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它涉及到语文学科的本质、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 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 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 阶段,从最初的语文教育萌芽,到现 代的多元化、个性化教育理念,不断 发展和完善。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 论的研究重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对学生语文素 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段提高教学效果。
跨学科整合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注重与其他学 科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跨学科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内容改革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改 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方式创新
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 探究式学习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水平。
教育研究
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探 索语文教学规律,为教 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
实践指导。
05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未来 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更加注重多元 化,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满足不同
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技术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语文课程与教 学将更加注重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
专业道德
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关爱学生,为 人师表,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 生。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持续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 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教学反思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 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指导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指导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说一、学习目标了解课程与教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以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程。
二、学习重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程。
三、学习内容课程(crriculum)、课程论、教学、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历史发展)。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一、学习目标了解语文教学及语文教学论的发展演变,总结语文教育中的经验与不足。
二、学习重点对语文教育中的经验与不足尤其是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思考三、学习内容(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基本特点;2、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问题与弊端(张志公)(二)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语文单独设科;2、“国文”——语文学科的第一个正式名称;3、国语——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三)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语文”名称和语文教育改革;2、“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3、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4、“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5、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6、“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7、新时期的语文教育;8新世纪初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一、学习目标了解“语文”名称的由来,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及语文课程的目标。
了解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
二、学习重点语文课程的性质及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
三、学习内容(一)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1、“语文”名称的由来;2、语文名称的歧义;3、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课程目标概述1、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2、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3、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三)新语文课程目标简介1、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什么?2、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新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四章语文课程设计一、学习目标了解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尤其是了解古代蒙学经典教材和现当代语文教材的发展状况,了解语文教材的功能、内容要素、特点等,并结合新语文课程标准理解21世纪语文教材建设的新理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阐释概念题1、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法是指从微观角度讲,研究中学语文教法、学法,中学语文教学规律,和一切教法的规律,一切学法的规律的理论。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对语文教育现象做出历史的全面的描述,要揭示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要建立一系列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定义、定理、原则、程序等,并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的一门学科。
3、课程与课程论课程使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课程论市教育学的重要分支,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4、教学与教学论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对话、辅导等重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
5、语文课程规律语文教学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包括语文课程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联系,语文形式和内容的演变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本质联系,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语文课程研制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文化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社会与学校、规划与实施、实施与评价、评价与规划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渐进性和飞跃式变化趋势。
6、国文教授法语文(当时称“国文”)教学研究之始,多称“教授法”。
如1918年由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出版的夏宇众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等。
其历史意义在于,这种研究逐步使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从教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称“教授法”是因为当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而很少涉及学生的“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 • 教师 → 课 → 学生 → 做人 → ?
(有确定的检测手段)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念阐 释
(一)课程—— 1、孔颖达:“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 制也。” • 朱熹:“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2、拉丁语:“跑道、路线”。 • 斯宾塞:“有组织的知识体系”或“有组织的 教学内容体系”。 3、语文课程:学校规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内容、范 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静态体系)
• ⑪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 华生《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 • “刺激——反应”是行为的基本单位 • “学习”就是强化“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 “教学”就是 有效的安排这种强化。
• ⑫认知教学理论——
• • ▲ 布鲁纳“发现法”: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 学习就产生了。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
• ②“发展个性,提高精神境界,开掘与发 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思维能力与创 造力。”(钱理群)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 途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 养、人格完善 • 方法: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话交流,深入精 神世界。 • 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他们具有热爱祖 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素质,具有运用与理解祖国语 言文字的能力素质、言语行为素质、文学审美素 质和语文习惯素质。同时提高一代人的民族文化 素质,提升一代公民的道德素养,传承人类文明。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杨双安
绪论
一、学科发展与名称演变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 1918)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教育学(包括各科教 授法)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 (1918——1924)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教学案例
如学《罗盛教》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这样 一个问题:“罗盛教在冰窟窿里救孩子,会遇到哪些困难?”我们不必 要求学生马上回答,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当时的情景用画一画。 然后说说画中的事物──人、水、冰,再让学生对照每一种事物, 分别想想会给罗盛教带来什么困难。
程、创造思想、批判性思维。
思考:
你会怎样教学:破釜沉舟?
【讨论】三位教师教“破釜沉舟” 的教学指导思想。
(1)“‘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 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不许后退, 只许胜利、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前怕狼后 怕虎,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 当然,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在这一点上,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 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 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
有明显的涂改痕迹,涂改后的名字正是班里一位平时爱调皮捣蛋,总不 交作业的同学。老师看后非常生气,认为是这位同学那别的同学做好的 作业涂改姓名后冒充自己的作业交上来的。于是,把这位同学叫到了身 边。 师:(指着作业本上涂改后的名字问)这是怎么回事啊? 生:哦,我不是把徐明溪做好的作业改成我的名字然后交上来的,是我 做作业的时候没本子了问徐明溪借了一本,正好本子上有徐明溪的名字, 我又没擦干净,您看,这里面都是我自己写的。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产物。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强调能力和智力,提出“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八十年代中后期强调非智力因素,提出“培养非智力因素”;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1章】语文课程性质 教学PPT课件
(1)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学习领域。它包含了 “识字与写 字”“阅读”“写话或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2)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语文课外活动。例如,结合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组织参 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 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等。
2. “文”即文字、文章、文学与文化
“语文”的“文”分别指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 (1) 语文的“文”指文字。 (2) 语文的“文”指文章。 (3) 语文的“文”指文学。 (4) 语文的“文”指文化。
3. “语”和“文”的关系
(1)从渊源关系来看,“文本于语”。语言是从有声语言即口头语言开始的。书 面语言是记录口头语言的。可见,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
口头语言能力是听和说,书面语言能力是读和写。读和写都要借助于文字(汉字),而 且要包含文章学、文学、文化的知识,所以说这些都是语文课程的内容,也都是“语文” 二字的含义。
一、 “语文”辨析
(二) 对“语文”的辨析
1. “语”即语言与言语
“语文”的“语”指的是语言与言语。1962年我国语言学家已把这两者区分开 来:“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第一章
语文课程性质
一、 “语文”辨析
(一) 对“语文”的解释
(1)“语言文字”说。即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这里的“语言”指口 头言语,这里的“文字”指书面言语。
(2)“语言文章”说。1950年6月出版的《初中语文》的“编辑大意”中说:“说 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 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二、 语文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论?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的是什么?•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什么?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什么?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哪几种?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教学即教授 1912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教学即教学生学 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教学目的: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取向2.领会新的课程理念,把握语文课程四个层面的具体内涵,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语文课程的内涵教学课时:2节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本课程的概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基于实践性之上的融取了诸多学科知识的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经验与规律的教育学科。
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应用教育学,是三级学科。
它要解决“教学什么”(侧重研究课程内容问题)、“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本质问题)、“怎样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目的问题)等问题。
它有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理论体系,但创建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语文教育实践。
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特性。
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学三个名称不同,内涵有别。
第一层次:语文教学法侧重应用技术,如何钻研教材、备课、选择教学方法等(课程教材教法);第二层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侧重应用理论,也不忽略应用技术(既要说清应该怎样做,还要说清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层次:语文教育学侧重基础理论(如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语文教育的各种形态:社会、家庭、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等等)。
二、本课程的性质(一)理论性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学科也不能称其为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其理论基础也是丰富的。
一般说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如下理论基础:⑴认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观来辨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语文教育问题。
譬如,用辨证眼光看孔子、杜威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用发展眼光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名称演变;用全面观点看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成果等等。
⑵学科理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条件性知识。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二章 语文课程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二章语文课程教材(第三次课 2 学时)一、授课题目第二章语文课程教材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深刻理解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功能,了解语文教材的类型和编制原理。
2、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
3、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4、了解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版本及其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深刻理解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功能;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思路。
教学难点: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第一节小学语文教材概述(内涵、功能、类型、编制)一、什么是语文教材?(一)教材教材是指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承载、呈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或媒介系统。
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学挂图、拼音卡片、生字卡片、教师手册、教学参考书及多媒体素材、教学软件等。
什么是语文教材?是指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承载、呈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或媒介系统。
语文教材概念的三种理解:泛指:一切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人们的语文修养、对人们的语文学习产生影响的书面的和非书面的、学校的和社会的语言材料。
特指:与学校课堂语文教学直接相关的一切图书资料的总和。
专指: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二)区分几组概念:1、“语文教材”与“语文课本”2、“语文教材”与“课文”3、“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教什么是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语文教材内容——用什么教指为了有效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
语文教学内容——学什么是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各种材料及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又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
4、语文教材与语文课程资源5、语文教材与语文课外读物6、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语文教材是为达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呈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而编制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它只是一种教学媒介和教学途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一般的课程与教学论之间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一般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从具体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则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一)课程和课程论的内涵1. 课程的内涵课程问题是“教学是什么”和“为什么教学”的问题,使得人们在许多方面能够达成共识。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相对被教育界认同的概念界定:课程是为实现基本的教育目标而给各级各类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目,以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 课程论的内涵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为什么提供这些教育内容”,“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受教育目标的制约,而教育目标的选定,需要考虑以下制约因素:( 1)学科系统。
( 2)学生心理特征。
( 3)社会需要。
据三个制约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把现代课程论如此界定: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不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教学和教学论的内涵1. 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弄清楚“教学是什么”,才能明确“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
在我国和西方,教学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
就目前来看,主要的定义有四种。
( 1)教学即学习。
( 2)教学即教授。
( 3)教学即教学生学。
( 4)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这种概念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尚在研究和讨论之中。
2. 教学论的内涵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基本性质。课程与课程论
教学与教学论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包括语文课程与 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 基本任务: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 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语文学科的定名 语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二、“红领巾”教学法 即教师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提出有启发性的 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谈话引导学生理解、 掌握和运用。其核心是启发式与谈话法 三、“工具说”理论的确立 四、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特点 内部活跃、东西方教育思想碰撞激烈、教学改革 层出不穷
第三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一、总目标 共10项。前5项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 与方法”,后5项侧重“知识与能力” 二、阶段目标(学段) 每一个目标都是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交叉点 第四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五方面获 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项目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王文彦 蔡明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共68学时,其中理论学习50学时, 课堂练习18学时)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 任务和发展演变 (2学时) 一、教学目标: 1.比较:语文课程发展史上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 的不同认识和历史发展。 2.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难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五章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审美教育能深化语文教育效果
二、审美教育对学习主体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
一、自然美的教育
(一)再现课文描写的自然形象和画面 (二)体味自然形象和画面蕴含的感情
(三)领悟自然美的理性内容
二、社会美的教育
(一)劳动美 (二)风尚美 (三)生活美
三、艺术美的教育
第三节
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
(三)记忆力与语文学习
(四)思维能力与语文学习
(五)想象力与语文学习
第二节
语文学习与非智力因素
一、非智力因素的涵义 二、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一)动机与语文学习 (二)兴趣与语文学习 (三)情感与语文学习 (四)意志力与语文学习 (五)性格与语文学习
第十二章 语文课程与审美教育
第一节
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
三、多元化评价:多几把尺子衡量学生
(一)评价要尊重学生学习理解的差异性 (二)评价要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个性特长
第三节
语文档案袋评价
一、什么是档案袋评 价(一)档案袋评价的意义
(二)档案袋评价的类型
二、档案袋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二)评价内容从单一的认知评价扩展为综合素质的多元评价 (三)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及家长评价相结合
第二节 写作教学的内容 一、写作素材积累
(一)观察与感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二)广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二、写作思维训练
(一)分析与综合 (三)求异思维 (四)发散思维
三、想象能力培养
(一)丰富表象积累 (二)指导进行想象的方法
四、写作知识教学
(一)文体知识教学 (二)语言训练
第三节 一、命题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 一是学校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课程,它包含了“语文”、“写字”、“阅读”、“习作”等;二是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课外活动,如结合语文课的学习,可以“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等; 三是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规校风以及融洽的师生、学生间的人际关系等积极影响;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叶圣陶主持起草课程标准,开始使用“语文”的名称;“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总之,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的; 语言语文 文字-------汉字文章、文学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指出:“小学语文科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儿童的强有力的工具”;“小学语文是各科教学的基础”;这是建国以后最全面的大纲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是为推进义务教育而颁布的大纲5.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额基本特点;”6.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内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开放系统”语文课程的“生态系统”7.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知识与能力”的整合、“过程和方法”的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强调8.美国学者马杰在其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这本经典着作中提出,一个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1说明具体的行为2说明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3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9.蒙学读本流行比较广,影响比较大的有急救篇、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后三种又简称“三、百、千”;千字文作者:周光嗣 三字经作者:王应麟 百家姓作者:佚名以上教材突出识字;还有用于阅读训练的韵文千家诗,与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合称“三百千千”;10.开明国语读本 叶圣陶编纂的影响最大的一套教材;口头语言 书面语言11.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是影响最大的三个版本的教材;12.按照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还可以把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语文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都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资源,也就是那些并非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比如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所、媒介、设备、实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13.自主学习的内涵:1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2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3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护的学习14.学法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指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努力寻求获取知识的最优化途径;二是指学生要学会根据学习活动的不同目标、要求,根据个人特点和课题的性质等制订最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计划,选择合适而有效的学习策略,设计最优化的学习过程;三是指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即对自己学校行动的结果进行审查,对后继行动的控制和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动;15.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是指小学语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16.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方式和途径:1开设学法指导课2总结教学过程3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4指导学生拟定并执行学习常规5进行学法信息交流17.小学语文教学规律:1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2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3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4语言的积累有助于语感的培养5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言语的实践18.夏丏尊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指出:“一般作为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了解力;对于文学应该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40年代叶圣陶与夏丏尊合着的阅读与写作提出“语感说”;19.徐根荣先生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20.语感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包括五个层面:1个性发展策略; 2形象思维策略; 3实践感受策略;4情感驱动策略; 5人格塑造策略;21.讲读法,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寥寥数语就讲清一个问题,或点破难点,说清关键,使学生对课文“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并“因道悟文”,掌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要领;它包含两种具体的操作方式:一是讲述或讲解;二是讲读;4遍22.教案应具备以下内容:1课题;2教学目标;3教学要点,特别是教学重点、难点;4教学方法;5教学用具;6教学时数;7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步骤与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及时间分配等;这是教案的主体部分;8媒体设计,指板书设计、电教或多媒体运用设计;9教学后记或称教学小结;2遍23.说课主要内容是“说什么”的问题,它是说课活动的中心;小学语文说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说教材;2说教法;3说学法;4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是说课中的中心内容;能否说清楚教学过程是能否说好课的关键;5说媒体设计;4遍24.听课与评课,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增强业务素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时常观摩别人的教学,就会见多识广,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积累教学经验;2遍25.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见书P165~16626.小学阶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27.识字、写字教学的关注点:1音、形、义结合;2字理与心理结合;3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蒙学经验结合;28.初始的集中识字是在通读韵文的过程中实现的;29.集中识字是识字教材编排的一种形式,是根据汉字音、形、义的特点,把一些有联系的字集中编排在一篇课文中,集中去识,有利于提高识字效率,但有时也会增加学生的负担;30.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识字的难点,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字理和心理,培养他们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他的方法有:1笔画部件分析法;2利用造字规律识字法;3形象识字法;4形近比较法;31.崔栾;小学语文教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江平,朱松生.小学语文教学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32.语文课程标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的具体目标是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33.闻道结合是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教育;34.对话教学“对话”是由海德格尔奠基并由伽达默尔创建的哲学解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引入教育、教学还是新近的事;35.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话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的过程;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36.理解词义的一般方法:直观教学法、注解法、联系课文讲解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图示朗读法、启发联想法37.概括段意的方法:(1)取舍法;(2)摘句法;有的段落里有现成的可概括段意的句子,就摘录取用(3)串联法;有些段落中有提示主要内容的词语,可引导学生先划出来,再串联成本段的段意;38.朗读指导,首先要正确示范;其次引导学生体会感情;第三,提示难点;第四,读后评议;39.背诵的方法(1)理清课文的线索便于记忆(2)帮助学生寻找和建立记忆的“支撑点”(3)克服记忆的难点(4)采用尝试回忆法(5)整体法和部分法结合40.复述有三种形式: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41.略读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1)浏览式的略读方法(2)检索式的略读方法,又称寻读法(3)筛选式的略读方法42.变序教学变序教学就是打破逐段讲读的程式,不按课文结构顺序,直接切入,直奔课文的中心或重点组织教学;“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是变序教学常用的方法43.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44.习作改革的新要求(1)降低要求,淡化文本(2)重视情感态度(3)讲究过程和方法45.习作教学理论的关注点(1)兴趣与习惯(2)个性与创新(3)思维与语言(4)情感体验与写作技巧(5)生活积累与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习作教学的特点思路(6)纪实与想象;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只笼统的提出了纪实习作和想象习作两种46.小学各阶段倾听能力训练目标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三四年级: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7.口语交际的指导方法(一)寻找贴近小学生生活的话题(二)精心创设交际情境(三)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对于显性互动话题,操作起来比较容易,进行训练时,只要让学生弄清这个话题的提示要求,扮演特定交际情境中的那个角色,按照提示问题的顺序,连说话带动作表演起来,就可以进入互动状态;对于隐性互动话题,由于互动性不十分明显,双向互动往往被忽视,及容易把口语交际课上成听说训练课,一人讲,大家听;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交际情境中互动起来; (四)优化口语交际知道流程(五)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48.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类型及其指导方法(一)主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二)问题解决的应用性学习的策略(三)考察、参观、访问的体验性学习的策略(四)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的策略49.“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看两遍四结合的最初含义是:以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为主要内容,利用计算机和结合了汉字音、形、义进行编码的认知码输入法,进行“识字、查字、编码、打字”四者的结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后来,由于识字教学效果显着,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四结合”演变为“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结合”的含义界定为:以计算机为手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探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同意,此项目的名称已改为“中小学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内涵扩大为:学科教育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从计算机扩大到网络教学,从语文教学扩大到各学科,从能力培养提高到学生素质的发展;50.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41、坚持整体性和综合性相结合2、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4、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51.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52.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的构成:1、设计说明 2、系列作品 3、反思记录53.江苏李吉林教师的“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为儿童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起儿童情感,从而引起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实验;54.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教改实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学实验:最早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实验小学55.双轨教学,即把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小学语文教学时间一分为二:4/5的时间用于课堂教学,强化“双基”,抓跟固本,这是第一条轨;1/5的时间开设“自由读写”课,这是第二条轨;课堂教学和“自由读写”各有优势,也各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优势互补、缺陷相克的教学新格局,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有《学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读书作文谱》。
西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4.孔子的教育内容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
5.课程论成熟的标志就是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论》。
6.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他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合,包括为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7.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2)人本主义课程论(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8.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是: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9.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10.教学论包括:(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来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理论传统,代表作有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罗夫编著的《教学论》(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代表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代表作《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3)认知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布鲁纳的“发现法”是认知教学的代表。
(4)非指导性教学。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是情感教学的代表。
1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
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12.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连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变现为三个方面(1)物质性的(2)活动性的(3)关系性的13.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变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14.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而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5.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应用三种类型。
(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
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行政组织领导,二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的行政管理,三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
(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
1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18.教学法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教学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
19.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
“语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这两个不同的逻辑顺序显示:“语文教育学”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
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
从强调终极目标到强调实践过程,是自身本质的回归。
2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
第二章1.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2.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3.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写字。
《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
《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
《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
4.“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5.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6.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三大经验:一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三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7.识字教学的经验: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字左右为宜,“三、百、千”三本书结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朗诵。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三字经》是把伦理教育与识字教学结合的最成功的例子,最能显示语文的独立社会价值的是《百家姓》。
4)联系日常生活。
5)激发儿童的兴趣。
8.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践,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问题。
2)教学内容问题。
3)教学方法问题。
9.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
又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划分为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和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最突出的有语文单独社科、“国文”名称出现和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这三件大事。
10.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11.蔡元培199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临时称为“国文”。
12.语文教学中的变化,是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
1920年该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
1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区别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根本标志,代表了语文教育发展的真确方向。
14.“国语”的基本性质就是标准的口头语言和用标准的口头语言写成的现代文。
15.现代文教学逐步取代文言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形式上的变化;以“传道”为主变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本质上的变化。
1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
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第三章(全日制义务教育)1.课程性质与地位: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他在几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课程的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初中》3.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4.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5.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6.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人是3500个左右常用的汉字2)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二)阅读:背诵优秀的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5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使用冒号、引号。
(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
第三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2)背诵优秀诗文60篇3)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三)习作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
第四学段(7—9年级)(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三)写作: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第四章(普通高中)1.课程性质: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