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家庭作业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人教版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涉及的物理原理和伽利略的科学精神。

o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实验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o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o引导学生尊重科学事实,敢于质疑权威,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伽利略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精神。

o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和实验原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o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敢于质疑权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伽利略的生平、科学成就和实验图片等)•实验器材(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绳子、计时器等)•课文朗读音频•预习任务: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基本观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情境创设:o播放一段关于伽利略的生平介绍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o提问:你们知道伽利略是谁吗?他有哪些重要的科学成就?(学生自由发言)2.揭示课题:o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生齐读。

o提问:看到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o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伽利略的科学精神,为学生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o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2.理解课文内容:o学生尝试概括课文内容,教师相机引导,纠正错误。

o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3.整体感知:o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o提问: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精读课文:o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每段话的意思和所描绘的场景。

最新整理四年级语文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4篇).docx

最新整理四年级语文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4篇).docx

最新整理四年级语文教案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4篇)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4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A案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

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

(学生自主读书)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听写本课的新词。

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新课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新课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伽利略的质疑,反复试验,公开试验求证真理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了解伽利略试验的经过,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了解伽利略的质疑,反复试验,公开试验求证真理的过程。

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课前准备了解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人物生平。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初识人物。

(出示比萨斜塔图片)你认识这塔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它之所以举世闻名有两个原因:一是它在建造过程中就已经倾斜,但至今未倒;二是在公元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在这里做过一次著名的公开实验。

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指名读课题,纠正读音——齐读课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科学家——伽利略(板书)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课文讲到了两个人,他们到底是什么人?请快速浏览课文,提取人物信息。

2.反馈点拨随机辨析学习词语串:(1)信奉(与相信辨析)信奉不容更改的真理——亚里士多德犹如神明,没有人会怀疑补充亚里士多德的伟大功绩(2)辩论家不寻常才25岁已经当了教授——伽利略年轻有为,勇于挑战补充伽利略生平3.用文中关键词语及课外了解,给这两个人物写一写初步印象。

4自由读课文,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

5质疑问难,集体讨论。

①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怀疑?②伽利略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③伽利略提出要公开试验时,人们有哪些反响?三品读课文,精讲研究。

㈠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见解不同,能用简洁的语句来说一说吗?亚里士多德的见解:10磅的铁球先落地,1磅的铁球后落地。

伽利略的见解:两只铁球同时落地。

2.伽利略是怎么思考,提出疑问的?3、提问: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主要内容,认识并能够正确书写生字词,如:“铁球”、“同时”、“着地”等。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3.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撰写观察日记,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a.请简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科学原理。
b.课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c.你在生活中还观察到哪些类似的科学现象?请简要描述。
4.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发言,总结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5.课堂活动:设置“我是小科学家”环节,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课文中的科学道理。
6.情境体验: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思考,联系实际生活。
8.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课堂练习
1.科学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原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2.课堂作业: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与评价: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约1041字)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

(重点)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尝试)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

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谁得出了这样的结果?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

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二、小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预习目标逐项进行1、对基础知识的检查(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是否正确、流利)(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

(针对学困生)(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2、对课文内容的检查(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三、课堂反馈练习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

(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

(特别是学困生)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

(重点是学困生)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

(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四、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难困惑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五、针对课文内容及疑难布置第二课时的预习内容板书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2(约1792字)【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了解他们的一些重要贡献或成就。

初步感知伽利略追求真理、勇敢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初步感知伽利略的伟大)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两个铁球,一重10磅,另一个重1磅,同时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来,你们想想看,谁会先着地呢?是的,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5课(板书课题,齐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质课教学设计_1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质课教学设计_1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齐读课题。

3、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二、感悟体验,自学作业纸上的内容。

[设计意图:①针对课标里对中年段学生要求的默读、略读水平实行训练;②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并完成教学目标中设定的第二项任务;③引出课文中的侧面描写。

]1、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默读上面的内容,从字里行间去捕捉“伽利略”的优秀品质,能够边读边划,并完成后面的习题。

2、生汇报交流。

(请同学上来分享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批注,老师适时指导。

)(小结:写中体会人物品质)三、读悟结合,对比课文,学习文中侧面描写的段落。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悟人物的精神]1、我们已经通过自己的思考,从文中知道了“伽利略”的优秀品质,现在打开书看看课文内容和作业纸上的内容有什么不同?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作业纸上漏掉的段落,再想一想,这些段落写的是哪些内容?3、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有可能从第二自然段感受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老师指导学生读出感受;学生有可能找到第五自然段,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加提示语的方法,读出周围人对“伽利略”的嘲讽)4、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主人公是“伽利略”,作者为什么要写周围人的表现?(师点出侧面描写的好处)5、生齐读第六自然段,师指导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实行想象说话。

(能够想象周围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用上语言、动作等词语实行交流)6、生谈自己的感受,并用名言升华主题。

(小结:在读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四、回顾板书,总结提升。

1、看题目这句话,加上不同的标点实行朗读。

问号“?”(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心中产生疑问)齐读;感叹号“!”(人们在惊讶中看到事实确实如此)一起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新课标
四、对比品读,赏析伽利略
1、在17世纪的意大利,人们都很信奉亚里士多德,课文中哪个自然段看出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课件出示文中相关句子。)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 “信奉”。(相信、尊奉、不再怀疑和思考)
3.指导读好责备语气。
师: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到什么程度?谁用课文中的话来读?
师:当别人对亚里士多德的话表示怀疑的时候人们就会责备他,责备的语气该怎么读?
师着重引导:(1)区分“辩”字(2)比萨斜塔图片 (3)亚里士多德资料
2、指名分6个自然段朗读课文,认真听,再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伽利略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十磅的铁球和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人铁球同时着地。)
三、1、第一段讲了什么?
2、解疑:什么样的人是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师:接着读,想想伽利略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快速浏览,把有关信息提炼出来。(怀疑——试验)
师:“实验”和“试验”有什么区别?(“实验”是知道结果,“试验”是在不知的状况下)
师:概括一个词语,这就是一种重要的抽象能力,很重要!一边浏览,一边提炼。
2、师:我们来品读这一段话,看看伽利略怎么思考的。既然是品读,要一边读,还要揣摩内心深处,看他是个怎么样的人。我们先看看他思考的过程。
(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段)指名读。
师:这里的“一个事实”指得是?两个结论指的是?
事实:10磅与11磅重的同时落下。
两个结论:1磅的铁球比10磅的慢;1磅的铁球比10磅的快
师:这两个结论是怎样一步一步推导里士多德的说法。)
师:你觉得这个推导过程正确吗?那怎么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哪里出了问题?
2、作为伽利略的亲人,朋友,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跟他说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研究伽利略不迷,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研究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新课: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的比萨斜塔。

它之所以闻名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在建筑过程中就已经倾斜,但至今不倒;另一个原因是在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读后交流:1)出示第一组词:着地当作、胆大妄为不容更改的确、违背发现了什么?(多音字)2)出示第二组词语:辨辩辫()、论家不寻常解答你觉得应该填哪个?怎么区别这三个字?(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根丝线扎成辫)用这三个词,说说读书时期的伽利略。

3)出示第三组词语:伽利略、疑问、试验、比萨斜塔用上这四个词来介绍一下课文主要讲什么?三、聚焦“胆大妄为”1、当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时,人们有什么反应?出示: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2、自由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出了人们对伽利略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看出?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吗?4、过渡:当时的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是“胆大妄为”、“固执”,请你再细细地品读全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伽利略真是“胆大妄为”,极其固执,用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感悟人物形象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勇敢1.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新课标

【精品】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人教新课标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勤学好问的伽利略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féng fèng)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zé zhé)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bèi bēi)人类的真理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shuān shuàn)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1.我会选出正确的读音。

2.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怀疑( ) 责备( ) 信奉( )3.亚里士多德讲的那段话意思是什么?4.“一个事实”指什么?请用“~~~~~”线画出来;两个相反的结论又指什么?请用“ ”线画出来。

5.难道你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改为陈述句:勤学好问的伽利略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

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

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

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

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

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新课标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伽利略做这个试验的意义不仅
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
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
不迷信权威,执着地追求真理。

请同
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
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
的。

2.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
语言等的描写。

3.随文练笔:想象一下,试验结
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


《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
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交流,如
对人物的
心理、动
作、语言
等的描
写。

随文
练笔
训练学生
的运用能
力和写作
能力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册第九课作业。

板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25课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园地七完整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25课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园地七完整答案)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1.责备违背更改解释的确试验固执怀疑2.特殊——寻常遵循——违背谬论——真理相信——怀疑3.(1) ? ?(2) ,“ ”。

4.(1) 着(zhe √)着(zháo√)(2)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我也会写这样的句子:骆驼能帮助人们找到水源,因为它的嗅觉佷灵敏。

(3)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周恩来6.当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有的说:“他成功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有的说:“他太了不起了,我们也应该形成这种科学的态度。

”还有的说:“他身上这种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真令人佩服。

”27.鱼游到了纸上1.境界栏杆厂徽罢了赏心悦目清澈见底一丝不苟2.(1)一丝不苟(2)赏心悦目3.(1)我喜欢水平如镜的西湖,更喜欢“清、静、绿”的漓江。

(2)说小猫安静吧,其实它也很淘气,要不怎么会出走一天一夜呢。

4.(一)(1)忘我:忘记了自我的存在。

(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3)她从来就是这么热爱读书,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不管周围多么喧闹,她总是看书到了忘我的境界。

(二)(1)细致. Z 攵 6画④融.为一体 R 虫 10画②(2)②5.看鱼:说“认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只是碰到过几次罢了。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画鱼: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_人教新课标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1.会认本课的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新课标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新课标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一、教学目标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一)知识与技能“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掌握生字词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文章题目______(A以事情的结果 B以事情的起因)来拟题的。

2、文章以__________为线索,__________对__________的观点提出
质疑,最终试验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
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1、近义词找朋友。

责备-----()违背---------()
2、文中画“______”的句子是______(A选择 B假设)关系的句子,
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3、其中“__________”一词写出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崇拜程度。

4、伽利略善于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更表现出了他对真理
__________的科学态度。

三、课内语段阅读。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
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
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在也不是全都对的。

1、恰当解释我会选。

脱:A皮肤或毛发等脱落 B取下或除去 C脱离(1)两个铁球同时脱.手()
(2)爷爷的头发都脱.光了。

()
(3)这件红衣服脱.色()
2、反义词对对碰
出现-----()明白-----()
3、读句子,体会含义。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在也
不是全都对的。

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