取得历史性突破,多所高校的哲学专业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在办专业 100% 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10 个专业入选国家强基计划,11 个学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及有关说明
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及有关说明
学科评估是来自教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旨在评估和监控各个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是为了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而建立的一套标准和指南。
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多个方面的要素。
首先,教学质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资源的优劣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
其次,科研水平也是评估学科的重要依据。
科研水平可以通过论文数量和质量、科研项目的成果和产出等方面来衡量。
此外,还有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指标。
为了更好地解释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提供了一些有关说明。
这些说明包括评估标准的解读、数据收集和统计方法的介绍以及学科评估结果的使用说明等。
通过这些说明,教育部旨在确保学科评估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使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能够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校内改进和进一步发展。
学科评估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也可以促使学校和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及有关说明的发布和实施,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提升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教育部学科评估
中国教育部学科评估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提升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评估各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中国教育部对各大学的学科进行了评估。
本文将就中国教育部学科评估的背景、评估标准和评估结果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背景中国教育部学科评估的背景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发展挑战。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保障国家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为应对这一挑战,教育部决定开展学科评估工作,旨在深化学科建设、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二、评估标准教育部学科评估根据一系列科学准则和标准进行。
评估标准主要包括学科的发展潜力、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具体来说,学科评估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学科的发展潜力:评估学科的现有发展基础、学科方向的创新性、学科发展的长期规划等。
2. 师资队伍:评估学科的师资力量、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影响力和团队建设等。
3. 科研水平:评估学科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等。
4. 教学质量:评估学科的教学质量、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学生的学术表现等。
5. 社会影响:评估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科的社会声誉和国内外影响力等。
三、评估结果教育部学科评估的结果会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评估结果将根据学科的不同划分为A+、A、B+、B、C五个等级。
其中,A+和A等级为优秀水平,B+和B等级为良好水平,C等级为一般水平。
评估结果将作为高校学科设置、师资选拔、科研经费分配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对于获得优秀评价的学科,高校将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相反,评估结果较低的学科可能会面临资金减少、人才流失等问题。
四、启示与展望教育部学科评估对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评估结果为高校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发展方向,可以促进学科的提升和专业化。
此外,评估结果公开透明,对外界提供了权威的学科信息和参考。
然而,教育部学科评估也存在一些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为部分主观评价指标;学生指博士、硕士研究生;设置上限指标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为部分主观评价指标;学生指博士、硕士研究生;设置上限指标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为部分主观评价指标;学生指博士、硕士研究生;设置上限指标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为主观评价指标,△为部分主观评价指标;学生指博士、硕士研究生;设置上限指标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为主观评价指标,△为部分主观评价指标;学生指博士、硕士研究生;设置上限指标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为主观评价指标,△为部分主观评价指标;学生指博士、硕士研究生;设置上限指标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为主观评价指标,△为部分主观评价指标;学生指博士、硕士研究生;设置上限指标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表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表学科评估是对学科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是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学科发展状况的重要工具,它是评估学科的基础和核心,是评估学科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学科建设、学科人才、学科成果、学科影响四个方面的指标。
其中,学科建设指标主要包括学科规划、学科建设、学科管理等方面的指标;学科人才指标主要包括学科师资、学科研究生、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指标;学科成果指标主要包括学科科研、学科教学、学科服务等方面的指标;学科影响指标主要包括学科国际化、学科社会影响、学科知名度等方面的指标。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学科特点。
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二、学科发展阶段。
不同学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根据学科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三、评估目的。
不同的评估目的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对于学科建设评估,需要重点考虑学科规划、学科建设、学科管理等方面的指标;对于学科成果评估,需要重点考虑学科科研、学科教学、学科服务等方面的指标。
四、评估对象。
不同的评估对象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对于学科评估,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对于学科评估,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对于学科评估,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对于学科评估,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对于学科评估,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对于学科评估,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对于学科评估,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对于学科评估,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对于学科评估,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对于学科评估,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对于学科评估,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对于学科评估,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对于学科评估,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
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
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下,高校的学科评估成为了衡量教育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是对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情况的全面检查和评价,旨在提高高校学科建设水平,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就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的意义、评估指标以及评估结果的影响进行细致的探讨。
一、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的意义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对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评估结果能够反映一个高校学科的实际水平,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了一个参考,帮助他们做出选择。
其次,评估结果是对高校学科建设的激励和促进,能够推动高校提高学科的办学质量,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高学术水平。
再次,评估结果对高校的声誉和影响力有直接的影响,是高校竞争力的体现,也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二、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全面评价高校学科的发展。
主要指标包括学科门类覆盖情况、学科专业布局和结构、学科建设经费和科研投入、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服务等。
这些指标旨在从不同角度全面考察高校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特色优势,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指导。
三、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结果的影响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的结果对于高校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评估结果能够直接影响高校的声誉和排名,将对高校的招生、就业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产生持久的影响。
同时,评估结果也是高校学科建设和改革的促进因素,激励高校进一步提高学科办学质量,推动学科内涵建设和科研创新。
另外,评估结果还可以借助政策支持,为优秀学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综上所述,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影响,高校能够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培育高水平的人才,提升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然而,评估结果只是一个参考,并不能代表学科的全部实力。
高校应该以评估结果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和创新,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16年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学校填报 公共数据 学校填报
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人数。此指标设置“上限”,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公共数据
提供近四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去向、就业质量等),并列举 20 名 近十五年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由专家进行评价。 提供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学位中心直接联系其所在部门联系人 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对毕业生的职业胜任力、职业道德、满意度等进行评价。
S5.学生国际交流
S6.学位论文质量
S7.优秀在校生▲
S8.授予学位数 (设置上限) S9.优秀毕业生▲ S10.用人单位评价▲
(试点)
S11.学术论文质量△
C1.科研成果
C. 科学研究
水平 (含教师 和学生) C2.科研获奖
S12.出版专著 S13.出版教材 S14.科研获奖
三级指标说明
数据来源
提供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海外经历等基本情况;
公共数据/ 学校填报
学校填报
C.
S14.出版教材
近四年出版的“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公共数据
科学研究 水平
(含教师 C2.科研获奖 和学生)
S15.科研获奖
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②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科学技术),国防科学技术奖; ③省级科研获奖(见附件 2-2)、军队科技进步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国土资源科学 技术奖、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中国专利奖、何梁何利科技奖。
学校填报 问卷调查
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学科】ESI 高被引论文及在 A 类期刊/会议(清单见附
C1.科研成果
S12.学术论文质量△ S13.专利转化
学科建设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学科建设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一级指标:学术影响力
二级指标:学术成果、国际学术合作、学术评价体系
三级指标:论文数量、SCI、SSCI、EI、CPCI等SCI-E等收录情况、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及荣誉证书
一级指标:人才培养
二级指标:教学质量、教育资源、人才培养基地
三级指标: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检测及评估、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成果、实践教学、教学质量评价、实习基地等
一级指标:科学研究
二级指标:科研设施、科研成果、科技创新
三级指标:科研课题、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科研经费、高水平科研团队、相关专利申请和授权
一级指标:学科特色
二级指标:学科特点、学术特色
三级指标:学科建设方向、学科建设目标与规划、学科群体、学术风格、学科特色及优势、学派传承等。
一级指标:国际化水平
二级指标:国际化课程、科研合作、教师交流
三级指标:外籍教师、留学生比例、国际合作项目、校际交流、学生海外交流等。
一级指标:社会服务
二级指标:社会服务项目、社会影响力
三级指标:学术会议、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服务项目、社会组织合作、公益活动、社会声誉等。
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是为了评估和监督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情况而制定的一套评估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的评估指标,旨在促进学科发展和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
首先,学科建设方面的指标是评估学科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指标,如学科发展的目标和定位、学科方向和布局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和整体发展情况,为学科发展提供指导。
其次,师资队伍方面的指标是评估学科师资力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包括教师队伍的结构和构成、教师数量和学术资质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学科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术竞争力,为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保障。
第三,科学研究方面的指标是评估学科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包括科研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利用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学科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为提高学科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力提供支持。
第四,人才培养方面的指标是评估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包括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性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学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培养质量,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保证。
最后,社会服务方面的指标是评估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包括学科服务社会的方式和内容、学科与社会各界合作的程度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学科和社会的互动和共同发展提供桥梁。
总之,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多角度地评估了高等学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为学科发展提供了评估的基础和依据。
通过对学科各个方面的评估,能够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
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艺术学)
10299江苏大学
10414江西师范大学
10475河南大学
10673云南大学
1305设计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16所,本次参评16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94所。
A+
10003清华大学
10355中国美术学院
A
10047中央美术学院
10247同济大学
A-
10285苏州大学
10295江南大学
10331南京艺术学院
10335浙江大学
10532湖南大学
B+
10012北京服装学院
10033中国传媒大学
10248上海交通大学
10255东华大学
10408景德镇陶瓷大学
10497武汉理工大学
10586广州美术学院
10655四川美术学院
10729西安美术学院
B
10007北京理工大学
10178鲁迅美术学院
10213哈尔滨工业大学
10280上海大学
10286东南大学
10523湖北美术学院
10607广西艺术学院
10610四川大学
10908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11845广东工业大学
B-
10015北京印刷学院
10073天津美术学院
10319南京师范大学
10337浙江工业大学
10610四川大学
B
10033中国传媒大学
10052中央民族大学
10231哈尔滨师范大学
10270上海师范大学
10394福建师范大学
10445山东师范大学
10542湖南师范大学
10635西南大学
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及有关说明
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及有关说明学科评估是评估一个学科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水平的一种方法。
通过学科评估,可以系统地了解一个学科的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学科评估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提高学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轮学科评估是基于前三轮学科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进一步深化学科评估的内容和方法,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学科队伍的建设和学科成果的产出。
下面将对每个层次的指标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是影响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
评估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可以了解政策、经费、科研平台等方面对于学科发展的支持情况。
评估指标包括:1.政策环境:评估学科所属领域的相关政策,包括学科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政策文件等。
2.经费支持:评估学科所获得的科研经费支持情况,包括资助项目、引进人才、重点实验室等。
3.科研平台:评估学科所拥有的科研平台,包括实验室、设备、数据资源等。
二、学科队伍的建设学科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人才培养和引进是学科队伍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
评估学科队伍的建设,可以了解学科队伍的规模和结构,以及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情况。
评估指标包括:1.骨干人才:评估学科拥有的骨干人才数量和结构,包括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等。
2.人才培养:评估学科的人才培养情况,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生等。
3.人才引进:评估学科的人才引进情况,包括引进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数量和质量。
三、学科成果的产出学科成果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评估学科成果的产出可以了解学科的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
评估指标包括:。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评估和提升高校学科水平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推动高校学科的发展,我国建立了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
本文将对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进行详细介绍。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是由教育部主导,依据教育部发布的评估细则和标准进行评估的一套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学科评估的目标、评估的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估结果的应用等方面。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的目标是提升高校学科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评估,发现学科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高校提供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同时,评估结果也可以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的参考依据,对于学科专业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科研条件的改善都具有指导作用。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包括对学科的内容和方法的评估。
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等方面。
评估的方法主要采用专家评审、学科评估报告和学科评估指标等多种方式进行,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和准确性。
针对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的应用,评估结果可以为高校学科的改进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评估结果,高校可以了解到自己学科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进而制定改进和发展的计划。
同时,评估结果也可以为高校学科排名和评级提供依据,提高高校学科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然而,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一方面,评估标准和指标的制定需要与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相结合,避免一刀切和盲目追求。
另一方面,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需要得到保障,避免评估结果的操纵和篡改。
为了进一步完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要加强评估标准和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和准确。
其次,要加强评估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保证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最后,要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应用和推广,促进高校学科的改进和发展。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在推动高校学科的发展和提升学科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评估,可以发现学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高校提供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变迁及启示
[收稿时间]2019-07-22[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青年课题“近代上海高校的学科布局与优化问题及其现代意义研究”(B1704)。
[作者简介]黎晓玲(1987-),女,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摘要]近年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已经主导进行了四轮学科评估,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帷幕即将开启。
文章梳理了前四轮学科评估的指标变迁,并根据多方已经公布的材料对第五轮学科评估的指标变化趋势进行合理预判,指出其变化之处,希望能够对各高校迎接下一轮学科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科评估;指标变迁;启示[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5-0001-03University Education一、教育部学科评估的目的与意义学科是大学最基本的单位,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支撑。
如何有效开展学科建设,合理布局学科发展,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学科优势,推动学科更好更快发展,打造更多的高原高峰学科,对大学而言至关重要。
对学科建设的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对高校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学科评估由此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成为评价大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准[1]。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
学位中心于2002年开始以第三方的角色开展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至今已完成四轮。
学科评估的首要目的是服务于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局,展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成就,建立学科评价的中国标准。
学科评估的另一个目的是服务高校,通过评估学科建设的成效和质量,使高校了解自身学科发展的不足与优势,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能力。
学科评估还有服务社会的目的,即满足社会对高校研究生教育水平的知情权,尤其是为报考研究生者提供客观、精确的指南式服务[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二)
(经济学、法学、教育学门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A. A1.师资质量 师资队伍
与资源 A2.师资数量
S1.师资队伍质量▲
S2.专任教师数 (设置上限)
S3.课程教学质量
S4.导师指导质量▲ B1.培养过程质量
(试点)
B. 人才培养
质量 B2.在校生质量
B3.毕业生质量
C2.科研获奖 和学生)
S12.出版专著 S13.出版教材 S14.科研获奖
近四年出版的学术分。
近四年出版的“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公共数据
①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 ②省级科研获奖(清单见附件 2-2)、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成果奖。
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一)
(哲学、文学、历史学门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Biblioteka 三级指标说明数据来源
A. A1.师资质量 师资队伍
与资源 A2.师资数量
S1.师资队伍质量▲
S2.专任教师数 (设置上限)
提供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海外经历等基本情况; 提供 20 名骨干教师(其中青年教师不少于 6 名)情况(年龄、学科方向、学术头
学校填报 衔、学术兼职等情况)和团队情况,由专家对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构、国际化情况 等进行综合评价。
本学科专任教师总数。此指标设置“上限”,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学校填报
S3.课程教学质量
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省级(按省做标准化处理)及军队教学 成果奖; ②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 课。
公共数据
B3.毕业生质量
S9.优秀毕业生▲
S10.用人单位评价▲ (试点)
提供近四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去向、就业质量等),并列举 20 名近十五年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由专家进行评价。 提供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学位中心直接联系其所在部门联系 人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对毕业生的职业胜任力、职业道德出版的“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公共数据
①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 ②省级科研获奖(清单见附件 2-2)、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 奖。
公共数据
C3.科研项目
S15.科研项目 (含人均情况)
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 计划、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②省部级及重要横向科研项目(限填 30 项)。
学校填报 公共数据 学校填报
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人数。此指标设置“上限”,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公共数据
提供近四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去向、就业质量等),并列举 20 名 近十五年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由专家进行评价。 提供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学位中心直接联系其所在部门联系人 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对毕业生的职业胜任力、职业道德、满意度等进行评价。
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创新创业成功、获得科研奖励或其他荣誉称号等),由专家进行评价。
S9.授予学位数 (设置上限)
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人数。此指标设置“上限”,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公共数据
B3.毕业生质量
S10.优秀毕业生▲
S11.用人单位评价▲ (试点)
提供近四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去向、就业质量等),并列举 20 名近 十五年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由专家进行评价。 提供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学位中心直接联系其所在部门联系人进 行网上问卷调查,对毕业生的职业胜任力、职业道德、满意度等进行评价。
学校填报
术兼职等情况)和团队情况,由专家对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构、国际化情况等进行综合
评价。
A. A2.师资数量
师资队伍
S2.专任教师数 (设置上限)
本学科专任教师总数。此指标设置“上限”,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学校填报
与资源
①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
公共数据
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 973(含军口 973)计划、国家 863(含国防 863)计划、国
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
学校填报
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公共数据
列举 15 名优秀在校学生并简要介绍其主要在学成果(如参加竞赛获奖、参加重要 科研项目、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创新创业成功、获得科研奖励或其他荣誉称号等), 学校填报
由专家进行评价。
S8.授予学位数 (设置上限)
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人数。此指标设置“上限”,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学校填报 问卷调查
①在 A 类期刊(清单见附件 2-1)上发表的论文; 公共数据/
②其他 20 篇高水平论文(国内期刊论文不少于 8 篇,每位教师最多填写 5 篇),由专 学校填报
家参考论文引用、期刊档次等情况对论文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
近四年出版的学术专著(仅统计“著”的情况,译著、编著、教学用书不计入内); 学校填报
提供 20 名骨干教师(其中青年教师不少于 6 名)情况(年龄、学科方向、学术头衔、 学校填报
学术兼职等情况)和团队情况,由专家对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构、国际化情况等进行
综合评价。
本学科专任教师总数。此指标设置“上限”,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学校填报
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省级(按省做标准化处理)及军队教学成
学校填报 问卷调查
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学科】ESI 高被引论文及在 A 类期刊/会议(清单见附
C1.科研成果
S12.学术论文质量△ S13.专利转化
件 2-1)上发表的论文,【其他学科】扩展版 ESI 高被引论文(统计至前 3%); ②其他 20 篇高水平论文(国内期刊论文不少于 5 篇,每位教师最多填写 5 篇),由专家 参考论文引用、期刊档次等情况对论文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 近四年获得授权并已转化或应用的发明专利与国防专利(需提供转让合同或应用证明 等)。
S17.学科声誉▲
同行和行业专家参考《学科简介》(包括本学科的定位与目标、优势与特色、人才 培养目标、学科方向设置、国内外影响等),对学术声誉和学术道德等进行评价。
学校填报 专家调查
注:1.以上共 4 项一级指标、10 项二级指标、17 项三级指标,标“▲”的为主观评价指标,标“△”的为部分主观评价指标; 2.“试点”指标主要体现导向,在本轮评估中权重较小; 3.指标权重由各学科专家提出建议,学位中心使用其平均值为最终权重; 4.本指标体系中的“学生”指学术学位博士、硕士研究生。
D2.学科声誉
提供学科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主要贡献及典型案例,包括但不限于:弘扬优秀文化,
S16.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 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举办重要学术会议,创办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发展;推进
▲
科学普及,承担社会公共服务;发挥智库作用,为制订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行业
标准提供咨询建议并获得采纳等。由同行专家进行评价。
①赴境外学习交流连续超过 90 天的学生; ②来华学习交流连续超过 90 天的境外学生(含授予学位学生);
学校填报
B. 人才培养
S7.学位论文质量
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质量。 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公共数据
质量 S8.优秀在校生▲
B2.在校生质量
列举 15 名优秀在校学生并简要介绍其在学成果(如参加竞赛获奖、参加重要科研项目、 学校填报
果奖;
公共数据
②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
对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
问卷调查
①赴境外学习交流连续超过 90 天的学生; ②来华学习交流连续超过 90 天的境外学生(含授予学位学生); 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质量。 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列举 15 名优秀在校学生并简要介绍其在学成果(如参加竞赛获奖、参加重要科研项 目、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创新创业成功、获得科研奖励或其他荣誉称号等),由专家 进行评价。
S5.学生国际交流
S6.学位论文质量
S7.优秀在校生▲
S8.授予学位数 (设置上限) S9.优秀毕业生▲ S10.用人单位评价▲
(试点)
S11.学术论文质量△
C1.科研成果
C. 科学研究
水平 (含教师 和学生) C2.科研获奖
S12.出版专著 S13.出版教材 S14.科研获奖
三级指标说明
数据来源
提供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海外经历等基本情况;
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三)
(理学、工学门类,不含统计学学科)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三级指标说明
数据来源
提供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海外经历等基本情况;提
A1.师资质量
供 25 名骨干教师(其中青年教师不少于 10 名)情况(年龄、学科方向、学术头衔、学
S1.师资队伍质量▲
公共数据
C3.科研项目
S15.科研项目 (含人均情况)
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 究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国家清史纂修工程 项目; ②省部级及重要横向科研项目(限填 30 项)。
学校填报
D. D1.社会服务贡献 社会服务
与 学科声誉
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省级(按省做标准化处理)及军队教学成果
S4.课程教学质量
奖;
公共数据
②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