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二章 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幻灯片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 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 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17-19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体现时代的变革 ; –教育目的或目标:德性/智慧和笃信;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内容; –遵循万物的顺序;彻底、迅速和愉快的原则; –班级授课教学思想; –局限:宗教基石和比喻论证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
(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样和 实际能怎么样三个角度来分类研究。 问题的上述三个角度可以是从同一问题的三个方面来研 究;也可以据此对不同的问题有所角度侧重。这就有了 不同类型的问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包含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范畴。 (三)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课程与教学论》
3.学科: 学科是学术的分类;还指教学科目。课程论里的学科是用后者意 义。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 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 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教育部学科门类、 4.科目: 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科目 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价值观念;专业技能 2.联系实际 问题意识,实践兴趣 3.注意拓展学习,阅读一些专业名著和专业杂志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3 确立了“自然教学法”。(自然教学法,就是由易到难的方法;它要 求用国语作为教学工 具;要先学习事物的整体,再学习事物的细节; 要求学习就采用归纳的方法,从经验入 手,然后再到事物的一般原理;要求学习应以学生的能力、兴趣为依据,不应强迫、更不 应把体罚 作为教学的手段)
4 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二、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 卢梭与裴斯洛齐的贡献
(一)卢梭的教学论 卢梭是启蒙时期法国著名思想家、社会哲学家、教育理论家。他的旷世 教育名著《爱弥儿》 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 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 1、自然教育论 1)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 变坏了。人性本 善,人之所以堕落是由于社会的污染。他主张自然教育: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 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 ,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 2、发现教学论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他提倡的发现感和探究欲望是基于人天然的兴 趣、天然的好奇心 的。天然的需要是好奇心的“第一本原”。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 是:问题不在于告 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C、活动原理:强调活动的首要性:凡是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去学习。 D、直观原理:他视直观原理为教师教学的“金科玉律”。 认为教学不应从事物的语言说明开始,而应从事物的观察开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水平。
教育研究
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探 索语文教学规律,为教 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
实践指导。
05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未来 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更加注重多元 化,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满足不同
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技术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语文课程与教 学将更加注重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
专业道德
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关爱学生,为 人师表,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 生。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持续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 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教学反思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 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合作交流
积极参与教师间的合作 与交流,分享教学心得 和经验,共同提高教学
02
它涉及到语文学科的本质、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 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 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 阶段,从最初的语文教育萌芽,到现 代的多元化、个性化教育理念,不断 发展和完善。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 论的研究重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对学生语文素 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博比特(《课程》1918(课程论诞生的标志) 《怎样编制课程》1924) 查特斯《课程建设》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研 究领域 他们认为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的选择与教育计划的制定是一个科学化 的过程 有组织的、系统的知识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实际需 要之关系问题是课程开发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泰勒的课程理论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启 示
从多维度确立教育目标。泰勒原理为我们揭示了 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 即对学生的研究、 对当代 社会生活的研究、 学科专家的建议。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课程编制要关注学生 的需要和兴趣,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积极主 动的参与者。 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编制。
学者们对课程的定义 ⑴美国的蔡斯列举了 6 种有代表性的课程 定义:
课程是学习方案; 课程是学程内容; 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 课程在学校领导下“已经获得的”经验; 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 课程是(书面的)活动计划。
⑵我国学者施良方也归纳出了 6 种典型
的课程定义
wk.baidu.com
比较典型的定义: 王策三: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 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李秉德: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 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 一的活动。 顾明远: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 和学的共同活动。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二章 (2)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二章 (2)

(二)泰勒模式
1949《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原理四个构成部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 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1、课程目标的确定——泰勒
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课程开发的过程决定于预
定的教育目标。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 3个来源: ( 1 )学习者本身:教育目标是使学生的行为模式产生所
特定的教育目标要适合儿童的兴趣与需要
要经过教育哲学的选择和其他来源相结合。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70年代在《课程开发中的两个新重点》强调对于课程开发有观点学生 校外学习领域做全面考察。三个观点: 在整个当代生活背景中看待学校教育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提出校外课程 主张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建设性地参与校外环境
可把科目分为若干部分,或以一学期、一学年为单位的科目;最低层次 的结构通常为课(lesson)、课题(topic)或单元(unit)。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4)关于课程评价,泰勒认为: 评价的目的在于检查课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的教育 目标之间的差距。 课程开发是一种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历程,随着社 会政治、经济和新的教育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课程将永
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有不同的教育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代表不同 的课程组织结构和教学过程,反映课程与相关领域的不同关系。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0世纪以来,主要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目标模式主要包括泰勒模式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多种以目标为核心 的模式,如塔巴模式、惠勒模式、坦纳模式 过程模式:是斯腾豪斯提出来的,对目标模式的批判。《课程研究与 开发导论》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系统理论时期的课程研究特点
学科课程的形成
自然学科在学科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多数学科已初步形成了各自的逻辑体系
经验课程的出现 课程研究逐步系统化 课程研究理论依据科学化 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人物: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 杜威
(三)课程的专门学科时期
问题思考:怎样理解“课程有一悠久的过 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D.Tanner & L.N.Tanner)
3.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布鲁纳《教育过程》1960 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 容 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 学科专家在课程编制中起重要作用
实践性课程理论
施瓦布:四篇文章《实践1:课程的语言》、《实 践2:折中的艺术》、《实践3:课程的转化》、 《实践4:课程教授要做的事情》(1969~1983) 四个方面的内容:
泰 勒 原 理 示 意 图 :
确定教育目标 选择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计划
泰 勒 模 式 示 意 图
对泰勒原理的评价
问题思考:怎样理解:“课程领域 很幸运,因为有了拉尔夫· 泰勒。 课程领域很悲哀,因为拉尔夫· 泰 勒久久不能被超越”?
泰勒原理的意义:
它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泰勒的课程理论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启 示
从多维度确立教育目标。泰勒原理为我们揭示了 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 即对学生的研究、 对当代 社会生活的研究、 学科专家的建议。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课程编制要关注学生 的需要和兴趣,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积极主 动的参与者。 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编制。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的历史发展

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

原始社会(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最古老、最持久的教育内容,是学习课程的源泉)

二、学习课程的诞生

1.学校诞生后,教育内容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要素。

2.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内容不同

中国古代:“成均之学”,内容以乐教为主,‘虞痒之学’,内容以孝的教育为主。

西方:教育内容走向专门化。(斯巴达:军事体育为主;雅典:不仅有军事训练,还有文化知识教育)

3.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季节安排进程

三、古代学校的课程

1.我国古代学校的课程: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2.西方的古代学校课程:七艺、三科、圣经

四、现代课程的形成

1.文艺复兴期间,学科的范围迅速扩大

2.17、18世纪,现代课程体系基本确立成型

为什么现代课程会在17、18世纪正式形成呢?

(1)从社会制度看,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期

(2)从时代状况看,这是一个科学知识大发展的时期

(3)现代学制的确立,为课程的完善提供了条件

(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给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现代课程的形成特征

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地位

2.从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

3.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

4.从课程实施看,形式越来越多样

六、现代课程的发展

1.18世纪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

2.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提出了课程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课件
在该书中,泰勒把课程编制的主要步骤列为四个问题:1)学校 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当这些目 标正在得到实现?概括地说,课程应分为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课程 内容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四个基本的要家。这就是现代美国课程领域 中产生广泛影响的“泰勒原理”。
研究性作业: 查找相关文献,概括“泰勒原理”的基本观点,并对 之进行评价。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怎样理解“课程有一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D.Tanner & L.N.Tanner)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一、前科学时期的课程及研究特点
我国古代的课程 西周就有了一套完整的课程,教以礼、乐、射、御、
书、数、即“六艺”。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美国的“八年研究”
“八年研究”不仅对美国大学入学要求和中学课程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而且还孕育了泰勒的课程原理。”1949年,泰勒正式出版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总结了他在“八年研究”中的成果。 该书1981年曾按美国的《卡潘》(Kappan)杂志评为自1906年以来对 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之一,现已经成为“现代课程理论 的经典著作,是试图理解这个领域的后继著作的人必读书。”

2024版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

2024版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
教学过程的阶段
教学过程通常包括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和布置作 业等阶段。在每个阶段,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的任务和活动。
教学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教学评价的目的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 引导教学改进,以及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诊断功能、反馈功能、定向功能、鉴定功能和激 励功能等。这些功能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重视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 学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5
课程资源与教学环境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精选教材内容,挖掘 教材的教育价值。
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最新的教育信息,拓宽学 生的知识视野。
ABCD
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积极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 丰富课程内容。
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 本ppt课件
目录
•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 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 • 课程资源与教学环境 • 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
01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

课程与教学论(课堂PPT)

课程与教学论(课堂PPT)

.
5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里程碑: 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 1.“泰勒原理”是前人研究升华的结果,它的实践 基础主要指‘八年研究’。其主旨在于改革课程 体制。在这八年的实验研究期间,为了使每一所 学校在课程开发时有章可循,泰勒提出了课程开 发的一般程序和原理,即反映在《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一书中的‘泰勒原理’。
.
10
四、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 贡献。
▪ 1.‘实践性课程’: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基 本内容: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 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它们间的持续相互作用 构成了它Hale Waihona Puke Baidu基本内涵。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 教材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由课程政策文件、 课本和其他教学资料所构成的。课程环境是由除 教师、学生、教材之外的物质的、心理的、社会 的、文化的因素构成,它直接参与课程相互作用 的系统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6
▪ 5."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确定教育目标,选择 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 6.泰勒原理的贡献与局限:1)泰勒原理对目标的 强调,在世界各国课程领域发生了巨大影响,20世 纪五六十年代曾一度成为课程开发的唯一“科学” 模式(2)“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基本框架,他 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3) 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 主张,囊括了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了 一个系统的模式,模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把握, 有人把《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称为“圣经”。 (2)泰勒原理的局限性在于: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 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 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ppt课件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ppt课件
中学语文教学论
博达学院中文系 刘霞
中学语文教学论
第二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第二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第二节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对中外学汉语语文教教学学法论
中学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论
第二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一)原始社会教育: 原始的宗教祭祀 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 原始记事(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 伦理道德观念 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
《千字文》作者:周兴嗣(502549),字思纂,南朝“齐”属的 “陈郡项人”。
《千家诗》作者:“后村先生”即 南宋刘克庄,字潜夫,自称后村 居士。
对中外学汉语语文教教学学法论
中学语文教学论
第二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百家姓》节选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日等)
对中外学汉语语文教教学学法论
中学语文教学论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
(二)科学基础的发展p46
31
第五节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为理解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提供了基础。而 这两个过程对于课程工作来说多是必要的,因为只 有当学生学习并理解课程,获得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后课程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 课程与教学领域,心理学一直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产生着重大影响,在当代甚至决定这课程与教学质 量的高低。
17
第三节文化及社会基础
二、文化及社会影响的特征 文化及社会纷繁复杂,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千姿百
态,表现出一般特征和发展特征。 (一)一般特征:课程与教学并不是孤立的事物,
始终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及社会背景之中,其方方面 面均不同程度地打着一定文化及社会的烙印。对 “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关系的考察,清晰地揭 示出在文化及社会对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产生的巨大 影响, “社会是变化的源泉” “学校是变化的力 量”而 “知识是变化的动因”。 p38
课程与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 “行” “忠” “信”, 开设的具体课程主要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 艺”;使用的教材主要有 。。。。P30
当时的课程与教学成就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P30
8
二、中国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
(三) “学科” 课程与教学——其形态,萌芽于19世纪末期,至今只 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其间伴随着社会巨变,在构建和发展“学科”
“艺术” 课程与教学,萌生与公元前6世纪的 古希腊雅典,成型于欧洲中世纪的学校, 一直流行的到14世纪文艺复兴期间,以 “七种自由艺术”课程与教学为典型代表。 p28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ppt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ppt
课件
洛克: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1693 年出版的《教育漫话》。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 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并且得出结论, 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2)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认为绅士教育是 最重要的,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 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要有健壮的身体。
课件
课堂延伸——
• 1、结合你的经历和所学,谈谈什么是“教育”? • 2、纵观教育的发展历史,你认为未来教育将呈现
怎样的发展趋势?
课件
课件
学习的劲儿

一天,一个年轻人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
得知识呢?”苏格拉底将这个年轻人带到了海边,
让他走进海里。海水很快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
扎才将头探出水面。

苏格拉底问他:“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
么?”

“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才行。”
课件
柏拉图,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课件
(J.F.Herbart,1776—1841)
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 学史上被认为是“科学 教育学的奠基人”。他 的《普通教育学》(1806) 是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 学科的代表著作。
课件
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
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 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 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 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 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第二章-课程论发展的历史演变PPT课件

第二章-课程论发展的历史演变PPT课件

☆局限:
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导致忽视儿童阶段 的存在价值;
把教育的科学化视为将“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泰罗主义”管理模 式运用于教育过程,使学生就成为“学校工厂” 的加工“原料”。
他们的课程开发程序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为机械的“课程工 程”,课程开发变成企业中的产品开发,从而导致课程开 发过程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
提出了课程的安排要注意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当代世界各国历经多次改革之后的现行普通教育 的课程体系,它的基本类型,都还是赫尔巴特当年 提出来的,可见影响深远。
☆局限:
将兴趣分为二类六种,缺乏科学性,有些牵强附会。
其核心课程体系把古典语、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放在教学的重要 位置上,对自然学科的重视不够。 一方面是科学的启蒙教育,一方面是宗教的蒙昧教育(将宗教列为 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 ,这种既进步又保守的现 象,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 提出人类文化发展史与儿童心理发展顺序一致, 这种观点具有时代局限性。 最高目的是培养有德行的人,这与今天的教育 目标相比似乎显得狭隘了些。
§三、成为独立专门学科时期的特点
特点一
课程研究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变以前 零散的研究为系统的研究;
特点二 特点三
形成独特的课程编制理论和技术,极大地促进 了课程编制的科学化、 技术化;
形成了课程的群体共同意识和专业 研究队伍;

课程与教学论 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 ppt课件

2020/10/15
21
(6)课程是社会改造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该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 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 ☆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制定外部强加给他们的世界观,而是帮助 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社会规划,这些都需要使学 生具有批判意识。
2020/10/15
课程与教学论
蒿景兰
课程说明
一、课程简介 二、学习目标与意义 三、课程考核 四、课程要求 五、学习方法
2020/10/15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 2、研究的停滞(60年代中期-70年代后期) • 3、研究的繁荣(7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心理学
• 4、研究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
•反思关于学科基础的各种问题
2020/10/15
37
• (二)学科基础界域的不同观点 • 1、国内观点 • 观点一:从影响因素的观点看学科基础
反对普遍性戒同一性推崇自由游戏差异和多元化团队是指拥有共同目标并且具有不同能力的一小群人有意识的协调行为或力的系统这群人就如同人的五官一样共同协作维持一个人的生存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众多后现代主义课程不教学研究及其理论成果?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的4r标准?派纳的概念重建和理解课程理论影响了课程研究的范式和斱法课程研究的价值观课程研究的养容为批判现代课程论超越泰勒原理构建后现代课程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团队是指拥有共同目标并且具有不同能力的一小群人有意识的协调行为或力的系统这群人就如同人的五官一样共同协作维持一个人的生存课程是通过师生的行为的相互作用而构建形成师生是课程主体是课程意义的创作者和主体进行应面向课程事实本身探讨课程意义在师生互劢中通过对话生成知识的意义教学应承认和尊重价值多元化承认和强调学生的组织建构和构建能力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从积累知识走向収现和创造知识团队是指拥有共同目标并且具有不同能力的一小群人有意识的协调行为或力的系统这群人就如同人的五官一样共同协作维持一个人的生存在研究范式斱面现代课程不教学研究和后现代课程不教学研究两种范式幵存前者是科学主义的技术论研究范式是封闭式研究后者是超越科学主义的技术论研究范式是开放式研究在研究养容上更加关注课程不教学过程知识观等研究团队是指拥有共同目标并且具有不同能力的一小群人有意识的协调行为或力的系统这群人就如同人的五官一样共同协作维持一个人的生存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团队是指拥有共同目标并且具有不同能力的一小群人有意识的协调行为或力的系统这群人就如同人的五官一样共同协作维持一个人的生存一心理学影响课程与教学论的方式产生影响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阐述了 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课堂教学的方法、基本环节。
他把综合课规定为六个环节,甚至把每个环节化多 少时间也规定下来。
第一个环节(1-2分钟)学生有组织地坐入自己的座位, 迅速准备好一节课所必须的东西,教师则记下缺席的 学生。
第二个环节(3-8分钟)查阅学生的家庭作业。
第二节 西方国家近代教学理论的发展
一、教学理论的奠基阶段
公元前5世纪末-14世纪初是欧洲封建社会形成 和发展时期,教会垄断学校。
14世纪-17世纪是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许多 人文主义教育家。
17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的过 程中,确立了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教学理论,代表人物 是拉特克和夸美纽斯。
承认不同的主体对世界意义建构的差异性,并不 意味着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主体彼此之间相互隔阂, 互不往来,恰恰相反,这种差异性正表现教师与学 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意义和价值。
C、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 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教学策略是以 学习者为中心的。
建构主义与传统学习理论相比,突出表现为三 个重心转移:
巴格莱认为,美国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保卫和加 强国家的政治秩序。
认为教师有责任教导和管束学生;强调学校 教育中系统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认为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根本依据。
认为教学必须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按一定 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
五、凯洛夫教育和教学理论体系
苏联十月革命后,凯洛夫等论证了社会主义条件 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和客观必然性,在实践中形 成了苏维埃教育理论体系。对后来东欧和新中国的教 育理论体系的建立,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理论的逐步体系化阶段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是这一时 期的一个代表。他对教学论的贡献体现在这样 几个方面:
1.建立了以统觉论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使教学 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2.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强调教学 的教育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要求及其理论依 据。
3.创建了教学过程的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四 个阶段。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既着力于帮助差 生学好功课,又注意因材施教发展优等生。
布卢姆思想的核心是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 适合其特点的帮助,一个学生能够学好的,其他学 生也能学好,学生学习的差异重要在速度,不在智 力。
三、80年代以来,以原苏联合作教育派 为代表的以促进学生个性理想发展为目标 的教与学的关系改革。
(一)拉特克的教学论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 克
拉特克的教学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 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二)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 1.直观性原理 2.活动性原理 3.兴趣与自发性原理 4.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5.对教材编排提出了一些新主张 6.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 还有一些教育家为教学论的奠基阶段作出了贡献, 如:卢梭、洛克。
1.“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王策三《课 程·教材·教法》2008,7
2.凯洛夫教育学批判 钟启泉《全球教育展望》2009,1
3.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教育理论辐射与实践影响 《复旦教育论坛》 2010.3 4.《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王策三 《 教育发展研究》 2004.10 5.《发霉的奶酪》 《全球教育展望》钟启泉2004.10
代表人物:阿莫纳什维利
尊wk.baidu.com学生,尊重个性,要互谅互助,通过师生合作, 启发学生好学善学,促进学生个性理想发展,从而提 高教学质量。
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兴盛时期
(一)建构主义的派别及其基本主张
1.在对待知识的看法上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 确表征,它是一种解释、假设。 科学知识包 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的唯一答案,随着人类 进步,新的假设将不断产生(地心说、日心 说)。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
第三个环节(5-10分钟)讲解新课的题目与宗旨以及确 定与已学功课的联系。
第四个环节(10-20分钟)讲述与说明新教材。
第五个环节(10分钟)巩固新教材。
第六个环节(5-8分钟)详细布置家庭作业。
系统了班级授课制教学过程的基本理论,为教师 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具体可操作性的模式。
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凯洛夫明确指 出,教师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人物,他 们是教育和培养学生事业中的具有决定性意义 的人物。
四、要素主义教育思潮(30年代)
1.要素主义教育者强调教育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 生。
2.强调严格的学术性教育和严格的训练。
3.强调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吸收规定的教材内容。
美国教育家巴格莱是要素主义思想的一个代表, 1938年与同行一起组织了“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 委员会”,亲自起草并发表了《要素主义促进美国教 育的纲领》,这个纲领是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他把生长看作教育的目的。
他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儿童是中心.
他的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在“做中学” .
杜威十分重视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过程五步骤:
暗示(疑难的情境)---问题(确定疑难究竟在何 处)---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推 演(推断每个阶段所含的结果,寻找能够解决疑 难问题的途径和结论)---检验(进行试验、证 实、驳斥或修改这个假设)
理解依赖个人的经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 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 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 知识的过程。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提取。而 是新旧经验间的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 别人无法代替的。
(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
(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习和学习者的看法与 传统的观点有本质的区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张: 第一,对于学习者来说,先前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 第三,尊重个人意见。 第四,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他的教育思想与理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1939年出 版的《教育学》中,其中,教学理论是凯洛夫教育思 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于教学过程,凯洛夫认为,教学是“教师在
学生自觉与自动参与下,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武 装学生的过程”。 他指出:教学要“在掌握知识、技 能、熟练技巧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要使学生 的认识能力和才能,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 力、想象力和思考力得到发展”。
据此,可以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 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 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 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 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看他们是否有效)。这就是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评价 :实用主义教学思想的出现,为整个教学 理论与实践带来了一场革命,从根本上打破了 传统教育封闭保守的状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用主义教育在某些地方 走过了头,过分强调儿童的兴趣和自由,从而 导致学校组织松散,学生缺乏了系统的具有内 在逻辑顺序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使得教育与教 学质量下降,逐渐受到人们的责难。
第三节 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
桑代克为代表的实验主义教育教学思想体系 蒙台梭利为代表的欧洲新教育运动 杜威为代表实用主义教育教学思想体系 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教育教学思想体系 凯洛夫为代表的前苏联教育教学思想体系
三、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它是以杜威为主要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 想理论体系。
杜威1896年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
外国教育研究 2000.8
B、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
(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因而对世界
的理解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 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世界的意义并非独立于 个体而存在,而是源于主体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 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因而对世界的理解是多元 的.
教学过程五步骤:
创设情境(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
--明确问题(在这个情境中产生一个真实的问 题)---提出假设(学生占有资料,从事必要观
察等活动,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种种设想)---
解决问题(学生必须要负责地一步一步地展开 他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检验假 设(学生要有机会通过运用来检验自己的想法,
第二章 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古代教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以 教学论为主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总结了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精华,并 在教学思想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 索,它的划时代意义在于标志着中国古代教学思想 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在教育史上处于领先地位。
第四节 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
一、50、60年代以三大流派为代表 的以发展智能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运 动。
美国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科夫的教 学新体系;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也称 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
二、70年代以苏联巴班斯基、美国布卢姆 为代表的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着重点的 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高潮
赫理论的局限:形式主义,强调了教学的一 般规律,而忽视了教学的特殊性和动态性;在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
近代教学思想和理论发展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1.自然主义教学观在这一时期的教学思 想和教学理论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
2.教学论理论体系逐渐趋向完善
3.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开始走向科学化
二、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
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倡立 了一种独特的问答式教学方法,他称这种方 法为:“产婆术”。
• 昆体良就是古罗马教育中的典型代表。他 写的《修辞术规范》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 对教育方法进行了许多研究和论述。
三、古代教学思想的特点
1.教育思想的人文性 2.教学理论的朴素性
(2)教学观
A、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 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 或经验。
心理表征的建构包括两层涵义:
第一,对新信息的学习和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知 识经验对新信息进行重新建构而达成的。
第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被从记忆中提取的过程就是一 个重新建构的过程。
这四个阶段决定教学过程的程序,并把它规 定为教学过程的普遍公式。
戚勒将它的四段教学思想发展成为五个阶 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运用,这就是 后来人们称之为赫的五段教学法。在19世纪广 为流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理论的优点: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授新 知识的规律,也易操作,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和形 式化,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可在 教师的指导下齐步前进。
学习者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形 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 号赋予了一定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 命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学习 者会对这些命题具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 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 构起来的,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青蛙和桂鱼)
经由建构过程而形成的心理表征是结构
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的统一。
所谓结构性知识和经验:是指规范的拥有内在 逻辑系统的、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论等。
所谓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是指具体情境中形 成、与具体情境直接关联的、不规范的非正式 的知识和经验。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嬗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包含四个因素:学生的 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 义、新知识组织与呈现形式。
学习活动要发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学生的背景知识与新知识有一定的相关度; (2)新知识的潜在意义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变化。
我们可以把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概括为以 下几点:
(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 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