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论略

合集下载

史学概论·第一章历史学学科性质

史学概论·第一章历史学学科性质

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所谓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讨论的是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西方争论二百余年,中国也有近百年之久,还将继续争论。

讨论此问题的必要性:不是为历史学争科学或艺术的称号,而是借此说明历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弄清楚历史学应该研究什么,历史学者可以做什么,对历史学可以期待什么,不应该期待什么。

对历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也影响研究者采取何种态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

此问题非文字游戏。

第一节历史学的科学化有关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争论,始于历史学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科学。

历史学的科学化在西方发生在19世纪,中国则在20世纪。

在古典时代历史学没有被视为科学。

古希腊,科学是求得真知的学问呢,历史知识不属于“真知”,人们将其与“诗”并列,由缪斯女神之一克丽奥掌管。

人们看重的是史学的艺术功能(陶冶情操、提升智慧、提供道德评判依据)。

史家没有因史学不能跻身于科学的行列而烦恼。

中世纪,在西方史学是神学的分支,旨在世俗世界里证明宗教神学的合法性,为神学作佐证与诠释。

18世纪自然科学获得飞速发展,数学、力学的发展实现了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牛顿提出的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革命。

化学、生理学、地理学等也相继成立。

这些改变了世界。

恩格斯说“18世纪综合了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

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得到了清理,它们有了头绪,有了分类,彼此之间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了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了起来。

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只是在18世纪(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才取得科学的形式。

”(《马恩全集》第11卷第656~657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自然科学成为一切学问成功的典范,其他的学问向其看齐。

19世纪是“史之自觉”的世纪,史学要求摆脱哲学而独立,于是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开始科学化历程。

史学通论-2012

史学通论-2012

名词解释:一、司马迁《史记》1.《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皇帝时代,下至汉武帝狩元年三千多年的历史。

2.《史记》全书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列“二十四史”之首。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继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234西方古典史学)1.《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体现了科学的批判精神的历史学著作。

是以发生在希腊境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为题材写的一部史学作品,共8卷,按时间顺序,记述战争背景、原因和经过。

战争最后七年的史事是由其他史学家续写的。

2.修昔底德与希罗多德和色诺芬被史学界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家”。

3.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表现出了科学的史料批判原则和历史求真原则。

他注重获取历史真实的目的,在于实用,即为现在和将来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4.修昔底德的历史观念中还流露出刻骨的人本思想。

在摒弃神意和天命在自然现象乃至人类事务中的作用和反对人们迷信神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人本身的力量和价值。

是西方历史上较早从经济角度来解释历史的史学家。

三、波里比阿《罗马史》1.《罗马史》共40卷,以罗马的武力扩张以及政治制度为中心,主要叙述了长达120年的三次布匿战争,同时,该书也兼述了罗马帝国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的发展。

目前只有前五卷是完整的。

2.《罗马史》中讨论了与罗马政体相关的政治学问题。

他提出了一个政体循环的理论,即历史运动是伴随着六种政体按既定秩序不断地循环往复而开展的。

这六种政体及其排列的先后顺序是:君主制、暴君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极端民主制或暴君政制。

罗马政体之所以优异的原因是,它把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这三种好的政体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

略论历史学的分科及其科学性

略论历史学的分科及其科学性

略论历史学的分科及其科学性作者:叶枫来源:《神州》2012年第30期摘要:历史学有两种分科方法。

一种是与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门类学科交叉,产生出相关学科,第二种分科方法,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分科方法,不是从门类的角度,而是从认识过程的角度,对历史学所作的划分。

本文对这两种分科方法分别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历史;分科方法;历史学有两种分科方法。

一种是与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门类学科交叉,产生出相关学科,如历史学与政治学交叉,产生出政治史;与经济学交叉,产生出经济史;与法学交叉,产生出法制史;等等。

这种分科方法是人们所熟悉的。

第二种分科方法,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分科方法,不是从门类的角度,而是从认识过程的角度,对历史学所作的划分。

一、从分层到分科本文所说的分科,实源于史学理论研究中所说的分层。

按照张耕华先生的说法,“在我国,有意识地对历史学的学科性质作分层界定,可以追溯到20世纪前期的刘节、雷海宗等学者,但真正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则起于80年代中期以后,姜义华将历史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历史事实的认定)、知性认识(历史过程的复原)和理性认识(历史规律的探寻)三个层面。

刘泽华则分为史事考实、规律概括、史学评价三个阶段。

何兆武将历史学分为‘历史学Ⅰ’和‘历史学Ⅱ’”(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第54页)。

本文认为,在我国,对历史学明确进行了分层界定的,是何兆武先生和张耕华先生本人。

对历史学进行划分,是称为分“层”好,还是称为分“科”好。

本文认为,称为分“科”似乎更好一些。

“层”,有一事物内部之分的含义。

一般来说,谈“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层次”,也就是同一事物内重叠的部分,因此,每谈到“层”、“层次”,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作为整体的那个事物,其次才是“层”、“层次”本身。

而谈“科”,情况就不同了。

在现代汉语里,“科”首先是指“学术或者业务的类别”,与“层”相比,“科”表达了较强的独立性。

谈“科”,人们想到的会是“科”本身,而较少涉及包括“科”在内的那个整体性事物。

0902史学概论

0902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第一讲历史是什么十六冰夜整理一、“历史”的三层含义问题:“历史”一词在实际运用中有哪几层含义?1、语源:中国古文字中的“史”的内涵的演变:由官职名称到历史记载希腊文(historia:finding out找出,发现,查明。

Narrative history)——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综合起来看,“历史”一词的初义是指历史的记载而言,历史指往事本身是后赋的含义。

2、历史的三层含义第一,它指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过程,或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历史,即作为历史研习者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的历史。

第二,它指人们的历史认识或作为历史认识中集中成果的历史著作,即作为认识主体对客观历史过程进行重建的主体化的历史。

第三,它指历史这门学科。

二、客观存在的历史1、它指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过程,或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历史。

例证:希波战争、陈桥兵变、秦始皇兵马俑。

2、历史与时间从天文时间的角度看,凡是过去的都是历史,没有价值的内涵。

从社会时间的角度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某一点“时间”之前与之后的历史具备了不同的意义。

3、历史与现实(1)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将来的历史。

(2)区分历史与现实的标准(3)撰写当代史可能要遇到的风险。

钱大昕(1728年—1804年),清代史学家、汉学家。

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

汉族,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

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公推钱氏为“一代儒宗”。

4、历史的内容(1)政治史学的观点:“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

”——弗里德曼“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8页,1991年。

弊端由于传统史学充满政治,军事的内容,不仅不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也难以做到政治的借鉴,因为历史发展非常复杂,不仅仅局限在一类特殊的事件。

试论当前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_时代性_问题_李卿

试论当前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_时代性_问题_李卿

归纳概括 , 指出其富有时代性的变化 , 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 面 。 增强 了与社会 进步联系 的课程 内容 。 比
如在必修课程 《 历史
中 , 增加了 “国有企业改革 ”、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的内容 , 以及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美国等国家为例 , 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中 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史
是 , 笔者对 《 高 中课标解读 》 中 “时代性 ” 问题的解
释 , 以及其所说的为 了突出时代性 而在课 程 内容方 面所
发生的变化则 有诸多疑问 , 下面就逐条列析 。
· ·
简述欧 洲共 同体的形 成 、 日 概述 欧洲 联 盟 的诞 生 和 发展 , 本 成为世界 经济 大 国和 中 国 解析 欧洲联 盟 在世 界 多极 化 进 的 振兴以及 不结盟 运动 的兴 兴 程 中的角色和作 用 。 选修三 起 , 了解世界 多极化 趋 势在 在 曲折 中发展 。 必修
从两个课程标准的 内容 上看 , 历史课 程和思 想政 治
从概念和课程性质上看 , 历史和政治的关系很密切 , 很 难截然分开 , 但总的来说 , 历史更强调过去 , 强调过程 和规律 , 强调历史为现实政治服务 而政治更 强调 当 前 , 不过政治要借鉴历史 。 我们对历史和政治的概念及
能得到 很好 的体 现 。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中图分 类号
历史课程 内容
文献标 志码
时代性
文章编 号 一 一 一
“ 在 内容的选 择上 , 应 坚 持基础 性 、 时 代性 , 应 密 切 与
一 、 历史课程 中 “时代性 ” 问题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和社会 发展 的联 系 , 关注学 生生活 , 关 注学生 全面发展 ” 在 “ 课程设计思路 ” 中写道 “在初 中历 史

论述题史学通论正式版

论述题史学通论正式版

论述题一.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学的三重属性:科学、艺术、文化1,历史学的科学属性。

1】历史学并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从讲求证据和发现历史的真实这个角度来看,历史学具有科学的属性。

2】虽然历史学没有自然科学的严格定律,但却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都从事实出发,讲求证据,以求真为目的,并注重历史认识的可证实性和客观性。

3】即使历史学家的陈述常常不是百分之百的真实,其发现真实的程度仍然是衡量历史学家工作的根本尺度。

4】历史学遵循科学、实证的原则。

2,历史学的艺术属性。

1】说历史学是艺术,是指历史与艺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无论中外,都有“文史不分”的传统,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历史学具有艺术的特质。

2】历史学的艺术特质或属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历史著作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表现形式都属于艺术的范畴。

第二,历史学家在借助于史料叙述历史情境、描写历史人物时,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3】历史学家需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4】不过,历史学的艺术追求需要以史料和证据为基础,否则,历史与小说无异。

3,历史学的文化属性。

1】历史是一种文化现象。

历史著述是历史学家文化立场的演绎。

历史学家总是带着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念进行历史认识和价值判断的。

2】历史学的认识是文化理解问题。

许多历史认识要放在文化的视角下来进行考察。

3】我们无法摆脱历史学家主体因素的影响,更凸显出历史学的文化属性。

4】不过,无论在何种文化视角下进行的历史认识,都必须以依据史料所做的事实判断为基础。

二.历史学的功用作用一、历史学的记忆与认识功能1】保持人类对以往经验的群体记忆,帮助记忆者认识自己是谁,自己的潜力与局限,自己与他者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

帮助居住在同一个民族和族群的居民认识到他们共同的文化起源和生活经历,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感,保持一种强固的凝聚力,使得这个民族或国家得以顺利地存续、发展下去。

2】一个民族所保持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兴盛不衰的精神源泉。

文章-历史学科特点探索

文章-历史学科特点探索

历史学科特点探源2008-02-24 07:48:25 作者:洛阳大学师范学院朱继军简介: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各门学科都在各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着新课程的实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学科的特点、定位何在?如何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为学生全面、长远的发展服务?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各门学科都在各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着新课程的实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学科的特点、定位何在?如何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为学生全面、长远的发展服务?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学科性质:科学乎?非科学乎?历史学是否是科学的问题,在西方已讨论了两百多年,在中国也争论了将近一个世纪。

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兴起,史家大量引进西方的史学理论,对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历史学能否成为科学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概有历史学科“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超科学”或“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科学”说等不同观点。

虽然有诸多争论,但有一点却毋庸置疑,历史是指已经发生的现象或过程,那么,它在时间上有已逝性,在空间上有不可接近性,而且历史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不可重复的特点,与大多数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的无时空差异性、重复性有很大差别,这决定了历史认识在方法和途径上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不同。

历史学不会像自然科学那样有着十分严密的确定性和可控性,思维逻辑中或然性的比例较大。

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正事反做”“歪打正着”的情况比比皆是,而纯粹的、线性的演进关系却微乎其微,现实中事物的发展又以网状关系者居多。

从这一点来讲,历史学习始终应该有一种既善于理解,又绝不盲从的态度,有一种实证求索的态度,绝不能人云亦云,盲目地把教科书、专家学者、权威结论视作“圣经”“圣人”和“圣言”,要养成“不唯上,不唯书,只求实”的习惯,努力改变过去“以论代史”“以论带史”的不良学风,学会用事实说话,这才是治史的根本所在。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_笔记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_笔记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二、历史学理论篇 (5)2.1 历史学是什么? (6)2.2 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7)2.3 历史学的功能与价值 (8)2.4 历史学的流派与研究范式 (9)三、历史研究方法篇 (10)3.1 传统历史研究方法 (11)3.2 现代历史研究方法 (12)3.3 历史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13)3.4 跨学科研究方法在历史学中的应用 (15)四、历史学研究实践篇 (17)4.1 史料研读与分析 (18)4.2 史实叙述与解释 (20)4.3 历史事件与人物评价 (21)4.4 历史教育与传播 (22)五、历史学与现实关联篇 (23)5.1 历史对现实的启示 (24)5.2 历史学的社会影响 (25)5.3 历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26)六、总结与展望 (27)6.1 本书主要观点回顾 (29)6.2 对历史学发展的思考 (30)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1)一、内容描述当我翻开这本《历史学理论与方法》时,仿佛打开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启迪的新世界。

这本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学的基本理论,还深入探讨了各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为历史学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指导。

书中首先介绍了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我对历史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它详细阐述了历史学的主要分支和研究领域,如考古学、古代史、近代史等,使我对于历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理论部分,本书着重介绍了唯物史观、唯心史观、法国年鉴学派等重要的史学流派和理论,让我对于历史学的解释框架和方法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书中还涉及了历史学的功能、价值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问题,使我对于历史学的重要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方法论部分,本书介绍了历史文献研究法、历史地理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为我提供了许多实际的研究工具和思路。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历史资料,还可以提高我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6*5=30)(1)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2)循环史观: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念。

循环史观发源于古中国、埃及、印度、两河流域,而在中国有着重大的发展和体现,该观念早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如孟子中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飞跃,周而复始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对实际是有害的。

(注意:该题是由本人自己解答的)(3)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该学派提倡秉笔直书与如实客观,通过史料批判检验,由此再现历史;其历史编纂出的历史著述特点是偏重叙事、描述,并非分析、概括,而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

(4)年鉴学派:是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所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在布罗代尔时代,转型是19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5)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6)《廿二史札记》: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是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它总结历史变化规律,注意揭露历史上的弊政和当权者的罪恶。

(7)百衲本:书籍出版术语,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

历史知识的性质及地位

历史知识的性质及地位

历史知识的性质及地位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历史知识的教学,就是常说的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的基本知识。

这一任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知识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因素。

……没有历史知识,历史作为研究人类往事的一门科学,就不能实现其职能。

”①然而,对这一任务的认识和理解,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本拟从历史教育学的角度,谈谈中学历史知识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

一、中学历史知识的性质及特点什么是历史知识?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时难免被忽略或误解。

比如,常有人以为历史知识就是指历史本身所发生的事,从而把历史原本与历史知识混为一谈。

从认识论的角度上去考察,历史原本与历史知识的关系,是客观实在与主观认识的关系。

所谓历史知识,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认识。

正是历史认识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性质与特点。

因此,人们在论述历史知识时,实际上是在论述对历史的认识;历史教师传授历史知识,实际上是在传授对历史的认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在学习对历史的认识。

首先,我们看看“历史”这一概念。

无论在中还是在西中,“历史”这一概念至少含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指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二是指对过去所发生事情的了解及认识。

平时我们在用“历史”这个词时,常常是从比较泛指的意义上使用的,也就是把“历史”的这两种含义混用,比如大学的“历史系”,并不是指“过去”的系,而是指对过去进行研究的“历史学”的系。

“历史”这一概念的两种含义,后一种是更为主要的,这是因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只有被人们了解和认识才有意义。

马克思认为:“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但历史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的,因而它作为产生活动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产生活动。

”②从这一意义上讲,所谓“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在人的意识上的反映,是对过去的主观认识。

我们再看看什么是知识。

对“知识”的定义,比对“历史”的定义要更为单一。

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历史)

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历史)

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历史)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历史)教材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基础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一、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一)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1.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打下基础。

3.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进步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增进学生周全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经由过程严重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经由过程高中历史课程的研究,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肉体;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题目、解决题目;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干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历史运气。

经由过程高中历史课程的研究,培养学生健全的品德,增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中学历史课程的理念★★★(一)初中历史课程的理念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对历史学的新认识

对历史学的新认识

对历史学的新认识摘要:本文主要阐释了对历史学的内涵的新认识,即史学家多角度全方位的诠释历史,各种观点相互交流借鉴,历史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历史学的根本任务既要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抽象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到客观历史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不能满足于定论。

关键词:历史学;客观;现实;诠释历史在任何时候都是丰富多彩的,但历史学不一定是丰富多彩的。

如果仅仅满足于所谓的定论,迷信所谓的权威,在前人的成果上徘徊不前,这样的历史学便是一潭死水。

一、历史学的客观实在性内涵二战期间,面对德国法西斯的铁蹄,马克布洛赫眉头紧锁、掩卷沉思。

他在为祖国命运忧虑,同时也在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沉思。

他的儿子向这位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代表了许多对历史学不了解的人的疑问,尤其在祖国沦亡、国难当头的情况下。

在布洛赫看来,这个问题切中了要害,是对史学存在的理由而言的,他“远远超越了职业道德之类的枝节问题,事实上,整个西方文明都与之有关。

”○1如果不能圆满的回答这个问题,历史学的处境会更加窘迫,因为一门学科连存在的理由都没有,它还有什么吸引人的魅力?由此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开始了为历史学的辩护。

一门学科要特别地为它辩护,而且是由一位大师写成论著的形式,可见这门学科处境有多尴尬,人们对它的误解有多深。

历史学有一个特殊性,很难给它下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些史学家断言,给历史下定义比撰写史书还难。

甚至有人说,古往今来,有多少位史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历史”的定义。

朱本源在《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开篇即列举了众多学者对历史学的定义,达20多种,这说明了历史多么难于把握。

“历史学不像精密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学、数学那样,有着某一学科的‘科学共同体’所一致同意的该学科的定义。

”○2确实,“历史”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专业历史学家的著作中,都经常被模糊地在几种意义上使用着。

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里是很难见到的。

虽然对历史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公认的。

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

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

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2008-04-16 张海鹏摘要: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

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

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

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

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

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20世纪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来说,是开端的世纪,是转型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也是收获的世纪。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0世纪中国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传统中国历史学中分离出来,30—40年代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服务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倾向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占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逐渐占了主导地位。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是学术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半个世纪以前,中国近代史研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是不被看重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史研究成为显学,不仅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在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教育学要点

历史教育学要点

1、历史教育学历史教育学是以实证为基础的富有实践意义的独立的教育理论学科,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有关学科对历史教育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2、基础的历史知识是指在中外历史各个发展阶段中,最能体现其基本面貌、基本特征的带有主干性质的确定无疑的那一部分历史知识。

3、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分为事实性概念和理论性概念。

4、历史规律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反映。

它指明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5、智能指智力和能力。

智力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综合性的潜在的人脑机能。

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某些活动的个性心理特点的综合。

智力一般体现为内在的认识力,能力则一般体现为外在的实践力。

由于智力和能力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因此,我们常把二者合并起来称为智能。

6、历史教学大纲是国家教委根据教学计划统一制定颁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指导教学工作的纲领性的文件。

它指出了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规定历史课的知识体系、中心内容和范围等,对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7、历史教科书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由专家编写出来。

它全面地反映了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的历史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和智力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历史教学大纲内容的具体化。

它既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凭借,又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的基本依据。

8、历史教学过程即历史教学遵循历史教育目的和任务,领导学生学习历史教材的过程。

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9、实例论证法这是先提出命题(结论),再以具体史实加以解释说明来明确历史概念的方法,适用于阐明名词性的历史概念。

10、分析综合法形成历史概念的过程中,是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分析是把一个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分析历史学的学科性质与边界

分析历史学的学科性质与边界

分析历史学的学科性质与边界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既有其独特的学科性质,也有一定的学科边界。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学的学科性质与边界,探讨历史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历史学的学科性质首先体现在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上。

历史学主要研究过去的人类社会,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它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历史学者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搜集和分析,重建历史的过程,并提供对过去的解释和理解。

因此,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在于其对过去的关注,并通过对过去的反思来揭示和理解当下。

其次,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还体现在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上。

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田野调查、考古发掘等多种形式。

文献研究是历史学最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和分析,重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情况。

田野调查则强调对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环境的实地考察,通过对现场遗址的发掘和调查,获取更为直观的历史数据。

考古发掘是历史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的挖掘,揭示出古代社会的面貌和发展轨迹。

这些多种研究方法共同构成了历史学的研究体系,使其能够逐步还原和理解历史真相。

历史学的学科性质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历史学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历史的价值意义上。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过去的思考和解读,具有哲学性的特征。

历史学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关系则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研究上。

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是当代社会和人类行为的规律,而历史学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可以提供对当代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参考和启示。

然而,历史学也有其学科边界的存在。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人类社会,因此它的关注点主要在于过去。

与之相对的是,历史学的研究并不包括未来的预测和规划。

此外,历史学关注历史事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并以此来解释和理解历史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发展历程与学科属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发展历程与学科属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发展历程与学科属性文/付祥喜鉴于目前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学科属性尚 未形成一致认识,本文梳理总结现代文学史料学发展历程 (至今尚无人做过),探讨和明确其学科属性,阐述其应 用性,同时指出现存问题及研究方向,希望能为现代文学 史料学学科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提供总体框架性的指导。

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发展历程(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 学”的倡议及其响应1985年,马良春发表《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 料学”的建议》,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将“现代文学史料 学”予以学科化的倡议,这标志着现代文学史料学建设开始提上日程。

马良春的倡议很快获得一些响应。

1986年,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朱金顺《新文学资料引论》, 在当时即被视为“对马良春同志一再呼吁建立的新文学 史料学是个实在的推动”。

1989年,樊骏发表《这是一 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工作的总体考 察》,指出现代文学史料工作取得的突破迸展.“不仅是 现代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完整的成熟的学科所不可或缺的, 同时也标志着史料工作开始成为这N 学科中一个有自己的 理论和体系的分支”。

此文被视为"现代文学史料学这个 分支学科的里程碑式的著作”(严家炎)。

进入21世纪,国内人文学术经历90年代的“喧嚣”之 后,在沉潜、冷静中发生深刻变迁。

文学史料工作异乎寻 常地受到普遍重视,学界涌现出“史料热”。

不但“建立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倡议重新受到关注、得到积极响 应,甚至有学者指出:“有必要强调和提出‘当代文学文 献史料学’问题,在研究思路、格局、向度和方法上进行 一次带有革命性意义的重要‘战略转移’ ”(吴秀明)。

虽然并非所有人部赞同把史料学的地位抬升到“重要‘战 略转移’ ”的高度,但是“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 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二) 21世纪初期现代文学史料学的理论建设21世纪初期,现代文学史料学理论贫乏被提出和强 调,理论建设滞后于史料研究实践的严峻局面在一定程度 上得以缓解。

第二章 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章   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一、历史学的实证属性 历史学是一门基于证据的学问,“ 历史学是一门基于证据的学问,“历史研 究不是研究过去,而是研究过去所留于现 在的痕迹” 在的痕迹”。 杜维运:历史既不是往事,也不止于是往 事的记录……历史是研究往事的学术。 事的记录……历史是研究往事的学术。 考订材料、审查证据,永远是历史学的基 础工作。
“自然现象”背后没有什么东西可供追查, 自然现象” 而“历史现象”背后却有挖掘不尽的思想、 历史现象” 动机、考虑、构思等等。 一个自然过程仅仅是各种事件的过程,而 一个历史过程则是各种思想的过程。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伍德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伍德
三、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之间的异同 (一)历史学的基本方法——体验与理解 (一)历史学的基本方法——体验与理解 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观察” 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 “实验”,历史学接近和进入历史本身的 实验” 基本方法、基本途径应该是“体验” 基本方法、基本途径应该是“体验”和 “理解” 理解” 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又不能重复的。 历史研究的深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 历史学家对人性体验的深度。
揭示历史真相,如唐朝曾称臣于突厥。 纠正历史不实记载,如对曹操之评价。 二、历史学的诠释性质 历史学的首要任务是收集资料、厘清事实, 但历史学并不等于只收集资料、厘清事实。 历史学包括两个层面:史实认知层面和史 实阐释层面。
历史是史家从编年纪事中选择出来的“ 历史是史家从编年纪事中选择出来的“事 实”与史家思想融合的结果。 史实不仅要叙述事实的实然,更要解释它 的当然与所以然。 曾巩: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 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 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 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二、史学对象和事实与科学对象和事实之 间的差别 (一)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过去” (一)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过去”的事 实 自然科学可以直接面对和研究确定的、能 感知到的事实,而历史研究无法面对“ 感知到的事实,而历史研究无法面对“过 去”本身。这是历史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 差异。 “如实直书”只是一个“高贵的梦”。 如实直书”只是一个“高贵的之下。 (二)历史学家的想象 麦考莱:一个完美的历史学家必须具有足 够的想象力,才能使他的叙述既生动又感 人。 历史留给我们的只是片断,我们必须使历 史连贯,想象力的发挥那是少不了的。

略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略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等。 1 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 2 受苏联教育模式 的影 响, 目前 , 我国的教学模式一 个最 大的 特点就是应试教育 , 很多学科在开展过程 中 , 都是 围绕着各 种考
试 来 进 行 的 。考 试 作 为 一 种 评 价 方 式具 有 客 观 、 正 、 公 可控 性 强
等优点 , 在教学评价 中占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 , 而 , 然 如果单一地依 赖考试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 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 往往容易产 生很 多负面效果。例如 , 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 , 教师过分强调考 试 重点 , 学生学 习时总是 盯着考试 内容不放 等等 。在 这种情形 下, 要想学好知识 、 培养能力是很难的。 1 对于历史学科的看法存 在误 区 . 3 在很多人 的观念 中 , 任何事物都在 不断发展 , 唯有历史是 固 定不变的 , 毕竟 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是可 以改变历史 的。事 实上 , 这种观念并不科学 。虽然历 史的具体史实是 固定不 变的 , 而 , 然 历史毕竟 是过去 的东西 , 不是每 一个历史 事件都 为当代人 所亲
为夏朝 的建立者。相较于具体史实 , 史观念的 变化 会 加 历 频 繁。伴 随着社 会的发展 , 多历史观念都在 断地发 变化 , 很 即使是在同一时期 , 站在不同的立场 , 采用 不同的视角 , 结果 也会 导致观念存在差 别 , 因此 , 历史观念也像其它 事物一样是在 断 地变化发展的。例如在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时 , 在早期的
教 师 由于 缺 乏 必 要 的 经验 , 上 课 的 时 候 过 分 强 调 “ 学 生 为 中 在 以 心” 而忽视 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 主导者的地位 , 因此在教学 中往 往会出现很 多问题 , 像是教学 内容偏离轨道 、 教学效果差强人 意 、

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 摘
要】我 国史学界对历 史学的属性争论 已近一个世纪 , 至今 对历史学的属性尚未达成统一的界定。但
近 些年 来我 国史学界 形成 一种 占多数的观点是 : 历 史学既是 科学又是 艺术 , 但这 并不是说 对这 个问题 的争论 已
经结束。文章的观 点和立场是 : 历史学不但是客观的 , 还是科 学的且带有 艺术性的 , 但客观 、 科学是主要方 面, 艺
久, 二十世纪前 期我 国史学 界主要讨论 的是 : 历 史学是科 学还是艺术 , 由于长期 的思想僵化和史学理论研究 的停滞,
的定论 , 笔者才疏学浅 , 自然不敢 在此妄下定论 , 但应该
持有 自己的看法 或应该站在某一种看法的立场上。对历史
学 的属性持何种态度 , 这关乎到如何进行历史 研究 以及会 得 出什么样 的结论 , “ 不了解历史学 的性 质 , 就很难真正把 历史研究搞好 ” 1 3 1 。因此 , 作为历史研究者 , 应该对历史学的
这 种 艺 术性 的作 用不 容 忽 视 。
【 关键词 】历史学; 属性 ; 科 学; 艺术 【 中图分类号 】 K 0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3 0 3 6 ( 2 0 1 6 ) 0 6 - 0 0 6 5 - 0 2
西方历史学界对 于历史学 的属性 的争论 由来 已久 , 西 方史 学理论 和史 学研究方 法的 引进 也 引起 了我 国史 学 界 对这一问题的争论 。历史学是科学还是非科学 ?是科学还 是艺术? 无论中外 , 至今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定论 。 有 的人认

6 5・
关于人类社 会过往发展 过程的学 问 , 也有 人称之 为“ 历史 解释学 ” 。第三 , 历史学 的任务是什么?史学界对 于这个问

对历史学的新认识

对历史学的新认识

对历史学的新认识摘要:本文主要阐释了对历史学的内涵的新认识,即史学家多角度全方位的诠释历史,各种观点相互交流借鉴,历史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历史学的根本任务既要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抽象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到客观历史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不能满足于定论。

关键词:历史学;客观;现实;诠释历史在任何时候都是丰富多彩的,但历史学不一定是丰富多彩的。

如果仅仅满足于所谓的定论,迷信所谓的权威,在前人的成果上徘徊不前,这样的历史学便是一潭死水。

一、历史学的客观实在性内涵二战期间,面对德国法西斯的铁蹄,马克布洛赫眉头紧锁、掩卷沉思。

他在为祖国命运忧虑,同时也在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沉思。

他的儿子向这位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代表了许多对历史学不了解的人的疑问,尤其在祖国沦亡、国难当头的情况下。

在布洛赫看来,这个问题切中了要害,是对史学存在的理由而言的,他“远远超越了职业道德之类的枝节问题,事实上,整个西方文明都与之有关。

”○1如果不能圆满的回答这个问题,历史学的处境会更加窘迫,因为一门学科连存在的理由都没有,它还有什么吸引人的魅力?由此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开始了为历史学的辩护。

一门学科要特别地为它辩护,而且是由一位大师写成论著的形式,可见这门学科处境有多尴尬,人们对它的误解有多深。

历史学有一个特殊性,很难给它下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些史学家断言,给历史下定义比撰写史书还难。

甚至有人说,古往今来,有多少位史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历史”的定义。

朱本源在《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开篇即列举了众多学者对历史学的定义,达20多种,这说明了历史多么难于把握。

“历史学不像精密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学、数学那样,有着某一学科的‘科学共同体’所一致同意的该学科的定义。

”○2确实,“历史”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专业历史学家的著作中,都经常被模糊地在几种意义上使用着。

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里是很难见到的。

虽然对历史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公认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论略.txt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

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

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人生三难题:思,相思,单相思。

本文由小时只了了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论略徐兆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872) [摘要] 对于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的认识, 中外学者观点各异. 这些看法可以最终划分为两类,即历史学学科属性的科学说与非科学说.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唯物史观以来,历史学的研究就开始在科学的轨道上不断进步.但是,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同时也不能误解和歪曲这个理论.加大对于唯物史观研究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正是对历史学学科性质"非科学说"的有力回应. [关键词] 历史学;学科性质;科学说;非科学说 [中图分类号] D641;K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5)05-0007-07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 这个问题是研究者们基于把握历史知识的特性, 规范历史研究的程序与方法, 判断历史研究的可信性和真实度等思考而提出来的.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无疑是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成为推动历史学学术观点创新, 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的关键所在. 一切科学,包括了自然史和人类史.第二种是指研究社会现象的诸学科,即社会科学,泛指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研究各种社会历史现象的诸学科. 在这种用法中,有时包括了哲学在内,有时则不包括哲学.第三种即通常意义上使用的, 专指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的历史学. 断定历史学是科学的根据有二: 其一是它的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 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 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作为历史存在,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它不以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 其二是它所承担的任务. 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是一种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 根据上述两条, 历史学就具有了一般科学所具有的科学性. "科学"说还包括以下几种不同的界定: 第一,一般"科学" 说.史学是一门反思的科学, 是对各种具体历史研究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2005 年第 5 期(总第 77 期) 7一,关于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主要观点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中外学者观点各异,流派纷呈;有些观点甚至长期对峙,难以统一.现择要撷取影响广泛的几种成说,以便论述: 1. "科学"说唯物史观认为, 历史是过去在客观上存在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 是在历史研究者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 历史学的使命就在于科学地揭示客观存在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 "历史科学"有三种用法:第一种是马克思,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考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提出的科学概念, 泛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二,特殊"科学"说.史学是一门具有特殊性, 综合性, 整体性和真实性等显著且重要特征的具体的和实证的科学. 第三, "整合学"说.史学是一门以科学性为基础的内在地融合了实证性,抽象性,价值性,艺术性的整合学. "非科学"说 2. 科学研究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得到基本材料,然后进行归纳,判断,推理得出假设,再重新回到实际中反复检验而得出结论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是不具备这些要素的,尤其是不可能检验的.在历史中材料也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和客观的, 实际上均已渗透着人们的意识,而科学所用的材料大都是没有思想的,客观的.历史最终得出的是观点,思想,历史缺乏思想就不是历史,而只是与我们无关的,已经发生过的事实. 而科学最重要的是结论, 就是原理, 公式, 法则,科学结论帮助我们改造自然.虽然现在历史学已经借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但那只是形式上的改进,无法改变它的性质.历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 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客体的规律性不受研究者的影响, 客体具有可重复性;而历史学研究的客体是人,人通过认识的提高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进而使人类社会的规律性不断变化,历史呈现出偶然性,特殊性, 杂乱性.历史存在相似性,但是绝对没有重复性.这就决定了历史学与科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 历史学的客观性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 二者所使用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也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历史学不应盲目地追随自然科学,而应当走出自己的研究之路. 3. "人文知识"说就学科个性而言,历史学是一门科学,遵循着从事实中得出结论,引出规律的研究途径;就表现形式而言,艺术对史学有重大影响. 历史学是一种人文知识(Geisteswissenschaft) , 而不是自然科学( Naturwissenschaft)意义上的那种科学.历史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乃是客观存在;但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理解和表达(这是历史学) , 则是历史学家心灵劳动(或活动)的结果,是要取决于历史学家的人生体验的.这种认识,理解和表达, 属于人文世界,是人文的.历史学之所以成其为历史8 2005 年第 5 期(总第 77 期)学,全恃这种认识,理解和表达赋予它以生命.而历史学家永远都渗透着,饱含着种种非科学的,非纯理性的格调和色彩.即使是历史学中的原始数据,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到这些人文因素的加工或扭曲, 因为历史学家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他的思想不可能总结万有,包罗万象.历史学家的理解终究只能是限于他本人的体验与思想的范围之内, 他本人所可能思想与理解的经验对象之内, 他的历史构图只能限于他的思想水平之上,他的表达只能限于他的表现能力之内.所以,历史学比科学既多了点什么,又少了点什么.历史学既有其科学的一面,又有其非科学的一面.历史学(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因为是科学的,所以它不是反科学的;又因为它是非科学的,所以它就不是,或不完全是科学的.恰好是这两个方面的合成,才成其为历史学. 历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它与自然科学是有区别的.之所以说它是科学的,是因为它研究和反映的历史是客观的,而且在努力反映客观的历史事实.历史学就学科而言是一门科学, 就表现形式而言又应该是一门艺术,应该把它写得像艺术作品,让人爱看,从中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 4. "艺术"说最先从艺术角度对"科学的"历史学发难的是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1866—1952 年).1893 年他写出题为《纳入艺术概念之下的历史学》的论文,从根本上否认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他认为, "历史学只有一个责任,即叙述事实" ,叙述单独的,互不联系的个体事实,而对个体的描述恰恰是艺术的天职,历史学甚至连"描述性的科学"也算不上.它是一门艺术, 但又不止于艺术.因为,艺术是对可能的事的表述和描绘,而史学则限于对发生过的事加以描述.所以, 史学是一门研究过去真实的艺术. 英国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学的不变的性质"就是讲故事,历史学永远是叙事的艺术" . 5. "记忆库"说历史的认识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思考. 历史学原本是人类经验的总汇注,总归纳,总观照,其存在, 延续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保持人类经验的多元歧异性.历史提醒我们,现实正在进行,正在发生的事件,只是人类诸多可能性中非常微渺的一小部分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已.历史学帮我们保留这些好的,坏的可能性,不让我们完全遗忘.当环境有所改变时,我们总是可以到这个庞大的数据库找到一些无论是防弊或兴利的暗示. "事件"说 6. 历史就是往事;历史学就是关于往事的追溯.历史的含义指人类所经历,所创造的一切,是人类的全部过去(历史的本体) .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事件(影响国家和民族的事件)的编年纪录之学科,它奠定于对原始史料的考证基础之上, 并对这些事件的缘由做出解释.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 7. "史料"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史料学就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 8. "非独立学科"说历史学从 19 世纪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一体化趋势是学术史发展的必然.学科界限的模糊使历史学不再像历史学,历史学没有必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 历史学的叙事性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学的包容性特点又使它可以自如地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与方法. 9. "活动"说史学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 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史学在古代中国,主要是以附属于政治活动的一种文化积累活动的形式存在的, 史官和史馆制度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史学虽然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开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虽然亦不乏私人撰史行为, 但史学兼具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的特点而主要作为政治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的 "综合活动"特性,并没有改变过. "学问"说 10.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地说,它包括对于历史过程的记录,对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于历史规律的探讨. 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 11. 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或"一半是科学, 一半是艺术"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论历史》一书中就曾说: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刘节在《历史论》中也曾说: "历史学是介于科学同艺术之间的一种学问" .有的学者还说: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有科学研究要求做到但又做不到的很多缺陷. 严格的科学得出来的结论和发现的规律都是可以重演的,历史学无法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是科学.英国历史学家乔治·屈维廉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你可能解剖一个人的身体, 由此而论证其他人的身体的一般构造. 但是你不能解剖一颗心灵; 即使你能够的话, 你也不能由此而论证其他的心灵. "有的学者认为, 就学科个性而言,历史学是一门科学,遵循着从事实中得出结论, 引出规律的研究途径; 就表现形式而言, 艺术对史学有重大影响. 12. "综合"说历史学包括了任何学术,但不等于任何学术,它不是科学,不是艺术,是属于综合性的学科. 13. "超科学"说历史学以思想史为其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 由人们对历史的研究,认识和体验所构成,一门兼具科学,哲学,艺术而又非科学,非哲学,非艺术,不是实证的人文学科.这一学说的主要内涵是: 历史学本身就包含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历史学 I)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个层次(历史学 II)是对第一个层次的理解或诠释.历史学 I 所给定的数据可以认为是一个"实" ,即一个大家一致(或可以达成一致)的看法,历史学 II 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构造过程.历史学II 也包含有两个部分, 即理性思维和体验能力,二者综合就成为历史理性. 理性思维是使它认同于科学的东西; 体验能力是使它认同于艺术,从而有别于科学的东西.因此,历史学既是科学,同时又不是科学;它既需要有科学性,又需要有科学性之外的某些东西, 即我们认识历史所需要的那种心灵体验的敏感性, 这实质上有似于艺术的敏感性. 历史学之成为历史学,其关键乃在于历史学 II, 而不在于历史学 I.历史学 I 是科学,历史学 II 是哲学.科学地对待历史学,就必须承认历史学中的非科2005 年第 5 期(总第 77 期) 9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成分.否则,历史学就连所谓"科学的"历史学都谈不上,更遑论"人文的" (它是科学与非科学兼而有之, 所以是超科学的, 但不是反科学的) 历史学了. 历史学不能单纯考虑物质方面, 也不能单纯考虑精神方面,而是要把二者综合为一个整体;思想史则是其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思想史的对象则是一切人文动机(人们的思想,理论,见解,愿望等)如何参与并形成了历史的整体; 思想史所论述的是人们的想法和看法,包括最广泛意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贯穿着人的全部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的是人的思想的整体,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思想史;思想和现实构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及其内涵. 历史学并不是一门实证的科学,人们无法通过可控的实验来证实它或者证伪它. 就物质层次的历史而言,事物的发展有其必然的规律;但就人文层次的历史而言, 则其发展并没有物质事物发展那种意义上的必然规律. 现代化的历史学正在要求人们放弃前一个时期近代化史学思想所要求于人们的对所谓历史规律也像对自然科学规律那样的无限崇拜和无限信仰. 14. "解释"说虽然有多少个历史学家, 就差不多有多少种历史学的定义, 但现代历史学家的实践大多趋向于这样一种定义, 即历史学是旨在重现和解释过去重大事件的学科.历史学,是在历史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 鉴别,分析,对历史实践或历史过程所做的判断,解释,说明. 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 证据在这里是那些个别的叫做文献的东西的总称; 文献是此时此地存在的东西,它是那样一种东西,历史学家加以思维就能够得到对他有关过去事件所询问的问题的答案.这里,关于证据的特征是什么以及如何加以解释,又会有大量的困难问题提出来.不管它们的答案如何, 历史学家们都会同意历史学的程序或方法根本上就在于解释证据. 15. "认识"说柯林武德提出,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大家都认为对于人类至关重要的就是,他应该认识自己:这里,认识自己意味着不仅仅是认识个人的特点,他与其他人的区别所在,而且也要认识他之作为人的本性.认识你自己就意味着,首先,认识成其10 2005 年第 5 期(总第 77 期)为一个人的是什么;第二,认识成为你那种人的是什么; 第三, 认识成为你这个人而不是别的人的是什么. 认识你自己就意味着认识你能做什么; 而且既然没有谁在尝试之前就知道他能做什么, 所以人能做什么的惟一线索就是人已经做过什么. 因而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 总的说来,历史学属于我们所称的科学,也就是我们提出问题并试图做出答案所依靠的那种思想形式. 历史学的重要之点在于认识 .一般地说,科学并不在于把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收集起来并用这种或那种方式加以整理,而在于把握我们所不知道的某些东西,并努力去发现它.耐心地对待我们已经知道的事物,对于这一目的可能是一种有用的手段,但它并不是目的本身.它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手段,仅仅在一定的限度内,才在科学上是有价值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切科学都是从知道我们自己的无知而开始的:不是我们对一切事物的无知,而是对某种确切事物的无知——如国会的起源,癌症的原因, 太阳的化学成分, 不用人或马或某种其他家畜的体力来抽水的方法.科学是要把事物弄明白;在这种意义上,历史学是一门科学. 16. "解构"说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通过确认任何历史编纂都有自己的元叙述而使之成为可疑的意识形态, 从而达到消解它的效果. 他们取消了对历史真实和历史事实的追求,认为历史知识只是一种解释或解读,没有真实的历史可言,不可能有客观的历史意义, 存在的只是历史事件和历史话语, 力图再次把历史学变成文学或语言学的活动. 认为没有必要搜求所谓原始档案材料,因为没有第一手与第二手史料的区分,它们都是文本而已.没有必要尊重古人或历史的当事人,因为他们的作品或回忆并不一定与事实更接近. 古人与今人一样,都只是提供了一种有关过去的解释.历史不再是个严肃深邃的禁地, 人们可以用一个更宏观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历史.17. "矛盾"说认为客观和科学只是历史学努力达到的目标, 主观和客观是存在矛盾的. 史学是通过史料研究历史发展过程本身的学科.如果说,客观的历史是一个有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过程, 史料只是历史过程留下的一些残骸或遗迹,那么,史学的任务却是要从历史的遗骸或残迹中去重认那些曾经活生生的历史, 并以文字为主要手段将它重现出来.史学本身就包含着矛盾:史学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就其表述而言是主观的,史书的首要要求是如实,是符合客观历史,而要达到这个要求的条件却在于史学家的主观, 在于史学家的治史能力的性质和限度.在一定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史学本身就是在这种矛盾不断展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历史学家以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历史,写出不同的历史作品.他们之间,有沿袭,有变革,逐渐使史学有所发展. "信息库"说 18. 人类活动过程构成了历史,历史具有不可复制性,但是历史构成了极其庞大的信息库,历史学就是对人类以往活动过程的信息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 历史理解,就是对此信息的释读,解密和了解;历史研究,就是对此信息的内涵,面貌,结构,功能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历史考证,就是对此信息真确度的鉴定;历史编纂,就是对此信息的综合排列,系统组合和全面整理. 趋向归结为可以确切判明的社会各阶级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排除了人们选择某一"主导"思想或解释这个思想时所抱的主观主义和武断态度, 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 ……马克思以科学态度研究历史的途径, 就是把历史当作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来研究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唯物史观, 使得人类历史的研究成为科学. 历史科学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体系给历史学研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历史学的研究在科学的轨道上不断进步. 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论敌, 也承认马克思对社会科学与历史科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别是强调经济条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的确是眼光独到,可以说完全扭转了先前历史学家的观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诸如《德意志意识形态》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资本论》 , 《反杜林论》 ,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路德维希·费尔巴 ,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一系列专门的著作和大量通信中, 全面阐述和具体运用了他们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艰辛的科学研究, 得出了总的结果,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 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 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 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2005 年第 5 期(总第 77 期) 11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历史学成为科学就本质而言,上述 18 种看法可以最终划分为两类,即历史学学科属性的科学说与非科学说. "历史科学"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来的.列宁总结性地评价道,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理论,存在着两个严重的缺点.一是它们至多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 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二是过去的历史理论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片断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 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 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 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因为它考察了一切矛盾趋向的总和,并把这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服的那些法律的, 政治的, 宗教的, 艺术的或哲学的, 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 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