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发展之我见吴也显
构建有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构建有效课堂教学之我见十一月二十九日有幸聆听了北京教育学院吴松年教授的精彩讲座,对构建有效教学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收益很大。
什么是有效教学?我认为通俗的理解就是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很轻松掌握了这一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孩子和老师心情都是轻松愉悦的,老师没有太多的遗憾,学生意犹未尽,孩子由不喜欢到喜欢。
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然而,要构建有效教学并不能只有一两个方面做到就能够达到,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努力,正如俗语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听完吴讲授的报告,我认为要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构建有效教学,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黄莹歌婉转,绿柳舞婀娜”自然万物各有其特色,身处其中的人不可能是千人一面,有着特殊身份的我们——教师,更不可能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每一位教师都以同一种方式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那样,学生岂不要是审美疲劳了吗?既然教学是一种艺术,参与教学的我们理应有自己的风格。
很赞同吴教授所说:“艺术的灵魂是情感”情感就是教学风格的主线。
如果一名老师,每一节课都是充满激情和深情走进教室,把教室当成是艺术的殿堂,把学生看成是自己满意的作品,用欣赏的眼睛看,用享受的心情去教。
心与心的激情会碰撞,情感就会如波涛涌动。
这种风格的主打是情感,也是我所追求的一种教学风格,心有灵犀中,眼神的交流就能让孩子读懂老师的心。
情感做主线,还需幽默来装点。
拥有这样风格的老师,走进课堂,会有哪个孩子不喜欢呢?风格形成决非一朝一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每一个四十分钟的精彩,从现在起,我要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
构建有效教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桥梁。
在谈有效教学时,吴教授讲到了怎样构建合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上好课的关键。
作为老师要对学生“投其所好”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记得有一年我接了一个所谓的乱班,说是乱班,就是这个班的男孩太淘气,和老师逆反,总是做出一些气老师的事来。
没教他们时,我就对他们的情况有耳闻。
浅析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
浅析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者:官礼兰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3期【摘要】:关于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教育学研究的焦点问题。
在我国,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虽然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化。
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教学包含课程的大教学观、课程与教学相对独立、课程与教学的相互交叉、和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
【关键词】:课程;教学;关系;大课程论;大教学论毫无疑问,“课程”与“教学”是课程与教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任何从事课程或教学探究的学者都必须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一问题构成了我们所认识本领域的出发点。
课程与教学是两个既独立有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及其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学体系构建的焦点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者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也在一步步走向深入。
课程与教学是什么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相互交叉还是相互包含?实际上这是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在国内外教育界一直悬而未决。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教学包含课程的大教学观、课程与教学相对独立、课程与教学的相互交叉、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
一、教学包含课程(大教学论)这是中国大陆早期的课程与教学研究者们常用的观点。
我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教学论著作,大部分是把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
例如,吴杰认为“课程论是教学论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教学过程是教学论中的又一重要部分”。
[1]在吴也显主编的《教学论新编》中,“课程”则更低了一个层次,是作为“教学构成论”中的一部分与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物质条件并列介绍。
在谈到为什么课程是教学系统的一部分时,吴也显说:“课程是教学的方案,而教学则是课程的实施。
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可参之所以是教学系统中的构成要素之一,就在于它是社会经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经验的中介,但它有事独立于教师与学生个体之外的复杂系统。
《作业革命,提高学生学习动力》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作业革命,提高学生学习动力》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界定作业:源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习”,本意为对所学知识温习、巩固。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作业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
《辞海》中的解释为:“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
它包括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革命:在传统作业方式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改革。
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气力。
它由学生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各种非智力因素以及对其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等构成。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目前大量的作业折磨着中小学生,他们被堆积如山的作业搞得焦头烂额,苦不堪言。
学生的课外时间几乎被作业所占。
通过平时在班级调查,在学习过程中有45%的学生由于作业而伤脑筋,有55%的学生以为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
就小学阶段,语文、数学、英语还有其它科目的作业大约有60%的学生逐日的书面作业要用近2个小时,40%的学生则用往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作业形式以练为主。
内容也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练习,既没有什么思维练习价值,也谈不上什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练习色彩浓厚。
难以激发学生的爱好。
因此导致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这造成了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为造作业而造作业”。
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但并没有完成作业的目标。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指出,作业系统假如安排得好,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进步实效。
斯米尔诺夫把学生的独立作业看成是教学论研究的六大内容之一,他具体地论述了学生作业的意义、种类、组织作业的教学要求和家长在作业中的作用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
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需要进行明显的转变;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
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
比较教学论2013(一)
学习结果测量
一、课堂学习出勤率20% 二、课堂学习的参与性20%(准备、思考、 发言) 三、课后作业的思考、设计和实施状况 60% 四、作业形式:研究设计;研究论文。 (教学理论与实践选题;比较研究的思路 与方法;比较研究的形式)
讲授内容
一、比较教学论学科界定与发展历程 二、比较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文化渊源的比较:孔子与苏格拉 底的教育观比较 四、教学流派比较: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 学思想比较 五、教学法比较:布鲁纳的发现法和奥苏 伯尔的有意义言语讲授法 六、美国中小学校教学实践及启示
三、比较教学论研究的特点
对象复数 目标多元 比较意识 比较方法 差异分析 启示借鉴
四、比较教学论研究选题
依据对研究方法的反思形成的研究选题 教学研究方法论比较研究 如:比较教学论的学科构建
比较教学论研究选题
依据教学思想家对教学理论的贡献形成的选题 如: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比较 选题缘由: 1,教育理论研究的自身价值 2,代表中西文化的思想源头 3,对传统教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教育的永恒性决定对其比较的现示价值 5,过去研究中的缺陷
教学论界定
3、科学的分类性界定:按对象领域进行;依据实践 活动的任务、内容和作用进行界定。 W.克拉夫基1961年第一次阐述了基于对象领域的 教学论的定义并不断进行完善,形成了: 1,教学论是教和学的科学; 2,教学论是教学的理论或科学; 3,教学论是教育内容的理论; 4,教学论是控制学习过程的理论; 5,教学论是教和学方面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比较教学论界定
我们认为:比较教学论是在对两个以上国家 或地区当代教学理论进行的比较研究,旨 在形成对教学理论构建的规律性认识的学 科。具体说来,是比较教学论研究者通过 描述各国教学理论家对教学的基本构成要 素,的不同主张,分析各种主张的理论基 础、现实背景和影响因素,弄清各种主张 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以促进本国教学理论 的形成和完善,最终达到有效指导本国教பைடு நூலகம்学实践的目的。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研究文献综述一、“作业”的概念1作业在《辞海》中,对“作业”的解释为“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
”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被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诸多领域使用。
在《实用教育大词典》中对作业的定义是:“为完成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从事的学习活动,包括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两种,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常用来巩固、消化、理解或迁移课上已学过的知识,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巩固学习成果、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都有着重要意义”。
2家庭作业《实用教育大辞典》中认为,家庭作业也称课外作业,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上课以外的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
也有学者撰文对家庭作业进行了解释。
朱仲敏指出家庭作业“是教师设计的、由学生在家里完成的一种学习任务。
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学者库伯给作业下的定义是:由老师布置的、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在学校或在家里完成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文献对“家庭作业”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家庭作业就是教育引领者(教师、家长等)根据教学要求和教育目标设计的,供学生在家里完成的学习活动。
3课外作业《教育大辞典》中把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布置及检查课外作业是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一般认为,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课外作业”的定义是: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作业的种类主要有预习和复习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活动作业等。
也有学者在学术论文中提出,课外作业,又称家庭作业,是指中小学教师布置给学生回家在晚上或课余时间做的功课。
教学论的当代发展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教学论的当代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一、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
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必须努力做到“学会自学”,应具备以下自学能力。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相同学派对课程设计存有相同主张,主要存有学科或科学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
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指出,任何课程都必须受存有非政府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市场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可知,上述相同学派的主张,都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存有不科学的一面:只特别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
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就是既有助于科学知识的自学和掌控,又迎合社会的须要,特别就是能推动儿童生动、开朗、主动的发展,同时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考。
(一)关于改革的指导思想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
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关于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作用的意见、建议。
现代教学论的未来研究热点及走向
怎样获得的秘密。因此,运用上述科学的研究成果及 潮流的。但从已经进行的研究和取得的成绩可以看
其方法,将成为研究 % 兴趣%、% 记忆%、% 学习%、% 智 出,这一研究还仅处在浅层次水平上。并有必要在下
力%、% 创造力% 等概念的基本途径,并必然会对教学 述问题上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活动教学的概念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学会学习也正是现代教学 “多媒体技术% 引入课堂,将教学与娱乐融为一体;
论的本质特征之一。为此,在未来教学论研究中,必 “计算机网络% 突破了传统观念中的教室、校园的束
须打破传统教学论只注重教什么和怎样教这一以 缚;“网上通讯%排除了时空及人为因素的制约,使教
“教% 为中心的“教论%,而应注重研究学生学什么和 师、学生可在全球范围内检索信息,并开展各项教学
摘 要 现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世纪转换和研究重心的转移,以及现代教学论对实践的关 注,都要求其理论研究必须突破传统教学论的研究重心和取向。以实验和实证研究为主导,教学 论在未来发展中将主要探讨下面一些热点问题:主体教育思想的教学论研究,素质教育的教学论 研究,教学与智能、创造性、个性发展关系的研究,活动教学与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以学 为主体的学习方法的研究。而其未来发展走向主要表现在:从构建学科体系走向教学问题解决, 教学论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教学研究方法论的客观化、多元化,教学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整合发展的走向和趋势,教学论研究的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取向。
"#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课堂教 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以教学
学分段怎样进行素质教育呢$ 这就必然对教学研究 的完整性去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
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在素质教育的教学论转化
课程与教学概念视角下二者关系的解读
课程与教学概念视角下二者关系的解读作者:赵珍珍张晓华曾小珊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24期摘要:“课程”与“教学”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最基本的概念,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教育学界研究的焦点,学者们对此问题的看法始终莫衷一是。
那么,想要明晰二者之间的关系必然需要深刻理解二者的概念。
本文试图从课程与教学的概念演变出发去解读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课程教学发展育人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在国内外教育学研究中一直悬而未决。
从二者关系发展顺序来看,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四种:教学包含课程的“大教学”观、课程与教学并列的“小课程”与“小教学”观、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以及课程与教学整合观。
下文将从课程与教学各自的概念演变出发来透视这几种关系。
一、核心概念的再界定(一)课程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宋时期。
“弈弈寝庙,君子作之”出自于《诗经·小雅·小弁》中,唐代孔颖为此句作梳“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1]。
此处“课程”一词指寝庙,比喻伟业。
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曾指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2]。
这里“课程”是指功课及其进程。
国外“课程”一词最早使用者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他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早使用了“课程”一词。
“这一定是他们那些不结婚的人的课程。
”“显然,这是他们某个僧院宗派的学校课程”[3]。
此处“课程”均指留给后人的知识。
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程问题广受关注和重视,有关课程的论著日益增多,但对“课程”一词的解释仍是众说纷纭。
《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中“课程为教学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4]。
顾明远认为“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5]。
李秉德指出“课程是课堂学习、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6]。
教学论发展的方法论研究
教学论发展的方法论研究一、概述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重要分支,旨在探讨和研究教学活动的本质、过程、方法及其发展规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学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方法论作为教学论研究的基础和指导,对于提升教学论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论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教学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中,方法论的研究经历了从经验总结到科学探索的转变。
早期的教学论研究主要依赖于教育实践者的经验总结,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随着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教学论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方法论的研究也逐渐成为教学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教学论研究注重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历史研究、跨文化研究等,以揭示教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方法论在教学论研究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论研究的科学性,也有助于推动教学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教学论研究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学活动的内在机制,揭示教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方法论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教学论研究范式的转型和升级,推动教学论研究向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方向发展。
1. 教学论的概念与重要性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教学的本质、规律、方法和策略。
它深入探索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涵盖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估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等多个方面。
教学论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更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教学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而教学论的研究与实践则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教学论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深入研究,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同时,教学论还关注教学评估与反馈,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专题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历史发展
20
a
• 第一种观点具有明显的技术取向,它倾向于将教学论看作一门应用学科。 • 第二种观点具有明显的学术取向,它倾向于将教学论定位于理论学科。
21
a
两种不同的观点,导致了两类不同的研究。
• 在前一种观点的影响下,西方的教学理论研究者 根据教学实践发展的需要,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类 型各异、数量庞大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 设计的方法与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五花八 门的各种教学流派或操作性较强的理论成果。
者多持这种观点。
8
a
(1)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 学的客观规律
• 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叶希波夫指出:苏维埃教学论提 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认识符合于新生一代共产主 义教育目的的有效教学的一般规律。
• 王策三先生在《教学论稿》一书中指出:“研究客观存在 的而不带任何主观随意性的规律,这是任何一门科学的根 本立足点,教学论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教学论由于有了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而能够提出这一点,正是它之所以 能够成为真正科学的教学论的标志。”
6
a
•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主张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和学的联系、相互作用 及其统一。”
7
a
第二,经验的途径
• 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类: • (1)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一般规律。前苏联学者和我国学者多持这种
看法。 • (2)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具体的教学变量和教学要素。西方教学论研究
第一专题:教学论的 研究对象与历史发展
a
1
一、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三、教学论的学科位置 四、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内容提要
2
a
一、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的研究和创新
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的研究和创新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指出:“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法”。
凯洛夫也曾指出:“家庭作业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作业从根本上用独立作业的方法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并使学生的技能和熟练技巧完善化的使命”。
心理学家洛克也通过实验证实:受欢迎的作业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因此,基于以上的认识与思考,结合教学实际,小学英语作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设计。
一、设计作业要有趣味性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放在首位,同时教育要立足可持续性。
因此在小学阶段,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应根据各种课型设计各种有趣的作业,不但让他们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他们今后中学阶段的学习培养足够的信心与兴趣,还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
如果我们老师为了让学生取得高分而让他们反复机械的“训练”,从而抹杀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是错误的。
很多优秀的英语教师之所以获得成功,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了解自己的学生,注意发现和收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设计作业活动的素材。
爱唱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学生对节奏感强的英文歌曲、歌谣很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将一些重要的单词和句子编成朗朗上口的歌曲或歌谣。
比如,我在教6B Unit 5 The seasons 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收集四季的所有特征,编成句子,把这些句子配上《四季歌》的音乐,唱成歌曲,通过歌曲让学生掌握四季特征,无形中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孩子们又很轻松的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词汇和句子。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个性化作业传统的作业大多围绕教学大纲设计,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或兴趣特长的差异。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比如:让爱好表演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英语短剧,在练习英语口语的同时发挥其表演能力;让有美术特长的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英语单词卡片的制作,或根据英文意思展开想象进行思考创作;让喜欢音乐的学生对所学的英文歌曲进行简单的创作和套用,利用音乐的特质和自己的音乐特长巩固和促进英语的学习。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发展史”和“教学论与教学设计关系”一、课程与教学发展史梳理(一)课程研究的发展20世纪是教育的黄金时代,首先是全球范围的义务教育的普及,接着是终身教育观念的提出和发展,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也刺激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大发展,据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克雷明教授研究,课程领域崛起于20世纪“进步时期”,而我们所探讨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史,更多的也是在这个繁荣期。
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在著作《科学管理的原理》一书中,系统地确立起其管理理论,也就是所谓的“泰罗主义”。
“泰罗主义”强调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这一管理理论的影响迅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当面,包括教育领域、课程领域。
以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为标志,课程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截止到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的确立起来,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启动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确立了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他们的理论也因此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本质、课程的本质、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等三个方面,博比特认为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课程开发包括分析人类经验、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获得、选择课程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相比,虽然及其相似,但也有细微区别,查特斯认为,理想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强调追求知识,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确定学科要素,将课程开发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而非“活动分析”。
虽然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为课程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容易忽视儿童阶段的存在价值,忽视了教育的本质。
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较低,还没有真正把握课程开发过程的本质。
试析学科教学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试析学科教学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试析学科教学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摘要:学科教学论既是高师院校体现教师教育特点的重要课程,又是直接反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载体,因而学科教学论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高师院校师资的培养水平。
当前学科教学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离,学科研究队伍薄弱,自我封闭的学科发展环境及学科研究的简单移植等。
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采取一定对策,即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提升学科队伍素养,开放学科发展环境,转变研究范式。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启动到如今已经经历十年时间,此次课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其力度是以往数次课改无法比拟的,对我国基础教育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作用。
学科教学论既是高师院校体现教师教育特点的重要课程,又是直接反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载体。
然而,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课程——学科教学论,在现实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到师资水平的提升,成为影响新课改顺利开展的障碍。
本文主要就当前学科教学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予以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改进意见。
一、学科教学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离当前,学科教学论的学者已经对学科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取得了基本共识,即认为学科教学论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
这样的学科定位正好符合其存在的价值和现实功能。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学科性质定位不明确,所以在实际的学科教学论的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是分离的,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过于注重理论的教学。
这种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对学科教学理论的讲述,而鲜有对学科实践的关注。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所掌握的学科教学理论只是存在于头脑之中,而很少能够将其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并对其进行检验。
这样只注重学科教学理论的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因为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理论内化为学科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
论教学现象及其研究方法
论教学现象及其研究方法一、关于教学现象研究的分析王策三教授在《教学论稿》中认为:“教学论的根本问题,与任何一门学科的根本问题是一样的,就是如何保证真正揭示自己研究的对象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如何保证教学论成为真正的科学。
简言之,教学论的根本性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化的问题。
我们判断任何一种教学论思想、理论、主张的优劣、高低、长短,主要看它在多大正确程度、广度和深度上揭示了教学的客观规律。
”究竟怎样研究教学规律呢?王策三教授5进一步指出:“对于教学规律,应该主要通过分析教学实际材料、解决教学的矛盾和问题来研究;通过教学论范畴和理论体系来阐明;通过系统学习教学理论、结合实际运用来掌握,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王策三教授主要讲了教学规律的研究、阐明与掌握三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对教学规律的研究方面,他更是从分析马克思对资本运动的规律研究出发,以夸美纽斯研究教学规律的过程而形成《大教学论》和苏联赞可夫长达20年的实践研究为例,提出了研究教学规律的一个基本观点:“研究规律最根本的是要研究事实,不可能离开事实,单纯思辨地研究出来。
”客观地讲,王策三教授能在20世纪80年代就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教学规律的观点,并强调通过研究教学事实来研究教学规律,而且在该专著中,王策三教授也确实做到了对古今中外教学论发展史上的事实的研究。
但是,如果教学论真正要从研究教学现象或教学事实出发来研究教学规律的话,笔者认为还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现实中课堂教学现象的研究上,应该对教学现象的特点、类型、研究方法、教学现象与教学规律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专门的阐述,应该在教学论的体系中给予“教学现象”一定的位置。
当然王策三教授的((教学论稿》成书较早,而且它也是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生开设“教学论”选修课时的教案发展而来,有讨论的和清理的性质,所以“决定了本书的内容不会平衡,某些部分较详细,某些部分也可能留下空白点,而且不能避免出现片面性错误,一切视碰到的问题以及讨论的具体情况而定。
当代中国特色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当代中国特色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中国当代教育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发表之后,禁锢思想的大门被打开了,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大转型、大发展的时期。
一个以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为时代主旋律的时期,学派之风从经济学、社会学、文史哲等领域首开,教育学也渐渐出现了新一轮的多元引进和以分解与交叉为特征的新学科群发的局面。
后续发展主要沿着国内学人在分支学科领域内撰写独立著作、不同主体承担各种不同层次的专题研究而深入开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甚至令人眼花缭乱的‘盛世’”①。
教学论领域的研究正如叶澜教授分析的一样,后续的研究者们著书立说,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但总结起来,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并波及国外的学术理论主要有三大派别:以王策三为代表的教学认识论、以李秉德为代表的教学要素论、以叶澜为代表的“生命·实践”教学论。
梳理总结中国当代教学论发展的历程,有利于在全面把握教学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探寻当代教学论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演进规律,对我国教学论的未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当代教学论的发展历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国教学理论迎来了一个真正与西方对话的发展时期,30多年来,教学理论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教学认识论教学认识论研究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场关于教学本质问题的争论。
197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于光远先生首次发表《教育认识现象中的“三体问题”》的演讲。
1982年邹有华发表了《教学认识论》,初步提出要研究教学认识论这个问题。
伴随着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策三为代表的学者对教学认识论进行了系统理论建构,提出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基本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先后出版了《教学论稿》《教学认识论》《教育论集》《现代教育论》《基础教育改革论》等学术著作,集中反映了教学认识论的理论体系。
尤其是王策三教授1985年出版的专著《教学论稿》,标志着“特殊认识说”的教学认识论的形成。
《小学英语作业的有效设计研究》课题论证报告
《小学英语作业的有效设计研究》课题论证报告小学英语作业的有效设计研究课题论证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及现实背景《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英语教学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续和补充,是巩固、掌握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但在传统教学理念下,英语作业模式尽管对于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却忽视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其缺陷主要表现在:1.结构单一,缺乏应用性和灵活性传统型的作业抄写,背诵等机械练习较多,内容枯燥,多以巩固语言知识点为主,很少注重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
同时,在学习策略方面,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使学生通过作业形式收集相关知识,进而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2.作业“一刀切”,缺乏层次性和差异性。
每个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而传统的英语作业布置方法用一刀切的形式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这样做,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成为一台"机器"而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
这就难免使学生形成对英语的厌学情绪,降低了作业效果,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针对当前课外作业存在着的诸多问题,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目前英语课外作业进行一些改革。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课题界定:小学英语有效设计,是指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根据学生的各种情况,如课堂表现、掌握程度、已有水平等,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类学生的作业,从而帮助、促使学生都能有效地完成英语作业,通过练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优等生能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使自己的知识量和灵活性都有所提升;中等生可以在保证基础知识扎实的情况下有较大的进步,在灵活运用方面有所提高;而学困生则确保能掌握课标设定的教学底线。
吴也显关于作业的论述
吴也显关于作业的论述
“作业”是指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来的一套练习方案或题目,它包括课堂的作业、单元的作业。
教育家吴也显先生在《教学论新编》中阐述:“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深知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作业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消化,有助于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好的作业设计,不应该是某项知识、某项技能的简单重复,而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形成个性,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如此方能做到培优补差,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1996年第8期教 学 论 发 展 之 我 见
●吴也显
教学论是以揭示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为其研究对象的,它对教学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因此在观念上应该是先引的。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教学论应在教学领域中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方面提出可行性预测,并对此进行系统、科学的论证。
但是由于种种历史的、社会的原因,现有的教学论却因其观念的陈旧和理论的欠成熟而难以对教学实践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今天,教学实践正急切地呼唤着教学理论的更新和进一步科学化。
教学论要更新,首先要把握住时代发展的精神,明确21世纪所要培养的新型人才应具有哪些基本特性。
21世纪是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变化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要能主动适应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就必须更加重视人的整体性发展。
人的整体性指的是人生理、心理、理智、情感、价值、信仰等多层次、多方面的一个整合体。
在参加任何一项活动时,每个人总是以整体方式从各个方面全面参与和投入的。
但以往的教学论由于受唯理性教育观的影响,往往对人的培养只重视认知的发展而忽视情意的发展,只强调人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人自身发展的价值。
在这种对人片面认识的思想指导下,它的理论体系也就难以体现对人的完整精神世界培养的要求。
科学和艺术是人们把握整个世界的基本方式,它们之间既有本质的联系又是互补的,科学用抽象的概念来认识世界,是用一般来概括个别、用必然来反映偶然;而艺术则用情感想象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是用个别来显示一般,用偶然来揭示必然。
而交往关系则是体现人类文化及行为实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个体社会化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教学论要探索和揭示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人整体发展的规律和特性,就要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并在它的理论体系中体现这种结合,使学习者在理性和非理性、个体化和社会化方面得到和谐的统一和发展。
这种和谐的统一和发展,意味着在高科技时代人的个性应当是理智(科学)、情感(艺术)的统一,它内在地要求个性社会化(交往)与社会化个性。
这两个统一充分体现了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和交往文化的一体化。
而发展人的主体精神则是培养人整体发展中的核心,也是未来人才中最基本的特征。
人的主体性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在具有主动选择、能动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有积极创新的精神。
未来社会转瞬万变,要使新的一代能主动适应它,就必须培养他们具有这种主体性,才能使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把握住自己,才能在客观现实面前具有主动权。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的教学论也应体现这一特点。
其次,还必须扩大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克服教学论只以哲学认识论为唯一的理论基础,简单套用一般认识的规律来解释教学认识现象的局限。
由于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综合性,因此需要广泛吸取多门学科的科究成果和科学方法,并根据教学论的特性加以整合,使之教学论化。
这样才能揭示其内在的、深层次的规律和运动,使教学论不断丰富发展。
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在教学领域中广泛的运用、尤其是电脑的引进,对教学理论更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诸如教师职能的变化、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变化以及教学时空维度延拓后在教学领域中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等等,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教学内部矛盾和问题,是教学论应认真研究的,这必将推动教学论的更新和发展。
由此可见,随着上述情况的变化,教学论的研究内容必将日益丰富,并必将通过学科内部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教学论学科群,这又给教学论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今后的教学论在研究对象和范畴上将会有些什么变化?教学论学科群是否应该形成从一般到具体、从原理到操作的一个有序的逻辑系列?怎样才能逐步改变以往教学论中存在的宏观不宽、中观不强、微观不实,对教学实践指导不力的情况?
再次,教学论的更新一定要使教学论的研究从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进行开放性的研究。
一方面在内容上要正确处理教学理论中时代性和历史性、现代化和民族化之间的关系。
既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又要认真批判继承我们中华民族悠久丰富的历史遗产,要汲取古今中外教学理论中的精华,把它们熔于一炉并渗透到新的教学论中去,为我们现在所用。
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看,它本身的发展决不是对过去简单的抛弃,而是要通过新的视角把其中合理的因素包含到新的理论体系中去。
这些合理的因素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扬弃和提炼,往往就构成了教学论中基本稳定的成份,有的经提炼成了教学的基本原理。
另一方面,教学论的研究还要不断注意吸取先进理论中新的思维方式。
在研究方法上一定要变革以往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研究方式。
要学习用系统的、整体的研究方法去替代孤立的、线性的研究方法;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研究方法来替代僵死的、静止的研究方法。
特别要注意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紧密结合,就是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重视理论的建设,又要开展实证研究。
而理论研究中又要克服以往只热衷于理论框架的构建而忽视对一些实质性问题探讨的缺点,还要防止简单引进国外的理论或生搬硬套一些新概念、新名词而不从我国教学实际出发的情况。
总之教学理论的研究必须深深植根于我国自己的土壤,以往有些研究由于脱离了我国的教学实际,因此使广大教学实际工作者对这样的理论望而生畏,而成了高高在上、虚无飘渺、不可捉摸的过眼烟云,这样就降低了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丧失了理论的权威性。
当然在教学论中哪些问题需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哪些问题要以实证研究为主,是有所不同的,越是基础性的理论就越需要加强理论的研究,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实证性研究来加以验证。
而对每个从事教学研究的个人来说,更应主动去倾听实践的呼声,经常从教学实际生活中去发现一些问题和总结一些新的经验。
只有重视理论研究的人,才能对教学中涌现出来的经验和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在实证研究中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而不被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非本质现象所迷惑。
因此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合,无论是从教学论学科的更新还是从教学论研究工作者自身的提高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作为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有自己这门学科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在和相关学科的关系上界限清晰。
2.有自己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体系和基本原理,能揭示出本门学科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具有一套较稳定的运行机制,及自我约束、检测的一套准则。
3.在引进先进科学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
如果以此来衡量现有的教学论,那么这门学科可以说还不很成熟。
教学论要发展成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但作为我们这一代的教学论工作者,如果能认真反思以往的历程,总结出在前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具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那么新教学论的建设,这一跨世纪的巨大工程,可以说已进入了破土奠基的阶段。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本文责任编辑:武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