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形成机理
云贵高原地理地形课件
目录
• 云贵高原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 云贵高原的地形地貌 • 云贵高原的气候特点 • 云贵高原的生物多样性 • 云贵高原的资源开发与保护 • 云贵高原的旅游资源
云贵高原的地理位置和重要
01
性
地理位置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东起广西丘陵,西至青藏高 原,北至四川盆地,南至越南和缅甸边境。
包括云南省和贵州省大部分地区,是中国的第二大高原 ,仅次于青藏高原。
重要性
云贵高原是中国的生 态安全屏障和水源保 护地,拥有丰富的生 物多样性和独特的自
然景观。
高原上的长江、珠江 等大江大河的上游地 区,对中国的水资源 保护和生态安全具有
重要意义。
云贵高原地区拥有丰 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 ,是中国重要的能源 和原材料基地之一。
盆地
盆地是云贵高原的重 要地形之一,占总面 积的10%左右。
盆地地形平坦,海拔 一般在500米以下。
盆地主要分布在高原 的中部和北部,有多 个大小不等的盆地。
盆地是云贵高原重要 的农业区,也是城市 和交通干线的主要分 布地区。
03
云贵高原的气候特点Biblioteka 气候类型亚热带湿润气候
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降水丰沛。
气温年较差小
由于云贵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温年 较差较小,夏季不热,冬季不冷。
风力较小
云贵高原地区风力较小,大部分地区 风速在2米/秒以下。
04
云贵高原的生物多样性
植被类型
01 森林植被
云贵高原的森林覆盖率高,主要树种有松树、杉 树、柏树等,形成了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为众 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感谢观看
02 草地植被
云贵高原地理地形课件.
「地無三里平」的原因
河川侵蝕 + 雨水溶蝕
地面崎嶇
貴州省簡圖
黃果樹
苗嶺
廣西
黃果樹瀑布
石灰岩地形
分布:
形成的原因:
石灰岩地層 + 氣候溼熱
代表地形: 雲南路南石林(峰林) 壩子 主要的農業區、精華區 石灰岩洞穴
華南地區石灰岩分布圖
紅色部分為石灰岩分布地區
石
灰
岩形 地成 形過
程
雲南省 路南石林
縱谷地區
虎跳峽
縱谷地區
獨特的交通方式
溜 索
雲南西部
3000m 1200m
1800m
隨堂測驗 Go ! Go! Go!
甲
乙
丙
丁
隨堂測驗 Go ! Go! Go!
GREAT! GOOD JOB !
真棒! 太厲害了! 恭喜你
褪去詭異的傳說面紗 西南
西南
是銀衫緊裹、陡峭拔天的 淪落在在綠諸色橫葛高斷亮張山五的脈月現渡代瀘人記眼憶中裡的 是雪沫翻飛的怒江峽谷 是巫是蠱流山猖轉明狂著水、是秀瘴處的癘女春橫地城行的不毛之地
是勢如奔馬楚的楚黃動果人樹的羞澀
是美景天成的七彩溶洞
是鐵騎森稜的石林
贵阳论坛
贵阳论坛
貴州與雲南東西部氣候的比較
雲南西部 雲南東部
貴州
氣 地勢差異大 北部山脈阻擋 地形崎嶇
候 氣候呈垂直分布 鋒面南下
鋒面滯留
特 一山有四季 四季如春 天無三日晴 色 十里不同天 昆明「春城」
緯
度
較低
較高
地
較高
勢
較低
年
溫
青藏高原的形成
我国地域辽阔,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山峦起伏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部多高山和高原,东部沿海多丘陵和平原,形成一个以西南部的青藏高原,由西向东逐级下降的阶梯状斜面。
青藏高原形成多少年?它是怎么形成的?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个谜。
青藏高原的形成还没有达成共识,对它的形成解释主要是大陆漂移理论。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向北移动、挤压,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运动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
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逐渐升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这个过程持续了6000多万年,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这套理论源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他于1912年相对完整地提出了这套假说。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大陆漂移设想最初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大陆与海洋的形成》问世,才引起地质界的震动。
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板块理论被公认是20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五大成就之一,它的提出是一次重大的地质学革命。
但是板块理论遇到很大的困难,就是版块分裂运动的强大动力来源问题。
80年代末,以美国科学家为首提出的大陆动力学计划旨在解决“板块”没有解决的大陆地质难题,如何发展板块理论,使这一学科陷入僵持中。
大陆漂移学说纯属巧合与联想,如果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能像拼图一样吻合在一起,能证明它们曾经连在一起的话,那么世界上诸多大江大河看上去更像是刚刚分裂的大陆板块。
云贵高原(地理)—搜狗百科
云贵高原(地理)—搜狗百科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分布着广泛的岩溶地貌,是喀斯特地形。
它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复杂化学反应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岁月,被水溶解和侵蚀而逐渐形成的。
地下和地表分布着许多溶洞、暗河、石芽、石笋、峰林等稀奇古怪的地貌。
云贵高原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完美、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云贵高原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喀斯特地形显著。
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经地表和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落水洞、漏斗、圆洼地、伏流、岩洞、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
云贵高原面上有一层固结的红色土层(又叫风化壳),表示地面是个久经风化的地面。
当它被剥蚀去后,就出露石灰岩,形成大片石芽地。
路南石林就是石芽地中发育得最好的一片。
这里奇峰兀立,如柱如塔,如笋如菌,高的10米以上,矮的5-10米。
人们在望峰亭或狮子亭眺览,就可欣赏40多万亩石林的奇景。
在连绵起伏的山岭之间,分布着许多小盆地。
盆地内土层深厚而肥沃,地面比较平坦,是农业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高原上的村镇也都集中在这里。
这种盆地在当地称作“坝子”。
高原上还有很多因地层断裂陷落而形成的“断层湖”,著名的如云南东部的滇池和中部的洱海,其面积分别为340平方公里和250平方公里,著名的城市昆明和大理就分别坐落在这两个湖泊的旁边。
分水岭界云贵高原还是长江、西江(珠江的最大支流)和元江(下游为红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
这些河流的许多支流如长江水系的金沙江、赤水河、乌江、沅江,西江水系的南盘江和北盘江等长期切割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使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高原边缘,基本上都是高山深谷,峰峦叠嶂。
如金沙江的虎跳涧大峡谷谷深达3000米,乌江河谷也深达300~500米。
北盘江打帮河上源的黄果树大瀑布,从几十米高的陡崖上直泻犀牛潭,水花飞溅,如烟、如雾、如尘,气势磅礴,是中国最大的瀑布。
云贵高原发展到,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山地性的高原了。
简述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特征
简述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特征。
共性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
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
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
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
差异性成因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且两板块相对运动,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
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
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
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东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喀斯特)分布区之一,许多石灰岩地形发育得非常典型。
这里又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雨量充足,因此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
从化学知识中我们知道,石灰岩很容易受流水的冲刷和侵蚀,经过多年不断的流水冲击,低的、有水流的地方就逐渐地被冲成峡谷。
山高谷深,人们常说:“对山唤得应,走路要一天”。
由于多雨,因而也就出现了那么多的沟谷地带。
黄土高原多学者都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
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
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
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气候形成原因
云贵高原气候形成原因1、会理县云贵高原气候类型云贵高原属亚热带湿润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双版纳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在地形上虽说是一个高原,由于海拔高度、大气环流条件不同,气候差别显著。
例如,云南昆明海拔约1900米,但其纬度较低(北纬25°),冬季一般不受寒潮影响(地势较高,来自北方的寒流无法进入),而且经常在西南暖流控制下,多晴天,冬春相当干而温暖;(但在云贵高原北坡,受寒流的滞流与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形成准静止锋,造成连绵阴雨,即民谚“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
”)夏半年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雨日多,加以海拔高,所以夏季温度偏低,一年中干湿两季分明。
在纬度、海拔高度和大气环流三者综合影响下,气温季节变化较小,高原上四季如春,所以昆明有“春城”之称。
折叠昆明准静止锋贵州境内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冬半年经常受到北方冷空气影响,冷空气与暖空气相接触,形成气候上有名的“昆明准静止锋”。
贵州冬半年经常在静止锋笼罩之下,阴雨天气特别多,素有“天无三晴”之说,冬季较冷;下半年,受到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气温较高。
折叠对水文的影响由于多雨,高原上的河流水量大,许多河流长期切割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
折叠太阳辐射量太阳辐射年总量经向分布差异大,西部大于东部,东部为3 400~3 800兆焦耳/㎡,西部为5 000~6 000兆焦耳/㎡。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热量差异大,紫外线强烈,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给云贵高原的居民带来了物质上的满足,让人们在这块土地上延续。
折叠编辑本段气候特点中国云贵地区包括云南和贵州两省。
本区地处低纬度,海拔高,又受季风气候制约的综合影响,形成四季温差小、干湿分明、气候资源垂直变化显著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较多。
折叠热量垂直分布热量垂直分布差异明显,从河谷至山顶分别出现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热量条件。
热量资源的地区分布南多北少,≥10℃的积温,元江、河口地区在8 000℃以上,滇西北、滇东北的高海拔地区在1 400℃以下,金沙江干热河谷出现南亚热带的“飞地”,为7000~8000℃。
云贵高原石漠化灾变的历史成因及治理对策探析——兼论经济开发与生态适应的关系
如《 辞海》 上海 : , 上海辞书 出版社 , 0 年 版 , 45 2 2 0 第 52页 ; 泽咸 :汉晋 唐时期 的农业》 下 )北京 : 国社会科 学 出版社 , 0 张 《 ( , 中 2 3年版 , 0 第
66页 。本文对云贵高原范围的界定采用后一说 法。 4
201 年 1 第 3卷 第 2期
稳定也蒙受了一定影响。因此揭示云贵 高原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 究石漠化 灾变形 探 成的历史成 因, 寻求有效的治理对策可以为该地 区的生态维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云贵高原 ; 石漠化灾变; 民族传统生计 中 图分类 号 :1 7 8 F 2 .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6 4— 2 X( 0 1 0 0 0 A 17 6 1 2 1 ) 2— 0 9—0 7 云贵高原包括今贵州省和云南省及其毗连地 带 。 一 区域 内 的 喀斯 特 山 区分 布 面 很 广 。 范 这 其 围涵盖贵州省 7 % 以上 的辖境 、 0 广西壮族 自治区 的北 部 , 云南 省 的东部 和东 南部 及 西 部 部 分地 区 、 四川 省 的南部 、 庆市 的东 南部 以及 湘 、 两 省 毗 重 鄂 连地带的西部。据统计 , 国喀斯特分布总面积 我 约 10万平 方公 里 … , 有 世 界 “ 溶 圣 地 ” 美 1 素 岩 之 称 。在这样 的地 区, 峰林遍布 、 峰丛矗立 , 地下伏 流 、 洞纵 横 交 错 , 表 土 层 极 薄 , 态 系 统 高 度 溶 地 生 特化。再加之所处地表坡度大 ( 超过 2 5度的石山 占山体面积 的一 半以上 ) 雨季降水集 中, , 重力与 流 水侵 蚀相 叠加 等特 点 , 表 植被 一旦 遭 到 破坏 , 地 就会 酿成 大 面 积 的水 土 流 失 , 终 将 诱 发 为 石 山 最 区 的大 面积 土 地 石 漠 化 , 是 喀 斯 特 生 态 系统 最 这
有关青藏高原的地理知识
青藏高原地理知识由于地壳运动以及碰撞,形成了中国现在的地理格局,整体西高东低,表现为三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
今天我们主要来说说位于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四大高原,即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1、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
它位于中国西部及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甘肃省西南部及云南省西部,面积24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5000米,被誉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
高原地势高峻,对该区和东亚气候产生极大影响,具独特的高原气候特征: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生存条件非常恶劣,牲畜与作物均为耐寒种类。
青藏高原有着4万多条冰川,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
面积大于一平方千米的湖泊有1000多个,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0%,最著名的莫过于中国第一大湖-青海湖。
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
这些河流从高原向四周扩散,奠定了亚洲大部分地区的水系格局,黄河、长江、恒河、湄公河、印度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亚洲重要河流均发源于青藏高原。
因此,青藏高原也被称为“亚洲水塔”。
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这其中就包括布氏豹的姊妹物种雪豹,以及许多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如藏狐、藏野驴、藏原羚、藏羚羊、野牦牛等。
2、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由于高原表面开阔坦荡,所以又称为内蒙古高平原,海拔600米~1400米,东西长约1600千米,南北宽达1000千米。
青藏高原的基本特征
青藏高原的基本特征青藏高原的基本自然特征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约300—400万年内,青藏地区大面积大幅度地抬升至现在的高度,经历了由低海拔热带、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发展的剧烈演变,除受到全球性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冷暖波动的影响外,海拔高度剧增对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也起着主导的作用。
因而,在我国形成了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并列的格局,在主要的自然特征方面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
(一)地势高亢、历史年轻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且有许多超过雪线、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
在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总轮廓中有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地势阶梯,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由此向东逐级下降,最后经由我国东部低地及浅海大陆架没入太平洋海盆。
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高原南部及东南部是频繁的地震区,又是强大的地热带,抬升运动一直延续至今。
在高原边缘普遍存在着地势抬升、河流深切的地形,河流纵剖面有几个显著的裂点与谷中谷的形态。
其它如寒旱化趋势增强、湖泊消退、水系变迁、内部夷平、外部陡切以及土壤剖面分化简单、矿物风化程度浅等都显示出高原自然地理过程的年轻性。
(二)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空气稀薄、大气干洁的青藏高原上,太阳总辐射高达130—190千卡/厘米2·年,比同纬低海拔地区高50—100%不等。
但高海拔所导致的相对低温和寒冷是突出的。
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10——15℃,与我国温带地区大体相当。
暖季,我国东部夏季风盛行,最热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30℃之间,且南北差异不大,唯独青藏高原成为全国最凉的地区,7月平均气温竟与南岭以南的1月平均气温相当,比同纬低地降低15—20℃。
与同纬低地相比,高原上气温日较差大一倍左右,具有一般山地与高山的特色。
初二地理青藏高原的成因分析
初二地理青藏高原的成因分析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和西藏自治区境内。
它的形成是由于地球板块的构造运动和其他地质力量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质构造、板块运动和其他因素等方面探讨青藏高原的成因分析。
一、地质构造的作用青藏高原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亚大陆板块的交界处,是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亚大陆板块的碰撞造成的。
在约5000万年前,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开始发生碰撞,由于碰撞造成的挤压作用,地壳开始隆起形成了青藏高原。
这种构造运动导致了大规模的地壳变形和地质活动,形成了高山地带、断裂带等特征。
二、板块运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随着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持续碰撞,青藏高原不断抬升,呈现出逐渐升高的地貌特征。
板块运动还引发了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进一步改变了地形。
三、地壳构造的改变青藏高原的形成还与地壳构造的改变密切相关。
由于板块碰撞,地壳发生了明显的厚ening现象,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断裂带。
地壳的厚ening使高原地区的地下岩石受到挤压,从而形成了高山峰、山脉和高原地形。
断裂带则使高原地区地壳发生断裂、下沉,形成了高原盆地。
四、气候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成因还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
由于高原地势高,气候干燥,大气层较薄,日照时间较长,空气的对流性强,使得青藏高原成为了中国最富有阳光资源的地区之一。
这种气候条件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寒冷干旱特征,同时也为高原地区的冰川形成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地质构造、板块运动、地壳构造和气候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的。
地壳的隆起和厚ening导致了高山地带和高原地带的形成,板块运动引发了地震和火山喷发,气候因素则造成了高原地区的干旱寒冷特征。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国地理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
青藏⾼原形成的原因 青藏⾼原是中国最⼤、世界海拔最⾼的⾼原,很多⼈都好奇形成青藏⾼原的原因是什么。
下⾯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青藏⾼原的相关知识。
形成青藏⾼原的原因 青藏⾼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淹没,或为陆地。
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叠世),现在的青藏⾼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
这⽚海域横贯现在欧亚⼤陆的南部地区,与北⾮、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陆),南边称冈⽡纳⼤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洲、澳⼤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陆;北边的⼤陆称为欧亚⼤陆,也称劳亚⼤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和可可西⾥地区隆⽣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唐古拉⼭、横断⼭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阔的平原,⽓候湿润,丛林茂盛。
⾼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学上把这段⾼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青藏⾼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次性的猛增,⽽是经历了⼏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万年前,⾼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青藏⾼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个⾼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脉和可可西⾥地区的隆起。
介绍四大高原
云贵高原
•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包括 云南省中部和东部,四川 省西南部和贵州省大部。 这个高原地形比较复杂。 在云南境内,高原海拔在 2000米左右,分布 有一系 列近南北向的构造盆地, 有不少断层湖,著名的有 滇池、洱海等;在贵州境 内,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 米上下, 石灰岩分希广泛, 在流水长期侵蚀,溶蚀作 用下,形成了独特峰林盆 地和美丽多姿的溶洞。
我国的四大高原
• • • •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
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我国 西南部,大致介于喜马拉雅山 和昆仑山之间,包括西藏自治 区全部、青海省绝大部分和四 川西北部,面积约200万平 方 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 高原。高原内部分布有一系列 近东西走向的山脉,如冈底斯 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 可可西里山和巴颜喀拉山等, 山脉之间镶嵌பைடு நூலகம்宽谷盆地,呈 现一派“远看成山、近看成 川”、莽莽苍苍的壮观景象。
黄土高原
•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介于 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祁 连东端乌鞘岭以东,太行 山以西,包括山西全省, 陕西大部,甘肃、宁夏、 河南等省区的一部分。 高 原除石质山地外,地面均 为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 土一般厚约数十米,最厚 可达200米左右。高原海拔 为1000---2000米,黄土实 际覆盖面积约30万平 方公 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 分布区。
内蒙古高原
• 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 位于我国北部,西起甘肃、 新疆边境的马鬃山,东到 大兴安岭,包括内蒙古大 部,甘肃、宁夏、河北等 省区的一部分,是我 国的 第二大高原。这里地势西 高东低,由1500米降低到 800米上下,高原上除贺兰 山、阴山山脉外,大部分 地区坦荡开阔,地面起伏 缓和。
我国的高原和平原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因地面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层而得名,
这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由于 黄土质地疏松,水土流失严重,高原呈现千 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广泛。石灰岩被流水
不断地溶解侵蚀,形成奇异的喀斯特地形。 高原上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只有山间的小 盆地地势比较平坦,成为高原上主要的耕作 区。
我国的高原和平原
报告人:XXX
பைடு நூலகம்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
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远远望去,有 时可见成群的黄羊在原野上奔驰。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高原,有“世
界屋脊”之称。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 态的真实写照。
青藏高原隆起的机理
青藏高原隆起的机理
青藏高原的隆起主要源于地壳运动、构造活动、岩石类型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青藏高原的隆起始于2.5亿年前的晚古生代晚期,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的碰撞导致地壳产生强烈的挤压变形和上隆运动,从而形成了青藏高原。
这种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导致了高原地区的地形变得崎岖,地貌类型多样。
其次,青藏高原的岩石类型也对高原的隆起产生了影响。
例如,该地区的许多岩石具有脆性,容易受到风化和侵蚀,这使得高原地区的地形呈现出山地和河谷的特点。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青藏高原的隆起产生了影响。
例如,该地区的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气温差异大,这导致了高原地区的地形呈现出干旱和高原的特点。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的隆起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壳运动、构造活动、岩石类型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青藏高原独特的地质环境和地貌特征。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云贵高原的地形特点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云贵高原的地形特点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云贵高原的地形特点
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边境,是我国南北走向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000-2000米,是中国的第四大高原。
高原西部主要在云南省境内,山岭基本上以南北走向为主。
如点苍山、乌蒙山和龙山等。
东部主要在贵州省境内,山岭基本上是东北一西南走向,如大娄山、武陵山等.云贵高原还是长江、西江(珠江的最大支流)和元江(下游为红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
众多的河流穿插在云贵高原上,不停地切割着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云贵境内的高原地形相对完整,多山间小盆地。
盆地内土层深厚而肥沃,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
高原上的城镇也都集中在这里。
云贵高原分布着广泛的喀斯特地貌。
这里的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
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岁月。
被水溶解和侵蚀,逐渐形成喀斯特地貌。
地下和地表分布着许多溶洞、暗河、石芽、石笋、峰林等稀奇古怪的地貌。
云贵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整、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四大高原
赵浩强制作
中国四大高原
从中国的地形上看,我国地形的构成东部和西 部有很大差异,四大高原面积辽阔,形态各异。 1.青藏高原 2.内蒙古高原 3.黄土高原 4.云贵高原
内蒙古高原
我国的第二大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 没有青藏高原高,但仅此于青藏高原,很多地 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汽车可以畅通无阻的行 驶。
云贵高原
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从2000米下降到1000 米。云贵高原上石灰岩被流水不断的溶解侵蚀, 形成石牙、石林、峰林、溶洞等奇异的喀斯特 地形。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 原。远看是山,近看成 川;”是青藏高原的地表 形态的真实写照
青藏高原
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
Hale Waihona Puke 美丽的童话故事-《天鹅 湖》 百年后的苏醒-《睡美人》 圣诞节的礼物-《胡桃尖 子》
美丽的非洲草原
古代非洲是一个动物的 王国。这里住着许多部 落,主要以采金狩猎为 生。据记载,郑和的船 队曾到达非洲的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
整合是中国历史上最伟 大的航海家,1405年1433年他率领庞大的 船队7次下西洋,最远 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 海口,为促进中国和世 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 了杰出的贡献,影响至 今存在。
高原塬高中知识
高原塬高中知识世界十大高原分别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玻利维亚高原、厄瓜多尔高原、南极冰雪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墨西哥高原、云贵高原、亚美尼亚高原及格陵兰冰雪高原。
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且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
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
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
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
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
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
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中国的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高原为南极冰雪高原。
广阔的平坦高地,通常四面八方全是陡崖,但有时周围是高山。
高原分布甚广,连同所包围的盆地一起,大约共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5%。
按高原面的形态可将高原分几种类型:一种是顶面较平坦的高原,如中国的内蒙古高原;一种是地面起伏较大,顶面仍相当宽广的高原,如中国的青藏高原;一种是分割高原,流水切割较深,起伏大,顶面仍较宽广,如中国的云贵高原。
按照高度划分,世界十大高原分别是: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玻利维亚高原、巴西高原、南极冰雪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墨西哥高原、云贵高原、亚美尼亚高原及格陵兰冰雪高原。
青藏高原青藏髙原旧称青康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最的高原,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它的边界,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千米。
青藏高原的周围有许多山脉,它们大多数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它们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一些山峰海拔高度名列世界前10位,珠穆朗玛峰位列世界第一。
高原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特点
高原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特点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知道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吗?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高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高原的形成原因不同高原的类型反映高原的起源及其随后受侵蚀的历史。
最常见的是构造高原,非洲大部分为这样一种隆起的大陆块,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次大陆的德干高原也是同样的地形。
规模小得多的高原有断层块和地垒,它们是沿边缘断层系统隆起的高原,或是相邻断块沉降时仍居高处的部分。
地垒通常比较大的断层块更易分辨。
翘起断块是个变异,这样的高原具有一个比较陡的边和一个徐缓倾斜的地面。
包围在山系以内的高原称为山间高原。
在美国,这种类型的景观分布于内华达山脉和落矶山脉之间,常用盆地和山脉(basin and range)这个术语来表示。
然而,盆地和山脉地形的分布是世界性的。
它包括中亚细亚的大部分、西藏、四川的一部分和蒙古。
安纳托利亚、亚美尼亚和伊朗都由山间高原构成,有些作者甚至扩大到把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都归入山间盆地一类里。
山间高原在安地斯山系内也很常见;世界上可通航的最高水体的的喀喀湖,拔海3,810公尺(12,500呎),就位于这样一个高原上。
山间高原、地垒和断层块通常与年轻的褶皱山脉有关。
其他类型高原由坚固的岩石构成。
喷出大面积玄武岩熔岩流的火山造成了许多高原。
如∶爱尔兰北部的安特里姆(Antrim)玄武岩高原、美国西北部的哥伦比亚-蛇河流域、衣索比亚以及印度德干高原的西北部。
高原的主要特点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氧气含量少,利用这一低压缺氧环境,可提高人体的体力耐力素质,故其成为体育界耐力训练的“宝地”。
1968年第1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高原城市墨西哥城举行,来自非洲高原的运动员,囊括了中长跑和马拉松的5项冠军及5项亚军、2项第三名的好成绩。
此后,高原成了世界各国体育界中长跑、马拉松、竞走等耐力项目的训练“宝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形成机理详细的解释: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
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
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
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
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
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
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
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
当然,中国北部包括黄河在内的几条大河以及数不清的沟谷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与黄土的堆积作用正好相反,否则的话,黄土高原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厚度不超过409.93米。
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区,但是这里是一个不断下沉的区域,同时又发育了众多河流,所以落下来的沙子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就被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埋葬了。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最早的“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
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
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
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间,发生在我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
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
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青藏高原------亚洲季风的发动机地球南北半球20°~30°的纬度带是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因而在北非、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等地区形成了干旱少雨的气候类型。
然而,处于相同纬度带的中国东部区域却是另外一番气候景象,充沛的降水使这里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鱼米之乡”。
这主要归功于强大的亚洲季风。
季风是被大气下层海洋和陆地的热力差异驱动的大气环流。
夏季,海洋的温度低,表面的加热能力很弱,形成高气压;而大陆地表的温度高,加热能力强得多,地表便形成低气压。
在海陆表面压力差的驱动下,大气从海洋流向大陆,将丰富的水蒸气带到陆地上,并形成大量降水,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
季风在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北美洲都存在,但从其影响范围来看,亚洲季风(包括影响我国的东亚季风和影响印度的南亚季风)无疑是全球季风系统中最强大的一支。
尤其是东亚季风,从南海可到达我国的东北地区,其向北扩张幅度之大、能力之强,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全球最大规模的季风会在亚洲形成呢?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青藏高原(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大大推进了亚洲季风的北进。
没有青藏高原,亚洲季风仍将存在,但其势力范围将会小得多,不会像现在的东亚季风那样扩张到东北地区。
上世纪50年代国内外科学家提出,青藏高原是一个大气热源,相当于季风的发动机。
我国科学家于70年代开展的第一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已经初步印证了这一理论。
90年代末,为了进一步阐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中的作用,国内外科学家又开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
本世纪初,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后,研究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高寒缺氧、气候复杂多变的青藏高原上成功建立起若干个定位观测站,甚至在海拔7200米的冰川上也建立了气象观测站,展现了超人的勇气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决心。
最新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提供了一个年均约每平方米20瓦特的大气热源。
以青藏高原面积为250万平方公里计算,青藏高原提供的功率相当于50亿千瓦,而三峡发电站的总功率约为l820万千瓦。
也就是说,青藏高原提供的热源相当于275个三峡发电站的功率。
因此,在亚洲地区,除了常规的海陆热力差异外,青藏高原的强大热源就像一个大功率发动机,推动季风长驱直人地向内陆挺进。
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强大的高原热源是如何产生的呢?大气热源有三种产生方式。
第一种是由于温度差的存在而引起的热传导。
热容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特性,是单位质量的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相同加热条件下,热容量越小的物体升温越快。
由于陆地的热容量小,太阳光照射在陆地表面上时,地表便迅速升温。
地表与大气的温差越大,地表向大气传递的热量就越多。
沙漠地区的地表温度可高达70°,与大气的温差可高达30°(2,正午的热通量(由于湍流运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传输的热量)可达到每平方米400瓦特。
海洋具有很大的热容量,且海水可以随海风上下翻滚、混合,其表面与大气的温差很小,热通量不过每平方米几十瓦特而已。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表的气压只有海平面处气压的一半多一点。
阳光穿透青藏高原地区大气层的过程中,因被吸收和反射而损失的太阳辐射低于地球的其他地区,因而到达高原地表的太阳辐射很强。
在夏日中午,青藏高原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可以超过每平方米l200瓦特,偶尔甚至可以超过每平方米l300瓦特,比北京地区高出约三分之一。
如果不注意防护,只要一天的时间,偶尔造访高原的人就会被晒脱一层皮。
这也是笔者第一次进入青藏高原的亲身经历。
强烈的太阳辐射甚至可使青藏高原地表与大气的温差超过沙漠地区地表与大气的温差。
尤其是在比较干旱的青藏高原西部,那里的每平方米地表就像一个功率为i00瓦特的电热炉,不停地“烘烤”着大气。
大气热源的第二种产生形式是水蒸气凝结产生降雨时释放出来的热量。
我们知道,水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当水蒸气凝结时,这些能量又会释放出来。
因水蒸气凝结而释放的热量主要加热大气上层。
凝结的水滴在到达地表之前,会因蒸发而吸收下层大气的热量,从而使大气下层变冷。
天气越是干热,水滴因蒸发而吸收的热量就越多,气温下降得也越快。
炎炎夏日,当燥热难耐的人们欣喜地享受着降雨带来的凉爽感受时,大气上层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热呢。
显然,降水越多的地方,因水蒸气凝结而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2007年7月18日17时至22时,济南市遭遇大暴雨袭击,平均每小时的降雨量达l34毫米,这相当于提供了每平方米95千瓦的热源。
就全球平均而言,凝结释放的热量约为地表传递热量的三倍。
在青藏高原中部和东部,南亚季风经过雅鲁藏布江河谷时携带了大量水汽,这些水汽在高原上空凝结,在释放大量热量的同时也形成了降水,因而使青藏高原成为亚洲主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实际上,云生云散都是能量释放和消耗的过程,风云变幻在气象学家眼里不过是大气中能量的转换形式。
当旅游者陶醉于青藏高原变幻莫测的云霞时,恐怕没有想到云层里正在进行着激烈的能量释放吧。
大气热源的第三种产生方式是辐射效应,包括太阳辐射加热和红外辐射冷却两种形式。
太阳辐射穿透大气层时,一部分会被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因而使大气升温。
红外辐射冷却就是地表和大气系统(简称地气系统)通过发射电磁波而失去能量。
相对于太阳辐射对大气的直接加热而言,红外辐射损失的能量要多得多,后者通常高达每平方米数百瓦特。
通过红外辐射损失能量的速率与地气系统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例。
也就是说,温度越低,通过红外辐射损失的能量越小。
青藏高原地表和大气的温度比周边地区的温度要低得多。
即使在夏天,青藏高原的最高气温一般也只有十几度。
而且,高原的积云又多又高。
云顶越高,云顶温度越低。
这两个因素都导致高原地气系统通过红外辐射损失的能量比周边地区小。
因为强大热源的存在,青藏高原的大气对流活动非常强烈。
特别是在夏季,因这期间的热源最强,大气对流活动也最为剧烈。
对流活动造成大气下层的空气被向上抽吸,再从大气上层流向周边地区。
因此有人将青藏高原形容为一个巨大的气泵。
由于高原热源对季风的重要影响,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了解青藏高原的热源如何变化就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我国的气象资料,自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地表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约1.8℃,远高于全球以及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的平均升温幅度。
那么,急剧升温是否意味着青藏高原的热源正在增加呢?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并非如此,青藏高原的热源甚至可能正在减弱。
升温可能是因为青藏高原外传到周边地区的能量比青藏高原的热源减弱得更快。
外传能量的减弱似乎可以从高原风速快速减弱的事实得到验证。
据我们猜测,高原风速减弱可能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也就是说,全球变暖导致季风减弱,减弱的季风使青藏高原外传热量减弱,从而使青藏高原加剧升温;迅速升温则导致青藏高原地气系统向太空发射红外辐射的强度增大,从而削弱了高原的热源。
大气运动无国界,全球变化产生的影响也不会是局部的。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生态和水资源的任何变化,都将对生活于亚洲季风区的数十亿人口乃至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及其意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是一片大海,后来大陆板块碰撞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而且还将继续增高。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新生代以来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具有明显联系。
这些变化体现在亚洲季风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比如,由此导致中国南方广大湿润地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出现,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大面积黄土堆积而形成黄土高原,奠定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环境的宏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