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 ppt课件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 • • • • 20世纪以来,教学论的发展进入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1.各种教学流派的兴起和竞争 (1)“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之间的竞争。 (2)不同政治制度下教学论的相互争斗。 (3)20世纪50、60年代,教学论进入多元发展的时 代。
三、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
• 1.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建设,始终面临着如何 看待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的问题。 • 2.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是我国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动力。
三、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
• 3.我国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工作者结合中国实际,进 行了独立的探索,主要有三个时期:
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 (二)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 1.不能简单的把学习过课程与教学论同真正掌握它 划等号。 • 2.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有多种途径。 • 3.系统学习是全面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式。
• 4.真正全面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 国内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
•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
•
2.教学论和课程论相互独立。
3.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第二节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 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 (一)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 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小学教师 每天都要解决实际的课程与教学问题。 • 2.对小学教师而言,课程与教学是基本的专业工作。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版本的)
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三、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五、课程目标的取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二、与课程定义相关的概念分析 (六)经验
• “经验”的三种通俗解释:一是动词形式,意指经 历,体验;二是名词形式,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 技能;三是哲学概念,指感觉经验,即感觉认识, 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 接触客观世界而获得的、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的 初步认识。 • 杜威认为经验思维有三个明显的缺点:第一,它具 有引出错误信念的倾向;第二,它不能适用于新异 的情境;第三,它具有形成思想懒惰和教条主义的 倾向。
三、古代学校的课程
从学校课程诞生之日起,直至17、18世纪,这 一段历史时期的学校课程,我们都称之为古代课程。 在我国,这一时期则延续到19世纪末。
(一)我国的古代学校课程
在我国,从夏商周到清末新式学堂兴办之前, 学校里实施的一直都是古代课程。在漫长的历史进 程中,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对我国的 文化和教育事业影响深刻而久远的主导课程,这就 是“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
• 合理地给课程下定义,首先必须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其次 要有思想和批判能力,最重要的是要熟谙课程领域的各种事 实与理论。
• 试着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你自己对课程的定义,然后和理论 家们的各种定义相对照,看看你究竟持什么样的课程观。
二、与课程定义相关的概念分析
(一)教学内容
• 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 教学内容的外延小于课程的外延,教学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 成部分。 • 除了教学内容,课程还包括怎么教的内容。
(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显性课程则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二者是相伴相随的关系。
三、古代学校的课程 (二)西方的古代学校课程
西方古代主导的课程是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 术”,即文法、修辞、辩证法(逻辑)、算术、音 乐、几何、天文。“七艺”对西方的文化和教育事 业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到了中世纪,教会垄断 了教育,“七艺”的内容被改造为神学的附庸。
课程与教学论 完整版本ppt课件
容。
本课程选择什么样的教材?
王本陆 男,1967年生,湖南人,教育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电子邮箱:
学术领域
1.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认识论,现代教学理论,全资源课程理论 2. 教育伦理学:教育伦理哲学,教学伦理学 3. 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校本研究 主讲课程
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
心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
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
括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
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
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的功能、本质、
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的
师生关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组
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相关内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课程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 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什么是课程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理论基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基本观点: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知识为中介,以传授 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任务的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
第9页/共37页
三、教学本质及其论争
• (二)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 • 1. 教学认识的特殊性
第五章 教学的基本原理
• 第一节 教学概念与教学本质 • 第二节 现代教学及其基本特征 • 第三节 优化教学的一般理论
第1页/共37页
第一节 教学概念与教学本质
• 一、教学的定义 • 二、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 三、教学本质及其论争
第2页/共37页
一、教学的定义
• (一)不同视角下对教学所作的不同概说 • 1.夸美纽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 2.《教育大词典》(顾明远主编):“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
第14页/共37页
一、古代教学及其特征
• (一)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 • 学而忧则仕(中国),服务于民主政治(古希腊)。 • (二)教学内容以人文科学为主 • 主要传授文化知识、伦理、政治、宗教领域的知识。《四书》
《五经》(中国),文法、修辞、辩证法等(古希腊)。
第15页/共37页
一、古代教学及其特征
源即教学投入;教学活动影响这学生身心的发展,即教学产出。 优化教学的效率标准,强调合理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有机统一。
第30页/共37页
• (三)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 合乎教学规律为真。 • 合乎价值理想为善。 • 主体创造和艺术欣赏为美。
第31页/共37页
三、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 (一)遵循教学规律 • 深入研究教学个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系统学习课程与教学理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教育的基本理论
二、现代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 2.分化为两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 “新教育”运动与“进步教育”运动创立了现代教学的一种
本章小节
• 本章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 • 1. 教学的概念和本质。 • 2.现代教学及其特征。
• 3.优化教学的原理与策略。
本章完 !
• 学校主要为社会上层阶级子女开设。如宫廷学校、 官学等。 • (四)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 古代教师的教学主要基于个人经验代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一)现代教学的形成 (1)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诞生的人文主义教育 孕育了现代教学的第一颗种子,在宗教改革中,出 现的新教教育孕育了现代教学的第二颗种子。
• 4.李秉德:“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 5.布鲁纳(J.S.Bruner):“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 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正 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的能力。”
• 6.斯卡特金:“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
• (二)本书关于教学的定义: • 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促进学生身心发 展的教育活动。 • 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 • 即教学具有双边性: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统一的活动。 • 2.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 即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 • 3.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赫尔巴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 1.现代教学兴起的标志
1902年、1903年清朝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和 《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教育的基本理论
本章小节
• 本章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 • 1. 教学的概念和本质。 • 2.现代教学及其特征。
• 3.优化教学的原理与策略。
本章完 !
二、现代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3.现代教学进入多元发展的时代
• 主要有两种基本倾向
• (1)美国和英国倾向: 重视直接经验和学生个性, 相对忽视教学的统一要求和质量标准。 • (2)日本和苏联倾向:强调教学的统一要求和质量 标准,相对忽视学生的个性和教学自由。
二、现代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三)我国现代教学的发展
• (二)理解概念应注意的几点: • 1.优化教学是基于特定标准来评判的。
• 2.优化教学是革故鼎新的结果。
• 3.优化教学有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二、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 • (一)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 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当 前优化教学总的质量标准。 • • • • 这一标准具体表现为: 1. 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2. 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3. 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 1. 特殊认识说 基本观点:教学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有其特殊性。 • 2. 发展说 基本观点: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 3. 实践说 基本观点: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 4. 交往说 20世纪60年代,德国交往教学论兴起。 理论基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基本观点: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知识为中 介,以传授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任务的一种特 殊的交往过程。
二、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 (一)教学的基本要素 • 代表性的观点: • 1. 三要素说:教师、学生、教材。
• • • 2. 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3. 五要素说: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方法。 4. 六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时间、 空 间。 • 5. 七要素说: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 • 6. 三三构成说:三个构成要素(学生、教师、内容)。 三个影响因素(目的、方法、环境)。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版本的)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版本的)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三、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 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五、课程目标的取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者下的“课程”定义 尽管我们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两个维度来概括“课程”, 但什么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却是很难把握,人们意见分 歧更大。 施良方教授归纳课程的六个定义,即课程是教学科目;课程是有 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是学习经验;课 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是社会改造。这六个定义,课程是 教学科目/课程是教学活动/课程是学习经验,最值得注意。
《课程与教学论》
3. 形成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群 大分化和大综合的趋势 19世纪单一的教学论学科 20世纪前期分化成了“课程论”和“教学论” 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成了各自的学科群:
–课程领域:一般课程论、课程社会学、教材学、潜在课程论 、课程平价论…… –教学领域:教学认识论、教学社会学、脚学伦理学、教学艺 术论、教学技术学……
《课程与教学论》
(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样和 实际能怎么样三个角度来分类研究。 问题的上述三个角度可以是从同一问题的三个方面来研 究;也可以据此对不同的问题有所角度侧重。这就有了 不同类型的问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包含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范畴。 (三)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课程与教学论》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17-19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体现时代的变革 ; –教育目的或目标:德性/智慧和笃信;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内容; –遵循万物的顺序;彻底、迅速和愉快的原则; –班级授课教学思想; –局限:宗教基石和比喻论证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的层次定义
美国学者古德莱特课程的层次定义,课程处 于五种状态:
–理想的课程 –官方正式的课程 –理解的课程 –实际运作的课程 –实际体验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一般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 2.教学进程: 它回答的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教学进程还有 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价值观念;专业技能 2.联系实际 问题意识,实践兴趣 3.注意拓展学习,阅读一些专业名著和专业杂志
《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
1.词源学的释义 汉语“课程”出现于唐代,但很难说是专用术语 近代,“课程”用来指称“教学科目”(即学科内容)以及教学这些 科目的“顺序和时间”。 英语里”curriculum”词根原有“跑道”之义,引申为“学习的进程”。 概括来看,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现象、问题、规律 现象:主体意识到的存在 问题:现象背后存在或隐含的矛盾冲突 规律:一般解释为普遍的内在联系
(教材中定义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象、问题、规律都有特定的历史性(具体性)。 现象、问题和规律三者最核心的是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在中国,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教育者自 身的经验提炼出来。是有关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与 方法的见解。 古代希腊,智者派,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 雅典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艺”和谐教育;斯巴达军体教育。古罗马昆体 良《雄辩术原理》是源头。
《课程与教学论》
3.学科: 学科是学术的分类;还指教学科目。课程论里的学科是用后者意 义。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 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 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教育部学科门类、 4.科目: 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科目 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
洛克白板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 卢梭性善说和自然主义教育。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教学阶段思想;教育性教学。 以1806年《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 熟的标志。 此阶段,教学论研究的特征。 斯宾塞科学主义课程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1.各种教学论流派的兴起与竞争 时间:20世纪开始 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形式教育派与实质教育派 杜威:民主社会价值观与教育目的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传统教育学派的“教 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围绕儿童生活组织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课程与教学论》
5.知识: 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 这个概念有动词的意义、名词的意义、认识论的意义。也是学校 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 有人认为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有人认为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 式。 8.计划或方案: 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 义。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课程与教学论》
凯洛夫教育学,共产主义方向; 教学特殊认识说;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分科教学的强 化 斯金纳程序教学、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布卢姆掌握学 习、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
《课程与教学论》
2. 课程论的独立于大发展 目标模式:泰勒原理 过程模式:斯藤豪斯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施瓦布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弗莱雷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人本主义思想
《课程与教学论》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相互独立 相互交叉
–大教学论,即教学论包括课程论 –大课程论,即课程论包括教学论 整合论和相对独立论
《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节: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1.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