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论】国内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体育学科发展历程
体育学科的未来展望
体育教育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体育教 育将更加智能化,包括在 线课程、虚拟现实技术、 大数据分析等,以提高教 学质量和效果。
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体育与旅游、文化、娱乐 等产业的融合将进一步增 强,形成多元化、综合性 的体育产业,提供更多的 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竞技体育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竞技 体育的影响力和参与度将 进一步扩大,更多的国家 和地区将加入到国际竞技 体育的大家庭中。
体育教育在不断进步,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断更 新,为体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运动训练的科学化
运动训练越来越科学化,运动员的训练方法 、营养、心理等方面都有了更加科学的指导 。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与医学的交叉
医学与体育学科的交叉产生了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学科,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保障。
案例二: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国武术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 ,其传承与发展对体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和民间传统,经过漫长的历史演 变,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各种武术流派。中国武术注重内外 兼修,不仅强调身体的锻炼,还关注心灵的修养。近年来 ,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 始学习和欣赏这一传统技艺。
体育学科面临的挑战
01
商业化与道德问题的 冲突
体育学科的商业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 利益,但也引发了诸多道德问题,如 兴奋剂事件、赛事腐败等,这对体育 学科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02
高投入与资源分配不 均
尽管许多国家已经加大了对体育学科 的投入,但仍然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 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分地 区和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体育教学论复习资料
3.要建立运动安全的有关制度和设备
七、体育教学原则的发展趋势:
(一)试图构建完整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二)体育教学原则既要反映出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又要反映出促进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规律
(三)体育教学既要研究教的原则,也要研究学的原则
第三讲
2.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兴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4.要处理好体验运动乐趣与掌握运动技能的关系
5.处理好运动的外在乐趣与内在乐趣的关系
(四)直观性原则
(五)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
(六)集体教育原则
(七)安全运动与安全教育原则
(四)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同时参加活动,在反复的练习和休息的交替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功能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一节体育课来看,呈上升—稳定—下降的趋势。
(五)人体认知发展变化规律
不同年龄的学生思维特点也不一样,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占相对优势,但这时认识事物仍需要直观的感性经验、表象等直接支持。青年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很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一) 人体生长发育变化规律
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段生长发育速度特别快,这个时期叫生长“加速期”或“突增期”,此时人体生长发育处于高峰阶段。人的一生要经历两次生长发育高峰。第一次生长发育高峰是从胎儿期到出生后1岁之间。第二次生长高峰在青春前期,即十二三岁—十六七岁,这一时期持续时间为3—4年,女子比男子早1—2年。
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1.前言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不断变化和体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的发展也历经了不同的阶段。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阐述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
2.1950-1978年建国初期,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主要以操练和竞技为主。
此时期,体育课程的教学以拼音字母和毛笔字写作的《一年级体育教科书》为主,其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健身、游戏和田径三个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体能和竞技意识。
3.1979-1992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内容也开始多元化。
此时期,我国开始引进西方体育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加入了跳绳、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生命力。
同时,随着全国中小学体育比赛的开展,体育比赛作为一种课外活动和扩展教育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4.1993-2000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此时期,国家教育部提出了“校本课程”改革,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开设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学校也大力推广了运动会、体育节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身体,享受运动的乐趣。
5.2001年至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教学又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此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也为体育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空间。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体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校也加强了对体育课程的规范管理,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获得更科学、更系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6.结语如今,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基础教育中体育教育也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引领学生走向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共17页
6
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 学体育教学大纲》。
特点: 1)强调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课程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保卫者为目的。确定了体育教学的三个基本 任务;
2)中小学教材分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
3)规定了体育课考核项目和标准, 并要求建 立体育课考核制度。
9
1992 年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 它是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的主要标志。
解析:
1)这套大纲沿用了体育教学“一个 目的,三 项基本任务”的提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调小学阶段要“为提高全 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初中阶段强调要培养“社会 主义的建设者”;
2)大纲提出并采用了“综合分类”方法;
1
1956 年颁布新中国第一套体育教学大纲。
特点:
1)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 务,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 卫者;
2)小学体育教材分为基本体操与游戏两大 类;
3)结合“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规定了相 应的教学考核标准,以五分制作为体育课成绩考 核的评价方法;
4)受苏联体育教育思想与模式的影响,未 能体现出我国体育课程教材的特点。
7
2、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 1985—2019) 。
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的体育课程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开始进入义务教育阶段。
这一时期国家相继颁布或批准了6 个中小学 大纲, 即1987 年《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1992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体育教 学大纲》、九十年代初的三套( 含上海、浙江两 套地方性大纲)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2019 年《 全日制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大纲》。
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
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在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可粗略地分为两大时期:3. 11949—1978年,这一时期我国的体育课程理论以前苏联的竞技体育理论——“金字塔”结构理论为基础,课程目标虽然以增强体质为主,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50年代至80年代初,我国一直采用苏联的课程结构模式,即由中央对全国的课程教材进行一级管理,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主要以竞技体育学科为中心。
体育课程突出了三个中心,即:教师、课堂、教材。
课程为政治服务,过分强调社会的需要,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
确立以两课、两操、两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活动,国家指令性计划强。
这样一种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显然与复杂多样的国情不相适应,同时也无法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1979—199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间,学校体育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对外交流而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的改革开端与摸索阶段。
1979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召开“扬州会议”,提出了一整套改革学校体育的重大措施,使学校体育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了良好的开端,学校理论争鸣呈现出多元化并存的良好态势,学校体育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开始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构建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体育教学方法改革逐渐得到重视,体锻达标进一步加强。
虽然改革阻力很大,但为课程改革探索做了准备。
第二阶段:1985—1992年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阶段。
在这一阶段,引进了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学校体育思想、体育教学目标,但缺乏理论研究,缺乏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性研究的探讨,研究尚停留在浅层次上。
对外来思想方法的引进缺乏分析与批判,急于照搬照用,给实践带来了一定的盲目和混乱。
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
通过对各国教育改革的反思,通过中、西方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比较,课程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阶段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阶段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体育也不断进步,影响越来越深远,凝聚着学生和老师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学校的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介绍,以期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详细的历史概述。
第一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体育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做得不够好。
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较低,学校体育活动非常有限。
许多活动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定制的课程也缺乏创新性,只能局限于一些常规的活动和比赛,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此外,学校体育资源也有限,没有足够的投资来改善体育场地,学校体育设施落后,维护工作效果也不理想。
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近年来,学校体育发展有了显著改善。
政府出资大力改善教学条件,学校体育资金增加,学校体育场地得到改善,赛事更加多样化,其层次更加复杂,更加细致入微,课程的创新性也有所改善。
另外,改善体育场地的同时,还采取了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活动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同时,也给学校体育的指导及教练涨薪和提升了。
第三个阶段,从近年来到现在,学校体育发展迈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出现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变化。
学校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体育课程,还有一系列活动,如参与各类体育赛事,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等。
学校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参与体育的机会,也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开设了新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此外,技术、管理水平也取得了显著提高,学校体育得到了充分发挥。
从上述三个阶段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得到了明显发展,其发展历程体现出了时代变迁以及积极改革的精神。
学校体育这一块不仅能为学生和老师提供积极的精神状态,还能让学生练习身体,让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质,从而促进学校的教育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无论从体育课程教学还是体育场地、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改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十年的变化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十年的变化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季浏教授从2001年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进入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展实验,到200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课程标准》,至今为止已有十个年头。
十年的课程改革,是体育课程不断产生新变化、获得新成果、发现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育部的领导和组织下,根据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等,在广泛征询社会多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在征询全国32个省市和自治区一线体育教师的意见的基础上,《标准》(修订稿)将于2011年8月与各位老师见面。
借此机会,基于对各个省市区的调研报告,我们有必要对十年的体育课程改革成效及其发生的变化进行一个回顾和总结,以便于增进体育教师们对全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形势的了解,从而坚定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心。
一、《标准》实验十年带来的变化(一)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得到充分肯定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从体育课程改革一开始,《标准》就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调查结果表明,94.9%的学生比过去更关心自己的健康,且大部分学生(85.5%)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进健康。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普遍得到认可体育新课程一直推行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通过十年的课改实验,体育教学出现了以下变化:(1)充分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基础和需要;第二,由强制学生学转变为让学生主动学;(3)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调查结果表明,91.9%的体育教师认为师生关系与过去相比“更加融洽”或“比较融洽”。
3.《标准》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同首先,《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有94%的教师认为这种划分方法“很好”或“较好”。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一、引言体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同的演变。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历史经验,希望可以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二、清末民初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清末民初是我国教育体制发生较大变革的时期,而中小学体育课程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体育课程主要注重文人修身养性,强调体育与文化的结合。
体育课程内容偏重于传统文化体育项目,如四书五经中所倡导的射箭、马术等项目。
体育教学方法也以书本知识的灌输为主,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
三、新文化运动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也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
新文化运动主张“体育即教育”、“体育即进化”,强调体育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体育课程中开始引入了足球、篮球等西方体育项目,也增加了体操、游泳等项目,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体育教学方法也开始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参与和自主实践,强调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集体意识。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
体育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各个方面。
此外,合唱、舞蹈等也逐渐成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体育艺术与体育运动相结合,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和综合性。
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组织体育比赛、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除了传统项目外,还引入了更多的国际体育项目,如游泳、乒乓球、射击等。
在体育课程的内容设计上也更加关注个性化以及差异化发展的原则,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阶段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阶段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得到中央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因此学校体育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决定了当今学校体育发展的性质和情况。
本文从学校体育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出发,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演变。
首先,新中国成立之初,学校体育教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倡导体育锻炼。
在1950年代的体育发展阶段,“毛泽东体育政策”和“双一体育政策”开始逐步落实,学校体育实行“三位一体”,即体育教育、体育比赛和体育锻炼三位一体。
这使得青年学生逐渐开始接受体育教育,同时传统体育运动也逐渐普及,从而树立了学校体育基本功能的基础。
其次,1978年至1990年,学校体育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全民健身”、“体育为民”的口号盛行。
体育教育的改革不断推进,“系统体育”的概念逐渐普及,以前的传统体育运动逐渐受到更加广泛的人们的青睐,而新科技体育运动也开始在学校进行。
学校体育从普及转向改革,提高学生的体质和体能在本阶段变得尤为重要,同时体育教科书也改编发布。
最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把体育作为教育受重视的组成部分。
政府在提倡“健康中国”的同时,加大了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体育项目从传统的民主体育、田径、体操等发展到多学科、多应用性,如游泳、羽毛球、高尔夫等,重视到青少年户外活动、艺术体育等特殊性体育项目,力求多元发展,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改革。
综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历经起伏,经历了从重视到普及、从普及到改革、从改革到多元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学校体育向着更加健康、和谐、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迈进。
今天的学校体育不仅仅是体育课,更是培养学生身体、智力、心理健康的一种新的平台,充分发挥了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
学校体育学——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六,教师要认真编制有关教学文件、参考资料 和作业指导手册。建立完善的听课、教研、辅导和 座谈会等制度。
第七,要注意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提高思想、 业务水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 教学相长。
第八,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体育教学 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是起主导作用的,而学生 是受教育者、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要确 立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双向关系,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是:阐明学校体育的 原理与方法,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的基本规 律,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 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 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 的能力。
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具体任务:
使学生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教育、体育 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 最杰出、最具代表性的论述体育的理论文献,即为
毛泽东同志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 研究》一文。 这篇文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国体育以及 学校体育的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并 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 论述,强调了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 这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也极具代 表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区和解放区内
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并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 运动竞赛和运动会。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 情况下,因陋就简,土法自制,缓解了场地 器材的不足,根据地的体育活动呈现出一派 热气腾腾的新气象。
1941年创建的延安大学体育系,为解放区培 养了一批体育干部。
1996年9月年会上进行审议1997年2月正式 颁布试行。于同年由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 “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本书是 根据新的“指导纲要”要求,组织编写的我 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第二代教材。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的发展历史
教学论的发展历史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它们是教学理论形成的基础,为教学理论的发展作了充分准备。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两千年前的《学记》。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系统全面的阐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和教学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
1、教育的目的及作用:发展社会教化,通过社会教育手段,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和到的自觉,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2、教育和教学制度:《学记》中说“古之教育,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
”也就是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
关于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学记》提出了特别重视大学的入学教育和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
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
3、教育原则和方法:预防为主的原则、及实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相关而善的原则。
4、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三王四代唯其师”,要尊重教师。
作为移民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要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并且《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命题。
《学记》全文只有1229个字,共20 节,但其内容丰富、精辟、深刻的概括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教学论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正真的产生与发展则始于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特拉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奇等。
1、特拉克的教学理论:特拉克(1571——1635),德国教育家。
他在1612年给德意志帝国议会的奏书《改革学校与社会的建议书》中,自称是“教学论者”。
其主要观点有:(1)教学的方法技术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即教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有效的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问题,也就是“如何教”的问题。
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过程
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过程1.引言1.1 概述概述:体育概论学科是一门研究体育的学科,它涉及到体育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等内容。
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早在古代文明时期就已经存在,但当时的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和精神娱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体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被纳入教育体系中。
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一些国家开始组织体育运动会和竞技比赛,并建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
这些机构和组织的出现标志着体育概论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在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体育概论学科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体育概论学科的研究内容也日益丰富,包括体育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者和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
他们通过对体育活动的观察、实践和研究,逐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育概论理论体系,并为体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演进和拓展的过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它在体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未来,我们可以展望体育概论学科发展的更广阔空间,它将继续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为人们的健康和快乐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过程进行讨论:第一部分:引言- 1.1 概述- 1.2 文章结构- 1.3 目的第二部分:正文- 2.1 学科的起源- 2.2 学科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结论- 3.1 总结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过程- 3.2 展望体育概论学科的未来发展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体育概论学科进行概述,包括该学科的定义、研究范围以及重要性等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前世今生与实施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前世今生与实施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一、前世今生
1.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发展史
1.1 中国古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国古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标准源于《周易》和《妙经》,其中提到
了“养生之术”、“养心因子”、“精神出发”等健康主题,体现了对健康的
重视。
此外,古人还重视运动的作用,规定各种体育运动的规则和训
练内容,为运动员训练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指导意见。
1.2 近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近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发展起源于晚清,以科学的观点认识健康。
1874年,孙中山颁布《教育法》,将体育和卫生视为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要求学校实施锻炼体育并规定具体标准。
此后,关于体育和健
康教育的认识、理念和实施标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实施建议
1.重视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
2.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性别制定适合的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
3.每学期对校园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估,完善校园体育课程
4.活动内容应丰富多样,学生在课外有更多有益的活动可以参与
5.内容应贴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6.按照学龄孩童的不同年龄阶段,推出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7.正确开展学校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养生观
8.完善学校的环境和设施,给学生以安全感,营造安全、舒适的教学环境
9.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管理,定期对行政、教师和学生实施绩效考核
10.把握体育教育的制度化发展,把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好,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为健康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石!。
浅析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
浅析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我国体育教育自20世纪以来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
到目前为止,各类学校和社区中的体育课程都在逐渐增加。
通过本文,我们将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历史进行浅析,并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
首先,我们来谈谈体育教育的历史。
在20世纪初,中国的体育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
一些国内教育机构课程的模式被大量引入,比如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
然而,当时的体育教育重在军事训练,这种教学方式下的体育教育在训练中强调目标和绩效,而与身心健康切割。
20世纪40年代末,为了弘扬体育精神,扩大广泛上下的群众体育运动,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反“我”、争优、争先的运动,强化了体育教育的意识形态。
如大炼钢铁运动中,万人空巷,操练现形,搞体育比赛等活动,加强了社会体育意识,爱国主义、纪律性等教育普及。
到了1954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这是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重大历史时刻。
体育法要求各地区为全民提供广泛、丰富、高水平的体育服务和体育教育,同时,体育课成为学校的必修课程。
这为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促进了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
增广天花板,制度经济体育媒体都开始引入国外模式,持续影响了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
在今天,体育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国民体质健康标志性行业的一部分,也大力推动了社会与市场的发展。
那么,未来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会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趋势:1.市场化与多元化:未来的体育教育将会更加注重市场化和多元化,推广非高竞技水平体育课程,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和实际操作性。
2.创新与智能化:在教学方法上,我国体育教育将会逐渐采用智能教学技术、虚拟现场实践等创新方法,使用数字化的大屏幕、VR技术等进行教学。
3.资源整合:未来的体育教育将会更加强调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学校、社区、俱乐部、智库、赛事交流的决策平台,打造更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
总之,我国体育教育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且这些进步还在不断的延伸。
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程汇报人:2024-01-10•引言•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兴起•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阶段目录•高等体育教育的影响与贡献•高等体育教育的挑战与展望•结论01引言19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为了更好的宣传教义,就寓教于乐,在中国创办现代大学堂即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组织“华北协和大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学。
随之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组织又创办了“华西大学堂”“协和华西大学堂”“华西协和大学堂”,后改名为金陵大学堂、协和大学堂、华西大学堂。
这是中国第一批大学。
20世纪初叶:中国创办现代大学堂遭到守旧派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西洋文明是“奇技淫巧”,极力反对开办大学,在他们压力下办学者只好在书院中设学堂,坚持了30多年。
1922年:中国颁布了新学制,即六三三学制,将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这就为创办大学创造了条件。
随之中国的大学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据统计从1922年到1937年抗战前,中国就创办了100多所大学。
背景介绍梳理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为当今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目的高等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研究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以及教育理念,为当今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此外,梳理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可以为相关学者提供研究素材,推动体育教育史的研究。
意义研究目的与意义02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兴起0102西方体育的传入西方体育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体育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方体育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体育理念和运动方式,包括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
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教会学校在中国开展了一系列体育活动,如基督教青年会的篮球、足球等项目。
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论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盐城师范学院 蒋 荣摘要 体育教学理论落后于体育教学实践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的共识,通过回顾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分析存在问题,展望发展趋势,旨在进一步重视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理论 发展 趋势1 我国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轨迹1.1 学习外国体育教学理论1.1.1 原苏联体育理论的影响从1950至1975年,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主要吸取苏联的经验,体现了自然主义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实践是 传习式 模式。
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品德教育和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发展必需的身体素质,教学结构比较严谨,强调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计划性,教学组织形式强调统一,存在繁琐的拘于形式的弊端。
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自1954年起,体育教学法作为 体育理论 课程的内容之一,着重研究体育教学的任务、特点、原则、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和体育课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1994年姚松平等学者翻译了由原苏联著名体育理论专家列.巴.特维也夫教授撰写的体育学院教科书 体育理论与方法 ,系统地阐述了现代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竞技运动和体育的职业实用性形式的理论方法观一般原理。
1.1.2 引进日本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体育学者通过出国讲学、进修、考察等途径,引进和吸取日本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如80年代初,包昌明研究员引进日本快乐体育理论。
1992年留日博士毛振明开始在 中国学校体育 杂志上系统地介绍日本 快乐体育 的理论与实践。
1997年,罗时铭教授在 体育文史 杂志上系统介绍日本 运动文化论 。
尤其是林笑峰教授自80年代以来,引进了日本体育方法学,系统介绍了运动处方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在他的倡导下,开展了 真义体育 的研究,我国广大体育教师开始认识到 真义体育 的本质,在思想观念上澄清了几十年以来中国对体育认识的误区。
请结合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论述我国的教育和体育政策的发展对体育课程的影响。作业
一、请结合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论述我国的教育和体育政策的发展对体育课程的影响。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形势和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现代体育课程自形成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和体育的发展,都对体育课程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教育的体育在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中就已经出现,但体育成为一门课程的历史却并不长。
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直到 18 世纪后期,体育课程才正式形成。
使学校体育形成为课程的最重要的教育家是德国教育家古茨穆斯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美国教育家杜威,泰勒则对体育课程的定型和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15-17世纪,体育课程主要是在意大利、法国等国的一些宫廷学校中,从中世纪骑士七技中提炼出来的一些军事体育活动,如骑马、击剑以及跳舞等,逐渐被作为培养绅士的手段,并最终被洛克概括为绅士教育的构成要素。
19 世纪被称为“裴斯泰洛齐的世纪”。
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创立了和谐发展教育和要素教育理论。
现代体育课程的人文主义传统主要产生于贵族学校的绅士教育中,而体育课程中的科学主义传统则主要产生与平民学校中。
在我国,体育教学论研究的肇始约可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而我国的体育教学论真正以一门学科的形式出现,并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发端于 20 世纪 70 年代。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非常活跃,从研究方法到研究内容都有许多创新。
在国外,教学流派林立,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教学改革试验和教学理论的研究也非常活跃,开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理论。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由独立自主的封建专制的国家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的教育也进入了近现代时期。
在体育教学思想领域中,各种教学思想、理论经过冲突、融合,出现了新的特点。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体现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体育教学思想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新文化运动中突出的蔡元培所强调的“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要介绍国内外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1、近代中国体育教学理论(1840年—1949年)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由独立自主的封建专制的国家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的教育也进入了近现代时期。
在体育教学思想领域中,各种教学思想、理论经过冲突、融合,出现了新的特点。
康有为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体育教育理论,他是中国近代最早从资产阶级全面教育的意义来认识和阐述体育的。
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文明到中国来,特别注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说,因而第一次从全面教育角度把西方体育教育引入中国,并且有了初步的实践。
改良派的体育教育思想与理论在当时对我国体育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非常有益的启蒙作用。
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反封建主义,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运动。
一些进步的体育思想理论对我国体育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世纪后半叶,以美国为主的英、美各教派在我国创办了教会学校,并设立了基督教青年会,宣传西洋体育。
西洋体育在我国的广为传播,对我国体育教育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2、我国当代体育教学理论(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先是批判并全盘否定美国的自然体育思想,在学习前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体育教育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不仅呈现出和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相对应的趋势,而且其自身也经历着不断深入与丰富发展的新进程。
结合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趋势,谈谈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对全国实行强身健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小学是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和强化的最好时期,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不怎么需要干重活,所以整体的身体状态不如从前。
所以,提高农村小学体育的教育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对现在存在的问题做浅要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良措施,希望能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和受过系统培训的老师
我国农村学校体育老师的配给要少于城里学校,很多学校因为缺乏资金或者根本就不配体育老师,而是由其他任课老师代替。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一般都偏大,学历也普遍偏低,很多都是代课老师,没有受过正规体校专业化的培训,在思想和业务上无法达到要求,在制定教学内容、计划以及实际的操作中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无法真正地理解体育精神,所以在课改方面的创新也不会很大。
很多老师因为带班比较多,工作量都很大,但是在待遇方面确比主课老师要少很多。
(二)缺少经费和投入
虽然国家对农村的教育经费进行了很大的投入,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本来底子就很薄,很多都远远不够,用于体育的专项经费更是屈指可数。
现在很多学校把体育课和活动课当作可有可无的课程,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导致农村小学很难有符合标准的设施,器材和活动场所。
有些学校虽然占地面积很大,但有的时候宁愿盖校舍,给食堂养猪缺码舍不得给学校建一个标准的活动场所。
同样那些体育器材就更不要说了,很多都已经不能再用却没有经费进行购置。
在一些更贫困的地区,一根牛皮筋、一个乒乓球桌就能让学生们很满足。
(三)观念落后
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重智轻体的观念依旧未改变。
很多的教师和家长都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为成绩好就一切都好,就可以出人头地。
所以大家一贯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使得学生在这种陈旧思想的影响下,放弃上活动课的机会。
久而久之上活动课的人越来越少,影响了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的提倡对农村学校的发展虽有积极影响,但人们的观念并没有得到完全扭转。
同时很多老师也不是太重视体育课的内容,认为学生只要在做运动,不出任何意外,老师的任务就算完成。
正是因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阻碍了农村小学体育发展。
课堂
活动老师大都安排跑步,做操,打篮球等,因为器材的缺乏选择的范围不是很广很多也不具有技术性,根本就无法培养出专业的农村体育人才。
二、提高教学水平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设好体育教师队伍,这是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教师自己要意识要担子上的压力,加强自我要求。
不能只满足于把课上好,还要进行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认真钻研以取得教学的多样化。
另一方面,教育局和学校应该也给体育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改善农村小学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过来从教。
通过学生在县或市里面的比赛结果或培养体育尖子生等奖励老师,从各个方面来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使他们能安心工作在教育第一线。
(二)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
国家和各地政府加强对农村小学的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安排各部委进行实地调查,加大对器材基础设施的投入。
改善场地基础设施,使之与新农村发展相接轨,实行可持续性发展,从物质基础上先进行改善。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的开建必需的教学场地,把每一年需要添置的体育器材统计出来逐年添加。
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和课余活动时有东西可用。
对于国家和部委给予的经费,不能一味的等待,要主动出击尽快让其落实到位。
同时也要让乡一级的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支持,投入更多的资金真正用于体育教育,在专项资金这一块建立相对独立的机制,防止教育资金被上级单位截留、被挪用于其它方面的现象。
当然有能力和社会资源的学校还可以发动当地财政状况较好的企业为学校筹集资金。
(三)开动脑筋改变观念
很多东西是死的,但是人的想法是活的。
既然学校在设施和器材很多方面都没法跟城里学校比,老师只能根据学校环境条件和小学生的特点自己编一些较容易又能被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
比如在学校空旷的地方进行竞走比赛、跳远、跳橡皮筋、扔铅球、“老鹰捉小鸡”等,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放风筝、爬山等项目。
这些项目在农村的实施有着天时地利的优势,开展起来既简单又省钱。
学校课余活动可以搞一些棋类活动等,既有体育文化氛围又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得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总结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其发展。
要提高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水平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关键在于国家、学校、家长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的提高和进行思想上的转变。
学校自身也要找到自身发展的方向,老师要利用课改的大好时机,动脑筋寻找一些新鲜的教学方式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