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刘勰《楚辞》观

合集下载

楚辞观后感古代诗歌的独特力

楚辞观后感古代诗歌的独特力

楚辞观后感古代诗歌的独特力楚辞观后感——古代诗歌的独特力量古代诗歌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而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更是展现了其独特的力量。

楚辞的音韵饱满,情感真挚,以及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表达手法,使人们深受其感染。

在阅读楚辞之后,我不仅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对自身的感受和思考得到了深层的触动。

首先,楚辞音韵饱满,悦耳动听。

楚辞以其独特的音韵感染力成为了读者的心灵的触动。

在楚辞中,音节的重复和反复出现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节奏感,使整首诗情感沉浸其中。

比如《离骚》中“欲黄昏,吾室峨峨。

”这种叠韵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音韵的魅力,使诗歌中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其次,楚辞情感真挚,内容丰富。

楚辞中融入了作者的真实感受和生活经历,表达了对人生、对爱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比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种对民生苦难的深情表达,让人不禁为古代的疾苦和磨难心生感慨。

而《卜居》中的“伯牙继以箫兮,固无咎焉!女咸将子,适与儿还。

”表达了一种深切的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次,楚辞独特的表达手法和叙事风格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楚辞中常以自比自喻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营造出一种具有独特感染力的氛围。

比如《离骚》中的“东茂陈树,木实花发纷繁。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将作者的情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我们能够领略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独特体验。

同时,楚辞还采用了比兴、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哲理和艺术的意蕴。

通过阅读楚辞,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诗歌的独特力量。

古代诗歌不只是文字的堆砌和平淡的叙述,它融汇了音韵、情感、表达手法等多方面的元素,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描写,寄托了作者的思考和情感。

而楚辞作为古代诗歌中的佼佼者,更是通过其独特的音韵、真挚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表达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美妙而深邃的世界。

总之,楚辞观后感让我更深刻地领略到了古代诗歌的独特力量。

通过其饱满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手法,楚辞引发了我对古代诗歌的深入思考和感受。

楚辞的读后感

楚辞的读后感

楚辞的读后感近日,我有幸翻阅了一些楚辞的作品,深受其独特魅力所吸引。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辉煌的一朵奇葩,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阅读楚辞,我对古代文化和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楚辞进行分析和赏析。

首先,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量融合了楚地的风土民情和历史典故。

作者们以深情厚意描绘了楚国的辉煌和伤痛,展示了古代楚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离骚》这一篇章,可以感受到屈原对楚国的深情厚意和对流亡生活的苦痛。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以及对时事政治的批判,表达了对故土的留恋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其中融入了很多楚地的典故和历史背景,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其次,楚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

其语言优美华丽,诗句字字珠玑,充满了韵味和音乐感。

楚辞常常采用辞章、讽喻、比兴等修辞手法,使文字富有变化,意境生动。

例如在《天问》一篇中,这首诗通过描述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心对天地万物的思考,表达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思索。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

最后,楚辞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的载体,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力。

楚辞中常常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离愁别绪、怀念思乡之情等,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例如《涉江》一篇中,作者以写生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乘船泛江时的离愁别绪,画面感十分明确,令人感同身受。

楚辞通过种种抒发情感的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楚辞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力,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阅读楚辞,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楚辞的艺术风格和美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诗歌形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楚辞中的情感抒发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挚情感和与之共鸣的喜悲。

总而言之,楚辞的功力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艺术表达和强烈的情感感染力,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艺术明珠。

楚辞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楚辞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楚辞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楚辞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楚辞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楚辞读后感1楚地,一个文化的烙印,其倜傥神秘,犹如含情脉脉的眸,时时抓住我的灵魂。

屈原,一个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辞,犹如无处无形的风,时时拂过我的心尖。

那种忧郁,那种愤懑,那种千转百折解不开理还乱的惆怅,归根结底,都缘于那些溶入灵魂的深沉的爱。

一、对楚地的爱“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就是这个句子让唤醒了久违的泪水,如此的不加设计,不加酝酿的流泪!能够想象,当屈原在吟到此处时,该是如何的百转千折,如何的泪雨滂沱!其实,凭着屈原的才能和见识,要在别的诸侯国谋一个可以展示才华的职位并不会是什么难事。

况且在东周时代分邦建国的体制下,离故土远赴他国并不是什么“叛国行径”,也不会有来自道德的谴责。

士的横行各国,诸侯、卿大夫的养士之风也非常的盛行。

在《离骚》一文中,借助灵氛口劝屈原离开楚地,远走他国:“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又有巫咸更为明确的指向——臣择君并用了一系列的史例:“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在此屈原也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极端矛盾之情,也考虑,甚至真的要“历吉日乎吾将行”。

可是就在那一刻,他还是以仆悲马怀的委婉表达来展示自己的选择。

真的,什么才能让一个极具才能的人人在即将远离故土时体会到仆悲马怀而不是壮志满怀,最终还是以自沉作为挽救楚地的悲壮的讽谏?而如果《招魂》确系屈原所作,则更借巫阳口吻明确“魂兮归来”的抉择。

而在《橘颂》中则借颂橘再申自己“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志向。

不同的口吻,不同的表达,最后都归结于对楚地深深的眷爱。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中,《楚辞》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当我第一次翻开《楚辞》,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浪漫的世界。

《楚辞》里的文字,带着一种神秘而迷人的魅力。

那些优美的词句,如同灵动的音符,在我的心间奏响。

我读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仿佛看到了屈原在漫长的道路上孤独而坚定地前行,心中怀着对真理和正义的不懈追求。

这种精神让我为之动容,也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表现。

就说前段时间吧,我报名参加了一个绘画比赛。

一开始,我信心满满,觉得自己一定能画出令人惊艳的作品。

可当真正开始动笔的时候,我才发现困难重重。

我总是画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线条不是太生硬就是太绵软,色彩的搭配也总是不协调。

看着那一张张不尽人意的草图,我开始感到沮丧,甚至想要放弃。

就在我几乎要打退堂鼓的时候,屈原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突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我想,屈原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遇到了那么多的艰难险阻都没有放弃,我怎么能因为这点小挫折就轻易认输呢?于是,我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更加努力地练习。

我每天都会抽出几个小时来画画,仔细研究优秀作品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草图。

有时候,为了画好一个细节,我会反复琢磨上好几个小时。

那段时间,我的房间里到处都是画纸和颜料,整个人也变得有些不修边幅。

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我终于画出了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当我把这幅作品交上去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期待。

虽然最后的结果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但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很多。

再读《楚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又让我感慨万千。

屈原对于自己心中所追求的美好,哪怕经历多次生死考验,也绝不后悔。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

爷爷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书法。

但那时候家里穷,根本没有条件让他去专门学习。

为了练字,爷爷就用树枝在地上写,用石头在墙上刻。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一些,爷爷就省吃俭用买了笔墨纸砚,每天下班后都会坚持练上几个小时。

如何认识和欣赏《楚辞》

如何认识和欣赏《楚辞》

如何认识和欣赏《楚辞》在中国,只要谈到屈原,几乎是无人不晓,这是因为,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诗人,他的作品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不仅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代诗歌创作成就的高峰,而屈原所创作的以《离骚》为代表的诗歌作品,正是中国文学史早期先秦时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核心。

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之后,崛起于战国时代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诗歌,它承继了《诗经》之余绪,融合了南方楚地的文化特色,独创一体,别具一格,在先秦时代以其浪漫奇崛之形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泽被了后世百代诗坛和文坛。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流传,至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诗歌作品合为一集,编辑定名,自此始有了作为诗歌总集的《楚辞》。

《楚辞》之所以姓“楚”,不光是因为屈原、宋玉等人系出身楚地的楚人,更因为其诗歌所写“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

正由于这些诗歌作品大量运用了楚地的民歌样式和楚地方言声韵,载录了楚地风土物产,具备了浓厚的楚地和楚民族的色彩,因而构成了独特的语言和文学风格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楚辞体,在《诗经》四言诗格局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空前的楚辞体(也称骚体)诗歌样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楚辞》的主要代表作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个人作品传世的伟大诗人,他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奋斗,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表现了一位封建士大夫爱国爱民的高尚气节与人格。

为表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向君主表示忠心,抒发满腔的爱国激情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屈原写下了一系列的诗歌作品——《离骚》《九歌》《天问》《招魂》等。

这些诗歌,是屈原心声的真实吐露,是他毕生经历的历史再现,也是他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艺术地展示了这位历史伟人的崇高形象;这些诗歌,创立了独特的诗体形式,熔《诗经》、楚地民歌、先秦诸子散文和神话传说于一炉,在充分吸收楚地民间文化和文学形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创了中国诗歌历史的新纪元,其中尤其是《离骚》一诗,语言奇美,想象奇特,构思奇绝,融历史、神话、传说于一体,塑造了高大伟岸的主人公形象,展现了浪漫主义风格色彩,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篇空前绝后的绝唱。

《楚辞》读后感(2篇)

《楚辞》读后感(2篇)

《楚辞》读后感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心无杂念,宁静超然,不滞于物?有多少人,在平静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纠结与挣扎在内心深处暗流涌动?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纠结与挣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没有赤子的情怀,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在《楚辞》诸文中,出现了许多许多人物,如女媭、灵氛、厉神、太卜郑詹尹、渔父和巫阳等。

而这些人,或者曾经存在,或者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其实这些人的角色、话语、观点就是屈原内心深处复杂矛盾心情的展露,纠结挣扎内心的呈现,但到最后,他都做了明确的抉择。

一、欲立功业与弃世离寰“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恐脩名之不立”。

在此,屈原明确表达了作为一个已达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负与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可是却一再从罢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复”,乃至再流放。

国君也从寄予重任到“不余听”到怒而迁之......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认同感又有很强的政治预见性与参政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境遇是多么的郁闷啊,内心将是多么的纠结。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一再吟咏“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风兮,託彭咸之所居”。

欲立功业而不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竟至“呼号莫吾闻”,最后只能以自沉作为自己最后的一声呐喊!二、思君与怨君屈原对怀王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激的,“惜往昔着曾信兮,受命诏以朝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载于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可是后来,却被党人蒙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后还签下“黄棘之盟”,这与屈原提出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南辕北辙,且最后也使得自己命丧异国。

对于这样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于怀王最自己态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对楚王离贤君太远的无奈。

于是他又吟咏“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试论刘勰的楚辞观

试论刘勰的楚辞观

骚》 瑰奇浪漫 的风格消解殆尽 , 但是与班 固认为《 离骚》 不合经义的态度不 同, 王ຫໍສະໝຸດ 试 图将《 离骚》 纳入儒家经典
体系, 为《 离骚》 的经学化作 了努力 。 其《 楚辞章句》 第一 次将《 离骚 》 称之为《 离 骚经》 , 并且对 屈原作 品作 出 了
“ 金相玉质 , 百世无 匹” 的评价 ; 同时 , 王逸对于屈原 的人
别 重视 和 充分揭 示楚辞 卓绝 的文 学成 就 、 价值 和奇特 魅 力, 这在 楚辞 学 史上 具有极其 重要 的意义 。
关键 词 : 刘勰 ; 《 辨骚》 ; 楚辞观 ; 宗经与新 变
中图分 类号 : I 2 2 2 .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1 一l 4 4 0 ( 2 0 1 5 ) 0 5 —0 0 4 5 —0 6
4 9
刘勰对此作 了这样 的概述 : “ 及 汉宣嗟叹 , 以为 皆合
为《 离骚》 是“ 依托 五经以立 意” 。 这种解释差不多将《 离
经术 ; 扬雄讽味 , 亦 言体 同《 诗・ 雅》 。 ” 扬 氏原文 已佚 ,
无从 考证 , 不过从刘勰的评论来看 , 他们仍然是 以儒 家的标准来评判楚辞的。 据《 汉书 ・ 扬雄传》 看来 , 扬雄
对屈原其人表示敬仰 , 但他又从君子 明哲保身和宿命
论的角度 出发 , 对屈原 自沉汨罗的行为表示不理解 .
所谓“ 君子得 时则大行 , 不得时则龙蛇 , 遇不遇命也 , 何必湛身哉 ! ” 回 这与后来班 固的立场 、 态度不尽一致 。
但对班 固的观点可能有所启发 。 班 固对于屈原其文其人作 出了矛盾的评价. 一方 面认为其文 与经传不合 , 然其 “ 文 辞丽雅 , 为词 赋之 宗, 虽非明哲 , 可谓妙才” 1 3 1 , 对其文学成就作 了蜻蜓点 水式 的肯定 ; 另一方面谓屈原其人“ 露才扬 己……忿 怼不容 , 沉江而死 , 亦贬絮狂狷景行之士” , 对屈 原露 才扬 已 、 怨怼沉江的行为给予严 厉批评 和否定 。 这就 和之前刘安完全赞美式的评价形成 了鲜明的对 比。 东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提起《楚辞》,我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浪漫的世界。

说实话,刚开始读《楚辞》的时候,真的有点头疼。

那些生僻的字词,复杂的句式,让我感觉像是在走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

但慢慢地,当我静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琢磨,一句一句地去理解,我发现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

就拿屈原的《离骚》来说吧,那真叫一个精彩!屈原把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还有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全都融入到了这长长的诗篇里。

他一会儿说自己要像神仙一样骑着飞龙到处遨游,一会儿又感慨自己在人间的不得志。

我仿佛能看到他站在汨罗江边,风吹起他的长袍,他满脸忧愁,嘴里念叨着那些诗句。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质的坚持。

他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意思就是那些坏女人嫉妒他长得漂亮、品德好,就到处造谣说他的坏话。

这多像我们生活中那些见不得别人好,到处搬弄是非的人啊!屈原可不管这些,他就是要保持自己的正直和善良,绝不和那些小人同流合污。

还有《九歌》,那里面描写的神灵可太有意思了。

比如说湘君和湘夫人,他们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相互思念的感情,让人觉得又甜蜜又无奈。

想象一下,湘夫人满心欢喜地去和湘君约会,结果等了半天湘君都没来,她那个生气、失落的样子,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和朋友约好了见面,结果被放鸽子的心情?再说说《天问》,屈原一口气提了那么多问题,从天地开辟问到历史兴衰,从神话传说问到人间万象。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总是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屈原也是这样,他对一切都想要探究个明白,这种求知欲真的太让人佩服了。

读《楚辞》的时候,我还发现里面有好多美丽的景色描写。

比如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轻轻吹过,洞庭湖的水波荡漾,树叶纷纷飘落。

闭上眼睛,我好像就能感受到那凉凉的秋风,看到那波光粼粼的湖面和飘舞的树叶。

这可比我在公园里看到的秋天美多了!《楚辞》里的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刘勰和萧统的楚辞观

刘勰和萧统的楚辞观

《楚辞》被后世文人们以各自的方式在不同的层面上加以接受,齐梁时期是《楚辞》研究史上重要的一环。

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心雕龙》、《文选》这两部重要著作评价、选录《楚辞》情况的比较,总结出刘勰、萧统共同的楚辞观:突出其文体、重视其文采、推崇其神话象征表现方式和哀怨情致,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齐梁人文学意识的觉醒刘勰,萧统,楚辞观以屈原创作为主体的《楚辞》艺术,对后世影响巨大,继两汉模拟、研习《楚辞》的热潮之后,南朝的齐梁时代,又出现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选》,尽管这两部著作一为理论专著,一为作品选集,但二书在时间上较接近,《文心》成书于公元502年,《文选》编成于公元530年,对《楚辞》的认识有不少共同之处,今择加比较,以明刘勰、萧统文学思想之一端。

一、文体归属在《楚辞》的文体归属这一问题上,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专立“骚”体代指《楚辞》。

《文心》共50篇,20篇为文体专论,将文体分为骚、诗、乐府等21大类,第5五篇为《辨骚》。

其《序志》又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说明此篇在其文论体系中属枢纽之文,处于关键、中心环节。

同时它又是一篇《楚辞》专论,通过分析《楚辞》来阐明文学观念,文中论及屈原、宋玉等作家作品,以“骚”代指独具艺术特色的《楚辞》。

刘勰在其他篇章中还谈及《楚辞》,其数不下40处,举凡涉及构思、文体、技巧等诸多方面,用了“骚体”、“骚文”、“诗骚”、“纬骚”、“风骚”等概念,偏重于突出《楚辞》的文体特征和情感色彩。

与刘勰论文叙笔不同,萧统则别裁众著,集古今之英华,编成《文选》。

萧统编集的原意在免却“览者之劳倦”,让“属辞之士”取以为则(《隋书·经籍志四》),而在其选文次篇、轻重去取中,自然要反映出自己的文学趣味和理论主张。

《文选》收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666篇,分为赋、诗、骚等37体,“一体之中,选文定篇,皆自昔佳制”①。

刘勰和萧统的楚辞观

刘勰和萧统的楚辞观

刘勰和萧统的楚辞观
 《楚辞》被后世文人们以各自的方式在不同的层面上加以接受,齐梁时期是《楚辞》研究史上重要的一环。

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心雕龙》、《文选》这两部重要着作评价、选录《楚辞》情况的比较,总结出刘勰、萧统共同的楚辞观:突出其文体、重视其文采、推崇其神话象征表现方式和哀怨情致,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齐梁人文学意识的觉醒刘勰,萧统,楚辞观以屈原创作为主体的《楚辞》艺术,对后世影响巨大,继两汉模拟、研习《楚辞》的热潮之后,南朝的齐梁时代,又出现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选》,尽管这两部着作一为理论专着,一为作品选集,但二书在时间上较接近,《文心》成书于公元502年,《文选》编成于公元530年,对《楚辞》的认识有不少共同之处,今择加比较,以明刘勰、萧统文学思想之一端。

一、文体归属在《楚辞》的文体归属这一问题上,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专立“骚”体代指《楚辞》。

《文心》共50篇,20篇为文体专论,将文体分为骚、诗、乐府等21大类,第5五篇为《辨骚》。

其《序志》又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说明此篇在其文论体系中属枢纽之文,处于关键、中心环节。

同时它又是一篇《楚辞》专论,通过分析《楚辞》来阐明文学观念,文中论及屈原、宋玉等作家作品,以“骚”代指独具艺术特色的《楚辞》。

刘勰在其他篇章中还谈及《楚辞》,其数不下40处,举凡涉及构思、文体、技巧等诸多方面,用了“骚体”、“骚文”、“诗骚”、“纬骚”、“风骚”等概念,偏重于突出《楚辞》的文体特征和情感色彩。

 与刘勰论文叙笔不同,萧统则别裁众着,集古今之英华,编成《文选》。

萧。

试论刘勰和钟嵘的楚辞观(一)

试论刘勰和钟嵘的楚辞观(一)

试论刘勰和钟嵘的楚辞观(一)【论文关键词】刘勰钟嵘楚辞观审美超越【论文摘要】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在中国历史、文学史上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获得重大发展,产生了像《文心雕龙》这样“体大而虑周”和《诗品》这样“思深而意远”的不朽巨著,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独特的传统。

而这两部巨著都涉及到对楚辞的评论,他们是如何评论的?本文试从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和钟嵘《诗品》中涉及楚辞作品及作家之处入手,再结合审美活动中审美体验艺术,分析刘勰的楚辞观和钟嵘的楚辞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和审美取向。

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在中国历史、文学史上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而楚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想象的丰富、语言的华美及表现形式的自然等。

钟嵘和刘勰都重视《楚辞》,并形成各自的楚辞观,表现在他们都强调诗歌抒发真情、怨情,都重视诗歌语言的华美和诗歌表现的“自然美”。

此外,还表现在推论诗歌取法对象时《诗》《骚》并提,强调诗人创作时应兼取《诗》《骚》两者之长等。

他们重视《楚辞》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的诗歌本质观相同,又都受儒、道两家影响,另外是受时代因素的影响,在继承传统之同时又有所突破。

一、刘勰的楚辞观。

通过刘勰生平身世的了解和对《文心雕龙·辨骚》文本的解读,我们了解到刘勰的楚辞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肯定屈原的思想人格,认同屈原作品的艺术方式。

1、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无不崇拜地说“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欲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前后,纷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他以这样诗意的笔调赞美了屈原,赞美了楚辞。

在刘勰看来,屈原是完美的,他不但“固已轩翥诗人前后,纷飞辞家之前”,而且“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2、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进行具体分析,不同于汉代班固、王逸等人的评价,他指出楚辞“同于《风》、《雅》”之处:“典诰之体”、“归讽之旨”、“比兴之义”及“忠怨之辞”四个方面。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初读楚辞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屈原的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当时只是觉得枯燥,这么长的句子还要背诵,实在是强人所难。

大学以来,书越来越厚,渐渐感觉高中的那么一点课文倒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寒假里,疫情不容乐观,响应国家的号召我们都宅在家里,这时候倒有时间来翻一翻楚辞了,于是乎,我又一次感受到千百年前古人的的浪漫情怀。

楚辞是诗人抒发个人志向,表达对现实不满的作品。

以屈原为例,他虽然一心报国,却因为不愿意同流合污而遭到小人陷害。

诗人怀才不遇,报国的理想变成可望而不可求,心中充满激愤哀愁之情,结果诗人只好选择以抒情诗来抒发。

就拿离骚来说,诗人运用大量史实,寄托诗人的忧愤之情与大胆怀疑的精神。

梁启超先生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而《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也就是说,要读楚辞就先读《离骚》一定没有错。

关于《离骚》的题意,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最被接受的说法主要有二种,一种是以史学家司马迁为代表提出的:离别的忧愁;一种是史学家班固提出的:遭遇忧愁。

这二位史学大家对“骚”字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解释为“忧愁”。

他们的区别在“离”字上,古汉语中,“离”可理解为“分开”或是“告别”,同时,它通“罹”,即“遭遇”的意思。

二位大家的说法都无可挑剔,一直以来被广泛接受。

但是,同样的东西,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如果要结合现在的时代特点,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离别时的牢骚”。

屈原一生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终究得不到实现,反而被排挤得无处容身,最后不得不离开。

《离骚》正是他对“离开”的一次情感的巨大宣泄。

在形式上,跟我们现代人在单位得不到重用或是碰到其它一些自己看不顺眼的事情,一气之下走人去另谋高就时,禁不住要说几句话来发泄积怨是一样的。

但从发泄的层次和境界来说,《离骚》是对自己追求政治理想所受到的排挤和打击的控诉,是对昏君统治下腐朽政治的批判。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一个危急的时刻,疫情肆虐病情不容乐观,希望我们也有这样的精神,战胜病毒By—小雨桑。

试论刘勰的楚辞观

试论刘勰的楚辞观

On Liu Xie's view of Chuci
作者: 季桂增
作者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西安市710119
出版物刊名: 职大学报
页码: 49-53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 刘勰;《辨骚》;楚辞观;宗经与新变
摘要:刘勰在《辨骚》篇以宗经与新变的文学观为指导,集中而全面阐述了他的楚辞观.他首先批评汉人单纯"依经立义"的观点是"褒贬任声,抑扬过实",继而指出楚辞与儒家经典的"四同""四异",认为楚辞乃"《雅》《颂》之博徒,词赋之英杰",更着重从新变即创新的角度充分肯定楚辞巨大的文学成就,对屈原"自铸伟词"之创造性极尽推崇和赞赏,指出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的一代奇文,把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史地位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顺便论及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强调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刘勰虽然没有摆脱宗经观念的束缚,但他能以一个文学评论家的眼光,独树一帜,别开生面,从文学发展创新的角度特别重视和充分揭示楚辞卓绝的文学成就、价值和奇特魅力,这在楚辞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再论刘勰《楚辞》观

再论刘勰《楚辞》观

第29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Vol. 29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7──────────收稿日期:2007-05-30作者简介:王承斌(1972-),男,安徽郎溪人,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 6 -再论刘勰《楚辞》观王承斌(南京大学 中文系,江苏 南京 210093)摘 要:“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学界多认为刘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对《辨骚》一篇的认识有较大分歧,有人认为是完全肯定,有人认为是否定更多。

实际上刘勰对《楚辞》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他理想的文学创作模式是兼具《诗》《骚》二者之长。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诗经》;《楚辞》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6-0006-04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界一般认为刘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宗经”,对其中《辨骚》一篇有种种不同看法。

张少康先生等人认为刘勰对《楚辞》是完全肯定的[1],王运熙先生等认为是否定多于肯定[2],王元化先生认为在这一点上刘勰存在矛盾之处[3]。

不管怎么说,《文心雕龙》对《楚辞》作出了高度评价,说它是“奇文郁起”①,是“辞赋之英杰”,此乃不争之事实。

(一)刘勰重视“经”,重视“风力”与“雅正”是事实,此不赘言,但“风力”与“雅正”不是他评诗的唯一标准,他同时也很重视《楚辞》表现出的特点:抒发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语言华美等。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言志抒情”,而且多是抒悲怨之情。

刘勰看到了这一点,《辨骚》篇中说“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怨之辞也”;“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

后来朱熹也说屈辞“尤愤懑而极悲哀,读之使人太息流涕而不能已”[4],吴讷《文章辨体》引祝氏语说“二十五篇之骚,无非发于情者”[5],王世贞曰“骚览之,须令人裴回循咀,且感且疑;再反之,沉吟歔欷;又再三复之,涕泪俱下,情事欲绝”[6]。

分析《楚辞》的道德境界与文化坚守

分析《楚辞》的道德境界与文化坚守

分析《楚辞》的道德境界与文化坚守古人讲,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读书即是立德,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

《楚辞》是汉代刘向所编屈原及宋玉等人的作品集,今本《楚辞》包括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全部25 篇作品,以及宋玉等后代人悲悯和模拟屈原的作品。

从宽泛的意义说,把《楚辞》理解为屈原的作品集,也不能说错。

《隋书经籍志》指出:盖以原楚人也,谓之楚辞。

然其气质高丽,雅致清远,后之文人,咸不能逮。

屈原因有高尚的情操,才能创作出不朽的诗篇;屈原的作品体现了屈原高尚的情操,因此才成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一30多年前,我从国学大师吴林伯先生问学。

吴先生早年亲炙大宗师马一浮先生。

吴先生尝从容谈及马一浮先生主张治学应以经学为核心,出入诸子史记,人生苦短,不能花太多时间去读那些无意义的书籍。

马先生命吴先生以《文心雕龙》为一生治学重点,并说集部也只有《楚辞》与《文心雕龙》等少数几部著作值得学者以毕生精力去钻研。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说《楚辞》情兼雅怨,文极声貌,影响深远,并对历代读《楚辞》人的境界做了分类: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

这是说读者如果仅仅从《楚辞》中学到艳辞、山川、香草之奇之华,这不过是掌握了《楚辞》之末,而《楚辞》之本在于鸿裁,即其贞(正)与实。

《楚辞》忠实地继承了《诗经》的风雅传统,表现出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文情怀,是屈原及《楚辞》价值的真正所在。

也正因此,屈原及《楚辞》才有弥久常新的生命力。

读《楚辞》,首先需要了解屈原和理解屈原。

没有屈原,就没有《离骚》这样的作品。

而《离骚》在楚辞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后代有人把《离骚》称为《离骚经》,其他作品都称为《离骚经》之传。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化瑰宝。

它汇集了中国古代楚国的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我有幸读到了这部经典之作,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和辛酸苦辣。

《楚辞》是楚文化的代表之作,是楚国人民的心灵追求与感悟的写照。

它的创作历时千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完成。

《楚辞》共分九篇,513篇,其中《离骚》堪称《楚辞》的巅峰之作。

《离骚》以屈原的剧烈命运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命运的感慨与思考。

《离骚》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而成为后代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

阅读《楚辞》时,我深深地被诗人的矫情狂放所感染。

在这谈情说爱的诗歌中,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被赋予了崇高的精神内涵。

《离骚》中的“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自惭形秽比窈窕,衰柳残花黄烟萝。

”等著名句子,尽显屈原之诗歌造诣高超,思想深刻,语言凝练简洁又不失华丽。

这使我十分欣赏这位千古第一才子。

《楚辞》不仅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部史册反映了楚国艰难卓绝的历史经验,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奋斗与进取。

在当今时代,我们同样需要发扬《楚辞》中所弘扬的精神,努力拼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

《楚辞》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

我们需要像屈原一样,不断地追求真理,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我们需要像《九歌》一样,竭尽所能,造福于人民;我们需要像《离骚》一样,保持对命运的警惕和对自己的反思,不断地挑战自我。

总之,阅读《楚辞》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我对人生奋斗和追求成功的决心和勇气。

我相信,《楚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资产,更是后人探索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启蒙和研究的重要来源。

阅读《楚辞》,读懂古人,了解自我,体悟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血脉,历史和现实的融合,文化和科技的交融,让人无比感慨和敬畏。

论刘勰对《楚辞》之探析

论刘勰对《楚辞》之探析

第32卷第3期2017年6月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Vol. 32 No. 3Jun. 2017论刘勰对《楚辞》之探析乔晓慧(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次论及《楚辞》,不仅列《辨骚》于总论,而且对其“取熔经意”的传承、“自铸伟词”的创新特点加以分析,呈现出主客观相统一的文学批评意识。

刘勰认为,《楚辞》的创作固然与经典有异,但在朗丽耀艳的辞力之下,不掩其哀志伤情的雅正之理。

刘勰在充分肯定《楚辞》文学源头地位的同 时,针对齐梁时期讹滥的文风,提出要顺美匡恶、拯救流弊的创作本意。

关键词:刘勰;楚辞观;取熔经意;卓烁异采;博徒英杰D0I:10. 3969/j.issn.1674 - 5035. 2017.03.012中图分类号:12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5035(2017)03 -0057 -04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穷源溯流的方法考 镜历代文学的发展,在表述其文学思想的同时,对 齐梁文风有所批评,以期达到顺美匡恶、拯救流弊 的创作目的。

刘總对《楚辞》“取熔经意”的传承 与“自铸伟词”的创新加以分析,其核心观点主 要集中在《辨骚》篇。

刘勰认为,《楚辞》既有规 讽之旨,又有比兴之义,在朗丽耀艳的艺术形式之 下,呈现出哀志伤情的雅正之理。

笔者结合刘勰所 论,沿循《楚辞》对经典的继承与发展等脉络,探寻刘勰的楚辞观及其所揭示的文学发展规律。

一、《楚辞》对经典的继承和发展《辨骚》篇是刘勰评论《楚辞》并集中体现其 “楚辞观”的一篇重要文论。

刘勰列《辨骚》于 《文心雕龙》总体论中,可见,在其心中,《楚辞》与《诗经》等经典同等重要,具有文学“源头”的地位和作用。

在《辨骚》篇中,刘勰打破了汉 代依经立义的文学标准,立足于文学本身去客观评 价《楚辞》,表现出与时倶进的文学思想。

关于读后感楚辞范文

关于读后感楚辞范文

读后感楚辞关于读后感楚辞范文篇一:楚辞读后感我们缅怀每一位先贤的方式似乎只剩下了仰望,正如我们阅读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时永远怀着和其他读者同样的情感——敬佩一样,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的先贤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感情的人,而他们的作品也只是对自己生活的反省和回忆。

适合我们缅怀先贤的方式大概只能是仰视了吧,不要觉得这个姿势难受,我们可以找一堆蹩脚的理由让我们舒服一点,比如我们的时代太过和平了,我们的时代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在为生存忙碌,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各自安好??好像,我们的时代不需要英雄,我们是一个务实的时代。

爱国的故事在时间的河流里打起太多的浪花,同样的情节,同样的情感,唯一不同的也只是登台的人。

这些“量产”的人事虽然繁多,但从不会觉得枯燥,因为后来者看向他们的目光里只有敬意。

是他们,让这个遵循规则的历史的车轮在轮转时发出巨大的声响,是他们,让被生活所支配的活着的人类感受到人性的伟大。

那些在岁月侵蚀下的身影,依旧同样挺拔。

然而,公元前278年,汨罗江畔的他此时却风骨傲然的从我的脑海路过。

那个身影的名字,叫作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有着高贵的血统且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的他,似乎从降生的起就注定了不平凡。

他生活的氏族是和楚国皇室有着血脉关系的楚国三大王族屈、景、昭中的屈,贵族的身份和教育为他增添了“内美”和才华,“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他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被提拔为左徒、三闾大夫,入则与怀王商议国事,出则迎接宾客、应对诸侯,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坏消息来的更快。

在他忙于为他的大王修改宪令时,志向远大而能力有限的楚怀王轻信了小人的挑拨,在没有实际证据的情况下将屈原贬谪,在扼杀屈原的同时,也为楚国敲响了丧钟。

人的遭遇就是这样,得到一些东西,就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而且有时候,做选择的并不是你自己。

屈原的第一次流放是在公元前313年,拒绝了他建议的怀王为了秦国的六百里土地,与齐国断交,且贬谪屈原,结果楚国丢掉了汉中的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Vol. 29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7──────────收稿日期:2007-05-30作者简介:王承斌(1972-),男,安徽郎溪人,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 6 -再论刘勰《楚辞》观王承斌(南京大学 中文系,江苏 南京 210093)摘 要:“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学界多认为刘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对《辨骚》一篇的认识有较大分歧,有人认为是完全肯定,有人认为是否定更多。

实际上刘勰对《楚辞》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他理想的文学创作模式是兼具《诗》《骚》二者之长。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诗经》;《楚辞》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6-0006-04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界一般认为刘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宗经”,对其中《辨骚》一篇有种种不同看法。

张少康先生等人认为刘勰对《楚辞》是完全肯定的[1],王运熙先生等认为是否定多于肯定[2],王元化先生认为在这一点上刘勰存在矛盾之处[3]。

不管怎么说,《文心雕龙》对《楚辞》作出了高度评价,说它是“奇文郁起”①,是“辞赋之英杰”,此乃不争之事实。

(一)刘勰重视“经”,重视“风力”与“雅正”是事实,此不赘言,但“风力”与“雅正”不是他评诗的唯一标准,他同时也很重视《楚辞》表现出的特点:抒发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语言华美等。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言志抒情”,而且多是抒悲怨之情。

刘勰看到了这一点,《辨骚》篇中说“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怨之辞也”;“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

后来朱熹也说屈辞“尤愤懑而极悲哀,读之使人太息流涕而不能已”[4],吴讷《文章辨体》引祝氏语说“二十五篇之骚,无非发于情者”[5],王世贞曰“骚览之,须令人裴回循咀,且感且疑;再反之,沉吟歔欷;又再三复之,涕泪俱下,情事欲绝”[6]。

都说明楚骚文学抒发怨情的特点。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坎坷经历,受冤自沉汩罗的命运反映于诗中,不能不使《楚辞》文学带有极浓的悲剧色彩。

班固曾说“原死之后,秦果灭楚,其辞为众贤所悼悲,故传于后”[7]。

屈辞抒发的悲愤之情引起了后人情感上的共鸣,后世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是抒哀怨、忧愤之情的作品,大多向楚骚学习。

西晋时陆云模仿《楚辞》而作《九愍》,自称“以其情而玩其辞”,竭力渲染屈原的悲苦之情;左棻作《离思赋》,抒发思亲之痛,有“惟屈原之哀感兮,嗟悲伤于离别”等,均可为例。

钟嵘之所以把《楚辞》作为五言诗源头之一,强调《楚辞》系作家抒发的“怨”情,当亦是感受到这一点。

抒发哀怨之情虽是楚骚系列作品一大特点,但《诗经》系作品也有许多是抒发怨情的,两者之间有哪些异同呢?总体上说,《楚辞》之“怨”重在强调个人不幸的身世遭遇导致的“怨”,感情比较激烈,这与屈原强烈、坚定的个性有关,他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

《国风》之“怨”,有的情感也颇激烈,但较少屈作中那种强烈的主观色彩,缺少屈作中的那个大写的“我”,许多篇章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怨而不怒”的格调。

其实从本质上说,两种怨情没什么根本不同,均是由遭遇不顺,个人的理想愿望、人生价值等无法实现引起的,只是在表现方式及强烈程度上有些不同而已。

刘勰论诗文创作时重“情”,强调抒发内心真实的感情,这已为共识。

具体来说,刘勰重视怎样的情感类型呢?《文心雕龙》对此没有明言,但我们仍可从中看出一些端倪。

刘勰认为《楚辞》和经典相比有“四同”和“四异”,就刘勰积极肯定的“四同”来说,其中就有“两同”与“怨情”的抒发有关——“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怨之辞也”,他对这种感情的抒发是完全肯定的。

《辨骚》篇中还说《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文中的“郁伊而易感”、“怆怏而难怀”、“哀志”、“伤情”等,说的都是悲伤之情,从其赞语能看出他对此很重视。

另外,《情采》篇中写道:“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认为诗人是因“蓄愤”才产生创作的激情,这很自然地让我们想起司王承斌:再论刘勰《楚辞》观- 7 -马迁所说的“《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8],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也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也说过“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可见在诗文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心中的忧愤之情很重要,而这表现在文中,必然体现为抒发一定程度的怨情。

当然,“怨情”不能完全概括刘勰所重视的“真情”,但他对文学作品中的这种感情给予极度重视是毫无疑问的。

这也与他高度评价《楚辞》相一致。

语言优美是《楚辞》作家作品的另一特点。

屈原作品注重辞藻的华艳,《九章·怀沙》中说:“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语言的华美是他所追求的。

刘勰称“《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瓌诡而惠巧;《招魂》《招隐》,耀艳而深华”(《辨骚》),是看到《楚辞》作品“朗丽”、“绮靡”、“瓌诡”、“耀艳”等语言特色。

《才略》篇更指出“屈宋以楚辞发采”。

刘勰不仅指出《楚辞》语言华美的特点,还大加赞扬,《辨骚》评价《楚辞》为“词赋之英杰”,又说“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赞《离骚》是继《诗》之后的“奇文”;又言“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词”、“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这是对“奇文”的具体解释,指文中有“伟辞”,“惊采绝艳”,认为古今作品在这方面难以和它比美;还说“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

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

”(《时序》),认为《楚辞》艳美的文辞超越了经典。

刘勰也看到了《楚辞》对后世作家产生的巨大影响——“其衣被辞人,非一代也”,指出受《楚辞》影响的后世作家在语言风格上也有华丽特点。

如《定势》篇云“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

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

”《通变》篇云“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

”后世受《楚辞》影响最大的当数汉赋——“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诠赋》),文中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这是刘勰确定的赋体写作准则,他反对赋体语言的过分华丽,但不反对华美,所谓“词必巧丽”即表明了这一点。

刘勰对诗文语言的华美十分重视,《原道》、《征圣》、《宗经》、《情采》、《夸饰》、《丽辞》等篇对此都有很多论述。

这样,他对语言华美的《楚辞》的重视不难想见。

他对后世的“丽文”不满,也主要在于它们丢弃了“质”,片面追求“丽”,这在刘勰看来是走向了一个极端。

“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征圣》),圣人之文不仅仅在文辞上华美,更有充实的内容与之相配,故后世学之亦当是两方面兼顾。

(二)刘宋时檀道鸾《续晋阳秋》中说“自司马相如、王褒、扬雄诸贤,世尚赋颂,皆体则《诗》、《骚》,傍综百家之言。

及至建安,而诗章大盛。

逮乎西朝之末,潘、陆之徒虽时有质文,而宗归不异也”[9],认为自汉一直到西晋,各家之文虽时有变化,但大都以《诗经》和《楚辞》为学习的榜样;沈约也认为,自汉到魏,作者虽“文体三变”,但“原其飙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10];钟嵘《诗品》论五言诗,认为有《诗经》和《楚辞》两大源头,认为好的作品应兼二者之长,不可偏废,这也是刘勰的看法。

《文心雕龙》中多次《诗》《骚》并提,作为后世创作的两大源头。

《定势》篇曰“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看到《诗》与《骚》对后世创作的不同影响,并把它们作为两大学习对象;《物色》篇说“至如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凡摛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又说“且诗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

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这里《诗》《骚》并举,言其写景为后世效法;《章句》篇说:“六言七言,杂出诗骚”,言六字句和七字句夹杂在《诗经》和《楚辞》里,后世人学习其用法,形成完整的诗篇;《练字》篇曰:“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

诗骚适会,而近世忌同,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指在选词上,《诗》《骚》都重修辞技巧。

此外,《时序》篇也说“屈原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

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另《声律》《诠赋》《颂赞》《祝盟》《杂文》等篇也都或隐或显地将《诗》与《骚》并列而提。

刘勰对《楚辞》评价高,将之与《诗》并提作为后世学习的两大典范,主要因它是时代的产物,能在继承“经”意基础上进行创新,这完全符合他的文学发展观。

其《时序》、《通变》等篇,就明确地表现了他对文学发展变化的认可。

《时序》篇一开始就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是说文学作品的情思和辞采,即内容和形式等,都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又在《通变》篇中说“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文律运周,日新其业。

变则其久,通则不乏。

”文辞的运用,应不断地推陈出新,只有变化,才能通行,长久存在而不贫乏。

当然,这“通变”应该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而《楚辞》正是如此,它不仅能“取熔经意”,更能“自铸伟辞”,其辞是“经”“难与并能”的。

刘勰论诗文同祖“风”“骚”,“宗经”之实质是吸收“经”的思想内容,但创作时还要辅以《骚》的辞采和真情。

他论及后世作家学习写作的办法,是要“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即将学习经典的实质与学习楚篇的“奇华”相结合,反对近世浮华无质的文风。

《辨骚》篇中提到“骚”与经典的“四异”,主要是第29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8 -因为后世浮艳文风的源头为“骚”,为纠正这股文风,他不能不指出学“骚”应注意的地方,学“骚”完全必要,但在某些方面不能做得太过,要“取熔经意”,再“自铸伟辞”,这样才能取得“骚”那样杰出的成就,否则就会走上歧途。

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并未列多少经典对后人的影响,“宗经”实是因反对有文无质的形式主义文风之必要。

“经”是文学根源,也是其他学术根源,文学有自己的范围,不能完全局限在经典的领域,对“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的东西,刘勰是不反对的。

在论后世文学创作时,他主要强调坚持内容的“雅”与“正”,不偏离“经”,其他方面则完全是学习《楚辞》,要抒发内心真挚的感情、语言华美等。

他要求作品“文质统一”,而这方面的代表作便是《楚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