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史学的科学性与真实性问题
史学概论·第一章历史学学科性质
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所谓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讨论的是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西方争论二百余年,中国也有近百年之久,还将继续争论。
讨论此问题的必要性:不是为历史学争科学或艺术的称号,而是借此说明历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弄清楚历史学应该研究什么,历史学者可以做什么,对历史学可以期待什么,不应该期待什么。
对历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也影响研究者采取何种态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
此问题非文字游戏。
第一节历史学的科学化有关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争论,始于历史学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科学。
历史学的科学化在西方发生在19世纪,中国则在20世纪。
在古典时代历史学没有被视为科学。
古希腊,科学是求得真知的学问呢,历史知识不属于“真知”,人们将其与“诗”并列,由缪斯女神之一克丽奥掌管。
人们看重的是史学的艺术功能(陶冶情操、提升智慧、提供道德评判依据)。
史家没有因史学不能跻身于科学的行列而烦恼。
中世纪,在西方史学是神学的分支,旨在世俗世界里证明宗教神学的合法性,为神学作佐证与诠释。
18世纪自然科学获得飞速发展,数学、力学的发展实现了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牛顿提出的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革命。
化学、生理学、地理学等也相继成立。
这些改变了世界。
恩格斯说“18世纪综合了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
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得到了清理,它们有了头绪,有了分类,彼此之间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了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了起来。
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只是在18世纪(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才取得科学的形式。
”(《马恩全集》第11卷第656~657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自然科学成为一切学问成功的典范,其他的学问向其看齐。
19世纪是“史之自觉”的世纪,史学要求摆脱哲学而独立,于是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开始科学化历程。
试论史志区别的四个问题
试论史志区别的四个问题赵庚奇提要:本文从 4 个方面论述了史志之间的区别, 即: 体例结构不同、资料详略不同、功能不同、写法不同。
指出弄清史志之间的区别, 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是关系到地方志能否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 史志区别新方志编修工作开展以来, 普遍遇到一个史志关系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志书的结构、体例、资料收集、篇目制定和志稿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等一系列问题, 关系到编纂出来的书到底是志还是史。
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笔者认为, 史志主要有 4 个方面的区别。
一史志体例结构不同编纂任何一种性质的书, 都要有一种与其相适应的体例结构, 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其内容。
内容与形式是辩证对立的统一体, 内容决定形式, 内容是第一位的, 形式是第二位的, 但是形式也影响、制约内容, 二者相辅相成。
中国通史著作均以时为经, 按历朝历代顺序纵(竖) 分。
20世纪80 年代以来, 新方志的体例结构是横排竖写。
众所周知, 首轮修志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背景下开展起来的, 对志书的性质、体例结构等问题, 广大修志工作者经历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在开始的阶段, 有些志稿在设计篇目框架时仍然沿袭史体的分期法, 在志书的第一个层次(篇) 就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两大块(不仅政治部类也包括经济文化部类) , 或者分为古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块, 也有分为四块、五块的。
在上述几大块之下又分别按历史分期划分章。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又分为: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改革开放时期。
这种在第一个层次就分期立篇是不符合志体要求的。
志书的编章节标题也不同于史书。
志书标题应简明, 能涵盖古今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事物; 应包含一类事物兴衰起伏的全过程。
因此, 一般用名词或词组作标题, 如工业、宣传、教育、建设、监督、侦查、体制、管理⋯⋯等, 而不用形容词之类的修饰词, 如繁荣、发展、创立、形成等史书标题。
历史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访叶小兵教授
2、历史学揭示社会、政治、文 化等方面的真相
历史学通过研究过去的事件、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等,揭示了人类 社会发展的真相。以中国历史为例,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历史学家们揭示 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历史学家们通过客观证据 和逻辑分析,逐步还原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帮助我们更好地 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多样性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学生能够从 不同角度理解社会现象,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价值观。
科学中的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与科学有着密切的。科学方法、思想和发现等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 容。例如,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观察、实验、推理等 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同样适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 关系和规律性。同时,科学史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案例,如达尔文 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这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反映了人类对自然 和社会的探索过程。
三、历史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 结合
历史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历史学家们在 研究过程中,需要同时运用科学性和艺术性,以还原历史的真相。
以古埃及史为例,历史学家在研究古埃及文明时,既需要运用客观证据和逻辑 分析来研究法老、金字塔等物质遗产,也需要通过审美判断和创造性思维来理 解古埃及文明的内涵和精神遗产。正是历史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让我们 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欣赏古埃及文明。
试论历史学的性质
通 常情 况 下 , 我 们 所说 的“ 历史” 一 词 包 含两 层意 思 . 一 是 指 过 去发 生过 的事 件 , 二是 指我 们对 过 去事 件 的理解 和叙 述 。前 者 是 史事 , 后 者是 历 史 学 , 有 关 史 事 的 理 论是 历 史 理 论 。 有 关 历 史 学 的理 论 是史 学理 论 。史 实 并 不 等 于我 们对 史 实 的理 解 。事 实 本 身并 不 能 自行 给 出理 解 , 否 则 就 没 有 进 行 历史 学 研 究 的 必要 了。 历 史 学是 一 种 人文 知 识 , 而 不 是 自然 科 学意 义 上 的科 学 。 对 于 历 史 现 象 的认 识 、 理解和表达 . 是历 史学家 心灵劳动 ( 或 活 动) 的结果 。 主 要 取 决 于历 史 学 家 的 人 生体 验 。这 种认 识 、 理 解 和 表达 属 于人 文 世 界 , 是人文的。 历 史 学永 远 都 渗透 着 、 饱 含 着 种 种非 科 学 的 、 非 纯 理 性 的格 调 和 色彩 , 因为 历 史 学 家 的知 识 总是 有 限的 , 他 的理 解 限于 本人 的体验 、 思 想 和表 现 能力 的范 围 之 内。所 以 , 历史 学既 有其 科 学 的一 面 , 又 有其 非科 学 的一 面 。 它 不 是 反科 学 的 , 又 因为 它是 非科 学 的 . 所 以它 不是 或 不 完 全是 科学 的。恰 好 这两 个方 面 的合 成 , 才成 其为 历史 学 。史料 本 身 是不 变 的 。 但 是 历史 学 家对 史 料 的理 解则 不 断 在变 . 因为 人 的 思 想 认识 不 断在 变 。所 以 , 历史 学 本 身就 包 含两 个 层 次 , 第一 个 层 次 是对 史 实或 史 料 的知 识 或认 定 ,第 二个 层 次是 对 第 一个 层 次 的 理解 或诠 释 。对 史实 的认 定 是客 观不 变 的 , 一旦 如 此就 永远 如此 , 但 对它 的 理解 诠 释是 思 想 的产 物 , 是 由历 史 理性 重 建 的历 史 学 的生 命 。对史 料 的认 定之 后 的理 解诠 释包 含 两个 部分 。 即理 性 思 维 和体验 能力 , 二 者 的综 合就 称为 历史 理 性 。 在 我 们 以往 或 现 在 的 生 活 中 有 如 此 这 般 的 事 件 发 生 过 . 它 就 是 历 史 。这 个 历 史 是 客 观 存 在 着 的 ; 但 我 们 对 这 个 历 史 的认识和理解 , 则 仅 能 在 我 们 的 思 想 之 中 进 行 。 它 本 身 并 不 存 在 于 客 观 世 界 中 。 如 果 说 史 实 作 为 材 料 乃 是 客 观 给定 的 。 那 么 有 关 它 的理 论 ,归 根 到底 都 是 我 们 思 想 构 造 出 的产 物 。 它不是现成摆在 那里的 , 而 是 我 们 思 想 劳 动 的 结 果 。 人 们 的 认 识永远 是在前 进 的, 是 一个无 休止 的积 累过程 , 它 不 会 停 留在 某 一 点 上 不 再 前 进 。它 永 远都 在脱 离 原 来 已经 达 到 的那 点 , 不 断超过 自己, 有时候甚 至是革命 式的超越 . 革 命 性 地 推 翻原 来 的 体 系 , 另 起 炉 灶 。我 们 对 历 史 的 认 识 至 少 受 到 三 个 不断变 化发展 的条件 制约 , 一是新 材料 的发 现 . 二 是 以 往 历 史 事 实 在 之 后 历 史 发 展 中仍 然 起 的 作 用 . 三 是 历 史 学 家 作 为 已往 历 史 事 件 的解 说 者 ,要 受 其 本 人 思 想 认 识 的 制 约 . 即 历 史 学 者之 理解 历 史 , 取 决 于 他 自己 的 水 平 和 能 力 。所 以 , 历 史学 本身也在不 断发展和变化 . 而 不 可 能 一 旦 达 到某 一 点 就 停 留下来不再前 进。对历史学 的形成 而言 . 更 具 决 定 性 的 因 素乃是 历史学家 的思想和感受 力 , 而 非 史 料 的 积 累 。 历 史 学 是历 史学家思想 劳动的成果 , 而 不 是 所 谓 的 事 实 在 他 心 目之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 引言1.1 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是社会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历史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也不同,社会形态也不同。
而这种社会形态的变化是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深刻而复杂的,是逐步发展演进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是关于历史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指导我们正确理解历史的重要理论。
1.2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对历史事件和事实进行否定或淡化的观点,其危害不可小觑。
历史虚无主义会扭曲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导致人们对历史的误解和偏见。
这种误解和偏见可能会影响人们对当前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判断,甚至导致错误的决策。
历史虚无主义会削弱社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忽视和遗忘。
这种遗忘和忽视可能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和缺失,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历史虚无主义还会给年轻一代留下错误的历史观念和认识,影响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我们应当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坚决反对这种对历史的歪曲和扭曲,让历史回归真实,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珍惜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2. 正文2.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按照一定规律发展变化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变化的,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上层建筑。
论历史是一门科学
论历史是一门科学【内容摘要】:确定客观实在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科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历史学的科学性问题,是一个近代以来的历史学理论问题,中外史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以过百年。
18世纪西方历史哲学兴起以来,对历史学从整体上进行综观及评估渐成一种趋势,及至19世纪末西方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完全成形时,历史是不是一门科学已成一个关系到学科地位的重大问题,历史学家们的答案大多是肯定的。
本世纪以来,关于历史理论的性质依然有许多争论,不仅为不少史学家所关心,也构成当代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历史历史学科学性想要建立史学的评论学科,必须先从本体论的角度确定史学评论定义的内涵。
因取义的广狭不同,史学的定义从内涵上可归纳为两种。
广义的“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1)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和(2)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就其性质而言,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
在当代中国史学理论界,坚持历史学是一门科学。
一方面沿着卢基阿努斯开辟的认识路径,从历史学与文学的区别中把真实性确定为历史学的本质特性之一;另一方面,沿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开辟的辩证的、历史的和唯物的认识路径,从历史本体论和史学本体论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从而为历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历史学是科学”的观点。
主要基于两个理由:其一,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不可更改的历史。
这个前提决定了历史不可由主观意识来改变,历史学不能由主观来认定,而是主观和客观统一的产物。
其二,历史学家的任务是求真,其思想或理论应当是从历史认识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用以更好的理解和诠释那个真实历史,而且要在史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验证,不能“以史注我”,把历史当成主观思想的注脚,例子。
历史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
历史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舒晓昀近年来,/历史学究竟是什么?0这个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
当代史学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这是每一个史学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19世纪以来,由于欧洲处于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时期,科学在社会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明显,科学的方法和概念渗透到其他领域,不能经受科学考验的东西可能失去存在依据。
历史学家认识到在历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与科学的关系成了历史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
实证主义史学率先将历史学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的怀抱,许多学者将原来专属自然科学使用的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
有人因此说:/史学自1800年以来经历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回顾以往我们可以看到,这场革命已经完成,它比以哥白尼的名字所标志的那场革命还要伟大。
0¹这一切标志着历史学把科学性作为自己的最高准则。
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直至19世纪,只要把一些理论用某种逻辑形式组成一个探讨知识的体系,就足以被认为是一门科学了。
科学这一术语当时就是指有条理的整体。
º科学既包括人们用以了解自然和社会的系统方法,这些方法有发现新知识的方法和识别错误的方法,即科学的认识论,又包括依靠科学方法积累的知识本身。
此外,科学还给人们提供了最宝贵的价值)))科学精神。
看来,科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研究活动。
科学有它特有的范型,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原则等等。
科学本义应为对客观事物的研究和认识过程,所谓客观事物包括自然和社会两大类。
马克思在5德意志意识形态6中断言,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当前,对于什么构成历史研究的主题、以及如何对这一主题进行学术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复存在一致的见解0»。
这是因为只有在认识达到一定水平时才可能如此。
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两个步骤,历史研究也是这样。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几点认识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几点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怀疑和否定的思潮。
它认为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无法确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都可能是被扭曲、改编或者捏造的。
尽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与现代人的怀疑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科学的进步和人们对权威的质疑,使得人们对历史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可以视为一种对传统历史观念的批判和反叛,试图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也与现代社会中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有关。
网络和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时获取各种各样的历史资料和观点。
这也往往导致了信息的混乱和虚假。
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往往仅凭主观臆断来得出结论,缺乏客观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难以区分真伪,可能产生更多的混乱和误导。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于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也有一定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醒人们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不盲目接受官方的解释和权威的说法。
这可以促进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历史学家和教育者更加注重对历史的查证和理解,提高历史教育的质量和深度。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有一些明显的问题和局限性。
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将怀疑和否定作为唯一的态度,忽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它往往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视为一种欺骗和谎言,否定了历史的存在和意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往往盲目追求新奇和煽动性,忽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往往将历史简化为一种矛盾的对立,失去了历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既反映了现代人对历史真实性的怀疑和对传统历史观念的批判,又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我们应该保持对历史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但同时也需要基于客观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理性的评估和判断。
史实辨析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_概述及解释说明
史实辨析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史学研究是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考证和分析,来还原历史真相和揭示历史背后的内在规律的学科。
而在这个过程中,史实辨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阐述史实辨析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包括史实定义和重要性,以及其概念、方法和意义;其次,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史实辨析在具体问题上的运用;接着,我们会深入探讨史实辨析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最后,总结史实辨析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它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解释并说明史实辨析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并探讨它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剖析,希望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史实辨析对于揭示历史真相、改进评价标准以及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广大学者和公众对史实辨析的重视。
2. 史实辨析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2.1 史实的定义和重要性史实是指历史事件发生时所真实存在的事实和现象。
在史学研究中,史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只有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真相,才能够对历史进行正确地解读和理解。
因此,对于史学家来说,确定和辨析史实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
2.2 史实辨析的概念和方法史实辨析是指通过系统、客观的方式识别和区分历史事件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与虚构、误导性描述之间的差异。
它涉及到对历史文献资料、考古遗址、口述传统等多种来源证据进行收集、整理和评估,并采用相关方法进行权威性鉴定与判断。
在进行史实辨析时,常用的方法包括比对各种可信度高的文献资料,通过交叉验证得出结论;利用考古学手段挖掘出更多物质证据;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如放射性碳定年等来确立时间线索;运用逻辑推理和假设检验等方法,比对各种证据的可信度和一致性。
2.3 史实辨析的作用和意义史实辨析在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首先,史实辨析可以揭示历史事件本质,还原历史的真相,使人们对过去有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认识。
它有助于挖掘被隐藏或误解的历史事实,并纠正传统观念中可能存在的误导。
历史学的科学性
历史学的科学性在西方古代和中世纪,历史学不仅不被视为一门科学,而且恰恰是与科学对立的。
例如在希腊人看来,历史的瞬息万变的特征使得它距科学较诗歌更遥远。
到启蒙时代,随着自然科学迅速开展,理性主义在欧洲的流行,人们也对历史学采取了空前蔑视的态度,认为历史研究只是一种满足无聊的好奇心的娱乐活动,与作为培养和增强人类理性的知识毫不相干。
这主要是因为:1、历史事实具有不可靠的性质。
这里主要指根本的历史事实。
这些事实有很多是说不清楚的,说不清楚的原因有可能是人类主体成心的隐瞒事件的真相,也可能是不存在与主体有关的利害关系的情况下,由于环境、条件等的限制无法搞清楚的事件。
3、难以总结出预见事物开展的规律。
在自然科学领域,所有的知识都要受自然科学方法的检验,通过检验的被称为真正的知识,不能通过这种检验的就不是知识。
科学规律的总结和运用,其意义在于预见事物发生的结果。
然而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出现之前,人类还缺乏对自己将来的预见,更不能够到达自然科学所要求的精确性。
因此由于以上的几个原因,在19世纪以前,历史学始终被看做文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艺术的范畴而不是科学。
然而,从19世纪中叶开始,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开展,历史学进入了职业化和标准化的进程。
在科学开展和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和推动下,历史学家们开始为历史学争取一种科学的地位。
1、在理论方面:学者们提出了新的真理标准。
这就是维克所提出的,著名的真理创造标准,即真理与被创造的事物是同一的,可以互相转换。
判断我们对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的性质,就看我们能否创造出该事物。
既然真理的标准不在于思想和概念的明晰、确定,而在于我们是否创造它,而人类社会和历史又确实是人类自己创造的,那么,就如上帝能了解他所创造的自然世界一样,人类也能认识自己创造的社会和历史。
尽管它可能还不具备观念的明晰和确定,但却真正包含了真理的性质,因而有理由在知识的殿堂里得到一席地位。
2、在历史学中主观因素的影响方面:从外表上看,史学同文学有其相似的地方。
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学科特点
2.历史特殊论
波普尔也认为,历史学的任务是“研究特殊事 件及其因果说明”,“在历史学里我们掌握的 事实非常有限,而且不能照我们的意志去重演 或补充”。
3.潜在的威胁
历史个别论意味着历史学科不能形成自己的一般命题,不能形成学科自己 的一整套理论体系,而只能借用其他学科的一般理论来进行解释和说明。 有人说,历史学不生产理论,而是消费理论;不是理论的生产者,而是理 论的消费者。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第35-36页。
(三)历史个别论与历史借用论
1.历史个别论
在西方学术界,大约从19世纪中期起,就有学者对历史中是 否存在着规律产生了怀疑。
最初是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后来又有沃尔什、波 普尔等。
他们都认为历史中只有个别、特殊的事实,没有普遍、一般 的现象,历史不会重复;历史学只描述个别、特殊的事物, 不能概括出普遍、一般的命题。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历史学界为什么长期争论不休,谁也 说服不了谁,难以做出定论的主要原因。因为无法用实践检验出哪种观点 正确,哪种观点错误。既然没有检验真理的标准,当然就可以公说公有理
分析与辩驳
历史中的个别、特殊,或者说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人物 、特殊事件是不能重演的。如果我们把这一点当作历史学 的一个特殊性,那么,在逻辑上就肯定了自然界中的特殊 、个别是可以重演的。
文德尔班
“经验科学在现实的事物的认识中寻找到的,要末是自然规律形 式下的共相,要末是历史规定形态下的殊相。它们所考察的,有 的是常住不变的形式,有的是现实事件的一次性的、特定的内容 。有一些是规律科学,有一些是事件科学。前者讲的是永远如此 的东西,后者讲的是一度如此的东西。如果我们可以造一些新术 语,那么可以说科学思想在前一种场合是制定法则的,在后一种 场合是描写特征的。人类的一切兴趣和判断,一切评价,全都与 个别的、一次性的东西相联系。”
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
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何兆武本文试图对历史学是不是科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科学这一问题,做一些初步的阐释。
本文认为历史学是一种人文知识,而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那种科学。
作为学术(知识)或科学,两者有其共同的科学规范、纪律或准则;但作为不同的知识或学科,历史学的性质便有别于自然科学那种意义上的科学的性质。
历史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乃是客观存在;但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理解和表达(这是历史学),则是历史学家心灵劳动(或活动)的结果,是要取决于历史学家的人生体验的。
历史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要受自然界的必然律所支配;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的创造,是不受自然律所支配的。
因此,历史学就包括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史实的认知,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所认定的史实的理解和诠释。
第一个层次属于自然世界,它是科学的;第二个层次属于人文世界,它是人文的。
历史学之成其为历史学,全恃第二个层次赋给它以生命。
第二个层次包含两个部分,即理性思维和体验能力,两者的结合就成为历史理性。
理性思维是使历史学认同于科学的东西;体验能力是使它有别于科学的东西。
历史学既是科学,又不是(或不仅仅是)科学;它既需要有科学性,又需要有科学之外的某些东西。
科学性是历史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它的充分条件。
历史学家不但应该重视科学性,同时还更应该重视其中非科学性的成分。
通常我们所使用的"历史"一词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过去发生过的事件,一是指我们对过去事件的理解和叙述。
前者是史事,后者是历史学,有关前者的理论是历史理论,有关后者的理论是史学理论。
历史理论是历史的形而上学,史学理论是历史学的知识论。
两者虽然都可以用"历史哲学"一词来概括,但大抵前者即相当于所谓的"思辨的历史哲学",而后者则相当于所谓"分析的历史哲学"。
我们通常说的"一部中国史",可以是指中国过去所发生过的种种事件,也可以是指对这些事件的阐述和解说。
试论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试论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应注意的相关问题历史学研究的基石是史料,史料的价值在于其能为研究人员提供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境。
而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并提高其历史研究能力。
然而,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一、史料的真实性问题史料的真实性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时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问题。
历史事件的记录者、保存者及传承者都可能对史料进行改动或篡改,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意图。
因此,如何鉴定史料的真实性,找到构成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境,是历史研究的关键所在。
史料的来源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时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
来源不明的史料,虽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由于其真实性难以确定,易引起研究者产生偏见和误解。
因此,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需要从史料的来源入手,帮助学生明确史料来源的重要性,避免为了追求研究效益忽略其来源的真实性。
史料的翻译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时需重视的一个问题。
史料的语言、文字和习惯是与某一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的,不同的翻译方式会对史料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因此,在引用和翻译史料时,需对其进行准确的翻译和解读,保证翻译不失真,避免因翻译问题而造成误解。
四、史料的存储、整理和归档问题对史料的存储、整理和归档也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随着时间的流逝,史料的保存状态也会发生变化,需要在使用前对其进行整理和归档。
因此,应将史料存储在干燥、通风、避光、定期检查的条件下,以确保其不受损害,同时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整理和分类,方便用户进行检索和使用。
综上所述,在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时,需要注意史料的真实性、来源、翻译和存储,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史料,提高其历史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历史学方法论史料分析与历史观点的辨析
历史学方法论史料分析与历史观点的辨析历史学方法论是研究和应用历史学的方法和原则的学科,旨在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和现象。
史料分析是历史学方法论中的重要环节,它是通过对历史史料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和解读,来获取真实、客观的历史信息和认识。
在进行历史史料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辨析历史观点,以确保我们的研究具有准确性和可信度。
一、历史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与应用历史研究需要严谨的方法论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在应用历史学方法论进行研究时,我们应当尊重以下基本原则:1.客观性:历史学研究应当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摒弃主观偏见和个人立场的干扰,以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和现象。
2.全面性:历史事件和现象一般都是复杂的,我们需要全面地收集和分析相关的史料,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慎重性:历史学研究需要慎重对待,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敏感问题或者争议较大的事件,我们应当慎重分析、权衡证据,不得草率下结论。
4.差异性:历史研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以确保研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普遍性。
二、史料分析的重要性与方法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史料的有效分析可以获得准确的历史信息和认识。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史料分析方法:1.文献分析: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获取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相关信息。
这包括官方文件、书信、日记、报纸等不同类型的文献。
2.考古学分析:通过对考古遗址、遗迹和文物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历史事件和现象,并获得相关的历史信息。
3.口述历史分析: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亲历者进行采访和记录,获取亲身经历的历史信息,弥补文献和考古的不足。
4.图像分析:通过对历史照片、绘画和影像资料的分析,还原历史事件的面貌和细节。
三、历史观点的辨析与评估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我们常常需要面对不同的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解释和评价,不同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可能有不同的观点。
在辨析历史观点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考察来源:了解历史观点的来源,包括作者的身份、背景、动机等。
[真理,问题,历史]浅谈历史中的真理问题
浅谈历史中的真理问题在真理问题上,赫勒的态度依然是生存论/存在论的。
对赫勒来说,对现代生存状况的揭示,始终是哲学应当关注之点。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不应寻求那种普遍强迫的真理。
赫勒提出了真理的主观性、启发性、个体性及历史性质,真理应当是一种认识论的开放,绝对确定性是可能而绝不是必须的方面,绝对真理可以是发散的、直觉的和顿悟的。
一、真理理念:持续的瞬间中有意义的生存行为有规律的理念赫勒说,由于每个真理在时间中显现自身,所以真理问题是历史的。
但是,以往真理往往并不与瞬间或永恒相联系。
什么是真理?(一个与真理概念相关的问题)和什么是真实?(一个与相关真理内容相关的问题),从这两个方面得到的真理定义来讲,真理被假定没有承载变化;真理就是真理,一劳永逸。
真理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黑格尔的判断中都是由否定而来的辩证的概念。
通过真理概念形成了真理问题。
在黑格尔看来,历史即是真理的自我运动,最终绝对真理会从总体上把握真理。
在这样的假定中,历史最终与永恒一致,相对与绝对一致,条件和非条件一致。
在现代,黑格尔的绝对真理是令人怀疑的,现代哲学家必然挑战这种真理观。
克尔恺郭尔正式提出真理的困惑。
在对基督教的讨论中,他提出以下难题:永恒真理如何能够历史性的出现?他声称:永恒真理的历史性出现是一个矛盾的事实,绝对地说,这是不能被理性解释的。
赫勒考察了许多现代哲学家为思考真理问题作出的有益贡献。
例如,维特根斯坦通过对他者真理的认同,使我们中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思考真理。
克尔恺郭尔讨论瞬间,瓦尔特本雅明指出永恒时间是为了描述观察和体验真理的神秘方式。
福柯则遵循尼采的传统,把真理看作由权力掌握的武器。
从这个角度理解,每种话语都生产自己的真理,这些真理依次在那个特殊话语中的权力位置上确立牢固地位。
海德格尔被认为恢复真理名誉的人。
把真理理解为整体历史概念,没有完全放弃提供一个关于真理本质的首要出发点的目标。
他的相关真理理论没有以简单的非真来揭示,而是以西方文化中的真来理解,以现代性表达形而上的和技术的存在开放性。
论历史学的科学性(二稿)
论历史学的科学性作者:赵象察 09历史学学号:0816207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的思想,结合自身的理解。
阐述了对历史与科学性概念的认识。
并结合相关实例,解释了本人所认识的历史学的科学性,并据此对史学研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历史学 科学 科学性 怀疑论历史学的科学性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
它应该正式诞生于人类科学体系初步确立的十八世纪。
但可以断定这个问题的困扰自从人类历史意识与科学意识的诞生之日起就已存在,一直到如今的二十一世纪。
随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不断改变、科学理论的不断进步、人类视野的不断拓展,无数伟大或平凡的学者都为这个命题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笔者作为一个有志于从事历史研究的学生,也希望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将从宏观的思维体系和具体学科案例的分析两个方面,来论证本人对历史学科学性的看法,及其相关影响。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阅历有限。
文中难免出现荒悖之处,还请资深专业学者、老师的斧正。
望不吝赐教,使我继续进步。
何谓历史?何谓科学?现代历史学的概念源自西方。
在希腊语中历史与历史学为同一个单词Ιστορία(对应的拉丁字母为Istoria),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History。
根据第四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History第一义项即指“历史学”——对过去事件的研究;第二义项是“历史”——过去的事件,尤指从整体意义上来认识的过去事件;第三义项实际上是从第一义项中引申出来的——对过去事件的系统叙述。
可见,“历史学”和“历史”是其本义。
在西方历史学家对历史学的定义或解说中,history具体所指为何,一般应视具体的文本语境而定。
可以综合以上几种解释,把历史学定义为——以叙述为最终表现手段,对过去事件的系统研究。
而本人认为历史这个概念应该得到适度提升。
把整个人类的思维体系比喻为一个三维的模型,时间、空间、逻辑构成这个体系的三个维度,历史就是这个时间的维度。
历史学不是时间的秘书,而就是人类所认知的时间本身。
史学概论思考问题
第五章
第五章 社会历史旳基本性质 1,怎样了解历史发展旳统一性和多样性? 2,你对历史发展旳动力问题有何看法 3,应该怎样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旳问题?
第六章
第六章 历史认识论
1、什么是历史认识论? 2、什么是历史认识旳主体、客体与中介? 3、历史认识主体旳认知构造有何特点? 4、历史认识旳真理性怎样检验? 5、历史学使认识到达正确与精深旳机制是什么? 6、什么是历史认识旳社会实现?怎样看待历史学 旳可应用性?
第七章
第七章 史学措施论
1,讲述“历史旳措施”和“逻辑旳措施”。 2,什么是历史主义?。 3,何谓历史旳比较措施? 4,计量史学措施旳特点怎样?应该怎样防止其不 足? 5,心理史学措施有何特点?
第八章
第八章 治史功力与研究构造旳表述 1,什么是研究历史旳功力基础? 2,历史论断和史学评论应遵照什么原则? 3,史书旳编年体、纪传体、章节体各有什么优点、 缺陷?
优异精品课件文档资料
目录页
史学概论 思索问题
第一章
第一章 导论
1、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 2、历史学具有怎样旳特点? 3、史学理论在历史学科中有怎样旳主要地位? 4、爱德华·霍列特·卡尔以为:历史 “是目前跟过 去之间旳永无止境旳问答交谈”, 你怎样分析这 个观点?
第二章 西方史学理论旳发展
1、试阐明希腊、罗马时代旳主要史学观念及其主要代表。 2、启蒙时代旳主要代表及其史学观念怎样? 3、何为实证主义?何为客观主义?两者有何异同? 4、试析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旳文化形态史观 。 5、怎样分析柯林伍德所说旳“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6、试比较鲁滨逊“新史学”与年鉴学派史学观念旳异同。 7、试论年鉴学派旳发展历程、主要代表及其史学观念旳变化。 8、何为后当代主义史学?我们历史学应该怎样应对后当代主 义旳冲击?
历史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历史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有哪些在历史学研究的领域中,伦理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忽视的方面。
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研究方法和资料的运用,还关系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与呈现。
首先,一个突出的伦理问题是对历史资料的获取和使用。
在研究过程中,历史学家可能会接触到一些私密的、未经授权的档案或个人信件等。
如何在尊重所有者权益和隐私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这些资料,是需要谨慎考虑的。
例如,某些家族的私人档案可能包含了敏感信息,如果未经许可就公开并用于研究,可能会对相关家族造成伤害。
此外,对于一些受到法律保护或限制访问的资料,如未解密的政府文件,历史学家在获取和使用时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能通过非法手段获取。
另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历史是复杂多面的,对于一些有争议的人物和事件,如何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一个难题。
一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现代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评判过去的行为;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历史人物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比如,对于过去的一些征服者或统治者,他们在扩张领土和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可能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破坏,但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
在评价时,就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避免片面和极端的观点。
再者,在历史学研究中,还存在着对受害者的尊重问题。
特别是在研究战争、灾难和迫害等历史事件时,研究者需要以尊重和同情的态度对待受害者。
不能将他们的痛苦和遭遇仅仅作为研究的数据或案例,而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些经历的沉重和悲剧性。
比如,在研究大屠杀这样的历史事件时,不能以猎奇或冷漠的心态去对待幸存者的证词,而应该怀着敬意和对人类苦难的悲悯去倾听和理解。
此外,历史研究中的“选择性解读”也是一个伦理隐患。
有些研究者可能会出于个人的政治立场、宗教信仰或其他偏见,有选择性地引用和解读历史资料,以支持自己预先设定的观点。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历史学追求真相和客观的原则,还可能导致对历史的歪曲和误解。
在史料甄别中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在史料甄别中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目录一、内容概要...............................................2 (一)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 (二)史料甄别的意义与价值.................................4 二、史料实证的核心要素.....................................5 (一)史料的真实性.........................................6 (二)史料的可靠性.........................................7 (三)史料的全面性.........................................8 三、史料甄别的方法与步骤...................................9 (一)收集史料的方法......................................10 (二)鉴别史料真伪的技巧..................................11 (三)评估史料价值的标准..................................12 四、史料实证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3 (一)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策略............................14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史料应用..........................15 (三)历史考试中的史料甄别题解析..........................16 五、案例分析..............................................17 (一)经典历史案例剖析....................................18 (二)现代历史研究案例分析................................19六、挑战与对策............................................20(一)史料甄别中的常见误区................................21(二)提升史料实证能力的策略..............................22(三)跨学科合作与史料教学创新............................24七、结语..................................................25(一)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培养总结..........................25(二)未来展望与建议......................................27一、内容概要在史料甄别中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是历史研究与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历史学的科学性与真实性问题宋月华内容担曼文本分三部分,总结近年不断谈论历史学科学性问题的王个原因;分析了把历史学的科学性理解为真实性的诸种因量及科学和认识论发展的甘景;指出科学性的根本内容不在于事实本身,而在于该事实昭示的意义以及对它的客观解释。
也就是说,历史学的科学性首先指历史认识的科学性。
历史学的科学性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是,却长期困扰着史学界,成为史学家不断谈论的新话题。
近年来,不断有文章,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有人认为历史学的科学性在于它有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作指导;有人认为历史学的科学性主要是就其能发现阐明过去、说明现在、指导未来的规律而言;有人则把历史学的科学性完全等同于历史事实本身的真实性。
比如,发表于(华南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的。
试论历史研究的科学性”一文(以下简称扬文),即是如此。
该文认为:“历史研究科学性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性,即对历史真实的揭示。
历史学家所做的工作,实际上都是了解和说明历史真相的工作,对于史料和史实的研究如此,探讨历史规律亦如此。
”把历史学的科学性等同于真实性。
笔者不敢苟同。
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史学界诸位同仁。
近年来。
始终有人不断地谈论历史学的科学性问题,我认为有三个原因:首先,“文革”时期,“四人帮”以嫉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始作桶,暗放毒箭,大搞影射史学。
他们用主观杜撰的儒法斗争史来构筑蟹个中国思想史;借“批孔”大批“宰相儒”影射周总理;俗所谓“儒法斗争继续到现在”以“揪现代大儒”,企图打田一大批老干部,炮制所谓。
中央法家领导集团”以阴谋组阁;借“风庆轮事件”批所谓“投降卖国”的“儒”;借所谓评(水济)以宋江架空员盏,恶毒政击邓小平同志。
江育更借吹捧吕后、武则天妄想实现其现代女皇的梦想等等。
以历史影射现实,企团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枚。
o把史学践踏得不成样子,严重损害了历史学的声誉,使一门严肃的科学变成了他们搞阴谋的工具,沦为他们役使的婶女,窒息了历史学的发展。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为了肃清其流毒,为了解放思想、澄清是非,开始了对他们的深入批判,对这仲订尊革命旗号的极“左”思想开始了清算。
为了历史学的严肃性和独立性,历史学的科学性问题置又受到大家的普遍雹视。
关于这一点,杨文已经注意到了。
,因为过去强调党性或阶级性,招它们凌架子科学性之上,甚至认为越革命就越科学,破坏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歪曲、篡改甚至伪造历史,珐污了历史科学的声誉。
其次,近几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史学要为现实服务,出现了不尊重历史事实,将古人现代化、以历史比附现实托古改制,甚至因现实需要改铸历史的倾向,使历史沦为现实的注脚。
比如,一些热衷于全盘西化的人,用西方的发展道路来裁剪中国的历史,强中国就西方,抛售了种种奇谈怪论。
什么早熟沦、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论、不典型沦、超稳定结构论等等,都是这种戴有色眼镜的产物。
因为他们处处以西方人的脸孔照中国,必然造成中国人头发不黄、眼球不蓝,这个不是那个也不行。
由现实而及历史,使历史蒙受了不白之冤。
然而,他们的批判经不起推敲,根本不符合历史实际,缺少起码的历史常识。
比如,处于主张大力开放的善良动机,他们批判中国古代历来闭关锁国,从而造成了今天之闭关落后。
但是,只要稍行历史常识的入都会如;逻,八故始终足小国古代的主流。
不然。
几千年的民族大融合没法解释,盛唐长安的各国留学生没法解秤,三条婉蜒起伏、横直欧亚大陆、连续欧亚非三大洲的丝绸之路也没法解释。
针对这种连基本的史实都汉捣请进。
就育目闭幽发疆、乱作主张的“海派”学风,人们提出了质疑。
这是史学界重视历史真实,提阴历史科学性的又——个原因。
第三,从整个中国史学发展田程来讲,雹荣笔直书、求真、不6b不隐足—‘个传统。
从9:的起源来说,。
”字,许懊(说文解字)解彬为“史、记事者也,从又,持巾,中,正也。
”段五裁引(玉藻)人右史之育解释记事,以“君举必书。
良史节法刁;隐”解即中正。
江水则进而认为“个。
为育府之簿书,“凡官有簿书谓之中,故诸宙言治中受中,小司逮断庆民议狱之中,皆谓搏书,犹今之案卷也。
此中字本义,故革文书者,调之史。
”①既如此,更要求如实直书,所以,从史的起源及职能来说,如实直书、公正不隐这一点看的是比较清楚的。
从史家流传的故事巾,如南史氏、麓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故事,都说明捣历史研究是以求真为历史学的最高宗旨。
近人王国维曾赞曰:“国韧之学大,乾弱之学招,迫成以降之学新。
”o乾窥之学核在何处呢?乾船之学就是考26学,精就箔在考据上。
乾届学者拘泥于一字一句的点滴史实的考据,他们的根本宗旨就是刨根问底,恢复原来的面目。
主张读书耍跟如明月,大小批缪均不许放过。
考据之风遍及全国,史家不以考据即不足以齿诸史林,把史学引入到考据学之一边。
当时虽曾引起过章学诚文化史学的强烈反抗,但胚夫够树,仅溜氏之力用能抵此经风骤雨,考据之学顺势发展着。
直到回顿刚疑古求真,僻斯年建立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以及要把历史学建设得如同地质学、生物学一律的科学之箔神,实质上都是抱着同一宗旨的。
这种以考据为能事之风,影响中国近三个世纪,直到七十年代末仍有“回到乾易去”之议沦,史坛求其之风。
不可谓不盛。
本来十九世纪是自然科学大丰收的18纪,人文科学纷纷向自然科学贸齐,追求历史学的科学也就促成了科学性与真实性的天然结合。
这是把历史学科学性等同于真实性的第三个原因。
从整体上翟,这种强调科学之风与把历史学的科学性等同于真实性可以说且一脉相承的。
前两个原因是直接的近因而后’—个原因是内在的根本原H,。
在1:述背段”厂,把历史学的钠。
学性理解为真实做有一定道理,宵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
持先,以注的史学家所推祟的“直书”和“求真”,都是讲的一种史德、并不是史学的最高准则,更不是就史学的根本位务而言的。
比如,孔于认为“书法不隐”才是“良由”。
6I刘知几认为“吸而知其丑。
憎而知其镑,善恶必书,斯为实尿。
”⑥指出“如茵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咫,披我元件,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按名今古。
至若齐史之组赋,司马迁之述汉非,韦田仗正于吴朗,崔浩犯讳于旗国,或身膏斧销,取笑当时。
”刘知己对此非常赞许,认为象“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错之肆悄奋笔,无所阿容。
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o因为阶级社会,历史的者述解释权操持在统治者手巾,历史总是被歪曲,所以,史学家总是特别推祟那些敢于“荣笔直书”、拥有“宁为兰折玉碎,不作瓦砾长存”之钟律气节的良史。
这实际上是从史德的层面—2:营怠的。
不是就历史学的基本届性而亩的。
在西方也是如此,希罗多箔在写(希波战争史)时声明:“我的责任是在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并:11一定就相倍这些事实是真实的。
——我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酱作。
”②公元放二世纪欧洲员著名的史学家波里比亚,也是主张求真的。
他说:“‘真实,之于历史,正如双目之于人身。
如果挖去某人的双目,这个人统终身残废了;同样,如果从历史lh挖去了‘真实,,那么所剩下来的岂不都是无稻之淡。
”④这种求真、直书的传统,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姓史学家加以自勉的优秀美部。
都是就文学家所应有的史德这一思面而百的。
这种良好的史镕,当然要影响到他们的治史方针,必以求真为要务。
但是,这还不能算是—‘种治史的广泛原则,也不是就历史学的基本周性上来谈论科学性的。
至于后人据此加以推广,将这种质朴的.守真变成为穷根索源,以考据为最高目的治学思想,这是后来的事,此处暂且不论。
我们知道,历史作为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变化过程,是纷蟹复杂的,只追求一种史镕还远远不够,汇必须于历史有—“套醉学的认勿理念和手段,否则。
也必然同样台流于空谈。
五不雕不成拐.历史之原状即或能求出来,摆在面酣,如不借助于主体加以认识,仍不过是一堆毫无意义可育的废品而巳。
比如对于封建社会史,古代史学家始终颂扬着直书、实录,然而,如果我们没有唯物史观的锐利武器,不能指出剥削阶级的阶级局限,看不出他们仗警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之弊病;固守其窜句,必然弄不清历史之真相,反而会被潦赛的育词所迷惑。
所以,史锡只是一个史家所必备的索质之一,而不是全部。
当然,史德与史学家的才、学、识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更不是对立的,它们有内在的统一性。
有丰富的才、学、识三长,而不具备良好的史撼,不是一位优秀的史学家,而只有史穗没有系统的历史认知理论,更谈不上史学家。
竭正了这一态度,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赛的。
只讲史槐,以此代替一切,必然窒息历史学的发展。
所以,求真、真实是历史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并不能涵摄整个历史学,把历史学的科学没等同于真实性是一种误解。
其次,长期以来,强调科学性等同于真实性,实际上变成了一种教条主义的保护神。
历史研究当然霄婴科学性,但科学性决不等同于真实姓。
历史学是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如果离开了人的思想、理论的指导,追求一种绝对客观的“排除了主观”的纯粹历史,不仅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
要追求真实、客观就必须排斥主观的因赢,然而,历史学又不可能离开主观。
这样就使一批人相信只有经典作家说过的、肯定的才是科学的。
只有这种育论才可以指导历史研究,否则即认为是的科学或反科学的.盲目搭斥其他理论,拒绝史家的主观能动作用,控越发展,宣息了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一种教条主义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越洪真实,越追求真实,就势必越固守经典作家的柬句教条和格守一些具体的结论,就越排斥新思想,排斥研究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越燃越紫,最后就只舱卡住自己的脖子。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难物史观是正确的,它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我们历史研究的指南,但这不等于说,马克思、思格斯的一切具体结论都是正确的,更不能把它视为万古不变的教条。
再次,就历史的研究过程而言,把历史学的科学住等同于真实性,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
大家都知道,历史作为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变化过程,一去不复返,它到底是个什么样于,谁都不知道。
比如:3于之为孔于,已经过去,万古不变,但这个绝对的3于,我们永远不能知道。
历史上所知的孔于,是后1对于上述“不可知”的孔于的主观认识,因为孔于』貌怎样,谁都不知道。
孔于死后百年左右,通过(5语),我们可以看出,再传以三四代的糯家弟子把l子视为圣人,视为诲人不倦的大师,视为不得志的J才,看为中国传统与正统文化的提倡者,凡此一切1多少合乎百年前孔子在世时的事实,倒显得不那d重要。
所可注意的是,(论语)中所表现出的这个子于,正是战国初期政治社会开始大乱时,主张保守C求安定的儒家思想。
他们都希蟹借薯复古以安全食会,所以也就描写了一个好古博古的大师与圣人再进一百年到了战国晚期,如以(苟子>一书的孔3为代表,孔子已作为各国的摄相,七日而诛少正卯成风十足,是(论好)中历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