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应用意识 培养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为了培养具有数学文化
素养的跨世纪人才,数学教学正在从以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三大能力”为主要目的,转变
到以培养数学观念、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和培养广泛的数学能力为主要教学
目的。可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数学应用能力往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和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数学的应用意识
是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的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当学生接受一个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探索
这一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下结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谈谈培养学生数学应
用意识的策略。
一、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实际背景
和数学思想方法,树立数学应用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前人从实
践中发现和思维的结果,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总结归纳,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
的升华。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可以让他们亲自体验数学概念、数学知识产生的实际
背景和形成的思维过程,这将为日后创造性地应用数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若让学生了解新知产生的背景,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知其
所以然,定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促使应用数学意识的发展。
其实,在教科书中的很多概念、定理、公式或结论都是可由观察、猜想、实验得到,只需教
师设计、引导得法,这些概念、定理、公式或结论均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参与探索知识的
形成过程,尝试发现数学中的定理、公式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
用意识。
二、通过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展开教学,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体验并学会数学建模,培养应
用数学意识
目前的数学教学为贯彻可接受性的教学原则,常常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分割为间断部分,并做
人为的简化处理。这种知识,让学生感到陌生,不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其他领域,以及他
们所生活的现实社会紧密相关,而且当学生不知“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时,他们难有兴趣学习它。因此,教师若创设现实问题情境展开教学,可以避免数学教学脱离现实情境的状况,容
易使学生建立起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而不是把数学当做脱离日常
生活,社会实践应用的技能来学习。
针对有兴趣的问题情境,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解法,每位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都得
到了充分地发挥。培养了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会在内心深处迸射出一种想再尝试、再度引人注意的驱动力,因而接下来的课堂中学生主动
参与热情就可想而知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应用数学知识,发展数
学应用意识
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由于存在着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任何对事
物的简单的理解都会漏掉事物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另外情境中、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能
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应用数学过程中可以避免抽象地谈概念的一般运用,可以把概念具体
到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它更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并且真实丰富的实例
可以成为每个教学充分的变式,自然地说明概念不同方面的含义,且实例都可能同时涉及其
他概念。这样的学习能令学生形成概念的多角度,形成与真实情境相联系的背景性经验,有
利于学生针对具体情境建构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
另外,学生通过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一旦理解了某个基本知
识的重要性,学生就会开始给予真正的关注、主动的参与,因为真实的实际问题能够吸引学
生自己去探索,学生可以在解决应用问题的过程中,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阐述和解释,学生
通过这种体验的方式来理解数学知识,真正符合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数学应
用意识的形成。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数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知
识的形成过程,创设富于趣味性、探索性、延伸性的实际背景的问题情境,重视数学课程与
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亲身经历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不
是一句口号,也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用图象总结出来的,这样便于学生
记忆其性质和研究变化规律。对于本节安排了图象的平行移动的例题,一是为了与初中讲二
次函数图象的变化相呼应,二是为以后各章学习函数或向量的平移做些准备。请各小组派代
表总结函数平移的规律。
三、由学生作章节小结,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体现在对所获得知识不断加工、拓宽知识、加深知识等方面。因此,在学
习过一章之后,最好是要求学生作书面小结。写小结是一个重新整理与复习学过的内容的过程,学生可以从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弥补。同时,将课本中的各相关知识系统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把孤立的知识组成知识网络,从而
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学生在认识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总
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检查的机会,要求学生作小结的最后一栏,
写出自己薄弱的知识点及作业中常出错的题目。对典型的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
使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四、多留些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好数学既有好奇心,又有好胜心。在教学中,若能适当地运用好胜心,可以使学生多动脑、勤钻研。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
要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几个重要方面,
如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人人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
动摇等。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
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
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
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顺利达到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