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律与人生》课程标准
最新中职校《道德法律与人生》德育授课教案

课堂小结
只要拥有过硬的技能,当一名工人,也能成才,成为企业急需的人才,当上企业生产管理的骨干,为自己争光,为社会作贡献。
布置作业:
请思考下列问题,并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1,结合李斌的事例,你认为称为技能人才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让学生自行举例
老师总结,举例
指导学生复习课本内容
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制
第二 页
讲授内容和过程
方法与指导
举例:许振超的事迹。
20XX年12月25日,在青岛港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这个自20XX年以来连续7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的码头上,员工们用效率、品牌、科技、流程挑战危机,仅用2小时55分就完成了“地中海弗朗西斯卡”集装箱班轮2581标准箱的装卸作业,创造了船时效率498自然箱/小时的最新“振超效率”。振超团队第8次刷新了集装箱装卸世界效率,船时效率提高超过50%,相当于一般港口的两倍效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振超团队屡破纪录背后还有个非常值得思索的故事:在振超团队第三次打破世界纪录以后,他们又反复测算业务流程和每一道工序,发现以前买的两台设备和新购进的设备升起速度慢了两秒。他们就从这两秒入手,把流程和速度重新进行设置,最终,振超团队第四次打破了世界纪录。正是这种不停钻研“更高、更快、更强”的劲头和实际行动,为青岛港港口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你对技能人才价值是如何认识的?
3,谈谈你对三年学习生活有怎样的打算。
阅读,理解,自由讨论,复述课文,练习巩固
公司经理问:“修理费多少?”斯坦门茨说:“1万美元。”这在当时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了,经理不服气地问:“你只是在机器上画了一条线,就值1万美元?”
《道德法律与人生》课件——坚强面对生活

第二课
培养健康心理
提问: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目录
CONTENTS
01 坚强面对生活 02 学会和谐交往
第一节 坚强面对生活
阅读教材提供的节首案例,说 说对自己的启示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青春会有挑战、竞争, 有叹息、迷茫,但我们坚信青春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 时光。
1、青春期心理的表现
(1)动荡性
——我爱笑也爱哭,偏激、冲动,热情但我有点自卑;
(2)自主性
——自我意识强,成人感强,想就业,想成功……
(3)闭锁性
——注重自我的所谓的“隐私”和“秘密”
2、客观了解和评价自己 (1)“成人感”的表现问题
(2)“就业需要”的问题 (3)“成就动机”的问题
二、学会主动适应
案例:《跳蚤的人生》
正确面对挫折
实例:中国达人刘伟 提问:当你面临生活、学习上的挫折,你会如何 面对?
课堂小结:
学习改变命运 信心成就未来
谢谢观看
【】
1、案例中的人物在心理上经 历了怎样的变化? 2、自己感觉当前的心情如何?有什么烦恼和困惑吗? 3、你认为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是怎样的关系?
一、客观认识自我
案例:李娜的成长故事
李娜今年刚满13周岁,是一位活泼的女孩,对爸爸妈妈无话不谈,可 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就变了样,平时总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写日记,还把 把日记本锁到抽屉里,好象有十分秘密的事。李娜的爸爸和妈妈很奇怪 ,两人常在一块嘀咕李娜是不是在外面学坏了。因为自上初中后,李娜 越来越不愿和父母坐在一起聊聊天,最近每当父母问她有没有心事时, 她总是回答“没什么”。
1、认清环境的变化
讨论: 应该如何面对环境的变化,保
德育第一册道德法律与人生实施性教学大纲

德育第一册《道德法律与人生》实施性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内容《道德法律与人生》是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的发展为线索的公共课,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心理品质、法制意义教育。
主要内容有:谱写崭新篇章、培养健康心理、恪守道德规范、增强法制观念、走好人生道路等,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适用于技工三年制学生公共课学习。
二、课程教学目标职业学校在培养目标、学习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和普通中学有着较大的差异,《道德法律与人生》特别强调培养实用技能,重视养成职业素养。
因此,学习专业知识、训练岗位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我们当前的三大目标,本课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人生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的公民和企业受欢迎的从业者。
具体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社会发展需要技能人才,(2)、了解有理想才会有追求,(3)、理解认识自我,学会主动适应,求自信自强。
(4)、了解人际交往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5)、掌握道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石,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6)、把握拒绝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增强自制能力。
(7)、理解社会与法律个人与法律。
(8)、理解人生道路充满矛盾,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2、能力目标(1)、个人就业要有岗位技能。
(2)、会学习才能成才,善把握才会有成效。
(3)、人际交往的方法,见人际关系的处理。
(4)、遵守社会公德和传承家庭美德。
(5)、掌握预防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预防误入犯罪歧途。
(6)、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
3、素质目标学生从正确认识职业开始,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把握人生真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理解成才之路就在脚下的道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单元谱写崭新篇章【教学要求】从正确认识职业开始,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了解职业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描述自己的职业兴趣,解释职业理想的作用,懂得学习的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一、总体要求本课程标准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中小学课程方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新时代特色和需求,依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精心设计而成。
本课程标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德育为核心,以法治育人为基础,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健康成长。
二、课程内容思想品德和法律课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思想道德素养1.国家荣誉、国事天下:认识国家荣誉,掌握国家基本情况,了解两个回归、一国两制的实践;2.生命安全、健康成长:研究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的权利和保护生命的重要性;3.人际交往、情感自控:认识情感自控的意义以及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研究解决人际矛盾的方法和技巧;4.诚实守信、遵规守纪:培养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的意识和惯,了解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5.责任担当、公正正义:研究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法律与法治意识1.宪法、法制基础:了解基本宪法原则、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法律的形式、性质和层级;2.法律规范、法治思维:认识法律规范的制定和适用,掌握法律思维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3.法治社会、法治中国:认识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掌握法律保障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了解法治中国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三、课程目标和要求1.思想品德目标要求(1)了解国家荣誉,掌握国家基本情况,了解两个回归、一国两制的实践;(2)掌握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的权利和保护生命的重要性;(3)认识情感自控的意义以及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研究解决人际矛盾的方法和技巧;(4)培养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的意识和惯,了解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5)研究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律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推动学校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强自我约束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其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二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针对以上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法律知识、道德理念、法治精神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同时,还可以通过参观法庭、模拟法庭审理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最后,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方式,应当注重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表现等方面。
同时,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让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推动学校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和调整道德与法治课程,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版第一册 德育道德法律与人生 教学大纲

第二版第一册德育道德法律与人生教学大纲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2.文明礼让,诚实守信,团结合作是公民应尽的义务3.爱岗敬业,勤俭自强是公民应有的精神追求3—2抵制不良行为1.了解成长过程中常见的诱惑和不良行为2.增强自制能力,抵制不良行为的侵袭第四课增强法治观念教学要求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的作用,明确法律对人的规范和保护作用。
了解宪法和法律的层级关系,掌握常见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教学内容4—1认识法律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法律对人的规范和保护作用3.宪法和法律的层级关系4—2掌握常见法律知识1.了解常见法律知识,如合同法、劳动法等2.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第五课走好人生道路教学要求了解人生道路的选择和规划,明确人生目标和追求,掌握实现人生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了解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和失败人士的教训,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5—1走好人生道路1.认识人生道路的选择和规划2.明确人生目标和追求3.掌握实现人生目标的方法和途径5—2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和失败人士的教训2.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1.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括但不限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勤劳奉献等。
2.遵守社会公德,传承家庭美德,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责任,尊重社会公共秩序和文明礼仪。
3.抵制不良侵袭,包括但不限于拒绝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增强自制能力等方面。
4.增强法治观念,了解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珍视和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5.教学要求: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4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4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一、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正确价值观、提高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标准的修订,旨在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强调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总则1.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初中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
2.本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核心,以法治观念的塑造为目标,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念的全面发展。
3.本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教材的多样性,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合作意识。
4.本课程标准鼓励学校积极开展道德与法治素养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
2.培养学生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
3.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课程内容1.道德教育(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3)开展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2.法治教育(1)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
(2)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治观念。
(3)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提高法治素养。
(4)加强关于网络法治、家庭法治、学校法治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3.安全教育(1)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2)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3)加强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4.精神文明教育(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成熟的社会交往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核心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核心素养简介小学《道德与法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素养,引导他们理解和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促进全面健康的成长。
本文将介绍该课程中的核心素养。
人格培养《道德与法律》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意识。
学生应该发展出正直、诚实、守信、友善、尊重他人等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担当的公民。
法律意识《道德与法律》课程还关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学生应该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学会遵守法律规定,尊重他人的权利,并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通过研究法律知识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避免违法行为,并成为守法公民。
社会责任《道德与法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具备一定的公益意识,并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
通过研究社会正义、公平性和公共利益等知识,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得能力小学《道德与法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得能力。
学生应该通过课程研究,培养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能力。
这些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和法律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学生还应该培养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能力,以便能够准确理解和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总结小学《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包括人格培养、法律意识、社会责任和习得能力。
通过培养这些素养,学生能够成为品德高尚、守法守规的公民,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24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4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道德素养、培养法治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024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行为习惯。
本标准以国家的基本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规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目标、标准和评价要求。
一、课程内容1.法律基础知识-宪法与法律的概念及作用-基本法律常识-法律责任和法律权利2.道德教育-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诚信、友爱、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道德心理、道德情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与人际交往3.安全与法治-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预防意外伤害与自救互救-交通安全与火灾防范-网络安全与反诈骗知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4.公民的基本义务和权利-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政治参与与社会责任5.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6.良好行为习惯-礼仪与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社交礼仪和职业礼仪-文明礼仪与文明行为二、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认识权利、规范行为的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责任感和法治信仰2.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友爱精神、助人为乐的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情感和行为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服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消费、生态环保和参与公益活动的责任感4.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守时守信、文明礼貌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职业素养-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三、评价要求1.知识掌握-熟悉宪法和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了解常见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2.能力培养-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习惯-具备辨别是非曲直、辨别善恶的能力-具备拒绝违法行为、报告违法行为的勇气3.行为实践-遵守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公民的义务-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友爱、助人为乐的品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践行社会责任4.反思意识-反思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谨记历史教训,明白法律的保障和约束作用-反思社会现实,关注公平正义、维护民族团结结语《2024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关系到每个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以助于各位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
一、课程标准的背景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社会需求制定的,旨在培养学习者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将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二、课程标准的目标1. 培养学习者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者将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
2.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学习者将通过课程学习,了解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从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活动。
3. 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程中,学习者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三、课程内容1. 道德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
学习者将学习道德的基本原则,如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等,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如民主、自由、平等等。
2. 法律法规与个人行为。
学习者将了解法律法规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掌握个人行为应遵守的法律规范。
3. 社会道德与个人发展。
学习者将学习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明确道德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4. 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学习者将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活动。
5. 道德与法律纠纷的解决。
学习者将学习解决道德与法律纠纷的方法和途径,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活动。
评价标准将以学习者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总结:《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习者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023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3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引言:2023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辨别是非善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详细阐述2023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通过系统的法治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违法、不犯罪。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课程内容:1. 道德教育内容。
包括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勤劳勇敢等基本品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
2. 法治教育内容。
包括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的适用和解释方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使他们能够正确遵守法律法规。
3. 社会实践教育内容。
包括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
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和法治的教训,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法律意识。
2. 角色扮演法。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和法治的实践应用,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法治素养。
3. 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评价方式:1. 日常表现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评价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3版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3版介绍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的重要学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部于2023年发布了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3版的内容和目标。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进行修订的。
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新的课程标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提高法治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
第二部分:课程标准内容1.道德伦理教育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道德伦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方面的重要性。
该课程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课程将包括个人道德、家庭伦理、社会公德、国家责任等内容。
2.法治教育新的课程标准将重点加强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治原则和法律体系,学生将更好地认识到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
3.公民道德与公民素养新的课程标准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和公民素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学生将学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公民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此外,还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部分:目标与意义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其遵纪守法、尊重法律。
3.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
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具备正确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培养有道德品质、具备法治观念的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道德法律与人生》课程标准

道德法律与人生课程标准课程编码:279311 课程类别:公共课适用专业:所有专业授课单位:深圳市深德技工学校学分: 2.1 学时: 21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杨净净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一、课程定位课程性质:技工院校德育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围绕学生德育需求的发生时机,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完成学校德育任务。
任务:德育课针对学生的展目标,从职业理想教育入手,辅之学习心理健康的指导,解决心理困惑,激发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树立自信自强的决心。
在此基础上突出道德与法制教育,提高自我约束的内控力;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使之学会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
二、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课程设计理念:(主要是指导性的思想观念,要体现以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按照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计思路:按照课程设计的理念,首先我们以学校教育为基础,深入道德调研,共同学习相关的课程,设计学习项目,确定课程内容;然后,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组织和实施;建立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最后进行基于德育过程的特色教材的开发。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开放性的思路,按照“能力为主、知识为辅;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的原则,确定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评价要素、权重和考核形式,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包括专业知识、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团队意识、职业素养在内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对知识了解和掌握的层面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作用,认识职业教育与个人成才的关系。
2、理解职业理想的重要作用,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基本方法。
3、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方法。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师教案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师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七年级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法律与人生- 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探讨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分析不同法律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2. 第二单元:尊重他人- 研究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探讨不同情境下的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 分析不尊重他人行为的后果和解决方法3. 第三单元:与网络安全- 理解的含义和限制- 研究网络安全知识和技巧- 探讨网络言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4. 第四单元:公平正义与平等待人- 研究公平正义和平等待人的意义- 分析不公平待人行为的影响- 探讨如何促进公平正义和平等待人的社会环境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和道德的概念,以及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情境下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法律和道德决策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和责任感。
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真实案例,了解法律和道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法律意识。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情况,包括回答问题、提出观点等。
2. 小组讨论记录:记录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和结果,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3. 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包括情感表达、决策过程等。
4.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包括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
教学资源1. 《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材及教辅材料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角色扮演道具和案例分析材料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法律与人生- 第一课: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第二课: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第三课:不同法律行为的影响- 第二单元:尊重他人- 第四课: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第五课: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 第六课:不尊重他人行为的后果和解决方法- 第三单元:与网络安全- 第七课:的含义和限制- 第八课:网络安全知识和技巧- 第九课:网络言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四单元:公平正义与平等待人- 第十课:公平正义和平等待人的意义- 第十一课:不公平待人行为的影响- 第十二课:促进公平正义和平等待人的社会环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024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2024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该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旨在对我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2024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个人与社会、家庭与社会、国家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多维发展、公民、司法、安全和实践与体验。
这些内容综合了社会现实和教育理论的要求,全面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提升。
首先,个人与社会方面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道德行为。
该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国家与社会方面的要求强调学生对国家、社会制度和法治的认识。
学生需要了解我国的宪法法律体系以及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对法治的敬畏和信仰,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人与自然方面的要求倡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学生需要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推动实施可持续发展。
人的多维发展方面的要求强调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不仅要培养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还要发展自己的智力、体质、审美和劳动技能,全面发展自我,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公民方面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了解社会组织和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司法方面的要求强调学生对司法制度和公正的认识。
学生需要了解司法机关的职责和权力,培养学生公正、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推动社会公正和法治进程。
安全方面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常见的法律风险和安全事故,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实践与体验方面的要求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
学生需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一步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法治素养。
《道德法律与人生》教案4 坚强面对生活

而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他除了有刚才我们所说的一般青少年所拥有的青春期心理表现之外还有着一些更加突出的表现。职业学校的学生就必须更加客观的了解和评价自己。
第一,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人感特别强烈
与一般的高中生相比,职业学校的学生较早的独立生活,有更多的生活自主权,有一定的生活费供我们自己支配,因此,会更早的体会到自立的重要性。而且,无论是父母还是自己,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列为大人这一行列,因为马上毕业就面临工作,面临独立谋生的这么一个现状,很多同学都开始用大人的眼光来审视社会,成人感比较强烈。
课堂讲授、实例分析、视频播放
课外作业
案例分析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无
教学后记
本节课细节不够到位,还需认真雕琢;
内容太繁琐,需精简;
没有考虑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情况,下次需注明。
课堂教学安排(续表)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教ຫໍສະໝຸດ 过程:心灵有约、师生问候!
维持纪律、收交手机!
朗诵:感恩词!
欢迎走进道德法律与人生的课堂!
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为:频繁的大发脾气,顶撞师长;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消极反抗;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以及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等。大多数叛逆期的青少年不喜欢按照别人所说的去做,你叫他往东,他一定想方设法往西,更不情愿服从一些规章制度,觉得这才是有主见和有个性;对于长辈反复嘱咐的事件或理论产生厌烦情绪;喜欢做别人不支持的事,越是有人反对,就越想要去做;脾气暴躁,经常顶撞长辈,也经常和同学起冲突等等。这主要由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以及自主能力的增强,同时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希望通过一些比较引人注目、标新立异的方式来引起家长或者老师抑或是同龄人的注意和认可。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文字版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文字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日益复杂,需要我们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方式,更好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本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二、课程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知识与技能: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了解国家基本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4、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建议1、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的课程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
2、实施建议:(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2)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和过程性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品评价、口头表达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
(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案例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4)加强教师培训和研修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

技工院校公共课设置方案技工院校公共课必修课程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体育与健康等,按照不同教学层次和生源情况分别设置,具体方案如下:1.初中起点中级班2.初中起点高级班(含高级技工班、预备技师班)3.高中起点高级班(含高级技工班、预备技师班)附件2德育等4门公共课课程标准目录1.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2.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3.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标准4.技工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是指导全国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标准的规章,是技工院校开展德育课程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也日益明显。
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技工院校的德育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积极适应学生群体的新变化,增强德育课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技工院校德育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
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增强法治意识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法律与人生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公共课适用专业:所有专业授课单位:深圳市深德技工学校学分:学时: 21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杨净净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一、课程定位课程性质:技工院校德育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围绕学生德育需求的发生时机,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完成学校德育任务。
任务:德育课针对学生的展目标,从职业理想教育入手,辅之学习心理健康的指导,解决心理困惑,激发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树立自信自强的决心。
在此基础上突出道德与法制教育,提高自我约束的内控力;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使之学会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
二、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课程设计理念:(主要是指导性的思想观念,要体现以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按照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计思路:按照课程设计的理念,首先我们以学校教育为基础,深入道德调研,共同学习相关的课程,设计学习项目,确定课程内容;然后,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组织和实施;建立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最后进行基于德育过程的特色教材的开发。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开放性的思路,按照“能力为主、知识为辅;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的原则,确定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评价要素、权重和考核形式,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包括专业知识、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团队意识、职业素养在内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对知识了解和掌握的层面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作用,认识职业教育与个人成才的关系。
2、理解职业理想的重要作用,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基本方法。
3、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方法。
4、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对自己行为的要求,了解基本的法律规范。
5、了解当前社会的经济、政治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途径。
6、了解职业道德和就业准备的基本要求,掌握提高职业道德、增强综合职业素养的过程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在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方面,达到以下目标:1、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辨析道德现象、体验道德情感、逐步理解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提高道德和法律素养。
2、逐步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对个人与职业关系的认识,对个体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个体的从业意识,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4、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5、提高处理现实与理想矛盾的能力,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化成现实。
6、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概况,能够从法律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
(三)素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中国国情和当前的经济政治现象,激发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2、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3、正确处理身心健康、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
4、自觉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
5、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自觉遵守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
6、提高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培养法律素质,做法律的忠诚维护者和实践者。
四、课程内容、目标及课时安排五、教学资源与其它六、教学方法建议(一)教学原则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思想理论观点和价值取向的正确性。
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发学生的兴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提高教育的实效。
3、坚持知、信、行相统一。
淡化传统的学科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教授必要的知识;帮助学生认同道德规范特别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引导学生践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
4、加强实践环节。
转变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二)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的选择。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学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运用。
要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
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三)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的德育资源,用课堂教学时间或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旁听审判、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
开展实践活动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组织、追求实效、确保安全。
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对学生活动的全过程给予认真、及时的指导。
要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活动总结等方式,整理学生的收获,交流学生的体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顶岗实习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将职业道德和法律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为。
(四)教学资源1、教学用具。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并恰当使用挂图、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及校园网等辅助教学,尤其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2、教学资源的开发。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投影片)、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包括道德楷模、法律专家和德育基地等社会德育资源。
七、教学评价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80% + 阶段评价20%过程评价:学生出勤;作业成绩;课堂纪律;阶段评价:期末笔试八、教学实施样例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教学活动背景分析:1、通过调查我班视力状况及分析,知道近视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眼病,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学生在经历调查、搜集、整理信息、汇报交流、参与小组共同的活动中,了解近视的危害和造成近视的原因,合作探究出预防近视的方法。
培养学生珍爱眼睛,保护视力。
掌握预防近视眼的方法并养成科学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目标:1、体会眼睛在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正确的用眼常识,了解不良的用眼习惯对眼睛可能造成的损坏,养成爱护眼睛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体会眼睛在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正确的用眼常识。
2、了解不良的用眼习惯对眼睛的损坏,养成爱护眼睛的良好习惯。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爱护眼睛,同情、帮助盲人及其他患有眼疾的人。
教学准备:1、课前了解眼睛的结构,调查家人、邻居、同学等近视的原因以及近视带来的不便。
2、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孩子们,上课之前准备好学习用具,并把它们摆放整齐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你将终生受益。
好了,我们随便聊聊吧!喜欢玩猜谜游戏吗?我说你猜,仔细听题眼睛:白天开门,晚上关门,仔细看看,里面有人,是什么呀?有什么作用。
耳朵:左一片,右一片,到老不能见一面。
嘴巴:红红的墙,白白的房,里面住个胖儿郎。
手:一棵树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
孩子们,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学习方法,有没有信心,(有)老师觉得这样做你的收获会更大,板书仔细看,认真听,大声说,大胆做,我们来自信的说一说,我们要,预备读(大声齐读——仔细看,认真听,大声说,大胆做。
)一、活动导入课题:1、猜谜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愿意吗?“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是什么呀?”(眼睛)2、游戏——《盲人画像》。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与跟眼睛有关的游戏。
谁来?(一位学生上台表演)听老师讲规则:在做游戏前戴好眼罩蒙住眼睛,在老师准备的脸形图上贴上眼睛、鼻子、嘴。
听清了吗?拿好卡片,开始吧。
打开眼罩看看贴得怎么样?(其他同学可以评一评。
)师:大家都觉得很好笑。
其实,没有眼睛,我们的生活就会是这样子。
这位同学的作品,也就告诉我们:眼睛是多么的重要。
3、眼睛的作用眼睛的作用可大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
(播放图片)说一说你都看到什么了?学生汇报用眼睛看到了些什么。
小结:是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红彤彤的太阳,绿油油的草地,是谁帮我们看到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眼睛,如果没有了眼睛,等待我们的将是可怕的黑暗。
)师:是啊,我们正常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眼睛。
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就不会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即使有了眼睛,不注意保护,近视了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和不便,所以我们要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板书:我有一双明亮的眼(齐读课题)二、引导探究,合作学习1、《他们的眼睛怎么了》老师班上有个叫小明同学,他的眼睛就遇到麻烦了(出示图片),这是怎么回事呢?赶紧拿出学习材料,去读读小明的故事吧!提问:他们怎么了?(近视了)你是怎么判断他们近视的?(生回答)师:是什么导致他们近视的?(也就是近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把你们课前收集到的知识在小组中交流,各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汇报得最好。
(小组活动,组长记录、汇报)(以小组为单位汇报,)2、师总结近视形成的原因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
其实产生近视的原因很多,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素缺乏之外,更多的是不良的用眼卫生行为习惯所造成的。
(1)读书、写字等学习习惯不好。
(2)书本放得离眼很近。
(3)采光、照明条件不好(过强、过弱、光源的光谱与太阳的相差太大)。
(4)持续用眼的时间太长。
(5)课桌椅的高度搭配不合适。
师: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近视的人越来越多。
但从正常的眼睛变成近视眼是有一定的过程的。
我们先来看眼睛的结构图。
1、眼睛的结构图,说一说眼睛主要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瞳孔:就是眼睛里的黑眼仁,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2、“正常眼睛视觉形成示意图”和“近视眼视觉形成示意图”,明确近视的定义。
3、从正常眼变为近视眼的过程。
师:人的眼睛就像一架非常精密的自动照相机,把外界的各种事物投影到眼睛里,聚焦在视网膜上,产生视觉,看清东西,这就是正常的眼睛。
如果总是把书本放得离眼睛很近,我们的眼球前后径就会变长,进入眼球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就会导致看不清远处的景物,变成了近视眼。
因此,后天因素对近视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一旦近视了,我们的生活学习都会受影响。
下面有请小记者出场,请他采访一下我们班里近视的同学。
【意图: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近视的原因,从而懂得用眼卫生是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