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合集下载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02
它涉及到语文学科的本质、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 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 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 阶段,从最初的语文教育萌芽,到现 代的多元化、个性化教育理念,不断 发展和完善。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 论的研究重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对学生语文素 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段提高教学效果。
跨学科整合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注重与其他学 科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跨学科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内容改革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改 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方式创新
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 探究式学习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水平。
教育研究
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探 索语文教学规律,为教 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
实践指导。
05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未来 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更加注重多元 化,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满足不同
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技术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语文课程与教 学将更加注重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
专业道德
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关爱学生,为 人师表,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 生。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持续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 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教学反思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 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指导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指导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指导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说一、学习目标了解课程与教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以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程。

二、学习重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程。

三、学习内容课程(crriculum)、课程论、教学、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历史发展)。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一、学习目标了解语文教学及语文教学论的发展演变,总结语文教育中的经验与不足。

二、学习重点对语文教育中的经验与不足尤其是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思考三、学习内容(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基本特点;2、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问题与弊端(张志公)(二)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语文单独设科;2、“国文”——语文学科的第一个正式名称;3、国语——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三)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语文”名称和语文教育改革;2、“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3、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4、“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5、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6、“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7、新时期的语文教育;8新世纪初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一、学习目标了解“语文”名称的由来,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及语文课程的目标。

了解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

二、学习重点语文课程的性质及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

三、学习内容(一)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1、“语文”名称的由来;2、语文名称的歧义;3、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课程目标概述1、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2、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3、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三)新语文课程目标简介1、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什么?2、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新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四章语文课程设计一、学习目标了解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尤其是了解古代蒙学经典教材和现当代语文教材的发展状况,了解语文教材的功能、内容要素、特点等,并结合新语文课程标准理解21世纪语文教材建设的新理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阐释概念题1、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法是指从微观角度讲,研究中学语文教法、学法,中学语文教学规律,和一切教法的规律,一切学法的规律的理论。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对语文教育现象做出历史的全面的描述,要揭示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要建立一系列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定义、定理、原则、程序等,并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的一门学科。

3、课程与课程论课程使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课程论市教育学的重要分支,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4、教学与教学论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对话、辅导等重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

5、语文课程规律语文教学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包括语文课程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联系,语文形式和内容的演变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本质联系,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语文课程研制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文化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社会与学校、规划与实施、实施与评价、评价与规划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渐进性和飞跃式变化趋势。

6、国文教授法语文(当时称“国文”)教学研究之始,多称“教授法”。

如1918年由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出版的夏宇众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等。

其历史意义在于,这种研究逐步使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从教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称“教授法”是因为当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而很少涉及学生的“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 教师与作家比较: • 作家 → 作品 → 读者 → 做人 ←(无确定的检测手段)
• • 教师 → 课 → 学生 → 做人 → ?
(有确定的检测手段)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念阐 释
(一)课程—— 1、孔颖达:“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 制也。” • 朱熹:“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2、拉丁语:“跑道、路线”。 • 斯宾塞:“有组织的知识体系”或“有组织的 教学内容体系”。 3、语文课程:学校规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内容、范 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静态体系)
• ⑪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 华生《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 • “刺激——反应”是行为的基本单位 • “学习”就是强化“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 “教学”就是 有效的安排这种强化。
• ⑫认知教学理论——
• • ▲ 布鲁纳“发现法”: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 学习就产生了。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
• ②“发展个性,提高精神境界,开掘与发 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思维能力与创 造力。”(钱理群)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 途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 养、人格完善 • 方法: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话交流,深入精 神世界。 • 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他们具有热爱祖 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素质,具有运用与理解祖国语 言文字的能力素质、言语行为素质、文学审美素 质和语文习惯素质。同时提高一代人的民族文化 素质,提升一代公民的道德素养,传承人类文明。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杨双安
绪论
一、学科发展与名称演变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 1918)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教育学(包括各科教 授法)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 (1918——1924)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教学案例
如学《罗盛教》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这样 一个问题:“罗盛教在冰窟窿里救孩子,会遇到哪些困难?”我们不必 要求学生马上回答,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当时的情景用画一画。 然后说说画中的事物──人、水、冰,再让学生对照每一种事物, 分别想想会给罗盛教带来什么困难。
程、创造思想、批判性思维。
思考:
你会怎样教学:破釜沉舟?
【讨论】三位教师教“破釜沉舟” 的教学指导思想。
(1)“‘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 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不许后退, 只许胜利、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前怕狼后 怕虎,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 当然,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在这一点上,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 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 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
有明显的涂改痕迹,涂改后的名字正是班里一位平时爱调皮捣蛋,总不 交作业的同学。老师看后非常生气,认为是这位同学那别的同学做好的 作业涂改姓名后冒充自己的作业交上来的。于是,把这位同学叫到了身 边。 师:(指着作业本上涂改后的名字问)这是怎么回事啊? 生:哦,我不是把徐明溪做好的作业改成我的名字然后交上来的,是我 做作业的时候没本子了问徐明溪借了一本,正好本子上有徐明溪的名字, 我又没擦干净,您看,这里面都是我自己写的。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产物。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强调能力和智力,提出“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八十年代中后期强调非智力因素,提出“培养非智力因素”;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1章】语文课程性质 教学PPT课件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1章】语文课程性质 教学PPT课件
学语文课程结构
(1)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学习领域。它包含了 “识字与写 字”“阅读”“写话或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2)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语文课外活动。例如,结合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组织参 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 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等。
2. “文”即文字、文章、文学与文化
“语文”的“文”分别指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 (1) 语文的“文”指文字。 (2) 语文的“文”指文章。 (3) 语文的“文”指文学。 (4) 语文的“文”指文化。
3. “语”和“文”的关系
(1)从渊源关系来看,“文本于语”。语言是从有声语言即口头语言开始的。书 面语言是记录口头语言的。可见,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
口头语言能力是听和说,书面语言能力是读和写。读和写都要借助于文字(汉字),而 且要包含文章学、文学、文化的知识,所以说这些都是语文课程的内容,也都是“语文” 二字的含义。
一、 “语文”辨析
(二) 对“语文”的辨析
1. “语”即语言与言语
“语文”的“语”指的是语言与言语。1962年我国语言学家已把这两者区分开 来:“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第一章
语文课程性质
一、 “语文”辨析
(一) 对“语文”的解释
(1)“语言文字”说。即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这里的“语言”指口 头言语,这里的“文字”指书面言语。
(2)“语言文章”说。1950年6月出版的《初中语文》的“编辑大意”中说:“说 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 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二、 语文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论?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的是什么?•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什么?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什么?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哪几种?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教学即教授 1912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教学即教学生学 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教学目的: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取向2.领会新的课程理念,把握语文课程四个层面的具体内涵,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语文课程的内涵教学课时:2节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本课程的概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基于实践性之上的融取了诸多学科知识的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经验与规律的教育学科。

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应用教育学,是三级学科。

它要解决“教学什么”(侧重研究课程内容问题)、“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本质问题)、“怎样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目的问题)等问题。

它有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理论体系,但创建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语文教育实践。

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特性。

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学三个名称不同,内涵有别。

第一层次:语文教学法侧重应用技术,如何钻研教材、备课、选择教学方法等(课程教材教法);第二层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侧重应用理论,也不忽略应用技术(既要说清应该怎样做,还要说清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层次:语文教育学侧重基础理论(如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语文教育的各种形态:社会、家庭、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等等)。

二、本课程的性质(一)理论性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学科也不能称其为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其理论基础也是丰富的。

一般说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如下理论基础:⑴认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观来辨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语文教育问题。

譬如,用辨证眼光看孔子、杜威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用发展眼光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名称演变;用全面观点看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成果等等。

⑵学科理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条件性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有《学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读书作文谱》。

西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4.孔子的教育内容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

5.课程论成熟的标志就是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论》。

6.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他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合,包括为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7.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2)人本主义课程论(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8.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是: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9.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10.教学论包括:(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来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理论传统,代表作有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罗夫编著的《教学论》(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代表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代表作《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3)认知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布鲁纳的“发现法”是认知教学的代表。

(4)非指导性教学。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是情感教学的代表。

1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

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12.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连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变现为三个方面(1)物质性的(2)活动性的(3)关系性的13.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变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14.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而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5.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应用三种类型。

(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

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行政组织领导,二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的行政管理,三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

(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

1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18.教学法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教学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

19.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

“语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这两个不同的逻辑顺序显示:“语文教育学”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

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

从强调终极目标到强调实践过程,是自身本质的回归。

2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

第二章1.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2.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3.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写字。

《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

《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

《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

4.“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5.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6.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三大经验:一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三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7.识字教学的经验: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字左右为宜,“三、百、千”三本书结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朗诵。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三字经》是把伦理教育与识字教学结合的最成功的例子,最能显示语文的独立社会价值的是《百家姓》。

4)联系日常生活。

5)激发儿童的兴趣。

8.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践,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问题。

2)教学内容问题。

3)教学方法问题。

9.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

又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划分为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和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最突出的有语文单独社科、“国文”名称出现和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这三件大事。

10.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11.蔡元培199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临时称为“国文”。

12.语文教学中的变化,是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

1920年该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

1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区别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根本标志,代表了语文教育发展的真确方向。

14.“国语”的基本性质就是标准的口头语言和用标准的口头语言写成的现代文。

15.现代文教学逐步取代文言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形式上的变化;以“传道”为主变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本质上的变化。

1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

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第三章(全日制义务教育)1.课程性质与地位: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他在几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课程的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初中》3.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4.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5.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6.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人是3500个左右常用的汉字2)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二)阅读:背诵优秀的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5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使用冒号、引号。

(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

第三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2)背诵优秀诗文60篇3)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三)习作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

第四学段(7—9年级)(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三)写作: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第四章(普通高中)1.课程性质: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