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
苏联计划经济
苏联计划经济
苏联计划经济是20世纪上半叶苏联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五年计划来规划和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国家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和调控,以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苏联计划经济的核心是国家对经济的高度干预和控制,政府通过计划来指导和调节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拥有和控制着大部分生产资料,通过国家计划委员会进行统一的经济计划,对工业、农业、贸易、金融等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管理。
在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具有绝对的控制权,通过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各个行业的生产任务、投资计划、价格政策等进行统一规划和调控。
同时,国家还通过国家垄断对外贸易和国内市场进行严格管理,实行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和对国内市场的价格管制,以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苏联计划经济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世界上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
苏联计划经济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和问题,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动力不足、产品质量低劣等,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经济的衰退和崩溃。
总的来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弊端。
苏联计划经济的失败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总结苏联计划经济的经验教训,坚持市场化改革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相结合,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大全
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大全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可以从苏联经济体制、苏联经济改革、苏联计划经济、苏联农业集体化、苏联工业化等方面展开。
以下是我整理的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苏联经济体制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是指政府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国家对生产和分配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通过五年计划或者其他方式来组织经济运作。
在苏联,国家控制着所有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等,通过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计划来调配资源和指导生产,以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
苏联的经济体制以国有制为主,私有制为辅,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二、苏联经济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其中最有名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要包括“帕拉斯特罗伊卡”(古巴词语,意为“重新组织”)和“加拉斯诺斯特”(俄语,意为“重组”)。
这些改革试图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鼓励私有制来解决苏联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生产力和效率。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灭亡。
三、苏联计划经济苏联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的核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政府通过五年计划来统一规划和调控国民经济发展。
这些计划包括对生产、贸易、投资、就业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企业和农场必须按照计划进行生产和经营。
在苏联计划经济中,产品的价格、供应量等都是由政府决定的,企业和个人无法自由地进行生产和交易。
四、苏联农业集体化苏联农业集体化是指在苏联推行的一项农业改革,旨在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农联盟。
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鼓励农民组建集体农庄,进行集体经营。
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农庄逐渐成为苏联农业的主体形态,成为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桥梁,承担了国家对农业的规划和管理。
五、苏联工业化苏联工业化是苏联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苏联掀起了一系列的工业化运动,包括一、二、三个五年计划等,旨在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以支持国家的工业化。
苏联宪法1936年版
第一章社会结构[1]第一条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苏联的政治基础,是由于推翻地主和资本家的政权并争得无产阶级专政,而成长和巩固起来的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第三条苏联的一切权力属于城乡劳动者,由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实现之。
第四条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由于消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废除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消灭人对人的剥削,而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
第五条苏联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有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制(全民的财产);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各个集体农庄的和各个合作社的财产)。
第六条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工厂、矿井、矿山、铁路运输、水上和空中运输、银行、邮电、国家所建立的大型农业企业(国营农场、机器拖拉机站等等),城市和工业区的公用企业和主要住宅,都是国家的财产,即全民的财产。
第七条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公有企业及其牲畜和工具,集体农庄与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公有建筑物,都是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社会主义公有财产。
集体农庄内每一农户,依照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规定,除从集体农庄的公有经济中获得主要收入外,还可以拥有小块园地,供个人使用;并拥有此园地上的副业、住宅、食用牲畜、家禽和小农具,作为个人财产。
第八条集体农庄占用的土地归该集体农庄无代价和无限期地使用,即永久使用。
第九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是苏联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同时,法律容许自力经营而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小私有经济。
第十条公民的劳动收入和储蓄、住宅和家庭副业、家常用具和必需品、个人消费品和舒适设备品的个人所有权,以及公民个人财产的继承权,都受法律保护。
第十一条苏联的经济生活由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决定并受其指导,以便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水平,巩固苏联的独立和加强苏联的国防力量。
第十二条根据“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劳动是苏联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尽的义务和光荣的事情。
斯大林模式名词解释
斯大林模式名词解释斯大林模式1. 定义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20世纪上半叶对国家进行集中管控和大规模工业化的经济政策模式。
2. 特征斯大林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集中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生产进行全面计划和控制,通过五年计划等手段确定生产目标和资源配置。
–例如,苏联制定了一系列五年计划,以实现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如莫斯科地铁建设、巨型钢铁厂建设等。
•国有化:国家将私有企业和资源收归国有,通过国有化实现对经济的控制和调整。
–例如,苏联通过国有化政策将重要行业和资源收归国有,如钢铁、石油、电力等重要产业。
•强制集体化:国家通过强制手段,将农村中的私有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收集起来,组织成大规模的集体农庄。
–例如,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将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中,实行统一的生产计划和配给制度。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控制经济活动,并通过奖励和惩罚激励企业达成计划目标。
–例如,苏联设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五年计划和资源分配。
3. 影响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发展:斯大林模式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使苏联在军事和重工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
•人民生活: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条件。
•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强化了国家的集权和党对社会的控制,使党的领导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的核心。
•社会代价: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代价,包括资源分配不均、个人自由受限、农业问题等。
4. 总结斯大林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政策模式,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它在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潜在问题和社会代价。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强制性加入,违背自愿原则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提出: 1927年12月:联共(布) 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
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 1933年)的指示。
1929年4月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5月苏维埃第 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一五”计划方案。 1928年底: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同时拿出最低 和最佳两个方案供选择。斯大林力主采纳最佳方 案做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方案。 1928年10月: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3、外部环境: 背景: 自十月革命开始,苏维埃俄国以及其他新生的苏 维埃国家都面临着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直接威胁,苏 联成立后面临的来自帝国主义的威胁更大了。 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恢复过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 或超过一战前水平。尤其是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一些 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 让他们充满信心,并继续封锁苏联经济。但是苏联继 承的本来就很弱沙俄工业更在一战和内战中被破坏的 一塌糊涂,没有足够的力量应对潜在的战争威胁。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1.最大限度地发展作为国家工业化基础的生产资料的生产 目标:
2.大力加强城乡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而排挤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 在合作化和集体劳动的基础上吸引千百万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帮助 个体农户反对富农的剥削
3.消灭农业过分落后于工业的现象,并基本上解决谷物问题
4.大力提高工人阶级与农村劳动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 5.在发展同基本农民群众的新的结合形式的基础上加强工人阶级的领导 作用 6.在反对国内外阶级敌人的斗争中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经济阵地 7.提高各民族共和国、各落后地区和州的经济和文化 8.大大加强国防力量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 的大坝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1928年
煤(万吨) 3550
石油(万吨) 生铁(万吨) 钢(万吨)
1160 338 430
棉织品(亿米) 26.78
一五计划初 一五计划最 实际完成数
步方案
佳方案
6800 1900 800 830
1928年与1932年工农业总产值的比较
1928年
48% 52%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0 0
% %
1932年
29%
71%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1928年与1932年轻重工业比值的比较
1928年
40%
60%
轻工业
重工业
01% 932年
0%
53%
47%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特点: 2、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农业集体化进程:
1929年上半年,斯大林视察农村,要求加快对个体小农经济的 社会主义改造。此后,中伏尔加边区的党政领导提出要迅速把全 地区变成全盘集体化,并着手大规模组建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运动很快席卷全国农村,集体化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 例逐日上升。同时开展消灭富农阶级运动 1930年和1931年,全国有6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有52.5万富 农被强迫迁往西伯利亚、乌拉尔、北部边区。到1932年底,富 农作为一阶级已被消灭了。 1930年出现大规模退社的浪潮。 1930年秋,集体农庄运动又重新大规模展开。至1932年第一 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数的93%, 集体化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9.1%,全苏已基本上实现了农 业集体化。
高考历史材料大题分类与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材料大题分类与解题方法高考历史材料题分类一、提炼(概括)要点型试题1、设问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特点(背景、影响、作用)”。
2、变式提问:“说明……阶段性特征”、“材料反映……的问题”等。
3、解题思路:①对材料分层提炼要点;尽量使用材料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
②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角度提炼要点4、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主要是答题角度单一、要点概括不全,或挂一漏万。
对策在于要善于运用归纳法,多层次、多角度概括要要点,可以借鉴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式,分层(分句)提炼中心思想(或要点)。
5、典题示例——(2010大纲版全国2卷39)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
∥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
∥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
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
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
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规模级数转移的特点和意义。
(16分)【解析】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和分析问题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特点主要从材料中概括出来,材料可以划分四个层次(见材料一第一自然段标注)从转移背景、中心区域、迁移效率、工业类型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提炼答案;意义可以从战争需要、工业布局等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1)特点:战时紧急迁移;以国防工业为主;从中心区域迁往大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迁移效率高。
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改革
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改革苏联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
从1928年的五年计划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都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程度非常高,所有生产活动都由国家来统一规划和管理。
这种经济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苏联经济的增长,但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
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指,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和指导。
苏联政府设立了中央计划委员会和地方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计划。
而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指标都纳入国家计划中。
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只负责执行国家计划,完成任务,而不进行市场竞争。
所有的生产资料和资源都由国家进行“调配”。
这种经济体制保障了苏联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中央计划委员会通过制定计划来调控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例如,钢铁和化肥在苏联的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计划经济可以按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和人力,保证这些重要产品的供应。
但是,这种经济体制也让苏联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由于计划经济的不灵活性,企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出现了生产过剩和短缺的问题。
同时,企业也没有动力来提高生产效率,导致了浪费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出现。
这些问题也成为苏联改革的导火索。
二、苏联经济改革的尝试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尝试对经济进行改革。
这一轮改革被称为“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在保持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加强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其具体方案包括:1、加强企业的自治权在早期的计划经济中,所有企业的行为都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决定。
而这种体制让企业没有动力提高效率,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因此,勃列日涅夫改革让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治权。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同时也可以进行内部竞争,提高效率和质量。
中国学习苏联计划经济
中国学习苏联计划经济引言苏联计划经济是20世纪上半叶最为成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一,其成功经验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深刻地学习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过程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概述苏联计划经济是指由国家对全部生产和分配进行全面计划和管理的经济体制。
在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实行国有化,通过中央计划来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通过实行计划经济的方式来组织和调配国民经济的资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资源的配置、生产计划、产品价格、劳动力分配等方面实行全面的调控和管理。
苏联计划经济在20世纪上半叶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实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
二、中国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历史背景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当时的中国政府高度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
因此,中国政府决定深入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并将其引入中国。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开始了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过程。
三、中国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过程1.引进苏联专家和技术中国政府开始邀请大量的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来中国,教授苏联的计划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些专家在中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和宣传活动,向中国的经济管理人员普及苏联的计划经济理论和方法。
中国政府还成立了大量的专门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机构和学校,培养了大批懂苏联计划经济的专业人才。
2.翻译和出版苏联的著作中国政府还大量翻译和出版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相关的著作,向广大的中国干部和群众宣传苏联的计划经济成功经验。
这些著作包括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官方文件、苏联经济学家的著作、苏联国内外经济学期刊等。
这些著作的翻译和出版加深了中国对苏联计划经济的理解,对中国学习苏联计划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
【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展开全文苏联'一五’时期建成的第聂伯河上的水坝正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而难以自拔之际,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以斯大林为核心的联共(布)领导下,从1928年至1933年,轰轰烈烈地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苏联拟订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是从1925年开始的,到1929年完成。
在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和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持下,1925—1927年间制定了最初几个五年计划草案——发展苏联国民经济的远景目标,这也是拟定正式计划草案的准备阶段。
接着,1927年12月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发布“关于拟定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制定了五年计划的草案。
最后,草案提交1929年4月党的第十六次代表会议讨论,并提交5月的全苏第五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
由于缺乏经验,在制定五年计划过程中充满了不同意见和方案的比较、选择、争论。
争论焦点之一就是农、轻、重三者的比例问题。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基本结束以后,苏联就强调把建设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对此,党内外有人存有疑虑。
但第一个五年计划仍坚持了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其考虑是:让重工业快速发展,能在最短期间提高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以使国家在遭受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时仍有可能发展,同时减轻国家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依赖性,并在较高的技术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的改造。
争议的另一个焦点是方案问题。
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编制了两个方案,即初步方案(也称最低方案、一般方案)和最佳方案(也称最高方案)。
两个方案的区别在于,比起初步方案来,最佳方案要求在计划期间不发生任何严重的歉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范围应相当广泛,质量指标应明显好转,国际开支的比重也应很小。
最后,联共(布)和苏维埃代表大会采纳了最佳方案。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10月起实施。
苏联人民饱含热情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建设事业。
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 帕夫洛夫
简介
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В.С.Павлов,1937.9.27— 2003.3.30),原苏联**党员,经济活动家, 曾任苏联内阁总理。八一九事件的参加者之一。
生平
帕 夫 洛 夫 的 墓 地 瓦 连 京 ·谢 尔 盖 耶 维 奇 ·帕 夫 洛 夫 1 9 3 7 年 9 月 2 6 ( 或 2 7 ) 日 生 于 斯 摩 棱 斯 克 州 , 毕 业 于 莫 斯 科 财经学院。经济学博士。毕业后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曾经当过税务稽查警察,1962年参加苏联**,1979年调 任到苏联财政部,国家计委,成为经济师。担任财政部的财务以及成本和价格科科长,1986年8月当选苏联财政 部第一副部长,1989年6月7日,当选为苏联国家价格统计委员会主席,并宣布放开苏联物价,宣布以新纸币兑换 旧纸币的经济措施,使得群众的积蓄一无所有,遭到群众强烈抗议。1989年7月17日—1991年1月14日当选苏联 财政部部长,1990年7月当选苏共中央委员,1991年8月19日加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希望取得政权后,重新 实行新的经济政策,但随后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失败,8月19日晚宣布因“高血压”住院。随后被逮捕并且被雅 可夫列夫把持的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开除,关押在莫斯科水兵寂静监狱,1994年被特赦。1996—1997年在莫斯 科一家商业银行担任经济顾问。俄罗斯经济协会副主席,2003年3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66岁。
瓦 连 京 ·谢 尔 盖 耶 维 奇 ·帕 夫 洛 夫
前苏联政治家
01 简介
目录
02 生平
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俄语:Валентин Сергеевич Павлов 1937年9月27日-2003年3月30 日),苏联官员,苏联解体后成为一名银行家。帕夫洛夫于1959年开始在财政部工作。勃列日涅夫时代,他成为 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金融部的负责人。戈尔巴乔夫时代,他担任了价格委员会主席,在雷日科夫第二届政府中担 任财政部长。1991年,帕夫洛夫作为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了八一九政变,担任了苏联总理一职。 2003年3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66岁。
前苏联的政治结构与制度
前苏联的政治结构与制度前苏联在20世纪90年代解体之前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国家,其政治体制与制度是其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前苏联的政治结构与制度。
一、政治结构前苏联的政治结构是由苏联共产党及其各级组织构成的单一领导下的政治制度。
在苏共的单一领导下,政府、军队、经济、教育、文化、舆论等各方面都受到苏共直接或间接的控制。
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层是在最高苏维埃之上的,统治集团既控制着国家的行政、立法和司法部门,又控制着国有企业和军队。
其中最重要的是苏联最高苏维埃和中央委员会。
最高苏维埃是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苏维埃政权的制度核心。
其下设有苏联主席团、苏联政府、苏联最高法院和检察院等机构。
苏联主席团由最高苏维埃通过选举产生,被称为苏联的元首。
苏联政府主管国家行政事务和负责中央管理机关的日常工作,其主席由最高苏维埃通过选举产生。
苏联最高法院和检察院则负责审判、起诉和监督执行。
另外,苏联还有苏联政治局、苏联中央委员会和苏联中央委员会干部部等政治机构。
苏联政治局是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即党的领袖在全国范围内的高级领导机构。
苏联中央委员会是苏共的全国代表大会,负责选举党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并对其工作进行监督。
苏联中央委员会干部部则是在全国范围内负责选拔、提拔和授衔党的干部的机构。
二、制度前苏联的制度主要包括计划经济、军队、党员政治教育和集体农庄等几个方面。
计划经济是苏联政治经济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全国性国有化和集中控制的方式对经济进行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政府设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全国的工业、农业、交通等方面的经济规划。
由于计划经济的核心在计划,因此苏联政府为了实现计划经济的目标,大力发展科技和技术,同时对工厂、企业进行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
军队是苏联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苏联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因此军队被视为保卫祖国、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
苏联政府特别重视军队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广泛的征兵和国防工业发展,确保其对美国的军事对抗。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引言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着庞大的经济重建任务。
为了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本文将就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重建战争受损的经济基础在二战期间,苏联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工厂、基础设施被毁坏。
苏联政府首先投入大量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基础设施修复,特别是对煤矿、钢铁厂等重要产业进行重建。
此外,苏联还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和供应水平。
这些措施为苏联的经济复苏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为了迅速恢复国家经济,苏联政府实行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制度,即由政府来规定和计划经济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政府设立了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资源分配计划。
这种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调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战略产业。
这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第三部分:推进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苏联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
政府对科研机构和技术人才进行大力支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并建立了一系列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同时,政府也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现代化设备引进。
这些举措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第四部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二战后,苏联农业面临着人员流失、土地破坏等问题。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状况,苏联政府推行了集体化农业的政策,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社经济。
政府还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提供农业机械和化肥等生产资料。
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确保了食品供应的稳定。
第五部分: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为了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积极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
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协议,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此外,苏联还提供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帮助他们进行经济建设。
这一系列的合作促进了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克格勃 组织机构
克格勃组织机构克格勃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缩写,是苏联时期最重要的情报和安全机构之一。
该组织在苏联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组织机构和职能十分复杂和庞大。
一、领导机构克格勃的领导机构主要由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会主席团和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全委会组成。
1.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团是克格勃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决策和指导整个机构的工作。
主席团由主席、副主席和其他成员组成,其中主席是克格勃的最高领导人,负责全面领导机构的工作。
副主席则协助主席工作,并分管不同的部门和业务。
2.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全委会:全委会是克格勃的领导机关,负责制定和审议重大决策,监督机构的工作。
全委会由苏联部长会议决定任免,其成员包括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副主席、主要部门的主官以及几个地方国家安全机关的领导人。
全委会通过决议的方式对机构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二、主要部门克格勃的主要部门包括第一总局至第十五局等各个局,每个局都负责不同的业务领域。
1.第一总局(对外谍报局):负责苏联的对外情报工作,包括搜集、分析和传递国外情报,以及进行间谍活动和反间谍活动。
2.第二总局(国内反间谍局):负责苏联国内的反间谍工作,防范和打击国内外的间谍活动,维护国家安全。
3.第三总局(军队反间谍管理局):负责苏联军队的反间谍工作,防范和打击军队内部的间谍活动,保障军队的安全和稳定。
4.第四局至第十五局:这些局分别负责不同的业务领域,如交通运输反间谍局、秘密政治保安局、国防工业和科研反间谍局等。
每个局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与其他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克格勃的使命。
除了以上各个局外,克格勃还设有其他一些机构和部门,如总务局、人事局、医疗保健局等,这些部门负责机构的后勤保障和人事管理等工作。
三、地方机构克格勃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地区都设有地方国家安全机关,这些机关是克格勃的基层组织,负责执行中央机构的决策和任务。
地方国家安全机关的组织结构和职能与中央机构相似,但规模较小,人员较少。
16112884_袁宝华亲历苏联援助项目谈判
正当中国代表团觉得山 穷水尽时,北京有了回音: 地质部最新发现除大冶铁矿 外,大冶周围还有一批铁矿 资源。同时,中央已派地质 部副部长宋应带这批铁矿的 有关资料,日夜兼程地赶往 莫斯科。袁宝华长长地舒了 一口气,立刻又开始了下一 个环节的工作。
袁宝华亲历苏联 援助项目谈判
1952 年,以周恩来总 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就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苏联援助项目到莫斯科同 斯大林进行谈判。当时代 表团中民用项目专家就是 袁宝华。
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 主席萨布洛夫向李富春建 议 在 谈 判 前 先 开 座 谈 会, 实际上是向这些年轻的共 和国建设者们介绍如何制 订计划。苏联国家计划委 员会 14 位副主席每个人都 为代表团讲了一课。
袁 宝 华 从 1949 年 6
月调到东北工业部从事经 济工作,一直是在自己的 艰苦摸索中对经济工作逐 步增加了解,现在抓紧这 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 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认真 地 听 每 一 堂 课, 记 下 笔 记,夜晚回到住地为了消 化当天的内容,常常熬到 深夜。
在讨论武钢建设项目 上,苏联专家摇着头对翻 译 说:“ 你 告 诉 他, 储 量 只 有 5000 万 吨 的 大 冶 矿 藏,不可能支持一个年产 150 万吨的钢铁厂。”袁宝 华沉吟片刻,忽然想起曾 见过一份关于海南某铁矿 的资料,他不慌不忙地把 这个铁矿的地理位置、地 质 储 量 等 数 据 一 一 道 来。 这位专家想了想,让他把 这个铁矿的有关资料整理 一下再讨论。袁宝华回到 住所,立刻开始查阅有关 的资料,并同时给北京拍 加急电报,希望尽快提供 一些离武钢较近的铁矿资 料, 因 为 他 敏 锐 地 感 到, 海南的铁矿,就地理位置 而 言, 对 武 钢 不 太 便 利。 果然苏方看了这份报告后 提出:海南岛的矿石过不
苏联举国制度
苏联举国制度(最新版3篇)目录(篇1)1.苏联举国制度的定义和背景2.苏联举国制度的实施方式和特点3.苏联举国制度的影响和后果4.苏联举国制度的评价和反思正文(篇1)苏联举国制度,也称为苏联计划经济制度,是指苏联在 20 世纪初至中期实行的一种国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全面干预和控制的制度。
这种制度源于苏联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和集中式的措施,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
苏联举国制度的实施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首先,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
苏联政府通过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对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进行详细规划,包括工业、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和教育等。
政府对企业和农民进行指导和监督,以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其次,实行强制性的农业集体化。
苏联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这种做法虽然加速了农业集体化进程,但同时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下降和农民的不满。
再次,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政府通过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国家经济进行统一调度,实行严格的物资和劳动力分配制度。
企业没有自主权,只能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生产。
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高效运行,但也抑制了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苏联举国制度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短期内,这种制度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
然而,从长期来看,苏联举国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如农业生产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科技发展滞后等。
最终,在 1991 年,苏联解体,举国制度也随之结束。
总体来说,苏联举国制度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制度,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目录(篇2)1.苏联举国制度的概念和背景2.苏联举国制度的实施3.苏联举国制度的影响和后果4.苏联举国制度的评价正文(篇2)苏联举国制度是指苏联在 20 世纪 30 年代至 80 年代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推动苏联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苏联使用单位
苏联使用单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联使用单位是在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管理体制。
苏联使用单位的设置是为了调动和集中国家经济资源,加强国家对各级单位的管理和领导,以及控制各项生产活动的方针。
苏联使用单位实行行政、经济和物质上集中统一的管理制度,它将苏联工业管理部门和企业相互关联起来,有效地协调经济计划和实际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
苏联使用单位的设置能够确保国家对各级单位的领导,并促进生产和管理的协调发展。
苏联使用单位一般包括一个或多个具有相近性质和相对独立性的企业,这些企业在管理和经济上构成一个整体。
苏联使用单位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统一计划、统一领导和统一管理,以达到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目的。
苏联使用单位在苏联的工业和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对生产和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控制,可以促进各级单位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实现生产活动的快速发展。
苏联使用单位还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苏联使用单位的设置可以加强对企业和单位的监督和督促,确保各项计划的顺利完成,避免浪费和资源的闲置。
它还可以促进企业和单位之间的合作和协作,建立统一的生产和管理机制,实现整体经济运行的协调和和谐发展。
苏联使用单位在苏联国家经济体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对生产和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统一和规划,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为苏联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苏联使用单位的设置不仅对苏联国家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模式和发展思路。
第二篇示例:苏联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在其使用单位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体系和规定。
苏联使用单位的设置准确而严格,既考虑了国家统一标准,又顾及到实际生产和服务的需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联使用单位的体系和规定。
苏联使用单位主要有四种类型: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重量单位。
苏联发展工业的措施
苏联发展工业的措施引言苏联在20世纪初期面临了工业化的迫切需求,为了迎头赶上其他工业化国家,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发展工业。
这些措施包括:计划经济的推行、国有化、集体化农业以及技术引进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联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苏联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计划经济的推行苏联推行的计划经济是苏联工业化进程的核心。
1917年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来促进工业化进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政府通过中央计划委员会(Gosplan)制定五年计划,对国家经济进行全面规划和调控。
这些五年计划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教育等各个方面,其中工业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一项。
国有化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采取了大规模的国有化措施。
早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就开始实施国有化政策,通过逐步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转移到国家手中,实现了工业的国有化。
这样的国有化政策有效地解决了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制问题,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集体化农业苏联还实施了集体化农业的政策,这是苏联在农业方面的重要举措。
集体化农业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农民成立集体农庄,统一管理土地和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产量。
通过集体化农业,苏联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农产品供给,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苏联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
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就开始从国外引进工厂、机器设备和技术专家,提高工业生产水平。
同时,苏联也加大了对科技研究的投入,积极推动国内的自主创新。
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苏联成功地缩小了与西方工业强国的技术差距,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结论苏联在发展工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计划经济、国有化、集体化农业以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这些措施为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过分强调重工业而忽视民生需求、行政体制僵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示]名称及隶属机构一览表
职能[编辑]
根据1921年2月28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部长会议所批出的《国家计划委员会规定》指出:
劳动国防委员会创立国家计划委员会,目的是创制一套单一的国家电气化计划,并监督其实践。
起初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研究经济情况,和在某几方面撰写报告,例如媒矿区的重建与发展。
要说到全国性的经济计划,则可追朔到1925至1926年间发怖的年度目标数字,为经济的各方面题供指标。
其后则进化为计划全苏联的经济、并计划国家的发展计划。
“a)建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全国及地方经济的基础和计划。
”
[1]
•1924年1月31日,第二届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所颁布的苏联宪法第1条,苏联政府的最高权力包括:“h)为全苏联、某些工业和与涉及国家利益
的私营企业建立经济的基础和计划;代表苏联签署全国性的协议。
”[2]•1936年12月5日苏联第八届临时苏维埃,颁布苏联宪法第十四条,指出苏联的高级官员及政府需:“a)制订苏联的国家经济计划”。
第七十条
订明最高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
苏联宪法(1936)
(1936年12月5日版本)ru:s:КонституцияСССР
(1936) редакция 5.12.1936 г.
•1977年10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布苏联宪法。
整部宪法没有提及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篇幅。
o第十六条:经济的主管部门需依照国家计划和社会发展,并需考虑不同产业和地区的原则,结合中央管理和经济自主的企业、协会和组织。
o第九十二条:苏联的最高国家和行政机关代表国家“5) 执行统一的社会经济政策,并管理国家经济,包括科技发展的方向、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措施;设计并批核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批核其实施之报告。
”
o第一百零八条:苏联最高苏维埃实行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o第一百三十一条:部长会议“2) 向苏联最高苏维埃提交当时并将来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行政计划和国家预算,并设法实行之,且将实行之情况报告最高苏维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