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发展之我见吴也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1996年第8期教 学 论 发 展 之 我 见
●吴也显
教学论是以揭示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为其研究对象的,它对教学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因此在观念上应该是先引的。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教学论应在教学领域中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方面提出可行性预测,并对此进行系统、科学的论证。但是由于种种历史的、社会的原因,现有的教学论却因其观念的陈旧和理论的欠成熟而难以对教学实践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今天,教学实践正急切地呼唤着教学理论的更新和进一步科学化。
教学论要更新,首先要把握住时代发展的精神,明确21世纪所要培养的新型人才应具有哪些基本特性。
21世纪是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变化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要能主动适应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就必须更加重视人的整体性发展。人的整体性指的是人生理、心理、理智、情感、价值、信仰等多层次、多方面的一个整合体。在参加任何一项活动时,每个人总是以整体方式从各个方面全面参与和投入的。但以往的教学论由于受唯理性教育观的影响,往往对人的培养只重视认知的发展而忽视情意的发展,只强调人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人自身发展的价值。在这种对人片面认识的思想指导下,它的理论体系也就难以体现对人的完整精神世界培养的要求。
科学和艺术是人们把握整个世界的基本方式,它们之间既有本质的联系又是互补的,科学用抽象的概念来认识世界,是用一般来概括个别、用必然来反映偶然;而艺术则用情感想象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是用个别来显示一般,用偶然来揭示必然。而交往关系则是体现人类文化及行为实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个体社会化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教学论要探索和揭示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人整体发展的规律和特性,就要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并在它的理论体系中体现这种结合,使学习者在理性和非理性、个体化和社会化方面得到和谐的统一和发展。这种和谐的统一和发展,意味着在高科技时代人的个性应当是理智(科学)、情感(艺术)的统一,它内在地要求个性社会化(交往)与社会化个性。这两个统一充分体现了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和交往文化的一体化。
而发展人的主体精神则是培养人整体发展中的核心,也是未来人才中最基本的特征。人的主体性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在具有主动选择、能动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有积极创新的精神。未来社会转瞬万变,要使新的一代能主动适应它,就必须培养他们具有这种主体性,才能使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把握住自己,才能在客观现实面前具有主动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的教学论也应体现这一特点。
其次,还必须扩大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克服教学论只以哲学认识论为唯一的理论基础,简单套用一般认识的规律来解释教学认识现象的局限。由于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综合性,因此需要广泛吸取多门学科的科究成果和科学方法,并根据教学论的特性加以整合,使之教学论化。这样才能揭示其内在的、深层次的规律和运动,使教学论不断丰富发展。
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在教学领域中广泛的运用、尤其是电脑的引进,对教学理论更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诸如教师职能的变化、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变化以及教学时空维度延拓后在教学领域中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等等,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教学内部矛盾和问题,是教学论应认真研究的,这必将推动教学论的更新和发展。
由此可见,随着上述情况的变化,教学论的研究内容必将日益丰富,并必将通过学科内部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教学论学科群,这又给教学论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今后的教学论在研究对象和范畴上将会有些什么变化?教学论学科群是否应该形成从一般到具体、从原理到操作的一个有序的逻辑系列?怎样才能逐步改变以往教学论中存在的宏观不宽、中观不强、微观不实,对教学实践指导不力的情况?
再次,教学论的更新一定要使教学论的研究从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进行开放性的研究。一方面在内容上要正确处理教学理论中时代性和历史性、现代化和民族化之间的关系。既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又要认真批判继承我们中华民族悠久丰富的历史遗产,要汲取古今中外教学理论中的精华,把它们熔于一炉并渗透到新的教学论中去,为我们现在所用。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看,它本身的发展决不是对过去简单的抛弃,而是要通过新的视角把其中合理的因素包含到新的理论体系中去。这些合理的因素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扬弃和提炼,往往就构成了教学论中基本稳定的成份,有的经提炼成了教学的基本原理。
另一方面,教学论的研究还要不断注意吸取先进理论中新的思维方式。在研究方法上一定要变革以往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研究方式。要学习用系统的、整体的研究方法去替代孤立的、线性的研究方法;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研究方法来替代僵死的、静止的研究方法。特别要注意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紧密结合,就是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重视理论的建设,又要开展实证研究。而理论研究中又要克服以往只热衷于理论框架的构建而忽视对一些实质性问题探讨的缺点,还要防止简单引进国外的理论或生搬硬套一些新概念、新名词而不从我国教学实际出发的情况。总之教学理论的研究必须深深植根于我国自己的土壤,以往有些研究由于脱离了我国的教学实际,因此使广大教学实际工作者对这样的理论望而生畏,而成了高高在上、虚无飘渺、不可捉摸的过眼烟云,这样就降低了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丧失了理论的权威性。
当然在教学论中哪些问题需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哪些问题要以实证研究为主,是有所不同的,越是基础性的理论就越需要加强理论的研究,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实证性研究来加以验证。而对每个从事教学研究的个人来说,更应主动去倾听实践的呼声,经常从教学实际生活中去发现一些问题和总结一些新的经验。只有重视理论研究的人,才能对教学中涌现出来的经验和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在实证研究中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而不被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非本质现象所迷惑。因此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合,无论是从教学论学科的更新还是从教学论研究工作者自身的提高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作为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有自己这门学科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在和相关学科的关系上界限清晰。
2.有自己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体系和基本原理,能揭示出本门学科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具有一套较稳定的运行机制,及自我约束、检测的一套准则。
3.在引进先进科学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
如果以此来衡量现有的教学论,那么这门学科可以说还不很成熟。教学论要发展成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但作为我们这一代的教学论工作者,如果能认真反思以往的历程,总结出在前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具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那么新教学论的建设,这一跨世纪的巨大工程,可以说已进入了破土奠基的阶段。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本文责任编辑:武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